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郑宗荣
浅析禅宗思想下俳句与唐诗的意象选取及审美意识
![浅析禅宗思想下俳句与唐诗的意象选取及审美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f34f9b684a7302768f993918.png)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8期总第421期浅析禅宗思想下俳句与唐诗的意象选取及审美意识谢欣彤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禅宗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融合,其“清净”、“顿悟”等思想对唐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期禅宗思想东渐日本,日本俳人也与禅宗思想产生共鸣,体现在俳句中则强调瞬间的感悟。
通过分析作品,可以发现二者在意象选取和审美意识中渗透出的禅宗思想有着许多可比之处。
关键词院禅宗唐诗俳句审美文学研究一、禅宗思想对俳句与唐诗的影响俳句与唐诗可以说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俳句从最初无句数、字数限制的和歌发展到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体,在创作过程中受了到唐诗很大的影响,如借鉴了唐诗中精彩丰富的词汇、凝练优美的意象,生动简练的表现技巧。
但究其根本,俳句和唐诗的渊源则源于漫长深远的禅宗思想。
禅宗“既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它由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佛的教发源而来,又历时600多年的时间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
禅宗在唐代地位的确立,使得禅宗思想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唐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品格,人生见解。
禅宗的“无我”、“清静”等思想,使唐代许多诗人,如贾岛、韦应物、王维等产生共鸣,他们的诗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多透露着一种佛理,一味禅意,一种超然物外的大气,他们大多将人生之顿悟寓于世外桃源,山水景色之中,这些诗歌在富于理趣的同时,又能品味出一种玄妙、清静之感,以及诗人们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向往。
随着宗教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国的宗教思想渐渐对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自奈良时代开始,禅宗就渐渐传入日本,到了镰仓时代,禅宗更是在日本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发展。
《金刚经》云“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其中传达出一种心无杂念,清心悟道的意蕴。
对于心思细腻的俳人来说,禅宗思想更多体现出了一种“静寂”与“顿悟”,他们所追求的是对万事万物归于一瞬的感悟,即是诗人将自身瞬间的情绪寄寓在这些事物之中。
日本禅宗文化影响下的古典俳句诗探析
![日本禅宗文化影响下的古典俳句诗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1610d0a58da0116c174946.png)
禅宗和神道交融而成 的 日本禅 , 虽缘起 于 中国, 但对于 中国禅并 不是全盘吸收和简单复制 , 而是形成 了 自己独特的 观念思想 。日本禅 宗发展近千年 , 刻影 响到 日本 多种体裁 深 的文学形式发展的方 向 , 促成 了 日本 文学 的核心美 理念 , 其
大程度就是古时农耕 民稻作生 产失去 原本意义后 的一 般化
禅 宗 文化 与 日本 人 的 自然 观
到 自然环境和 国 内政治 大局 的制 约 , 自古 就养 成 了顺从 自 日本 禅之 于 日本文 学 的影 响显见 于 日本 古典 俳句 作品 中, 而古典俳句 中的 自然观思想 则 比比皆是 , 日本 人对待 自 然 的思想观念 与 日本禅宗 的发展 变化休 戚相关 。 日本禅 提
吴 波 ( 南华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 南 衡 阳 4 10 ) 湖 20 1
[ 摘 要] 日本禅以独特的哲 学思辨 , 思想表 达上本土化 , 在 成为 日本文化 的支柱。 它不仅构 建 了 日本人 的人 生哲学 ,
而且影响 着 日本 文学艺术美的基调 , 在镰仓 时代 以后 的 日本社会 历 史文化 中一 直 占据 重要地 位。而俳 句作 为最具代 表性 的
一
和抽象化 。如正 冈子 规 的俳句 : 飘 春风 , “ 山紫水亦 青。 这 ”
首 以“ 风” 春 为季题的俳句诗 , 春风”、 山紫” “ 把“ “ 、 水青 ” 并
列, 不仅展现 出初 春的 自然 景观 , 更使得读 者 由山紫水青 获
得启发 , 在春 光中让思 绪想 象蔓延。
由此 可 以 发 现 , 狭 隘 土地 上从 事农 耕 稻 作 的 E本 人 受 在 l
作 中表达 出了较多 的 自然崇拜 , 它构建 了日本精神的朴 素世
中国禅宗思想对松尾芭蕉徘谐思想的影响
![中国禅宗思想对松尾芭蕉徘谐思想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d587270dd88d0d232d46a92.png)
中国禅宗思想对松尾芭蕉徘谐思想的影响作者:万芳来源:《文学教育》 2016年第22期内容摘要:中国禅宗传到日本,与日本现实社会结合,实现了禅宗日本化,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武家社会战乱连年,禅宗思想滋养着日本人的心灵,也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走向。
禅宗“无常”“幽玄”“以心传心”思想影响了松尾芭蕉的俳谐思想,使之形成了“风雅之诚”、“不易流行”的基本理念和“さび”、“しほり”、“細み”、“軽み”等美学思想关键词:禅宗思想芭蕉俳谐幽玄无常一、引言佛教自6世纪传到日本后,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巨大变化。
尤其是到了武士统治的武家社会,中国禅宗思想与日本社会现实相结合,临济禅宗和曹洞禅宗得到上至将军、下至贫民的信仰和拥戴,实现了禅宗日本化。
到了室町幕府,禅宗日本化进一步发展,禅宗文化影响了当时、甚至后世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走向,禅宗思想从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影响了日本,呈现出空寂、幽玄和枯淡的文化意味。
本文拟分析禅宗思想对松尾芭蕉俳谐思想的影响。
二、禅宗对俳谐的影响镰仓时代,中国大陆临济宗和曹洞宗传到日本,日本宗教从禅宗中吸取营养,创立日本式的禅宗流派,并在赴宋考察的日本僧人和赴日传道的中国僧人的努力下,两大宗派与日本现实融合,成为镰仓新佛教的重要代表。
到了室町幕府时期,临济宗因为幕府将军足利尊氏的皈依而得到发展,在著名僧侣梦窗疏石(1275~1351年)的提议下,幕府下令实行一寺一塔制,即每个国均建造安国寺、利生塔,以祭祀战死者的灵魂,并祈祷天下太平。
元中三年(1386年),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58~1408)定禅宗阶位,设“五山十刹制”。
这是仿照中国封建社会官僚等级和晋升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官寺制度。
按照这种制度,把官寺分为五山、十刹、诸山(甲刹)三个等级,僧禅要经历诸山、十刹的较低的任职之后,才能到五山担任住持。
由于幕府的庇护,五山禅僧生活优裕,修道更兼修汉诗文,甚至出现“重文轻道”现象。
论禅学思想对唐诗和日本俳句的影响
![论禅学思想对唐诗和日本俳句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43f0b8f83d049649b66583c.png)
关 键词 :禅学; 俳句; 唐诗; 差异
中 图分 类号 : 0. 1 62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7 —0520)4 06 — 4 1 3 26(060 —00 0 6
禅学在历史上对 中日两 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禅学 由禅院走向社会 , 深刻作用于 中 日两国的世俗 生活及其文人 的艺术创作。尤其在其兴起之初, 对 我国的唐诗及 日 本的俳句创作都有巨大影响。由中 国传人 日本的禅宗被 日本吸收并融人本民族文化 , 又形成了 自己独到的特色。本文将着重论述禅学思 想对于二者的影响, 比较其异同, 并 从中阐述产生差
禅学思想与唐诗 禅是梵文 , 来源于印度 , 是一种运用思维活动所
一
、
商隐、 温庭筠等人的作品中, 都有禅学的印记。有的 在诗中直接讲佛理, 会理知无我 , 如“ 观空厌有形” ( 孟浩然《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 )
禅宗讲体 的自性 , 是言语 道断, 心行处灭的 , 藉 着具体的物象, 来表现难 以言传 的一点禅机 , 这是一 种更 深层 的影 响 , 是 一 种更 为 重 要 的影 响 。它 给 也 唐诗带来一种新的品质。唐代诗人参禅最深而诗歌 成就最大者首推“ 诗佛” 王维 。王维很早就 归心于 佛法 , 精研佛里, 当时流行 的北宗禅 的影 响较大 , 受 晚年思想又接近于南宗禅。他的山水诗创作 , 观 从 物方式到感情格调 , 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 的文化 意蕴 , 饶有禅理和禅趣。如他 的“ 明月松间照 , 清泉
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禅 , 汉语意思是定静虑、 思维
修。禅宗 , 即佛心宗。中国禅宗是在印度禅学基础
上形成的。主要讲南派禅宗慧能 的禅学思想 , 即佛 性 、 三无思想、 顿悟成佛说。这可 以说是一场禅学 革命 。使繁琐 的佛教实现简易化 , 更为民众接受 , 并
中国禅宗思想对松尾芭蕉俳谐思想的影响
![中国禅宗思想对松尾芭蕉俳谐思想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3de243702020740bf1e9b36.png)
中国禅宗思想对松尾芭蕉俳谐思想的影响作者:万芳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11期内容摘要:中国禅宗传到日本,与日本现实社会结合,实现了禅宗日本化,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武家社会战乱连年,禅宗思想滋养着日本人的心灵,也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走向。
禅宗“无常”“幽玄”“以心传心”思想影响了松尾芭蕉的俳谐思想,使之形成了“风雅之诚”、“不易流行”的基本理念和“さび”、“しほり”、“細み”、“軽み”等美学思想关键词:禅宗思想芭蕉俳谐幽玄无常一、引言佛教自6世纪传到日本后,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巨大变化。
尤其是到了武士统治的武家社会,中国禅宗思想与日本社会现实相结合,临济禅宗和曹洞禅宗得到上至将军、下至贫民的信仰和拥戴,实现了禅宗日本化。
到了室町幕府,禅宗日本化进一步发展,禅宗文化影响了当时、甚至后世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走向,禅宗思想从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影响了日本,呈现出空寂、幽玄和枯淡的文化意味。
本文拟分析禅宗思想对松尾芭蕉俳谐思想的影响。
二、禅宗对俳谐的影响镰仓时代,中国大陆临济宗和曹洞宗传到日本,日本宗教从禅宗中吸取营养,创立日本式的禅宗流派,并在赴宋考察的日本僧人和赴日传道的中国僧人的努力下,两大宗派与日本现实融合,成为镰仓新佛教的重要代表。
到了室町幕府时期,临济宗因为幕府将军足利尊氏的皈依而得到发展,在著名僧侣梦窗疏石(1275~1351年)的提议下,幕府下令实行一寺一塔制,即每个国均建造安国寺、利生塔,以祭祀战死者的灵魂,并祈祷天下太平。
元中三年(1386年),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58~1408)定禅宗阶位,设“五山十刹制”。
这是仿照中国封建社会官僚等级和晋升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官寺制度。
按照这种制度,把官寺分为五山、十刹、诸山(甲刹)三个等级,僧禅要经历诸山、十刹的较低的任职之后,才能到五山担任住持。
由于幕府的庇护,五山禅僧生活优裕,修道更兼修汉诗文,甚至出现“重文轻道”现象。
俳句与日本禅
![俳句与日本禅](https://img.taocdn.com/s3/m/fd063a3ea98271fe910ef966.png)
俳句与日本禅作者:徐萌萌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7期摘要: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传统形式,禅宗的传入对其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俳句将自然与人生巧妙结合,充满自然风情,蕴含禅宗精神真髓。
关键词:俳句;禅宗精神;自然人生一体化;闲寂俳句产生于十七世纪,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五、七、五三句,仅仅十七字音的组成,是其显著的结构特点,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诗。
俳句的另一大特点是每首俳句必有一个季题。
简单的说,季题就是与季节相关的题材,但凡与四季变迁有关的自然现象、人事活动都包含在内。
仅十七字音的有限长度的俳句却可以表现无限丰富的感情世界,正是季题中凝缩的季感起了极大作用,因此季题是俳句中不可欠缺的因素。
俳句不但蕴含了体察自然万物风情的细腻情感及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很多俳句还体现出了一些禅学思想。
日本禅宗发展近千年,深刻渗入到日本多种文化领域,其中“自然人生一体化”、“闲寂”的禅宗精神对俳句的启发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日本禅对俳句的影响禅,佛教“禅那”的简称,汉译静虑。
禅宗作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宗派,其兴起之时正值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日本处于奈良平安时代,天皇朝廷派遣了众多僧人随遣唐使赴唐求法,使得禅宗得以传入日本。
传入日本的禅宗并未被全盘吸收和简单复制,而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思想。
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气候多变。
在这种自然环境中成长的日本人具有一种纤细敏感的性格,他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这一点与日本禅提倡离俗背俗、皈依佛法,将人生、自然一体化的精神是吻合的。
日本禅倡导的“山林水鸟皆佛法”、“我心即佛”、“我心即山林大地”的观察理解方式,使得日本人尤其崇拜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而从这些自然风物中感受到的美和情怀则通过俳句抒发出来。
俳句继承了传统和歌体察时间万物自然风情的细腻风格,更与禅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被后世尊为“俳句之祖”的山崎宗鉴就是一位飘逸不羁的禅僧,他憧憬自由奔放的境界,认为俳句应达到自然与禅境的和谐统一,并十分尊重季题,这一点被后进诸家所肯定,终于成为俳句的一大铁则。
禅意在中日文学
![禅意在中日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8e98ff175f0e7cd18425368c.png)
比较禅意在中日文化中的影响金丹元【内容提要】本文将禅意视为一种艺术底蕴,比较它在中日文化中的影响。
禅意作为东方智悲的结晶和精神向度,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人的人格生成、意境理论和文艺创作,对日本人的人格模式、俗文化的启示也极大。
日本的变异文化在向中国“拿来”之时,是有其选择性的。
而中国文化是一个超稳定系统,所以外来文化在影响本土文化时,往往也须适应它。
这就必然形成客观上的尚古、守旧、注重理性、现实主义倾向等。
在走向新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反过来向日本学习,不也理当引起国人的反思和重视吗?【正文】笔者曾在拙著《禅意与化境》中指出:“禅不等于禅宗,禅也不等于禅意。
……从禅到禅宗,再到禅意,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一种文化态势和延伸。
但事实上,禅是方法,禅宗是佛教的一支,禅意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底蕴。
”(注:金丹元著《禅意与化境》第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虽较早,但禅宗传至日本基本上是五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及其以降才出现的,而且多为南宗各支系。
如日本后鸟羽天皇朝时,僧荣西入宋传去临济宗,后崛河天皇朝时,僧道元入宋传去曹洞宗等等,中日文献均有记载。
禅宗,进而更确切地说是禅意,对中日两国文化的影响都极为深刻而且普遍。
然而禅意在中日两国文化中的渗透及影响却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异趣的。
笔者就此命题试作比较,以探讨中日文化传播之不同效应。
一、禅意在中国文人、文学艺术中的影响禅意虽不是宗教,但在禅意的审美情态中却潜藏着一种偏于艺术审美的亚宗教情感。
而宗教,尤其是亚宗教情感与艺术活动自一开始起就有某种密切的联系,甚至同构性,如二者都是为了获得精神的解脱和慰藉,从发生学角度看,既有互动性又有互补性。
又如二者都在追求那种并非实实在在的真善美和理想境界,而且都借重想象和超验等等。
而比起其他民族的知识阶层,中国文人又似乎更注重审美需要和道德净化,这样,禅意的文化属性体现在中国士大夫的心态上,就显现为二律悖反的亦佛亦俗、亦儒亦道,并借此生动地演示出中国人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
“茶禅一味”——论中国禅宗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
![“茶禅一味”——论中国禅宗思想对日本茶道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bc30a261a37f111f0855b4b.png)
2019年第07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岳远晟(1984-),男,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民间信仰。
毛姚欣(1996-),女,湖北宜昌人,硕士,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收稿日期:2019年3月5日。
中国禅宗思想传入日本之后,对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日本茶道。
现如今,茶道早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包含了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人们通过在茶室里进行艺能、社交、礼仪、修行等活动来达到坦诚交流、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目的。
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的艺术。
1中国的禅宗思想和茶道文化传入日本中国禅宗的核心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六祖慧能后来又衍生出“即身成佛”的“顿悟”观念,其著作《施法坛经》中就包含有“自悟自修自成法门”、“自性真空观”、“无住禅定观”、“双遣双非方法论”、“禅法实践观”等五个顿悟法门。
当时,禅宗分为六祖慧能的南禅宗和神秀的北禅宗,而南禅宗在修行方式进行简化之后使得信徒倍增。
随着信仰地域扩大,南禅宗后分为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宗,而临济宗后分分出黄龙派、杨岐派二派。
这些分支并未没有使禅宗思想造成混乱,反而使其在庶民中得到广泛普及。
在唐代,中国与交往频繁,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这为禅宗思想向日本传播提供了方便。
在宋代,日本僧人荣西两度入宋,从临济宗黄龙派的虚庵怀敞受法,并将此派传回日本,称“千光派”。
之后,日本僧人道元入宋,从曹洞宗第十三代弟子天童如净受法,后将此宗也传入日本。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封氏闻见记》中,其中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在中国古代,“道”是指事物本源,代表的是精神层面,而“茶”代表的是物质层面,将“茶”作为“道”的载体,就称之为“茶道”。
在唐代,禅宗和茶道随着遣唐使中的僧人传入日本,当时的茶道主要分为吃茶法和抹茶法。
吃茶法在延历二十三年(1104年)由空海、最澄等僧人传入日本,而抹茶法是在南宋时由两度入宋学习禅法的僧人荣西传入日本。
松尾芭蕉俳句与禅宗的关系
![松尾芭蕉俳句与禅宗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110ad5d4700abb68a982fb34.png)
松尾芭蕉俳句与禅宗的关系作者:伍星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5期一.风雅之诚与禅宗“风雅之诚”是芭蕉俳谐艺术的精髓。
关于“风雅”,郑民钦在《日本俳句史》里有这样一段描述:“‘风雅’源于《诗经》‘六义’之说,汉诗的这种分类影响到和歌,为《古今集》采用,把‘风雅’二字变成诗歌的代名词,成为艺术的同义语。
《三册子》说:‘诗歌、连歌、俳谐共为风雅也。
’可见也把‘风雅’视为俳谐艺术的称谓。
但如芭蕉所言‘我家之风雅’,则既指俳谐,也指俳句美的本质”。
(郑民钦:《日本俳句史》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一版第42页)关于“诚”,郑民钦在《日本俳句史》里也有叙述:“‘诚’源于儒学《大学》中的‘诚意’,从室町时代开始在日本普及。
上岛鬼贯、芭蕉把这种思想引进俳句。
鬼贯认为是‘诚之外无俳谐’(《独言》),提出了蕉风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
芭蕉的《野曝纪行》从物我两面,即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悟到‘诚之美’。
这里的‘诚’,就是‘真实’。
”(郑民钦:《日本俳句史》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一版第42页)“风雅之诚”其实就是俳谐艺术本质的真诚之美,芭蕉的“诚”建立在禅宗的哲学思想基础上。
日本的禅宗大都来源于中国南宗禅,即佛教哲学有禁欲苦行转向适意自然。
既然禅的本质变成了一种生活体验、心性领悟或人生方式,那么自然就和表现生活,抒发心性的芭蕉俳句有了共同点。
禅宗的归宿点在于自然,感应自然就是芭蕉所说的“任心感物写兴”(《猿蓑·跋》),启动自己的感情去感受大自然的万物,体验、观照、对比、把握、捕捉事物内在的东西,于是产生心灵的激动、创作的激情,然后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写出来。
这样才是“真实”、“真情”,才能升华为艺术的真实。
芭蕉在《笈之小文》中说:“然风雅者,顺随造化,以四时为友。
所见之处,无不是花。
所思之处,无不是月。
见时无花,等同夷狄。
思时五月,类于鸟兽。
故应出夷狄,留鸟兽,顺遂造化,回归造化。
俳句“禅味”管窥
![俳句“禅味”管窥](https://img.taocdn.com/s3/m/57d47281f242336c1fb95eeb.png)
作者: 金伊花[1];马安东[2]
作者机构: [1]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浙江杭州311231;[2]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出版物刊名: 外语研究
页码: 108-11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俳句;禅宗;禅味;自然;两端对比;日本文化
摘要:日本人对自然的"悟化"表述,俳人对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感悟,与禅宗的"梵我和一"、"自心觉悟"、"以心传心"追求个体觉悟、自然人生一体化的风格交织成了难以分割的关系。
禅宗的审美标准启发和影响了日本绘画、建筑、茶道、文学等诸领域,对日本文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考察日本俳句中的"禅味"来分析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浅议禅宗对中国诗歌、日本徘句的影响
![浅议禅宗对中国诗歌、日本徘句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fe19106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3.png)
浅议禅宗对中国诗歌、日本徘句的影响
武澄宇
【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9)004
【摘要】@@ 禅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以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禅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广大教外人士.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中国文化佛教宗派.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禅宗由中国传入日本.从而影响了中日众多的文人士大夫,使得中日文学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意境.成为中日众多文学形式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武澄宇
【作者单位】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山西,离石,0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浅议日本汉文训读法翻译中国诗歌的局限性 [J], 杜海怀
2.浅议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禅与茶道和武士道 [J], 王立峰
3.浅议日本禅宗思想中“生”的哲学 [J], 胡靖
4.浅议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坛的影响 [J], 金伊花
5.浅谈日本禅宗美学对日本产品造型及包装设计的影响 [J], 张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俳句与禅宗
![日本俳句与禅宗](https://img.taocdn.com/s3/m/3164df964028915f804dc2b6.png)
日本俳句与禅宗作者:刘静李玉婷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01期摘要:日本俳句是宗教智慧与文学审美相结合,诗禅双修的结晶。
禅宗在意境追求、题材选择和表达形式等方面都给与了俳句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
关键词:日本俳句;禅宗;寺庙[中图分类号] I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1-012-04引言俳句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韵文学最早的传统形式——和歌,经过短连歌到长连歌再到俳谐连歌的发展,在室町时代后期,山崎宗鉴、荒木田守武等人又将俳谐连歌的发句独立起来,产生了最早的俳句。
俳句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诗,一首俳句由十七个音组成,每首俳句有一个季题。
季题就是指与四季有关的题材,与春夏秋冬四时变迁有关的自然界现象及人事现象都包括在内。
松尾芭蕉在俳句史上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使俳句由俗到雅,由滑稽文学到严肃的文学。
而后又经过谷口芜村和正冈子规等人的改革,俳句日趋成熟,并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中国、法国和英美。
当代著名诗人赵朴质就创作了不少汉俳。
此外,我国还有著名的以日文创作俳句的葛祖兰,出版有《祖兰俳序》。
在法国,有人模仿日本俳句的形式创作了“法国俳句”,在英美,产生了许多“英俳”诗人和俳体诗理论家。
如“垮掉派”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就用英语创作了七百多首俳句。
一、俳句与禅宗邂逅俳句有一种独特的简洁凝练,自然闲寂的艺术韵味。
而俳句艺术魅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Dhyana)的音译简称,其意译为“思维修”或“定静虑”,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
铃木大拙曾指出:“迄今为止,俳句是用日本人的心灵和语言所把握的最得心应手的诗歌形式,而禅宗在其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卓越的天职。
”(郑民钦,2004:274)禅的参与直接推动了俳句的审美情感和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完善。
可以说,从俳句正式进入艺术殿堂的松尾芭蕉时代到当代新俳句,期间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禅宗对俳句的影响不仅从未消散过,而且已经成了俳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像血液一样渗透到了俳句的每一个细胞里。
日本文学中的佛教印记
![日本文学中的佛教印记](https://img.taocdn.com/s3/m/9dd75c4b915f804d2b16c17d.png)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日本文学中的佛教印记晋学军 浙江万里学院摘 要:日本文学以明治维新为界限,此前更多的接受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隋唐时代最为凸显。
在此时期,日本曾经派遣了大量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文化。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以说无所不包。
当然,中国的文学自然也在其列。
此外,日本还派来了留学僧,着重学习佛教。
这种交融性的文化交流使得许多日本文学作品中都刻有佛教印记。
文学作品也将佛教的人生无常等思想传播了千余年。
关键词:日本文学;历史;佛学思想;文化交融作者简介:晋学军,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从事日语教学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教育、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138-01日本文学的发展是伴随着日本民族的变迁而一步一步走向现代社会的。
明治维新虽然可以成为日本的社会划分汉学和西学的转折点,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日本文学的转折点,但是佛教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所谓的转折点而终止。
佛教传入到日本,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世纪的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但是,较为兴盛的佛教传入,应属隋唐时期。
遣隋使是日本圣德太子摄政时期,由推古天皇朝派遣的使节团。
在公元600年、607年、608年和614年共四批次。
使节团的使命就是求取佛经,促进佛经的交流。
同时,也意欲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
从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到公元894年(唐乾宁元年)的两百多年当中,日本先后派遣了十几批次的遣唐使,前来大唐学习。
其中还有促进佛教交流的留学僧。
代表人物有惠齐、惠日、空海、最澄、圆仁、常晓等。
由此,佛教逐渐渗透到日本社会的各个阶层,也极大地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人生无常的文学表现《源氏物语》是日本早期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作者是女作家紫式部。
作品以日本平安时期的社会为背景,描述了主人公源氏一生的苦乐与荣衰,以及当时宫廷妇女的悲惨命运。
浅议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坛的影响
![浅议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坛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ececa3a31126edb6f1a10cb.png)
俳坛主要俳人与禅宗的关 系 ,以及俳句 中的禅味 ,分析 禅宗给俳句风格带去的影 响。
一
、
禅 宗 对 日本 文 学 的 影 响
.
禅宗是 中国中土佛教的一个 宗派 ,禅宗直指人心,
不立文字 ,顿悟成佛。唐代 兴起 的佛教南禅 以 “ 五家七 宗”之盛成为 当时佛教最显赫 的宗派 。所谓 “ 禅” ,原 本 是梵文 “ 禅那 ” ( h aa D yn )的略称 ,意译为 “ 静虑 ”、 “ 思维修 ”,是一种 旨在修定 的方法 。定 ,是 “ 心一境 性”或 “ 专一所缘” ,意思 是注 意力集 中到某一对象使 心宁静 ,不受干扰 。 “ 悟”是禅 的灵魂 。禅宗把 “ 心性”
俳句为首的 日本 民族特色为标志的 “ 国风文学 ”。
二 、禅宗对俳人的影响
日本宫寺制度 的建立 ,使身居 “ 五山十刹 ” , 享受
优厚待遇的禅僧 以其极高 的社会地位而昭著于世。他们
以文会友 ,以诗 喻禅 ,成为 了当时的文坛 主流 ,由僧人 掀起的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征的 “ 文学 ”史 称 “ 汉 五山
诙谐风趣 。俳句是 日本人崇 尚 自然 ,以景寓情的物化形 式 ,也是 日本人对 自然的 “ 悟化 ”表述 ,徘人对 自然的
宋代的禅像洪水一样涌进 了 日本 ,荣西禅师传临济 宗 ,写 《 兴禅护国论 》使禅宗在 日本武士阶层 兴起 ,在 幕府武 士阶层的支持下 ,迅速传播开来 ,在镰仓以后的
日本俳句与禅宗
![日本俳句与禅宗](https://img.taocdn.com/s3/m/3164df964028915f804dc2b6.png)
日本俳句与禅宗作者:刘静李玉婷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01期摘要:日本俳句是宗教智慧与文学审美相结合,诗禅双修的结晶。
禅宗在意境追求、题材选择和表达形式等方面都给与了俳句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
关键词:日本俳句;禅宗;寺庙[中图分类号] I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1-012-04引言俳句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韵文学最早的传统形式——和歌,经过短连歌到长连歌再到俳谐连歌的发展,在室町时代后期,山崎宗鉴、荒木田守武等人又将俳谐连歌的发句独立起来,产生了最早的俳句。
俳句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诗,一首俳句由十七个音组成,每首俳句有一个季题。
季题就是指与四季有关的题材,与春夏秋冬四时变迁有关的自然界现象及人事现象都包括在内。
松尾芭蕉在俳句史上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使俳句由俗到雅,由滑稽文学到严肃的文学。
而后又经过谷口芜村和正冈子规等人的改革,俳句日趋成熟,并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中国、法国和英美。
当代著名诗人赵朴质就创作了不少汉俳。
此外,我国还有著名的以日文创作俳句的葛祖兰,出版有《祖兰俳序》。
在法国,有人模仿日本俳句的形式创作了“法国俳句”,在英美,产生了许多“英俳”诗人和俳体诗理论家。
如“垮掉派”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就用英语创作了七百多首俳句。
一、俳句与禅宗邂逅俳句有一种独特的简洁凝练,自然闲寂的艺术韵味。
而俳句艺术魅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Dhyana)的音译简称,其意译为“思维修”或“定静虑”,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
铃木大拙曾指出:“迄今为止,俳句是用日本人的心灵和语言所把握的最得心应手的诗歌形式,而禅宗在其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卓越的天职。
”(郑民钦,2004:274)禅的参与直接推动了俳句的审美情感和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完善。
可以说,从俳句正式进入艺术殿堂的松尾芭蕉时代到当代新俳句,期间三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禅宗对俳句的影响不仅从未消散过,而且已经成了俳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像血液一样渗透到了俳句的每一个细胞里。
禅宗与日本俳句
![禅宗与日本俳句](https://img.taocdn.com/s3/m/bcbf775d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37.png)
禅宗与日本俳句
李秀卿;彭体春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5)002
【摘要】日本俳句在宽文至元禄年间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这种发展,总是和这一时期的俳坛大师松尾芭蕉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芭蕉在前人俳论基础上,潜心钻研,大胆创新,为俳句振兴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尊为"俳圣".本文分析了芭蕉在振兴俳句的过程中禅宗所起的重要作用.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李秀卿;彭体春
【作者单位】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四川,西昌,615022;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四川,西昌,615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3.2
【相关文献】
1.从松尾芭蕉的俳句看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J], 马文波
2.日本禅宗文化影响下的古典俳句诗探析 [J], 吴波
3.论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句的影响 [J], 郑宗荣
4.禅宗思想与俳句文学 [J], 穆冠达
5.禅宗思想与俳句文学 [J], 穆冠达[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第21卷——No.2. 2005 Vol.21.收稿日期:2004-11-28作者简介:郑宗荣(1975-),女,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讲师。
论禅宗思想对日本俳句的影响郑宗荣(重庆三峡学院学报,重庆万州 404000)摘 要:禅宗思想与诗歌一直有着很深的因缘关系。
禅宗思想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学,特别是日本俳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俳句蕴涵着自然空灵、清幽闲寂、凝炼含蓄的禅宗思想。
关键词:禅宗;日本文学;俳句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05)02-0027-04一、禅宗思想与诗禅学是印度佛教被强大的汉文化同化的产物。
印度禅讲无我无心,以形式上的坐禅为主,行数息观,静心息念。
所谓“禅”,是梵文“禅那”(Dhy āna )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一种旨在修定的方法。
定,是“心一境性”或“专一所缘”,意思是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对象使心宁静,不受干扰。
[1]随着禅的发展,人们声称禅的目的是传达佛陀自身的根本精神,从而清除了堆积在禅的建设者的教义周围的一切表层的见解。
所谓“表层的见解”,可以说是以民族心理的特殊性为基础的那些东西以及仪式、教典等等。
禅要直接见到佛陀的精神。
构成佛教的真髓的东西是般若(大智)和大悲。
依靠般若,人可以超越现象的表现,见到事物的实在。
若得到般若,我们能洞察生与世界的根本意义,而不单单为个人的利益和苦痛而思考、烦恼。
若得到般若,大悲会自在地发挥作用,它将使“爱”不受利己主义的妨碍,恩泽万物。
[2]惠能开创的禅宗,脱离了印度禅学无穷无尽的有关本体的逻辑推论,以及厌世的生活态度和苦坐的禅定方式,变为真正中国式的禅宗了。
禅宗对中国文化最大的影响来自六祖慧能“顿悟”的主张。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在惠能眼里,外部世界不过是本心的产物,理解与认识全靠个人的慧根,只要直指本心,便能顿悟成佛。
禅宗的这种认知哲学,与诗歌美的内蕴有着不可言喻的相似之处。
在禅的影响下,文人的审美情趣首先发生了变化,向着静、幽、淡、雅,向着适意澹泊,向着物我两忘的境界发展,雪景寒林、寒江独钓、幽涧寒松,不但是写意画家喜爱的题材,也是诗人迷恋的意象。
比如王维的《辛夷坞》描述山间景象:“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生与死在诗人看来无非都归于空灵。
胡应麟说这首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4]在这样一种对人生的一切境遇不生忧乐心态的影响下,诗美最终趋于宁静、恬淡、超脱,自然的万物不过是诗人心灵的幻化,是他们传达个人感受、解脱自我精神枷锁的工具而已。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5]在禅的世界里,不仅山水田园诗歌吟唱着舒缓的歌谣,整个诗的文化也都充满了空灵的禅气。
自奈良时代(约710—784年)以后,中国的禅宗便不断传入日本,但在日本旧佛教统治的历史时期,禅宗始终未能在日本形成独立的宗派。
到镰仓时代(约1192—1333年),国家佛教和贵族佛教丧失了统治地位,否定烦琐教学、注重内心信仰的倾向出现,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禅的强烈兴趣。
与此同时,荣西传中国临济禅,道元传中国曹洞禅,形成日本禅宗两大流派。
荣西(1141—1215年)禅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兴禅护国论》一书中。
其基本哲学思想和中国禅宗一样,是推崇“心”的作用。
其所言之“心”,非一般人的“心”或一般人所言之“心”,乃是所谓“最上乘”之“心”,即是“佛心、禅心”,是禅宗独传之“心”。
他认为禅宗是“诸教极理,佛法总府”,是释尊传授的真理。
但这种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他认为禅应超乎动静,应当“动静一如、动静双忘”。
并且他还强调“持戒”和“护国”,明确了日本禅宗的特色。
强调“持戒”,是为了与武士的修养结合,以取得武士政权镰仓幕府的支持。
荣西的“禅”追求一切从心性出发,不立文字,顿悟成佛的求佛方式,以及自然适意的人生哲学,崇尚日常生活行持,主张佛法真理就在“着衣吃饭处”,起居动作皆做到无心不动念。
临济禅吸收中国禅的特色,不拘泥于坐禅形式,不注重理论而看重实修。
道元(1200—1253年)将曹洞宗传到日本,主张“只管打坐”的新禅风。
强调出家修行,认为在俗坐禅不彻底,主张不管饥寒冻馁甚至处于死的危地,也要坚持只管坐禅的“修证一如”之道。
他开创了日本的曹洞宗。
禅宗是镰仓时代日本佛教的主流,得到幕府武士的格外青睐,是武士的精神支柱。
禅宗赢得上层武士的青睐之后,迅速向日本全土普及,文学也深受影响。
据日本学者统计数字表明,从13世纪末至1368年止,日本僧人到中国参禅学艺,将元代中国文化的各种学术精华携回日本,史籍有名者多达220多人。
[6]正如乔治·萨肖姆在《日本文化史略》中所言:“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微妙而广泛的,它已成为日本文化的精髓”。
[7]二、禅宗对日本俳句的影响文学的“变异”,指的是一种文学所具备的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态的能力。
一般来说,都是以民族文学为母本,以外来文学为父本,它们相互会合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
这种新的文学形态,正是原有的民族文学的某些性质的延续和继承,并在高一层次上获得发展。
[8]唐代兴起的佛教南禅,以“五家七宗”之盛成为当时佛教最显赫的宗派,声势波及宋代。
这时期,文人士子言谈咏诗都不离禅意禅趣。
[9]许多蕴含禅宗思想的作品以各种渠道流入日本,对各种韵文学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10]南禅意识不仅从内容上影响了日本诗歌和文学的精神,而且促成了某些诗歌及其他艺术独特的形式。
俳句是日本韵文学的一种传统形式,最初是连歌的首句,也叫起句,发句,后独立出来即称俳句。
俳句由5、7、5共17个日语字音组成,俳句创作重意象、贵含蓄、言简意赅。
每首俳句必须有季题,即表现写作俳句季节的词语。
其美学功能在于尽情抒发作者瞬间的内心感受。
[11]日本俳句的兴旺正是由于南禅思想给予俳句作者以深切的启示。
日本俳句诗人都自觉接受中国诗论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味”、“滋味”等美学思想。
[12]俳句与禅形成紧密关系的主要维系物是中国文学。
[13]在俳句发展史上,芭蕉出现以前两百年,有诸多流派,但影响最大的应数“蕉风”。
松尾芭蕉一生远离尘世,融于大自然之中,云游漂泊的经历,使芭蕉更深地体会人生的无常、人世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大大丰富了他的内心体验,开阔了视野。
同时芭蕉广泛接触唐宋诗讲本和禅僧语录,他使俳句从过去所谓放逸、机智、谐谑的游戏文风中解脱出来,以简洁明快的笔触赞美山川自然,透射出作者匠心独运的清新愉悦的情趣,“幽雅”深远的诗风。
俳句以直觉审美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以感知为主,综合多种心理因素,作品内容多富于外化,因而多以言外象胜、以言外意胜,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
1、自然空灵日本原始神道思想中,就蕴含“顺乎自然”的精神。
[14]禅宗提倡离世反俗,皈依自然,将人生、自然一体化,与日本的艺术精神相似,采取了感觉上对自然的亲近态度。
在佛学圣人眼中,山河大地、黄花翠竹、蕉叶雨吟皆是自性的显现,山山水水悉是真如。
“真如即佛性,佛性即万物。
”[15]主张只要以一颗纯明无染的素心去对应,便会沐浴在自然物象静谧而明洁的光辉中,从而在山水风月中感受到永恒绝对的自性,并获得圆满自足。
日本文化推崇禅宗“山水真如”的境界,这主要是日本人爱好自然的天性决定的。
日本是个多岛国家,自然环境美丽多姿。
日本人对自然的感情特别丰富,加之气候和气象的多变,使他们感受敏锐,并显示出绚丽的艺术色彩。
铃木大拙曾分析芭蕉的俳句:“当我细细看,啊,一颗荠花开在篱墙边。
”他指出,“这是一个平凡的事实,在诗里边描绘着,而没有带着任何特别的诗情”,“但是当一个人的心灵诗意的、或神秘的、或宗教性的张开,他就像芭蕉一样,觉得在每一片野草的叶子上都有着一种真正超乎所有贪欲的、卑下的人类情感的东西,这个东西将人提升到一个领域,这个领域的光华犹如净界然。
”[16]芭蕉在微小的事物中发现了伟大,在每一片花瓣上都看到了生命和最深的神秘,富有禅机。
芭蕉主张“遵从造化,回归自然。
”他曾一笠、一杖、一囊跋涉于自然,倡导以原始的方式回归自然。
“卧病天涯人事绝,梦魂长绕枯野旋”的绝笔名句,写出了在飘泊中获取不尽的诗意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孤独寂寞中,思索人生的真谛,同时在象征着人生旅程的前途未卜的漂泊中,又玩味着旅途的哀愁和人生的无奈。
芭蕉的俳句佳作“万籁闲寂,蝉鸣入岩石”抒写了闲寂旅人在百无聊赖时,蝉声入耳,宛如渗入岩石之中的禅境。
“蝉鸣入岩石”,将人、蝉、石融为一体,产生出神妙悠寂的审美空间,寂静山林中生命的跃动富有禅趣。
铃木大拙曾说:“逻辑深深渗透了人生,以至人们竟得出这样的结论,逻辑就是人生,逻辑之外没有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地图是按逻辑完成的,并且不可更改的,描绘好了的,我们只有顺从它,作为最后的思维准则,它是不可侵犯的……禅向这种混乱的堡垒发动攻击,它要说明,我们的生活是心理的、生理的,不仅仅是逻辑的。
”[17]俳句自然空灵的人生追求,正是禅宗所表达的物象飘逸空灵、心境淡泊悠闲的审美境界。
2、清幽闲寂“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质。
”[18]禅宗追求清净寂照,般若无知。
禅宗认为涅槃本身就是寂,即净与静,寂指对佛性的觉悟。
禅认为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只是无常变化中的形象,只是幻象,而非实体存在。
禅所肯定的生命和生活本质是单纯的。
人们悟禅,就是要领悟禅的这种本性,它“在日本文化用语辞典中叫做闲寂。
它的真正意义是‘贫困’……之所以叫‘贫困’,是因为它不执著一切世俗的东西,诸如财富、权力、名誉等等。
”[19]芭蕉虽然一生远离尘世,但是他人生之初,曾几度欲跻身仕宦之途,均未能如愿以偿。
失意使他在心理上、人生观上与现实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由于厌倦了社会,才选择了隐居山川、到处漫游。
芭蕉的俳句多得于漫游之中,形成他清幽闲寂的创作风格。
叶渭渠先生说:“我之至爱者,他(芭蕉)的俳句是《古池》,随笔则是《奥州小道》。
芭蕉在旅次‘顺随造化,以四时为友’,通过自然观照,自觉四季自然之无常流转,‘山川草木悉无常’,进而感受到‘诸行无常’。
因此他竭力摆脱身边一切物质的诱惑,‘以脑中无一物为贵’,‘以旅为道’,以及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的‘精神修练场’,培植‘不易流行’的文艺思想和宗教哲学思想。
”[20]芭蕉的“闲寂艺术论”,源自佛、道、儒三教构成的哲学思想主体和美学思想底蕴。
主张以细微的心灵感觉和细腻的表现来显示主体宁静的心绪和对客体的审美观照。
读芭蕉诗即如读芭蕉其人。
“秋风撕卷芭蕉树,夜闻屋漏雨打盆。
”秋夜狂风夹着雨摇曳着院中的芭蕉树,树叶沙沙响,雨渗进了诗人隐居的草庵,滴打在接雨的木盆上,滴哒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