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合集下载

日本设计自然极简的美学特点_张延辉

日本设计自然极简的美学特点_张延辉

61日本的设计风格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欧洲的装饰艺术运动就是受日本江户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浮世绘的影响而盛行起来的。

日本盛行贵族文化和以禅宗为代表的武士道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日本设计走的是双轨制道路,具有华丽夺目、简朴、单纯的两面性。

设计评论家厄尔(J・V・Earle)认为日本设计风格可以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色彩丰富的、装饰的、华贵的,创造的;另一类是单色的、直线的、修饰的、单纯与简朴的[1]。

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在设计美学上具有独特之处。

日本是岛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其设计具有崇尚自然、简单朴素的特点。

一、追求自然本色的设计风格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信仰,拥有众多的信徒,以祖先崇拜、天皇崇拜和自然崇拜等为主。

由于崇拜自然和祖先神灵,所以日本特别崇尚自然本色的设计风格。

日本设计师常常以自然材料作为主要的表现语言,利用各种材料体现设计的高品质,这样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设计效果,并在设计中营造了一种自然的意境。

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使日本设计文化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反映了朴素美学的内敛性格。

日本设计强调材料的内在之美,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珍惜自然材质,这与日本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有很大的关系。

日本现代著名设计师五十岚威畅把材质表面分为视觉的表面和可触的表面,他的观点表达了人的平衡性和材料的物性。

例如自然材质的麻、石材、纸、木材、藤等,这些具有温和特性的材质能够拉近与人的距离,使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日本设计中利用有自然纹理的纸张来包装日用品,体现出了其独有的自然、单纯、素朴的设计风格。

创始于日本的无印良品(MUJI),原来的意思是“没有商标与优质”。

 它在我们国内很多一线城市都有专卖店,受到追求品位人士的喜欢。

无印良品淡化品牌意识,推崇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具有统一的设计理念,因此其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可谓独树一帜。

当购买无印良品成为一种时尚时,则证明这个品牌已经深入人心。

在全球资源逐年减少的现实面前,人们十分关注环保再生材料,而无印良品也极力倡导环保,将包装简化到极致。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日本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

独特,是因为它借助禅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于现实中的日本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

日本人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和审美风格。

日本的美在清冷与寂寞,美丽与幻灭,性感与纯情,快乐与死亡,永恒与无常中体现无遗。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 “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别的一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南宋以来,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日本的美处处体现了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一、物之哀世人认为日本消化了中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精髓是在平安时代,这个时代最具支配的审美观是“物之哀”。

是指一种“物心合一”的意识,以“意”来表现悲哀与同情,爱怜浑成的感动情绪,具有优美、纤细、沉静等特殊的关照意义和情趣意义.这种审美精神是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来开拓和完成的。

里面的众多人物陷入苦海进行反省时,都进入“善恶不二”、“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紫式部的目的虽然并不是宣扬佛教,但却处处流露出悟道,弃恶的味道。

《源氏物语》对日本后世的影响范围极广,和歌自不用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都不断从它那里获得美的精神食粮。

二、恬静“恬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在人们寻求恢复内心平静的时代里,得势的町人所具有的审美观,是从崇尚“和苑寂静”,敬重“古雅”、“闲静”的茶道中产生的审美观。

指潜在内心的丰富情趣,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

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千利休的草庵式空寂茶的精神,是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视茶道为佛道,通过禅宗与茶道的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发现“空寂美”的存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茶道”。

以茶会友,“一味同心”,构成了日本民族“茶道”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

论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摘要】鉴真东渡是中国唐朝高僧鉴真在8世纪时东渡日本传播佛教的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对日本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禅宗思想,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书法艺术由鉴真传入,开创了日本独特的书法风格。

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也受到启发,日本的庭园和寺庙建筑受到影响。

绘画艺术则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风格。

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产生了积极和持久的影响,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开启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鉴真东渡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东方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日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鉴真东渡、日本文化、佛教、书法、园林艺术、建筑艺术、绘画艺术、影响、积极、持久、意义1. 引言1.1 鉴真东渡的背景鉴真东渡是指唐代高僧鉴真于8世纪乘船东渡日本传播佛法的事件。

在该时期,唐朝是佛教文化繁盛的时代,而日本则正处在大化改新和奈良时代过渡的时期。

鉴真东渡的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唐朝政治文化的影响,二是日本社会的需求。

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日本有着较大的影响,鉴真东渡也是其中的一环。

日本在此时期正经历政治变革和文化交流的需要,鉴真的东渡恰逢其时。

鉴真本人也是受到唐朝皇帝的邀请而东渡,这也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之间政治和文化交往的密切关系。

鉴真东渡的背景不仅是由当时中国和日本的政治文化状况所决定,更是受到当时社会需求和中日交流的影响。

鉴真东渡对于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日本佛教文化、书法、园林艺术、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推动。

1.2 鉴真东渡的意义鉴真东渡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他将中国的佛教文化、书法艺术、园林、建筑和绘画等传统文化引入日本,为日本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鉴真东渡加深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鉴真所传播的佛教思想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也影响了日本的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和文化艺术。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是一种包含了哲学、宗教和美学的东亚文化传统,它的诞生和发展源于中国,但是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禅宗美学对于日本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日本建筑方面。

本文将探讨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具体影响。

1. 空间与时间禅宗美学强调的是达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即通过消除个人的主观意识来达到一个统一、和谐的境界。

日本传统建筑的设计也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

日本的传统建筑具有开放式的布局,室内与室外的界限非常模糊,同时在建筑中往往会考虑到自然景观的融入,营造出一种自然、舒适、优美的氛围。

2. 简约与极致禅宗美学追求的是一个简约、自然、平和的境界,而日本传统建筑的设计也强调简约。

传统日本建筑没有太多的装饰,主要采用木材和竹子等天然材料,同时还具有精细、完美的结构和构造。

日本的建筑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实践,创造出了许多独特、极致的建筑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的深刻影响。

3. 求变与持久禅宗美学认为,万物皆变,只有不断地适应变化,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同样地,传统的日本建筑也可以不同于其他建筑,它们采用的是一种柔性的、适应性强的方式来应对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了建筑的稳固和永续。

例如,传统日式建筑中往往设置有小窗户或者摆头窗,这种设计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灵活使用,同时还可以调节采光和通风,具有强烈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总体来说,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塑造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特色和气质,同时也使得日本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禅宗美学对于日本建筑这种自然、简约、平和的艺术表现方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启示和借鉴。

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 图分类 - T - 6 [ 献标识 码】 【 中  ̄]U 8 文 A 文章 ̄ - o 5 6 7 {0 2 0 一 O 4 0 ] o — 2 0 2 1 }2 O O — 3 1
Th n u n eo eZe d h s o a a e eAr ht cu e e I f e c ft n Bu d im n J p n s c e t r l h i
YUAN W e — a n ki

( h o o rht trl ei , ins a zuIstt, uhuJ ns 2 6C ia) S ol f c icua D s n J guJ nh tue X zo agu2 1 hn c A e g a i ni i 1 1
视 人 的 内心 的感 悟 , 非 修 行 环 境 。 求 身 处 尘 世 之 中 , 而 讲 而
心 在尘 世 之 外 的 “ 念 ” 界 。 无 境
2 “ 宗 ” 日本 的 本 土 文 化 结 合 后 形 成 了 独 特 的 审 美 意 禅 与

作 为 佛 教 的 一 支 , 宗 却 几 乎 不 崇 拜 任 何 偶 像 。 信仰 禅 不
禅宗所追求 的美 , 是一种具 有深刻喻意的美 , 要求人 去
除 杂 念 , 心 仔 细 地 品 味 。 并 通 过 一 些平 凡 的 事 物 , 用 引起 人
人 可 以成 佛 。 而 “ ” 容 易 为 世 间 的尘 垢 所 蒙蔽 。 有 通 然 心 却 只
过内心反思 , 消除 杂 念 , 能 使 “ ” 归 平静 , 现 解 脱 。 才 心 重 实 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江 苏 建筑
2 1 第 2期 ( 0 2年 总第 17期 ) 4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是一种追求自然、简洁、直接、自由、平等、超越言语等观念的东方美学体系。

它始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艺术和建筑等方面。

在日本,禅宗美学对建筑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简洁、自然、空间感、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一、建筑的简洁禅宗美学主张简约和寡欲,要达到物尽其用、不多不少的境界。

在建筑中,禅宗美学注重结构和功能上的简洁,强调用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大程度的效果。

由于禅宗的传入,日本建筑也开始在设计上追求简约、舒适与谦虚。

例如,在日本寺庙建筑中,它们的外观线条简洁自然,寺院内部则让人感觉宽阔、开放。

二、自然的造型和材料在自然观念上,禅宗美学颇为注重自然现象。

传统的日本建筑也自然地融入了禅宗美学的自然观念。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喜欢仿自然的造型和利用天然材料。

例如,在日常住宅中,常常使用竹子、木头、草等天然材料。

这样的建筑更加符合大自然的美学,又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空间感四、审美观念禅宗美学注重从内心和感官上体验美的感觉和思维方式,强调以身心一体来认识世界。

这种审美观念也体现在日本建筑中。

日本建筑强调人与建筑之间的和谐,而不是力求奢华和浮夸。

在日本建筑中,审美雅俗共赏,体现了“蕴藏”的思想,即深邃之中含有浅显之意。

设计上,建筑师力求通过斧凿声、墨汁味、废墟景…等等形式,使建筑带有一种天圆地方、万物归一的感觉。

五、文化氛围禅宗美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东方文化的精神。

传入日本后,它便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禅宗文化。

日本建筑也融入了这种禅宗文化,使得建筑更加富有情趣和特色。

禅宗美学的宁静、沉静、自然、超然等文化氛围,深深地渗透到日本的建筑文化中,使得日本建筑在呈现东方文化的同时,也彰显出自己的独特美。

总结: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更加大的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

它传递了一种新的、更加自然、更加舒适的建筑思维方式,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一种人性化、平等、自由的价值观。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摘要:中日园林同属东方园林体系,在场地规划、空间营造和艺术风格上有一脉相承之处,它们同样的追求自然、效法天地。

“师承自然”的自然山水进行有计划的植移、加工、改造,但又有所不同。

它们从“形”和“意”上再现自然,故统称为“自然式园林”。

此外中日园林反映出各自对于禅宗文化的不同思考,造园者们往往从禅宗文化中领悟的生命哲学、宇宙观、人生观等,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等造园手段巧妙的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之中,营造出一种天然恬静的美好空间。

中国园林在因地制宜,再现出山水的出自然美。

造园者者通过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段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深远意境。

日本园林则在咫尺之间运用“以小喻大”、“以动为静”、“以有限见无限”等造景手法将“禅”的观念和美学逐渐融入园林艺术中。

本文将中日园林的文化源流、造园思想及艺术风格来浅析禅宗思想对中日园林艺术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中日园林、自然美、禅宗文化、枯山水一、中日园林的文化源流中式园林鳌立于世界园林艺术的东方,独领风骚。

与欧洲“几何式”园林迥然不同。

中国园林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强调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美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称之为“自然式”的园林。

明代造园师计成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字精妙概括了明人的造园理念和审美旨趣。

以人工效仿自然,自此以后中式园林始终在追求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真天趣之美,一定意义上反应出道教“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和文学观。

运用筑山、叠石、理水等手法营造出“人化自然”之景。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日本佛教文化与中国更是同源同流,两者在园林艺术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自然山水园林,在整体的布局和动线上看不出规律性和刻意为之的痕迹,追求一种取景通幽,蜿蜒曲折的美,追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这是可以说是同属自然式园林的共同点。

由于二者都收到儒家文化的浸润,日本园林也同样深受佛教传统文化的影响。

禅宗美学对建筑空间审美的影响

禅宗美学对建筑空间审美的影响
节 制精 神 和 崇 尚 素 朴 的 生 活 方式 ,与 生态 主 义 者 的 观 点 有 着 相似 之 处 。 禅 宗 美 学 中 的人 衣 食 起 居 是 简 朴 的 ,语 言 是
木 ,珍视 自然 ,与 自然 同呼吸共命运 ,有助于 建立人 与 自然和谐 共处的审美境界。
从禅宗美学思想 的特点 中可 以看 到 ,禅 宗美学中蕴含 着引人注 目的真理颗粒 ,它透示 出一种对于 生命 的尊重 。
的关系就 是人与 自我 的关系 ,人 和佛 是同一种存在 。那 么对佛 的
顿 悟 更 多 的 就 是 体 验 自然 与 人契 合 无 间 的 精 神 状 态 ,从 而 引 导 人
们走 向与 自然 的和谐一体 。 禅宗美学思想 中的 自然 ,是立足于心性 中的 自然。禅宗美学 所追 求解脱的力量依靠 的是 个人 内心 的自觉 ,超然 物外 ,达到人

“ 人 定 胜 天 ” 的思 想 的长 期 存 在 , 已造 成 了环 境 的 大
规模 的破坏。虽然提 出了 “ 可持续发展 ”的策略 ,但是效 果有限。生态主义者认 为自然 系统 的成长 是有限的 ,应在 有限的资源条件下 ,建立一个永续 的社会 。所 以他们 主张 人们 改变生活方式 ,过简单 的生活。禅 宗美学中体 现出的
讨。 二、 “ 梵人合一” ( 儒家称为 “ 天人合一” )
佛教 中的 “ 梵人合 一” ,指 的是 人间与天国、主观与客观 、
自然 与人浑 然一体 ,不分彼此 。早在儒 家文化 中就有很 深的 “ 天 人 合 一 ”传 统 。 “ 天人合一 ”与 “ 梵 人 合 一 ”两 者 相 生相 发 ,互 为补充 ,形成禅宗美学独特的存在观。 禅 宗主张 “ 一切众生 皆有佛 性” ,在这一原则 之下 ,人和佛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的核心理念禅宗美学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简约、平和、自然、静谧、空间感和极简主义等。

简约是禅宗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禅宗倡导的简约美学追求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和情感内涵,强调“断得繁华”、“除去繁难”、“去其繁而得其淳”,使建筑物脱离繁琐的装饰和华丽的外表,追求简洁、朴素和质朴的美。

平和是另一个重要的美学理念,是禅宗美学的重要表现之一。

禅宗所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安定,要求人们在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

自然是禅宗美学的另一个核心理念,强调自然界的美与和谐,同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静谧是禅宗美学的又一主要特征,禅宗倡导的是一种全然的宁静,建筑物要给人以静谧、悠静的感觉。

空间感是禅宗美学的重要表现之一,禅宗所倡导的是一种超然的空间感,建筑物应该给人以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极简主义是禅宗美学的又一重要特征,强调通过尽量少的元素去体现建筑的精髓,追求极简和纯粹的美。

禅宗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禅宗美学在日本传统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日本传统建筑以其简洁、朴实和大气的风格著称于世,这一特征与禅宗美学的理念密不可分。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禅宗美学的体现。

日本传统建筑以其简约的外观和质朴的材料而闻名。

建筑室外采用木材、竹子、稻草等自然材料,坚持用最朴素的材料来搭建房屋,没有过多的装饰和修饰,体现了禅宗美学中的简约和朴素。

日本传统建筑注重室内外的和谐统一。

传统日本建筑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禅宗美学中的自然和谐的理念,建筑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巧妙地安排结构与空间,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舒适的住居环境。

日本传统建筑非常注重空间感的体现。

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不断拓展空间感,建筑物内外的空间关系得到了极为精妙的处理,给人以虚实交融、宽敞明朗、动静结合的感官体验。

日本传统建筑还遵循着极简主义的设计原则。

传统日本建筑尽量避免过多的装饰和修饰,注重将建筑的精髓和本质通过极简的手法展现出来,力求用最简单的元素来表达最深刻的情感和内涵。

日本京都金阁寺禅宗建筑的灵感源泉

日本京都金阁寺禅宗建筑的灵感源泉

日本京都金阁寺禅宗建筑的灵感源泉日本京都金阁寺(Kinkaku-ji)是一座禅宗建筑,也是日本国内外游客必去之地。

它独特的设计和美丽的金箔外观使其成为日本文化和建筑的代表之一。

金阁寺的灵感源泉主要来自于禅宗思想、日本传统建筑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

首先,禅宗思想对金阁寺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冥想,主张追寻内在的灵性与真理。

金阁寺作为一个禅宗建筑,旨在提供一个宁静的环境供人们冥想。

建筑师通过恰到好处的排布和设计,以及与周围园林的巧妙结合,创造出一种令人静心的氛围。

金阁寺内的庭院和林木的摆放都是根据禅宗思想和审美观念精心设计的,力求营造出一种平和、纯粹的美。

其次,金阁寺的灵感还来自于日本传统建筑技术。

金阁寺采用了传统的“金箔”建筑风格,大量运用了金箔装饰,使整个建筑变得华丽而瑰丽。

金箔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建筑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日本人对金色的敬重和崇拜。

同时,金阁寺的建筑结构也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的,以保持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传统的木结构、斗拱以及特殊的屋顶形状都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成为日本建筑的经典元素。

最后,金阁寺的灵感还来源于周围的自然环境。

金阁寺位于一个水池的岛上,四周环绕着茂密的树木和青山。

建筑师充分利用了周围环境的优势,让金阁寺与自然融为一体。

整个建筑倒映在水中,与青山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美景。

沐浴在阳光下的金箔闪闪发光,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神秘感和神圣感的世界。

金阁寺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带给人们宁静和平和的感受,让人放松身心,静享片刻安宁。

总结起来,日本京都金阁寺禅宗建筑的灵感源泉主要包括禅宗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技术的运用以及周围自然环境的借景。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美丽的金箔外观成为了日本文化和建筑的代表之一。

金阁寺所呈现的禅宗文化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纯粹的美,也给我们带来了对建筑与自然的思考和启示。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是一种东方哲学思想,源自印度,通过中国传入日本。

禅宗美学以其简约、清新、内敛的特点,对日本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美学的影响在日本建筑中融入了禅宗哲学的内涵,体现出一种纯粹而高雅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禅宗美学的内涵和日本建筑的特点出发,探讨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禅宗美学的内涵禅宗美学强调的是内心的静谧和超脱,反对华丽、浮夸的外在表现,注重个体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世界的美好,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安宁。

在视觉上,禅宗美学讲究简洁、朴素,追求“极简”和“极美”的境界。

在禅宗的思想影响下,日本的建筑艺术呈现出与生活的和谐统一、与自然的融合、与心灵的交融。

日本建筑的特点日本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体现了禅宗美学的内在精神。

日本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尊重自然和谐的原则,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日本建筑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布局,力求营造一种宁静、简洁的氛围。

建筑形式上注重线条和曲折的设计,简单而不失美感,充分表现了禅宗美学追求极简极美的审美追求。

日本建筑充分体现了禅宗美学在建筑方面的影响,以其朴实、清新、内敛的风格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与赞誉。

禅宗美学在日本建筑中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简约而不简单禅宗美学注重简约,不浮华也不失深沉,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日本建筑也以其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著称,建筑结构简洁、线条流畅,没有多余的装饰,给人以清新、朴素的感觉。

在这种简约之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体现了禅宗美学所崇尚的极简主义。

2. 与自然的融合禅宗美学强调与自然的融合,日本建筑在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因素,力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筑以一种内敛的姿态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与自然相互呼应,使建筑与自然形成一种无缝对接的关系。

这种与自然的融合不仅展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体现了禅宗美学所强调的心灵与自然的一体化。

从日本庭园艺术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从日本庭园艺术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源于神社和皇家建筑的需要,后来逐渐 走向民间,形成一种建筑艺术,并不断地 吸收、融贯其他艺术的精髓,发展为具有 丰富内涵的庭园文化。这种庭园文化形 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体现了民族的 审美意识,折射和反映出民族的自然观。
一、庭园艺术创造与人的 自然观密不可分
日本民族的艺术美观强调:艺术之 道遵循自然之道;艺术借自然物的形象 姿态来抒发主体内心的情感世界;艺术 美须蕴涵禅意、禅趣。这之中蕴涵着日本 人的自然观。日本人自然观的形成是民 族审美心理的积淀成果。受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日本人的自然观与中国人的 自然观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与西方人的 自然观则迥然不同,这从庭园艺术中可 窥见一斑。自然的造化造就了日本人民 对自然的理解并成为日本庭园艺术创作 的源泉,如海岛景观和丘陵景观就已成 为日本自然风情的内容和庭园构思的主 题。日本作家室生犀星在其随笔《庭园》 中曾说过: “纯日本美的最高表现是日本 的庭园。”庭园的形象可以说与人的自然 观密不可分,在庭园建设中就很能反映 民族的自然观。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126
自然主义派庭园的景观是一种以一 方庭园山水容千山万水的景象。这种庭 园模仿自然,但不是原原本本地照搬自 然,而是将自然景象缩小,纳入庭园之 中,使小小的庭园成为万物竞生的自然 界的缩影。日本国土较为狭小,所以日本 人自古以来就对自然美的客观属性尤为 欣赏和强调,并更加注重事物的细部,高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二、自然主义派庭园:热爱 和尊崇自然的体现
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崇拜的 国度,山川草木、风雨雷电,乃至鸟虫走 兽,无不是其崇拜对象。对于日本人来 说,自然既包括宇宙中的根本原理,同时 又包括具体的生命体现。最重要的一点, 日本人不把自然看作自己的对立面,而 是认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 此日本文化艺术的美学原则是尊敬自 然、顺应自然,置自己于自然之中,与自 然共呼吸、同生存,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体 现便是庭园艺术。而其中的自然主义派 庭园可以说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了日本人 热爱自然和尊崇自然的原始自然观。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篇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篇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3篇篇1与朝廷利用佛教进行政治统治不同,普通民众愿意将信仰寄托于佛祖,民众的信仰成为后世创造大众佛教的渊源。

当时中国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已经走向完善,日本在律令制社会中也规定了大量生活礼法:如“七出”、对父祖尽孝否则会惩罚等家庭道德。

在文字的使用上,为了能更清楚的表示日本人的意思,舍弃了部分汉字原义,赋予了汉字新的含义,就是所谓假名。

由此可见日本对外来文化并非全盘吸收,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发明。

公元894年,日本终止派遣遣唐使,在政治上暂时停止了从大陆的学习,而文化上还在持续的吸收。

此时的日本律令制开始变得有名无实,公有制土地开始被私人豪族侵占,民众不堪重负而逃离家园。

日本的贵族崛起获得了与君主同等的权力,日本开始了贵族统治,这与两晋时期门阀士族统治是极为相似的。

但也有不同之处,律令体制时期贵族自然尤其官僚一面,但是也有对参政的高度自觉,以政治做媒介参与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而律令制的实质解体贵族也与民众断了联系。

不仅如此,由于唐朝的覆灭,日本并未与唐之后的几个王朝正式建交进入了闭关锁国的一段时期。

实际与中国大陆的交流是通过僧侣的游学远渡来进行的。

由于贵族与底层的割裂,底层人民奋起反抗逐渐形成了武士阶级,从庄园内部侵占,虽然无法摧毁当时的统治制度,但是在贵族统治的不断妥协之下,日本迎来了武士时代。

武士在江户时代成为了官员一类的职务,脱离了独立存在,有封地。

而武士也并非仅仅是为奉献天皇而服务的存在,他们在战斗中获得的战功可以成为他们大胆凭功索赏的依据。

此时的佛教终于成为日本自身信仰,日本民众也意识到了佛教应该脱离政权而独立存在。

新佛教由此而产生,新佛教的禅僧日常生活起居原封不动的学习中国禅院的做法。

日本虽然未与宋朝建交,但日常贸易并没有终止,从与宋朝贸易引进了铸币,促进了日本的商品经济发展。

这样的背景下民众势力崛起明显,各地武将分分化作本地的守护大名,幕府统治在不断的镇压后逐渐式微,而且民众的反抗开始了积极反抗,促使已经面临解体的统治阶级加快了解体的步伐迅速走向没落。

浅析安藤忠雄的建筑 对日式“枯山水”的传承

浅析安藤忠雄的建筑 对日式“枯山水”的传承

浅析安藤忠雄的建筑对日式“枯山水”的传承人们常以“钢筋混凝土的丛林”来形容当今现代化城市的冰冷与疏离。

身处其中,常与喧嚣为伴,无处可觅一方宁静之地。

所以,我们或许应该感谢安藤忠雄,是他将清水混凝土变成了诗意的建筑语言,他用充满禅境的宛若日式“枯山水”的氛围,创造出了能够抚慰人心的建筑空间。

他的生平,在随便的一本建筑书籍中,都可以找到。

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出生于日本本州的大阪市(Osaka),他并未接受过正统的建筑教育。

1962~1969年期间,他在美国、欧洲、非洲旅行考察自学建筑学。

返国后于,在1969年自行创办安藤忠雄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曾经在美国的大学作客座教授,也曾担任多次国际竞赛的评审委员。

1995年,他成为普利策建筑奖是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十八位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亦是日本建筑界第三位得奖者。

很少有人能像安藤忠雄这样,把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

带圆孔的清水混凝土墙面是安藤建筑的显著外表。

安藤的建筑一般全部或局部采用清水混凝土墙面作为室外或室内墙面,这种墙面不加任何装饰,墙面上的圆孔是残留的模板螺栓。

清水混凝土演奏一曲光与影的旋律。

安藤在材料中搀进了日本的传统手艺,利用现代的外墙修补技术,将水泥墙面拆掉模板后进行处理,他将混凝土运用到了高度精炼的层次。

在清水混凝土的施工中,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建筑之间并不矛盾,高超的木模制造工艺、优质的混凝土铸造以及严格的工程管理,共同造就了“安氏混凝土美学”,他也因此被成为“清水混凝土诗人”。

安藤忠雄最为世人称道的作品,即他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和风之教堂。

称之经典不以为过,它们的诞生令世人倾倒、顶礼膜拜。

已经有无数建筑评论家对这三个教堂进行了分析,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

以至于时至今日,再写它们,仿佛已经无处下笔。

我看安藤忠雄的建筑,除了感受这些书本里和评论家笔下的那些赞美之词外,还感受到他的建筑仿佛有一种日式“枯山水”的魅力。

安藤忠雄建筑精神的源泉——禅宗哲学

安藤忠雄建筑精神的源泉——禅宗哲学

∙作者:沈朝辉来源:时代建筑浏览: 607∙禅定——空间中的意味禅宗的修行方式“禅定”是指排除一切世俗杂念,参禅自省的状态。

这种状态是禅宗哲学“ 直观”世界和“内省”自身这两种认识活动的基础。

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常常可以发现具有禅定意味的空间,具有封闭性、集中性和几何性。

这种空间是安藤抵制消费文化泛滥和技术至上霸权的表现。

安藤忠雄曾谈到,从表面上看, 自己的建筑是被剥离了人性和功能的抽象空间,因为在他的作品中空间是裸露的,但安藤认为自己并不是打算创造空间抽象物, 在形式背后的本质是创造空间的原型。

这一原型是各种不同人们情感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所谓理性的操作,这种空间是深刻的精神层面的,是关系到人性的基本层面的。

安藤抛弃对形式的专注,而转向对其内在精神实质的理念。

安藤一再强调自己要创造一种“私人领域”的几乎完全封闭的空间,他把这种空间定义为“情感的基本空间”,并在创造出这种空间后,使之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

而这种封闭空间的基本象征意义则在于为个人留出了精神的方寸之地,安藤忠雄认为在这种新型空间中最基本特征就是,处于其中的个体能体验到什么事真正丰富的个体的生命,怎样去发现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东西。

安藤分析到尽管建筑是通过几何学来认识世纪的,但这个世界不是均质的空间,它并非抽象和同一的,而是与历史、文化、气候、类型和城市相关联,并不是牛顿经典物理学的绝对空间,而是一个“日常”的空间,是一个充满各种丰富含义的空间。

安藤认为今天的社会,个人成为社会整体的附庸。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与现有建筑与工业化城市之中,这种附庸关系使人失去了自我,淹没在工业化城市之中,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隔断人屈从与工业社会的不平等关系,为个人建立一种场所,并在这种场所中船里另一种和谐的,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来替代旧的关系。

直观和内省——空间中的认识禅宗哲学探究世界的方法抛弃了一切概念的借助,直接进入事物的本身,从内部去“直观”它。

安藤忠雄遵循禅宗哲学的理念,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圣体“直观”来了解世界,从而抛弃了既定的思维定势和既定的概念,人们通过感知上下左右,前后来确定这个物理世界的结构,同时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要是对人类自身身体力行的创造活动的了解,通过对周围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周围的时空也就变得丰富和具有意义起来了。

日本园林景观史

日本园林景观史

古代园林史
室町时代园林(1392-1573年 室町时代园林(1392-1573年)
室町武家文化是将传统贵族文化与新兴的武家文化及庶民文化融为一体, 室町武家文化是将传统贵族文化与新兴的武家文化及庶民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完成 了对唐、宋、元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形成独自的日本文化。 了对唐、 元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形成 室町时代,园林风尚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1-从造园主人上看,武家和僧家造园远远超过皇家。 从造园主人上看, 从类型上看, 2-从类型上看,a 前朝产生的枯山水在此朝得到广泛的应用,独立枯山水出现; 室町末期,茶道与庭园结合,初次走入园林,成为茶庭的开始; b 室町末期,茶道与庭园结合,初次走入园林,成为茶庭的开始; c 书院建造在武家园林中崭露头脚,为即将来临的书院造庭园揭开 序幕。 从手法上看,园林日本化成熟. 3-从手法上看,园林日本化成熟. 表现几方面:a 表现几方面:a 轴线式消失,中心式为主,以水池为中心成为时 尚; b 枯山水独立成园;枯山水立石组群的岩岛式、主胁 石成为定局。 从传承上看, 4-从传承上看,枯山水与池泉并存式,多种形式都存在,表明枯山水风格形成,而 且独立出来, 从景点形态上看, 5-从景点形态上看,池泉园的临水楼阁和巨大立石显出武者风范。 从游览方式上看, 6-从游览方式上看,舟游渐渐被回游取代,园路、铺石成为此朝景区划分与景点联 系的主要手段。
1. 2. 3. 4.
古代园林史
大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至公元592年) 年至公元592 大和时代园林(公元300年至公元 年
在公元五世纪,建立大和国。大和国亦不断向中国派出使者,向中国学习文化,其 中园林艺术就是一项。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 中园林艺术就是一项。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提到了皇家园林情况,这些皇家 园林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内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穿池 起苑,池内放养鲤鱼,苑内奔走禽兽,天皇在园内走狗试马,远足田猎。 1-从类型上看,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年至581年),故园 从类型上看,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20年至581年),故园 林在带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的同时,也带有该期的自然山水 林在带有中国殷商时代苑囿特点的同时,也带有该期的自然山水 风格,属于池泉山水园系列,而且园中有游船,表明日本园林一 始就与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源流上看,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并未经过象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 2-从源流上看,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并未经过象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 从技术上看, 3-从技术上看,当时园林就有池、矶,而且是纯游赏性的,可谓技术先进。 从活动上看,曲水宴的举行和欣赏皆是文人雅士所为,显出当时上层阶级的文化 4-从活动上看,曲水宴的举行和欣赏皆是文人雅士所为,显出当时上层阶级的文化 层次之高足以达到审美的境界。

日本京都金阁寺禅意与美丽的庭园

日本京都金阁寺禅意与美丽的庭园

日本京都金阁寺禅意与美丽的庭园金阁寺(Kinkaku-ji)位于日本京都市,是一座以其独特的禅意和美丽的庭园而闻名于世的佛教寺庙。

作为日本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之一,金阁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金阁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日本传统的宗教建筑和禅宗思想。

寺庙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的金箔殿,象征着天、人和地之间的联系。

金箔殿的每一层都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意象,其顶部镶嵌着一块镜子,象征着智慧和内省。

金阁寺的庭园被精心设计,展现了禅意与美丽的结合。

庭园中有一座静谧的池塘,池塘上有一座小桥、一片绿草和几棵优美的树木。

整个庭园呈现出一种简约而和谐的美感,让人感受到宁静与平和。

在参观金阁寺时,游客可以体验到禅宗的精神与美学。

禅宗注重内心的宁静和专注,金阁寺的环境和氛围有助于人们放松心灵,远离尘嚣和烦扰。

在这里,游客可以漫步于庭园中,欣赏美丽的景色,并通过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此外,金阁寺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场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文化爱好者。

寺庙内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瑰宝。

游客可以参观寺庙内的展览,了解和欣赏日本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精髓。

总之,金阁寺以其独特的禅意和美丽的庭园成为了京都市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无论是寺庙的建筑风格还是庭园的设计,都展现了日本传
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

来到金阁寺,人们可以感受到禅意的力量,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金阁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土。

中外园林史 第10章--日本园林

中外园林史 第10章--日本园林

潭和流水
日本庭园中的潭分为天然的潭和人工的潭,也就是中国庭园 中常出现的叠水和瀑布。日本早在平安末期《作庭记》中就 对潭的存在形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例如,按潭落水形式分为 向落、片落、传落、离落、系落、重落、左右落和横落等十 余种。此外,日本庭园中常可见到溪流通过,形状十分自由 随意、崇尚自然。在溪流中,庭石多出现在潭口周围或溪流 中的小岛和转弯处。
近世园林
1. 桃山时代(1573 年—1603 年) 该时代的园林有传统的池庭、豪华的平庭、 枯寂的石庭和朴素的茶庭。桃山时代不长, 而武家园林中人的力量的表现却有所加强, 书院造建筑与园林结合使得园林的文人味 渐浓。这一倾向也影响了后来江户时代的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但是,皇家园林和 武家园林仍旧以池泉为主题,这一时期持 续时间不长,只露出个苗头就灭亡了。而 且从茶室露地的形态看来,园林的枯味和 寂味仍旧弥漫在园林之中,与中国明朝的 以建筑为主的诗画园林相比,显而易见的 是自然意味和枯寂意味重多了。
苏我氏宅园是日本园林史上第一个私家园林园林依旧是池奈良时代711年794奈良时代历时不过84年相当于中国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到唐德宗李适此期间日本全面吸取中国文化整个平城京就是仿照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而建史载园林有平城宫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塘和城北苑等另外还有平城京以外的郊野离宫如称德天皇718年770寺后院的离宫
(4)鹤龟石组。由六尊矮石按龟首、龟足、龟尾的形式组成龟岛。
六景石(一鹤首石、两鹤羽石、两鹤足石、一鹤尾石)组成一个抽 象鹤岛。据说,中国战国时期的帝王、霸王和武将都期望自己能成 为仙人——能像仙鹤一样自由飞翔,像海龟一样潜入海底,并且还 能长生不老。后来,这些愿望就作为象征寄托在龟鹤身上,以龟岛 为例的虚幻想象以及对它的憧憬,成为一种神话传入日本。 (5)七五三石组。在水中按七块一组、五块一组、三块一组,共 立着 15 块石头。 (6)五行石。传统的基本五行石:五行之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基本上,五行石可以按一块、两块一组,三块一组,五块一组或数 块一组,用来点缀庭院。三块组合可以按五行石的组合,也可以是 天地人石组,“天”最高,“地”最低,“人”居中

日本禅宗美学对当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影响

日本禅宗美学对当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影响

日本禅宗美学对当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影响日本禅宗对世界美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并且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本文对日本禅宗美学艺术设计进行研究,并且探讨日本禅宗美学设计对当代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通过加强对日本禅宗美学的理解,并对当代城市特别是以旅游为主的如韶关这样的城市的人居环境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标签:日本禅宗;美学设计;家居一、日本禅宗美学的形成与发展日本禅宗起源于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唐朝时期,六祖慧能把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

并兴盛于南宋,由日本僧人学习并传入日本。

将开创了日本禅宗的是一位叫荣西的日本僧人,他通过对中国禅宗的努力钻研,使其发展成为具有日本本国特色的禅宗文化,从而建立了日本禅宗。

随着日本历史的不断进展,日本禅宗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即为日本禅宗文化。

首先,禅宗仅仅是日本僧人的生活方式,后来被推而广之,受到老百姓的推崇,并且逐渐融入到生活之中。

在日本镰仓时代的战乱动荡年代,禅宗思想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抒发了人们对战乱与动荡的厌倦,以及对一些未知神力的向往。

无休止的战乱使人们越来越寄希望于禅宗的天神,希望能够保佑自己平安,希望自己能够与上天合二唯一。

禅宗是佛教的重要派别,在长期的“悟道”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禅宗美学,并逐渐成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思想之一。

二、日本禅宗美学的特点日本禅宗美学同中国禅宗美学中的返璞归真如出一辙,并且结合了日本国民的性格特点,创造出独特的禅宗文化。

日本的建筑和家居风格都有一种古朴自然的特点,其中充分体现了日本禅宗思想的美学特色。

在装饰和建筑上大量使用自然材质,减少人为的部分,从而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日本禅宗美学主要可以概括为“寂”、“简”、“闲”、“素”四个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寂”日本禅宗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空寂,不仅仅代表了一种孤独寂寥之感,还表现了对内心和欲望的克制,以及内心超脱万物的升华,是日本禅宗价值观念的体现。

“寂”最重要的特色就是简单朴素,其以寂静为主要的氛围基调,以“空”为主要的空间属性,从空无一物中发现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江学院课程设计(论文)课程名称:建筑概论题目: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院(系) : 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名:**学号:2016年12月24日禅宗思想对日本建筑的影响摘要:禅宗推崇深远的美学意境,崇尚“抽象”的美,追求简洁、质朴的设计理念,擅长精致、细腻的处理手法,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传统建筑。

战后,日本建筑师将禅宗思想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作了独树一帜的日本建筑。

这种吸取传统民族文化精华的创作之路,值得中国建筑师学习、借鉴。

关键词:禅宗;意境;建筑设计;枯山水;安藤忠雄The Influence of the Zen Buddhism on Japanese Architecture Abstract:Zen respects profound artistic conception, advocates the “abstract ”beauty, pursues of simple design concept, and owns delicate, exquisite technique. It has affected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eeply. After the War, Japanese architects combined thought of Zen with modern architecture techniques, and created the wonderful Japanese architecture. The road of absorbing traditional culture essence ,is worth learning by Chinese architects.Keyword:zen buddhism ;artistic conception ;architecture design禅起源于梵语“禅那”( dhyana),又译为“禅定”、“静虑”、“思惟修”,或者“弃恶”。

禅定后来成为佛教“三学”( 戒、定、慧) 的主要内容之一,修习者都是由禅定启发智慧,而进人成佛的境界(涅)。

但在禅宗这一中国化的佛教中, “定”和“慧”被同一了,即所谓“定慧等”。

所以中国禅宗中的“禅”就与“智慧”同义而获得了本体论意义。

1.禅宗1.1禅宗义理有十六字诀可以概括: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认为,佛性真如不可言说,文字无以传达。

禅宗立有一个宇宙本体。

对此本体,宗门之中有各种称谓: “真如”、“佛性”、“佛法”、“实相”、“祖师西来意”、“第一义”、“胜义”等等。

它如此之源始,如此之真,如此涵括一切,以至于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文字在它面前显露出分解、片面、凝滞、虚妄和相对的一面。

如想接触这个本体,则只有通过直觉体验, 也就是“直下便悟”。

再说明心见性,自性自度。

六祖慧能已经提出了“藉师自悟”,“五家七宗”时代的禅师们更是发挥了“自悟”这一点。

倘若能够“明心”,即是在直觉体验中,直观到“我心即佛”,世界万物,与我心、与佛性齐一无别,那就是成佛,可以解脱一切外物羁绊,不必坐禅,不必苦行,也不必读经,“行住坐卧皆道场”可以适意自然地生活,心灵宁静,洒脱自在。

禅宗的又一个特点是言下顿悟,当世成佛。

南宗的禅师们对佛教教义的改革激进到如此程度,他们已经不说“人人有佛性(可以成佛的条件)”之类的话了。

他们直截了当,说“我”就是“佛”,本来就是,没有什么“可以成佛”的问题。

南宗禅顿悟之“顿”,从时间上是刹那间,从空间上是整体把握。

一经顿悟,即达真如,也即成佛。

1.2禅宗与日本中国禅宗早由道昭、道睿、义空等传入日本,然未独立成为宗派。

及荣西人宋回国,才开创日本临济宗。

荣西灭后,日本禅宗逐渐得势,但多属临济宗派。

及道元人宋归国,是日本有曹洞宗之始。

日本禅宗自镰仓时代以来,由临济与曹洞两宗平分天下。

到了德川时代,在临济、曹洞之外,另立黄粟一宗,成为日本禅宗三派之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兴起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提出王政复古、“神佛分离”和“废佛毁释”。

佛教势力式微。

2.“禅宗”与日本的本土文化结合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日本人日常观念和审美领域中的禅其实中国南宗早有了“行住坐卧无不是修禅”的说法,而禅宗义理与掌握文化强势的士阶层融合,已经在中国本土深深地浸濡于书、画、造园等各个域。

但要注意,禅宗正式进人日本已经是宋朝,“五家七宗”的鼎盛时期已近尾声,造成了两个条件:一禅宗的中国化和中国文化的禅化已经彻底完成,禅和中国原有的主流文化已是水乳交融,这时再作为不可分的整体,成系统地传入日本,以这种文化强势,对日本小国而言,相对的影响力自然较大。

二此后禅宗在中国进入衰退期,而日本刚刚结束其历史上的平安时代,进人日本史所谓“中世”,仿唐的律令制国家解体,日本在反复的战乱争夺中开始形成自己的武家社会。

这就正象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玄学大盛的情景,禅宗这一个关注现世,方便成佛的教派猛烈而深人地进人了日本文化的深层。

荣西带来的茶文化演变出“茶道”,号称“旧本三笔”的弘法大师空海、磋峨天皇、橘逸势照搬的魏晋书风和唐人格调,在禅的濡染下变种为“禅宗样书道”;插花赏花的艺术形之为“花道”,连好勇斗狠的武士,也接受了“武士禅”的规范。

倘若没有禅宗“呵祖骂佛”藐视一切权威的力量,没有直指人心并包容万物的博大襟怀,就无法熔铸近代以前的日本民族精神,就很难想象有突破因袭唐制的新日本文化出现,禅宗确为日本文明的组成部分和主要来源。

历史上日本经常遭受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扰。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命的瞬间消逝,反而使日本人具有坚毅的民族性格和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与淡定,进而将死亡、消逝、退却时所表现出的美,视为至高无尚的美。

透露出一种对于生命的释怀,和对人生的参悟,它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一切,这正与禅宗追求的境界相合拍。

禅宗所追求的美,是一种具有深刻喻意的美,要求人去除杂念,用心仔细地品味。

并通过一些平凡的事物,引起人情感上的共鸣。

感悟禅理就像读一首诗,透过文字,可以从中品味出更深的含义,眼中无景,而心中有景。

读到“风定花尤落,鸟鸣山更幽”的诗句,令人感受到的是花瓣正在从枝头轻轻地飘落和深山旷谷中的青青鸟鸣,体现出了自然无限的静谧与幽深,进而使人联想到宇宙的博大,让人感悟在无限的自然之中生命虽然就像花瓣那柔弱,但是在凋零的一瞬间,依然努力带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

这就是禅宗所具有的深深意境。

它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在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无不体现出这种浓浓的禅意。

3.禅宗的审美意境对于日本建筑的影响伊势神宫内宫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使然。

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

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期而至。

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即逝。

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与宿命感。

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

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

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

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

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

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

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

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

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3.1枯山水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

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

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有文化的阶层是朝廷贵族、禅宗僧侣,他们热爱造庭,认为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

在质朴、空灵、通透的庭院里吟咏禅诗,观赏园景,禅僧们大都擅长园林设计,其中尤其称绝的要数“枯山水”造景艺术。

造园艺术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而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不遗余力地表现了“空相”、“无相”的境界。

枯山水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

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绵软的白砂和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

以白砂的不同波纹,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

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

它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和联想的艺术。

如,京都龙安寺,在无一树一草的庭园内,经过巧妙的构思,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

所以龙安寺也称“空庭”。

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

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气势浑厚,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万重波澜,块石根部,耙成环形,好似惊涛拍岸。

所造之境多供人们静观,为人们的冥想提供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

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这正是禅宗思想在造园领域的凝聚,把日本的造园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

3.2茶庭日本的茶室建筑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空间精神性的代表。

茶室面积通常都比较小,室内设壁龛,其中挂上一幅画、或摆上一枝花以供人眺望。

通过这种处理来达到以有限表现无限空间扩展感。

日本茶道以拂去俗尘而体认并表现清净寂静的佛心为第一要义, 特别强调禅茶一如。

桃山时代,艺术家干和休将禅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日本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

茶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园林,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 追求简素的情趣。

园内植物主要为草地和苔藓。

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园中有水井一口,供烹茶洗漱之用。

一般在茶庭之内、外露地之间,用碎石和白砂铺成一条干枯的小溪,溪上架桥,增加园林气氛。

这种由喧嚣入静寂的庭院设计,就像中国宋代兴起的“城市山林”,使人人在朝野不妨心存江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