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对日本“剑道”的影响
中日剑术对比
The PPT proposed that Chinese swordplay emphasize performing arts, while the Japanese emphasize the combating resistance .
By comparing historical reality between Japan and China,we know the difference i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history and custom.
剑道道服中裙裤前有5个褶,竹刀有5个 竹节,都与儒家的五常,即“仁、义、 礼、智、信”相对应,成为剑道与中国 儒家思想紧密结合的实证。
惯中
穿国
太人
极练
服剑
(时
如,
图习
back
)
中国:
(1)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至前221年 ),中国剑术 已经在重斗智而轻斗勇的战争 中得到发挥。(军事)
back
日本的禅宗文化是由中 国传入的,但是禅宗文 化在日本却得到了独立 发展,它渗透到人们生 活的方方面面,已转变 为平常人生活中的一些 智慧,可以说中国禅宗 与日本的设计艺术擦出 了耀眼的火花,书道、 花道、茶道都可以看到 禅的踪影。
back
为禅宗文化传向全世界做出突出贡献
铃木大拙
变 化 多 端 , 随 意 性 极 大 。
有 极 大 的 技 术 含 量 。
的 把 握 , 这 就 要 求 剑 术
敌 要 求 有 “ 十 分 取 胜 ”
剑 ” 的 说 法 。 与 对 手 对
中 国 剑 术 有 “ 十 年 磨 一
➢ 日本剑道是实用型技术,招 法简单无华,学习几天就可以 应用,技术含量较低。
禅宗文化在日本设计中的应用
禅宗文化在日本设计中的应用作者:***来源:《工业设计》2021年第07期摘要:日本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环境造就了独具风格的文化,这种文化与中国传入的禅宗思想相融合,深深影响着日本设计,使其具有回归本源、超脱万物、无意识并纯粹自然的特点。
本文在理解设计禅意的基础上,对日本的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作品作出简要的评价与分析,力图探讨禅宗文化在日本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禅宗文化在日本设计中的应用,也反映了一种文化本身对创意思维及设计内涵的影响,设计因文化元素的融入而更具灵魂。
关键词:禅宗文化 ;日本设计 ;应用中图分类号:J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7-0151-02Abstract :Japan has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hich has created a unique culture. It had a deep influence on Japanese design that characterized by returning to its origin, being detached from all things, unconsciousness and pure natur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Zen, the paper makes a brief of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Japanese graphic design, costume design,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product design works,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Zen culture in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Zen culture in Japanese design also reflects the influence of a kind of culture on creative thinking, which becomes more soul becaus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Key Words :Zen Culture; Japanese Design; Application日本镰仓时代初期,南宋的绘画艺术由频繁往来于中日两国的禅僧们传入日本,作为艺术家的禅僧们将禅宗艺术和文化相结合,对日本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很多日本贵族因此开始修习起禅宗。
最新 禅宗与日本文化的渊源分析-精品
禅宗与日本文化的渊源分析作为佛教宗派之一的禅宗传入日本以后,禅宗的精神思想得以发展和升华,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禅宗与日本渊源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川端康成①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曾在瑞典科学院发布了他的铭文《我在美丽的日本》,文中他引用了数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诗词,抒发了自己对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体验,而贯通其中的重要审美理念即是“禅”.他对禅与日本文化的渊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禅宗的基本概念与日本禅“禅”的概念来源于禅宗。
作为佛教的宗派之一,禅宗于公元12世纪,经由当时的中国宋代传入日本。
其传播得益于诸多赴宋求法的日本僧侣荣西、道远等,他们通过在中国长年求习,携带大量经文、教义及中国法师的口传心教,回国后结合本国原有的佛教,加之自己多年的参禅心得,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日本禅宗,与净土宗、日莲宗等土着佛教宗派,并称为“镰仓新佛教”.可以说,从这一时期开始,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逐渐日本化、本土化,从而逐渐被日本文化消化与吸收,为日本文化奠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禅作为重要的理念,深入文学及日常生活中,则是在镰仓时代(1192-1333)之后的室町时代(1336-1573)。
禅,之所以在这一时期被社会普遍接受,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镰仓时代末期至室町时代末期,日本社会长期处于战乱动荡之中,长年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的巨变和人心的躁动与不安,末世思想与生生息息、生而灭、灭而生的“无常②思想”泛滥,形成一股强大的悲观厌世思潮。
人们开始信仰超人力和自然的神秘东西的存在。
而禅宗的哲理在于否定一切“旧有”而获得“新有”,且有“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③的“悟道”精神,这些恰好迎合了这一时期大众的心理需求,因而禅的影响得以超越宗教领域而逐渐普及于整个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次,室町时代的是从“公家”(指朝廷贵族)走向“武家”执政的时期,武士阶层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之一,统治者利用禅宗的“死如梦幻,生死一如”的观念,培养武士追求“无视生死差别”“视死如梦幻”的境界,振奋武士为主君“徇死”的精神,这种生死观随着禅的普及与推广逐渐为日本大众所接受。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
禅宗思想在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且在日本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禅宗思想的发展历程。
禅宗最早在日本的传播可以追溯到7世纪末的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
当时,佛教传入日本已有一段时间,但主要是以文字教义为主,对于修行实践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然而,随着禅宗的传入,佛教开始注重于修行体验的重要性。
在禅宗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心三观(永平静观)禅师,他是最早将禅宗带入日本的人。
永平静观禅师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期,曾在中国学习禅宗,并带回了一些禅宗的教义和实践方法。
他在日本建立了禅宗的道场,开始传播禅宗的思想和修行方法。
在永平静观禅师之后,又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禅宗禅师,如圆仁、玄觉、道元等。
这些禅师通过不断的传播和发展,使禅宗在日本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元禅师所建立的曹洞宗。
曹洞宗是日本禅宗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正法眼藏”的概念,提倡将修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这种思想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茶道、花道、剑道等日本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到禅宗思想的痕迹。
此外,禅宗的发展还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日本的战国时期,禅宗成为了武士阶层的重要信仰,许多武将和政治家都亲近禅宗,并将其视为一种人生哲学和修行方式。
禅宗在这个时期发展出了武士禅,强调在战争与杀戮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平静与清明。
这种禅宗思想的发展对于日本的武士文化和武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禅宗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思想体系。
它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让人们通过禅定和参悟,直接体验真实的自我和世界。
禅宗对日本剑道的影响
禅宗对日本“剑道”的影响陈永军2013-4-4 18:26:02 来源:《体育成人教育学刊》(武汉)2008年1期内容提要:日本剑道和中国武术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影响两国社会成员的日常心态、思维方式和行为。
禅宗对日本剑道和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广泛的,且它本身已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禅宗剑道武术作者简介:陈永军,浙江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临海 317000)1 中国禅宗的日本化“禅”,是梵文“Dhvana”(禅那)的音译略称,“禅那”意译为“思维或静虑”,“是思维真理,静息念虑之法”[1]。
通过静心思考,使身心得到惠和或体悟特定的义理。
“禅”原本是印度宗教哲学中一种特定的宗教实践,后来被纳入佛教体系,并成为其重要的修行方法。
“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2]。
“禅”在悟道成佛的佛教理性实践中,虽然起着支撑佛教理性实体的重要作用、但它毕竟只是通向真如佛性的一种修行方式,而非佛理的全部内涵和要旨。
所以,它在以注重个性成佛的小乘佛教中仅仅是戒、定、“三学”之一的“定学”;而在大乘佛教中,只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中的一席之地。
真正给“禅”赋予一个全新的宗教意义,并使之自成宗派的,乃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并广为传布所致。
因此,可以说禅宗就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的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3]。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认同和接纳外来文化的革新运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化和同化,必然会导致佛教中国化而生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就是盛唐时代定型又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禅宗。
自奈良时代(约A.D.710—A.D.784)以后,中国的禅宗便不断传入日本,但在日本旧佛教统治的历史时期,禅宗始终未能在日本形成独立的宗派。
但是,到镰仓时代(约A.D.1192—A.D.1333),国家佛教和贵族佛教丧失了统治地位,否定烦琐教学、注重内心信仰的倾向出现了,于是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禅的强烈兴趣。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通用多篇)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4篇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篇1浅谈白居易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对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等邻邦国家影响巨大而深远,其中日本所受影响最深。
自奈良时代开始,随着大量遣唐使的派遣,文化的交流日益加深。
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史书《日本书纪》,从体例到语言都受《汉书》的影响,公元751年《怀风藻》的问世,标志着日本文人诗歌创作的肇始,这也是现存最早的汉诗集。
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明显地受到《诗经》和《昭明文佚》的影响。
在日本文学史上,甚至还出现过汉诗文几乎压倒日本传统文学的时期(即从《万叶集》后期的759年到《古今和歌集》成立的905年的大约150年之间),人们称之为“国风黑暗时代”。
直到宽平二年,朝廷接受菅原道直的建议,废止遣唐使,对外采取封闭策略,日本的传统文学才得以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影响后世文化深远的平安文学中,对日本汉文学乃至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无疑首推白居易。
据考,白居易的作品传入日本的时间最早见《日本文德天皇实录》上所记载,承和五年(838),由太宰少贰藤原岳守从唐商人带来的物品中挑出《元白诗笔》呈现给仁明天皇。
随后,遣唐使陆续带回了更多的作品。
其诗一经传入,迅速流传开来,深受当时日本文人的喜爱。
据《日本国见在书目》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长庆集》(29卷)。
根据日本学者金子彦二郎著《平安时代文学与白氏文集》统计,在平安文士大江维时编辑的《千载佳句》中,共收中日诗人诗歌1110首,白居易一人之作品即占了535首,几乎占半数。
另据川口久雄统计,在藤原公任编纂的诗集《和汉朗咏集》中,共收录588首诗,其中白居易的诗就达139首之多。
当时在日本凡谈及汉诗文者,言必称《文选》和《白氏长庆集》。
据《江谈抄》记述,当时和白居易同时代的日本五十二代嵯峨天皇对《白氏文集》最是钟爱,相传他在最先得到白氏文集时曾秘藏偷读,视为珍宝。
禅学、武士道与日本文化的刚性
禅学、武士道与日本文化的刚性作者:壶公评论发表日期:2010-7-19“武士道”并不是一种符号,而是一类道德规范,或者说是武士群体的价值观。
在撰写《从明治维新到平成维新》中谈到理学对日本社会变革的影响,有朋友告诉我,应该注意到理学对武士道的影响――是从否定武士道的角度说的。
事实上,这里的理学应该指的是陆王心学――这一点一直是中国的一些反封建主义者或是主张实学的人们不能明白的,或者是不愿意明白的。
一个空泛的理论论证了一个至刚的文化,这至少令许多人不明白,但是事实却是如此。
即使明代心学的核心人物王阳明也是一个嗜血的刽子手,致良知和屠杀反抗的农民有了共鸣,实在也是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
从哲学上说,正是因为空泛,才有了至刚,这就是辩证。
越是空泛越是达于至刚,这是逻辑的必然。
心学于武士道,论证而已,武士道并不是心学的生成物,而是禅学与日本武士生涯的产儿。
朱子认为,象山之学近于禅。
这个观点是不错的。
心学受到禅宗极大的影响,其特性就是剖析种种掩盖,直达心灵深处。
这一文化特性在禅学上更是裸露,例如,希运禅师曾经说过:“无心者,无一切心也。
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塞不碍。
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
”但使透彻,又有何畏惧,直是大勇无我;临济禅师说过:“云何是法?法者是心法,心法无形,通贯十方,目前现用。
”果然大智,超越一切虚幻,所向披靡,直击目的物。
文化上的彻底性是大气象的证明,禅宗深刻于心学。
真正创造了日本武士道的并不是心学,而是禅宗――是临济禅,心学只是从儒学的角度对武士道有一个证明。
因为《从明治维新到平成维新》,近日更读禅。
一、纪念无学祖元,纪念尚武精神。
临济宗禅师无学祖元(1226-1286)生于蒙元入主中原之际,原为雁荡山能仁寺住持,1279年受日本幕府北条时宗邀请赴日,先任建长寺第5任住持,1282年(日本弘安五年)为圆觉寺开山。
圆觉寺之先有建仁寺(建于1202年)、東福寺(1236年)、建長寺(1253年),圆觉寺列镰仓“五山”之一。
论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论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日本的“道”文化是日本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其它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日本“道”文化是通过日本历史上的社会背景的长期胚育和发展而形成的,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了长期的文化传播与碰撞,在这个期间,日本内部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文化传统融合,让日本对于道德伦理的重视有所加深。
这一文化传统包括了道德修养、礼仪、音乐、戏剧等方面,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让日本的“道”文化的发展有了下面的基础。
二、享受禅宗的影响禅宗发源于中国,经过另一个国家的传播,被日本吸收,并且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
禅宗虽然在日本的形成中并不算是“道”文化的滋生源,但是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禅宗的影响力却是不容忽视的。
禅宗强调的是如何通过冥想,达到宁静的境界,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净化。
它对于日本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且推广了“无为而治”的道理。
三、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在日本人天性中,始终存在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而在日本这样一个拥有大量活火山和地震的国度中,这种感受更加升华。
而日本人在对自然感受的同时,对于自由、独立和自主性的崇尚也在不断渗透。
这种民族性格,与道德心理在日本社会中的深植,是日本文化中“道”文化发生与发展的桥梁。
四、传统文化的熏陶日本人一直重视个人精神的修炼和塑造,道德国家是指身体与精神,这样一个观念从传统文化中得以传承,并且在纷繁玄妙的民间信仰中,更加丰富和深入。
比如,日本剑道中的“一心二用”,表达了掌握一种技艺,需要将自我和技术统一起来的思想,而日本茶道中的“和敬清寂”则是体现出一个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安宁的追求。
日本“道”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是多方面的,个体自我意识与道德意识的结合、禅宗的影响、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传统文化的熏陶等,都是影响日本“道”文化产生与发展的主流因素,它反映了一个国家自然观、人文观和精神观的体现,是日本这个有着独特民族性格的国度的精神寄托。
禅意对中日文化影响的差异
禅意对中日文化影响的差异比较一、禅意在中国文人、文学艺术中的影响禅意虽不是宗教,但在禅意的审美情态中却潜藏着一种偏于艺术审美情感。
比起其他民族的知识阶层,中国文人似乎更注重审美需要和道德净化,这样,禅意的文化属性体现在中国士大夫的心态上,就显现为二律悖反的亦佛亦俗、亦儒亦道,并借此生动地演示出中国人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
禅意作为东方智慧的一种结晶、一种精神向度和寄托的方法,它既有儒家风雅和入世的一面,又有道家虚无和出世的一面。
在中国本土文化哲学中,宗法伦理、忠恕之道、修身养性、学以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等,一向是儒学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儒的目的在于调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积极进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代代硕儒所耿耿于怀的。
而老庄一脉,则一向看重自然机趣,虚静游心,“物物而不物于物”。
尤其是庄子哲学,更重视“法天贵真”、“清静无为”,强调善作“逍遥游”的真人、至人为最高人格理想。
道的目的,在于调节个体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庄禅合一有其更合乎内在逻辑的质的趋同性和可能性。
而儒道两家本质上又都是一种古代东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所以,儒道互补,自古就有。
在这当中,禅意所独具的文化心态,往往能起到调节的作用。
魏晋以降,随着佛经的大量译解,禅的空宗观、中道意识逐步深入至中国文人的心灵深处,它在儒道之间的这种圆润的调节作用也更加明显。
对于儒的入世,道的超脱,禅的意趣在无形中平衡着双方的偏执。
唐宋时期,禅宗勃兴,禅意升华。
唐时,道佛合流,开意境说之先河,宋时,儒佛会通,成理学体系而为一统。
禅意对中国文艺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历来就有“论禅作诗,本无差别”之说,不仅引禅入诗,而且将禅家之破除“我执”、“法执”,以达到自悟佛性的开悟都引入了诗画艺术中,使中国艺术达到一种如禅悟似的超知性、超功利的精神体验。
另外,着名的大书家如齐己、高闲、贯休、景云等在自己的书艺中都浸染着禅的精神。
宋代士大夫参禅之风盛行,苏轼、欧阳修、米芾等一大批与禅师过从甚密的书家,常从禅理、禅趣中获得“妙在笔画之外”超越自我的心得,使书画之境与禅境、禅意同出,则更是不胜枚举的事实。
日本禅宗思想的总结
日本禅宗思想的总结日本禅宗思想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佛教流派,它在日本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对于日本文化、艺术和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思想强调实践和直接体验,强调人们通过内观和冥想来实现觉悟和解脱。
本文将对日本禅宗思想的起源、主要教义和影响进行详细阐述。
禅宗思想起源于7世纪的中国,最初是被引入日本的。
在中国,禅宗思想主要是由达摩(Bodhidharma)带入的,他是一位印度僧人,据传他于520年来到中国并传授了禅宗的教义。
禅宗思想的到来使得佛教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流派,它强调直接体验和实践,而非对经文的研究和诵读。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不同学派的影响,如南宗(南禅)和北宗(北禅),这两个学派对于禅宗的理解和实践有所不同。
禅宗思想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2世纪末。
当时,一位名叫树石(Eisai)的日本僧人到中国学习禅宗教义,并将其带回日本。
树石在日本建立了临济宗,这是禅宗的一个重要分支。
临济宗通过其教义和修行方法在日本禅宗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禅宗的传播在13世纪达到高峰,当时一位僧人名叫道元(Dogen)将曹洞宗(Soto)引入日本。
曹洞宗强调坐禅(zazen)和平常心(ordinary mind)的修行,这成为后来日本禅宗的主要修行方式之一。
禅宗思想的主要教义包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悟道不二”。
禅宗认为佛性即生性,每个人都具备成佛的潜力。
禅宗提倡通过内观和冥想来认识自己的内心和本性,通过直接体验来实现觉悟和解脱。
禅宗鼓励人们超越言语和思维的限制,直接体验当下的存在。
禅宗修行的关键是坐禅,通过专注于呼吸和当下的体验来观照自心。
禅宗也注重师徒传承,强调在禅宗修行道路上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导师的指导。
禅宗思想对于日本文化、艺术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的修行方法和教义对于日本的园林艺术、茶道和剑道等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的艺术观念强调自然、简洁和直观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禅宗强调直接体验的特点。
中国禅画的日本启迪
中国禅画的日本启迪一览扶桑从日常开始,带你重新发现一个深度日本禅画是中日绘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从内容上看,禅画通过描绘祖师故事、开悟的瞬间、奇妙的禅问答、奇行怪言的禅僧、禅机中的故事等题材,表现禅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路所问,千圣不传,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等禅宗“得鱼忘筌,得意忘形”的“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髓及当头棒喝、扬拂竖指,看话悟道,向南求北斗等等修行方法,给予禅“直指本心,不立文字”的玄妙的精神世界以优美的质感和造型,而在具体作画上,则追求空阔高远的意境,心随境转的超脱,写意神似的韵味,淡泊超尘的风格,简约精炼的笔致,卓尔不群的孤高,从而成就千古流传的禅风禅骨的艺术再现。
中国的禅画传到日本后,不仅对日本历代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禅画成为日本绘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更有倾倒于中国禅画的幕府将军、政治家,甚至首相等。
深受日本禅画影响的日本绘画:长谷川等伯作《松林屏风图》禅画东渐传入日本禅画是从中国水墨画中发展出来的绘画形式,它滥觞于中国,对中国唐以后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将禅画引进水墨画的画家,一般认为是唐代诗人、画家王维。
唐人记载其山水画有两种:其一类似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图;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的写意画,其名作《辋川图》应为前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只有历代摹本,而王维的《袁安卧雪图》应属禅画,现已亡佚失传。
旧题画者为李思训的青绿山水《江帆楼阁图》(宋),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再傅以金粉,他的画风概括来就是“青绿为质,金碧为文”、“阳面涂金,阴面加蓝”。
宋代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曰:“余家所藏摩诘《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宋·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王维的作品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禅宗与日本文化_刘毅
97禅宗与日本文化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刘 毅自公元12世纪后半叶,禅宗东渐、明庵荣西弘传临济禅而后,武士兴禅,镰仓、室町、江户三代幕府绵延700余年;禅风日炽,临济、曹洞、黄檗三宗鼎立风传东瀛列岛。
禅宗与日本历史、日本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禅宗与日本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五山文学、俳句、茶道、书道、剑道、武士道、儒学、绘画雕刻、园林艺术等层面窥见一斑。
似可断言,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式样,禅宗对日本文化几乎所有的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在日本文学史上,特别是近代以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征的“汉文学”和以日本民族特色为标志的“国风文学”,一直是至领风骚的主线。
作为“汉文学”集大成者的五山文学和“国风”撷英的俳句,都与禅宗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所谓“五山文学”,是指以日本禅宗五山①为主体的禅僧们所掀起的汉文学风潮。
禅宗自镰仓时代传入日本后,于室町幕府时期达到鼎盛。
随着“五山十刹②”宫寺制度的建立,身居伽蓝、享受优厚待遇的禅僧们以其极高的社会地位而昭著于世。
他们常常以文会友,以诗08日本学刊 1999年第2期喻禅,似乎对弘道传法失去了往日的虔诚和兴趣,而专以诗文为娱,以示其高雅和地位。
于是,“五山十刹”出现“多见日本僧以文为本,学道次之”③重文轻道的趋势。
这种现象积习成风,由“五山十刹”扩展至“林下末寺”,进而风靡社会,成为日本文坛的主流,史称“五山文学”。
开五山文学之先河者当举虎关师练、雪村友梅和中岩圆月等人。
他们既是室町初期的著名禅僧,又是汉文学的名家里手。
虎关师练(1277-1346年)自幼喜爱汉诗文,14岁时入南禅寺习禅。
文学史上称他“20岁起便对三藏之教、诸家之语录、九流百家之典籍、本朝之神书无不涉猎”。
他曾拜东渡元僧一山一宁为师,习文唱和,时人评价他“微达圣域,度越古人”。
他的汉诗文集《济北集》系五山文学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雪村友梅(1289-1346年)既是精通音律的“诗僧”,又是长于丹青的“画僧”,是一位对五山文学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的著名禅师。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禅宗美学是中国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禅宗美学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造物都具有属于各
自固有的美感,强调个体的直观感受和生活体验。
在日本,禅宗美学在古代日本的建筑、
园林、茶道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古代日本建筑以木材、竹子和稻草为主要材料,具有轻巧、灵活、风格简朴等特点。
禅宗美学注重极简主义的表现方式,日本建筑受其影响而逐渐形成了以自然、简约、自然
材料及所谓“真情味”的美感。
比如日式榻榻米和障子房间,减少了墙壁和框架结构,利
用自然光和自然风,保持原始而自然的美感。
在朱雀大路寺和天龙寺等山东一带的寺庙,
建筑多采用竹子,如宝厳院的竹林庭院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竹子是天然材料,节制得宜时,可构成美感。
此外,日本建筑的园林设计亦是禅宗美学的产物,原本以佛教为主题的
庭院、山庄、念佛堂等群体通常呈现出均衡和谐的氛围,富有意境意象。
禅宗美学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亦深远。
茶道追求致敬宾客和精益求精、追求和谐平衡和
自然性、不拘形式和横溢匠心的特点,在禅宗美学的启发下,茶室形式逐渐极简化,用料
简单而不失精致,表现出一种富有禅意的清新简朴的特点。
因此,茶道也成为日本陶艺、
盆景等领域的一个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在日本传统文化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禅宗美学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在日本建筑、园林、茶道以及其他艺术表现方式中的体现,既回应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也展现了其美学追
求和哲学思考的内涵。
日本剑道历史简介
日本剑道如今的剑道来自于日本,也已经被视为一项体育运动来对待。
而“剑道”一词的起源则源于我国的战国时代。
中国古代曾经将修炼剑术视为修道,在《汉书·艺文志》里面就有详细介绍剑道的三十八篇章节。
可见当时中国的剑道已经有比较完备的体系了,而此时的中国的古剑道在战术战略方面与后来日本的教导大同小异。
但是由于我国的地理特点,使得剑道趋于多样化,例如在刀剑的铸造方法以及形态上各地都有所不同。
另外单手剑与双手剑也是各分千秋,几千年以来一直共存。
其次对于“道”的追求,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多思想也有着不小的差异。
反观日本的剑道,基本上都是以儒家和禅宗思想为主,因此显得比较统一。
到了中国的隋唐时期,剑道传到了日本,日本武士在吸取了中国剑道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征战经验对中国式的刀法剑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一面。
当日本进入室町时代中后期以后,因为长年处在战乱之中,为了防身杀敌,不仅仅是武士,普通百姓也有很多开始习武。
由此各种剑道道场也相继出现。
其中的“神道流”、“影流”和“中条流”背后人认为是日本剑道的三大源流。
但是当时剑道没有被人们称为“剑道”,而是唤作“小兵法”,相对于孙子的“大兵法”。
人们在练习剑术时也没有防具,不使用竹刀,只是用木刀做一些姿势的练习。
直到江户时代中期,长沼四郎左卫门和属于一刀流的中西忠藏等一批人发明了护具和竹刀,真正意义上的实战型剑道才正式开始。
剑道,实际上就是用剑作为武器进行格斗的武道,典型的攻击方法就是劈与刺两种,绝对不会出现那般花哨的类似于“甩”、“转”、“绕”的动作。
剑道追求的是“气”、“剑”、“体”的一致,甚至讲究“毒”、“冷”、“快”,要求动作简洁实用而又不是优美。
而剑道之所以为“道”,最明显的理论便是“剑禅合一”。
日本著名的泽庵禅师所著的《不动智神录》里明确指出:练剑修道,禅理应当占六成,而剑技只占四成。
只有达到“无念、无想、无我”的“三无”境界,修炼者本身的剑法剑术才能随意收缩进退,意到则念到,念到则剑到的境界。
镰田茂雄:禅与日本武道
镰田茂雄:禅与日本武道禅与日本武道[日]镰田茂雄--童斌译一、达摩与少林寺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十三公里的五乳山麓。
我也曾去过那里。
少林寺南有少室山,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
可以认为,由于少室山林木繁茂所以才取名少林寺。
少林寺是佛陀禅师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创建的。
其后经过三十二年,达摩大师于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来到少林寺,成了中国禅宗的鼻祖。
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因而它又有祖庭之称。
北周时,由于灭佛,少林寺也一度被废弃。
直到静帝大象年间(579---580年)才重兴起来,并改名为陟岵寺。
但到了隋朝开皇年间(581---600年),文帝又将其改名为少林寺,并赐田一百顷。
唐代,由于受到高宗和则天武后等人的崇敬,少林寺兴旺起来,僧徒发展到二千余人,获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
清朝康熙皇帝为少林寺山门御笔题写了匾额。
就如我在第一次日中佛教学术讨论会所公布的那样,少林寺中著名的是塔林,在这个塔林中至今还保存着由日本僧人邵元撰写的塔碑。
少林寺的历代僧众,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少林武术(少林拳法)。
尤其是宋朝初期,少林寺的福居和尚把各派武术名士招进寺内,经过前后三年的切磋,取各派武术之长,补少林武术之短,终于完成了少林武术。
对少林武术和禅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必要予以注意。
传说少林武术源于达摩。
达摩在五乳峰的天然石洞(达摩洞)中面壁九年,这给他精神上和肉体上带来了很大痛苦,有时还要受虎狼等猛兽的威胁。
因此我想,一定是达摩在努力锻炼身体的同时,编出了一套护身的特殊拳法(后来的心意拳法)来进行修炼。
面对猛兽的袭击,他巧妙地用铲和手杖进行自卫。
后来这就成了人们所说的少林武术特长之一的达摩铲和达摩杖武功。
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流派,它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被称为少林派,盛名远扬。
少林寺拳法也传到了日本,今天还有许多人在修炼,锻炼身心。
二、《不动智神妙录》的思想就如少林寺把禅和武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样,日本武道也是通过禅形成了武道哲学。
浅论镰仓时代日本禅宗的特点及其对武士道的影响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Zen and its Impact on Bushido during Kamakura period 作者: 戴琴[1];左天伦[2]
作者机构: [1]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2]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出版物刊名: 昭通学院学报
页码: 76-79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镰仓时代 日本禅宗 特点 武士道 影响
摘要:日本武士所创造的武家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构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作为有"武士宗教"之称的日本禅宗从产生之日起就同武士政权发生密切的关系,并在镰仓时期逐渐形成了"武士好禅"的时代特点。
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武士的行为,启发了武士的生死观,指导了武士的武道修习,深深影响了当代日本人的国民性格、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
试论日本禅宗与武士道的关系
试论日本禅宗与武士道的关系
王晓峰
【期刊名称】《大连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39)005
【摘要】日本镰仓幕府时期,武士阶层兴起,以杀伐为生的武士一变成为统治阶层,武士政治地位的提高,迫切需要具备与自己政治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而镰仓新兴佛教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特别是禅宗传入日本后,被尚处于学习期的日本文化迅速吸收同化,以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顿悟生死\"简明教义及修法迅速成为武士佛教,丰富了武士道的思想内涵,成为武士道的行为规范.禅宗作为一种意志宗教,对于加强武士个人修养、培养武士的胆气、满足其精神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5页(P1-4,16)
【作者】王晓峰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3
【相关文献】
1.武士道与《武士道》——近代日本武士道文化心理解析 [J], 杨晓;杨飏
2.浅论镰仓时代日本禅宗的特点及其对武士道的影响 [J], 戴琴;左天伦;
3.浅议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禅与茶道和武士道 [J], 王立峰
4.浅论镰仓时代日本禅宗的特点及其对武士道的影响 [J], 戴琴;左天伦
5.茶禅一体——试论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J], 胡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剑道文化
日本剑道文化发布时间:2021-01-12T15:38:03.443Z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作者:刘楚涵[导读] 剑道”发源自“剑术”,而“剑术”正是武士们的本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象征。
日本人认为,剑道是一种无涯的艺术。
每一个动作都是美的。
外动内静,讲求气质和修养,既可强身健体,又可培养一个人的耐性和毅力。
激烈的较量中,也存在着静谧的威压。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有关剑道的起源、基本流派招式、礼仪及意义。
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外国语大学刘楚涵 116000摘要:剑道”发源自“剑术”,而“剑术”正是武士们的本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象征。
日本人认为,剑道是一种无涯的艺术。
每一个动作都是美的。
外动内静,讲求气质和修养,既可强身健体,又可培养一个人的耐性和毅力。
激烈的较量中,也存在着静谧的威压。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有关剑道的起源、基本流派招式、礼仪及意义。
关键词:日本剑道、起源、基本流派招式、剑道礼仪、意义一、剑道的起源“剑道”首先出现于中国的典籍《吴越春秋》。
且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有《剑道》三十八篇章节,可惜已经失传。
两汉时期,中日便有兵器和冶炼铸造等技术的交流往来。
中国古代将修炼剑术视为修道,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使得剑道趋于多样化,例如,在刀剑的铸造方法以及形态上都有所不同。
其次对于“道”的追求,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多思想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而反观日本的剑道,基本上都是以儒家和禅宗思想为主,因此比较统一。
传统的古剑道,是古代日本武士在战斗时所使用的“真正的”武士刀格斗技。
而如今的剑道是指从武士的重要武艺剑术中派生而出的日本击剑运动。
由日本人开创,专指现代剑道、又称体育剑道。
是近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改造过的武术、体育类竞技。
二、基本流派招式日本古武道的剑术流派极多,古流号称有两百至三百余派,主要有柳生新阴流剑术、香取神道流剑术、小野一刀流剑术、北辰一刀流剑术等等。
每个流派的招式还有所不同。
论禅宗为何是日本武士的宗教
作者: 张俊波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出版物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页码: 137-139页
主题词: 武士;禅宗;关系
摘要:禅宗自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古代禅宗被称为武士的宗教,有意思的是:一方是手拿屠刀武勇嗜杀的武士,一方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慈大悲的佛教禅宗,两者观念相差如此巨大,竟也能走到一起,不可不谓其中有一定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而这主要体现在两者的生死观、因果观,善恶观以及修行方法上面。
本文将就日本武士的特点、禅宗的特点以及日本武士与禅宗的契合,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对日本“剑道”的影响1 中国禅宗的日本化“禅”,是梵文“Dhvana”(禅那)的音译略称,“禅那”意译为“思维或静虑”,“是思维真理,静息念虑之法”[1]。
通过静心思考,使身心得到惠和或体悟特定的义理。
“禅”原本是印度宗教哲学中一种特定的宗教实践,后来被纳入佛教体系,并成为其重要的修行方法。
“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2]。
“禅”在悟道成佛的佛教理性实践中,虽然起着支撑佛教理性实体的重要作用、但它毕竟只是通向真如佛性的一种修行方式,而非佛理的全部内涵和要旨。
所以,它在以注重个性成佛的小乘佛教中仅仅是戒、定、“三学”之一的“定学”;而在大乘佛教中,只占“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中的一席之地。
真正给“禅”赋予一个全新的宗教意义,并使之自成宗派的,乃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并广为传布所致。
因此,可以说禅宗就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的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3]。
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认同和接纳外来文化的革新运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化和同化,必然会导致佛教中国化而生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这就是盛唐时代定型又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禅宗。
自奈良时代(约A.D.710—A.D.784)以后,中国的禅宗便不断传入日本,但在日本旧佛教统治的历史时期,禅宗始终未能在日本形成独立的宗派。
但是,到镰仓时代(约A.D.1192—A.D.1333),国家佛教和贵族佛教丧失了统治地位,否定烦琐教学、注重内心信仰的倾向出现了,于是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禅的强烈兴趣。
与此同时,荣西传中国临济禅,道元传中国曹洞禅,并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
中国禅宗以“无我无心”的境界为中心,崇尚日常生活行持,主张佛法真理就在“着衣吃饭处”,起居动作皆做到无心不动念。
但中国禅宗较侧重理论,而日本临济禅则吸收中国禅宗的特色,不拘泥于坐禅形式,又不注重理论而看重实修。
因此,可以说中国禅宗是主智的,日本禅则是主实的。
主实包括把禅的精神实际应用到绘画、建筑、茶道、武道、文学等诸领域,也含持戒和护国等特色。
自荣西传临济禅、道元传曹洞禅之后,中国禅宗各派不断传入日本,禅的宗旨在日本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禅宗否定“末法”的主张,更迎合了当权者和武士们的欢心,遂在日本扎根发展。
禅宗是镰仓时代日本佛教的主流,得到幕府武士的格外青睐,乃武士的精神支柱。
南宋高僧荣西为日本禅宗之开创者,同时也正是他把中国的茶种带入日本,并对日本茶道之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禅宗在日本广为传布,获得了新的发展,把参透“无”字放在最突出之地位,从而形成了日本禅的特色。
2 日本剑道的含义日本武道主要是指剑道、柔道等武术之道。
“武士道”这一说法在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还不曾出现,最初被称作“武士之习”、“兵之道”或“弓矢之道”,到江户时代才有“武士道”的说法,就是在“弓矢之道”中加入了道德的成分,即“士道”。
也就是说“武士道”原来就是“武道”。
说到日本武道,不能不说剑道,剑道是日本武道的主要内容,是武道的灵魂和代名词。
剑道包括“剑术”和“心术”。
剑道从形式上看是一种持刀剑或刺刀进行的格斗术,从思想上看包含日本自身的民族传统和禅宗,儒家思想。
剑道之所以称为“道”,而不叫武艺或武术,是因为真正的剑道不像武艺那样以杀人为目的。
剑道或武道从技术上讲是如何杀人的问题,从道德上讲又有一个不该杀的问题。
剑无疑是一种杀人的兵器,剑术就是杀人的技术。
剑道不是杀人而是要除恶,是除一恶人而救万人,这才是剑道的根本。
真正的武士不应该以杀人为目的。
作为武士道的修养读物《叶隐》中,第二条就要求武士“应成为唤醒大慈大悲的人”。
武士的刀应该是“活人刀”,而不应该是“杀人刀”。
武士之刀首先是要杀自己“心中之贼”。
3 日本剑道的境界和禅宗剑道不仅仅局限于“剑术”,近代的剑道要求达到“心、技、体”一致。
要达到剑道的最高境界除了有高超的“技法”外,还必须进行“心法”练习,就是对心理状态的调整和修炼。
泽庵宗彭在他的《不动智神妙录》一书中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剑道修炼首要的是去掉执着之心”。
即“心无所置”,就是面对敌人把心置于任何地方都不行,不把心置于所有的空间和所有的地点,也就是心不止于一处,其次日本武士力求通过修禅达到“不动智”,即心止于一处。
“不动智”中的“不动”不是指静止不动,而是“动中静,静中动”。
泽庵所说的不动智,换一种说法就是“无心”。
所谓“无心”就是“无停留处之心”。
就是要处处留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剑出而心不追,忘却一切击法,只管出剑。
杀人而勿置心于人。
心悟人空我空、技空剑空,且于空心亦不住”。
再进一步,“无心”就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执着。
它是人自然具有的“本然之心”,泽庵所说的“本然之心”,就像流水一样,不断向低处流,不与高山争高低。
执着、求胜心切往往反而失败,好像是“欲速则不达”一样。
另外,“无心”又指“平常心”。
对于武士来说就是临战之心,只有时刻处于战备状态,才能集中心力。
“心无所置”就要求武士在拼斗的时候,不仅要将所练的一招一式运用自如,而且心就不能停留在生死问题上,要置之度外。
武士每天都面临着生死,所以,作为武士的修养读物《叶隐》中,第一条就说“武士道就是超脱生死”,做到“生死一如”,只有在心理上做到“生死一如”,才能死中求生。
泽庵所说的无置所之心和无心之心,是禅的领悟,同时也是日本剑道之心。
体验无心,靠头脑不行,只能用泽庵所说的“冷暖自知”的方法,自己去修炼。
此外,日本剑道的柳生派讲究“无刀取”的功夫。
柳生派的创始人柳生宗矩将其解释为,在没有刀剑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地用自己的双手、扇子和身边的东西防身,柳生宗矩道破无刀的本质是:“不杀人,我们以不被杀为胜。
”一味无故杀人不是日本剑道的目的,“不争胜负,不拘强弱”是日本剑道的本质,应该从这里去寻求日本剑道或武道的精神。
4 日本剑道中武士的教育对武士的教育包括两个基点:实行儒家经典的教育是其一;对武术的训练是其二。
武术的训练内容包括剑、枪、弓等,主要以剑为主,而且武术锻炼是非常艰苦的。
严格的武术训练只能提高手法和身法,武士面临的是战斗,这就不仅要武技,还需要勇气。
武家更注意意志、勇气的锻炼。
关于勇气的锻炼,武家自有一套办法。
比如,为了避免造成胆小,经常要在刑场、墓地、荒废的空屋做游戏,以消除恐惧心理。
偶尔也要幼童利用夜间一个人去刑场,在首级上作一个记号等。
“勇武”是武士最基本必备条件,然而,光匹夫之勇还不行,还要有坚毅、不屈不挠等精神风貌。
剑道为达到最高境界,光苦练不行,还要悟性;光练手法、身法、步法不行,还必须锻炼心意。
这样才能在实战中做到“手到、眼到、心到”,达到“物我两忘”。
日本江户时代后,剑道内容出现了大量道德成分,并逐渐成为培养武士精神的手段。
而从批评的角度分析的日本剑道,发现日本剑道思想中的某些理念,例如忠、孝观念,容易为军国主义者利用,这种利用开始于日俄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到顶峰。
二战中,日本天皇和军部法西斯对剑道进行恶意利用。
二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进行思想改造,为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砍掉了剑道中不合时宜内容,从这一角度出发,切断了日本剑道与军国主义之间的纽带。
今天,改造后的日本剑道又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5 日本剑道与中国武术日本剑道与中国武术在训练等方面有深刻的联系。
剑道作为日本武道的重要内容,其道德内容来源于儒家的“德目”,剑道的技术方面内容,如训练和实战思想,也同样借助于中国儒家和佛家唯心主义说教的力量。
另外,我们从日本武道有关的一些术语,如残心、花、道、间等的内涵上,也可以看它的训练和实战思想与中国武术的关系。
日本剑道与中国武术在“运气”方面有共同之处,禅就是通过坐禅炼气、重视数息观的呼吸法。
禅之所以为禅而区别于佛教,是它与中国本来就有的儒家、道家、阴阳家某些思想的结合。
中国的太极和日本的剑道非常重视运气。
在太极拳中,气无论运行到何处都不停留,就像江水滔滔不绝,连绵不断。
同“运气”密切相关的是“发声”,中国武术讲究“先声夺人”。
日本剑道也很重视发声,发声配合呼吸,以声导气,以气导力。
另外,发声与寻“机”关系密切,这里的机,即“时机”,也就是日本剑道中常常提到的“间”。
日语里的“间”意义丰富,这里主要指武士在战斗过程中,间不容发,通过大喝分散对手的注意力,寻找进攻的机会,制造机会以“夺人”。
发声还与禅宗有很大关系,禅宗流派之一临济禅证悟的方式是大喝,或当头棒喝。
所谓“证得身心脱落”也就是“震得身心脱落”。
所以,临济禅很受修行人欢迎。
日本剑道与中国武术区别表现在:日本剑道强调精神修炼,讲究“心、技、体”一致,以培养人格精神为特征,强调通过武道教育,培养“忠诚报恩,知耻尚勇”的精神。
日本剑道强调在攻防技艺的磨炼中加强心身两方面的修养。
中国武术注重健身和练习形式,注重怡情,注重开展武术丰富多彩的内容,在我国民众心中,武术更多作为一种实用技巧,以求自卫防身,健身健体,调心养性。
参考文献:[1]魏常海.日本文化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140-141.[2]梁晓虹.日本禅[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3.[3]楼宇烈.东方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