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宗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日本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
独特,是因为它借助禅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于现实中的日本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
日本人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和审美风格。
日本的美在清冷与寂寞,美丽与幻灭,性感与纯情,快乐与死亡,永恒与无常中体现无遗。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 “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别的一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南宋以来,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日本的美处处体现了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一、物之哀世人认为日本消化了中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精髓是在平安时代,这个时代最具支配的审美观是“物之哀”。
是指一种“物心合一”的意识,以“意”来表现悲哀与同情,爱怜浑成的感动情绪,具有优美、纤细、沉静等特殊的关照意义和情趣意义.这种审美精神是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来开拓和完成的。
里面的众多人物陷入苦海进行反省时,都进入“善恶不二”、“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紫式部的目的虽然并不是宣扬佛教,但却处处流露出悟道,弃恶的味道。
《源氏物语》对日本后世的影响范围极广,和歌自不用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都不断从它那里获得美的精神食粮。
二、恬静“恬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在人们寻求恢复内心平静的时代里,得势的町人所具有的审美观,是从崇尚“和苑寂静”,敬重“古雅”、“闲静”的茶道中产生的审美观。
指潜在内心的丰富情趣,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
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千利休的草庵式空寂茶的精神,是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视茶道为佛道,通过禅宗与茶道的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发现“空寂美”的存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茶道”。
以茶会友,“一味同心”,构成了日本民族“茶道”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是一种包含了哲学、宗教和美学的东亚文化传统,它的诞生和发展源于中国,但是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禅宗美学对于日本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日本建筑方面。
本文将探讨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具体影响。
1. 空间与时间禅宗美学强调的是达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即通过消除个人的主观意识来达到一个统一、和谐的境界。
日本传统建筑的设计也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
日本的传统建筑具有开放式的布局,室内与室外的界限非常模糊,同时在建筑中往往会考虑到自然景观的融入,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优美的氛围。
2. 简约与极致禅宗美学追求的是一个简约、自然、平和的境界,而日本传统建筑的设计也强调简约。
传统日本建筑没有太多的装饰,主要采用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同时还具有精细、完美的结构和构造。
日本的建筑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实践,创造出了许多独特、极致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的深刻影响。
3. 求变与持久禅宗美学认为,万物皆变,只有不断地适应变化,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同样地,传统的日本建筑也可以不同于其他建筑,它们采用的是一种柔性的、适应性强的方式来应对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了建筑的稳固和永续。
例如,传统日式建筑中往往设置有小窗户或者摆头窗,这种设计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灵活使用,同时还可以调节采光和通风,具有强烈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总体来说,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塑造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特色和气质,同时也使得日本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这种自然、简约、平和的艺术表现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启示和借鉴。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佛教对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有不少的得道高僧是品茶、制茶大师,他们在茗茶的芳香之中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发展,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公元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
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
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
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
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
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
从那以后,弘法大师空海于806年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他还从中国带回了茶碾、茶籽。
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时,在唐代生活了长达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给天皇,嵯峨天皇对此大为欣赏,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园。
至荣西为止,茶与禅宗的关系可以说是以禅为主,以茶为辅。
茶为坐禅修行时的饮料、禅案的素材、行道之资、救国之助等等。
这些都只能说明茶与禅宗生活的密切关系,仍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法嗣关系。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
利休在茶道圣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技法以台子技法为中心,其诸事的规则、法度有千上万种,茶道界的先人们在学习茶道时,主要是熟记、掌握这些规则。
并且将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
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禅文化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禅的思想及禅宗的形式影响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筑、园林、音乐、茶道、书画、武术等。
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日本,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它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茶艺文化,更是日本禅宗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茶道禅意逐渐发展,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禅意的发展,始于禅宗传入日本。
公元9世纪,禅宗传入日本,逐渐在日本佛教界崭露头角。
此时,茶道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茶文化在日本民间已经悄然兴起。
茶道与禅宗的结合,使得茶道禅意开始萌芽。
茶道禅意的发展,离不开日本茶圣千利休的贡献。
千利休(1420-1502),是日本茶道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利休禅风”。
他主张“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强调在茶道中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在千利休的倡导下,茶道禅意逐渐成熟。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与日本武士道精神密切相关。
在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层崇尚武艺、礼仪、道德。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了武士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途径。
茶道禅意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受到日本美学观念的影响。
日本美学追求“侘寂”,即朴素、自然、简朴之美。
茶道禅意正是这一美学观念在茶艺中的体现。
茶道讲究“侘寂”,追求茶室、茶具、茶道的朴素与自然,使人们在品茗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表现在对茶道的不断创新与完善。
从千利休的“侘寂”茶道,到日本茶道流派的形成,茶道禅意不断发展。
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茶道风格,如“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等,它们在茶道禅意的发展中各具特色。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体现在茶道在日本的普及与传承。
茶道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在日本,茶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道禅意通过茶道师们的传承,代代相传,使得茶道文化在日本得以延续。
总之,日本茶道禅意的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它源于禅宗文化,受到武士道精神、日本美学观念的影响,经过千利休等茶道大师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道禅意。
茶道禅意的发展,使人们在品茗的过程中,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感受生命的真谛。
禅宗在亚洲与世界的传播
禅宗在亚洲与世界的传播中国禅宗自唐代正式建立以来,由于中国一些禅僧到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弘传禅法,以及这些国家的一些高僧到中国求法,因此,在这些国家建立了以中国临济宗、曹洞宗为主导的各种禅宗流派。
20世纪以后,又由日本的一些禅师和禅学家,以通俗化的形式将禅宗广泛传播了欧美国家。
1、越南禅宗南朝陈宣帝太建六年(574),印度僧毗尼多流支(汉译“灭喜”)来中国,从僧璨禅师学习楞伽禅法。
太建十二年(580),他去越南建法云寺,并传法于弟子法云,弘扬中国禅法。
到定空禅师以后,逐渐接近中国南宗禅的“顿悟”禅法。
这就是越南的最早的禅宗“灭喜禅派”(或称“毗尼多流支系”)。
唐元和十五年(820),中国禅师无言通支越南弘法,在北宁仙游县扶董建初寺传法于弟子感诚,后经历代数传,形成“无言通禅派”。
至越南李朝(1010~1224),“无言通禅派”进入全盛时期,成为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
该派继承中国南宗禅法统,宣扬佛性无所不在,以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思想,实行面壁禅观修行方式,并运用中国现成“公案”和体验的参究方法。
到13世纪,曾受教于中国天封禅师和德诚禅师的越南陈太宗(尊号大僧王),三传至陈仁宗(法号竹林大士),于安子山花烟寺正式创建“竹林禅派”,在“无言通禅派”的基础上,以临济禅为法门,成伟无言通禅派”的支系。
宋代雪窦重显的弟子草堂禅师因在越南占城行化,误俘至某一僧官家作奴,一天,僧外出返家见他的记录稿上被人改动,经询问,才知道是草堂禅师所危僧官于是推荐给李圣宗,圣过召草堂禅师入朝,从回答中得知草堂禅师对禅的功力深厚,便请入开国寺传授禅法。
草堂主讲雪窦重显禅《颂古百则》,后形成“草堂禅派”。
该派倡导禅净一致,发展很快。
18世纪初,中国元绍禅师去越南弘法,创“元绍禅派”。
该派以临济禅为宗旨,主张禅教一致。
至今盛行于越南南方顺化等地区,其寺院占南方寺院总数的70%。
18世纪初,由越南禅僧实妙了观在临济禅的基础上做了一此改革,创建“了观禅派”。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是一种追求自然、简洁、直接、自由、平等、超越言语等观念的东方美学体系。
它始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艺术和建筑等方面。
在日本,禅宗美学对建筑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简洁、自然、空间感、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一、建筑的简洁禅宗美学主张简约和寡欲,要达到物尽其用、不多不少的境界。
在建筑中,禅宗美学注重结构和功能上的简洁,强调用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大程度的效果。
由于禅宗的传入,日本建筑也开始在设计上追求简约、舒适与谦虚。
例如,在日本寺庙建筑中,它们的外观线条简洁自然,寺院内部则让人感觉宽阔、开放。
二、自然的造型和材料在自然观念上,禅宗美学颇为注重自然现象。
传统的日本建筑也自然地融入了禅宗美学的自然观念。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喜欢仿自然的造型和利用天然材料。
例如,在日常住宅中,常常使用竹子、木头、草等天然材料。
这样的建筑更加符合大自然的美学,又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空间感四、审美观念禅宗美学注重从内心和感官上体验美的感觉和思维方式,强调以身心一体来认识世界。
这种审美观念也体现在日本建筑中。
日本建筑强调人与建筑之间的和谐,而不是力求奢华和浮夸。
在日本建筑中,审美雅俗共赏,体现了“蕴藏”的思想,即深邃之中含有浅显之意。
设计上,建筑师力求通过斧凿声、墨汁味、废墟景…等等形式,使建筑带有一种天圆地方、万物归一的感觉。
五、文化氛围禅宗美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东方文化的精神。
传入日本后,它便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禅宗文化。
日本建筑也融入了这种禅宗文化,使得建筑更加富有情趣和特色。
禅宗美学的宁静、沉静、自然、超然等文化氛围,深深地渗透到日本的建筑文化中,使得日本建筑在呈现东方文化的同时,也彰显出自己的独特美。
总结: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更加大的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
它传递了一种新的、更加自然、更加舒适的建筑思维方式,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一种人性化、平等、自由的价值观。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密不可分关系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密不可分关系日本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与禅宗密不可分。
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的中国唐朝,当时茶叶作为一种药草被传入日本。
然而,茶道的真正发展和繁荣是在禅宗的影响下。
禅宗的精神和茶道的理念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文化。
禅宗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和觉醒的佛教传统。
它强调冥想和内省的修行,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
茶道则是通过泡茶和品味茶的过程,让人们能够体验到禅宗的精神境界。
茶道注重细节和仪式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茶道的仪式中,一切都被精心准备和布置。
从准备茶具、烧开水、泡茶,到品味茶汤和欣赏茶碗的纹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专注和细致的心思。
这种专注力和细致的态度正是禅宗修行的一部分。
通过茶道的仪式,人们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茶道的核心理念是“一期一会”,意味着每一次的茶道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个理念与禅宗的“此时此地”的观念相契合。
在茶道的仪式中,人们必须全神贯注地参与,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一刻中。
这种专注和投入的态度正是禅宗修行的核心要素。
通过茶道的仪式,人们可以培养专注力和当下意识,学会珍惜每一个瞬间,感受生活的美好。
茶道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和敬清寂”,意味着和谐、敬意和清净。
这个概念与禅宗的“清净心”相呼应。
茶道强调礼仪和尊重,人们在茶道的仪式中要以和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通过茶道的修行,人们可以培养谦虚、尊重和自律的品质,进而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除了禅宗的影响,茶道还融合了其他文化元素。
茶道的茶室通常建在自然环境中,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茶道的艺术也受到了日本传统艺术的影响,如花道和书道。
茶道的茶具和茶碗也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体现了日本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总而言之,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密不可分关系是茶道文化独特魅力的源泉。
茶道通过仪式和泡茶的过程,让人们体验到禅宗的精神境界,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禅宗美学与日本设计
农副产 品 、医药行业的招贴广告一般 采用绿色 ,绿色代表 健 康, 使人 对健康 的人生 与生命 的活力充满无 限希望 ;这是我们 实 现生命 价值 、创造美好生 活的生生不息 的源 泉。如空调招贴广 告 的主色调一般 以蓝色 、白色 、强烈的冷色调 为主 ,这是根据人 们 心理 及产品特点决定 的 , 将 画面营造 出一种 清凉宜人 的氛 同 ,以 此 达到发挥其 目的的作用 。
葺 一 葺 I t l | / 嘲 司 嘲
禅 宗 美学 与 口 设 计
■ 文/ 利 嘉琪
>摘要 :
宋朝时由中国传人 日本的南禅宗一派在 日本获得了极大的兴盛 ,至今 也一直影响着 日本的文化与设计。禅宗所倡导的思 想 ,已经在 日本形成了一种大众化的审美基调 。而在世界美术 史上 ,许多风格与审美的形成都始于建筑领域。以 日本建筑 师安藤忠雄 的建筑为例 ,浅析禅宗美学与其在 日本设计作品中的体现 。
基督 教徒 寄托于神 , ( 除禅 宗外的 ) 佛教徒 寄托 于佛 ,希望神 、 佛来拯救 自己,我们把这类 宗教称为他救式宗教 。而禅宗与 以上 所谈 到的宗教的不 同点在 于 ,禅宗是 自 救宗教 。禅宗不寄托任何 神、 佛, 而认为任何人 的心 中都有佛 , 提 出向心求佛 , 实行 自救。 ” 再 者 ,中国 的禅宗继承 了老庄的思想 ,崇 尚 自 然 ,是独立发展 出 的= i 个本 土佛教宗派之一 ,有着 独特的特征 。 中国禅 宗始于禅师五祖弘忍 。弘忍门下有两位 出色弟子 ,一 位是 神秀 ,另一位则是 慧能。神秀与慧能均 曾作 偈文表达 自己的
牌可1 5 可乐 ,经典 的波浪形飘带 、红 色系的搭配恰到好处 ,洋 溢 着 青春 、健康 、欢 乐的气息 ,给人 以视觉 的愉悦 ,从而刺 激人 们 的消费。 第五点招贴画面要有色彩 重点 ,所谓的色彩重点就是 强调某 部分 ,将 主要 色彩集 中于画面 中心部分 。以求在平淡无 奇的色 彩中突出变化 ,使 画面色彩产生高潮 ,突出画面重点 ,发 挥色彩 的视觉冲击作用 ,产生 引人注 目的效果 。 在运用色彩重点时必须 比其他色彩强烈 , 而且运用 面积较小 , 就像古 人所说 的 “ 万绿丛 中一点 红 ”。比如右边 这一汰渍洗 衣 液的招贴广告 ,画面都是围绕 汰渍这 一产品进行 的宣传 ,大面积 的采用灰色 ,小 面积的采用红色 ,整个 画面强调红色那一 部分 , 营造 出一种众 星捧月的感觉 ,使消 费者的视线全部都集 中在这 , 形 成一个视觉重 点。这 2 种色彩 的运用很 好的诠释 了产 品特点 , 让观众从心里接受 这一 产品。 最后选用色彩时 ,要考 虑企业的个性特征和企业 的形象色 , 通过企业色 彩定 位来强化公众对它 视觉印象 。一般 电子 、科技 、 通讯行业大 多数 都是采用蓝色 的,这 是因为和它们 的行业 特点有 关 ,像这些行业 一般给人的感觉是 冷静 、理智 的。比如说 中国移 动的形象色 就是 采用蓝色 的,蓝色 是永恒的象征 ,它是 最冷的色 彩 。蓝色通 常让 人联想到海洋 、天空 、水 、宇宙 。纯净 的蓝色表 现 出一种美丽 、 冷静 、 理智 、 安 详与广阔 。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 , 具 有理智 ,准确 的意象 ,在商业设计 中 ,强调科技 ,效 率的商 品 或 企业形象 ,大 多选用蓝色当标准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
禅宗思想在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且在日本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禅宗思想的发展历程。
禅宗最早在日本的传播可以追溯到7世纪末的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
当时,佛教传入日本已有一段时间,但主要是以文字教义为主,对于修行实践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然而,随着禅宗的传入,佛教开始注重于修行体验的重要性。
在禅宗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一心三观(永平静观)禅师,他是最早将禅宗带入日本的人。
永平静观禅师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期,曾在中国学习禅宗,并带回了一些禅宗的教义和实践方法。
他在日本建立了禅宗的道场,开始传播禅宗的思想和修行方法。
在永平静观禅师之后,又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禅宗禅师,如圆仁、玄觉、道元等。
这些禅师通过不断的传播和发展,使禅宗在日本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元禅师所建立的曹洞宗。
曹洞宗是日本禅宗的一个重要派别,它强调“正法眼藏”的概念,提倡将修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这种思想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茶道、花道、剑道等日本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到禅宗思想的痕迹。
此外,禅宗的发展还受到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日本的战国时期,禅宗成为了武士阶层的重要信仰,许多武将和政治家都亲近禅宗,并将其视为一种人生哲学和修行方式。
禅宗在这个时期发展出了武士禅,强调在战争与杀戮的环境中保持内心平静与清明。
这种禅宗思想的发展对于日本的武士文化和武术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禅宗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思想体系。
它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思想始终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让人们通过禅定和参悟,直接体验真实的自我和世界。
禅悟道第八禅宗支目门介绍中国的禅...
荣西的禅学思想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毕业论文摘要明庵荣西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禅师,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后世将其称为日本禅宗始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在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有两个:一是将中国的临济禅传到日本,创立了日本禅宗; 二是写《吃茶养生记》,并将宋朝的饮茶法传入日本。
荣西虽然在日本历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日本学术界对其评价却有失公允。
例如,有人认为其代表作《兴禅护国论》是伪作,也有人认为这本书的思想很难懂,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本书有极端的国家主义的倾向。
坦率地说,与道元的《正法眼藏》和亲鸾的《教行相证》相比,这本书的魅力无法与前二者相媲美。
不仅限于《兴禅护国论》,而且人们对荣西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比较低。
人们往往都抱着负面的情绪打开这本书,或者从开始就不想看这本书,甚至连《兴禅护国论》这个书名都觉得讨厌。
这使道元的弟子孤云怀奘主编的《正法眼藏随闻录》中,记载的那个高洁的荣西形象,和“兴禅护国论”的主题很难吻合。
本文从禅传入日本的历史说起,以荣西的四大著作为基础,阐述其主要思想。
并试论述荣西及其临济禅对日本文化影响,重新定位荣西在日本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力图给他一个公允的评价。
全文共分为四章。
在第一章,笔者专门介绍了荣西的生平和著述情况。
在生平中,简要叙述了他的求学过程和传教经历。
荣西一生为弘扬佛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荣西七十五岁的生涯以第二次入宋为契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前期是台密僧,后期则是作为入宋的禅者或者律师的意识更加强烈。
著作方面,荣西的著作颇丰。
既有禅学著作,也有大量的台密著作。
在此,我以其著作产生的年代为顺序,将我们所能掌握的荣西的著作的思想,加以概括总结。
第二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荣西与临济禅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荣西等人传入禅宗之前,日本先后已有禅宗的传播,世称“七传”,但因条件不成熟,因而在奈良时代各受挫,各种禅系未能连续传承,影响甚微,只可看作是禅宗流传的端绪而已。
比较中国与日本寺庙园林禅宗的建筑美学
课程总结
课程总结
建筑史的课程转眼便已经结束了,这真的是一门很轻松很愉悦的 课程,但也是很让我们感兴趣的一门课程。 从结构到建造,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很多的专有名词,一边感叹着 那些有趣的建筑,一边惊讶于古人的智慧。 从皇家故都到青秀园林,各朝各代的万千变化一一呈现在我们面 前,但仿佛建筑的主旋律从不曾改变。我们了解到了各色的琉璃瓦, 各样的棱角,各种繁华而精致的装饰。千万次的感慨,到底是耗费怎 样的精力,才在能在看似生活不太便利的古时候,做出时值今日都难 以比肩的壮阔场景。 从南到北,从皇室到百姓,甚至在无数国外的建筑上,看到了昔 日他们从中国建筑上学习的影子,我们开拓眼界,见到了各式各样的 建筑,动人心魄的风情。 每当看到这些都觉得无比自豪,这些无价之宝是任何一个国家都 无法比拟的,这些辉煌的文明,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日本·清水寺
清水寺为公元798年(延历17年)由延镇上人所建造,为平 安时代之代表建筑物
日本·清水寺
从清水坂前往清水寺道路两侧,除了有京都传统木造 住宅林立外,沿途还有古老的神社和寺庙,无不充满 宁谧与静穆气氛。古时候来到清水寺参拜的武士,通 常先把马匹栓在仁王门前面清水坂上的马厩里,因此 这个马厩就成为室町时代遗留至今的建禅,意译为静虑,表示宁静安详地沉思,禅宗 即是从印度佛教的静虑修行发展而来。隋唐时期, 在强大寺院经济的影响下,禅宗兴起并成为中国 佛教最具代表性宗派。 在其后的发展中,以南禅慧能禅师为代表,确立 了禅宗在中国佛教的正统地位。
禅宗文化思想的本质就是禅宗的心性学说,即是 通过自然达到人内在的超越。 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即佛性,人 的现实生活是本性的外在体现,认识本性然后成 佛即完成了“超越”。 禅宗反对离开现实生活寻求超越,要求从青山绿 水中感悟禅意,从人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体 验禅意,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
日本京都金阁寺禅宗建筑的灵感源泉
日本京都金阁寺禅宗建筑的灵感源泉日本京都金阁寺(Kinkaku-ji)是一座禅宗建筑,也是日本国内外游客必去之地。
它独特的设计和美丽的金箔外观使其成为日本文化和建筑的代表之一。
金阁寺的灵感源泉主要来自于禅宗思想、日本传统建筑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
首先,禅宗思想对金阁寺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冥想,主张追寻内在的灵性与真理。
金阁寺作为一个禅宗建筑,旨在提供一个宁静的环境供人们冥想。
建筑师通过恰到好处的排布和设计,以及与周围园林的巧妙结合,创造出一种令人静心的氛围。
金阁寺内的庭院和林木的摆放都是根据禅宗思想和审美观念精心设计的,力求营造出一种平和、纯粹的美。
其次,金阁寺的灵感还来自于日本传统建筑技术。
金阁寺采用了传统的“金箔”建筑风格,大量运用了金箔装饰,使整个建筑变得华丽而瑰丽。
金箔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建筑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日本人对金色的敬重和崇拜。
同时,金阁寺的建筑结构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的,以保持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传统的木结构、斗拱以及特殊的屋顶形状都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成为日本建筑的经典元素。
最后,金阁寺的灵感还来源于周围的自然环境。
金阁寺位于一个水池的岛上,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树木和青山。
建筑师充分利用了周围环境的优势,让金阁寺与自然融为一体。
整个建筑倒映在水中,与青山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美景。
沐浴在阳光下的金箔闪闪发光,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神秘感和神圣感的世界。
金阁寺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带给人们宁静和平和的感受,让人放松身心,静享片刻安宁。
总结起来,日本京都金阁寺禅宗建筑的灵感源泉主要包括禅宗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技术的运用以及周围自然环境的借景。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美丽的金箔外观成为了日本文化和建筑的代表之一。
金阁寺所呈现的禅宗文化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纯粹的美,也给我们带来了对建筑与自然的思考和启示。
日本禅文化
禅宗发展
临济宗的开山祖师荣西在宣传介绍禅宗时,强调"兴禅"可以"护国", 这就把禅宗与国家的关系紧密结合了起来,为此,得到了幕府将军源 赖家的信奉和支持。 曹洞宗作为日本禅宗的另一大派别,也与幕 府武士有着密切关系,但因宗风不同,所以 主要在武士的中下层传布。 作为"武士的宗教"的日本禅宗,在 当时主要以两大派别出现,即临济 宗和曹洞宗。这两派又都在幕府武 士中形成了自己的阵营,即临济宗 主要和幕府上层武士关系密切,而 曹洞宗则注重在地方上的发展,得 到各地领主地头等中下武士的支持。 当时流行的"临济将军,曹洞土民" 是很能概括这一特征的。
这是两件陶瓷制品,日本的陶瓷最能体现禅宗的素净之美, 那白与青的纯净之色才能启发心智的自然之色。它表面因 烤制产生的自然的斑点和痕迹则带给人们一种浑然天成的 美感,没有刻意的加工和追求,剩下的只有朴素,自然的 美感。
这几个都是木制的小器物,看 第一件盘子,它外形首先是不 规则的,就像鹅卵石每块都是 不一样的,然后则保留的木头 的纹路,既保留的木头的自然 之态有给人一种古朴之感。其 他几件都有上面提到发面,最 后的木制的挂钟,它表面的木 纹与钟的时间产生了共鸣,象 征着生命的轮回。
日本禅宗起源
重源 宗 禅归 荣 宗国 代 日 要远 作 宗国 西 的后 , 僧 历流 为 的后 的 最大 他 明 史长 日 另, 再 早兴 两 庵 地, 本 一大 传 宗临 次 荣 位在 禅 大力 弟 派济 来 西 。日 宗 派弘 子 诞禅 中 可 本 的 扬 希 生法 国 谓 禅 两 曹曹 玄 于, , 是 宗 大 洞洞 道 日从 受 日 史 宗 宗宗 元 本而 献 本 、 派 。风 随 。, 和 禅 日 , 从, 师 临 受 宗 本 一 此从 明 济 传 的 佛 直 ,而 全 宗 临 创 教 并 临开 入 作 济 始 史 行 济创 宋 为 心 人 上 发 、了 求 日 印 。 具 展 曹日 法 本 , 在 有 , 洞本 , 禅 归 宋 两
日本茶道的禅宗精神内涵
日本茶道的禅宗精神内涵禅宗和茶道曾在日本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日本社会生活中,其深刻的内涵和特征依然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禅宗精神内涵,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禅宗精神内涵传说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印度菩提达摩传法于中国。
菩提达摩始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之后宗派林立,枝叶茂盛,盛唐时得以定型。
这期间主要由唐代六祖慧能所确立的南宗禅盛行,其宗旨为“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并以其“不离世间,明心见性”的修行理念和庄子哲学思想相互融合,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南宗对禅的修行方法和教义进行了简化,主张“顿悟”的空无观,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主张“相对论”,这种近似道家的阴阳转换思想;认为佛在“心内”,提倡修行不必苦修身心,也不必出家坐禅,只要在日常生活起居中保持一种心灵境界的超凡脱俗,做到无心不动念就是成佛。
这种中国化的教义和修行理念很快被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老百姓接纳并盛行起来,慧能的“顿悟成佛”之说也就成为了禅宗正法中的核心思想。
到了晚唐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佛坛。
唐末五代时期,南宗一系分流,发展为五个流派。
临济宗是其较大流派,临济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杨岐派、黄龙派。
南宋以后最为盛行的流派是南宗五派中的临济宗和曹洞宗。
定型于盛唐的禅宗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变异和同化并进而形成的另一种佛教宗派形态。
它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接纳和认同外来文化的革新运动,是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
因为,从印度传教过来的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宗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精品。
它融合了中国的道家、儒家以及印度的佛教精华,成为最适合中国士大夫另一种口味的宗教形式,是中国化的佛教,是中国哲学思想与印度佛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它道以修心达成真人,儒以诚心修成圣人,佛以明心见性成佛,其思辩性和思想性对于中国乃至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约公元1192―1333年,日本镰仓时代,贵族佛教和国家佛教逐渐丧失统治地位,这时注重内心信仰的人们,对禅的钟情和强烈兴趣开始重新唤起。
日本佛教宗派以及战国一向宗
在奈良时代,佛教成为了国教。各个郡都建立了官方性质的佛学院,而且每个佛学院都建造有佛寺。奈良时代佛教收到很大的欢迎,佛教最早的传播者采用中国的建筑、习惯、仪式,甚至用汉语进行传教,他们没有努力使佛教适应日本文化和普通民众的需求。因此在宫廷之外他们没有造成任何影响,整个奈良城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佛教中心长安的翻版。在朝廷的偏爱和赞助下,佛寺变得十分富有,而且在政治上也颇有势力。但是因为它们的主持在奢侈的生活中变得十分腐败,结果导致了佛教的衰落。为了使佛教流传下去,天皇开始向唐朝派遣遣唐使,邀请中国的高僧将教徒戒律带来日本,建立必要的秩序,规范僧徒的生活,并在京都建立一套佛教僧众授职纲领。日本和尚经过艰苦的寻找,终于于七四二年在扬州遇到了鉴真。在七四三年到七四八年的几年间,他们五次尝试渡海前往日本,但都失败了。不但大量的门徒因此丧生,而且鉴真自己也患上了白内障。七五三年,鉴真第六次出发,终于来到日本,但他也完全失明。七五四年春,鉴真到达奈良,并制定了授职纲领。他被授权对僧众进行任命,并指导他们的言行。七五九年,鉴真修建了东照宫,他居住在那里并继续指导学生。此后东照宫便成了律宗派的总部。四年后鉴真去世,传说他是在冥想中圆寂的。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宗派就是我们熟悉的一向宗。其前身便是净土真宗本愿寺派,所谓一向一揆就是以农民为主的,包括有寺院僧侣和国人参加并参与领导的净土真宗本愿寺派信徒发动的武装起义,其目标是夺取地方政权。一向宗发展的时间从南北朝后期直到室町后期。其覆盖地区很广,包括近畿、北陆、东海(三河、尾张、美浓)以及中国(安芸、播磨、备前、备中)等地。一向宗在八代法主莲如(一四一五~一四九九)时期开始大发展,他于文明三年(一四七一)来到北陆地区传教,发展了大量的信徒。说到一向宗,不得不说说一向宗的基础组织。其传教的基础组织名为“讲”,一般一村一讲,也有数村一讲或者一村数讲的,一讲的人数从数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讲的基础又来自“惣”。惣是一种自发性的农民联合,自镰仓时代起,一有大事农民就聚集到定点的神社寺院商讨应付的办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以村为单位的“惣”。后来由于战争的频繁,在乡武士频频离开村庄,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他们常常联合起来缴纳地租,以后发展到集体对苛捐杂税进行抗争,“惣”常常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用来在战乱时期保卫村庄。而后来因为需要对以前共用的山地、森林、水源进行开发,许多相邻的自然村也组织在一起,形成更大的“惣”。而一向宗的传教对象正是这些基层的农民,也包括商人、手工业者和部分下级武士。通过宗教传播,一向宗的基层组织“讲”渐渐取代了“惣”,最初的“讲”是为了加强宗教生活和对弥陀本愿的信仰而设立的,但是渐渐的由于农民在集会时常常倾诉所遭受的种种痛苦,逐渐演变成为发泄不满的集会。再后来由于信仰的加强,农民们不再满足于来世的幻想,而想要争取现实的幸福。国人众最先发现了这种造反的倾向,他们也曾派兵镇压,但是感受到其强大力量的国人们反而加入到其中,企图利用这种力量,但是由于宗教组织的强力牵制,其愿望始终不能完全实现。北陆地方最先发起一向一揆,他们无所不为,甚至烧毁房屋、砸坏佛像,使得当权者大为震惊。当时正在北陆传教的莲如却反对一向一揆,呼吁民众保持冷静。但是一向一揆并不理会,并于长享二年(一四八八)以十万到二十万的兵力包围了加贺守护富樫政亲的高尾城,并于六月九日将其攻破,政亲自害。至此,加贺一国完全成为“无主之国”,由有力的国人代表与中小地主身份的寺院住持联合执政。《总见记》中这样描述农民当时的欣喜心情:“武家作地头事情难办,一向住持当领主可随心所欲度日。”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历程
日本禅宗思想发展起源于中国的禅宗,最早传入日本是在鎌倉时代。
最初,禅宗在日本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发展,直到室町时代才开始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支持和推崇。
室町时代的禅宗在日本的社会和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日本传统美学、禅园设计和茶道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室町时代的禅宗以“看公案”为核心实践,通过禅坐和问题解答的方式,让修行者直接体验到悟道的境界。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禅宗大师,如栖筠宗立、千利休、一休宗纯等,他们对禅宗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禅宗在日本社会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力量。
江户时代,禅宗开始与其他宗教进行融合,形成了“宗教多元化”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禅宗派别,如禅宗的剑禅分支、曹洞禅、黄檗宗等。
日本禅宗在近代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禅宗遭受到了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许多禅宗寺庙面临了无法为继的困境。
然而,一些禅宗寺庙意识到了必须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开始将禅宗的思想和实践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吸引更多的信徒。
今天的日本禅宗依然保持活跃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许多禅宗寺庙在传统仪式和修行实践的基础上,也开展了各种社区服务和慈善活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同时,禅宗的思想也渗透到了现代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如领导力培训、心理辅导和
身心健康等。
总的来说,日本禅宗思想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从初始的传入、室町时代的繁荣、江户时代的整合到近代的变革,禅宗一直对日本的文化和宗教产生着重要影响,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多样化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日本禅宗思想的总结
日本禅宗思想的总结日本禅宗思想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佛教流派,它在日本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对于日本文化、艺术和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思想强调实践和直接体验,强调人们通过内观和冥想来实现觉悟和解脱。
本文将对日本禅宗思想的起源、主要教义和影响进行详细阐述。
禅宗思想起源于7世纪的中国,最初是被引入日本的。
在中国,禅宗思想主要是由达摩(Bodhidharma)带入的,他是一位印度僧人,据传他于520年来到中国并传授了禅宗的教义。
禅宗思想的到来使得佛教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流派,它强调直接体验和实践,而非对经文的研究和诵读。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不同学派的影响,如南宗(南禅)和北宗(北禅),这两个学派对于禅宗的理解和实践有所不同。
禅宗思想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2世纪末。
当时,一位名叫树石(Eisai)的日本僧人到中国学习禅宗教义,并将其带回日本。
树石在日本建立了临济宗,这是禅宗的一个重要分支。
临济宗通过其教义和修行方法在日本禅宗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禅宗的传播在13世纪达到高峰,当时一位僧人名叫道元(Dogen)将曹洞宗(Soto)引入日本。
曹洞宗强调坐禅(zazen)和平常心(ordinary mind)的修行,这成为后来日本禅宗的主要修行方式之一。
禅宗思想的主要教义包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悟道不二”。
禅宗认为佛性即生性,每个人都具备成佛的潜力。
禅宗提倡通过内观和冥想来认识自己的内心和本性,通过直接体验来实现觉悟和解脱。
禅宗鼓励人们超越言语和思维的限制,直接体验当下的存在。
禅宗修行的关键是坐禅,通过专注于呼吸和当下的体验来观照自心。
禅宗也注重师徒传承,强调在禅宗修行道路上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导师的指导。
禅宗思想对于日本文化、艺术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的修行方法和教义对于日本的园林艺术、茶道和剑道等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的艺术观念强调自然、简洁和直观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禅宗强调直接体验的特点。
亚洲宗教建筑之美:日本寺庙的风雅与禅意
日本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其宗教建筑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日本寺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禅意而闻名于世,展示了日本人对自然、宇宙和心灵追求的独特理解。
第一部分:日本寺庙的建筑风格日本寺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影响,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日本式建筑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寺庙中的宝塔、山门、庭院和禅房等。
1.宝塔(Pagoda):宝塔是日本寺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宝塔通常由多层的独特结构组成,每层都具有不同的形态和装饰。
宝塔是寺庙中最高的建筑,代表着灵性和宇宙的连接。
2.山门(Sanmon):山门是寺庙入口处的大门,也是寺庙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山门通常由两个巨大的木柱支撑着,上面雕刻着各种佛教神话和故事,展示了寺庙的庄严和威严。
3.庭院(Garden):日本寺庙的庭院被认为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空间,用于促进冥想、修行和内心的宁静。
庭院通常包括花园、池塘、石径和枯山水等元素,以自然景观来表达对宇宙和自然的尊重。
4.禅房(Zendo):禅房是日本寺庙中供禅修的场所。
禅房通常非常简洁,只有几个座位和一个佛像,以帮助修行者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觉察。
第二部分:日本寺庙的禅意哲学日本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禅宗哲学的象征。
禅宗强调静思和内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醒。
在寺庙中,人们通过冥想、禅修和参与仪式来寻求身心的平衡和内在的自由。
1.冥想(Meditation):冥想是禅宗的核心实践之一。
在禅房中,修行者坐在指定的姿势中,专注于呼吸和内心状态,以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境地。
2.禅茶道(Tea Ceremony):禅茶道是日本独特的文化仪式,强调简朴、自然和当下的体验。
通过准备和品尝抹茶,人们可以培养自我约束和平静内心的能力。
3.禅绘画(Zen Painting):禅绘画是寺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绘画强调极简和意境,通过描绘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来表达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第三部分:日本寺庙对文化的影响日本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禅宗美学对当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影响
日本禅宗美学对当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影响日本禅宗对世界美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并且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本文对日本禅宗美学艺术设计进行研究,并且探讨日本禅宗美学设计对当代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通过加强对日本禅宗美学的理解,并对当代城市特别是以旅游为主的如韶关这样的城市的人居环境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标签:日本禅宗;美学设计;家居一、日本禅宗美学的形成与发展日本禅宗起源于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唐朝时期,六祖慧能把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
并兴盛于南宋,由日本僧人学习并传入日本。
将开创了日本禅宗的是一位叫荣西的日本僧人,他通过对中国禅宗的努力钻研,使其发展成为具有日本本国特色的禅宗文化,从而建立了日本禅宗。
随着日本历史的不断进展,日本禅宗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即为日本禅宗文化。
首先,禅宗仅仅是日本僧人的生活方式,后来被推而广之,受到老百姓的推崇,并且逐渐融入到生活之中。
在日本镰仓时代的战乱动荡年代,禅宗思想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抒发了人们对战乱与动荡的厌倦,以及对一些未知神力的向往。
无休止的战乱使人们越来越寄希望于禅宗的天神,希望能够保佑自己平安,希望自己能够与上天合二唯一。
禅宗是佛教的重要派别,在长期的“悟道”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禅宗美学,并逐渐成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思想之一。
二、日本禅宗美学的特点日本禅宗美学同中国禅宗美学中的返璞归真如出一辙,并且结合了日本国民的性格特点,创造出独特的禅宗文化。
日本的建筑和家居风格都有一种古朴自然的特点,其中充分体现了日本禅宗思想的美学特色。
在装饰和建筑上大量使用自然材质,减少人为的部分,从而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日本禅宗美学主要可以概括为“寂”、“简”、“闲”、“素”四个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寂”日本禅宗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空寂,不仅仅代表了一种孤独寂寥之感,还表现了对内心和欲望的克制,以及内心超脱万物的升华,是日本禅宗价值观念的体现。
“寂”最重要的特色就是简单朴素,其以寂静为主要的氛围基调,以“空”为主要的空间属性,从空无一物中发现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日本禅”杨薇内容提要:禅是日本文化的支柱,武士道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
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
把握“日本禅”,是深入破解日本文化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日本禅人生哲学文艺美理念禅宗的发源地在中国,从它诞生之日起,日本僧侣又开始新的“移植”。
12世纪荣西将临济禅,13世纪道元将曹洞禅带入日本,禅宗东渐,很快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垂青。
禅宗乃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变高度缜密的、严密的逻辑推理的佛陀教义为非逻辑,靠主观直觉来把握之物。
“中国化”了的禅宗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直指本心”等简单易行的特点,非常适合来去匆匆的武士阶层的胃口;特别是禅宗强调苦心静修的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及“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命轮回”的思想,有利于培养武士钢铁般的意志,并给予驰骋疆场的武士以勇气与理念支持;此外,禅宗崇尚直觉思维重佛教实践,强调“坐禅”“作务”,即以劳动为最佳修炼方式,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更重直觉与实践,这是禅宗之所以能“长驱直入”于日本文化之中的深层原因。
查尔斯.艾略特在其名著《日本佛教》中也持此见,他说:“禅对于东方的艺术、知识及政治生活来说,具有伟大的力量,禅也是日本式性格的表现,其他所有佛教都没有禅那样`日本式'”(1)。
武士道文化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也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
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了“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
“日本禅”早已走出了中国的“寺院禅房”,被民众化、社会化,并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不同于中国的东方独树一帜的禅文化体系。
一、禅构筑了日本人“生的哲学”1、禅宗“作务”思想禅宗强调“作务”,即砍柴、烧水、打扫、园林、种田等等劳动实践,中国的百丈怀海禅师就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
日本自古即有着勤勤恳恳、专心致志于农业生产的“精农主义”(2)性格,17世纪日本禅僧铃木正三又将其发扬光大,他以“众生为佛”为理论的出发点,将现世职业视为“佛行”,认为勤业、敬业、乐业即是修行“善根”,并将商业也视为“无漏之善根”,比如工人做工,农民种田,商人经商,武士卫国均是在修行佛行,即实现一种人生价值,而不劳动则意味着停止佛行,因此闲赋在家、游手好闲之人一向是被日本社会所唾弃和排斥的,从而树立起一种促进近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全新的宗教伦理,即“劳动为美”的道德理性原则,至今工作狂般的生活方式依然是被日本社会所普遍认同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追求。
2、禅宗“清贫主义”的生活方式禅宗崇尚疏食蔽衣,粗茶淡饭,这与武士倡导的廉俭操守相一致,因此为武士所推崇。
对于武士而言,对饮食说长论短是有伤大雅,缺乏教养的表现,大丈夫应远离厨房,饮食讲究七分饱,不奢华,尚节俭。
铃木正三之后石田梅岩认为,浪费与奢侈会破坏社会秩序,而提出“俭约”乃政治之大本的主张,江户幕府力倡节俭。
在日本,浪费乃极大的犯罪,上至天皇下至民众,均以“节俭为美”,天皇长子玩具用过,次子用,坏了再去修理。
“节俭”与“勤业”同样成为日本社会所普遍认同的道德理性原则,“勤俭”成为日本人美德评价的重要标准。
3、“言简意赅”禅宗崇尚简洁的思维方式还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的语言世界,武士以寡言多行为美,即多做事,少言语,甚至“无言语”。
对武士而言,多言多语则有失武士威严之气,因此一句话能说半句不说一句,能说一句不说两句,讲求语言凝练,言简意丰,只言片语却让人回味无穷,即所谓“沉默是金”,并教育男孩子不要多说话,无论遇到什麽都要默默地忍耐,认为这是男子的美德,即以“沉默为美”。
4、禅宗“悲世”情怀自然资源贫乏,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的日本列岛,往往会在弹指之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幻化为无有,因此特定的地理环境使日本人对“人生即苦”“人生无常”的佛教、禅宗情有独钟,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武士亲禅,日本人亲禅。
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巨大的生存危机感使日本人总是以挑战人生极限的姿态工作着,沉重,压抑,因此日本人身上少有狂喜的表情,被称为“富而不乐”的人;而有着深厚儒道文化积淀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则比较“乐世”,既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积极入世的儒家理性,亦有退而隐逸的的道家哲学。
关于此,周一良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日本文化有一种苦涩枯淡之味,即“禅味”。
查尔斯.艾略特在《日本佛教》中也指出,日本的性格就是禅(3),而本文第二、三部分笔者所要展开论述的日本人的“死亡哲学”,以及日本文学艺术艺道则正是日本人“悲世”心理的折射。
二、禅也支配着日本人“死的哲学”1、禅宗的生死观禅宗认为,“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死轮回”,此给予驰骋疆场的武士以理念上的支持,使其在战场上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这种生即死,死即生,死乃生命之“轮回”,死乃“重生”的禅宗生死观为武士社会所推崇,武士修身书《叶隐闻书》中的名句即曰:武士道即通向死亡之道,武士的哲学就是死亡的哲学。
2、禅理念支持下的“剖腹”剖腹始于永祚元年(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军官,据说此乃剖腹最早来源。
镰仓时代盛行引咎剖腹(因丢失阵地)或阵前剖腹(因耻于被擒),江户时代以后社会稳定,殉死、殉情(男女情死)之风盛行,虽幕府颁布禁令而不绝。
剖腹分“坐腹”和“立腹”两种,方法有一字形、二字形、三字形及十字形四种。
被视为最霸气逼人的乃“十字形腹”,日俄战争中被誉为“军神”的乃木希典在明治天皇驾崩时,剖腹自尽即十字形腹。
3、武士文化影响下的“高自杀率”武士道“轻生死”,日本许多著名文学家选择自杀,如有岛五郎、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
川端康成小说结尾处都是唯美死,在他看来死乃重获新生,并最终选择吸煤气管自杀;三岛由纪夫幼年时一直受天皇思想教育,看到天皇思想不能复活而痛苦,终于1970年在给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方面总监部内演讲后当众剖腹自尽。
当今日本社会每当发生政治的、社会的丑闻和渎职事件时,必有人自杀。
2002年5月12日在日本北海道发现了日本国内第四例输入性疯牛病后,北海道29岁的女兽医逐在家中引咎自杀。
1998年日本企业经理自杀者达713人之多。
2007年11月东方早报报道,日本自杀人数连续九年超过3万人,日本自杀率在发达国家里是较高的,日本上网普及率极高,近年网上相约自杀者不计其数。
日本著名画家古贺春江说,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也有人说,在赴死之际,能体验到一种人格升华的慷慨凄凉的满足。
由此可见,禅亦主宰着日本人死的哲学。
4、不同文化下的生死观西方如美国经济同样不景气,但其自杀率仅日本的一半。
基督教认为自杀是罪恶,13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在《神学大全》中罗列了自杀是犯罪行为的三大理由,欧洲各国的法律均以此为依据,欧洲中世纪法律严禁自杀,英国直至1961年才废除自杀罪;而日本却有一种赞美剖腹和殉情的传统。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着不同的生死观。
所以虽日本政府制定各种防止自杀的措施,但都是治标不治本,武士道的“生死观”是造就自杀者的“温床”。
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先生尖锐地指出:“武士道精神的核心来自于禅”(4),它占据着日本文化的核心位置,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进入武士社会,武士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言行举止被社会普遍推崇,上至宫廷,下至百姓均以此为楷模,竟起效尤,从而形成武士道民众化、社会化的倾向,日本民族的均质性即由此而来。
近代日本思想家新渡户稻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哪怕是一个思想最先进的日本人,只要揭开他的外衣,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武士”(5)。
客观地说,武士道就其本身而言,是关于武士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但当它被日本统治者邪恶利用时,则变成杀人机器的代名词了,这一点我们要辨别清。
三、禅还是日本文学、艺术、艺道的内在支撑(一)禅与日本文学“物哀美”文学禅对于日本许多体裁的文学形式均有影响,首先它直接促成了日本文学核心美理念——“物哀美”的形成。
“物哀美”是日本文学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简言之就是一种悲情美意识,它是一种纯粹感觉式的美,不是凭理性、理智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去捕捉到的美,其间有股惆怅的味道。
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认为“物哀”的最高成就就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他在《“源氏物语”玉小栉》中指出,其所述均为世间真人真事,看了不由你不动心。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的“哀”字多达1044个,其半数乃至三分之二是与同情相通的,表达作者对人生百态的哀愁和对女性命运的同情,有评论认为作者对“哀”作出了出色的表现,将哀从初级阶段推向高级阶段,从“哀”的事物升华为让人知道的“物之哀”。
这种“物哀美”文学美理念的产生,首先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日本列岛一方面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另一方面自然资源贫乏,火山地震频生,它会使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消亡,从而酿就了日本民族易动、易感、易哀的情感,因此“悲世”的佛教(“人生即苦”“人生无常”)、禅宗与日本人的思想感情正相契合,迅速为日本人所接受;其次,日本一代文学宗师紫式部出身书香门第,自身有着极高的汉文学素养,也信仰佛教,很早丈夫去世与幼女孤寂为生,特别是她亲眼目睹宫廷权利争斗及女性悲苦命运,不断发出“人生悲哀”的慨叹,并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力将其“禅化”,升华至“艺术化”的审美境地,从而形成“物哀美”的日本文学独特的审美意识,所谓“物哀”即对人生不如意的悲哀。
特殊的文化风土使得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尚悲不尚喜”,悲生而亲死。
由是观之,“物哀美”的理念一方面受到佛教“悲世”理念的侵染,同时也在禅的了悟之中得以升华与发展,这种悲剧美意识于平安时代之后,一直成为日本文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成为日本一代代文学家竞相追逐的表现形式。
俳句禅之于日本文学的影响明显见诸于日本独特诗体——俳句,它是日本诗歌的代表形式之一,只有十七个音节,虽短小,但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俳句直接受到禅的影响,日本著名诗人与谢芜村认为,在创作俳句时要根据刹那间的“悟”进行,诗要一气呵成,而这样的技艺只有禅学思想深厚的人才能掌握。
铃木大拙认为,禅不靠任何理性或概念的东西,而只靠直觉去体悟生命及佛理,这种直觉在俳句创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诗人的直觉观照突然迸发出不可遏制的灵感而进入迷狂状态时,就会创造出独具“幽玄”或“妙”的伟大作品,这种“幽玄”或“妙”就相当于中国文学理念中的“神韵”或“气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