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二章 第三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一、教材分析在系统学习“物质分类及其变化”之后,本章从常见无机物及应用入手,既进一步补充了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又可为后面继续学习其它元素及其化合物、建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基础。

在宏观定性研究物质的基础上,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从定量的角度再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引导学生建立可称量的宏观物质与不可称量的微观粒子间的联系,初步建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分子、原子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学习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常用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单位,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但是本节课的概念抽象,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化难度高,新旧知识会产生认知冲突,而且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迁移能力尚还欠缺,这些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与同学交流,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

2.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含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的化学方法之一。

【评价目标】1.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多重计量方法,认识化学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发展定量研究的意识。

2.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和应用。

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实现物质的量、粒子总数、质量之间转化,落实“微观-宏观-符号”的三重表征。

《主题一 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主题一 第三节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的量的观点,掌握用物质的量表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物质的量,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奇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观点及用物质的量表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的方法;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微观粒子与物质的量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粉笔、实物展示台、PPT 课件;2. 准备实验器械:托盘天平、砝码、烧杯、滴管、试管、胶头滴管;3. 准备教学材料:氯化钠、水、蔗糖等常见物质;4. 准备学生材料:记录本、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初中化学中物质的数量及有关计算。

2. 提问: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区别?(二)新课教学1. 物质的量基本观点教学(1)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以摩尔为单位时,一摩尔物质所含基本单元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2) 强调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不是个数。

(3)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钻研中的应用。

2. 摩尔质量教学(1) 物质的摩尔质量为物质的质量与摩尔体积的比值。

(2) 导出摩尔质量观点并总结有关摩尔质量的规律。

(3) 学生实验:用托盘天平称量颗粒状固体物质及用量筒测密度。

通过实验稳固有关化学计量方面的计算能力。

3.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1) 在一定条件下,一摩尔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相同,叫气体摩尔体积。

指出气体摩尔体积必须强调在标准状况下,即$25^{\circ}C、101kPa$时。

(2) 学生讨论并总结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 根据气体摩尔体积观点可推出有关气体体积的几个规律。

4. 阿伏加德罗常数教学(1) 阿伏加德罗常数观点产生的条件及符号。

(2) 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干系。

(3) 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的教学。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

物质的量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物质的量教案物质的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

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

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

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与应用, 利用物质的量将宏观的物理量与微观粒子的个数联系起来,并能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

2.在有关物质的量计算过程中, 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计算的方法, 建立摩尔质量、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题目的解答模型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与黑板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问题一:现有最小刻度为0.1cm的尺子, 你能想办法用它测出一张纸的厚度吗?问题二: 现有最小刻度为0.1g的托盘天平, 你能想办法用它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吗?一张纸, 一粒米均不能用尺或托盘天平进行测量, 因为它们太小。

我们想的办法是测量许多纸, 许多大米的质量。

我们的思想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 即: 聚少成多, 聚微成宏。

生活中一些物品个体单位和生活中常用的单位分别是什么?(PPT)[讲述]我们发现生活中大的物件一般就用它的个体单位表示, 如电脑用“台”, 而小的物件一般用许多个体的集合, 当做一个整体来表示, 如大米, 一般用“个”的集合“包”、“斤”来表示那么我们怎么去计量微观粒子呢?需要用集合体的形式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1. 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表示含有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符号:n(2)单位: 摩尔, 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之一, 符号为mol物质的量同长度, 质量, 时间等一样也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摩尔是它的单位。

长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集合体数目的多少。

注意: 1、物质的量是一个整体;2.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是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集合体。

3、物质的量的适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使用物质的量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一般使用化学式)。

表示: 数+单位+微粒名称设问: 每个基本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基准, 如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那么物质的量的基准是什么呢?多少是一摩尔呢?问题1:我们需要100支粉笔, 同学们要去数100支粉笔吗?100支粉笔我们可以取两盒粉笔, 一盒是50支。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基本能力(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2)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3)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及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4)掌握质量、物质的量、微粒数目三者之间的转化方法2、基本品格的培养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利用相对原子质量与摩尔质量的学习,培养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能力。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情境:暑假在家里的时候,妈妈做饭忽然发现大米没有了,让你去买米。

她是会说:“小王子,去帮妈妈买10斤大米吧”还是会说:“小公主,去帮家里买一万粒大米”呢?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

那么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是否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呢?问:Cl2 + 2NaOH == NaCl +NaClO + H2O,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Cl2+ 2NaOH == NaCl + NaClO + H2O从微观粒子角度:一个Cl2原子和两个NaOH分子可以生成一个NaCl、一个NaClO和一个H2O分子从宏观质量角度:71克氯气和80克NaOH会反应生成58.5克NaCl、74.5克NaClO和18克H2O。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应该是相同的,既然我们得出了一个化学方程式既能表示宏观方面的意义,又能表示微观方面的意义,那就说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宏观的质量和微观的粒子之间应该有联系,但联系是需要纽带的。

那么能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什么呢?在初中的时候,老师就曾经给大家提供过这样的一个桥梁,这就是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现在我们就先来复习一下这个知识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抽查学生叙述预习提纲中的前六个问题。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优秀3篇)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篇一高一化学物质量浓度说课稿一、指导思想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

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方案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1)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数量的基本物理量。
(2)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mol)。
2.摩尔的定义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定义为包含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的集体。
(2)阿伏伽德罗常数约为6.022×10^23 mol^-1。
6.总结与拓展
-对物质的量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拓展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1.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与支持
1.教材与教辅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相关教辅材料。
-通过回顾化学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引入物质的量的主题。
2.知识讲解
-详细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摩尔的概念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3.案例分析
-分析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实验操作中的应用案例。
4.实践活动
-安排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练习和实验活动。
5.探究与讨论
-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总结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物质的量n = N/NA,其中N为粒子数,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的计算与应用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化学方程式、溶液浓度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摩尔与物质的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和实验操作中的应用。
3.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
(1)物质的量n = N/NA,其中N为粒子的数量,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高中化学苏教版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物质的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 掌握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计量单位;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是什么;2. 物质的量的单位;3. 物质的量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量概念的抽象性;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的转换。

教学准备:1. 课件、实验器材、实验材料;2.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简要介绍物质的量的意义;2. 利用日常生活例子,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展示物质的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2. 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什么;3. 通过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量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 让学生测量不同物质的量对物质的体积、密度等性质的影响;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际生活中物质的量的应用;3. 指导学生归纳物质的量在化学中的应用实例。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内容;2. 提醒学生认真复习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对物质的量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物质的量概念解决化学问题。

同时,老师也应及时总结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进度进行调整和优化。

物质的量的教案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的教案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的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物质的量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 掌握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摩尔和质量的转化和计算。

2. 理解并应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课件和其他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 计算器和白板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二、讲解与探究(1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解释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并进行相关计算。

四、训练与应用(15分钟)
通过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摩尔和质量计算能力,引导学生应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拓展问题进行思考。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提问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应用,拓展课外学习内容。

物质的量教案 (4)

物质的量教案 (4)

物质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2.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符号;3.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4.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整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符号•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2. 教学难点•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实验数据表格等;•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PPT,通过提问或讲解,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量。

2. 概念讲解(10分钟)2.1 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用来表示物质中含有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mol),符号为n。

•1摩尔表示物质中含有的基本粒子的数量,与物质的质量和化学反应有关。

2.2 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和符号•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是摩尔(mol),符号为n。

•1摩尔等于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与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之比。

•摩尔质量是指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3. 计算练习(15分钟)教师通过教材上的例题引导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包括摩尔质量的计算、物质的量计算等。

4. 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测量溶液中的物质的量,并记录实验数据到表格中。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包括容量瓶、移液管、称量器等;2.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物质,加入容量瓶中,并用适量的溶剂溶解;3.配制溶液的体积至容量瓶刻度线处;4.将溶液均匀搅拌,使溶质充分溶解;5.用移液管吸取一定体积的溶液,经过称量器称量溶液的质量;6.根据所测得的质量和溶液的密度,计算出溶液中的物质的量。

5. 实验数据处理(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溶液中物质的量,并填写到表格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原因。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相关单位;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计算;
4. 培养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
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摩尔的概念、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概念解释(10分钟)
解释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的概念,并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
方法。

3. 实例演练(15分钟)
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实例演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讨论与分组练习(15分钟)
分组讨论物质的量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如溶液的浓度计算、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等,并
进行练习。

5. 实践操作(15分钟)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6.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物质的量的知识;
2. 思考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做简单调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增强了对物质的量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下节课可继续拓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并引入相关的计算方法。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其次标题。

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洁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学问,而《物质的量》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熟悉。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忙学生把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根底。

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把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通过练习把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熟悉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

(2)力量目标:提高规律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学问进展计算的力量。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信任科学、敬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把握摩尔的概念及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间的转化。

二、教学方法分析(1)实行目标分层教学法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当进展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主要实行比照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比照指出化学反响中存在的一样状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根本物理量和单位的比照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忙学生通过比照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比照(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详细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留意的问题并帮忙学生由浅入深的把握本节学问。

(2)讲练结合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教师很快把握学生的状况,更能让学生准时地熟识所学学问。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高中化学教案
目标: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掌握摩尔、原子量、分子量等概念,能够计算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量。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2. 摩尔与物质的关系
3. 原子量、分子量及摩尔质量的概念
4.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差异,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

2. 学习:介绍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计量单位,并讲解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验,学会如何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

4. 总结:复习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5. 应用: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方式:
1. 完成练习题和实验报告,检验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参与讨论和答疑,考察学生对物质的量理解的深度。

3. 考试及作业,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掌握程度。

延伸拓展: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和研究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比如摩尔的应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消耗和生成等方面的研究。

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拓展物质的量的应用领域。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数量多少的物理量。

2.熟练掌握物质的量单位的换算。

3.能够运用摩尔的概念解决与物质的量有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实验箱,试管,天平,试剂瓶,流水枪等。

教学素材:物质的量相关的实例、图片等。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普通教室。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探究法、实验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明确上节课所学的物质和分子的概念,并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铺垫。

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物质的量有关的问题?”二、概念讲解与讨论(15分钟)1.教师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和单位“摩尔”。

2.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摩尔是如何定义的?为什么需要有摩尔这个单位?”3.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摩尔的存在与应用的意义。

三、例题解析(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些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实际例子,并引导学生运用摩尔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尝试解答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解析。

四、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认识摩尔的概念,并理解物质的量单位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2.学生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和数据整理。

3.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和探究。

1.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与物质的量有关的例题,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例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对比。

3.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物质的量相关的拓展问题,并展示出更多有关物质的数量和质量的实例。

2.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七、小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查漏补缺。

2.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反思,提出自己的困惑和不足之处。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物质的量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第1单元课时2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初步学会定量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

三、设计思路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

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

在进行关于摩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教学过程【引言】古时有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想娶国王美丽的公主,国王出题刁难,其中一个问题是:10kg小米是多少粒?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思考、讨论、回答】【追问】这些方法中,那种方法最科学?【追问】谁能介绍几种生活中相似的例子?【讨论回答】箱、打、令、包、条…设计意图:引发学习兴趣,引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便于方便生活、方便科学研究、方便相互交流。

【引入】复习C+O2=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 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板书】第一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讲述】可称量物质与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用一定数目的离子集体为单位来计量它们之间的关系。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优秀4篇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

二、实地操作。

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

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

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溶液的概念: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新人教版物质的量教学设计一等奖第 2 篇[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学过程][引入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

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 一、物质的量[类比]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幻灯或小黑板)7个基本物理量一览。

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

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板书]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讲述] 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

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板书] 二、摩尔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符号:mol。

[过渡] 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个粒子?又怎么跟质量联系起来呢?[讲述] 每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

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

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也即1mol12C中所含C 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个。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以NA约为6.02×1023个。

[板书] 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个。

[举例]1摩尔氧原子约为6.02×1023个1摩尔水分子约为6.02×1023个1摩尔氯离子约为6.02×1023个[讲述]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摩尔这个概念只适用于微观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学科:化学年级:高一单元:物质的量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数量大小的基本概念。

2. 熟练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摩尔、质量和体积的计算。

3. 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4. 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2. 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 准备教案及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例如一个苹果和一升水之间的比较。

2. 概念讲解:a. 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包括定义和单位。

b. 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例如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计算练习:a.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b. 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解答问题。

4. 实验操作:a. 进行一个涉及物质的量的实验,例如利用酸溶液和碱溶液反应进行中和反应。

b. 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c.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

5. 总结和应用:a. 总结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引导学生应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化学方程式中的问题。

6. 反思和评价:a.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物质的量的计算题和相关应用题。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教材;2. 实验器材:酸溶液、碱溶液、容量瓶、烧杯等;3. 学习资料:PPT 等。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计算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准确性;3. 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4. 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通过例题演示物质的量单位的 换算方法
物质的量相关计算
讲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质量、 气体体积等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 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加强学生 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
实验演示与探究
设计实验方案,演示物质的量在 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 验结果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对物质 的量的理解和应用
逐步树立“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中常 用的物理量的观念,并明确树立“物质 的量”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认,了解引入物质的量 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物质的 量与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 溶液浓度等之间的关系。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开发设计涉及物质的量的化学实验,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
跨学科资源整合策略
与物理学科的整合
在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时,引入 物理学中的相关概念,如质量、 体积等,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
知识联系。
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在物质的量的计算过程中,融入数 学的比例计算、单位换算等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跨学科应用 能力。
化学大师
在线视频课程网站,包含 物质的量等相关知识点的 讲解和实例演示,适合学 生自主学习和巩固。
化学之家论坛
化学教育领域的专业论坛, 可供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分享教学资源,也可为学 生解答疑难问题。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校本课程教材《化学与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物质的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content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以及物质的量所表征的对象。
三、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提出问题,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生活,类比法,讲练结合,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体现的教学技能要素
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过了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请同学们回顾并告诉老师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有哪些
复习导入新课,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把所复习的知识具体用到例子中。把知识联系起来。
导入技能、提问技能
形成连接
提问技能
讲解技能
对,通过刚才的回顾,我们知道2个H2分子和一个O2分子生成2个H2O分子,如果我们要制一滴水,需要多H2分子少和O2分子
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形成连接,提问技能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的涵义,了解这一概念提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掌握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所表征的对象;
3、掌握物质的量的单位和会正确的使用物质的量这个基本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探究情景进行教学,增加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讲练结合、归纳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概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热爱科学的感情;
2、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结合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生领悟到运用微观与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请同学们看PPT上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告诉老师这个化学方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2.表示个物质间的原子和分子的个数比。3.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4.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回答问题:表明了反应条件是点燃,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表明物质间分子个数比的关系,2个H2分子和1个O2分子生成2个H2O分子。以及反应物生成物 质量比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