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初步认识_教学设计_教案
18.1统计的初步认识
课题:统计的初步认识年级:八年级主备课人:石晓庆课型:新授课审核人:张之友审核时间:【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2)多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2、过程与方法(1)经历数据的处理过程,学会合作学习,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2)在形成猜想和作出决策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利用数据的收集解决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体验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品尝发现带来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习重点】感受数据收集的全过程【学习难点】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教法学法】小组合作与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具、学具准备】课本,导学案【学习过程】一、目标准备1、情境导入,明确目标A、看书2——3页,完成下面问题:完成做一做左边的调查表,在选项代号上打“√”。
想一下:如果是你,怎样完成做一做右边的统计表?书中的班级有共50人,你能看懂直方图(左)和扇形统计图(右)吗?(1)从直方图中,能看出喜欢、比较喜欢、一般、不喜欢的人数各为、、、。
(2)扇形统计图中,喜欢占30%,它是通过怎样的运算得到的?。
不喜欢的10%呢?。
2、基础前置,合作互助(师友互助,组内交流)(1)小组讨论并展示独学环节的题。
(2)请带领全班同学完成咱们班的统计表。
(3)除了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人数,你还有更省时的方法吗(4)调查之前我们应先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项工作(5)要对“你的电脑打字速度”进行统计可采用________法收集数。
(6)收集数据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二、成果展示(展示交流,点拨解惑)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页的练习题学生做完以后,小组内互相检查,订正错误四、梳理安排1、知识归纳(1)统计的一般过程是什么?归纳:实际问题——搜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统计分析——合理决策(2)收集数据的方法都有哪些?2、作业布置同步训练对应部分练习题五、课后反思:将生活问题呈现在课堂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据的用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各小组间积极谈论,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 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 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 统计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阶段数学基础知识后,对统计学进行初步了解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本数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逐渐建立起统计学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知道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3.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实际案例为例,使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实例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收集生活中的统计数据,用于案例教学。
3.练习题:设计巩固和拓展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关注统计数据,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总体、个体、样本等。
通过实例讲解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统计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呈现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统计初步认识》教案详解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统计初步认识》教案详解近年来,统计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统计数据不断地出现。
因此,在小学教育中也加入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以加强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和认知。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统计初步认识》教案就是其中之一。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了解数据的来源和分类方式2.掌握常见的数据处理方式,如调查、统计、分析等3.能够根据所给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有效的结论二、教学内容1.数据的概念和分类数据是指各种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所得到的结果的集合,可以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定性数据是指具有某种属性的数据,如性别、职业、颜色、形状等。
定量数据则是指具有数值的数据,如身高、体重、价格、时间等。
2.数据的处理方式(1)调查调查是指通过数据收集的方式获取所需数据的过程,包括目标、对象、方法、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2)统计统计是指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汇总,计算出各种指标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3)分析分析是指根据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得到有意义的结论。
三、课堂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听到或看到的某一数据,如球场观众数量、运动员成绩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概念和来源。
2.讲解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分类方式和处理方式,如调查、统计、分析等。
3.活动学生通过设计问题、编写问卷等方式,在班级中实践调查的内容,了解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方法。
4.练习教师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掌握常见的统计学指标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的计算方法。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并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本课的感受和收获。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一些新颖有趣的话题,捕捉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参与。
2.实践法通过设计问题、编写问卷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方法。
统计的概念教案
统计的概念教案一、导入统计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本节课将介绍统计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应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目标- 了解统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理解统计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 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和概率知识。
- 培养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统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统计的定义:统计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 数据的类型: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 统计的基本概念: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观察值等。
2. 统计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经济学中的统计分析: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如国民生产总值、通胀率等。
- 医学中的统计应用:临床试验、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等。
- 社会科学中的统计分析:民意调查、人口统计等。
3. 基本的统计方法和概率知识- 数据的整理和描述统计:频率分布、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 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的定义、加法规则、乘法规则等。
- 统计推断: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4. 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培养- 数据的可视化: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 数据的解释和推断:从统计结果中得出合理的结论。
四、教学方法- 讲解和演示:通过讲解和示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统计问题,培养合作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估- 课堂小测:在课堂结束时进行简单的选择题测验,检查学生对统计概念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和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扩展阅读- 《统计学导论》- 《概率论》- 《统计推断》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对统计学有更全面的了解和应用。
小学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doc
小学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教学目: 1、通学生堂数学活程,了解的基本知、技能与思想,初步理解和掌握中的收集和理数据的一些方法、策略。
2、通学生整个活的参与、体,建立符号感,培养抽象思水平和推断水平,展点。
3、采用学生合作、交流思的学方式,在交流、欣中初步形成价的意。
初步理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1 、学生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程。
2 、根据表会分析一些生活象。
教学准:件表若干份片教学程:活一:听老的人数。
(情境, 引出新知。
)1、初步接触表出示一本班学生第三元成表:能看懂?来,看?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介表格:表格的上面有一行字,它是向我介了整个表格的内容,我能把它叫做是表。
表格里面分了几行,第一行是⋯⋯第二行是⋯⋯那么象的表格我把它叫做表。
(板:表)师:制作这样的表格有什么作用呢?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会明白了。
2、实行简单地数据统计同学们真能干,从这张表上看出了这么多。
今天我们上课的现场,来了好多的听课老师,他们也为你们的表现而高兴。
那你能帮老师数一数今天一共来了多少位男老师和多少位女老师吗?学生数,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过程,有结果了吗?谁来说说。
请你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在这张表格里。
反馈,谁来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这张统计表。
看着这张表格,你能够知道什么?(如果学生一时答不出,教师就要适当地追问:男老师多呢还是女老师多)当学生说到合计时,就要追问什么叫合计活动二:统计喜欢吃的物品的人数。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 谈话引入:今天是 5 月 22 日了,下礼拜我们的同学就将迎来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
如果我们在那天要开个联欢会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吗?谁来说说?哦,还能够吃东西了,真好!说说看,你最想吃什么?老师这里就有四样物品,贴在黑板上。
1、引导学生调查喜欢物品的人数①、现在,我们听课的老师很想知道咱们四(1)班的同学最喜欢吃的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方法。
《统计初步认识》教学教案设计
《统计初步认识》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统计的概念与作用1.1 教学目标了解统计的定义与基本概念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重要性1.2 教学内容统计的定义与基本概念统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统计的定义与基本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统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1.4 教学活动引入统计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重要性1.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统计应用实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第二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1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与整理过程掌握数据整理的基本技巧2.2 教学内容数据的收集方法:问卷调查、观察法等数据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分类、排序、图表表示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与整理过程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数据整理的实践操作2.4 教学活动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收集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进行数据整理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数据整理的基本技巧2.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数据收集方法的理解数据整理报告:评估学生对数据整理过程与方法的掌握程度第三章:数据的描述与展示3.1 教学目标了解数据描述与展示的方法与技巧掌握常用的数据描述与展示工具3.2 教学内容数据描述的方法:数值描述、文字描述等数据展示的工具:表格、图表、图形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据描述与展示的方法与技巧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数据展示的实践操作3.4 教学活动介绍数据描述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描述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学习数据展示的工具,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数据展示工具的使用方法3.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数据描述与展示方法的理解数据展示报告:评估学生对数据展示工具的掌握程度第四章:统计分析与解读4.1 教学目标了解统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掌握统计解读的基本技巧4.2 教学内容统计分析的方法:描述性分析、推断性分析等统计解读的步骤与技巧:数据分析、结果解释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统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统计解读的实践操作4.4 教学活动介绍统计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分析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进行统计解读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统计解读的基本技巧4.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解统计解读报告:评估学生对统计解读步骤与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五章:实践与应用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与实践能力5.2 教学内容实际问题的统计分析案例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5.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的统计分析案例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5.4 教学活动分析实际问题的统计分析案例,让学生了解统计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进行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培养统计思维与实践能力5.5 教学评价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统计分析案例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图表的绘制与分析6.1 教学目标学会绘制常见的统计图表能够通过图表分析数据和传达信息6.2 教学内容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的绘制方法图表的解读与分析技巧讲授法:介绍各种图表的绘制步骤和特点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绘制图表并进行分析6.4 教学活动学习不同类型图表的绘制方法,并练习绘制利用绘制出的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6.5 教学评价学生绘制图表的准确性图表分析和解读的深度与准确性第七章:概率的基础知识7.1 教学目标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7.2 教学内容概率的定义和性质事件的类型及概率的计算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概率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概率的计算7.4 教学活动引入概率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学习不同类型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并进行练习学生对概率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计算简单事件概率的能力第八章:统计抽样与估计8.1 教学目标理解统计抽样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估计8.2 教学内容统计抽样的方法与步骤样本估计的原理和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计的原理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抽样实践并学习如何估计总体8.4 教学活动学习统计抽样的不同方法,并进行模拟抽样利用样本数据进行总体估计,并讨论估计的准确性8.5 教学评价学生对统计抽样概念的理解程度学生进行样本估计的能力和准确性第九章:假设检验与决策9.1 教学目标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假设检验进行决策9.2 教学内容假设检验的步骤和规则常见假设检验方法及其应用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假设检验的过程和各种检验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应用假设检验进行决策9.4 教学活动学习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和规则应用假设检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决策9.5 教学评价学生对假设检验原理的理解程度学生运用假设检验进行决策的能力第十章:综合实践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10.2 教学内容综合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拓展阅读和研究的推荐10.3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学生参与设计并实施一个统计实践项目研究导向法: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研究,分享研究成果10.4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综合实践项目,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进行拓展研究,分享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10.5 教学评价学生实践项目的完成质量学生拓展研究的深度和成果的分享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统计的概念与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理解统计的定义与基本概念,以及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重要性。
《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掌握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
3. 学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章统计学概述
- 统计学的定义和分类
- 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统计调查的种类和方法
- 统计资料的分类和整理
第三章描述统计学
- 常用的统计指标和图表
- 统计分布的概念和特征
第四章推论统计学
-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 常用的推论统计方法
教学方法
1. 讲授的方法,介绍概念和方法;
2. 举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统计学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内调查,帮助学生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教学评估
1.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
教学资源
1. 教材:《统计学教程》;
2. 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
3. 统计学案例分析。
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注意事项
1. 教师在授课时要做好各种案例的准备;
2. 学生在进行实际调查或案例分析时要注意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 学生在学习统计学知识时要勤练习,尤其是做题练习。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统计的初步认识》是统计单元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统计学的起源、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学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等。
但他们对统计学的认识仅限于表面的理解,缺乏对统计学本质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统计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起源、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统计学的起源、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学的方法。
2.难点:统计学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统计学的意义。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了解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某班有50名学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引发学生对统计学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的初步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统计学的起源、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统计学的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统计的初步认识教案
统计的初步认识教案教案主题: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 了解统计学的定义、作用和应用领域。
2. 理解统计数据的概念和分类。
3. 掌握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呈现方法。
4. 学会使用统计图表和描述统计量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教学准备:1. 教材:提供与统计学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2. 视觉辅助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和幻灯片,用于展示统计图表和案例分析。
3.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真实的统计数据和案例,用于学生分析和讨论。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 引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提问学生对统计学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统计学的认识和经验。
2. 介绍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简要介绍统计学的定义,以及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商业决策、社会调查等领域中的应用。
概念讲解(20分钟)1. 统计数据的概念:解释统计数据的定义,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的区别。
2. 统计数据的分类:介绍离散数据和连续数据的概念,并给出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数据收集与整理(20分钟)1. 数据收集方法:讲解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抽样调查等,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的重要性。
2. 数据整理与清洗:介绍如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包括删除异常值、填充缺失值等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呈现(20分钟)1. 统计图表的类型:讲解常见的统计图表类型,如条形图、饼图、折线图等,并通过案例演示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展示不同类型的数据。
2. 图表解读:教授学生如何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和进行数据分析,如观察趋势、比较数据差异等。
描述统计量(20分钟)1. 描述统计量的概念:介绍常见的描述统计量,如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解释它们的作用和计算方法。
2. 描述统计量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描述统计量分析和解读真实的数据案例,帮助他们理解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的实际应用。
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提供几个实际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和思考,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小学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
小学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教案及反思引言统计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领域,是近年来数学教育中备受关注的一项内容。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主要教授一些基本统计概念和方法,让孩子们从小开始接触、了解、运用统计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本文介绍一节小学数学《统计的初步认识》课,包括授课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
授课目标•充分理解“数据”的概念;•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并学习简单的调查、统计技能;•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基本统计概念和方法;•培养良好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思维,提高孩子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教学时间本课程为一节小学数学课,课时为40分钟。
教学内容和重点1.展示数据2.数据的收集方法3.调查数据4.分类数据教学资源•钢琴图•学生名单•教学笔记板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讲师通过钢琴图展示了两个小组的学生成绩数据,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概念。
同时,通过这个例子,讲师说到数据不仅可以是数字,还可以是其他形式,比如图形、文字、符号等。
第二步:数据的收集方法•讲师向学生介绍了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
第三步:调查数据•讲师提供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要求学生们自己去调查自己班级的某一数据,例如喜欢的运动项目、家庭住房面积、每天玩游戏的时间等。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如何进行调查,还培养了调查能力和数据分析思维。
第四步:分类数据•根据学生们调查的数据,讲师教授了如何分类数据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将数据进行简单分类,并用柱状图、折线图等方式展示出来。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们回答了一些问题:什么是数据?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分类数据?还回答了一些和课上内容相关的问题。
教学反思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们基本掌握了数据的概念和常用的收集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技能和分析方法,培养了良好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思维。
不过,在课程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待提高等。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统计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阶段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造的一章。
本章主要内容有:统计的一般步骤,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以及一些常用的统计图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对某一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统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如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但他们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还不够强,对于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何根据数据对某一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统计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统计的一般步骤,能够熟练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掌握常用的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统计的一般步骤,常用的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何根据数据对某一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的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学生要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统计的一般步骤和常用的统计图表。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1《统计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的统计概念后,对统计学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应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图表的识别和制作,以及如何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
学生将学习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来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据处理和统计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他们对统计图表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基本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
2.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基本概念、制作方法、实际案例等内容。
2.统计图表模板: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3.实践案例:选取与生活相关的数据,让学生进行实际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基本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并展示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组数据进行分析。
每组学生选择合适的图表来展示数据,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种图表。
《统计初步认识》教学教案设计
《统计初步认识》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统计量、数据、图表等。
2. 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收集数据、绘制图表等方式,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认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统计学科的兴趣。
2. 学生能够理解数据分析对于决策的重要性,培养负责任的数据分析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 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量、数据、图表等。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
3. 数据的分析:如何通过图表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统计的基本概念。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3. 数据的分析方法。
难点:1. 统计量的计算和解释。
2.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统计,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统计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统计量、数据、图表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并运用统计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3. 学生能够通过图表等方式清晰地展示数据分析结果。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括统计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内容。
2. 案例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3. 数据集:用于学生实践操作,进行分析。
八、教学环境:1. 教室:提供足够的空间,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
统计初步认识教案
统计初步认识教案教案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计划。
一个好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教案的定义、作用及编写要点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认识。
教案的定义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的一种用来指导教学的计划文稿。
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
教案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的作用教案具有以下几个作用:1.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有条理地组织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它能够指导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顺序、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
2.导向学生学习: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
它能够通过明确的教学步骤和学习要点,指导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3.评价教学效果:教案还可以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教师可以通过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方式,评估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编写教案的要点编写一个好的教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明确教学目标:教案的编写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明确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水平。
教学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测量,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楚地了解教学的预期结果。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知识结构,确定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点,排除冗余和重复的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应该丰富多样,灵活运用。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4.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统计初步认识》教案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在统计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统计初步认识》教案为例,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统计初步认识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一、教案概述《统计初步认识》教案是一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模式的教案。
教案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统计学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教案的四个部分如下:1.基本统计概念的认识。
通过引导学生浏览统计报表等途径,使学生对统计学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统计学方法的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自主选择、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的能力。
3.统计学的实际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统计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使学生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小组汇报。
通过小组在课堂内展示自己的统计学任务,帮助学生加深对统计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在《统计初步认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在本教案中,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统计学任务,不仅可以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而且可以通过完成任务体验到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能。
在本教案中,学生需要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协作,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统计问题解决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等。
在本教案中,学生需要自主选择、设计、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统计的初步认识 教材教法
统计的初步认识教材教法
多数数学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或推理得出结论,而统计问题则不同,它需要收集数据,用数据来说明问题。
1.建议教师利用节前导言提供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说明这些问题。
2.在进行调查之前,先组织学生就调查什么问题,向谁调查,用什么方法调查,可能会得到怎样的数据等问题展开讨论,明确目的。
3.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精心组织,进行必要的引导。
画统计图时,要提醒学生标注刻度。
4.对于大家谈谈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开放思路,交流体会,回顾反思统计的过程,解释结果。
还可以让学生回答:对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用问卷的方式调查而不用举手表示的方式?还有哪些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调查?
5.如果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列举更多的民意调查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实例;而对于实地调查、抽样调查、查阅资料等调查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可。
《统计初步认识》教学教案设计
《统计初步认识》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统计量、数据、图表等。
2. 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收集、整理数据,培养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的特点,培养直观思维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统计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统计活动,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统计的概念与数据收集1. 引导学生了解统计的定义和意义,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 教授学生数据收集的方法,如何观察、调查和实验等。
第二课时:数据的整理与描述1. 教授学生数据整理的方法,如何分类、排序和汇总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的特点,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第三课时: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1. 教授学生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方面的作用。
第四课时:数据的波动与离散程度1. 教授学生计算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了解数据的波动情况。
2. 引导学生理解波动与离散程度在描述数据分布方面的作用。
第五课时:应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1. 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概率、抽样调查等。
2. 教授学生如何从统计角度分析和解释问题,得出结论。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来学习统计知识。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图表、动画等,直观展示统计概念和数据处理过程。
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收集数据的过程应注意:数据的真实性和数据的整理
说明:为了使调查客观公正,便于数据汇总,建议使用调査表,并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结果.
教师用电脑软件设计统计图表,让学生观察调查的结果.
出示教材“大家谈谈
(1)由刚才的统计调查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在上面的调査中,还有其他的调査方式吗?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练习
2.教材“习题
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统计的初步认识
让学生对以下问题:“我们班推荐谁当学生会委员的候选人?在我们班的所有同学中是否一定有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学?”进行思考:自己在进行调查之前,应做好什么准备工作,并打算怎样进行调查?
教师任意抽查一位同学或一个小组阐述自己的准备工作以及调査方案,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想一想:统计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教师归纳:实际问题——搜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统计分析——合理决策
三、巩固提高
1.请学生举出一些用数据得出结论的例子.
2.鞋店老板要进货,他要把某一尺码的鞋多进一些,这是根据什么理由?这些数据他是怎么样得到的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分析.
四、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需要依靠数据来说话,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况,帮助我们做出比较民主、明智的判断或预测,体会到数据是有用的.
1.通过利用数据的收集解决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体验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所学知识是有价值的.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品尝发现带来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数据收集的全过程
难点
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
3.教学用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件
4.标签
统计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2.多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能够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数据的处理过程,学会合作学习,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2.在形成猜想和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班中,为了解全体同学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你知道应该怎么做吗?
教师引导:应通过实际调査的情况来得出结论.
二、合作参与,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调查:
(1)调查的方法,是写在纸上还举手比较合适.
(2)调查结果的记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3)调查过程中有无失真的地方?
教师启发学生:
(3)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各选项的人数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且不易出错,你还有更省时的统计方法吗?
(4)如果要调查某学校八年级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应该怎样调查?
教师说明:了解某班同学对体育谋的喜欢程度,可以进行全面调査.了解某学校八年级全体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为了节省时间和人力,可以采用抽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