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肾同治调痛经
痛经,必须梳理肝、脾、肾经,试试这5个穴位
痛经,必须梳理肝、脾、肾经,试试这5个穴位痛经和脾、肾、肝有关。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五个穴位,它们可以对应调理脾、肾、肝经,缓解痛经效果很好。
脾经很长,最容易堵的穴位有二,三阴交、地机穴大家可以坐下跷二郎腿,我们可以用手指的关节,顺着小腿往下滑动,有一根骨头很粗大,骨头的内侧是脾经的循行路线,外侧是胃经。
从膝关节到踝关节这段,用小指关节敲击,注意不要敲到骨头上,而是敲击骨头缝上。
敲击的速度不用很快,很多朋友会在膝关节下方四指宽的位置,和内踝上面四肢宽上面有两个痛点,一种是发酸,一种是特别疼。
这种情况说明是气堵在这个点,过不去。
而敲击会会把气引导起来,拼命撞击这个堵塞点。
有酸感的说明气血相对弱一点,这种情况可以服用一些补益气血的药物。
找到两个穴位后,用掌根轻轻按揉,敲三下,揉一下,敲三下,再揉三下。
力道不需要太大。
脾经就这么按揉一会,小腿会有热感,这就说明了血流运转起来了。
肝经上易堵的穴位太冲穴、阴包穴双脚平放坐直,然后用大拇指的关节,把大拇指立起来。
阴包穴肝经从大拇脚指一直走到头部,这个穴位在大腿的内侧,用右手大拇指关节,顺着这条线揉捏,方法同上。
阴包穴还有个特点,它不仅疼,还带着一种很紧绷的感觉,特别硬。
说明肝是很紧张的。
太冲穴太冲穴就比较好找了,在脚面的最高点,可以用食指定揉。
这个部位的痛感,没有上面几个穴位那么疼,这是因为气堵在了上面。
将肝经疏通后,敲揉阴包穴,再到太冲就显得没那么疼了,也说明肝经的下肢部分基本畅通了。
我们再说说肾经最易堵的穴位水泉穴水泉穴把拇指放在水泉穴上按揉,这里一定要固定点按揉,像是拧螺丝那种力道,一圈一圈的逐渐加力。
这里可能会有刺痛的感觉,但是很快就会通畅起来。
这五个穴位,很适合有痛经史或者正在经受痛经的朋友。
没有痛经或者男生,将这几个穴位揉通了,也会让气血经络畅通。
中医:女性痛经可通过补肾治疗
中医:女性痛经可通过补肾治疗
*导读:中医认为女性出现痛经皆因为肾虚所引起,而在中医理论中,痛经又有寒热虚实之分,不同的疼痛方式需有不同的辩证治疗。
……
中医指出,女性的月经病和肾功能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意思是月经病和肾功能有直接关系,也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相关。
”痛经主要是肾气亏虚、气血不足,加上各方面的压力,令肝气郁结,以致气血运行不顺,造成痛经。
因此,调经治疗大法以补肾、健脾、疏肝、调理气血为主。
*痛经有寒热虚实之分你属哪一种?
中医的“痛经”含义是指妇女在经期前中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到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也叫“经行腹痛”。
中医的痛经有寒热虚实之别。
*刺痛属热,冷痛属寒。
胀痛或腹部阵痛属气滞,剧痛而血块流出痛减属淤。
得热(例如喝热饮)痛减属寒,得热痛剧属热。
喜按喜揉者属虚,拒按拒揉者(越按越痛)属实。
经前期痛者多实,经后痛而痛更甚者多虚。
*痛经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子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有关,辨证论治如下:
*虚证:不荣则痛,意思是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
由于气血不足或是脾胃功能不健运,气血运行无力,滞而不畅,或肝肾脏腑功能亏损所致的精亏血少,使妇女生理密切关系的冲任二脉失于濡养,造成痛经。
治法宜平时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
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经验
在针灸科门诊时常会遇到一些痛经的病人,坦白的讲,针灸对于痛经效果还是很好的。
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看,痛经主要和肝脾肾密切相关,所以常规应该取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位,但在临床使用时就会发现,这组穴位的止痛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后来我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只有高树中教授对这个病的针灸治疗还是比较贴近实际,临床应用时疗效也较好。
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很好的解决了痛经这个问题,让针灸成为痛经的优势病种。
他认为痛经的病位在胞宫,即女子胞,也就是子宫。
女子胞是奇恒之腑之一,而冲脉、任脉、督脉都起于胞中,有“一源三歧”的说法。
所以痛经的治疗肯定也离不开冲任督这三条经脉。
痛经从肝脾肾三脏治疗虽然不能说错,但好比隔靴搔痒,其止痛效果远不如直接调节冲任督来的快。
临床上最常用十七椎和神阙这两个穴位,疗效较好。
十七椎位于第5腰椎棘突下,是一个经外奇穴,但实际上却是在督脉的循行线上。
督脉是阳脉之海,按压或是针刺这个穴位可以快速调动人体储存的阳气,对于寒凝血淤的痛经最为适宜。
临床上你会发现,痛经的病人大都在十七椎有明显的压痛。
治疗时可以先用拇指按压,一般1~2分钟疼痛就会明显减轻,然后再针刺这个穴位,也可以加刺承山,用3寸毫针向上斜刺,起针后在十七椎拔罐5~10分钟,效果会更好。
神阙治疗痛经效果也很好,可能很多人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从理论上讲,神阙可以治疗一切妇科病。
我们稍微归纳一下就会发现,妇科病大都于冲任督带这4条经脉相关,而神阙一个穴位就通4条经脉。
神阙在治疗痛经时不针刺,而用隔物灸,也就是俗称的脐灸。
傅青主调肝汤治疗痛经医案
傅青主调肝汤治疗痛经医案傅青主本名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医学家、思想家,对医学、绘画、文学、书法、武术、佛经等无一不通,是明末清初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其所著《傅青主女科》是妇科必读医学圣经。
《傅青主女科》中记载的调肝汤组成如下:山药五钱(炒)、阿胶三钱(白面炒)、当归三钱(酒洗)、白芍三钱(酒炒)、山萸肉三钱(蒸熟)、巴戟一钱(盐水浸)、甘草一钱。
功用:滋补肝肾,调经止痛。
主治: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属肾精亏虚者。
方解:方中山药、山萸肉、巴戟补肾中之精,阿胶滋阴以生肾水,当归活血止痛,白芍柔肝止痛,甘草缓急止痛,共奏补肾水以泄肝中之火,水足而肝气得安,肝气得安则脾气和之功,故肝肾得滋,精血充沛,冲任得养,疼痛得止。
治疗痛经医案:章某,女,34岁,诉近3个月来,每次月经将净时,小腹绵绵作痛,直至经净一周方止,经量偏多,色红夹块,5日自净。
腹痛时纳谷不香(即没胃口),大便溏薄(大便稀),日行1~2次,舌淡边尖红,脉弦细。
当时考虑为经后气血亏虚,脾运不健,故予八珍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7剂。
1个月后患者来复诊,又值经净1天,腹痛又作,诸症如前。
诉上次服药后,纳谷有增,大便已实,但腹痛未减。
做妇科检查及盆腔B超,均未发现异常。
细问其因及伴随症状:近几月来,工作压力大,情志不畅,经前1周起两乳作胀,心烦易怒,经行后两乳仍微胀不适,至经净10余天方消。
想起《女科》经后腹痛调肝汤主之,开出如下处方:淮山药10克,阿胶珠10克,山萸肉10克,制黄精10克,炒当归10克,炒白芍20克,醋柴胡6克,炒白术10克,云苓10克,巴戟天10克,共7剂,并嘱服完后要复诊。
1周后患者复诊时诉:服药3剂后腹痛已止,乳胀也消,大便渐实,纳谷有增。
【周惠芳·《傅青主女科》调经方临床应用拾得·辽宁中医杂志,2008,35(5):665】。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常用内治法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经的常用内治法研究✱1摘要:背景:痛经是中国目前在妇科最为普遍的疾病,而随着中国当前的社会进步,以及上班、升学、就业等压力的随之而来,痛经的发生率也呈现了逐渐增加的态势,且大学生的发病率高居榜首地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
目的:了解和探讨中医治疗痛经的内治法、现状和有效率。
方法:查阅相关的中医妇科书籍及近几年中国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结果:中医治疗痛经并非单纯止痛,四诊合参,治法多样,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治疗,长期应用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且远期疗效明显。
结论:用中医药治疗痛经临床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关键词:中医;痛经;内治法;研究痛经也称为“经行腹痛”,是指妇女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的周期性下腹痛、腰骶痛,更严重者可出现剧烈疼痛甚至晕厥的临床表现[1]。
按照其病因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原发性痛经也称为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年初潮后1-2年内,此类痛经经检查并未发现盆腔器质性病变;而继发性痛经又称为器质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此类痛经经检查可发现子宫内有器质性病变[2]。
据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当前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为痛经;通过我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女性痛经的患病率为33.1%,其中,原发性痛经的比例占53.2%,影响工作的患者占13.55%[3]。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以及工作、升学、就业等压力的不断增加,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也呈现了逐渐上升的态势,且大学生的发病率高居榜首[4]。
现代医学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均属于痛经的范畴。
现代医学常采用止痛药、前列腺素酶合成抑制剂、避孕药等药物对痛经进行治疗,不良反应多,患者对药物易产生依赖性。
中医药对于痛经的治疗已有几千年历史,在临床中有明显的优势,现将古今各医家对痛经的认识及治法进行论述。
1痛经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痛经病的论述也相当丰富,中医学者指出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于经络气血的运动。
月经不调吃什么药调理
月经不调吃什么药调理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
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
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足,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
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
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足身体的血源。
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
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
疏肝法须掌握郁结之主症。
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异常和月经量的异常。
痛经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
西药对此病无肯定疗效,止痛片只能缓解一时之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药在这方面却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根据中医理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是痛经、月经不调的主要原因,中医中药对此辩证施治往往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治疗月经不调的常用药物如下:
1、当归丸:养血补气,调经止痛。
用于血虚症引起的月经不调。
2、七制香附丸:开郁顺气,调经养血。
主治月经错后,胸肋胀痛,白带量多。
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
注意,阴虚发热着慎用。
3、益母草膏:活血调经,用于月经量少,产后腹痛。
4、旗黄膏: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用于气血两虚,月经不调,腰腿酸软,白带量多。
首抓肝脾治疗月经病
首抓肝脾治疗月经病*导读:月经疾患虽涉及冲、任二脉和五脏,但很多情况表现在肝脾受病。
因肝藏血,为刚脏,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脾为后天之本,主思虑,乃……月经疾患虽涉及冲、任二脉和五脏,但很多情况表现在肝脾受病。
因肝藏血,为刚脏,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脾为后天之本,主思虑,乃气血生化之源。
两脏皆与气血有关。
妇女以血为主,血生于脾胃,藏于肝,一部分下归血海而为月经。
血赖气生,又赖气行。
妇女多情志抑郁,忧思不解,疲劳过度而为病。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影响气机,可致经行先期、痛经、逆经,或经期头痛。
思劳伤脾,脾虚气衰,血海空虚,可致经行后期,月经过少、经闭、崩漏或经行泄泻。
肝脾皆病,则月经紊乱,先后无定。
治病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才能抓住疾病的根本。
对于月经病,他强调,如因月经不调而后生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如因病而后月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
依照这些原则处理妇科病与内科病之间的关系,临床常收到显著效果。
*首抓肝脾,调气和血疗月经病,首抓肝脾,调其气血,能使大部分月经疾病的治疗有所遵循。
*崩漏不愈,求之阴阳妇女在不行经期间,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称为崩漏。
血崩是大下血,血漏是慢下血。
出血的机理,系冲任损伤,不能固摄所致。
治疗崩漏,喜用胶艾四物汤、归脾汤之类。
肝郁而下血者,加入香附炭。
出血量多,重用黄芪补气摄血,或大剂量使用霜桑叶、白芍炭、血余炭以收敛止血,甚者以赤石脂、禹余粮固涩之。
对于因停瘀而漏下不止或兼有白带者,常投以王清任膈下逐瘀汤取效。
崩漏日久,常见定时下血,一般疗法效果不佳。
对于这种出血,应当抓住证候的时间和空问,分析疾病病机与阴阳消长的关系,给予调理,使阴平阳秘,诸恙乃愈。
经行不畅痛经治法疏肝补肾调理冲任-中医中药秘方网
经行不畅痛经治法疏肝补肾调理冲任-中医中药秘方网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
痛经多因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虚损等原因所致。
本案证属肝郁肾虚,气血不足。
国医大师路志正以益气养血、补肾疏肝、调经止痛治之,使气血充盈,肝木畅达,肾水得滋,冲任调和,而月经调畅,痛经自消。
兹介绍如下:张某,女,34岁,2014年8月12日初诊:经行不畅,痛经,性冷淡,腰僵痛,畏寒,左侧曾经受过外伤,侧卧时僵痛尤甚,精神压力大,入睡困难,血压:90/60mmHg,子宫肌瘤2~3cm左右,纳可,大便时秘,小便调,面色晦滞,舌暗红,中有裂纹,左脉沉弦,右脉尺弱。
辨证:肝郁肾虚,冲任不调。
治法:疏肝补肾,调理冲任。
方药:柴胡10克,枳壳10克,炒白芍10克,生甘草10克,当归15克,女贞子10克,菟丝子10克,肉苁蓉10克,巴戟肉10克,川楝子8克,元胡12克,肉桂3克,蛇床子8克,益母草10克。
14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8月26日):经行仍不畅,痛经稍减,经色黑,性冷淡,腰僵痛,畏寒,侧卧时僵痛尤甚,入睡困难,血压:90/60mmHg,纳可,大便时秘,小便调,面色晦暗滞,舌暗红,中有裂纹,左脉沉弦,右脉尺弱。
路志正见上方效果不佳,再据脉症,法以益气养血,疏肝调经为主治疗。
方药:太子参12克,生黄芪15克,当归12克,川芎9克,杭白芍15克,肉苁蓉12克,山萸肉15克,炮姜8克,桃仁10克,红花12克,醋元胡12克,醋莪术12克,益母草10克,桑葚子15克,墨旱莲12克,女贞子15克,炙甘草6克,14剂水煎服。
茶饮方:橘叶12克,小麦30克,素馨花12克,百合15克,绿萼梅10克,玫瑰花12克,醋香附10克,阿胶珠(烊化)4克,7剂代茶饮,2日1剂。
三诊(2014年9月10日):患者述服药后经行畅,经量多,经色正常,经行腹痛全消。
诸症好转,面色转泽,舌淡红,苔薄,两脉小弦,守方再进7剂以固疗效。
痛经如何用中医缓解
痛经如何用中医缓解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痛经是每月都可能遭遇的一场“噩梦”。
那种疼痛,有时候真的让人难以忍受。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瑰宝,为缓解痛经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方法。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气血不畅、宫寒、肝郁等因素有关。
气血不畅会导致经血运行受阻,产生疼痛;宫寒则使子宫失去温暖,经血凝滞;肝郁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引发痛经。
首先,中药调理是中医缓解痛经的常用方法之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如果是气血不畅导致的痛经,可能会用到当归、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的药材;对于宫寒引起的痛经,艾叶、肉桂、吴茱萸等温暖子宫的药物就派上用场了;肝郁型痛经则常使用柴胡、白芍、郁金等疏肝理气的中药。
中药调理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要按疗程服用,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在服用中药期间,还需要注意饮食禁忌,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除了中药,针灸也是中医缓解痛经的妙招。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从而减轻疼痛。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气海、三阴交、血海等。
关元和气海位于下腹部,能温暖胞宫、调补元气;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具有调理气血、健脾益肾的作用;血海则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
针灸治疗一般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根据病情的轻重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针刺手法和留针时间。
有些患者可能对针刺有恐惧心理,但实际上,针灸的痛感通常是轻微且短暂的。
艾灸也是一种备受推崇的中医疗法。
它借助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特定穴位,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目的。
对于宫寒型痛经,艾灸尤其适用。
可以艾灸神阙、关元、子宫等穴位。
在艾灸时,要注意掌握好温度和距离,避免烫伤皮肤。
此外,推拿按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痛经。
通过按摩腹部、腰部和腿部的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减轻疼痛。
例如,按摩腹部的中极、归来穴,腰部的肾俞、命门穴,以及腿部的足三里、阴陵泉穴等。
论中医对女性痛经的调理原理
论中医对女性痛经的调理原理女性痛经,是一个困扰着许多女性的常见问题。
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不仅影响着身体的舒适,还可能对日常生活、工作和心情造成极大的干扰。
中医在调理女性痛经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其调理原理蕴含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和实践智慧。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脏腑、经络的失调有关。
从气血方面来看,气血不畅是导致痛经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气血运行受阻,无法顺畅地流通到子宫,就会引发疼痛。
比如,情志不舒,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影响到经血的排出,容易引发痛经。
在脏腑方面,肾、脾、肝等脏腑的功能失调都可能与痛经有关。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
如果肾气不足,胞宫失于温煦,就如同寒冬中的花朵得不到温暖的呵护,容易出现寒凝血瘀,导致痛经。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经血无源,也会影响经血的正常运行。
而肝主疏泄,调节气血的运行。
肝气不舒,气血瘀滞,同样会引发痛经。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冲任二脉与女性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当冲任二脉气血失调,就会导致痛经的发生。
比如,外感寒邪,侵入胞宫,使冲任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针对这些病因,中医调理痛经的方法多种多样。
首先是中药调理。
中医会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对于寒凝血瘀型的痛经,可能会使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药物,如艾叶、肉桂、当归、川芎等,以温暖子宫,促进经血的排出。
对于气血虚弱型的痛经,则会选用益气养血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熟地、当归等,以补充气血,使经血有源。
除了中药,中医的针灸疗法在调理痛经方面也有显著的效果。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关元、气海、三阴交、血海等,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缓解疼痛。
艾灸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艾灸上述穴位,或者在腹部进行温和的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在日常生活中,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
对于痛经的女性,应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冷饮、西瓜等,以免寒邪凝滞气血。
女性痛经的中医调理方法及其原理是什么
女性痛经的中医调理方法及其原理是什么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痛经是一个每月都可能会面临的困扰。
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不仅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中医在调理女性痛经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运行不畅、胞宫失于濡养有关。
导致气血不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情志不舒、肝郁气滞;外感寒邪、凝滞胞宫;气血虚弱、冲任不足;以及肾气亏损等。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调理痛经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一、中药调理1、肝郁气滞型如果女性在经前或经期出现小腹胀痛,乳房胀痛,心情烦躁易怒,多属于肝郁气滞型。
治疗上常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
其中柴胡、枳壳、白芍等药物可以疏肝解郁,川芎、香附等能行气活血止痛。
2、寒凝血瘀型这类痛经通常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月经颜色暗有血块。
调理时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原则,比如使用少腹逐瘀汤。
其中小茴香、干姜、肉桂等能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等可活血化瘀。
3、气血虚弱型若女性在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月经量少色淡,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多为气血虚弱。
治疗时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
其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能补气,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可以养血。
4、肾气亏损型对于那些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有腰骶酸痛、头晕耳鸣等症状的女性,往往是肾气亏损所致。
调理宜补肾填精、养血止痛,如使用调肝汤。
方中当归、白芍、山茱萸等能养血柔肝补肾。
二、针灸调理针灸也是中医调理痛经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1、常用穴位如关元、气海、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
关元、气海、中极位于下腹部,能调理冲任气血;足三里是保健要穴,可补中益气;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三脏。
2、操作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选择针刺、艾灸或者两者结合。
针刺时,要注意手法和深度,以患者感到酸、麻、胀、痛为宜。
女性经期不适的中医调理方案
女性经期不适的中医调理方案对于女性来说,经期不适是一个常见但又令人烦恼的问题。
很多女性在经期会经历诸如痛经、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不适症状,这些不仅影响了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医在调理女性经期不适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调理方案。
一、中医对经期不适的认识中医认为,女性的月经与肝、脾、肾等脏腑以及气血的关系密切。
经期不适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这些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肝郁气滞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现代女性面临着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容易情绪不畅,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从而引发痛经、乳房胀痛等症状。
脾肾两虚也会导致经期不适。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
若脾肾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就会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等问题。
此外,寒凝、血瘀、血热等也是导致经期不适的常见因素。
寒邪凝滞胞宫,会引起痛经;血瘀内阻,经血排出不畅,也会导致疼痛;血热则会使经血妄行,出现月经提前、量多等症状。
二、中医调理经期不适的方法1、中药调理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症状,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比如,对于肝郁气滞型的经期不适,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以疏肝解郁、养血调经;对于脾肾两虚型,可用归脾汤、肾气丸等,以健脾补肾、益气养血;对于寒凝型,可选用少腹逐瘀汤,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对于血瘀型,可用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对于血热型,可用清经散,清热凉血调经。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调理应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2、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
对于经期不适,常用的穴位有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血海等。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缓解痛经、调整月经周期。
3、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在经期,女性应注意饮食的均衡和适宜。
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气血化生不足或运行不畅。
治疗痛经中医方子
治疗痛经中医方子治疗痛经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历代中医学者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剂。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依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痛经的方子:1. 温经散寒方: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
主要症状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温则舒,面色苍白,手足不温。
常用药物有艾叶、生姜、桂枝、当归、川芎等。
2. 活血化瘀方:适用于血瘀型痛经。
症状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痛有定处,拒按,经色紫暗有块。
常用药物有红花、桃仁、丹参、益母草等。
3. 理气止痛方: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
症状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情绪波动时疼痛加重,乳房胀痛。
常用药物有柴胡、郁金、川楝子、香附等。
4. 养血调经方:适用于血虚型痛经。
症状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绵绵不断,面色无华,头晕耳鸣。
常用药物有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等。
5. 清热凉血方:适用于热盛血瘀型痛经。
症状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热疼痛,经色鲜红,口干口苦,小便黄赤。
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地黄、牡丹皮等。
6. 补肾调经方:适用于肾虚型痛经。
症状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尿频多。
常用药物有杜仲、续断、桑寄生、熟地黄等。
7. 健脾益气方:适用于脾虚型痛经。
症状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在使用中医方子治疗痛经时,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和情绪管理,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助于病情的缓解和恢复。
女性痛经的中医调理方案及其依据是什么
女性痛经的中医调理方案及其依据是什么对于许多女性来说,痛经是每月都可能面临的困扰。
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不仅影响了生活质量,还可能给身心带来巨大的压力。
而中医在调理痛经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且具有良好的效果。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因素有关。
从病因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气滞血瘀型。
这通常是由于情志不畅,如抑郁、愤怒等,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
此类女性在经前或经期往往会出现小腹胀痛,疼痛拒按,经血中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会有所减轻。
二是寒凝血瘀型。
多因经期受寒,或贪吃生冷食物,寒邪凝滞胞宫,致使气血瘀阻。
表现为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
三是气血虚弱型。
多见于体质虚弱,或久病失血之人。
气血不足,无法濡养胞宫,导致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四是肝肾亏损型。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损伤肝肾。
其症状为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伴有腰骶酸痛,头晕耳鸣等。
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类型,中医有着相应的调理方案。
首先是中药调理。
这是中医治疗痛经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常用的方剂有膈下逐瘀汤,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寒凝血瘀型则可选用少腹逐瘀汤,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气血虚弱型适宜服用八珍益母汤,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肝肾亏损型可用调肝汤,滋补肝肾、养血止痛。
其次是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
对于实证痛经,采用泻法;虚证痛经则用补法。
再者是艾灸。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可以选择艾灸关元、中极、子宫等穴位,尤其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
然后是推拿按摩。
通过按摩腹部、腰部的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疼痛。
比如按摩八髎穴、肾俞穴等。
除了上述直接的治疗方法,中医还强调日常生活中的调理。
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
尤其是在经期,更要注意饮食的温热和清淡。
月经病根儿在肝脾肾
月经病根儿在肝脾肾作者:王哲来源:《百姓生活》2016年第09期月经病,是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
其中,月经失调最为普遍,包括月经提前、月经推后、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或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等。
中医认为,月经失调可由外邪侵袭、情志不畅、房事及劳累过度、饮食或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引起。
月经与五脏的关系都很密切,只有五脏安和,才能气血安和,经事如期。
与月经关系最紧密的是肾脏、肝脏和脾脏,因此临床上把月经失调主要分为肾虚型、肝郁型和脾虚型三大证型。
肾虚型,忌疲劳古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意思是说,牙齿、头发的生长和月经的产生,肾是起主导作用的。
肾虚会导致部分女性出现月经延后、月经量少、腰膝酸软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调理身心。
具体包括:多吃些补肾食物。
例如,枸杞、山药、韭菜、羊肉、狗肉、核桃仁等。
山药作为滋补食品,既补气又补阴,日常可以烹炒醋熘山药。
枸杞滋补肝肾,枸杞羊肉汤就是温补肾气的食疗妙方。
桃仁芝麻糊,也建议经常食用。
取桃仁30克,黑芝麻50克,南杏仁15克,薏苡仁25克,洗净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煎煮2小时后加冰糖30克,即可饮用。
注意作息规律,少熬夜。
中医认为,晚上11点为阴阳交会之时,此时好好休息最利于养肾。
晚上要减少令神经兴奋的活动,避免高谈阔论、收听收看紧张刺激的节目、不做剧烈运动,保证8小时睡眠,睡前适量少喝水。
肝郁型,调情志女体属阴,血常不足,心神柔弱,不耐情伤,且妇女多内向深沉,多思、多虑、多郁。
长期精神焦虑、抑郁、惊恐等不良心理作用于机体,会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从而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引发月经失调。
肝郁型患者大多表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痛经、经前乳房胀痛、情志抑郁、时时想叹气等。
这类患者的自我调理须从情志入手,全身气机通畅,气行则血行,月经不调的问题自然就会好转。
具体包括:以情悦情。
与肝郁型月经不调者交谈时要更耐心、更细心,用愉快的情绪感染她,帮助她放下思想包袱,尽吐其情,心情自然舒畅。
女性痛经中医调理的办法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女性痛经中医调理的办法是什么
导语:痛经几乎困扰着所有的女性朋友,根据体质的不同,痛经的程度也不同,有的人身体强壮来月经的时候没有影响,但是有的人身体本来就差,痛经严
痛经几乎困扰着所有的女性朋友,根据体质的不同,痛经的程度也不同,有的人身体强壮来月经的时候没有影响,但是有的人身体本来就差,痛经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于是人们开始寻找痛经的治疗方法,那么痛经中医调理的方法是什么呢?
在一般情况下,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而有小腹部轻度的坠胀感,这是正常的,并非病理性的。
但是当疼痛严重,甚至到了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并需要服药的时候,就属于病理状态了,医学上称之为痛经。
因为生殖器官病变引起的痛经,叫继发痛经。
生殖器官未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叫原发痛经。
原发性痛经经常发生于月经初潮后不久,或未婚、未孕的女性,可能的病因是子宫内膜和血液内前列腺素含量的增高造成的,治疗的方法只能是在月经来潮的时候服用含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的药物,如消炎痛或乙酰水杨酸,以缓解症状。
继发性痛经的病因较复杂,如子宫颈狭窄、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分泌异常或盆腔炎等,都可以引起痛经。
需要进行系列的检查才可以确定原因。
原发性痛经一般对生育没有影响。
有的继发性痛经就会对生育产生影响,如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分泌异常等。
很多大医院的妇产科都可以做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建议你仔细地查找病因,对症治疗。
给你几个痛经的中医食疗方:若月经来时肚子不舒服,可用热水袋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治疗痛经吃什么食物好
治疗痛经吃什么食物好治疗痛经吃什么食物好1、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平素应多吃一些具有散寒化湿、温经活血作用的食物,如生姜、羊肉、狗肉、葱白、山楂等。
2、湿热下注型痛经患者平素应多吃一些具有清热除湿、化淤止痛作用的食物,如马齿苋、丝瓜、苦瓜、红小豆、绿豆、薏米、油菜、香椿叶、莴苣、莲藕、冬瓜、芹菜等。
3、气血虚弱型痛经患者平素应适当多吃一些具有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作用的食物,如红薯、山药、栗子、鸡肉、牛奶、土豆、葡萄、桂圆、大枣等。
4、肝肾不足型痛经患者平素应适当多吃一些具有补益肝肾、调经止痛作用的食物,如枸杞子、桑椹子、核桃仁、黑豆、黑米、黑芝麻等。
根治痛经的偏方1、益母草治痛经偏方①玄胡益母草煮鸡蛋玄胡20克,益母草50克,鸡蛋2个。
将以上3味加水同煮,待鸡蛋熟后去壳,再放回锅中煮20分钟左右即可饮汤,吃鸡蛋。
具有通经、止痛经、补血、悦色、润肤美容功效。
②益母草香附汤益母草、香附各100克,鸡肉250克,葱白5根。
将葱白拍烂,与鸡肉、益母草、香附加水同煎。
饮汤,食鸡肉。
适用于痛经,并能光艳皮肤。
2、山楂治痛经偏方①山楂酒山楂干300克,低度白酒500毫升。
将山楂干洗净,去核,切碎,装入带塞的大瓶中,加入白酒,塞紧瓶口,浸泡7~10日后饮用。
每次15毫升。
浸泡期间每日摇荡1~2次。
有健脾、通经功效。
适用于妇女痛经症,并可促进身材和皮肤健美。
②山楂葵子红糖汤山楂、葵花子仁各50克,红糖100克。
以上用料一齐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同煎或炖,去渣取汤。
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和血悦色功效。
适用于气血两虚型痛经症。
此汤宜在月经来潮前3~5日饮用,止痛、美容效果更佳。
③山楂桂枝红糖汤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红糖30~50克。
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剩1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
具有温经通脉,化瘀止痛功效。
适用于妇女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者。
3、姜治痛经偏方①姜艾薏苡仁粥干姜、艾叶各10克,薏苡仁30克。
痛经中药方 中医教你解决痛经问题
痛经中药方中医教你解决痛经问题
女性的经期疼痛被称为痛经,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痛经是非常影响生活以及工作的。
那痛经该怎么办呢?痛经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中医怎么治疗痛经的呢?小编给大家讲讲痛经中药方怎么做、痛经如何缓解以及痛经吃什么。
痛经中药方
1、气滞血瘀者
症状:一般经前1~2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
药方:以疏肝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膈下逐瘀汤加味,当归、赤芍、刘寄奴、牛膝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各12克,枳壳、丹皮各9克,甘草6克,丹参30克。
2、寒湿凝滞者
症状:经前、经期小腹冷痛,按之痛甚,得热痛减,月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
药方:治则为温经化瘀、散寒利湿,少腹逐瘀汤加味,小茴香、干姜、肉桂各6克,延胡索、川芎、苍术各9克,没药、赤芍、蒲黄、五灵脂、乌药、吴茱萸各12克,当归、茯苓各15克。
3、气血虚弱者
症状:为经后1~2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阴部下坠,痛而喜按喜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面色少华,食少便溏,舌质淡,脉沉弱。
药方:以益气补血止痛为治则,圣愈汤加减,人参(先煎)、当归、熟地、鸡血藤各15克,黄芪30克,川芎、香附、延胡索、炙甘草各9克,白芍18克,红花12克。
4、肝肾亏损者
症状:为经后1~2日小腹疼痛,腰骶疼痛酸胀,经色暗淡而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或潮热,脉细弱,舌苔薄白或薄黄。
药方:以益肾养肝止痛为治则,调肝汤加味,当归、山茱萸、阿胶(烊化)、山药、香附各12克,白芍、巴戟天、熟地各15克,甘草6克,枸杞子30克,丹皮9克。
疏肝补肾法治疗月经病体会
疏肝补肾法治疗月经病体会
王兴才;王桂华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1989(0)2
【摘要】一、肝肾与月经的生理关系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
它源于先天之肾,化生于后天之脾,调节疏泄于肝,其主要成份是血,而血又为脏腑所化生,故脏腑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月经的生理、病理。
脏腑之中肝肾两脏尤为重要,它是维持月经常态的根源。
肝为藏血之脏,司血海,主疏泄,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疏泄寓有运化气血之能,因肝气条达,脾气健运能将水谷化生精微,化赤为血,肝疏泄适度血海满溢月经之本才源丰而流畅。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女子在发育成熟后,肾气旺盛、肾中的真阴开始成熟。
【总页数】1页(P26-26)
【关键词】月经病/中医药疗法;疏肝;补肾(中医)
【作者】王兴才;王桂华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拜泉县卫生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浅谈活血化瘀法应用于女性月经病治疗体会 [J], 樊永生
2.疏肝健脾补肾法为主治疗帕金森氏病 [J], 张玉芬;陈红政
3.疏肝补肾法结合周期疗法治疗月经后期疗效观察 [J], 张彦;刘婉利
4.补肾疏肝益气法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体会 [J], 苏昭;王哲
5.补肾疏肝法治疗月经过少病肾虚肝郁证的临床研究 [J], 肖潇;刘艳霞;孙文华;刘丹;姚海洋;兰娜;何可琦;张雨晴;滕秀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验交流
110 2015年19期
肝脾肾同治调痛经
米绍平廖慧玲汪世强
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痛经是指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的小腹或腰骶部疼痛,常随月经周期而发,重者可伴恶心呕吐、手足厥冷、冷汗淋漓,甚至昏厥,给工作、学习及生活带来影响,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未婚女性更为普遍。
临床上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后者多系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
本文指原发性痛经,主要研究王世强老师对痛经治疗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汪世强;痛经;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37(2015)19-0110-01
汪世强教授简介:主任中医师,第五批全国师承导师,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对内科、妇科、儿科各种常见疾病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门诊量大,复诊病员多,常以疏肝理气法、健脾除湿法、扶阳益气法等治疗而取得满意疗效。
1 中医古籍中痛经的记载强狂
中医古籍并无“痛经”病名记载,对痛经症状的最早描述,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首立“月水来腹痛候”,对痛经的表现有了明确的认识[2];至清.傅山将痛经的病理机制归纳为肝郁、寒湿、肾虚等三个方面:肝郁者可见肝气郁结,郁火抑固而痛生;寒凝痛经者,可见寒凝血瘀,胞宫气血不畅所致;而肾虚痛经,可见肾气亏虚,水不涵木,木克脾土,气逆而痛[3]。
2 王世强老师对痛经原因与治疗分析
痛经以实证居多,但反复发作者,证型复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兼夹者。
治以标本兼顾,多以疏肝、散寒、活血、温阳为一方,肝脾肾同治,效验。
特摘两例典型病案以饲读者:
2.1 案例1分析
案一、程某女 41岁 20140319首诊:痛经1年余,经来腹部冷痛,经色黑,白带多,腰酸痛畏寒,大便不爽,眠差梦多,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痛经,辩证:寒凝筋脉脾肾两虚,治法:温经散寒,健脾益肾。
辩证:肝郁血瘀脾肾两虚。
处方:柴胡 6g白芍 10g党参 10g麸炒白术 10g茯苓10g陈皮 6g黄芪 10g当归 10g法半夏10g木香 6g砂仁6g 炒山楂 10g醋香附 10g酒川芎 6g益母草 15g干姜 10g肉桂 3g炙甘草3g,共7付,冲服;20140401三诊:服药后痛经减轻,月经色黑好转,头昏眠差,心烦,怕冷好转,眼花,大便稀溏,舌淡嫩苔薄白,辩证: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处方:白附片 6g干姜 10g细辛 3g桂枝 6g酒黄连 3g酒黄芩10g烫骨碎补 10g盐补骨脂 10g山萸肉(山茱萸)10g淫羊藿 10g,巴戟天(巴戟肉)10g黄芪 10g当归 10g党参 10g 麸炒白术 10g炒山楂 10g醋香附 10g,炙甘草3g 共10付,冲服。
随诊半年痛经未发。
按:本病中医诊断痛经,辨证寒凝筋脉脾肾两虚。
方中干姜、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当归、酒川芎、白芍养营和血,淫羊藿、巴戟天(巴戟肉)、细辛散寒,党参、黄芪益气生血,牡丹皮、阿胶、益母草养血化瘀,麦冬养阴生血,法半夏和胃降逆,柴胡调和肝脾,炙甘草调和诸药。
以上药物用后患者自觉症状好转,但头昏疲乏肢软,经期量少,血块,经前后白带多,食纳差,大便不爽,舌淡嫩苔薄白,考虑脾虚明显,加用麸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砂仁健脾化湿。
用药一周后,月经色黑好转,但头昏眠差,心烦,怕冷好转,眼花,大便稀溏,舌淡嫩苔薄白,细察病情,患者脾肾阳虚表现明显,兼见郁热,治疗上寒温并用,脾肾双补。
随诊半年痛经未发。
2.2 案例2分析
案二、方某女 26岁 20130824首诊:痛经3年余,月经提前10天,怕冷,月经前尤甚,白带多,头昏,下腹胀,舌淡苔白,脉沉细。
诊断:痛经,辩证:肝郁寒凝脾肾两虚。
治法:疏肝散寒,健脾益肾。
辩证:肝郁寒凝脾虚湿阻。
处方:茯苓 10g桂枝 6g麸炒白术 10g干姜 10g细辛3g党参 10g陈皮 6g黄芪 10g柴胡6g醋香附 10g酒川芎 6g 白芍 10g益母草 15g鸡血藤 15g炙甘草3g,麸炒苍术 10g 防风 10g,中药5付,煎服;20131012三诊:服药后诸症缓解,痛经减轻,经量偏少,色黑成块,白带增多怕冷,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沉。
辩证:寒凝经脉气虚血瘀,处方:干姜 12g党参 15g 麸炒白术 15g茯苓 12g桂枝 12g白芍 30g柴胡 12g佛手10g炒槟榔 12g黄芪 30g当归 10g酒川芎 10g醋香附 12g 熟地黄 15g川赤芍 15g炒山楂 15g炙甘草 6g,中药5付,煎服;20131129四诊:痛经明显减轻,月经仍提前5天,量偏少,面部粉刺,便秘,舌淡微红,苔薄白,脉弦,辩证:肝郁血虚,处方:牡丹皮 10g炒栀子 10g柴胡 6g薄荷 6g 当归 10g茯苓 10g麸炒白术 10g白芍 10g生地黄 10g酒川芎 6g赤芍 10g黄芪 10g,细辛 3g干姜 10g益母草 15g夏枯草 10g蝉蜕 6g炙甘草3g,中药4付,煎服。
按:本病首诊中医辨证肝郁寒凝脾肾两虚,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温阳散寒,健脾益胃,方中干姜温阳散寒,麸炒白术、茯苓、党参、黄芪补脾益气,白芍、当归、酒川芎行气养血和血,醋香附、柴胡疏肝行气,陈皮、山药健脾化湿,芡实、制黄精益肾固精,炙甘草调和诸药。
服药半月后,患者症见痛经,月经量少,怕冷,月经前后白带多,眠差,梦多,汗多,舌淡苔白腻。
中医辨证肝郁寒凝脾虚湿阻,治宜疏肝散寒,健脾除湿,患者本次诉月经量少,在前次方上加用鸡血藤、益母草养血和血,白带较多,加用苍术健脾除湿。
二次服药后症见诸症缓解,痛经减轻,经量偏少,色黑成块,白带增多怕冷,大便干结。
舌淡苔白。
中医辨证寒凝经脉、气虚血瘀,治宜温经散寒,益气和血,此次在前方基础上加用佛手、炒槟榔,加强疏肝行气,气为血之母,气行则血行,加用赤芍,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加用熟地黄增强养血之力。
三次服药后症见痛经明显减轻,月经提前5天天,量偏少,面部粉刺,便秘,舌淡微红苔薄白,患者出现面部粉刺便秘舌淡微红,肝郁血热表现明显,故以丹栀逍遥散加味善后。
参考文献
[1]李克光主编.金匮要略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南京中医学院.诸病源候论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傅青主.傅青主女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米绍平(1969.6),男,副教授,专业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肝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