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认知起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合集下载

关注认知起点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关注认知起点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边形.
致吗?
了 对 平 行 四 边 形 的 性 质 的 猜 想 , 用 时 现 ,就会 发现 :对于教师提出的动手画图
猜一猜 :边之 间有什么关系?角之 间 4分 钟 .
教 师 乙 的教 学 片 断
和测 量 的要求 ,有些学 生行 动 “ 缓 ” 迟 ,
显得有些不情 愿 ,还有些学生对动手活动

雪 ( 阳师 范大 学教 师专业发展 学院) 沈
接下来 ,教师发 出了这样的指令 :“ 请
摘 要 :本 文 从 “ 行 四 边 形 的 性 质 ” 强 .在格 点 纸上 画一 画 ,看谁 的动作 最 平
的两种教 学设计与课 堂教 学实践 出发 ,通 迅 速 . ”
过 对 两 节课 “ 索 平行 四边 形 的性 质 ”和 探
为什么学起 点,丰
大约 1 分钟后 ,教师看到部分学生 已
过程用 了近 9分钟.当看到学生基本完
富教 师的教 学知识 ,提 高课 堂教 学的有 经画完图 ,于是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 ,但 成 了指定的任务后 ,教师让学生之 间进行 效性. 讨论进行得并不热烈.教师再次督促 : 看 交流 ,但学生交流 的声音并不大.在此基 “
教学中应如何保证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 知规律 ,以及如何准确地把握学生 的认知
起点.

教师 又问道 :“ 大家还有 其他 的发 现 个 平 行 四边 形 ,再 以 富有 提 示 性 的 问题 引 生 回答说 :“ 邻角互补. ”

“ 探索平行 四边形的性质”过 程
听到学生的回答 后 ,教师板书 : 边 :对边平行 ,对边 相等 . 角:对角相等 ,邻角互补 . 至此 ,在教 师 的引 导下 ,学 生完 成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

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有效性。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二、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不但要重视让学生获得学习所需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学习建立联系,尽而展开教学,这要求教师从关注教材转到关注学生,充分地了解、研究学生,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展开教学。

三、变“学会”为“会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

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

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习惯的、固定的课堂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有效性。

合理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追寻课堂教学有效路径论文

合理把握学生学习起点 追寻课堂教学有效路径论文

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追寻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并据此展开教学。

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必须的知识准备,它包括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根据学习进度,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现实起点是新知着陆的根。

实际教学中,随着信息渠道的拓宽、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与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往往不能保持同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密切关注并合理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已成为我们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下面谈谈我在“小数乘整数”实践中的认识和感悟。

看似很简单【起点预设】与“整数乘法”相比,“小数乘整数”只是多了“积中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计算经验,本堂课我就以此为起点,抓住不同,重点解决“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课中练兵】1、教学用乘法竖式计算“0.8×3”。

2、学生独立计算“2.35×3”,并观察因数与积各是几位小数。

3、猜想: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小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乘3呢?4、出示4.76×12、2.8×53、103×0.25,先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再用计算器计算验证。

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认为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5、根据148×23=340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4.8×23= 148×2.3= 148×0.23= 1.48×23=6、用乘法竖式计算:3.7×5 0.18×5 46×1.3 35×0.24学生反馈情况如下:① 4 6 3 5× 1.3 × 0.24② 4 6 3 5 3 5× 1. 3 ×0.2 4 × 0.2 41 3. 8 1.4 0 1 4 04 6. 7 0 7 05 9 .8 8.4 2. 1 0第1、2题正确率达95%,第3、4题正确率仅为8%。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卢梭曾经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有效的教学是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帮助的,并符合教育的理想和追求的教学。

如何能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有效呢?一、培养好的上课习惯新课程倡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规范秩序的基础之上。

任何一个集体,没有严格的规范,就是一个涣散的集体。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从接任一个班级开始,就要根据课堂管理目标提出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样做,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和上课的基本规范:书本如何放置,如何发言,怎样发言,如何倾听,怎样开始练习,如何合作交流等等,这都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准备。

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上课是无序的,更谈不上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前准备充分1.遵从学生认知规律,准确把握“认知起点”备课前,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走近学生,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学情,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借助课堂生成资源,有效调控课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2.课前预习有实效课前,教师布置合理的预习作业,对课堂的有效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一环节中,预习作业的设计尤为重要。

教师要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并提炼出思考练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学会利用资源,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3.教学板块要清晰、连贯教学板块的设计,对课堂教学具有导航作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中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板块的设计上,有时显得过于随意,任由学生掌控,课堂教学多了些随意性,这样的状况很多教师感到不好处理。

让学生按教学程序走,怕戴上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帽子,任由学生发挥,往往又使课堂陷入低效、无序。

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的,除课堂学 习这一重要途径外 , 每

3 ・ 5
林小平 : 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个 人 都 会 不 自觉 地 通 过 其 他 途 径 接 I 解 和 感 悟 。基 于 学 生 的 现 实 经 验 , 理 想一想 , 学过 哪 些 平 面 图形 ? 让
受信息、 积累知识。 学生走进课堂, 』 师 在 教 学 时 , 接 出示 钟 面 图上 的 学生 画 一 个 长方 形 。 同 教 直 样是带着他们各 自的生活经验走进 } 时刻让学生试读 ,对2 O 、 :5 :0 2 2 等学
} 处 , 学 生释疑解 惑 , 助学生把 点 为 帮
例如, 苏教 版教材 第 四册 “ 认识 } 积累的感性经验上 升为理性思考。 这 方 形 。 如 果要 使 长 方 形 的 面积 增 加 ,
l 的课 堂 才 是 关 注 学 生 经 验 起 点 的 可 以 有哪 些 办法 ?学 生经 过 比 画和 想 样
课堂 ,才是更切合学生 实际的课 堂 , 象, 讨论得 出: 可以把 长增加 ; 以把 可
1 话: . 谈 老师今 天早 上5O 就起 { :0 才是 能够做 到有 的放矢 、 高效低耗的 宽 增加 ; 以把 长 和 宽 同时增 加 。 可
床 了。你 们 呢 ?你 是 怎 么知 道 这 些 时 l 堂 。 课
( )+ = 5 ( ) ( )2 15 4 1+ = + 4 () = 2 =

3变化 : 上 面 两 道 填 空题 改 成 . 把 4深 层 探 讨 : 算 比 值 , 们 的 . 计 它
根 据 学 生 原 有 的 知 识 状 态 去 进 行 教 面 的 两道 填 空题 。
比值 有 什 么关 系? 两 组 比 中 蕴含 什 这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心得体会1课堂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学习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让我对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了新的认识,并使我受益匪浅。

现谈谈自己的初浅体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要把握核心目标的生成法则,就要让学生自己学习。

建立自主学习的基本保障就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激情导课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分散状态集中到学习任务上,把学生的情感调动到充满自信、主动投入和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教师真诚回应学生的集体问候,然后可以用精炼紧扣文章中心激情的话语导课;可以用课题来导课;可以用目标导出激情;可以用语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从课间回到课堂,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呈现的任务必须是可操作、可监控、可检测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到“两个研究到位”:一是研究教材到位——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科学划分内容层次,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而是要研究到内容目标化的程度,要在教材上研究课标;二是研究学生到位——找准学生认知起点,理顺学生认知次序,要在教材下研究学生。

为此,我们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把教学内容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学习。

教学就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采用小组合作,多媒体,读中悟,扶放导节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小学英语讲堂教课活动的实效性的研究依安县第三小学张志强跟着课程改革的不停深入 , 小学英语讲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小学的英语讲堂上,好多的教师都设计了形式各种的讲堂活动形式,讲堂氛围十分活跃 , 学生们也都乐于参加此中 . 可是课后,学生学习的成效却又不那么令人乐观。

课堂上氛围活跃是一件好事,可是假如盲目追求活跃的讲堂氛围而设计过多的教课活动,忽略了教课活动的目的这都是违反教课之本的。

如何能让学生在丰富的教课活动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要点在于如何更好的提高小学英语讲堂教课活动的实效性上。

讲堂教课的实效性主假如看一个教课活动能否是能够达到成效。

该如何该使我们教课活动达到的成效最大化呢?我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讲堂教课活动的实效性的.一、讲堂教课活动的设计准备阶段教课活动的设计会遇到教师的教育教课理念影响。

假如一位教师有较先进的理念,有较好的教课方法,那么他才能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更简单完收成效的活动。

那么一个老师他掌握的素材比许多,那么他的视线就会比较宽阔,对资料的鉴识能力也比较强,那么他便可能选择一些更适合的资料。

在教课中我是这样做的:1.以完成教课重、难点为第一目标,让活动表现教育价值从教课的规律和原则来说,每一节课都要有它要完成的目标,并且在设计教课时,老师还要预约本课的要点和难点。

而讲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思虑和明确教课方案活动的目标和企图是什么,经过活动能否能完成教课目的,活动与教课主题和教课目的能否有关,活动能否必需,活动能否表现了教育价值等。

比如讲堂伊始播放英语歌曲, 不单能够衬着教课氛围,并且还可以起到稳固学生情绪,活跃讲堂氛围的成效。

有些儿童英文歌曲很赋情味,与所教的内容密切相连。

2.以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为出发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过程。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一旦涉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涉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 关注是一种实效的基本的一个初步,而后才能去投入。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教育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教育

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教育高邮市界首初中戴广美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它是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化教学。

它要求教学过程要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投入和产出比例要协调,教学效果要显著。

有效教学着眼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大力实施有效教学,才能走出当前教学中“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误区,才能跳出“学生苦、教师累、效率低”的怪圈。

只有大力实施有效教学,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从课堂上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收获。

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笔者认为要着重抓住以下几个基本策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备课教案的有效性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撰写教学方案时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处理科学,教法选择得当,教学形式灵活,教学过程流畅。

因此要切实开展有效备课,要强调“三备”到位。

1、要备教材。

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努力吃透教材,把握住重点、难点,理解教材的内涵和外延。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者要与文本对话,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炼出简明有效的教学主线。

2、要备学生。

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应掌握清楚,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做到以学定教,因人施教。

3、要备训练。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要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

要坚持当堂训练,快速反馈。

每次训练要有的放矢,有效训练。

备课笔记必须课时齐全,内容详实,格式规范。

要做到“四有”:即有教学流程安排、有学生活动安排、有教法学法设计、有教后反思(教后记)。

要真正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做到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要积极开展教师备课笔记展示与评比活动。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要坚持“三不讲”原则,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听不懂的不讲,超标的内容不讲”。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必须抓好以下几点: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有效性。

试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试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意义 , 毫无功效 。 其实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效的提问者 、 倾
听者 。有效提问是 : 切合文本要害 , 牵一发足 以动全身 ; 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趣味 ,能够引发学生 的探究欲望 ; 问题 本身设置精 当 , 既有助 于学生 当前 的进 步 , 也能够 促进学生长远 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大可放低 自己 , 放
思维上的真正 的交流与融合。 帮助学 生是教 师的天职 ,但 真正 的帮助是让 学生 “ 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 附” 。犹 如“ 学走路” 没有 , 人 能替代你走路 , 你只能 自己经 过爬 行 , 然后 跌跌撞撞 , 再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这意味着学习是 自己 的事 , 别
恰恰是低效 的教学 。 在有效 的课堂 , 学生不仅是接受 , 还 有 主动 的探究 ;课堂 教学不追 求急功 近利虚假 的 “ 跨 越” ,而是学 生在常态下脚 踏实地的学习 。恰 如厨师做 菜 , 要的不是 “ 重 全席 ” 不是 “ 馐 ”而是 能对人 胃口, , 珍 ,
【 教师观点 】
试议提 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张宗逊
( 重庆市铁路 中学 , 重庆
405 ) 0 0 3
摘要 : 有效 的课堂教 学首先应该是教 师教的有效。课上得好 不好 , 关键在教师。从教 师教 学实践的角度 来分析 , 有效教 学意味着教 师能够有效讲授 、 有效提 问( 并倾 听)有效激励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 的知识 , 、 而且要有一套传授知
让人吃得轻松 , 吃得舒服 。 教的有效需依 据学生的认 知起点 , 置清晰准确 的 设 教学 目标。 教学 目标 的确定一定要符合 自己学生 的实际 情况 ,特别 是学生学 习新 知所具备 的基 础知识 和能力
人 只能提供 帮助 ,但无 法代替 。我们在某 个时候 可 以 “ ” 牵 着孩 子的 手往前走 , 这种 “ 手 ” 但 牵 也是 需要克 制 的, 在必要 的时候需要放手。 就拿物理来说 吧 , 有试题训

找准学生认知起点

找准学生认知起点

以 前 教师 备 课 、 教 案 的 目的 主要 是 为 了使 自 己的 课 堂 教 写
学 能 够 有 序 地 进行 , 未 考 虑 过 它 应对 学 生 、 教 学 效果 产 生 从 对
怎 样 的 影 响 ,更没 有 想 过 教 案能 否 体 现 学 生 的 知 识 与能 力 、 过 程 与 方 法 、 感 态 度和 价 值 观 。 到 底 , 案 只 是教 师 自 己施 工 情 说 教
积 吗 ? ” 测 对 象 分 A、 C三个 层 次 , 调 B、 学生 答 案 如 下 :
间 、 果 和 体 验 。 这 三 个指 标 中 , 习时 间是 指学 习特 定 内 容 结 在 学 所 花 费 的 时 间 , 意 味着 学 习效 率 , 它 即学 习速 度 的快 慢 。 教 师 从 的 角 度 来讲 , 有效 的教 学 指 的 是 能促 进 学 生 学 习的教 学 。 以 , 所 教 师 应 该 正 确 把 握 教 学 内 容 , 准 学 习起 点 , 能 根 据 学 生 的 找 才 现 实 起 点 整 合 教 材 和 进 行 课 堂 教 学 ,促 使 学 生 进 行 有 效 的 学
就是“ 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 进行课前学情预测” 《 。 数学课程标
准》 强调 :数 学 教 学活 动 必 须 建 立 在 学 生 的认 知 发 展 水 平 和 已 “
有 的 知 识 经验 基础 之 上 。” 因此 , 在教 学 设 计 之 前 , 了解 学 生 的
尽 可能 多地 为 学 生提 供 选 择 的 空 间 。在 这 一过 程 中 , 师 应充 教 分 激发 学 生 探 究 长 方 形面 积 计 算 公 式 的 欲 望 , 据 课 前调 测结 根
习。

促进学生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促进学生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促进学生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认知冲突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

其观点是: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时,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上的失调,这时人的心理会出现紊乱或不安,就会力求通过重新组织或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新的认知上的平衡。

因此,在教学中,认知冲突是学习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是人身心发展的手段。

教师的教直接作用的是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学即是心理活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激起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

因此,促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策略。

笔者对此进行了实践研究。

1明确目标,激发认知冲突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通过目标导向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课件等形式,将课标要求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引起学生已有概念的冲突,感到原有储备知识的暂时遗忘,造成其内心的不安,即认知冲突,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欲望,并带着问题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如在“基因突变”教学中,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该知识点,细分为以下教学目标:①解释基因突变的概念。

②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③举例说出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细分后的目标更清晰、明确、有层次,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2找准基点,诱导认知冲突生物课标指出,教师要挖掘无形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使生物课程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是将学生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生发为活跃的状态,使其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直接动力,而认知冲突的形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没有公共的标准,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

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同时也会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

所以,要把握好操练的“度”。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

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更要有所影响。

而旧式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无效”、“低效”都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

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教师彻底失去作用。

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

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就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和做法.一、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我校成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数学备课小组,集体备课时,一人主讲,其他教师各抒已见,大家献计献策,达成共识,完善教学设计,然后上课,其他教师听。

准确把握认知起点 提高数概念课教学的有效性——“倍的认识”案例分析

准确把握认知起点 提高数概念课教学的有效性——“倍的认识”案例分析

2022 . 10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案例分析课堂/实践荨KETANG SHIJIAN准确把握认知起点提高数概念课教学的有效性陕西省安康市教学研究室李志案例背景:“倍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节典型概念课。

比较两个数量大小,一种是比较它们的差(相差问题),另一种是比较它们的比率关系(倍比问题),比率这一概念在数学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比例、一次函数的基础。

而倍的认识又是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比这些比率关系的基础。

在学习“倍”之前,学生头脑中建立的是“加法结构”,是数量的合并与多少的比较,而对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问题的理解,则需要在头脑中建构起“乘法结构”,“倍的认识”正是建构乘法结构的开始。

心理学研究表明:“乘法认知结构的发展,乃是对乘除法问题中的两组对应的四个数值构成的关系(对应、倍数关系)的认知过程”,可见,理解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比率)也是学生乘法认知结构建立的重要方面。

乘法结构是在加法结构基础上产生的高层次的数学认知结构。

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学生的认知需要发生一定程度“质”的变化。

“倍”的学习是发生质的变化的第一次机会(乘法的认识还是“合并”与“累加”的过程,本质还是“加法结构”)。

学生学习倍需要经历认知结构的转变,而认知结构的转变是学习中最大的困难。

因此,建构倍的直观模型,认识倍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存在困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平利县教研师训中心吕蒙老师执教的“倍的认识”一课,就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其课堂最大的亮点在于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做到了三个注重:一是注重用直观、趣味化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概念;二是注重用多样化的体验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内化概念;三是注重用灵活的变式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学在有趣的情境、丰富的活动、多维的思考中落地生根。

一、课前精彩互动,让数学学习情感有温度【片段】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呀?生:动画片、科幻片……师:温馨小提示,同学们看电视可要控制好时间,注意保护好我们的视力!你们想知道老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吗?生(急切):想!师:老师可喜欢看魔术表演了。

活用主题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活用主题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活用主题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谓主题图,是指能反应数学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和知识内容,带着浓浓生活气息的图画。

现在的苏教版教材设计了大量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图,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但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与教材编排的逻辑起点往往并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重组,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变静为动,使主题图“活”起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中的主题图,在很多时候再现的是思维的结果,是静止的结论式的画面,缺少必要的思维过程,呈现静止的主题图直接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提出问题,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思维障碍,不能清楚图的含义。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所提供的内容动态化,让学生经历主题图所描述的全过程,增加实际体验。

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认识体积单位”,教材中出示两个正方体,棱长分别是1分米和10厘米,让学生根据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在算出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这般简单的操作,让学生建立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表象,结果肯定不能令人满意。

因此,需要化静为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让学生算出体积,再添加动画效果,把这个正方体切割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数一数能切成多少个,然后通过计算验证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通过这样处理,使原本静态的主题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化静为动,丰富学生对主题图中内容和情节的表象,使数学知识的过程得以彰显。

二、适当分解,使主题图更有效合理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中主题图的作用,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根据需要,有时我们可以将主题图进行适当的分解,使教学目标更明确,解题思路更明朗。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我们欣喜的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然而,凝眸反思,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

那么,应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情境创设富有理性,提出的问题富有针对性,小组合作富有实效性,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反思解决策略一、情境创设、花哨无实[教学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时刻”一课时,先是创设了“喜羊羊和同学们一起学数学”的情境作为导入,在探索新知时又创设了“小芳的上午”的情境,而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又远远地脱离了所创设的情境。

[教学反思]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情境的创设往往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当教师用砖敲开门之后,即导入新课后,该情境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剩下的大量时间还是脱离情境单纯的学习数学知识。

怎样的情境创设才是有效的呢?本人认为情景的创设不应只有课的开始阶段,尤其是在知识的探究和应用的过程中,都可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情境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而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仅仅是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一个探究活动等都可以是有效的教学情景,这些情境的创设要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提炼创设适合学生探索、思考,易于激发兴趣、活跃思维的情境。

[解决策略]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一个好的情境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内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体验和兴趣。

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我认为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几点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几点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众所周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现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组合图形的面积”两节课的教学,从四个侧面简述我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做法与体会.一、在教学目标定位上,要准确恰当,符合认知有人说: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是的,教学目标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为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 所以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 由于分数概念是三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的重要知识,对学生是很抽象的一个内容,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教学目标确定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通过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动手实践的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上三点,分别体现本节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教学目标.再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认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数据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主要锁定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学习活动,利用转化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从而探索归纳出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二、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要集中精力,集中突破教学的重点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难点是阻碍落实教学目标的瓶颈. 也只有明确了重、难点内容,课堂上教师才能集中精力,抓住关键点进行教学,进行有效地集中突破. 最终让学生学有所得.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几分之一;教学难点是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所以,它对以后学习起着基石的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有效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上选用演示与操作有效结合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在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上,再以认识突破口展开教学,选取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件——分早点,通过媒体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选、折、画、说等四个步骤的教学活动,紧密围绕几分之一展开教学,在时间分配上,重点放在学生的选、折、画环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几分之一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最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目的.再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是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组合图形的认识并不会困难.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对转化思想也有所了解.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需要放在:如何把组合图形通过“分割”与“添补”这一操作为载体. 总结出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开拓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从而也体现数学教学的本真——发展思维,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在关键点上.三、在学生主体凸显上,要问题导思,合作交流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建构知识. 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后思考并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接着再安排让学生对不同的图形选一选、折一折、画一画、自己动手操作创造,最后通过质疑“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图形,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可以用表示?”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时,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先观察后思考:这些涂色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你是怎么想的?接着通过展示交流、观察对比、归纳,抽象出分数的本质意义. 以上这些环节,学生始终在参与学习的过程,都是学习的主体.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课前动手拼图,并让学生观察交流,共同感受组合图形的特点. 课堂中多次安排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反馈学生的多种解决方法后,又组织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的可行性. 这些过程也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在教学预设生成上,要互为互补,和谐统一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教学中它又会有动态的生成,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才能及时捕捉和把握好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提出:“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图形,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再如:“同样一个正方形,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却都可以表示呢?”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 只有学生明确了分数的本质意义之后才能正确回答,所以,对于有些同学的错误回答,教师就抓住了这样的生成资源,很好地发挥了引导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目标. 展示时,学生说到对折,教师追问:你用了对折,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对折吗?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当学生汇报了分割与添补的方法后,教师追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分割和添补法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从未知转化为已知)另外,在练习时,当学生汇报了一个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后,教师追问:在分割时应注意什么?(注意给定的条件能否满足分割后的计算要求)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等具有多样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选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落到实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在操作层面上进行实践与反思,把操作层面上的实践做法上升为理论层面,而且要在理论层面上予以研究,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用理论的观点来阐释教学现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让课堂的“有序”提升教学的“有效”

让课堂的“有序”提升教学的“有效”

让课堂的“有序”提升教学的“有效”作者:麻炳铃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1年第04期课上四十分钟,如何利用得好,一节课如何发挥它最大的功效,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是教育者们共同探寻的目标。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序性?有序课堂又是怎样影响着学生智慧的发展?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感触。

一、教学过程“有序”——建构数学思维能够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它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有序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还要考查学科整体的有序性。

1.关注每一堂课的“有序设计”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新教师所困扰的问题。

严谨而有序的教学设计是获得优质教学效果的前提。

如教学“找规律”一课,知识目标是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初步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技能目标要求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为了达到目标,内容上我设计为由对“1-1”规律的认识到“1-2”、“1-3”“1-1-1”规律的理解,进而到“2-3”规律的探究,这样在思维逻辑上循序渐进,遵循学生对知识理解由浅入深的过程。

方法上,从找规律——猜规律——摆规律——画规律——表达规律——创造规律,多样化的方法有序提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这堂课学生表现得积极踊跃,兴致盎然,后测效果也不错,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如果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这样有层次,定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平日的教学中,随堂课就经常由于“没有时间”“忙碌”等原因而被忽略,往往直奔教学内容,想到哪讲到哪,失缺了教学过程的“有序”。

正所谓“上好一节课容易,上好每节课难”,但只有抓住每一节课的有序教学,才能日积月累,稳步向前。

此外,在进行每一节课有序设计时,还要考察学生的接受度,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有序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关注课堂之间的“有序联系”如果课堂之间是割裂的,虽然每堂课都很精彩,但学生反而会因为过度的课堂刺激而丧失对学科教学的整体把握;如果课堂之间是有机整合的,哪怕有些课堂略有缺陷,也不失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实现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怎样实现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曾经一味追求”开放”却很少在开放的实效性上进行研究,造成课堂教学只顾了一些形式上、表面上的东西,而放弃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使之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顾此失彼。

我们知道:一堂课是由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有机组成的,因而设计课堂活动则是一项系统工程。

那么。

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一、课时目标具体化,活动化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都应该是为目标服务的,那么我们的课时教学目标就必须是具体的。

因为只有教学目标具体,教学措施才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来定。

所以我们在订教学目标时要认真阅读、分析教材,领会每个例题,每个习题编写的意图,找准知识点。

即弄清本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要学什么?在此基础上,围绕知识重点拟定现实性目标(当堂课应实现的目标),再结合学生发展确定潜在性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5以内的减法”这节课要实现的现实性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认识减法含义的过程和探索算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5以内减法的算法,会进行5以内减法的计算;体验算法多样化。

怎样来实现这些目标呢?首先,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看图讲故事,说算式中各符号的意思,来体会减法的意义。

其次,通过动手摆学具等实践活动来寻找算法,然后通过交流活动来体验算法多样化。

最后通过游戏活动来巩固算法,达到会算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实现有效性1、关注学生的性格特征,组织课堂教学。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分散。

根据他们的特点,要让他们参与课堂学习,就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营造兴趣氛围来把他们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

如,开课时我们可以用一段富有激情的激励性话语,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游戏,一个生活小片段,一个小魔术等激发求知欲,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最好能用一个情景把整堂课的学习活动贯穿起来。

如,”5以内减法”这节课,老师可以设计了一个乘车的游戏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认知起点,提高教学有效性——对《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对比分析内容提要:本文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两种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对两节课教学中的“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和“寻找证明思路”环节分别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间的差异,进而把握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案例分析文中设计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八上第十九章的第一课时,其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相关性质.文中描述的案例是基于这两节课的课堂教学录像和现场观摩,案例描述力争全面反应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一、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比较教师甲的教学片段:在明晰了平行四边形概念后,通过大屏幕,教师呈现了这样的问题和要求:猜一猜:边之间……?角之间……?画一画:在格点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量一量:度量一下,与你的猜想一致吗?接着,教师说道:“看谁探究能力最棒.在格点纸上画一画,看谁的动作不迅速.”在教师指令发出近半分钟后,一部分学生才动手画图,但仍有少许学生只是在看,若有所思,没有动手画图.大约一分钟后,教师看到部分同学已经画完图,于是,让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但学生的讨论并不热烈.教师再一次督促到:“看看你们彼此间的发现是否一样.”学生们的反应仍不积极.接下来,教师问道:“有结论的同学请举手.”教师的话音未落,同学都迅速的把手举了起来,无论是刚才动手画的,还是一直没有动手的.学生甲回答:“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的和等于另一组邻边的和,一组邻角的度数和等于另一组邻角的度数和.”通过录像观察,这位同学是一直没有动笔画图的学生之一.听到学生甲的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示说,(把)这个相等关系再进一步(回)到两个角之间的关系上来.这时学生乙回答道:“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和对角都是相等的.”教师又问道:“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学生丙回答:“且邻角互补.”听到同学们的猜想后,教师板书:边,对边相等;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至此,学生完成了猜想过程.教师乙的教学片段:同教师甲一样,首先教师乙明晰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然后,通过大屏幕,呈现了这样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边还存在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角还存在什么关系?在学生观看大屏幕上的问题后,教师发出了这样的指令:“请同学们拿出纸笔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且测量两条边的长度及四个内角的度数并填好表格.”按照教师的要求,学生开始画图.这一过程用了近九分钟.看到大家基本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后,教师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声音不大.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都得到了什么结论.看到没有人举手,教师点了三个同学的名字,这三位同学所给出的结论相同: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相等.得出结论后,教师又问道:“刚才看到有的同学测量的两条边不等,什么原因?”学生齐声回答:“测量误差.”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是因为我们画图工具不够精准,才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紧接着,教师又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再一次验证上述猜想.至此,教学完成了归纳猜想环节.教学过程比较与分析比较甲乙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在获得猜想这一环节的程序设计上基本相同,即先让学生动手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以极具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边与边之间、角与角之间的又怎样的关系.对于这样的设计学生又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如果仔细分析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课堂行为表现,我们会发现,对教师提出的动手画图和测量的要求,学生动手迟缓,似乎有些不愿意“配合”的情绪,甚至有些同学动手活动不屑一顾,但从猜想的结果看,学生的态度并没有影响他们作出合理的猜想.为什么学生反应冷淡,甚至不愿意“配合”?为什么这种态度并没有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猜想?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早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探究过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掌握了这些结论: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下图是人教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四年级上册中的相关内容.不难看出,在小学四年级已经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了探索,其过程和以上两位教师的设计基本相同.可见,这一环节的设计更多地重复了小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探究活动认知需求低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探究活动的现象.二是学生现有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经达到无需动手画图和测量就能够得出合理猜想的程度.如果再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学生完全可以获得正确猜想.事实上,在教师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动手画图表现得不够积极,但当教师甲问道有什么发现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迅速的举手示意,表明他们对结论早已了然于胸在心.特别是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甲,虽然他一直没有参与动手画图的过程,但却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的和等于另一组邻边的和,一组邻角的度数和等于另一组邻角的度数和.”这是对原有相关知识—“对边相等”和“对角相等”的拓展.此外,在教师乙的教学中,当教师问及测量中出现对边不等的原因时,学生群答道:测量误差.这说明学生已经完全认同观察得出的结论,进而才能反思测量结果的精确性问题.这再一次说明,观察在猜想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猜想可以基于观察完成的.二、探索“证明思路”的过程比较教师甲教学片断:在学生给出猜想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将所画的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并旋转180°,然后再填补到原来的空隙中,以此再一次验证猜想的正确性.此外,老师还用动画的形式演示了平行四边形旋转和填补的过程.接着,教师问道:“大家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这时学生乙回答说:“沿对角线剪开了,然后把其中的一部分旋转过来正好与另一部分重合,就有了两组对边相等,有一组对角相等,然后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相等则相加的和也相等,说明另一组对角相等.”听到学生甲的回答后,教师追问道:“两个三角形什么关系?”该学生立即回应说:“全等.”教师继续问道,对应边、对应角什么关系?学生说,相等.至此,教师进行了总结,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我们就得到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我们可以连接一条对角线,就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的问题来研究,这也是我们处理平行四边形的问题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教师乙教学片段:在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上述性质后,教师说道:“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我们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接着,老师边说边通过大屏幕出示了下面的问题:你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证明上述结论吗?没等学生做出反应,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继续说:“结合这个图形我们说一下已知和求证.”稍过片刻,教师点名让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准确指出已知条件是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分别求证的是AB=CD,AD=BC;∠A=∠C,∠B=∠D.紧接着,老师把已知和求证呈现在大屏幕上.接下来,教师指着图形问道:“大家现在思考一下,这道题是让我们证明什么相等?”学生们大声回答:“对边相等.”教师解释道:“对边相等就是线段相等”.然后继续说道:“大家回忆一下,前边我们学过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方法,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学生马上回答:“全等三角形”.老师继续问:“还有什么方法呢?”没等学生回答,教师紧接着提示道:“当这两条线段在两个三角形里的时候,我们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当这两条线段在同一个三角形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教师一边用手在空中描绘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边拖长音提示道:“等……”.学生马上回应道:“等角对等边.”接下来,教师指着屏幕上的图形问道:“我们现在要证明的线段相等是在同一个三角形里吗?”学生回答说不在.教师又问道:“那我们想什么办法呀?”学生回答:“放在两个三角形里.”教师指着图形追问道:“平行四边形里怎么出现三角形啊?”“作辅助线,连接AC(对角线)”学生们大声群答.教师进一步补充说道:“也就是说我们把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了.”教学过程比较与分析: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寻求证明思路是证明活动的第一步,也是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的绝好机会.怎样引导学生对其证明,从哪里开始寻求证明的思路,是通过动手活动发现证明思路,还是借助于数学认知策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证明思路?在教师甲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其他验证猜想的方法,教师让学生不仅再一次验证猜想,同时又可以发现证明的思路,即连接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这种引出证明思路的方法酷似“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思路的引出过程,但此一时非彼一时,对于时处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需要通过动手剪拼的过程发现证明的思路吗?从知识发生和教材编排的顺序看,在学习四边形这一章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和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这说明,学生不仅已经掌握了与三角形和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而其还掌握了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数学认知策略,即通过三角形全等,或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这就是说,涉及到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借助于“等角对等边”或“三角形全等”的策略加以解决.事实上,在教师乙的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教师让大家回顾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有哪些方法时,学生马上回答说:“全等三角形”.当教师问道,图中没有两个三角形怎么办时,学生群答道,作辅助线,即连接对角线.由此可见,学生对解决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数学策略掌握的已经十分娴熟,因此,在寻找证明的思路时,完全不必通过动手活动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而应该直接应用现有的数学认知策略,在数学推理的层面上探求证明思路.三、启示1.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处在邻近发展区内从课上学生的反应看,之所以学生对动手操作不感兴趣,是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要求远远低于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降低到动手的水平.2.数学思想方法不能贴标签数学思想方法,既诞生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指导问题解决的重要策略,因此,作为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数学思想方法常常出现在问题解决的始点或初始阶段.转化的思想是从局部转化到总体,比如由线段相等的证明──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还是由总体转化为部分,比如多边形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从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起点加以分析,从中了解指导思维活动的具体思想方法,以此确定思想方法究竟在什么时候发生了,并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3.“同课异构”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课题有意识地设计不同教学方案,以期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事实上,在日常教学中,当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设计施教后,总会有所反思,并对教学设计进行某些改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同课异构的做法,不同的是,同课异构是在课前有意识地进行不同设计,以便对比研究.由此可见,同课异构是一种积极主动探索和解决教学困惑,发现学生知识规律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正如本文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两节同课异构的课进行对比分析,我们看到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找到学生不愿意参与教学过程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