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ppt课件(18张PPT)
而诸葛亮的形象,则成为民族智慧的象征。
我们应该学习戚继光怎样的精神呢?
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
思考:
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1)戚继光以天下为己任,捍卫中华民族的 正义利益。
(2)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同倭寇进行了英勇 的战斗并取得胜利,抗击了外来侵略,捍卫 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所以说戚继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议一议
宋应星对只知追求功名利禄者的蔑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见卓识(《天工开物》书名就体现了这种认识)。徐光启利用外国传教士采用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笼络统治者以换取传教有利条件的做法,
坚持从利国利民出发并一再敦促,终于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答应先译《几何原本》一书(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译)。
•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北京城 学生概括明北京城的特点。(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中包含着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思想。)
探究活动
通过本课所学的三个知识点: 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明朝中后 期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 门的居住权.你能得出明朝前后 期国力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四、达标检测 反馈矫正
• 学习至此: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见学案)
五、梳理知识 整合提高
• 1、你还有什么疑惑?
• 2、知识总结:
明朝前期,由于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同世 界友好往来,但是到了中后期,随着国势衰弱,友 好变成了冲突,所以有了倭寇入侵和葡萄牙殖民者 攫取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这说明中国在世界上 已经落后了,同时也印证了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
郑和下西洋盛况
目的 时间 次数
规模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1405--1433年 先后7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测试+导学案
【知识梳理】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目的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规模1405--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
3航行地区郑和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地位及影响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惊现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抗倭经过在东南倭寇最猖獗之时,明朝派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操练阵法,组建“戚家军”。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戚家军消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倭患基本解除。
3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课前预习】部编历史七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1、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国力雄厚。
2、目的:提高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从1405年到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4、到达地区: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海岸和沿岸。
5、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与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6、倭寇:元末明初,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时人称为“”。
7、戚继光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称为“”。
七年级15.16课历史笔记 - 副本
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明朝的科技名著 1、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2、宋应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 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化小说 2、明代戏剧 最著名的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
3、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二、明朝的著名建筑 1、明长城 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北京城 明清两朝的都城。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明朝的小说和戏剧 1、明朝的小说 A、《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B、《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西游记》:明代中期,吴承恩,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 交往:郑和下西洋 冲突:戚继光抗抗倭
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时期) (1)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
的)。 (2)条件: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 (3)次数: 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4)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 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 戚继光抗倭 (1)倭寇:由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3
部编版五四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以及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对于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这些史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以及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意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
2.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经过及意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视频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海外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对外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意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经过及意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原因和意义。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突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以及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的英勇事迹。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 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 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D. 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明朝时期的交往和冲突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古代日本海寇。
日本古称倭奴国,故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奸民,通称为倭寇。
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BCD叙述正确,符合历史史实,A叙述错误,本题选A。
2. 戚家军抗倭取得九战九捷是在A. 浙江台州B. 山东登州C. 福建福州D. 广东广州【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后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A. 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B. 明朝国力强盛C.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D. 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可以判断郑和下西洋时明朝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题干没有涉及郑和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4. 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A. 郑和D. 宋应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根据课本即可做出,选择A项,B是抗倭的C是医学家D是学者。
5.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历史】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戚继光抗倭
•D.鲁迅和拜伦的事例,旨在证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只会使本民族的精神更加彰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缺失,人类文化的繁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B.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能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
•C.只有讲究方法,民族文化才不会在交流互鉴中失去特色,背离自身发展的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
不过数千,其余皆中囯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 材料二 倭寇一直闯到徽州、芜湖、南京、淮安和徐州、邳县一
带。他们到处杀人越货、掳人勒赎或出卖。
材料三
在福建有首歌谣流传至今:执法如山军纪明,出师矢志
灭胡尘。斩子励众并为囯,千秋共仰思儿亭。讲的是当年戚帅率 军抗倭时,一次临阵派兵,他的儿子做先锋,路遇大雾没有按时 赶到,军令如山,亲儿子被他无情地处以军法。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倭
一、戚继光抗倭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 名将,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 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 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 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 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 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 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 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 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pMrUkz16l7zcvbm,mrtdpMrUkz16l7zcvbm,mrt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国画还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西方油画的影响要比受印度绘画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未因此荡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再看 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名字来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内容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英国诗人拜伦的《曼弗雷德》,显然受到德国文学家歌德《浮士德》影响,但作品中并没有一点德国精神,而是洋溢着英国精神。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戚继光抗倭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戚继光抗倭
一、戚继光抗倭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 名将,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 莱)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 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 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 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 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 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 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 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课堂小结 交往 郑和下西洋 明 朝 的 对 外 戚继光抗倭 关 系 冲突
国力强盛
国力日渐衰落
封 建 制 度 走 向 衰 败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征战东南沿 海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 C.戚继光 D.邓世昌
2.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 一项是错误的 A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 萄牙殖民者 D.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 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 争,他是我国历史上 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 国主义者。
戚继光
分组讨论:戚继 光取得胜利的原 因。
连环画《抗倭英雄戚继光》
1、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2、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 3、得到沿海一带广大人民的支持,并且战争的性质 是正义反侵略的。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1)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是什么原因导致 材料二中的倭患如此严重? 明朝中期,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 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中国沿海倭患严重。 (2)戚继光抗倭取得了哪些战果?
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接着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戚继光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 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篇章 暴力冲突篇
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
居住权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987年4月,中葡两国在北 京就澳门问题正式签署联合声 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 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 行政区正式成立。葡萄牙殖民 者是何时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 门的居住权的?
拥设规上备有模的大壮航 罗、举海 盘范,图 针 围郑广和,是罗盘是伟针世大界的航航罗盘海海针史家
设备最先 进
到 达 亚非30多个 范围 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范围最大
5、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每次少则百只,多则二百多 只,这么大的船队出航,要想保证船队的组织 联系和队形,并非易事。
4.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先后7次 规模 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人数 每次出海2.7~2.8万人
到达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 范围 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活动 满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及金银 货币等物品,赠送礼品,发展友好关 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
术与造航海船水技平大术为的提高提,如高指南针 的应指用、南地针理知的识运日见用丰富等。
地理知识的进步
家庭材,料又四皈郑依和郑佛和教本,,熟回人悉族吃伊,出斯苦身兰于耐教穆和斯佛林教 。从小养劳成了,吃勇苦耐于劳探和英索勇无畏的气
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B.1416 年 D.1433 年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30张PPT)
军纪严明,作战英勇
正义的反侵略斗争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正 义的民族自卫战争
浙江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反 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
抗倭民族英雄
海之殇:哭泣的澳门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 澳门居住权
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与祖国分离446年。
一、郑和下西洋
历史的追问: 郑和之后,航海为什么戛然而止?
材料: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可
赀(zī,计算)。
——《明史》
开放
封闭
海之危:戚继光抗倭
倭寇
浙江
(元末明初)
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画中百姓为何而逃?
倭患 (明朝中期)
二、戚继光抗倭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
戚继光
二、戚继光抗倭
海衰则国衰,海兴则国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在努力发展友好,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 抗外来侵略的战争
寻找下落不明的明惠帝(建文帝)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政治目的) 用中国的货物去交换海外的奇珍异宝。(经济目的)
一、郑和下西洋
红海
非洲
西洋
中国
东 洋
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 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 岸地区称为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
思考:郑和实现西洋航行需要哪些条件? 材1、料物一质:前史提书记:载明洪朝武国末家年统时一,,“国仓力廪雄充厚积,,政天治下清太明平,”有。雄建厚文的帝经时济期基,础“家给人
一、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A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 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B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 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含义有所不同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 为“东洋”, 而把今天文 莱以西的东 南亚和印度 洋一带海域 及沿岸地区 称为“西洋”
郑和原姓马 ,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小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 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 教。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 的气概。12岁丧父,在流离中被明军 掳去,送进皇宫当了太监。后来跟随 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是为 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 为内宫太监,并赐姓郑。1431年,明 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 宝太监”。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 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 习,使同学们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 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 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 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 学习;戚继光为驱逐倭寇、保卫 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 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值得人 们学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_优秀课件
新课探究
②“戚家军”和“岳家军”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
抗击对象 代表利益
评价
戚继光 外来侵略势力
中华民族 民族英雄
岳飞 国内女真族统治者
中原和江南人民 抗金英雄
新课探究
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汉族与他 们之间的战争,属民族内部纷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
(2)倭寇出现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元末明初、东南沿海地区。
新课探究
(3)这时出现大量倭寇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 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 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4)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 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代 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出 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 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 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 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 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 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戚继光
新课探究
(1)倭寇是指哪些人? 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 武装集团。
郑和下西洋的过程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新课探究
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到达
1405-1433年
先后7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航行船只 最多时200多艘。
每次出海2.7-2.8万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 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新课探究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及 最远到达地。 出发地:刘家港。 最远到达地:非洲东海岸和 红海沿岸。
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课件
一、郑和第下1西5课洋 明朝的对外关系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含义有所不同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 为“东洋”, 而把今天文 莱以西的东 南亚和印度 洋一带海域 及沿岸地区 称为“西洋”
一、郑和下第第1西15课5洋课明郑名明和三朝原保朝的姓,马回对的族,云外对,南出关昆外身阳系于关(今世系晋代宁穆)斯人林,家小
成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
祖
和威望,“。
郑和下西洋第路15线课图明朝的对外关系
2.郑和下西第洋15的课过明程朝的对外关系
1405—1433年 先后7次 规模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航行船只最 多时200多艘 每次出海2.7—2.8万
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 权;科技发达,杰出的人才有富于团结协作精神 的团队;对外开放,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 好友关系,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
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 (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 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 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 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 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 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 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 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 将,声名远扬。
15-16世纪第中1西5课方主明要朝航的海对活外动关比系较表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 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通过对比发现了什么?
规模大 时间长 次数多 时间早 航程远 12
第15课拓展明延朝伸的对外关系
郑和的壮 举体现了一种 什么精神?
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 难的探险精神。
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 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9张PPT)
倭寇
相关史实
明朝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商品贸易兴盛,在地理 上又靠近日本,因此成为倭寇侵扰的对象。
当时明朝的不少官僚、富豪也下海经商,其中一些官僚、奸商 以及沿海海盗与倭寇相勾结,为虎作伥,使倭寇更为嚣张。
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FOREIGN RELATIONS OF MING DYNASTY
学习目标
1.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条件、目的) 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出发点、次数、到达范围、交换 的物品) 3.郑和下西洋影响(贡献) 4.倭寇是怎样形成的?(背景) 2.明朝倭寇猖獗主要在什么时期?倭寇猖獗的原因是什么?给 当时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危害?这一社会现象在当时被称为什么? 3.“戚家军”是怎么形成的?(戚继光抗倭过程) 4.戚继光抗倭的评价(意义)
御敌之战: 戚继光抗倭
➢倭寇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寇。元未明初, 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 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 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有很多中国的海盗也加入到倭寇的队 伍中。
倭寇
➢倭患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弛, 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 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 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 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戚继光抗倭
相关史实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鸳鸯阵”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 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 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 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 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平定
✓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 ✓ 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登州
台州
九战九捷
福建
广东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 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通过这些诗句,说说你对戚继光的评价。
三宝庙(马来西亚)
三宝庙(泰国)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航海之比较表
时间 次数
人数 船数
船只 大小 拥有 设备
哥伦布 达· 伽马 1492-1497-1504 1498 4 1 1000~1500 共200余艘 160人 人 大船长151.8米, 宽61.6米 17艘 4艘
郑和 1405-1433 7 27800 人
C
B
戚继光有什么品质值得 我们学习?
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 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的高尚品质,值得学习。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 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 住权
明 朝 的 对 外 关 系
交往 郑和下西洋
国力强盛
戚继光抗倭 冲突
封 建 制 度 走 向 衰 败
国力日渐衰落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电影《苏禄国王 与中国皇帝》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郑和大航海时代,当时的中 国皇帝应该是 ( ) A.宋太祖 B.元世祖 C.明成祖 D.明太祖 2.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 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
——《明史·郑和传》
扬明朝的国威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一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郑和(1371—1435) 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时间 船数 人数
1405~1433年 60~200多艘 27000多人
历时长 规模大
日本倭寇
二 戚继光抗倭
倭寇骚扰江苏昆山县城:“孤城被 围凡四十五日,大小三十余战。其六门 并被攻。被杀男女五百余人,被烧房屋 二万余间。”
倭寇在屠兴化城时“宝器、金玉、 锦绮、或传自唐宋者,咸归于贼,否 则幻为煨烬。”
——《皇明驭倭录》
倭寇严重损害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破坏了我 国的主权。
二 戚继光抗倭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
过突出贡献,其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马可·波罗来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①④③
completed
完毕
中国青瓷盘碗等品……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这反映了郑和下
西洋(A)
A.加强了经济交流
B.发展了航海技术
C.树立了明朝国威
D.促进了政治交往
3.“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
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
的作者应是( C)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康熙帝
国力强大
友好交往
国力衰落 矛盾冲突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中朝关系明朝初期,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和中原的明朝进行了大量的贸易往来。
高丽人向明朝进贡珍品,明朝也向高丽出口粮食和纺织品等物资。
明成祖时期,为了遏制元朝、满洲的扩张,明朝也向高丽提供了物资和军事援助。
在中朝贸易中,通常采用“熟路商人”进行贸易,并且设立了专门的贸易口岸。
但明朝后期,由于对外政策的转变和朝鲜半岛的政治动荡,中朝关系逐渐恶化。
明朝禁止高丽使用汉字、禁止高丽的贡使称臣,以及在高丽边境设置了壁垒等限制举措,这些措施引起了高丽的不满和反抗。
此外,后期朝鲜王朝内部也发生了多次内乱和政变,导致国力下降,外交政策也开始倾向于与明朝敌对。
二、中蒙关系明朝时期,蒙古地区被分裂为众多小部落,其中以右翼、中部和左翼三部最为强盛。
明朝与蒙古地区的关系主要集中在右翼和中部,而左翼与明朝基本上没有联系。
明初时,右翼和中部的部落向明朝朝贡,接受明朝赐予的朝服和金银等物品。
明朝也在边境地区设立了边防和驻军,以巩固对这些部落的控制。
但是,在明朝后期,蒙古地区的势力逐渐强盛,逐渐对明朝产生了威胁。
尤其是明朝中期,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开始对明朝进行侵略和扩张。
明朝在遏制后金扩张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和扩大了与右翼、中部部落的朝贡贸易,以削弱后金势力的根基。
三、中日关系明朝与日本的关系比较复杂。
首先是明朝对待日本豪族的态度:一方面,明朝支持日本南北朝之间的战争,援助日本的织田氏、毛利氏等豪族,出兵朝鲜半岛以压制日本豪族的反攻;另一方面,明朝也对日本豪族怀有警惕,禁止日本侵略朝鲜半岛、禁止日本豪族在明朝境内活动、限制日本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
其次是明朝与日本开展外交的方式。
明朝与日本并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对日本的足利幕府采取的是“通商令”和“朝贡制”相结合的策略。
每年冬至节,日本的使臣要前往明朝进贡,并向明朝皇帝问安,以此作为两国外交的形式。
同时,明朝也向日本发放了“朝肃书”,派遣使臣前往日本与足利幕府沟通,表示对日本足利幕府的承认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 题是(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B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文之 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 也。”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 么朝代?(4分) (2)唐朝对完善科举制度做出了哪些贡献?(4分) (3)材料二中,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 为什么?(4分) 【答案】(1)科举制。隋朝 (2)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武则天: 首创“殿试”和“武举”制度;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 试内容。 (3)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只攻读经书,不求 实际学问,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或 严重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7.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出自 下列我国古代哪部文学名著 ( )
【答案】C
8.明朝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北京城是 哪位皇帝在位时在原有基础上修建的 ( ) A.明太祖 B.顺治帝 C.康熙帝 D.明成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明成祖在元大都 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建,营造了新的北京城。
11.假如有一天你去参观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文物展览, 你一定不会看到( )
A.图一吴国的青瓷羊 B.图二唐朝邢窑白瓷 C.图三宋朝冰裂纹瓷器 D.图四明朝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题时注意关键信息“宋代古沉船”,即备选项中的 文物一定要出现在宋朝及以前,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BC三项在沉 船上都可能看到,D是明朝花海水行龙纹扁瓶青,不可能出现在 宋代沉船上,故选D。
8.下列史实与朱元璋有关的是( ) ①建立明朝 ②废丞相权分六部 ③设立内阁大学士 ④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9.我国的宰相制度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是( ) A.秦——明 B.秦——清 C.汉——明 D.汉——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宰相制度相关的知识点。阅 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宰相制度开始和结束的时 间。因为我国的宰相制度开始于秦朝秦始皇时期, 结束于明朝明太祖时期。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课堂练习
1.紫禁城是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 (1406年—1420 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观察下 图,紫禁城应位于图中的( )
A.外城 C.皇城 朝的时候,有位外国使节来到中国,他先声明自己不 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但当他走到太和殿前时,这位使 节“扑通”跪在了地上。他说:“我跪的不是中国的皇 帝,我跪的是中国伟大的建筑。”此处“伟大的建筑” 应指 ( ) A.紫禁城 B.圆明园 C.颐和园 D.天安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太和殿是故宫中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之一。 由于外国使节下跪的地方是太和殿,即判断此处“伟大 的建筑”指的是故宫。
3.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 机处,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 D.皇权高度膨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 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皇权高度膨胀, 达到顶峰。所以答案选D
9.明长城蜿蜒六千余千米,气势宏伟。明朝修建长城主 要是为了 ( ) A.军事防御 B.旅游观光 C.交通运输 D.防沙挡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明朝修筑万 里长城的主要目的是抵御蒙古族的侵扰。
10.观察“明长城示意图”,回答问题。
(1)填写明长城的起始点: (A)_____________ (B)__ _______ (2)图中C处是明长城的重要关城,它是 (C)______________ (3)明长城全长(D)_________________ (4)明修长城是为了防范(E)_________________南下侵扰。 【答案】 (1)嘉峪关 鸭绿江 (2)山海关 (3)六千多千米 (4)蒙古骑兵
【解析】
(3)本题考查的是明长城的史实,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明修长城是抵御蒙古族 的进攻。全长六千余公里。 (4)本题考查的是明长城的史实,秦长城东起辽东, 西到临洮,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 余公里。明修长城是抵御蒙古骑兵的进攻。
一、郑和下西洋 1.前提:国力强盛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 3.概况: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友好之行 4.意义:增进中国与亚非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亚 非海上交通网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倭患严重 2.概况:浙江台州大捷,福建、广东抗倭 3.性质:反侵略战争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背景: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2.时间:1553年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明初封建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 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发达,为明朝发展对外关系提供 了良好的条件。郑和率领船队远渡重洋,依靠集体的力 量和智慧与海洋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和 克服困难的毅力。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 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以及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 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 出了伟大贡献。从整个明朝历史来看,立国之初确立的 和平友好、海禁与朝贡贸易的外交基调,在中后期不断 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武装抢劫 就是典型表现。戚继光临危受命,率军英勇作战,平息 倭寇,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他是我国历史上伟 大的民族英雄。
3.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史实(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游 D.郑和下西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游记》的史实,吴承恩著 有《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 说。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原型,故答案是C。
4.北京城成为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都城是在( ) A、明清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 【答案】A
5.北宋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逼上梁山,参加农 民起义,这一文学形象出现于( )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 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浒传》是根据北 宋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小说围绕“官逼民反”的 主题,揭露当时的黑暗,刻画了性格,经历不同的各种 反抗者的英雄形象。林冲是“逼上梁山”的典型,只有 C符合题意,故选C。
6.“路见不平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呀,风风火火闯 九州哇……”电视剧《水浒传》再现了哪个时期一群传 奇英雄的故事( ) A.宋朝 B.唐朝 C.三国 D.清朝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水浒 传》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山东梁山农民起义为素材, 经艺术加工而成,是我国英雄传奇中最杰出的作品。故A 符合题意。
4.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 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 史。”在历史上废除丞相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隋炀帝 D.明太祖 【答案】D
5.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专制统治不断加 强。发生下面从图1到图2变化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丞相一职的废除。明太祖即位后,为加 强君权,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撤销中 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 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因此,D符合题意, 故选D。
10.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地域 性商人集团是( ) A.晋商和徽商 B.徽商和浙商 C.苏商和鲁商 D.鲁商和晋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徽商皆为当时势力最 大的两个地方商帮,时至今日晋商、徽商之影响 仍然不小,晋商大院已成为一种文化,徽商已成 为徽学的重要内容,而晋商、徽商之经营之道、 管理制度、兴衰历史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复习提问
1.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答案】C
2.下列农作物那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①玉米②甘 薯③马铃薯④花生⑤向日葵⑥葡萄⑦西瓜( ) A.④⑤⑥⑦ B.①②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③⑤⑤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原产南美洲的玉 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 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故选C。
6.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 太可怕了! ”他说的应该 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 施带来的后果?( )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大兴文字狱 C.废除丞相 D.设军机处 【答案】A
7.明太祖认为,秦始皇置丞相却很快亡国。为强化皇 权,以秦为鉴,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 B.废除丞相制,撤销六部 C.废除丞相制,设军机处 D.废除丞相制,设置东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丞相一职的废除。明太祖即位 后,为加强君权,改革了行政机构。在中央:明太祖废 除了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 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皇帝的权利空前 提高,秦汉以来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最终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