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儒学及其对日本文化与现代化的影响_评王家骅的三本书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
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公元1603年,日本三河(爱知县)小大名出身的德川家康出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到1868年为止日本进入了长达265年的江户时代。
而早在公元5世纪,中国儒学就传入了日本。
据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十五年(公元405年)百济博士王仁应邀到达日本,带去十卷《论语》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是中国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
六世纪后半期,以部民制为特征的奴隶制行将崩溃,即将诞生的封建社会在意识形态上需要理论指导,儒学在日本进一步传播,并开始浸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被视为儒家五种传统美德的仁慈、正义、礼仪、学识、信义,自然成为治国治民的利器。
此后,中国儒学在日本逐渐传播,对其政治、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加速了日本的文明进程。
江户时期,儒学出现了史上罕见的繁荣兴旺。
众所周知,由于德川家康的江户幕府开府,日本社会基本上逐渐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统一体,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成熟期和崩溃期。
德川家族统治的三百多年间是日本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和平时期。
幕府体制日益巩固,经济稳定发展,社会日趋安定,使日本有可能从容地对自古以来从中国传入的文化进行反刍、消化和吸收,并继续不断大量地吸收近期及明清以来的文化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户时代是有史以来日本文化同中国最密切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文化史的巅峰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之一,就是儒学的勃兴。
中国的儒学虽在遥远的古代就传入了日本,并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但它始终未能完成一种蜕变,没有真正融入日本文化之中。
江户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一种机遇,使儒学真正获得了实现日本化的条件。
围绕朱子学派为主流的宋代理学的争论,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剧烈碰撞。
其结果,儒学在传入日本之后,终于在江户时代形成了气候,也带动了江户文化的繁荣。
因为它不仅有识文断字、吟风弄月的情调,更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原则,难怪有人把日本看作是儒教徒的国度。
江户时代日本儒学论
江户时代日本儒学论
作为一种传统的日本儒学,江户时代儒学也被称为“江户学”,它是日本传统儒学的一种发展。
江户时代的儒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如《论语》、《礼记》、《孟子》、《中庸》等,以及儒家传统的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江户时代儒学的研究主要以“实践”为中心,以实践为出发点,以“实践”为
核心,以“实践”为最终目标。
因此,江户时代儒学的研究被称为“实践儒学”。
江户时代儒学的研究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实践儒学的理论基础。
实践儒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儒家的传统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以及儒家的经典著作,如《论语》、《礼记》、《孟子》、《中庸》等。
本文可以从儒家传统思想和经典著作出发,探讨实践儒学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儒学的思想实践。
实践儒学的思想实践是江户时代儒学的核心,也是江户时代儒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可以从实践儒学的思想实践出发,探讨实践儒学的思想实践。
三、实践儒学的社会实践。
实践儒学的社会实践是江户时代儒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江户时代儒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可以从实践儒学的社会实践出发,探讨实践儒学的社会实践。
日本的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承
日本的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承作为东亚文化的代表之一,儒家思想在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承。
儒家思想被应用于日本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精髓。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日本的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影响。
儒家思想的传入儒家思想是在汉朝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在中国国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承,然而,儒家思想也通过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播渐渐传入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自古以来就和中国建立了友好的邦交关系,在唐朝时期,日本不断地派遣士人前往中国进行学习,这些士人中有很多人学习了儒家思想,并将其传回日本。
在日本的历史中,儒家思想的传承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公元710年到六郎具钵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传承是通过唐代的士人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实现的,可以说是“外来的儒家思想”。
第二个时期是从六郎具钵首到江户时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传承则是在日本本土建立起来的,是日本人自主开展的“本土的儒家思想”传承。
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承和应用自从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它对日本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的儒家思想与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一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敬神之心”、“和平共处”等等,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的。
在日本,儒家思想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政治和哲学领域。
在教育领域,我国的传统学校体制就是借鉴于儒家思想所建立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学府都是由儒家思想所驱动的,如熊本学派、新儒家和日本学等等。
在政治方面,日本江户幕府建立后,桑名藩藩主松平定信就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来管理自己的封地,最终成为了幕府的天下之贤者,影响非常深远。
此外,儒家思想也影响了日本的哲学思考方式,丰富了日本的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内涵。
日本的儒家文化传承儒家思想和文化在日本已经广泛传承了数百年,而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继续地传承下去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因特网时代的今天,虽然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但是许多人仍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一、历史背景1、中国文化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其周边和更远处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基础。
2、日本的文化,起源于汉字,是与中国形影不离的。
二、文学影响1、汉字在日本的使用主要借鉴中国文字。
日本语文中,大量使用汉字,而且发音接近普通话,具有许多与汉语相斥的书面表达。
2、在章回小说中,日本把中国宋元时期的传奇故事重新诠释,影响到日本的传统文化,如千叶的七夕、勿忘我等。
三、宗教文化1、儒家文化在日本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与传统的神道信仰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扎根日本。
2、佛教,佛家文化源于印度,但中国吸收发展了这种宗教思想,随后日本学习中国传统哲学,大量引入佛教,从而吸收智慧和思想。
四、艺术影响1、唐三彩:中国唐代是日本历史期间出现的非窑烧釉面彩器,它吸收了现今日本��目色彩,并成为日本地域艺术的典范。
2、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画家,给日本绘画技法带来了新的变化,融入传统的艺术特色,形成了特有的日本山水书法。
五、社会文化1、衣着文化:日本衣着文化大多数坎坷起源于中国,如和服、落著和日本立服等。
2、传统民俗:日本的传统民俗里也有许多源于中国的文化,比如:端午节、清明节、花灯节以及春节等。
六、科技文化1、中国发明了指南表,而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木制卫星钟,这一技术后来发展出了比普通表更加精准的和机。
2、中国医学给日本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中医,它在日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搭配各式各样的草药,日本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医药。
结论:从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来看,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文化,从历史上,到文学、宗教、艺术,乃至科技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存在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身影。
日本文化由此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日本人也知道,没有中国的文化熏陶,日本的文化想要触及今天的高度是不可想象的。
日本儒学的特色与日本文化
人类的认识固然不能局限于闻见,不能满足于感觉经验,感性知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但是,感性认识毕竟是理性认识的前提。从这一意义上说,日本大多数儒学者较为重视感觉经验,就使他们比中国的儒学者更容易面向自然界,更容易接受西万自然科学,更容易走上近代的科学认识的道路。不过这离在重视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产生近代实验科学的方法,还有一段路程。这需要运用实验手段,在人工控制下进行观察,掌握数据,进而运用理论思维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数学公式,进行严密推导、论证、再设计实验,如此循环往复。然而由于前近代的日本人比较拙于抽象思维,与之相关,又象中国人一样比较地缺少发展近代科学必不可少的形式逻辑传统,因而,日本的重视感觉经验的儒学者最终未能进入近代实验科学的殿堂。
二
日本文化的“直观”性格或“即物主义”特色,也表现于日本儒学的认识论中。较之中国儒学,日本儒学的认识论更为重视感觉经验,注重事实、现象、经验和实证。
在中国儒学中,“知”有知识、认识的意思,还指道德意识。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论语·季氏》)“生而知之”的所“知”显然是一种天赋的、先验的道德意识,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无关。而“学而知之”的“知”,照孔子的说法“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似乎是感觉经验即感性认识。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卫灵公》)这表明孔子认识到来自“闻见”的感性知识的局限性,认为还需要“思”即理性认识。不过比较起来,孔子还是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即认为那种天赋与先验的道德意识更为珍贵。
孟子发展了孔子“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不虑而知”的良知才是真知。他还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孟子·告子上》)认为得自于耳目感觉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与孟子不同,荀子继承了孔子“学而知之”的观点,说:“征知则缘耳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荀子·正名》)认为“征知”必须“缘耳目”,即思维必须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遗憾的是荀子的认识论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唯有汉代王充是个例外。
日本文化与国民性研究(六篇)
日本文化与国民性研究(六篇)1. 看日本人2. 中国看错了日本,日本不具备优秀“国民性”3. 楠木正成:武士道精神的由来4. 日本武士的名誉观5. 日本民族性名著----菊与刀:战争中的日本人6. 王家骅:日本儒学的特色与日本文化看日本人一、內心日本人喜歡用大字形容自身,比如大和民族,以及天皇陛下是天照大神的後裔。
這與日本領土遠離大陸的狹長瘦弱形象及日本人一貫的身材矮小的真實情況正好相反,「大」是一種心理補償。
日本人無論向內看還是向外看時,在謙卑的外表下都藏著一顆自高自大的心,但自高自大之下卻掩蓋著深埋在潛意識中的自卑心理。
這是日本人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日本民族正是藉著這種矛盾的張力推動著自身的發展壯大,直到向島外瘋狂擴張的。
一個日本人將本民族比喻成漆器,並說「剝掉日本人的外皮,除掉它的漆層,露出來的是海盜」,接著又說:「但請不要忘記:日本的漆是珍品,是製作工藝品的材料。
它不是掩蓋暇疵的塗料,沒有絲毫雜質,至少與坯質同樣精美。
」這真可看作日本人心理的完整展示:真實的自我並沒有高貴的出身,這是容易令人自卑的事,尤其是對重視名譽的日本人來說。
但在日本人,自卑正可化作動力,在對不體面的形象加以掩蓋文飾的過程中,日本人是一絲不苟的。
所以「經年累月,漆坯上的漆層塗得越厚,作出來的漆器就越貴重」,於是,日本人就最終成了高貴體面的大和民族,並最終肩負長兄的使命化作「大日本皇軍」浩浩蕩蕩地「進入」了那些他看作小弟的鄰邦。
這時的日本人也再次露出漆層下面深藏在骨子裡的真實面目:海盜的本質。
愚昧,野蠻,瘋狂,殘忍,且不講道理。
令人絕望的是,在那場戰爭結束56年之後,這個國家的行政元首還決心參拜供奉著那些侵略者幽靈的「靖國神社」,而且時間選在8月15日,56年前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投降的日子。
他是要代那些沾滿鮮血的劊子手懺悔嗎?絕對不是,因為在這個民族的歷史中,「他們有祈禱幸福的儀式,卻沒有祈禱贖罪的儀式」。
懺悔是良心的自省,是對自身罪惡的救贖。
日本文化中的儒学思想
日本文化中的儒学思想年前,笔者一个去日本的亲戚回来了,交谈中得知在日本一年左右的时间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做法。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国古代儒家所倡导的“儒学思想”中相关的内容,日本的文化和儒学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微妙关系呢?纵观日本的整个历史,其之所以拥有现在这样的经济成果和先进的文化等瞩目成绩,一方面,在近代化的过程中采纳了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思想;另一方面,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与伦理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吸收,在其发展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求进步的日本人按照其民族的伦理道德、行为品质等对中国的传统儒学进行了一番改造与整合,从而更有力地推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日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从汉代就开始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只是那时还只是小规模的,真正的大量吸收是在此后的几个世纪,儒家思想在几百年的传播积淀中融合并已深深植入到日本文化的土壤中。
儒家文化在日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一是因为儒家所倡导的道德部分内容仍适应当代日本特殊的社会结构;二是儒家的价值观与伦理观与日本的本土主流文化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补性。
他们在思想上渗透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儒学比任何其他传统宗教或哲学对他们的影响都要大,这主要表现在道德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忠诚、重视教育和勤奋工作等方面。
一、儒学的传入及缓慢普及儒学早在大和时代便已传人日本,在早期传播中儒学是做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学术,是一种脱离大众的贵族知识。
由于缺乏创造与特色,当时并没有转化为日本社会与民众的需要,更没有融于日本文化当中。
直到大化革新时期,儒学才在日本以教育传播的形式逐渐深入到学校及各地。
在中国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出现了朱子哲学,日本人也对这种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把儒学的新发展传人国内。
起初只是依附于当地的宗教思想在禅僧中间进行传播,那时还没有广泛向社会渗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得以广泛传播,并开始取得独立地位,进而迎来了全盛时期。
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发展及创新
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发展及创新作者:陈慧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2期摘要:儒学文化不仅对中国的影响深入骨髓,对东亚许多国家也都产生了不可泯灭的影响,是东亚的主流思想文化之一。
本文旨在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视角,浅析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改造与创新;最后透视儒学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心理,鼓励充分发掘其价值促进社会发展。
关键词:儒学;文化传播;日本;改造创新一、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发展论儒学初传日本的时期,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根据成书于公元712年的日本首部历史文学著作《古事记》所载,公元285年,百济①博士王仁来到日本,“献《论语》10卷和《千字文》1卷”。
所以很多学术界的人士认为这是儒学传入日本的最早时间。
但是这部史书的纪年与中国的纪年不符,经过细密的推敲,学术界得出结论,儒学文化是在公元5世纪前后传入日本的。
在最开始儒学传入日本时,是只局限于宫廷贵族阶层的,所以在当时并没有形成一种普及的文化,更别提发展和影响了。
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那时的日本文化仍然处于原始宗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神道思想根深蒂固,而儒学文化则是要求自觉的理性思维,这和日本人的思想状态相悖。
再且,当时的中日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文化,两种文化在初次接触中是很难做到共融的,因此也制约了儒学初期的发展。
但是,随着传播儒学人员的增长,经过一段平淡的时期后,日本开始全面接受、认同并发展儒学文化。
最早是圣德太子在公元603-604年间推行的“推古朝改革”,体现了儒学在日本政治与管理中的发展。
由他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深受儒学影响,比如第一条“和为贵”、第三条“君则天之,臣则地之”、第四条“上不礼而下不齐”等等,都出自儒学文化中的经典著作。
其他的诸如君臣民关系、德治、仁政、天命观的通知理念皆来自儒学文化。
直到13世纪,大量宋代的儒学经典由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以及远赴日本的中国僧人带到日本。
这些人被称作禅宗僧人,他们在日本传播禅学的同时,还介绍了朱熹、二程和杨雄的著作和思想,促进了儒学在日本的极大发展。
浅谈中日儒学的异同与日本文化
文化研究
2007.7 ( 中旬刊)
浅谈中日儒学的异同与日本文化
□王荣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儒学思想比较研究
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儒学思想比较研究摘要: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
儒学伦理日本化的结果使“忠勇”成为武士道精神信奉的儒学德行。
而武士道精神首先起源于古代的日本,是一种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甚至一度成为日本的主导文化。
本文从武士道精神的内涵、起源、形成入手,分析它和儒家学说的关系。
关键词:日本武士思想;儒学思想;比较研究一、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上田秋成在《菊花之约》描写了一个武士之间相守誓约的故事,日本人家喻户晓。
两个武士约好在重阳节相聚,对菊花饮酒但是一个武士被敌人抓住了,无法脱身,为了不违背誓约,他自杀了,灵魂飞到约定的地点,与朋友饮酒之后飞灰湮灭。
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能在日本人民心中引起深刻的感动,就在于武士精神对“诚”的崇尚。
而这个“诚”是来源于儒家思想。
日本很多学者提到: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
日本儒学是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基础。
明治维新以后,武士道精神并未随着武家政治的终结、身份等级制度的消失以及日本进入近代社会就画上终止符,相反它进一步渗透到日本民族的血液中。
二、武士精神的产生日本在镰仓时代,确定武家政权,随着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的瓦解以及庄园制的发展,逐渐在豪强争夺中形成了地区性的家族式军事集团即武士团。
时至江户时代,结束了漫长的战争,进入和平时期。
随着德川幕府政权的发展,武士阶层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很多武士开始成为官僚,开始治国理政,急需规范社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所以当时,德川幕府把朱子学确立为官学。
三、儒家思想与武士道精神的融合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日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与道德体系。
即使在封建统治消失已久的今天,在各个领域我们仍然能够看出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比如公司的终身雇佣制,日本人的重诚信,讲礼节,自杀率高等社会现象。
本文通过分析武士道精神中的儒家思想元素,揭示出儒家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从中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渗透。
日本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虽然中日两国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地域环境的不同,两国的儒家思想有着一定的差异。
一、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日本儒家思想则是在中国文化传入日本之后,经过本土化传承、发展而形成的。
尽管日本儒家思想的根源与中国相同,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思想的传播和演化方式不同,日本儒家思想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着重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认为这是维系社会秩序和文明的重要手段。
儒家思想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体系,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日本儒家思想中,文化传统的重视程度没有那么高,日本人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在文化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开放心态。
三、社会规范和伦理观念有所不同中国的儒家思想以仁爱、忠诚、敬老尊师等美德为核心,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儒家思想强调了社会和谐和个体的道德素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社会秩序。
而日本的儒家思想则更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尽管也强调了社会和谐,但是相比于中国来说,更注重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四、强调道德自我修养的差异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个体的自我修养和提高。
在中国,修身养性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儒家经典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而在日本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体的自我修养并没有达到中国儒家思想的高度,日本更加注重外在行为规范的达成和维护。
总之,中日两国的儒家思想在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发生了一定差异,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然而,无论是中日两国的儒家思想,都是对于中华文明与东方文化的珍贵贡献,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介绍日本古典文学是丰富多样的,而其中展现出来的儒家思想对于这些作品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始于中国,于6世纪传入日本,成为国家的主要思想体系。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一些代表性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儒家思想影响。
1. 古事记和日本書紀中的神道与仁道•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是两部汇编了大量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的古代日本文献。
•这些作品反映了神道信仰在日本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对古事记和日本書紀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仁道(人伦道德)概念的塑造。
2. 平安时期诗歌集《万葉集》中的义理观念•《万葉集》是日本古代最早的诗歌集,记录了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大量诗歌。
•诗歌中常常表达出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义理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体现了儒教的仁爱精神以及君臣、父子等伦理关系。
3. 竹取物語和源氏物语中的家族道德和社会规范•竹取物語和源氏物语是平安时期最重要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展示家族中不同成员之间复杂的关系网,探讨了个人行为对于整个家族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对于家族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注重也在这些作品中得以体现。
4. 能様之辞暇和五石記中的孝道思想•能様之辞暇是一部描写孝顺女性形象的传统文学作品。
•五石記是一部记载着历代名将事迹的典籍。
•这些作品强调孝道思想,尊重长辈、服从父母的观念与儒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结论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影响广泛而深远。
这些作品通过展示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传递了儒教所倡导的仁爱精神和价值观念。
对于理解日本文化和传统思想体系,研究这些作品中蕴含的儒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日本近世商人伦理对儒家思想的吸纳与扬弃
家
教”而阐发的,尤其是把“正直”与“克服私欲”和“尔我两立”联在一起,并用儒教“仁义”道德的实
思
想
现目标——“天下一家(世间和谐一统),四海之内皆兄弟”来强化“正直”作为道德准则的重要性,足
的
吸
见儒教在梅岩思想中的地位。
纳
还例如梅岩的“俭约齐家论”,既是他的学说,也是他对自己晚年最后一部著作的命名。梅岩将
想而形成的。作为“《论语》加算盘说”之核心的“道德经济合一”思想,并非涩泽荣一所首创,而是由
近世町人伦理思想继承而来的。诸如大商人三井高房(Mitsui Takafusa)的“道德营利两全”思想、町
人思想家石田梅岩(Ishida Baigan)的“营利正当论”和“尔我两立”思想、怀德堂(Kaitokudo)学派
者在拙著《町人伦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动因新论》中将其概括为“五论”,即第一是“四民职分
平等论”;第二是“商人商业有用论”;第三是“营利正当论”;第四是“正直营利论”;第五是“俭约齐 家论”。g在这“五论”之中,尤其是第一、第四和第五论,几乎全部是援用和阐发儒家思想理论而建
构的。
例如梅岩的“四民职分平等论”,为了论说士农工商虽然“职分”不同,但行的“道”则完全相同
一(Shibusawa Eiichi)的“《论语》加算盘”等为例,强调儒家伦理对于日本近、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日
认为“儒家思想的某些概念、范畴、思想、思维方式,曾成为日本思想
应当承认,儒家伦理思想所提倡的诸如“忠诚、信用、和谐、勤勉、节俭”等道德观念,在日本近
商 人
当然,日本思想史学界众所周知,在建构近世商人伦理思想体系过程中援用儒家思想理论最多
的,当属町人哲学思想家、石门心学的创始人石田梅岩(1685-1744)。据日本心学研究大家柴田实在
论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论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一、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日本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
可以搜求到手的研究著作和史料中尽可能多地整理出有关日本儒学发展及其影响的重要史实,把儒学置于日本文化的大背景下,将儒学的发展与日本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成功地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来分析日本的思想文化。
《文化》一书中的下篇,分别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史学及当代日本社会七个方面,具体地分析研究了儒家思想在各个文化领域中的影响。
这种横向的研究给人以广阔的视野,而在每一个具体的领域中,又再现了其发展过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历史脉络,给人以纵深的历史感。
例如在政治领域,从大化革新与“周孔之教”、“建武中兴”与朱子学的关系,一直谈到“尊王攘夷”思想与明治维新。
在法律方面,从《养老律令》和“以礼入法”,《贞永式目》和大名家法,一直谈到明治民法中的家族制度等等。
这样纵横交织,形成了一幅广阔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图景。
透过翔实的历史事实陈述,日本文化的特点便具体而豁然了。
这里我们想介绍王家骅对日本神道这一原生形态的民族宗教与儒学的关系的论述,借以理解日本文化的特点。
王家骅在《文化》一书中,论述了日本神道教义从无到有的发展,及其如何受儒佛道等各种思想的影响与怎样排除这些思想影响欲恢复其本来面目,直至与国家权力结合。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从原始神道到国家神道五个发展时期,并认为在每一个发展时期都可以找到当时儒学发展形态的影响。
关于日本原始神道,他是通过剖析《古事记》中有关宇宙生成和演变的神话与儒家典籍《淮南子精神训》和《周易系辞》等的关系,来说明“无论是其神学思想还是其宗教祭仪活动,都已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到平安时代中期,以佛教为根本、神道为附庸的“本地垂迹”说,则是神佛调和理论化的最初尝试。
到室町时代,神佛调和理论又与儒佛不二思潮互相汇合,发展为各种各样的神、儒、佛一致说,无论是哪种一致说,实际上都是由外来思想所准备与培植的,尤其是受到宋学的影响,这并不表明以日本固有之道相标榜的神道出现了什么具有思想独创性的新发展。
江户时代日本知识分子对儒学的态度
2008年7月第17卷 第4期东北亚论坛Northeast A sia Foru mJul12008Vol117 No14江户时代日本知识分子对儒学的态度陈景彦(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江户时代日本知识分子与古代不同,他们对儒学既虚心学习吸收,又采取理性的态度进行批判与改造。
他们并不是全面否定中国儒学,对孔子、孟子学说基本上是持尊崇态度,对宋明理学则大力加以批判,而这种批判,既不限于宋儒,亦非儒学本身,而是儒学中的“臆度之见”和“支离破碎、细末无用之事”。
日本知识分子注重实践,趋于实用,也即是他们所说的“益”是否有无,成为判断一种学说的标准和价值取向。
他们吸取中国儒学之精华,却除其糟粕,最终使中国儒学日本化。
他们自身亦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关键词]江户时代;日本;知识分子;儒学;吸收;批判;改造;日本化[中图分类号]G131.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11(2008)04-0118-(04) [收稿日期]2008-02-2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与改造”(07BSS005)[作者简介]陈景彦(1955-),男,吉林德惠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学习与吸收 中国儒学与日本文人的关系,可以说是悠久绵长。
日本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日本书纪》(720年)应神天皇16年条有如下记述:“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
则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
故所谓王仁者,是书首等之始祖也”。
[1](22)张声振先生认为,王仁在日本教倭王太子菟道稚郎子学习中国的经典,不仅有《论语》,而且包括《诗》、《书》、《易》、《礼》、《春秋》[2](60)等经书。
另外,从《日本书纪》所记“诸典籍”和“莫不通达”等词语来看,似乎在王仁去日本前,儒家经典就已经传入日本,否则,菟道稚郎子不会对“诸典籍”“莫不通达”。
“儒家文化圈”中的中韩日
“儒家文化圈”中的中韩日崔景明发表时间:2005年/kanwu.asp?id=429 摘要中日韩三国人虽然长期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生活,不同程度的受到西方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这是三国人长期生活在共同的文化圈里。
从中日韩各国的思想意识方面入手,对三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并且概括,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思想意识差异中日韩作者:崔景明(1958-),女,河南安阳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副教授。
一、儒家文化对中日韩三国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及其周边国家韩国、日本等,在历史上都用汉字,崇尚儒学,形成所谓“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古朝鲜的三国时代,高句丽开始使用汉字作为自己的文字,由于汉字的使用和通行,导源于中国的儒学,亦随之传到朝鲜半岛新罗统一三国以后,大量向唐王朝派遣留学生,这些遗唐留学生回国后,成为在朝鲜弘扬儒学的生力军。
高丽王朝末年,程朱理学传入,并成为李朝建国的指导理念,直至李朝为日本吞并,程朱理学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儒学又通过朝鲜传到日本。
公元285年,百挤博士王仁赴日,进献《论语》和《千字文》。
这是儒学典藉传入日本的最早记录。
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及留学生把中国文化移植于日本,儒学成为日本上层统治者必须的一种文化修养。
江户时代是日本儒学的全盛时期,朱子学、阳明学都很发达。
近代以来,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儒家思想体系,都因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而不同程度地解构了。
但作为文化传统并没有完全消失,其中某些因素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还被激活,在不同程度上对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发生作用。
美籍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教授曾分析说:“新加坡早已为深厚的儒家思想所浸润,至少每一个四十岁(甚至三十岁)以上的华人身上都有许多儒家的精神因子,不过不一定人人皆有此自觉而已。
了解日本必读书籍推荐
了解日本必读书籍推荐了解日本必读的书籍有哪些呢?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了解日本必读书籍推荐,希望您喜欢!了解日本必读书籍推荐1.新渡户稻造《武士道》《武士道》一书是作者于18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养病时,有感于外国人对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知之甚少,为了向国外介绍而用英文写成的。
由于作者本人是一个在幼年时亲自接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的日本人,因此,正如作者所说,他在介绍时,与别的外国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只不过是个“辩护律师”不同,“可以采取被告人的态度”。
的确,我们在读到他所系统介绍的武士道的种种方。
面时,颇有入木三分之感。
同时,由于作者是为了向国外作介绍而写的,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学典故进行比较,所以就更便于外国读者阅读和理解。
正因为如此,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极大兴趣。
据作者自序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仅自己亲自读了此书,还以此书分赠其友人。
光是本书的日本版从1900年到1905年的6年之间就重版了10次,本书还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世界的日本研究书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2.本尼迪克特《菊与刀》《菊与刀》的前身是一份研究报告——作者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写的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
后来在原报告基础上加上前后两章,即成此书。
此书于1946年发表后反响巨大,亦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因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60多年后依然长销不衰,成为文化人类学的典范之作,是了解日本民族的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菊与刀》从日本人森严的等级制度讲起,分别从行为习惯、文化观念、道德世界、人情态度、自我修养和儿童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对日本人的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中可以解读出日本民族历久形成的种种文化模式,包括负恩与报恩的压力、义理与自由的抉择,享乐的人情观与自虐的修养法,还有别样的儿童教育传统。
这些充满矛盾的外部行为模式及内在文化价值体系,使我们逐渐窥见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和等级制度下日本“耻感文化”的渊薮。
3.小泉八云《日本魅影》《日本魅影》是小泉八云的代表作。
儒学在日本的发展
第一节儒家经典初传日本中国的儒家经典是经朝鲜传入日本的。
成书于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书纪》记载:在应神天皇十五年八月,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派遣一个名为阿直歧的人送来两匹良马。
阿直歧能读中国经典,于是太子菟道稚郎子便拜他为师。
应神天皇问阿直歧:“还有没有比你更高明的博士?”阿直歧回答说:“有个叫王仁的,很高明。
”应神天皇随即派人去百济邀请王仁。
应神天皇十六年二月,王仁来日。
太子又拜王仁为师学习中国典籍。
成书于公元712年的日本第一部历史和文学著作《古事记》也有类似记载,还更加具体地说王仁带来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
这是有关中国儒家经典和汉字传入日本的最早记载。
经学者考证,应神天皇十六年相当于公元405年,也就是说中国儒学传入日本之始为5世纪初。
《日本书纪》中还记载:应神天皇死后,菟道稚郎子本应继位,但他推让皇位于异母兄大鹪鹩,理由是大鹪鹩仁孝之名远闻天下,而且年龄大,应即位天皇。
大鹪鹩则以父命难违为由,固辞不就。
两人互相推让,以致造成三年空位。
最后,菟道稚郎子自杀,以示辞让诚意。
这被学者认为是仿效《论语》中所记载的中国周朝祖先泰伯与仲雍出走、辞让王位于幼弟季历的故事。
另外,被认为写于5世纪并保存至今的日本文章中也有浓厚的儒家味道的文字,这也是中国儒家思想在5世纪时已传入日本的明证。
日本人系统学习中国儒家典籍及其思想,则是晚至6世纪的事了。
据《日本书纪》记载,513年,百济国王派遣了一位名叫段杨尔的五经博士来日本,之后以轮换的办法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
五经博士是中国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在朝廷中设置的学官,专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的传授。
后来百济也仿照汉朝建立了五经博士制度。
中国的儒家经典也通过百济的五经博士传到了日本。
但中国儒学在传入日本之初,影响并不广泛,与广大民众尚无接触。
这是由于日本当时刚刚踏入文明社会不久,仍处于原始宗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因此,对于从中国传来的新鲜的生活或生产器具及进步的生产技术接受得比较快,而对先进文化的精神成果接受则较为缓慢。
中日儒学思想比较总结
中日儒学思想比较总结中日儒学思想比较总结儒学是东亚地区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其中中日两国的儒学思想具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本文从儒学的基本内容、思想观点和影响等方面对中日儒学思想进行比较总结。
一、基本内容中日儒学的基本内容都包含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并以孔子、孟子、朱熹为代表人物。
这些经典著作都强调人伦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道德修养、仁爱之道、君臣父子之道、社会秩序等。
二、思想观点1. 人性观点中日儒学都认为人性本善,但在人性善恶的比重上有所不同。
中儒倾向于强调人的天性追求善良,而日儒则更加关注人性中的恶劣因素。
后者认为人性善恶参半,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修正,以使人性向善发展。
2. 社会秩序观点中儒学强调仁爱之道和和谐的社会秩序。
孟子提出“养老有大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以实现和谐社会。
而日儒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注重君臣父子之道,倡导家庭及社会体系的和谐。
3. 教育观点中日儒学都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儒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使人们能够在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
孟子提出“求其志者,不以苟得之;求其言者,不以苟得之”,主张人们要以责任感和道德自律的方式追求卓越。
而日儒更加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和情感教育,通过生活体验和亲子关系来塑造个体的道德行为。
三、影响中日儒学思想都对两国的文化、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影响中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构建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日儒学则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日本的团结、秩序和礼仪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
2. 社会影响中儒学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社会形成了注重礼仪、忠诚奉献的价值观念,对家庭、爱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日儒学的思想则在日本推动了义务教育、家庭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对日本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战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文化政策
二战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文化政策论文摘要:日本统治中国东北时期便对中国进行了“文化渗透”,企图控制中国民众的思想。
这种殖民文化以及奴化教育统治中国东北14年,统治大连近四十年之久。
它违背中国文化的精髓儒家王道思想。
从整体到局部,从地方到中央逐步侵入,从思想和宗教、政治与经济、教育和科学等方面进行对中国民众的思想控制和文化侵略可以说是早有预谋。
关键词:文化渗透奴化教育传统文化中国和日本一直以来就是知此知彼的对手国,传统文化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大相径庭、分道扬镳。
中国以儒雅文明著称,以“仁德”为中心孔孟之道铸就海纳百川的大唐盛世。
日本的大和文明可谓中西合璧,日本儒学和西方工业文明结合,日本人的“忠义”观与武士道精神是代表日本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
在历史传承中,保留日本民族自身专有的遗产,呈现出一个完全特殊的国民形象。
但是把这种精神扩大强加于其他民族便是文化入侵。
一、早有准备的文治派方案1906年5月22日,在“满洲问题协议会”。
中确定了日本统治伪满洲的具体方向“从满洲尽早撤兵和废止军政署等问题。
日本政府的文治派在这次会议上陈述了设置军政署和实行军事占领政策的利弊,力主采取较为温和的统治方式,废止军政署以便更有利于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长远占领,会议最终采用了文治派的方案”。
《田中奏折》里有所谓的…和平之战‟的策略…文装的武备‟大陆政策把侵略渲染的冠冕堂皇。
文化方面是从理性到感官方面进行实际宣传,通过报刊、杂志、影像、映画等方面进行政策宣传与渗透。
宗教方面是从国民道义、王道的恩泽到王道乐土和神道的演变,以达到禁锢民众的思想目的。
其真正含义就是文化的渗透,也成为文化的侵略。
二、儒家思想成为文化侵略的手段日本民族向来被认为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又善于创造性地转化传统文化。
儒学作为日本历史上的外来文化,早已渗透、积淀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有用即有价值”这种“非理论的实用主义是日本多维价值观模式的来源,他把儒学看成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