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 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整体分析【整体分析】通过以上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
当然,自然科学和哲学总是相通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
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教学时应选取学生熟知的图片或例子,或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学习本章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通过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使学生理解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课标要求】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③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纲解读】一是近年来考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二是命题的视角:地壳物质循环图的阅读、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原理、内外力作用在不同地域的表现。
重点关注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形式探究: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考查形式并存。
难度系数在0.55左右;热点探究:河流地貌,虚拟地质剖面图。
【学习思路】教材针对塑造地表力量的问题,重点是对地质作用力的能量来源、作用形式、作用结果、塑造的地貌等现象领会清楚,可以借助动画演示、景观图片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
在分析具体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要辩证地从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全面地分析。
并进一步理解由于内外力的共同推动,形成了岩石圈物质的循环,明确每一环节的作用形式与作用结果,从整体上理解地壳物质在不断变化之中,体现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逻辑结构】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1.通过动画演示和教材学生,能准确地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地表形态概念,熟记地貌五大类型;2、充分理解塑造地表形态的内营力、外营力的作用过程,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3、读图理解并描述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1、锻炼学生的读图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教学重点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营力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1、理解内营力外营力的各自作用过程,两者关系2、读图理解地球圈层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读图、对比联想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复习旧识】在本册课本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的内容,现在我来考核大家一下,看大家对知识掌握的怎样。
(师)我们第一张主要学习了什么?(生)行星地球(师)对第一章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那第二章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答)地球上的大气。
(问)第三章,我们把视野范围缩小,来研究了一下地球高空环境,大气的运动状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地球上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气候的变化。
那第三章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内容呢?(答)地球上的水。
(问)对,水是万物生命之源,没有水的存在,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
在这一章,我给大家介绍了水存在的各种形式及各种水体之间的循环过程。
今天我们即将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那有没有那位同学能总结出这四章的知识安排有什么规律呢?有的同学就会发现,在学习这四章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范围在不断缩小。
先从浩瀚无垠的宇宙,再到地球的高空大气,接而了解了地球上的水体运动,今天我们又要继续学习地表形态。
【导入新课】(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新课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地表形态。
在这一章节的开头,绪论的内容就介绍了什么是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就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也可以称作地形或地貌。
不知道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有过坐长途火车的经历。
如果坐火车从北往南走的话,一路上的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6、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掌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考试说明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主干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
它主要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
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是。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影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形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
这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 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
此时,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A.多1个B.多2个C.少1个D.少2个例二 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过程与方法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够分析典型的地貌景观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
3.掌握内外力作用的区别。
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内外作用力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的地貌类型,了解典型地貌的主要成因。
4.通过教师的点拨提升,形成该课的知识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地貌景观的成因,热爱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
2.养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地理事物,提升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的对比。
2.外力作用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地貌。
【教学难点】1.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的对比。
2.外力作用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不同地貌。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水,这一章我们开始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什么叫做地表形态?在地球上有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孤峰耸立的岩溶地貌、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起伏的丘陵、广阔的平原。
有哪些力量把地表塑造得这样丰富多彩?转折:按照能量的来源可以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分为两种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有哪些表现形式?以哪种形式为主?学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以地壳运动为主。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化的总的趋势是什么?学生: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有哪些表现的形式?学生: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及时评价:同学自学的部分完成的很好,希望能够保持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下面给大家八分钟的时间讨论合作探究上面的7个问题。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力量。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气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老师提问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同学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究竟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老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积累物的全过程。
依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现老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简单让同学理解风化的过程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绽开供应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试验。
试验展现老师将预备好的试验器材展现给同学: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4.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形式,促进学生交流与分享,提高其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现象的欲望,树立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增强其对国家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2.实践操作:学生利用GIS软件,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如地形起伏、坡度、流域划分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研究地表形态中的应用。
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收获,了解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使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Fra bibliotek,增强学习体验。
-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拓展学习。
4.结合实地考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安排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地表形态,如山谷、河流等地貌特征。
-鼓励学生撰写考察报告,通过实践反思,加深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理解。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如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如风力、水力、冰力等。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如青藏高原的抬升、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沉积等。
5.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教材及讲义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设计:传说中东汉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的还像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
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食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那么沧海真的会变成桑田吗?二、过渡:地壳和宇宙间的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推进新课:板书: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地貌。
那么这种“力量”究竟来源于什么呢?下面我们将要了解一个新的名词--地质作用,它是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根据其能量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9: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及实际应用。
提高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三大类岩石转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结合“两块砖的故事”的学生实验对外力作用及其表现进行探究;通过探究活动“试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让学生理性的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典例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
学法:读图分析、归纳知识内在规律、联系日常生活典例,学以致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提纲)[新课导入]:展示教师外出旅行的照片(背景为各种地貌),有张家界的武陵源、黄龙洞;内蒙古的沙漠、展览馆的恐龙化石,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
引出话题: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着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
是什么力量塑造了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地表形态?[讲授新课]: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师讲述]: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按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在内力作用的诸多表现中又以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为大家所熟悉。
一、内力作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9页案例1]:[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内力作用进行的快慢不同2.内力作用进行的方向不同[指导学生完成课文P70活动]:内力作用的方向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动画演示]:“水平运动引起垂直运动”“垂直运动引起水平运动”[得出结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综合内力作用的表现得出结论]: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过渡到外力作用的活动设计]:1.提问珠穆朗玛峰的高度?2.教材案例1中珠穆朗玛峰升高的高度?3.提示古地中海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5092米,问:珠穆朗玛峰现在高度等于理论高度吗?(20000-5000=15000≠8844.43)这是为什么呢?4.珠穆朗玛峰的形成除受内力外,还受什么力的影响呢?5.嫦娥卫星测出月球最高峰9840米,而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月球最高峰高于地球最高峰和外力作用有关吗?二、外力作用[教师讲述]:外力作用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中地理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板书: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师: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生:略板书:一、内力作用师:学习内力作用的概念,并明确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播放三段视频(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地震、火山)。
学生思考:这些或缓慢,或激烈的地壳运动,能量来自哪里?小结: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师:播放一段有关内力作用的介绍。
学生思考:①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②内力的三种表现形式中,哪种对地表的影响最大?小结:内力作用包括了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其中,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板书:地壳运动师:投影案例1:喜马拉雅山形成。
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视频及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第一节: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艺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使先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方式,了解风化作用、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了解它们是如何推进地表形状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堆积岩、蜕变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进程,掌握各类岩石构成的地质作用。
进程与方法1.可以阅读各种地貌表示图,判别地貌类型,并剖析其成因。
2.学会应用多幅景观图和表示图来比拟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构成缘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火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起探求天文效果的兴味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迷信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络的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1.风化、腐蚀、搬运、堆积作用所构成的不同的地表形状。
2.外力作用各表现方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构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方式所构成的不同的地表形状。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育先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
【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游览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由细心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现代陆地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中央发现有现代森林的遗址。
这些发现通知我们什么?【先生讨论回答】略。
【教员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状是如何营建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处置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状的塑造第一节: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提问】哪位同窗可以例举营建地表形状的力气改动地表相貌的实例?〔先生讨论、回答以下效果。
教员在副板书上逐一记载。
ok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容物质循环过程。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2、了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出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貌形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五种景观反映了什么内容?(地形的五种形态)师: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地球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影响、改变着地表形态呢?(是地质作用,就是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容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有哪两种形式?地质作用的是什么?)一、地质作用二、内力作用引导学生说明喜马拉雅山和上海崇明岛的形成力量,并完成比较表格师:在内力作用中,什么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学生:地壳运动。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75 页第二段,小组讨论后完成地壳运动类型表格,并完成相应思考题和练习题。
讨论75 页活动题。
三、外力作用(过渡)师: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 ,而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把“粗毛坯”塑造成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是四种主要的雕塑手法引导学生阅读、读图、思考、讨论、回答:1.外力主要指什么?2.2.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能量来源? 3.辨析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完成表格三。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教材版本及章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部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课程标准解析]1.课标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课标解析课标的对象是地貌,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和成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与如下知识点有着紧密联系: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是通过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通过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进行说明。
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以及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教材内容的布局,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在讲解内外力作用,特别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成因时没有从板块构造以及纯粹的地质构造这两个方面入手,避免了板快构造、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等相关概念的交错,从而导致学生的认知体系凌乱的局面。
而是化繁为简将内外力作用按照能量来源来划分,这样可以避免和相关章节知识的混杂,也方便学生认知体系的构建。
因而本课也将遵循这一思想,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内容组织。
本节重点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地壳物质循环。
在第一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
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又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阐述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第二部分中,教材介绍了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四种方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是第二部分内容的重点。
在第三部分中,教材讲述了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是地壳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通过前三 章内容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 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 ——大气和水。
在这一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 时还将深入的了解到营造地表形态的作用系统。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的第一、 二部分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例,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 内、外力因素。
本人根据课标要求, 希望在课堂总培养学生运用实例分析的能力, 同时考虑 到中国美丽的地貌景观数不胜数, 将实例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 同时能够分析 出这些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曾在 2009 年举办过“选美中国” 的大型 评选活动,引用了这个理念,本人将“美”为主线贯穿整节课,运用活动单导学,这节课中 完成四个活动: “选美中国”“美在何处”“美从何来”“美的实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分析 生活中地貌景观实例的形成原因,同时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的整个系统。
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 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地貌景观图片判断其形成原因。
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祖国山川之美,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过程与方法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
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
)【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等。
3.不均匀。
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很慢,而基拉韦厄火山爆发的速度很快。
【板书】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的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转折过渡】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板书】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材料】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启发提问】(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 (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大量资料证明,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
【出示投影片2】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
【启发提问】(1)请分析一下这里海岸变动情况? (2)设想一下升降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师总结】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
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板书】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板书】二、外力作用【提问】阅读教材P76第一段回答:1.外力作用的概念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学生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板书】1、概念、的能量来源2、表现形式【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板书】(1)风化作用(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一想,一块四四方方的砖头,最容易被破坏的是砖头的角,其次是棱,没有了棱角,砖头就会变得圆乎乎了。
在自然界中也是这样,所以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是受到风化后的花岗岩景象。
【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学生将沙子堆成山的形状,将托盘放到水龙头下,用细小的水流冲刷,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
【启发提问】同学们观察到水对沙子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
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现形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板书】(2)侵蚀作用【分析讲解】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观察到的,流水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空气也都有侵蚀作用。
【出示投影片】风蚀蘑菇、海蚀陡崖、冰斗或角峰等地貌景观片。
【指投影片讲解】风对岩石侵蚀的结果: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夹带碎屑磨蚀岩石,投影片所展现的景观为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蘑菇。
海浪对岩石侵蚀的结果:海浪打击岩石,也会对海岸起破坏作用,这幅图就是海蚀地貌,矗立在海中的岩石称为海蚀柱。
冰川侵蚀的结果: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谷等地貌。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侵蚀作用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地貌,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刚才的小实验上来。
流水把沙子侵蚀下来以后又怎么样了呢?把沙子带走了,这就是搬运作用。
【板书】(3)搬运作用【启发提问】流水搬运能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将水流略微调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和流速成正比,所以当水流变大后,水带走了更多、更大的沙粒。
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也很显著。
【转折过渡】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板书】(4)沉积作用【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
【转折过渡】除了流水的沉积作用能形成冲积平原外,风力的沉积作用给人类又带来了什么呢?【出示投影片】堆积地貌——新月型沙丘图片【分析讲解】在沙漠中有大量的沙丘,这些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成为流动沙丘,掩没农田和村庄,甚至是整个城市。
人类正在探索控制沙漠扩展的方法。
【启发提问】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教师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
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不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
【转折过渡】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板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8第二段和下图,思考: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各自形成原因?2.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学生回答】1.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2.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可以用下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特点: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结合上图教师进一步指导讲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2.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各种岩石-新岩浆(2)地壳物质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即内、外力作用(3)由大气、水、生物参与地壳物质循环并起重要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板书设计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的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二、外力作用1.概念、的能量来源2.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⑵侵蚀作用⑶搬运作用⑷沉积作用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