《角的度量》一课体会

合集下载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角的度量”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角的大小。

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出现的较少,操作的要求比较高。

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三角形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读数是看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认识角的测量工具量角器,即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即度,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两个地方学生理解掌握的比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设计教案时,凸显出以下特点: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建构新知首先我出示了一个三角形,一方面复习角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度量角的大小,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积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而不是仅仅用耳朵听听,这样的印象与体会才会更加深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合作,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关知识,通过交流知道量角器的相关知识。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巡视,与学生一起发现,讨论。

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课堂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比如知识介绍的不够充分致学生在操作时频犯错误,拖延了课堂。

除此以外,由于本身的教室技能还不够成熟,对学生的反馈评价不够及时与准确。

我需要不断地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在反思中成长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20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20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20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一):《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也是一节操作课应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本事。

因为这部分资料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操作的要求比较高。

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以及度数是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所以在讲授新课时注重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和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激发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此刻两个地方学生理解掌握比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怎样看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教学设计时凸显以下特点: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构建新知首先我出示了两个自制的活动角让学生观察,一方面复习角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经过观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从而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进取性。

然后我还出示了教师的教学三角板与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同一个角,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这两个角的大小,经过学生动手操作感受我们生活中的角,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我动手操作,发现新知识。

知识的获取不仅仅用耳朵去听,要让学生自我去感受体会知识的构成过程,这样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我思考,再与同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关知识。

如学生发现量角器中有两圈刻度,有两个0刻度线,让学生自我发现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知识要重要得多。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巡视,多引导,与学生一齐发现讨论问题。

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也多次强调教师在课堂中是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不断的反思怎样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我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一、首先我在导入新课部分利用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引出新知,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我动手操作。

历练 积淀 成长——《角的度量》磨课中的设计与体会

历练 积淀 成长——《角的度量》磨课中的设计与体会

1初备思考
( 1 ) 导入环节 。 本课 时 的教学重 点是 “ 掌 握 用 量 角 器 量 角的 步 骤 和 方 法 。 ” ; 难点是“ 正 确 使 用量 角器以及正确读 出角的度数 ” 。 那么 , 要 突 破 这 个 重 点 与难 点 , 情境 的 创 设 尤 为 重要 。 挖 掘文 本 信 息 , “ 角 的度 量 ” 是建立在“ 角的 概念 ” 基础 之上 , 因此 有 必 要 唤 醒 学 生 对 “ 角” 概 念 的 认知 与理 解 。 然而 , 这 样 导 入新 课是否有 些乏味与简单 ? 是 否 吸 引 不 住孩 子 们 的 眼球 ? 是 否 得 不 到 孩 子 们 思 维 的关 注? 如果 换一个新 的情境 ( 如: 用 桌 球 的 进 球角度或足球的射门角度) 去 引入 , 是 否 会 增加一些 新奇感? 这 些 生 活间 去 铺 垫 创 设学生不 曾亲身经 历的情境 , 不 如 直 奔 主 题的好 ; 最终 我选 取 了教 材 中的 素 材 。 …
2 0 1 4 N O 0 2 Ch l na Ed uo at l on I n n ov at i o n Her al d
历练
积 淀 成 长
科 教论坛
角的度量 磨课 中的设计与体会
郭 铁 萍 ( 山西省 晋中市祁 县实验 小学 山西祁县 0 3 0 9 0 0 )
摘 要: 本文讲 述 了 《 角的度 量 》 这 节经典数 学课 的打 磨 和设 计过 程 。 关键 词 : 角 度量 磨 课 设 计 中图分类 号 : G 6 2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9 7 9 5 ( 2 0 1 4 ) 0 l ( b ) -O 1 2 2 - 0 1 《 角的 度量》 是一 节经典 的数 学课 , 经 过 几 次 的 打 磨 形 成 了 笔 者 自 己 的 课 堂 特 色, 现 将 磨 课 过 程 中 的 设 计 与 体 会 和 大 家 分 享。 巩固练习。 一个基本题 : 量 开 口方 向不 同 的 两个角; 一个提高题 : 先 估 后 量 三 角尺 上 的 角, 然后 交 流 看 看 这 些 角 还 能 拼 成 多少 度 的角 , 用 量 角 器验 证 。 整节课 下来 , 学 生似乎 轻松学 会 了角 的度量 , 难 道 他 们 没 有 遇 到 问题 吗 ? 1 ) 为 什 么要 学 习量 角 ? 实 际生 活中 , 学 生 感 受到 了角的大小 的作 用 了吗 ? 2 ) 课的导 入从 比较两个 角的大小入 手 , 怎样 就能激发起孩 子 们 的比较欲 望 。 3 ) 教学 过程 中 , 无论是“ 量角器 的认识” , 还 是… 1” 角的 出现 , 都是教师铺好 路 学生走, 走 的 如此 轻 松 , 没 有波 折 , 难道 学 生 真 正理 解 了量 角的本 质 了吗 ? 带着这 些 问题 , 展 开 了讨论 , 把每 一 个 教 学环 节 可能 出现 的 问题 都 进 行 了推敲 , 发 现 这节 课深 度和 广 度 都不 够厚重 。 _ 2 】 我经 历 了磨 课 , 我是 幸运 的 , 拥 有 了教 师成 长 过程 中一笔宝贵 的财富 , 真切 地感受 到 了磨 课 的价 值所在 。 ( 2 ) 技 能 教 学课 需 返 璞 归真 。 角的度 量作 为一 个知识 点 , 在 布 鲁 纳 的 教 育 目标 分 类 中 属 于 较 低 的一 个 层 次 一 使用工具的简单技能。 因此 , 第 一 次 试 讲 我采 用的是“ 教 师讲 解 , 学生模仿 和练 习” 的模 式 , 这 样 的 模 式 也 可 教给 学 生 量 角 的 技能 , 但 从 实 际 掌 握 的 效果 来 看 , 情 况 并 不 十分理想 , 课 后 抽 样 中 最 主要 的 一 个 表 现 在于 : 总 有 个 别 学 生 在 针 对 不 同 位 置 摆 放 的角进行 度量的过程 中, 往 往 在 何 时 该 认 读 内 圈刻 度 , 何 时 该 认读 外 圈 刻 度 线 时 出 现 错误 。 可 见, 孩 子 们 根 本没 有 理 解 了 量 角 器 量 角的 原 理 。 从 建构 主义 的观 点来看 , 儿 童 是 知 识 的 创 造者 , 而 不 是 被 动 接 受者 , 他 们 主 动 地 建 构 属 于 他 们 自 己 的 知 识 和 对 事 物 的 理 解。 事 实上 , 从 第一 次 试 讲 前就 知 道 孩 子 们 已知 角是 有 大 小 的 , 而 且 还 知 道 它 们 是 有 度数 的, 如直 角是9 0 。 , 只是 他 们 不 知 道 如 何测量任 意大小 的角的度数而 已。 再 进 一 步从 二次磨课 中看到 : 孩 子 们 能 在 量 角 器 上找到角 , 只是 有些 孩 子 不 知 道 , 量 角 器 上 这 些 角共 同拥 有 的 那个 顶 点就 是 “ 中 心 点” ; 孩 子 们 也 能 试 着 画 一 个 指 定 度 数 的 角, 只 是 有 些 孩 子 还 不 知道 内 外 圈 刻 度 线 所 显示的度数 有什么不 同的作用 , 存 在 怎 样的关系等等 。 【 因此 , 我感悟到 : 无论是 怎样 的课 型 , 它 的 教学 设 计 必须 将 教 学 建 立 在 学 生 对概 念 已有 理 解 的 基 础 上 , 从 学生 的 角 度 出 发 , 而 不 是 从 教 师 自身 的 角度 出 发 来 考 虑 教 学 内容 的选 择 和 教 学 活 动 的安 排 。 既使是 “ 角 的度量” 这 种 技 能 教 学 课 也需 返 璞 归真 , 改 变 以 例题 讲 解 、 示 范 为 主 的教 学 方 式 , 以 开 放宽容的态 度 , 以 期 待 信 任 的 眼 光 引 导 学 生 投 入到 充满 探索 性 和 挑 战 性 的 学 习 活 动 中去 , 给 学 生 足 够 的 时 间 和空 间 去 探 究 , 做 到“ 学生能 独立思考 的 , 教 师不 揭 示 ; 学 生 能操 作的 , 教 师不代 替 ; 学 生 能 独 立 解 决 的, 教师不示 范” , 只 有 返 璞 归真 的 课 堂 才 能彰显孩子们淋 漓尽致的思维 。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4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4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4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又教《角的度量》这一课了,回想起上次上这一课的得失,感触颇深:许多动手实践课上看起来热闹,实际有部分学生掌握的并不好。

这一次应该首先从思想认识上调整方法:指导具体,大胆放手,注重交流。

1.磨刀不误砍柴工对小学生来讲,量角的方法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

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并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

认识量角器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同一条刻度线为什么标明了两种刻度数?刻度数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问:什么是1°角?你能在量角器上指出一个角(从0刻度线开始)并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同一刻度线上你能根据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并指出这两个角的位置吗?学生通过对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起始边(0刻度)从哪边开始的,还要再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才能正确地读出角的度数来。

2.该放手时则放手有了上面的经验积累,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我先演示了一题之后,学生就开始了尝试练习,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第一题量60°角,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出错,写成了120°。

我让同学们谈谈有什么好办法能发现错误。

生1:一看是锐角,怎么可能是120°!生2:钝角就读刻度线上指的那个大刻度数。

生3:要先看起始边指的0刻度是内圈还是外圈,再确定读哪个数。

真是理不辩不明,经验不介绍可惜啊。

3.吃一堑自然会长一智通过刚才探索交流量角的经验,学生们似乎热情高涨,信心百倍,接下来我让他们量一个135°的角,结果答案就有不同了,有的量出是135°,有的量出是125°,问题再次出现,我让一个量出是125°的学生上来边演示边介绍自己的度量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铺垫的。

这节课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

我们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

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1)认识量角器;(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孩子们平常根本没接触过量角器,更别说认识了,于是我便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老师作整理,让学生自己明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角度、量角的基础。

而量角器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新鲜感。

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上有些什么,给学生一个初步感知。

对于上面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至于中心及零度刻线估计学生是不易发现的,所以让他们通过看书自学所得。

由于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待会儿读度数及量角时都要用到,而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必须让学生强化记忆,让学生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通过讨论及看书得到,最后让他们再一次指着量角器把各部分名称说给同桌听,这样学生就记住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

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读出量角器上的角的度数并能说出读角的过程确实很难,量角器上的刻度线比较复杂,特别是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容易搞错,所以在这里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自己探究出何时看内圈刻度,何时看外圈刻度。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三组对称的角来让学生搞清什么时候该看外圈刻度,什么时候该看内圈刻度。

语言是思维的外现,在说看角的过程中,让学生先小组里讨论,互作补充,逐渐完善;再同桌说、个体说,这样从小组到个体,一再说看角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看量角器上角的度数。

用量角器来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探究,老师便全面放手,让他们先尝试着量量看,再请量对的学生作正确示范,起到正面引导,最后得出量角的三个步骤。

听角的度量一课听课心得体会

听角的度量一课听课心得体会

听角的度量一课听课心得体会篇一:《角的度量》听课体会《角的度量》听课体会今天听了《角的度量》体会如下:1、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教者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

量角器的一些特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在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之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

在本节课的结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新知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巩固。

练习不仅具有层次性、趣味性,还有了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

我的建议:1、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

然后教师把正确的量角方法教给学生。

然后通过顺口溜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新知,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是不是会更好。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关注后进生。

这一堂课上,课堂气氛很好,优秀的孩子知识得到了丰富,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整堂课后进生发言很少,参与不够,不敢说、不敢动手,容易分神,老师对他们还需多关注。

篇二:《角的度量》一课体会听《角的度量》一课体会听了王老师的《角的度量》,谈一谈本人对这节课的几点看法:一、适时创设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一开始,郑老师便让学生自由画角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与反思第【1】篇〗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

当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误差,比较麻烦,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才所说的对折、撕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因此,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与反思第【2】篇〗学习目标1.认识量角器,掌握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步骤和方法,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2.经历量角器逐步产生的过程,感受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

3.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复习角的概念。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谁来说一说什么是角?生: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感受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2)师:这两个角哪个大?生:∠2大。

师:∠2比∠1大多少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生:可以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两个角的大小,再求出它们的差。

师:今天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学习用量角器来量角。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尝试利用最简单的量角器量角。

①课件出示简单的量角器。

师:这是一个简单的量角器,用它能量角吗?②师:用这个简单的量角器能准确地量哪些角呢?生:可以量90度角。

因为这个量角器上有90度的角。

师:你能指出这个90度的角吗?生到前面指。

③师:这里有一个角(90度),你能用这个简单的量角器度量出它的度数吗?生到投影前操作量角。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一、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明白量角器的刻度构造,能按不一样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2、明白量角器的摆放;3、明白角的计量单位是度;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

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

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的时拟订了这样四条:〔1〕认识量角器;〔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4〕培养动手操作本领和空间想象本领。

二、主要设想1、在活动中探究,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拟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并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资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

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我去经历、去理论。

学生或许会相信老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我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

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经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考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合作学习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

经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评价,获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齐活动,一齐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我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

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兴趣的游戏中,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角的度量》教学体会(精选17篇)

《角的度量》教学体会(精选17篇)

《角的度量》教学体会(精选17篇)《角的度量》教学体会篇1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

当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误差,比较麻烦,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才所说的对折、撕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因此,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

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角的度量》教学体会篇2教学要求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教具准备: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复习1.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关于角,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2.指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小黑板出示)(2)用两个硬纸条做成一个角,使它和第二个角相同,并和第一个角比较大小。

提问:哪个角大?怎样比较出来的?(把第二个角与第三个角比较)提问: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的?能具体说出每个角有多大吗?3.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就要会量角。

那么,量角的工具是什么?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这些都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认识量角器。

(1)出示并介绍这是我们通常用来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指名汇报。

(3)教师讲解。

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这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

“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

如1度就记作1°。

(板书:度)②量角器中心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一、从教学环节反思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理的不太好,教学法体现极不明显。

1、指导学生读书环节: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看书习惯差,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加之选用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读书提示,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让他们想“从书中看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上课时我看到好多学生看书时茫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也是造成后面学生汇报讲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觉得读书提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提示必须浅显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带着问题去看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2、学生汇报讲解环节: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此环节正是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在之处,但是低年级学生小,从书中读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识,只能照书念出看到的一些词句。

这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点拨、疏通学生讲解的积极性,并且及时帮他们扫清思维障碍,讲解时的疑惑,这样使讲解的学生学的更明白,没学到此部分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会,学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学生重新学习,达到全体都理解、学会的目的。

本节课我感觉学生讲解不到位,关键在于我引导、点拨不到位,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书面上,没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终由我牵着学生在看,在说,很牵强。

主要表现在:(1)引导学生关注量角器为什么是比较角大小的一种好方法时,本意想利用读讲精练教学法中的八个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学生从中找到“方便”、“准确”二字加以理解,教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来理解“准确”、“方便”二词用在此的含义,但是,课上处理的却很匆忙,很浅显。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课前思考:(1)角的度量一是学生在学习过长度和面积的测量后,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另一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图形的测量的具体目标有很多,这些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二是掌握有关图形的测量的计算方法、三是运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追其根本是建立测量的度量单位。

因为没有这个作为基础。

后面的目标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所以本节课的定位应该是在学习了长度和面积之后。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度量角。

建立其角的度量单位。

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做好准备。

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之前。

已经知道了长度、面积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但是没有把度量的相关内容建立起。

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度量单位是本课的重点。

让学生经历1°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雏形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所以教学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形成量角器的雏形,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2)角的度量一是建立在孩子已经通过静态定义角的概念和动态的旋转角的演示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并知道他们的大小顺序关系。

以及直角、平角、周角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为接下来学生要学会使用量角器去准确测量角,去画出相应的角做铺垫,为后续的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拓展延伸打好基础。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角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以及1°角的产生和更大角的产生和度量。

上课初始我通过创设玩滑梯的三幅情境图,让学生选择想玩哪个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不同,那如何去比较大小呢?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可以用重叠法去比较,可以借助直尺去测量角的张口等方法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其中班里的一个男孩子雄说:“除了刚才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三角尺中的一个角做为标准去进行比较,发现∠1比标准小,∠2和标准相同,∠3比标准要大,这个思路值得鼓励和肯定,也就是借助标准,那我现在有了标准,能不能准确知道这个角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动手尝试操作用自己的学具去量一量角并标出结果,引导大家发现一个相同的角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结果引发认知冲突,这是因为度量工具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从而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里可以复习长度、面积的测量过程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建立起度量意识,克服第一个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角的度量(二)》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个内容,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二)》。

如何正确的量角和画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懂得该读内圈还是外圈的刻度。

为了较好的突破这个难点,教学中我充分地让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1.自主认识量角量谈发现在出示量角器后,我并不急于介绍它的结构和用法,而是让学生先进行观察,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进行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汇报。

由于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已发现量角量有个中心点;有内外两圈刻度,都是从0到180度;外圈刻度0度刻度线在左边,内圈的0刻度线在右边……这样,学生自主的发现了量角器上的“秘密”,而不是老师直接告知他们的,这为接下来的量角和画角作好了很好的铺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二)》》。

2.自主动手操作谈感受在学生认识量角器之后,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借助量角器来量角和画角了。

同样的,我也不急于告诉孩子如何量角,而是让学生先自已尝试用量角器量角,量完后再来谈感受说做法:你是如何量的?量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同伴的互帮互助,不断修正和完善中,学生们自己总结出量角的方法,而且还能清晰地根据量角器进行分辨: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左边的0刻度线重合就该读外圈的刻度;相反的就该读内圈刻度。

0刻度线在左边就读外圈的刻度,如果0刻度线在右边就读内圈的刻度。

知道该怎么量角后了,画角就水到渠成了。

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在量角的时候还不是很准确。

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前准备不充分。

尽管课前已强调学生要买有中心点的规范的量角器,但因学具盒里所提供的量角器不够规范,它没有中心点,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利用学具盒里的而没再重新购买,导致量角读数时误差较大。

课堂日记:角的度量(通用10篇)

课堂日记:角的度量(通用10篇)

课堂日记:角的度量(通用10篇)课堂日记:角的度量 1今天,老师教我们角的度量这个单元。

从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首先,老师带我们认识了射线、直线、线段。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

然后,老师让我们做书上的习题时。

我发现: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或无数条直线。

经过任意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接着,老师教我们认识量角器,量角器中心有个小点,叫中心点。

里面的刻度叫内刻度,外面的刻度叫外刻度,量角器最下面的线叫做“0”刻度线。

最后,老师教我们量角。

而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量角时须注意如下三点:1、点对点(量角器的`中心点对角的顶点);2、线对边(量角器的“0”刻度线对角的一条边);3、边对数(角的另一条边对量角器的刻度)。

这堂有趣的数学课,随着下课铃声一响,渐渐地结束了,可同学们仍然沉浸在角的度量之中,对之回味无穷。

课堂日记:角的度量 2角部测量本课程基于对角度的理解。

同时,它也是一个操作类。

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

因为这部分数据中有很多数学概念和知识点,所以对运算的要求比较高。

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度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度的一侧重合,度是取决于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在新课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两个地方:一个是量角器的放置,另一个是如何看内外圆的刻度并正确读出角度。

为了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特点: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构建新知识首先,我展示了两个自制的活动角供学生观察。

一方面,我复习了角的知识,为这门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角度的大小与角度的长度无关,从而自然地引出了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范文

《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主要介绍关于《角的度量》这一数学教学内容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授课、互动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以期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角的度量知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分阶段进行了教学。

在第一阶段中,我主要对角的度量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角的度量单位、角的度量公式等。

通过这种基础的课堂授课方式,学生对角的度量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探讨和实验操作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在第二阶段中,我采用了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角的度量的相关问题,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我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角度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给出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同时我也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的度量知识。

在第三阶段中,我安排了实验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体验角的度量知识,并在操作中掌握实际技能。

例如,我可以使用角度计工具,让学生进行实际角度测量和计算,从而理解角的度量公式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我认为本次《角的度量》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角的度量相关知识,对角度的概念和计算有了更深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加强探究性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建构度量工具,沟通度量本质——《角的度量》教学与思考

建构度量工具,沟通度量本质——《角的度量》教学与思考

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角有大小?怎样引导学生在建构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学习测量方法?怎样在不断细分中让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1°,并能用1°描述角的大小?教师可聚焦角的可测量属性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从度量角的工具、度量单位、度量方法和度量策略等方面体验角的可测量属性,形成丰富、多元、立体的感知。

《角的度量》;可测量属性;度量教学;量感智行显身手【课前思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所谓直观感知,是指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教学《角的度量》一课,大多数教师会直接介绍量角器给学生认识,聚焦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和技能,而忽略了理解统一角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本节课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角有大小?怎样引导学生在建构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学习测量方法?怎样在不断细分中让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1°,并能用1°描述角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聚焦角的可测量属性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从度量角的工具、度量单位、度量方法和度量策略等方面体验角的可测量属性,形成丰富、多元、立体的感知。

【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角有大小,比较角的大小,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并能用角的单位描述角的大小。

2.在量角的过程中体会量角器上的角和被测量的角的大小对应关系,能概括角的度量方法,能选择合适的策略估计一个角的大小。

3.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初步的量感。

【教学过程】一、选择更小的角,直观感知大小师:(出示活动角,从大到小拉动,再从小到大拉动)这是一个活动角,它是怎么变化的?生:先变小,再变大。

建构度量工具,沟通度量本质——《角的度量》教学与思考仇学春师:角是有大有小的。

(出示图1)猜猜看,这两个角哪个更小?12图1(学生表示不好判断。

)师:看来光用眼睛看还不能确定哪个角更小,(出示图2)你会选择哪个角来帮助你比较∠1和∠2的大小?345图2生:我会选择∠5。

经历度量工具产生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以《角的度量(一)》为例

经历度量工具产生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以《角的度量(一)》为例

经历度量工具产生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以《角的度量(一)》为例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量感。

这是一个值得老师思考的问题。

而小学数学角的学习中量角器的使用经常被老师教成了技能课,口诀,要素背诵……是常用手段。

尽管这样,还有好多学生面对开口方向各异的角,把量角器转来转去不知道如何度摆。

会摆的不一定会读数,会读数的不一定知道为什么有时候看内圈,有时候看外圈……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老师并未引导学生把握度量角的本质是什么?量角器到底量角哪里,为什么量角器是半圆形而不是其他的……等本质问题。

“角的度量”包含量角的单位和实测两层含意:一是“单位”,单位本身是规定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规定性,是学会测量的关键。

“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规定性”是源自人类通过不同的途径,长期摸索之后形成的共识,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讨论、活动和探索的空间:二是“实测”。

本单元主要涉及到角的度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画角,三方面内容。

作为测量对象的角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由于角的意义的抽象性,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度量角的经验,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角的度量”分成两节课来学习。

而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关角的度量单位,知道1度角,初步学会度量与估计角以及量角。

北师大教材没有直接让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度量角的大小问题,呈现了学生尝试用刻度尺度量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产生对度量工具的需要;接着呈现学生用∠1做标准去度量,意在通过操作,发现用不同工具、不同单位的选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更好地体会角的度量单位的意义。

个人认为单位的必要性学生以往有体会,不需要时间再体会。

而直接介绍标准,引出量角器。

最后用是否会用自己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具体大小来反观学生是否理解度量角的本质。

《角的度量》目标定位应该最重要的应该是: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感受1°角产生的必要性。

“试”中“识”“议”中“明”——张齐华老师《角的度量》一课的学习体会

“试”中“识”“议”中“明”——张齐华老师《角的度量》一课的学习体会

在修订版的教材中,《角的度量》这节内容主要包括“量角器的认识”与“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两部分内容。

从知识类型来看,这是一节典型的操作技能课。

所以一线教师往往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操作技能上。

应该说,这样的教学定位还是可取的。

只是,作为一节操作技能课,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将操作工具———量角器的认识更好地与操作技能学习结合起来?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充分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基础上,准确应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换句话,如何引导学生将操作技能的习得与掌握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实践,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关注。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的《角的度量》这节课的教学尝试,从两个方面给了我们启发,现具体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试”中“识”:让对“量角器的认识”成为操作技能学习的需要在传统的《角的度量》教学中,“解读量角器”是一个基本环节。

因此,从“解读”定位上来设计“量角器的认识”这个环节,一般可以从“初识量角器———理解制作原理———再识量角器”几个步骤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

而在张齐华老师的课上,显然已经打破了这样的认识顺序。

他是将量角器的认识作为一种操作需要,在学生自主尝试以后,借助交流操作方法展开讨论,从“试”中让学生初步认识量角器。

重点围绕两个环节展开:环节一:尝试量角。

任务:你会利用量角器,度量下面四个角的大小吗?(这几个角的实际度数分别为:60度、110度、83度、45度)()()()()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对量角器从模糊认识到精确认识的过程。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看,他们在课前已经初步了解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是一种量角的度数的工具。

于是,让学生尝试量角的度数,一则顺应学生的学习心向,因为这个时候学生更愿意自己去尝试,而不是由老师来讲;二来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讨论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

环节二:交流观察方法。

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尝试测量后的结果,然后再全班交流。

先交流第一个角的测量情况,出现了两个结果:有的学生认为是60度,有的学生认为是120度。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1这是一堂练习课,主要是巩固昨天学习的度量角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鉴于此,本堂练习课,我摒弃了简单重复的量角练习。

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习、重现,到量不同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习与他人合作,集体交流相结合。

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积极。

避免了练习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

本节课教学既注重对获取知识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

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

教学时,书中的每道习题都深入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

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

本堂课练习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习,到灵活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习,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能力。

通过练习,绝大部分同学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熟练,练习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

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

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习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习课,总体上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习时间不够充分。

《角的度量》反思

《角的度量》反思

《角的度量》反思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本知识以后,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本节课我是通过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从而能更好的利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来教学的。

首先,回顾旧知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张口有关,以判断Ni比N2大多少呢?引入课题角的度量。

其次,通过对长度与面积这两种几何量的计量单位的回顾,激活学生相关的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有意义地接受角的计量单位打下基础。

通过学生讨论,用小角来测量角的大小。

由小角到小小角,又根据小小角的测量不方便,再到半圆形,都让学生体会到测量角时需要注意测量工具的顶点(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测量工具的一条边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然后由怎么样能在这个测量工具上一眼就能看出角的大小呢?对这个半圆形进行编数。

从而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

第三,在经历量角器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量角器。

通过师生共认、同桌互认、师考生认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第四,在经历量角器形成过程和认识量角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通过读角的度数,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时,要使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

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然后看角的另一边指向哪个刻度。

最后,用量角器量角,由于测量时存在误差,学生的答案并非精确,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即可。

四年级上《角的度量》反思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角的度量》反思数学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角的度量》反思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四年级上《角的度量》反思数学教案设计
一、前言
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角的度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这个主题涉及到的角度的定义、分类和度量方法等内容,对学生理解几何形状和空间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不理想。

因此,我决定对我的教案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反思与改进
1. 引入部分:原本的教案中,我直接从角度的定义引入,但我发现这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新的教案中,我打算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时钟上的指针)来引出角度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角度的实际应用。

2. 讲解部分:我发现在讲解角度的分类和度量方法时,过于理论化的解释使得一部分学生感到困惑。

在新教案中,我将采用更多的图示和实物模型来辅助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实践部分:原先的教案中,实践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测量角度,但是缺乏引导,导致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始。

在新教案中,我将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实践活动,并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提示,以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三、结论
通过对《角的度量》教案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这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好的教案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展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我的教案设计,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期待与其他教师分享和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角的度量》一课体会
听了王老师的《角的度量》,谈一谈本人对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一、适时创设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一开始,郑老师便让学生自由画角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教者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

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

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先思考怎样用量角器量角。

量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就是由于里外圈读错了,所以量的角度不同。

在争论的过程中,师只是组织他们去争论,引导他们去争论,正是这激烈的争论,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以为懂了到真的懂了。

并自然而然的掌握了量法。

最后,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回忆量角的过程,在回忆的过程中理清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比较两种量法的相同点,总结出量角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比较两种量法的不同点,得出用量角器量角应注意的地方,这些既是量角的重点,也是难点。

师没有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量,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形成技能。

整个过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相互
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

教师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之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

在本节课的结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新知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巩固。

练习不仅具有层次性、趣味性,还有了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

四、几点建议:
1 、在动手量角的时候,师是这样引入的:出示二个角,问学生:“想不想知道是多少度?”然后小组试者量一量,并说说是怎么量的。

我觉得可以这样设计:多媒体出示学生熟悉的红领巾(或其他)实物,闪烁其一角,让学生“猜猜看,这个角大约是多少度”。

(学生肯定兴趣高涨)你想不想知道自己猜的准不准?这个时候再让学生量,就显的更积极主动了。

另外,“红领巾”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猜测,不仅可以激发兴趣,对于本课最后一个练习:培养学生目测的能力也可以在这里渗透。

2、教学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如:中心、0度刻度线时应让学生指一指,并练习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就会更准确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