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海绵城市施工方案海绵城市是指通过灵活运用自然工程技术、人工工程技术和社会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能的城市形态。

为了打造更加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下是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1. 雨水收集系统:施工过程中,首先应建设雨水收集系统。

在道路和建筑物周围设置排水沟、雨水花园,用于收集雨水并将其导入雨水花园。

此外,可以在屋顶安装雨水收集设备,将雨水储存起来,以备后续使用。

2. 雨水渗透系统:在城市的绿地和公共空地上应设置雨水渗透系统,通过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雨水能够透过地面渗入土壤中,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

3. 河道改造:对于城市内的河流,应进行河道改造工程。

可以增加河道的宽度,加深河床,增强河流的容水能力,减少因暴雨而引发的洪水灾害。

4. 城市绿化:城市绿化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植树造林,建设花坛和草坪,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

同时,选择抗旱、抗寒、抗盐碱的植物,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

5. 管网改造: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管网改造工程。

将原有的排水管网与雨水收集系统相连接,将收集到的雨水导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6. 建设湿地公园:在城市的低洼地区建设湿地公园,用于收集雨水和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湿地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可以吸附有害物质,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7. 加强监测及预警系统: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城市的监测及预警系统。

通过安装遥感设备、感应器等技术手段,及时监测城市的气候变化、水位变化等情况,并提前发出预警,为城市居民避免洪涝灾害提供时间窗口。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施工方案包括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透系统、河道改造、城市绿化、管网改造、建设湿地公园和加强监测及预警系统。

通过这些工程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在日益加重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城市洪涝灾害、城市热岛效应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对水资源的集中管理、利用和保护,以达到减缓洪涝灾害、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适应力的目标。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设计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水资源的集中管理。

在城市规划中,应将水资源的利用和回收设计为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建设集雨系统、建设中水处理设备、利用雨水和废水进行灌溉和景观绿化等,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同时,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水系景观等,增强城市的水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其次,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需减缓洪涝灾害的发生。

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规划城市的水系、道路和建筑物布局,以减缓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在建筑设计中,应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洪能力。

在城市的绿地规划中,应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增加城市的渗水性,减少雨水径流的量,从而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

第三,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需应对城市热岛效应。

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应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采用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在城市规划中,应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建设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

同时,在城市的交通规划中,应提倡步行和骑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减少交通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还需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政府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监管,确保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投入,提供经济和政策的支持,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设计方案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管理、洪涝灾害减缓、热岛效应改善等多个因素。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水资源不足和城市洪涝等问题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并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海绵城市是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利用自然系统的原理和技术手段,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实现城市的雨水管理、水资源利用和气候适应能力的提升。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打造宜居、可持续、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原则:依靠自然系统,注重生态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应用;推动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参与,形成多方共治的合作机制。

三、核心措施1. 雨水管理:(1)规划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槽等),对雨水进行集中收集、储存和利用,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

(2)推广雨水渗透技术:通过改变地表铺装材料、增加绿地和雨水花园等手段,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

2. 水资源管理:(1)推行雨水利用制度:鼓励并规范居民、企事业单位的雨水利用,如用于景观绿化、冲洗马路等,降低对地下水和自来水资源的需求。

(2)推广节水技术与设备:加大对节水型厕所、水龙头、淋浴器等设备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3. 生态修复与保护:(1)增加绿地覆盖率: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设置绿地,增加城市面积的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的气候适应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2)推广生态林与湿地建设:积极发展生态林和湿地建设项目,实施植树造林和湿地保护行动,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4. 绿色经济与产业发展:(1)加强绿色产业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绿色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2)培育和推广环保技术与产品:加大环保技术研发投入,培育和推广环保技术与产品,提高产业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建筑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建筑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建筑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建筑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改变城市建筑和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水源枯竭和城市生态破坏等自然灾害。

本文将探讨建筑海绵城市的实施方案,重点介绍海绵城市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具体措施。

一、建筑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1. 蓄洪和渗水能力:建筑物和城市规划应考虑蓄洪和渗水能力,通过构建地下蓄洪区、雨水花园等设施,将雨水收集在地下蓄洪区,降低洪水发生的概率和对城市的影响。

2. 水质净化:通过植物过滤带、湿地净化设施等,将雨水中的污染物去除,净化雨水后再排放到自然水体中,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3. 提升生态系统:通过绿化道路、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绿色建筑设计,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4. 循环利用水资源:通过收集、净化和储存雨水,优化城市供水系统,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降低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5. 保护地下水资源: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和建筑设计,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层的稳定性和水质。

二、建筑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1. 技术设施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并储存雨水,用于灌溉绿化、冲洗马路等。

建设地下蓄洪区、雨水花园等设施,用于蓄洪和渗水。

2.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物上设置绿色屋顶、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增加绿地面积;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地表渗水面积。

3. 滞洪设施建设:在城市道路和低洼地区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净化设施等滞洪设施,将降雨后的积水暂时存放,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4.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能力,减少污水对城市水环境的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5. 生态治理项目:开展湿地恢复、河道生态修复等项目,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6. 法律法规制定:制定和完善建筑海绵城市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城市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推动建筑海绵城市的实施。

三、建筑海绵城市的实施策略1. 政府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建筑海绵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财政资金和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建筑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建设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水logging、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使城市具备更好的自然水循环和生态环境容量,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城市。

为了有效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1. 优化雨水排放系统,增加雨水收集设施,减少雨水径流,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

2. 加强城市下水道排水能力,提高城市排水效率,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二、增加绿地覆盖率。

1. 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空间,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强城市的生态环境容量。

2. 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减少城市硬质地面,增加土地的透水性,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三、推广雨水利用。

1. 在建设中加强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建立雨水利用系统,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2.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居民和企业利用雨水资源,推动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加强城市绿化管理。

1. 加大对城市绿化的投入,提高绿化养护水平,增强城市的生态环境稳定性。

2. 推广植物种植技术,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植物,提高植被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五、完善城市规划设计。

1.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加入海绵城市理念,将海绵城市要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

2. 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城市建设符合海绵城市理念。

六、加强宣传和教育。

1.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市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2.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

七、加强科技支撑。

1.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2.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是为了解决城市面临的水logging、热岛效应等问题,推动城市向更加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海绵城市 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  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城市内部的水资源利用和排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半自然和人工设施,将城市内的雨水有效收集、渗透、储存和利用,达到减缓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的目的。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一、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

1.1 绿地系统规划。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绿地来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存。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绿地系统的布局和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内的公园、绿化带、湿地等绿地空间,以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1.2 道路排水系统设计。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应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合理设计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将雨水引导到绿地和雨水花园中进行渗透和收集,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1.3 建筑物设计。

在建筑物设计中,应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手段,将雨水纳入建筑物内部进行利用或渗透,减少雨水径流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冲击,提高城市的雨水资源利用率。

二、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

2.1 技术设施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设施来实现雨水的收集、渗透和利用。

因此,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雨水收集桶、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城市的雨水资源利用率。

2.2 法律政策支持。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来支持和推动。

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法规和标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3 社会宣传教育。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

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度,促进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三、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成为了一种趋势和目标。

本文将围绕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目标,探讨其施工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一、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以自然的方式处理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实现城市内外水循环的良性闭合,降低洪涝风险,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包括“渗、蓄、滞、净”,即渗透、蓄水、滞留和净化。

二、施工方案1. 绿地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增加绿地和湿地的建设。

绿地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湿地则能够对污水进行净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 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设置雨水收集器、雨水廊道和雨水蓄滞洪区,将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进行有机结合,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3. 硬质铺装改造:将部分传统硬质铺装改造为透水铺装,增加地表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和城市内涝。

4. 整体排水系统综合改造:通过建设综合排水系统,包括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地下蓄滞洪区等,实现雨水与污水的分类、处理和利用。

5. 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对海绵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三、实施细则1.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海绵城市的方案,制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确保海绵城市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3. 监测评估:建设过程中,设置监测评估机制,对施工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资金投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筹集相应资金。

5. 宣传推广:开展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增加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参与度和支持度。

通过以上施工方案和实施细则,可以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

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海绵城市是一种以海绵为模型,通过自然系统的方式来调节城市的水文循环,减缓城市洪水排放压力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以城市空间建设为基础,通过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等一系列措施,减轻降雨洪峰对城市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目前,许多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的还是采用分流式排水体系,而这种排水方式容易导致城市排洪管网的负荷过高,无法承受大规模的降雨。

因此,在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方案中,应该优化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采用渗透性道路和步道、绿地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措施,使雨水得以循环利用,减少对排水管网的负荷。

第二,构建城市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的理念是通过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城市成为一个自然、绿色、宜居的城市。

在设计过程中应提高城市道路和屋顶的渗透性,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并在城市中建立湖泊、水渠和水塘等水体,使城市更加生态化。

第三,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

海绵城市的设计还需要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高城市用水的效率。

可以通过收集雨水、回收污水、提高供水设施的利用效率等手段,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水资源引导计划,鼓励市民使用低碳环保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如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等。

第四,加强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教育。

设计海绵城市不仅仅是规划和建设,更需要引导市民参与到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中来。

因此,设计方案应该注重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概念和理念的认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开展海绵城市主题的社区活动、宣传推广会等方式,激发市民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共同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

第五,完善政策法规支持。

为了加快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

政府应加大资源投入,制定和完善有关海绵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企业和机构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中来。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和管理措施,以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城市建设模式。

下面是一个海绵城市施工方案,包括雨水利用、生态绿化、低影响开发等方面的内容。

一、雨水利用1.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湖泊和雨水收集池等建筑设施。

此外,还可以利用屋顶、路面和其他硬化地面收集雨水。

2.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植物浇灌、公共绿地的水景、汽车冲洗和消防用水等。

通过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和对城市供水系统的压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绿化1.在城市中建设大量的绿地,包括公园、花坛和绿化带等。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城市的生态系统功能,吸收雨水,减缓雨水径流速度,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2.采用多种植被形式,如草坪、乔木、灌木等,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并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源,促进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3.在城市中设置生物滞留设施,如湿地公园和湿地过滤池等。

这些设施不仅可以去除污染物,净化雨水,还可以作为公共娱乐空间,提供交流和休闲的场所。

三、低影响开发1.减少城市地面的硬化面积,尽量保留土地的自然状态。

通过增加透水性的铺装材料,如透水砖和透水沥青,来改善道路和人行道的排水能力。

2.在新建建筑物和街区时,注重建筑设计的低影响,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如屋顶绿化、太阳能利用和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等。

3.将雨水收集设施、生态绿化设施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相结合,在城市规划中统一考虑设计和布置。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四、建设监测系统1.建立城市雨水排放和水质监测系统,及时了解城市的排洪情况和水质状况,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参考数据,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安装雨水控制设备,监测和调控城市雨水的排放速度和水位。

在雨水过大或洪水来临时,可以通过控制排放速度和水位,减少洪灾的影响。

3.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远程监控和大数据分析,对城市的洪涝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一、前言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一种像海绵一样吸水透水的城市。

它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治理城市水灾,同时利用城市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等功能,将建筑和生活区域设计成可以自然调节气温、调节雨水、减轻水污染的生态社区。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的排水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排水负荷,往往出现严重的内涝问题。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裸露地面和高密度的建筑也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目标,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个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

二、构建海绵城市的基本框架海绵城市是一种生态友好型城市,它是将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系统和管理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以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水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城市管理理念。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1. 全面升级城市排水系统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是构建海绵城市的关键步骤。

一方面,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排水管网改造,采用新型排水系统和处理设施以满足城市化进程的排水需求;另一方面,应采用多元化水保利用技术(包括雨水收集利用、蓄水、渗透、生物降解等)进行雨水的收集、储存、调蓄和利用。

2. 建立城市建筑绿色生态标准建筑绿色生态标准是促进城市建筑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这也是海绵城市建设与传统城市建设的重要区别。

建设时要尽可能地将生态环境要素融入建设过程,从而达到建成后具有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目的。

3. 优化城市绿化系统通过优化城市绿化系统,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降低城市气温,提高城市环境的生态价值。

为此,应该选择适合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建设多层次、多功能、多元化的城市绿化系统。

4. 大力推广水生态技术水生态技术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它可以通过人工湿地、生物滞留池、生态溪等工程手段将城市赤裸裸的水泥地面变成覆盖着植被的绿色河滩,从而贡献城市环境境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对降水的合理利用,因此“水”是关键词,归根到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这种模式下,将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多目标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

海绵城市和传统城市的区别可以归纳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弱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做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

二、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一)规划引领。

各相关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二)生态优先。

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城市开发中应保护水生态敏感区,如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绿地率、水面率、径流控制率应纳入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在专项规划中应有所体现,如生态护坡、植草地坪、透水混凝土地坪铺装;在控制性详规中对区域透水面积比例都要有规划控制指标;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可持续循环。

(三)因地制宜。

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四)统筹建设。

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

海绵规划与实施方案

海绵规划与实施方案

海绵规划与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强调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渗漏和蓄滞水量,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构建一个自然、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一、海绵城市规划。

海绵城市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它需要从整体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的水系、绿地、建筑布局等,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海绵城市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雨水利用、雨水收集、雨水渗透等方面,通过合理规划,使城市的雨水能够尽可能地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二、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1. 雨水收集利用。

在城市建设中,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充等用途,减少城市对地下水的开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绿地建设。

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通过增加绿地覆盖面积,提高城市的地表渗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 道路渗水处理。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道路的透水性,减少道路的地表径流,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4. 河道修复。

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修复,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提高河道的水质和水量,增加城市的水资源供给。

5. 建立海绵城市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海绵城市管理体系,包括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全过程管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持续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减少城市内涝风险,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安全、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同时,海绵城市建设还可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它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等因素,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减少城市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渗漏和蓄滞水量,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要求以及相关工作部署,统筹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确保实现城市建成区内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环节,以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为基本途径,立足于特有山水资源本底,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注重全域谋划,为打造康养宜居的公园城市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的保护,将海绵城市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中,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全过程管控体系健全完备,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全面消除内涝积水点,城市防洪标准达到设防要求,水环境稳定达标,全面夯实公园城市生态基底,建成区绿地总量、绿地质量、生态安全显著提升,城市河湖水系等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天然水域面积不减少,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基本建成地域特色彰显、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

三、主要任务(一)统筹谋划,完善规划管控体系1.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完善海绵城市顶层设计,评估现有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对已不适用的规划进行修编,优化各排水分区和各地块控制指标,明确列出能够支撑完成近期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的项目和远期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合理布局公共海绵并确定其规模,实现规划管控作用。

2.加强规划目标指标衔接。

对标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总体目标和绩效目标,科学制定考核达标的技术路径,海绵城市规划内容经同级规划主管部门统筹平衡,并与空间规划〃一张图"核对,批准后纳入同级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指标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2024年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方案精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024年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方案精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自然的生态系统模拟,利用地表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天然水文循环的城市模式。

在城市区域建设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可以更好地管理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同时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

下面是2024年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方案的精品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一、整体规划:建立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统筹规划城市水资源的获取、利用和保护,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水网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城市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科学布置水网系统,建立起完整的城市排水系统,确保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

三、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地比例,营造湿地、河岸带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地表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水资源的流失和污染。

四、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注重景观设计的生态循环性,利用雨水、河水和地下水等水源进行景观灌溉,减少对自来水的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建筑物的可调节性和适应性,合理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利用设施,减少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六、小区设计:注重小区内部的绿地规划和雨水花园的建设,通过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小区的景观效果,改善小区内部的水环境质量。

七、水源管理:建立城市水资源管理机构,经营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质。

八、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

九、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规范城市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落实责任主体的职责和义务。

十、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上推广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经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动全球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项目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项目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logging、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项目应运而生。

二、项目目标。

海绵城市项目的目标是通过调整城市的自然水循环,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减少城市内涝和水logging的发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三、项目实施方案。

1. 道路绿化。

在城市道路两侧和中央设置绿化带,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水能力,减少道路积水和水logging现象。

2.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建设雨水收集管网和储水池,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于城市绿化、景观水体补给和工业用水等,减少城市自来水的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湿地建设。

在城市空地、公园等区域建设人工湿地,增加城市的自然水文环境,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现象。

4. 城市屋顶绿化。

鼓励和支持居民、企业在建筑屋顶进行绿化,种植适合城市环境的植被,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和蒸发能力。

5. 建筑雨水利用系统。

对新建建筑和老旧建筑进行改造,安装雨水收集设施,利用雨水进行冲洗、灌溉和生活用水,减少对城市自来水的依赖。

6. 水系修复。

对城市内的河道、湖泊等水系进行修复和保护,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资源的稳定供应,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制定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明确各项指标和要求。

2. 开展城市雨水资源调查评估,确定雨水收集利用的潜力和重点区域。

3. 编制海绵城市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工程的具体内容、投资规模和实施时间表。

4. 开展示范区建设,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和技术,引导社会各界参与。

5. 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海绵城市项目实施方案,推动项目的持续发展和完善。

五、项目效益。

1. 减少城市内涝和水logging的发生,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2. 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海绵城市系统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系统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系统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水环境和城市内涝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系统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系统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利用自然系统的功能,实现城市内涝控制、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改善的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

二、海绵城市系统实施目标。

1. 实现城市内涝控制,减少城市水logging现象。

2. 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3. 改善城市水环境,减少水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 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三、海绵城市系统实施方案。

1. 绿色建筑。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增加城市地表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2. 雨水收集利用。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充等,减少城市雨水径流量,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湿地建设。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湿地,利用湿地的自净能力,净化城市污水,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4. 河道治理。

对城市内的河道进行治理,保护河道生态,增加河道水容量,减少河道泛滥的风险。

5. 森林防护。

加强城市周边森林防护区的建设,保护水源地和水土流失,减少城市洪涝灾害。

6. 智能排水系统。

建设智能排水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城市排水管网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排水效率,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四、海绵城市系统实施效果评估。

1. 内涝控制效果。

通过实施海绵城市系统,城市内涝现象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2. 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效率提高。

雨水收集利用和湿地建设等措施,提高了城市的雨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了城市的地下水资源。

3. 水环境改善。

湿地建设和河道治理等措施,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减少了水污染。

4. 城市抗灾能力提高。

海绵城市系统的实施,提高了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五、结语。

海绵城市系统的实施,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模式。

创建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创建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创建海绵城市实施方案一、规划设计。

1.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理念,将雨水资源利用、雨水渗透、雨水收集等纳入规划设计范畴,合理规划城市绿地、水系等,实现雨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自然渗透。

二、建设工程。

1. 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将雨水纳入城市景观设计中,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2. 在建设排水管网时,要采用透水铺装、透水砖等材料,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雨水渗透面积,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三、管理维护。

1.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确保海绵城市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2. 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市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共同维护好城市的生态环境。

四、政策支持。

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城市开发建设单位和市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2.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技术创新。

1.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对雨水资源利用、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2.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与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提高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精准利用和智能调控。

六、国际合作。

1. 加强与国际上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2. 积极参与国际海绵城市建设的合作项目,加强国际间的经验交流和人才培养,提升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七、风险防控。

1.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预判和防控,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预案,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安全可控。

2. 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的监测和治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控制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一种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方案,对于水资源利用和城市排水进行了综合考虑。

一、雨水收集与利用1.设立雨水收集系统:在建筑物的屋顶和道路等表面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并储存雨水。

2.雨水储存和利用:收集到的雨水通过净化和过滤处理,用于植物浇灌、冲厕、消防等非饮用用途。

3.雨水渗透:为减少地表径流,可在公园、绿地等地方设置雨水渗透设施,将雨水通过渗透池或花洒头渗透入土壤中,充分利用降雨水资源。

二、城市排水系统建设1.分流排水系统:将不同类型的雨水和污水分开收集和处理,减少排水系统负荷。

2.提高排水系统容量:通过调整排水管道直径、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和缓冲设备,以适应城市排水需求。

3.建设适度湿地: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布置湿地,可以起到过滤和净化水质的作用,减少雨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三、城市规划与绿地建设1.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在城市规划中注重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在易涝地区增加建筑物密度,减少城市洪涝风险。

2.建设绿地和湿地:绿地可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水量,减少洪涝风险;湿地可以净化水质,同时也可以提供生态环境。

3.利用自然地形: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修建小型水库、蓄水沟和水渠,分流和储存雨水。

四、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1.全面加强建筑工程防水:在建筑设计中,加强墙体、屋顶、地下室的防水技术,减少雨水渗透。

2.绿色屋顶和墙体:在建筑设计中增加绿色屋顶和墙体,提高雨水保持量,减少雨水的排放。

3.使用透水材料:在城市道路和广场等场所使用透水材料,减少地面积水,增加雨水渗透性。

五、居民参与与教育宣传1.居民参与:鼓励居民参与雨水收集和利用,提高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2.水资源教育宣传:通过举办水资源和海绵城市技术的宣传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公众对水资源的认识和节约使用的意识。

惠州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惠州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惠州海绵城市实施方案惠州市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中,雨水排放不畅、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因此,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惠州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实施方案。

一、海绵城市规划。

1.1 绿地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要大力发展绿地,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通过合理规划,将城市绿地、公园、湿地等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打造绿色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1.2 道路规划。

在道路规划中,要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纳入城市雨水管网,减少雨水排放对城市造成的影响。

同时,要尽量减少硬质路面的铺设,提高道路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量。

1.3 建筑规划。

在建筑规划中,要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大力发展屋顶绿化、立面绿化等措施,提高建筑的雨水利用能力,减少雨水径流。

同时,要加强建筑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设置,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海绵城市建设。

2.1 道路建设。

在道路建设中,要采用透水铺装材料,提高道路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

同时,要设置雨水花园、雨水花池等设施,将雨水纳入城市雨水系统,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2.2 绿地建设。

在绿地建设中,要注重湿地保护和恢复,增加城市的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

同时,要加强植被的种植,提高植被的吸水能力,减少雨水径流。

2.3 建筑建设。

在建筑建设中,要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加强屋顶绿化、立面绿化等措施的应用,提高建筑的雨水利用能力。

同时,要加强建筑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设置,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三、海绵城市管理。

3.1 雨水管理。

加强城市雨水管网的建设和维护,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减少雨水排放对城市造成的影响。

同时,要加强对雨水设施的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3.2 绿地管理。

加强对城市绿地的管理和维护,保护和恢复湿地,提高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植被的管理,保持植被的健康状态,提高植被的吸水能力。

海绵实施方案

海绵实施方案

海绵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海绵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而海绵实施方案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海绵实施方案的目标海绵实施方案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三、海绵实施方案的内容1. 道路设计:在道路设计中,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路面透水面积,减少雨水径流。

2. 绿地规划:增加城市绿地面积,采用透水铺装和植被槽等手段,提高绿地的雨水渗透能力。

3. 雨水收集利用: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充等,减少雨水排放。

4. 湿地建设:合理规划城市湿地,增加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雨水保持和净化能力。

5. 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手段,减少建筑物对雨水的阻隔,增加雨水渗透面积。

四、海绵实施方案的实施步骤1. 制定规划: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确定海绵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2. 技术研究:开展相关技术研究,确定适合城市的海绵实施方案,并进行技术攻关。

3. 资金筹集: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等多种渠道,筹集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

4. 实施方案:按照制定的海绵实施方案,进行具体的工程建设和实施。

5. 监测评估:对海绵实施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五、海绵实施方案的意义海绵实施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减少城市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同时,海绵实施方案的实施还将为城市带来更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结语海绵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关注海绵城市建设,共同推动海绵实施方案的实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层面:低影响生态开发
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 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 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 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 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区域层面:生态系统保护与恢1.复3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传统的智慧
宏村: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
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 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 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
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 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完好的 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 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 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
海绵城市设计研究方案
北京缺水!华北缺水!中国缺水!
我国人口是世界人口的20%,但中国的淡水资源仅有世界的10%不到,而且这其中的75%已经污染了;七 大水系中,不适合做饮用水源的河段已接近40 % 。中国的三分之二城市缺水,整个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 都在下降,北京地下水下降的速度是每年1米左右。
中国正试图通过建设大规模的引水设施,解决北方城市缺水难题
核心目标: 维持场地开发前后径流不变
雨水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 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 然地貌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
末端雨水快排模式
1.1 概念定义
海绵城市处理模式
海绵城市
刚柔并济、双管齐下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 性”工程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体”,强化对城市径 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 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 统。
LID的核心雨水调蓄方式包括入渗、蒸发、 滞留、蓄集等,采用的基本措施有生物滞 留带、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花园、储 水池等。
LID技术可以减少约30%-99%的暴雨径流并延 迟大约5-20分钟的暴雨径流峰值;
LID技术可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磷、油脂、 氮、重金属等污染物,并具有中和酸雨的效果, 是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核心之一。
传统的智慧 徽州民居:四水归堂
徽州民居依山傍水而聚,顺应地势建造村 落, 天井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少不了水系 的融合。天井中排水道与巷道中的排水道相连, 利用山势的坡度,造成水系的落差,溪水常年流 动,建筑与水系一静一动。人工水系网络既有利 于生活、生产,也便于防火、调节小气候、净化 空气、美化环境,极具生态功能。徽州古民居独 具特色的天井也与水系密切相关,既利于污水排 走,又能收集雨水
海绵城市
1.3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区域层面: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 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 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 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 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生态修复已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 生态调蓄空间。
河流
湿地
区域层面应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重要的生
态基础设施,并加以保护和修复,以留出足够的雨水涵养和
湖泊
生态调蓄空间。
城市层面: 1.3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低影响生态开发
四种政府:统筹者
Ecology at Philosophical Level
中华的传统智慧给予我们的启迪
尊重环境因素与自然规律,做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国际思潮
LID 低影响开发模式
低影响开发模式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美 国提出的一种较为先进的雨水管理模式, 其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 机制和设计技术,来实现对暴雨径流的管 理和控制。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基本目标是 使区域开发后水文状态尽量接近开发前的 状态,不增加地表径流量。
传统的智慧 苏州城:河网密布、纵横交织 “支穿曲渠,吐纳交贯,舟揖旁道,
井邑罗络未有如吴城者,故虽号泽 国而未尝有溺之灾”
因太湖地区地形四周高仰、中间低洼,苏州城内 修建大量塘浦以使高地有灌溉之水,而低地筑堤 作围可以防洪排涝。由此“低田常无水患,离天 常无旱灾,而数百里之内,常获丰熟”。吴郡记 载“或五里七里而为一纵浦,又七里或十里为一 横塘,因塘浦之土以为堤岸,使塘浦阔深,堤岸 高厚,则水不为害,而可是趋于江也。”
LID能将雨水大部分留在原地以回补地下水, 变雨水成为资源。
1.1 海绵城市概念 1.2 海绵城市五个原则 1.3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1.4 海绵城市四种角色 1.5 海绵城市四大指标 1.6 海绵城市八大技术
1 海绵城市 ——会呼吸的城市
1.1 概念定义
海绵城市
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 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 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 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 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 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 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 然”。
南水北调工程——为城市“解渴”
但中国城市真的缺水吗?
城市内涝等由积水而引起的灾害已成为困扰城市的严重问题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治水方式?
自然的智慧
水的大生态循环
万物相生 和谐共处
的自然理水方式
古人的智慧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指出,“天”与“人”皆同源于“道”,因而是统一的。他 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人和天都产 生于自然生成这个同一过程,因此,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包括治水 也应该将遵循自然规律,并以之其作为行为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