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历史上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盘点
方法论:诸葛亮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步识人法则
【前言】一代谋圣诸葛亮,无论是在行军打仗,还是处理国政时,都要起用大量人才,因此,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早已发展处一套自己的识人之法。
他在《知人》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简而言之,是从对方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真可谓面面俱到。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庄子齐物论》中有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人我彼此,各有是非,对世界的看法总是不一样的。
一个无志之人,要么是一个庸碌的人,要么是一个骑墙的小人。
这样的人对世界形不成自己的看法,只能人云亦云,甚至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因此,探问一个人的是非观,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志向。
对是非的态度越强烈,越能看出一个人志向之坚强。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变”指的是应变能力。
要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与他多说话。
将他逼到词穷的地步,看他如何应对。
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头脑灵活,思维敏捷。
内心有坚持的人,辞辩虽繁,但万变不离其宗。
而没有底线的小人,虽然说话五花八门,但是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识”指的是见识。
临事对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水平。
一个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会做事,终究不过是个对社会无害的人。
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一定是能够为改善社会、改善身边环境出谋划策的人。
但我们又应该仔细鉴别哪些人真正是见识不凡,哪些人却只是纸上谈兵。
一个人实际历练多了,提出的意见容易切中要害,就叫见识不凡;如果只是书呆子,他们的想法虽然天马行空,但百无一用,那是纸上谈兵。
【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遇到困难的事,这正是考验对方的勇气的时候。
没有勇气的人,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旧不知道如何破解难关。
而真正有勇的人,遇事刚柔并济,曲折迂回,迎难而上,往往都可以解决掉难题。
向诸葛亮学习识人七法
向诸葛亮学习“识人七法”蜀相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即“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七观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
虽然诸葛亮所处的年代离我们已相当久远,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的用人标准,但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拿来学习借鉴。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立场、观点。
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人,决不可委以重任。
因为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
少年时的周恩来总理就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宏图大志,成为了世界瞩目的杰出政治家。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变”指的是应变能力。
用刁钻的问题把他逼到理屈词穷的地步,看其反应如何。
因为能言善辩者一般头脑灵活,思维敏捷。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向对方提出问题, 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从而考察对方的见识,同时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 见识是否独特。
当今社会取才纳贤之时普遍采用答辩面试等方法正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古为今用之例。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就是把面临的危险告诉他,看他是否勇敢、具有牺牲精神。
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常常要人为地制造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
临危遇难,勇与不勇则一目了然。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通过一起饮酒来观察对方酒后的言论及性情。
当然,诸葛亮先生在这里不是提倡饮酒,真正用意在于利用某种适当的媒介实现无障碍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观察人本性的目的。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就是让他有利可图,看他是否廉洁奉公。
文强落马震惊全国,经受不住金钱、美色诱惑的人不可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清官, 只会危害国家利益, 损害政府威信, 伤害百姓感情。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与对方商定某事,看他能否说到做到,是否讲信用、是否口是心非。
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谋而合。
用人之道有七种方法
诸葛亮认为:知人之道有七焉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
不知心,即不了解人的本性,这是为将之大忌。
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如何了解下属的本性呢?诸葛亮在《将苑.知人篇》里,提出了七条“知人之道”。
一曰:间之以是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性。
一是“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故意用各种是是非非的问题来考察其是否有坚定的意向和主见,属于操守。
)即用间离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
志向专一,立场坚定,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那些“墙头草”式的人物,随风摇动,忽而东、忽而西,是不可与交,也难成一事的。
然而,这些人往往善于察言观色,附炎趋势,表面上甜言蜜语,伪装得惟妙惟肖。
只有“间之一是非”,将其置于大是大面前,才能辨其真伪。
二是“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用各种辩论来考察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属于才干。
)即用激烈的言词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和应变能力。
有的人受到激烈言词刺激,就象烈性炸药,一点就爆,爆完后也就烟消云散了。
有的人却气度恢弘,沉着应变,不上火,不冒烟,从从容容地论辨,以取得胜利。
诸葛亮“舌战群儒”时,面对“明枪暗箭”,表现了何等的迷人气度和应变能力!在今天的市场竞争舞台上,不能随机应变的人,是一时一刻都难站稳脚跟的。
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要求其出谋划策以观察其见识,属于才干。
)即就某项计划、决策和措施,向他咨询,并征求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水平。
一个企业搞技。
改造或产品开发,一般要选择二至三个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如何取舍?往往在这个时候,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经验积累和学识水平。
那些平时夸夸其谈,“咨之以计谋”而犹犹豫豫,不能裁决,没有丰富经验和真才实学的人,是不足重任的。
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如实告知甚至夸大事情的严重性,考查是否临危不惧,属操守。
)即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和勇气。
诸葛亮识人七法
第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临就是临近、靠近。即用丰厚的利润引诱他,看他是否保持事,看他是否如期完成,信守诺言。
第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咨就是咨询,识就是见识。即让其对重大问题提出决策意见,看他有无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
第四、“告之以危难而观其勇”。即让其处理一些艰难的事情。指明他所要经受的风险和面临的困境,看他的胆略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性就是品性。即和其开怀畅饮看其自我控制能力和品性。
第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志就是只志向。即对人的直接提问,看其分辨曲折是非的能力如何,以考察他的立场、观点、志向、爱好和兴趣。
第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穷就是穷尽,变指应变。即提出尖锐问题并追根求源的探讨某个问题,使其理穷辞少,以考察人才阐述问题时的逻辑性和表达力,分析问题的应变能力和敏感力。
心相篇:诸葛亮:识人七观
心相篇:诸葛亮:识人七观一代谋圣诸葛亮,运筹帷幄,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早已发展处一套自己的识人之法。
他在《知人》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探问一个人的是非观,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志向。
对是非的态度越强烈,越能看出一个人志向之坚强。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要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与他多说话。
将他逼到词穷的地步,看他如何应对。
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头脑灵活,思维敏捷。
内心有坚持的人,辞辩虽繁,但万变不离其宗。
而没有底线的小人,虽然说话五花八门,但是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识”指的是见识。
临事对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水平。
但我们又应该仔细鉴别哪些人真正是见识不凡,哪些人却只是纸上谈兵。
一个人实际历练多了,提出的意见容易切中要害,就叫见识不凡;如果只是书呆子,他们的想法虽然天马行空,但百无一用,那是纸上谈兵。
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遇到困难的事,这正是考验对方的勇气的时候。
没有勇气的人,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真正有勇的人,遇事刚柔并济,曲折迂回,迎难而上,往往都可以解决掉难题。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庸俗之人,喝酒以后胡言乱语,甚至耍酒疯,闹得场面尴尬。
而能够自我克制的人,有时会在此时流露心底的感慨,或谈理想,或谈挫折。
因此识人的伯乐,最应该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观察对方面对利益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节操。
节操高洁之人,对不义之财绝不享用。
《孟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义之财,数额再大,终究逃不过清空的一天。
相反,如果以自己清廉的节操辛苦获利,则利虽小,也是可以久享的。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在拜托对方办事时,还可以由此观察对方是否能如约办到。
晁说之有名言:“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诸葛亮认人7法
诸葛亮在《将苑》提出了为将者所需具备的七项特质,并提出识辨这七项特质的方法,即识人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以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以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以观其信。
这七项特质可概括为:志、变、识、勇、性、廉、信等七项内容,也可以理解成为将的早期胜任力模型现浅析如下:一、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此句指向对方提出是非问题,察看其价值观与职业倾向。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重用,首先得了解他的价值观是否积极、是否相对正确,志向是否远大。
为将,忠诚爱国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基本的一项要素,为将者如敌我不分,善恶不解,那后果是极其残忍的;志向远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一个人意志品质的改进,即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治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
在诸葛亮看来,“志”是第一位的,是方向性的要素,用现在的话来讲,态度志向决定成败。
通过问是非问题,察看对方的价值判断标准及倾向、志向。
二、穷之以辞辩以观其变此句中的“变”指的是应变、变通能力。
兵者,诡道也。
两军对阵,军情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所以为将者应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与灵活性,敌变我变,出奇制胜。
宋朝应该是国富的时代,但兵却不强,对外战争(反侵略)基本无可圈点之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朝对武将统帅权力限制太多。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可宋朝皇帝却不谙战争法则,为他的将军们准备了一堆的阵图阵法并让其随身携带,将军们只能按阵图阵法打仗。
将军们如要是有自己的练兵想法或者计划,须先报皇帝过目,这种僵硬的指挥,降低了武将们制敌的灵活性、实用性、针对性,贻误了稍纵即逝的战机。
而岳飞用兵,却打破了宋朝的常规。
他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些学者将“一心”译为万众齐心,集中兵力,我觉得这里“一心”应译为一念,即一念之间,选择A作战方式还是B作战方式,成败于一念之间,也即具体问题具体灵活应对,快速准确有效应对。
诸葛亮的用人制度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诸葛亮在重用一个人之前,常常人 、 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为地创造一个逆境,观察对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一个没有坚持 真理的勇气的人,一个面对困难畏惧退缩的人,不可能惩恶扬善, 也不可能为了百姓的利益勇往直前。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向对方劝酒,待他醉后再观察他属 、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于何种类型的人。酒后吐真言,要了解一个人,最好是等待他喝醉 的时候。一些人挖空心思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往往在酒醉之后将 卑鄙无耻的灵魂暴露无遗。看看今天那些贪官污吏,哪个不是得意 忘形,甚至肆无忌惮,就像一个醉汉一样失去了清醒的头脑,从而 低估了我党反腐败的决心和能力。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投其所好,以小恩小惠引诱对方,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考察他是否清正廉明。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希望自己遇到的是清 官、廉官,而非贪官。是富贵不能淫还是见利忘义,往往是判别一 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干部品行高低的重要标准,事实证明,经受不 住金钱诱惑的人,不可能利国利民,反而会危害国家利益、损害政 府威信、伤害百姓感情。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是指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看他的志向、志趣。人们是用思想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对大是大非 问题的看法也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具 备坚定的信仰,才能不怕困难、不惧艰辛,也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了解一个人是否值得你重用,首先就得了解他 的立场、观念和志趣。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要专门考察对方的应变能力。在 、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诸葛亮看来,在诸多智能因素中,应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今 社会,“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一个领导者面临的形势、问题和情 况瞬息万变,一些突发事件对官员的应变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具有能够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担 当重任。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是要考察对方的见识。向对方提出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方方面面的问题,让他思考相应的计策,看他的谋略是否深远,看 他的见识是否独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些毫无计谋、遇事便 束手无策的官员,即使有心为上级解愁,为百姓排忧,也终究力不 从心,无法左右大局。只有那些善于从战略上考虑问题、从战术上 处理问题的领导干部,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
三国智慧:诸葛亮的七大知人法则,条条受益无穷,值得收藏
三国智慧:诸葛亮的七大知人法则,条条受益无穷,值得收藏真正的智慧,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的头号智者,不仅谋略过人,在识人用人方面可谓可谓匠心独具、有独到见解。
诸葛亮在著作《知人》一文,言简意赅而又别具一格地阐述了自己的“知人七法”:“夫人之性, 莫难察焉, 善恶既殊, 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 有外恭而内欺者, 有外勇而内怯者, 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 简而言之,是从对方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真可谓面面俱到,让人受益匪浅。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这像是指要向对方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看他的志向有何特点。
考察一个人,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人品?可〝问之以是非〞,看其对是非曲折的判断,对某事物的看法,观察其志向。
凡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含混不清、模稜两可的人,很可能是随风摇动、忽东忽西的〝墙头草〞之人,也是最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损害到公利的,因此绝对不可以委以重任。
这种人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内心操守,习惯于见风使舵,没有定性。
只有志向高远、立场坚定、胸怀宽广人,才是可交可用的人。
志向, 指人们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 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人无志不立。
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 也不可能有所作为。
“问之以是非”, 不仅观其志, 还提供了观志识人的方法。
例如少年周恩来就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图大志, 通过年少时的远大志向便可知其将来必成大器, 事实已经证明, 正是这一志向造就了世界瞩目的杰出政治家。
可见, 观志识人不失为选人用人的一个基本方法。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向对方提出尖锐问题,看他是否具备分析问题、处理事理的能力。
“变”指的是应变能力。
选人用人不应是本本先生, 更不能是郑人买履中的“郑人”。
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
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诸葛亮的典故: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是对选人用人很有一套,以下是cnfla小编精心整理的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了解。
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通过用酒、财、约会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这个人是否廉洁、是否守信用。
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揭秘三国时,诸葛亮以精于治国闻名于世,行兵布阵被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过人之处。
刘备初入蜀时,任命蒋琬为广都长,有一次刘备出外视察,突然来到广都,他见蒋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大怒,将加罪戮”。
这时,诸葛亮出面为蒋琬求情,他说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劝刘备重用蒋琬,使刘备对蒋琬刮目相看。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刘备兵力不足,“急书发益州兵”,诸葛亮正在犹疑之际,其僚属杨洪进言“无汉中则无蜀”,劝诸葛亮马上发兵。
诸葛亮见杨洪见识不凡,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杨洪推荐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略,诸葛亮便请刘备任命何祗为广汉太守,“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仍不忘推荐蒋琬和费祎“可任大事”,后来蒋琬和费祎先后担任掌管国家军政的大司马一职,使蜀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稳定。
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诸葛亮心书》中,诸葛亮说: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显然,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漫谈诸葛亮识人之道
漫谈诸葛亮识人之道诸葛亮在《将苑·知人篇》中,提出了七条识人方法。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这段话的意思是:考察和辨识一个人,一是提出问题向他请教,考察其是非判别能力,来观察他的志向是否远大;二是与他辩论,用言辞反驳考问他,使他理屈词穷,藉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向他咨询计谋,藉此观察他是否有胆有识,具有真才实学;四是告诉他将面临祸患和困境,以观察他是否勇敢坚韧;五是用酒灌醉他,以观察他的真实品性;六是送财物试探利诱他,藉以察看他是否清正廉洁;七是要求他限时完成交办的事情,藉此察看他是否信守承诺。
诸葛亮提出的七种识人方法,主要是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去考察选拔人才。
其实可以用一句话去概括,就是“察其言,观其行”,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予以考察。
可以说这是他长期以来识人用人的经验总结,在实践中确实有效,但知人知面不知心,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并非容易。
按照辩证法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
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莫不如此。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反之亦然,不可能不发生变化。
一个人外貌和内在素质、品德、修养,都将会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地位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你看林彪,一代名将,毛泽东钦定的接班人,最后竟然出逃,摔死在内蒙古。
而像彭德怀这样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革命,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开国功臣,只因在庐山会议上公开替老百姓说了几句实话,结果被“充军”二线,流放致死无人顾问,直到“四人帮”被粉碎后才予以平反。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多少爬雪山过草地、经过长期生死考验的老干部被打倒。
难道像毛泽东这样聪明绝世、博古通今的一代伟人,都不知道这些老干部的经历、为人和品性,对他们都没有进行过考察、辨识,就将他们提到重要岗位,而让四人帮轻易拉下台?当时毛泽东一言九鼎,想保护谁就可以保护谁,从红卫兵到中央文革小组,谁敢不听?即使“四人帮”有权有势,胡作非为,也奈何不得。
诸葛亮观人七术
诸葛亮观人七术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诸葛亮向来以神机妙算名扬后世,甚至于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已经成为了一个具备着呼风唤雨、未卜先知等等神奇能力的人物。
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也确实具有多方面杰出的成就,他是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还是一个发明家,当然最为人瞩目的还是他在军事与政治方面的成就。
作为蜀汉先主刘备的托孤大臣,诸葛亮几乎统摄了蜀汉后期的军政大权,是蜀汉的柱国基石,这样的领导人物不仅仅需要管理日常事务,而且同时也肩负着“为国选材”的重任,需要为国家提拔培养后进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够去确定并提拔人才呢?诸葛亮在他的《知人》一文中,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被后世称为“诸葛观人术”,总的来说就是牢记这7句话,就能够练出“火眼金睛”,很轻松地洞察他人的本质,任何人都无所遁形。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说询问他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看法,以此来观看他的心智与心志,现在很多父母在见到女儿男朋友的时候,都会邀其一起吃饭,然后装作不经意地问他对于当下某个新闻事件的看法,然后判断这个男人是否值得女儿托付终身,其实便是不自觉地运用到了这个方法。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在生活中其实也有经常运用到,一个人在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后,你就不停深入进去,有的人稍微深入就谈不下去了,反而会变得恼羞成怒,这种人就不足以信任;有的人依然胸有成竹章法不乱,这就说明他在说话之前必然有过极为深入的思考,具有卓越的才能;有的人尽管已经说不上来但是会坦诚自己的错误,这种人虽然才智不足但人品也还算踏实。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向他询问治国安邦乃至于处理日常小事的计谋,去看他的见识以及处理事务的思路,以此来判断他的才能,事实上像诸葛亮本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当初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去拜访他的时候便是“以天下大事咨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娓娓而谈,成就了千古美谈“隆中对”,他也因此而得以被重用。
成功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诸葛亮的知人识人“七观法”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其志向。如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为了荣华富贵,而周恩来在但是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老师为之震惊。(另有一种解释就是通过刻意的搬弄是非,来试探、刺激、诱导,来观察其品性气质。)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这种方法是突然告诉一个人说大难降至,通过观察他的表现是否勇敢。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让他亲自经历灾难,只有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勇就是忠诚、勇敢、刚强与坚贞等优秀品质,也是铮铮铁骨的血性男儿。一战时美军高级将领将麦克阿瑟将军一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经常与死神捉迷藏。一次,德军的炮弹落在了他指挥所的近旁,他却镇定地对部下说:“放心,整个德国也还造不出一颗能打死麦克阿瑟的炮弹。”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源自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俗话说“酒后吐真言”,也说“酒能乱性”,通过一起喝酒来观察其酒后的言论及真性情。人喝醉后,他大脑的意识部分被酒精麻醉了,所以他就会在无意识中把清醒时不肯暴露的秘密说出来。酒后的酒品就像赌桌上输钱后的表现一般真实。有这么一种说法,酒后喜欢唱歌的人:生活起居较具规律性,也是乐观进取之人,虽会酒醉,但心不会醉;喝醉酒就胡言乱语、信口开河的乱开承诺支票:是怯懦型,有消极的倾向,常见怀才不遇或不满现状;醉后会哭的人:个性消极,自卑感重,在日常生活上曾遭受严重的鄙视或有许多委屈,在平常即会常抱怨或发牢骚之人;醉后就睡的人:是属于理智型之人,平常不喝酒时颇懂得自我约束,言行也少踰矩;醉后爱笑之人:个性乐观、随和、不拘小节,也是颇具幽默感之人;酒后喜欢唠叨、争吵,甚至会动手打架之人:平常情绪不稳,是处在长期的时运不济,或屡遭挫折、不顺的际遇下,属于怀才不遇的典型,其目前之运势则是处在蹇滞阻塞难通的情况下;喜欢独自一人默默喝酒之人:落寞寡欢型之人,拙于交际与词令的表达,个性孤独,为人拘谨其人富理智,能明辨是非,心性上却是怯懦及消极;没有「粉味」就喝不痛快的人:是属于寂寞型的男人,平常少有可以倾谈的对象,也禁不起别人的批评,少能忍受被人忽视的感觉。喜欢续摊喝酒的人:喜欢嘻哈、虚荣、热闹之人,聪明且具才能,但好胜心强;喜欢交友及展示酒量或财富之人,不喜占人便宜,所以也会争取付帐的机会,以避免亏欠人或被戏谑为小气;喝酒喜欢划拳助兴之人:是孤独寂寞型的人,常会有情绪性的孤寂感,所以藉由划拳酒令等肢体语言排遣寂寞感,这样子的人也会藉由忙碌的工作来忘却烦恼与寂寥!
诸葛亮识人用人“七观法”
诸葛亮识人用人“七观法”三国时期,人才辈出,群星闪耀,英雄的传奇,智者的比拼,都使“三国”这段历史充满了智慧与传奇。
而“三国”对人才的争夺尤其激烈,无论是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的曹操,还是肝胆相照、竭诚待人的刘备,或者升堂拜母、托以兄弟之情的孙权,他们选人、识人、用人,都有独到之处,都选拔和笼络了一批忠良死节之臣和能征善战之将,共同谱写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诸葛亮对识人用人提出了七条标准,后人称为“七观法”,主要内容是:“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穷之辞辩以观其变;咨之以计谋以观其智;期之以事以观其信;临之以利以观其廉;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告之以祸以观其勇。
”这七个方面,既要求德,更注重才,德才兼备,全面考察,比曹操的“唯才是举”要科学得多。
细读之下,颇多教益,遂将所感所悟记下,以娱心志。
诸葛亮的第一句话是:“问之以是非以观其志”,这里的“志”即志向、志趣,这句话的意思是:向对方提出是非不同的问题,通过与之交谈,观察对方是否志向远大,能否明辨是非,有无宽广的胸怀。
有无远大志向,这是我们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时首先所要考察的。
胸无大志,猥劣之人,断不能成就大事,也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曹操在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对袁绍其人有一段精彩的评价,说他“干大事吝惜身子,见小利却拼上性命,算不得英雄”,可见袁绍在曹操心目中是个见识短浅,胸无大志的人,终为曹操所灭。
而志趣不同,也难于共事,所谓“异己难与同谋”,如南唐后主李煜,虽然聪明有才,文彩风流,而其志却不在安邦治国,只在诗词歌赋,风花雪月,结果弄得家国破碎,囚禁至死。
诸葛亮的第二句话是“穷之辞辩以观其变”,这个“变”即应变、变化,意思是向对方提出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并追根问底,考其细节,考察其有无灵活应变的能力,有无见微知著的水平。
赤壁之战,完美地展示了诸葛亮天才的外交才能和应变能力。
当时曹操陈百万雄兵于长江北岸,气势汹汹;刘备新败于长坂,无力抗衡;而孙权朝野一片投降声音。
历史趣谈揭秘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太管用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太管用了
导语: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通过用酒、财、约会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这个人是否廉洁、是否守信用。
三国时,诸葛亮以精于治国闻名于世,行兵布阵被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过人之处。
刘备初入蜀时,任命蒋琬为广都长,有一次刘备出外视察,突然来到广都,他见蒋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大怒,将加罪戮”。
这时,诸葛亮出面为蒋琬求情,他说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劝刘备重用蒋琬,使刘备对蒋琬刮目相看。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刘备兵力不足,“急书发益州兵”,诸葛亮正在犹疑之际,其僚属杨洪进言“无汉中则无蜀”,劝诸葛亮马上发兵。
诸葛亮见杨洪见识不凡,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杨洪推荐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略,诸葛亮便请刘备任命何祗为广汉太守,“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仍不忘推荐蒋琬和费祎“可任大事”,后来蒋琬和费祎先后担任掌管国家军政的大司马一职,使蜀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稳定。
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诸葛亮心书》中,诸葛亮说:
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
生活常识分享。
诸葛亮识人七种方法
※〒※【诸葛亮识人七种方法】※〒※俗话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识人用人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关于如何知人识人,诸葛亮有着名的七观法供我们参考: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4、告之以祸难观其勇;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通过问答来观察其对事物的判断力,来观察其志向。
如周恩来在小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为了荣华富贵,而周恩来在但是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让老师为之震惊。
(另有一种解释就是通过刻意的搬弄是非,来试探、刺激、诱导,来观察其品性气质。
)“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就是通过出其不意的问答来观察其应对突然问题或事件的应变能力。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纪晓岚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来议事,久等不来,他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迟迟不到?”这话正好被走来的乾隆帝听到,便厉声问什么是“老头子”。
在众人吓得战栗之际,纪晓岚却从容不迫地回答:“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
”乾隆帝听后转怒为喜。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指通过询问计谋来了解其学识的真伪、广窄等。
有一个例子,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一周后,埃森豪维尔给马歇尔参谋长叫去,在概括介绍了太平洋战争的基本形势后突然问到:“我们的行动方针是什么?”,马歇尔是想亲自考察埃森豪维尔在战争压力下如何出谋划策。
在当时混乱和不利的情况下,马歇尔急需要一位有胆识的军官作他的助手,虽然他也已从其他途径听到对埃森豪维尔能力和胆识的称赞和肯定,但他还是要亲自测试一番,果然埃森豪维尔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在几个小时后即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建议和计划,很对马歇尔的胃口。
埃森豪维尔后来也步步高升,成为二战美军最着名的高级将领。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这种方法是突然告诉一个人说大难降至,通过观察他的表现是否勇敢。
诸葛亮用人之道
诸葛亮用人之道诸葛亮用人,在《知人>>篇中,他叙述了知人的难度和用人的眼力,最终提出了七条用人之道: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即考察一个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和志向。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即提出尖锐的问题诘难他,看他的观点能否随机应变。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即询问他的计谋、策略,看他的见识如何。
四: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
即告诉他艰难、祸乱,看他的克服勇气。
五: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即以美酒试他的品行。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即以金钱之利看他是否廉洁。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即托付他办事看他的信用如何。
诸葛亮一生谨慎,对人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方面进行考察,选拔了不少人才,他的用人之道,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诸葛亮用人原则论诸葛亮的用人诸葛亮对人材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夫治国者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这道,务在举贤。
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举贤”对于治国的重要。
“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
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
”。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贤才”对国家的重要程度。
“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谷,直士出于众下。
”。
(见《诸葛亮集。
便宜十六策。
举措》)这是诸葛亮讲要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材。
这里试对诸葛亮的用人特点和用人原则加以总结。
诸葛亮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和原则,就是用“德才皆备”的眼光来衡量人材。
在封建社会下,“忠”、“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
对一个国家和政权来说,忠诚则又是首要之“德”。
诸葛亮称赞蒋琬道:“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见《蒋琬传》);他赞董和“有忠于国”。
(见《董和传》);他赞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
(见《陈震传》);赞杨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见《杨洪传》)。
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见《王平传》);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见《姜维传》)。
诸葛亮《识人七法》
-8-
诸葛亮《识人七法》 诸葛亮《识人七法》: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
诸 葛 亮 识 人 七 法
。
考察是否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考察是否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如未能 完成时的托词是否属实。 完成时的托词是否属实。 观察其与人约会时是否守时。 观察其与人约会时是否守时。
8、 放之以权限而观其识 、
诸 葛 亮 识 人 七 法
-1313-
创业成功与否,最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用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权与观察,纠偏。 授权:给予其足够的权限,让人有个空阔的 授权 活动空间 。 观察:观察其工作的办事过程,一看其处理 观察 事情的能力,二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三 者在偏离工作轨道。 纠偏:对公司可能造成较为重大的负面影响 纠偏 或损失时,要及时出手予以纠正或制止。
-9-
即对人的直接提问, 即对人的直接提问,看其分辨曲折 是非的能力如何,以考察他的立场、 是非的能力如何,以考察他的立场、 观点、志向、 观点、志向、爱好和兴趣 同一个团队的人, 同一个团队的人,合作的基础是拥 有相同的价值观 道不同不相为谋
2、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
诸 葛 亮 识 人 七 法
9、 观其对手、好友而辩其人 、 观其对手、 物以类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诸 葛 亮 识 人 七 法
-1717-
看一个人的品格, 看一个人的品格,要看他身边的好友都是 什么人。 什么人。 看一个人的能力, 看一个人的能力,要看他对面的对手是什 么层次。 么层次。 其面对的对手、 其面对的对手、周围的好友的能力品行决 定了其人的品性能力。 定了其人的品性能力。
方法论:诸葛亮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步识人法则
方法论:诸葛亮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步识人法则【前言】一代谋圣诸葛亮,无论是在行军打仗,还是处理国政时,都要起用大量人才,因此,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早已发展处一套自己的识人之法。
他在《知人》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简而言之,是从对方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真可谓面面俱到。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庄子齐物论》中有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人我彼此,各有是非,对世界的看法总是不一样的。
一个无志之人,要么是一个庸碌的人,要么是一个骑墙的小人。
这样的人对世界形不成自己的看法,只能人云亦云,甚至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因此,探问一个人的是非观,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志向。
对是非的态度越强烈,越能看出一个人志向之坚强。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变”指的是应变能力。
要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与他多说话。
将他逼到词穷的地步,看他如何应对。
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头脑灵活,思维敏捷。
内心有坚持的人,辞辩虽繁,但万变不离其宗。
而没有底线的小人,虽然说话五花八门,但是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识”指的是见识。
临事对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水平。
一个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会做事,终究不过是个对社会无害的人。
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一定是能够为改善社会、改善身边环境出谋划策的人。
但我们又应该仔细鉴别哪些人真正是见识不凡,哪些人却只是纸上谈兵。
一个人实际历练多了,提出的意见容易切中要害,就叫见识不凡;如果只是书呆子,他们的想法虽然天马行空,但百无一用,那是纸上谈兵。
【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遇到困难的事,这正是考验对方的勇气的时候。
没有勇气的人,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旧不知道如何破解难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三国历史上诸葛亮识人用人的七种方法盘点
导读:三国时,诸葛亮以精于治国闻名于世,行兵布阵被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过人之处。
刘备初入蜀时,任命蒋琬为广都长,有一次刘备出外视察,突然来到广都,他见蒋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大怒,将加罪戮”。
这时,诸葛亮出面为蒋琬求情,他说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劝刘备重用蒋琬,使刘备对蒋琬刮目相看。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刘备兵力不足,“急书发益州兵”,诸葛亮正在犹疑之际,其僚属杨洪进言“无汉中则无蜀”,劝诸葛亮马上发兵。
诸葛亮见杨洪见识不凡,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杨洪推荐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略,诸葛亮便请刘备任命何祗为广汉太守,“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仍不忘推荐蒋琬和费祎“可任大事”,后来蒋琬和费祎先后担任掌管国家军政的大司马一职,使蜀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稳定。
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诸葛亮心书》中,诸葛亮说:
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显然,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
通过用酒、财、约会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这个人是否廉洁、是否守信用。
诸葛亮的知人术和《庄子·列御寇》提出的“九征”鉴人法(见7月15日《广州日报》B9版)有类似之处,是一种很实用的知人方法。
相关阅读推荐:揭秘:历史上功劳比诸葛亮还大的一个三国谋臣细数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十名接班人的人生结局揭秘: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人生十大致命败笔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三次巅峰对决诸葛亮手中的羽扇是怎么来的?揭秘: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东西?相关专题:诸葛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