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抗心律失常药(心血管系统药理)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共34页文档
折返可分为解剖性和功能性两种通路:
解剖性环形通路:①在窦房结附近的心房肌,围绕 腔静脉构成环形通路,可形成房颤、房扑。②在房室结 附近若有异常侧支返回心房,可形成正向或逆向冲动环 行通路,称为预激综合征(preexcitaion syndrome),可 发生顽固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称为WPW综合征(WolfParkinson White-Syndrome)。③在心室壁浦氏纤维终末, 由心内膜穿入,再伸向心外膜发出二支与心肌形成三角 形的环行通路。
18 24.03.2020
(二)药物分类: 四大类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根据程度差异可分为
ⅠA、ⅠB、ⅠC三个亚类。
ⅠA类 适度阻钠,对Vmax中等抑制,约为30%, 可减慢传导,延长复极。代表药有奎尼丁、普鲁 卡因胺。
ⅠB类 轻度阻钠,对Vmax的抑制小于10%,传导 略减或不变,加速复极。代表药有利多卡因、苯 妥英钠。
4 24.03.2020
5 24.03.2020
2. 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
快反应电活动是由钠内流所促成,此时膜 内外电位差(负值较大),除极速率快,传 导速度快。主要是指心作功肌和心传导系统 细胞等。
慢反应电活动是由钙内流所促成,膜电位 小(负值较小),除极慢、传导也慢。主要 指窦房结、房室结及心肌缺血的细胞也呈慢 反应电活动。
一 概述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是心动频
二 率和节律的异常表现。
三 1. 类别:有缓慢型和快速型
四
缓慢型有窦性心动过缓(60次/分以下)、传
导阻滞(心房、房室、心室)等。
五
快速型有窦性、异位过速两类:如窦性心动
过速、心房早搏、房扑、房颤、心室早搏、阵
发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心室纤维颤 动等。
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课件)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增高
4相自动除极速度加快,最大舒张电位水平上移或阈 电位水平下移,均使从最大舒张期电位到达阈电位的时 间缩短,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降低。
ⅠC类--普罗帕酮(心律平)
【药理作用】 ➢ 显著阻滞Na+通道,降低自律性,减慢传导。 ➢ 阻断β受体、钙拮抗作用 【临床应用】 ➢ 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 【不良反应】 ➢ 心脏毒性大(一般不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合用,以
免加重不良反应。)
Ⅱ类 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药理作用】
➢ 抗心律失常作用部位主要在窦房结和房室结 1.阻断β1受体,4期自动除极速率↓,自律性↓ 2.抑制0期Na+内流,除极速度↓,传导速度↓ 3.延长ERP :高浓度
(二)兴奋性 ➢ 心肌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其高低与
兴奋阈值成反比。 ➢ 影响因素:膜静息电位、阈电位的水平,及4期
离子通道的状态(Na+、Ca2+通道 静息态、激活态、
失活态)。
二、心肌电生理特性
(三)传导性 ➢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 影响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0期去极速度和幅
普萘洛尔
【用 途】 ➢ 主要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尤其对交感兴奋、
甲亢及嗜铬细胞瘤等引发的窦性心动过速可作 为首选药。 ➢ 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也有效,尤其对运动或情绪 激动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良好;
Ⅲ类 延长ERP药--胺碘酮
药理作用
➢阻滞K+通道,Na+通道,Ca2+通道; ➢非竞争性阻断α、β受体。
药理-抗心律失常药(1)
药理-抗心律失常药(1)药理-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频率、传导、收缩顺序等方面的异常,以及导致心跳骤停的病理状态。
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可用于恢复心脏正常节律的药物。
下面,我们将重点探讨药理-抗心律失常药的相关知识。
1.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抗心律失常药可分为四类: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和钾通道阻滞剂。
2.药物作用机制2.1 钠通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滞心肌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减慢钠离子内流速度,减少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兴奋性,从而抑制心肌细胞的早期兴奋、折返和心律失常。
常见药物有利多卡因、美托洛尔等。
2.2 β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则是通过阻滞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弱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从而减少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能耗,从而降低心脏的负荷,达到治疗和预防心律失常的目的。
常见药物有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
2.3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而减慢心肌细胞的传导速度,使心肌的正常电活动恢复正常。
此外,钙通道阻滞剂还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促进缺血心肌的代谢和恢复。
常见药物有硫酸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
2.4 钾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主要通过延长心房、心室复极期长度,减少兴奋性和自律性来抑制心律失常。
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有胺碘酮、普鲁卡因胺等。
3.抗心律失常药的适应症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症状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4.常见的不良反应抗心律失常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血压、头晕、乏力、消化道反应、心律失常加重等。
胺碘酮等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还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药物的不良反应需要及时观察和控制。
5.药物的应用注意事项抗心律失常药的应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用药前应详尽询问病史、检查心电图及其他必要检查,了解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末梢循环或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的患者应该谨慎使用钙通道阻滞剂。
使用链类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患者,应尽量避免服用橙汁。
心血管系统之抗心律失常药课件
抗心律失常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 律失常,如心肌缺血、心肌病、 高血压等。
禁忌症
对于严重心功能不全、房室传导 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患者 应慎用或禁用。
抗心律失常药的治疗流程
根据药物作用机制 选择合适的药物。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 不良反应及疗效, 随时调整药物剂量 。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 律失常,如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等。
不良反应
普罗帕酮的不良反应包括口干、头 痛、眩晕、胃肠道不适、恶心等, 长期服用可能产生心脏传导阻滞和 肝功能异常。
莫雷西嗪
作用机制
莫雷西嗪主要通过阻滞钠通道, 减慢心肌传导,降低心肌兴奋性 ,延长有效不应期,从而对抗心
律失常。
适应症
莫雷西嗪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的治疗,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
过速等。
不良反应
莫雷西嗪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 呕吐、头痛、失眠等,偶见致心
律失常作用和肝功能异常。
胺碘酮
作用机制
胺碘酮是一种多通道阻滞剂,具有抑制心肌传导、扩张冠状动脉 、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主要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
适应症
胺碘酮适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难治 性心律失常。
注意事项
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密切关注副作用的发生 情况,如出现严重副作用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抗心律失常药的特殊人群应用
1 2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 充分评估风险和效益,并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 较小的药物。
儿童和青少年
儿童和青少年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遵循医 嘱,按照体重和年龄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用药。
药理学-抗心律失常药
(一)自律性↑
1、冲动形成异常——自律性↑
决定因素:
4相去极速度加快
-85
膜电位与阈电位间差距缩小
阈电位
4
病因:电解质紊乱(高血钙、低血钾)、药物中毒、交感神经活性增 加等→异常自律性增高向周围组织扩布发生心律失常。
17
(二)后除极——自律性↑ 指心肌细胞在一个动作电位中继0相除极后发生的除极。
膜反应曲线(S状)
14
6、有效不应期(ERP) :在APD中,从0相—3相(-60mV)期间,心肌
细胞对任何刺激不产生扩布性兴奋(Na+通道失活),此期称ERP。APD延长,ERP 亦延长。一个动作电位时程中有效不应期值大,不易产生心律失常。
1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一)自律性增高 (二)后除极 (三)冲动传导异常 (四)基因缺陷
(1)与阈值的关系: 兴奋性高低与兴奋阈值成反比;
(2)影响因素: 膜静息电位的大小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 阈电位的水平 影响4相除极的Na+、 Ca2+ 内流通道的性状
13
5、膜反应性: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激发的0相最大上升速率之间的关
系。是决定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膜电位绝对值越大,0相上升速度愈 快,动作电位振幅愈大,传导愈快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
人人工工心心脏脏起起搏搏参参与与的的心心律律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学特性
SAN:窦房结 AM:心房肌 AVN:结区 BH:希氏区 PF:浦肯野纤维 TPF:末梢浦肯野纤维 VM:心室肌 传导速度单位m/s
7
1、正常心肌细胞膜电位
膜电位:静息电位(内负外正,极化状态)
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学汇总
药理-抗心律失常药1.心律失常(arrhythmia):(1)定义:异常速度(心率)和节律(心律)(2)分类:1)缓慢型心律失常:如窦缓、传导阻滞等,阿托品(atropine)、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治疗2)过速型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颤、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颤等,抗心律失常药和地高辛(digoxin)治疗2.通道阻滞剂:(1)钠通道阻滞剂:1)局麻药:可卡因,利多卡因2)抗癫痫药:苯妥英钠3)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苯妥英钠,奎尼丁(2)钾通道药物:1)钾通道阻滞药:组织钾外流,细胞去极化,促钙通道开放,胰岛素释放,如磺酰脲类2)钾通道开放药:促钾外流,细胞超极化,钙内流减少,血管舒张,如米诺地尔(3)钙通道阻滞剂:1)分类:a.苯烷胺类:维拉帕米b.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c.苯硫卓类:地尔硫卓d.非选择性:桂利嗪第一代: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第二代:尼莫地平第三代:氨氯地平2)特点:a.频率依赖性:如维拉帕米,钙通道开放越多,效果越好b.组织依赖性:如硝苯地平,具有血管选择性(可强效扩血管,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强)c.电压依赖性:选择性作用于去极化组织。
如硝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较正常人强3)作用:a.对心脏的作用:(维拉帕米)i.负性肌力:选择性阻滞心肌动作电位2相内流,对心肌兴奋除极不影响下,降低收缩性ii.负性频率:阻滞窦房结、房室结0相及4相(除极)iii.负性传导:于房室结最明显,阻滞4相b.对平滑肌的作用:(硝苯地平)i.血管平滑肌:(i)舒张动脉,降低外周阻力(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卓)(ii)对冠状血管敏感(维拉帕米/硝苯地平)(iii)对容量血管不明显(iv)舒张脑血管(尼莫地平)ii.其他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iii.抗动脉粥样硬化:未全明(i)减轻钙超载致动脉壁损害(ii)抑制平滑肌增殖和动脉基质蛋白合成,增加管壁顺从性(iii)对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内皮细胞(iv)硝苯地平降低细胞内胆固醇水平iv.对肾脏功能影响:(i)舒张血管,能明显增加肾血流,降压不伴有水、钠潴留(ii)排钠利尿,适合伴肾功能障碍的高血压v.抑制钙内流,减少血小板聚集3.临床应用:(1)心绞痛:1)变异型心绞痛:硝苯地平2)稳定型心绞痛:维拉帕米3)不稳定型心绞痛:维拉帕米(2)心率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维拉帕米)(3)高血压:硝苯地平、氨氯地平1)兼有冠心病:硝苯地平2)伴有脑血管病:尼莫地平3)伴有快速型心律失常者:维拉帕米或与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合用4.心律失常发生机制:(1)冲动形成异常:1)自律性升高:自律细胞包括窦房结、房室结、a.交感活性增高(交感释放cAMP,起搏电流I f增大,4期除极化增快)b.低血钾(易诱发室颤)c.非自律细胞缺血时产生异常自律性(Na+内流有关)2)后除极(after-depolarization,AD):继0期除极化后发生,为震荡性波动,易引起异常冲动-触发活动a.早后除极:发生于复极2期或3期,可由药物、胞外低钾诱发b.迟后除极:发生于4期,可由Ca2+超载,K+过低,儿茶酚胺,洋地黄中毒,心肌缺血诱发(2)冲动传导异常:1)传导阻滞2)折返(reentry):冲动在传导中常遇到心肌缺血区,该区域为单向传导阻滞区,冲动不能正常通过该区域从近端下传,但可经环形通路逆向从单向传导阻滞区远端通过该区到达其近端,再次兴奋已兴奋过的心肌3)形成折返原因:a.单向传导阻滞b.有效不应期缩短c.心肌组织间环形通路d.临近细胞不应期长短不一e.折返导致房扑、房颤等4)取消折返对策:a.改善膜反应,取消单向阻滞b.减慢传导,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c.延长ERP(ERP受钠通道复活及APD的影响,减慢钠通道复活或延长APD可延长ERP)d.相对延长:APD↓、ERP↓、ERP/APD↑e.绝对延长:APD↑、ERP↑、ERP/APD↑f.使临近细胞ERP趋向统一5.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1)降低自律性:1)降低4相斜率:如β受体拮抗药2)提高动作电位阈值:如钠、钙通道阻滞药3)增加膜电位绝对值:促钾外流4)延长APD(2)减少后除极:抑制Ca2+、Na+内流(维拉帕米、利多卡因)(3)改变膜反应性,消除折返:1)促K+外流,改善传导,取消单向阻滞2)抑Na+内流,抑制传导,使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4)改变ERP及APD而减少折返:1)延长ERP,使冲动落入ERP中2)使临近细胞ERP趋向均一一、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agents)的分类:1.Ⅰ类钠通道阻滞药(sodium-channel blockers):(1)Ⅰa类:中度阻滞钠通道,减慢传导,延长不应期,如奎尼丁(2)Ⅰ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促进K+外流,缩短不应期,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3)Ⅰc类:重度阻滞钠通道,减慢传导,但有安全性问题,少用2.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beta-blockers)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3.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prolong ERP&APD):如胺碘酮4.Ⅳ类钙通道阻滞药(calcium-channel blockers):如维拉帕米二、具体药物介绍:1.Ⅰa类:奎尼丁(quinidine)(降低快反应细胞自律性、传导性,延长QT间期)【广谱】(1)药理作用:1)可阻滞激活状态的钠通道,还阻滞多种钾通道,高浓度抑制Ca2+通道。
心血管系统药物—抗心律失常药(药物化学课件)
钠通道阻滞剂的构效关系:
①芳香环或环系统:可插入膜磷脂的烷基链中形成疏水结合 ②胺基部分:形成阳离子与膜蛋白的阴离子部位成离子键结合 ③中间链烃:具有极性的取代基,可与膜磷脂的极性端以氢键相结合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2、重氮化-偶合反应(芳伯胺基)
3、
芳酰胺基与双氧水反应生成异羟肪酸,再经三氯化铁作用生成异羟肟酸铁(紫红色)。
O
CH3
N
N CH3
H
H2N
▲ 盐酸美西律
(慢心律) CH3
O
NH2
CH3 .HCI
CH3
结构:1-(2,6-二甲基苯氧基)-2-丙胺盐酸盐 用途:钠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局部麻醉作用与利多卡因相同。用于急慢性
钠通道阻滞剂
1.钠通道阻断剂(SODIUM CHANNELS ANTAGONISTS )
作用机制:能与心肌细胞膜上钠通道蛋白结合,使钠通道变窄或阻塞,抑制NA +内流,抑 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振辐,使其传导减慢,延长有效不应期。又称膜稳定剂。
▲普鲁卡因胺 (PROCAINAMIDE)
性质:
1、在强酸性溶液中水解(酰胺链)
钾通道阻断剂(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物)
• 作用机理:选择作用于心肌钾离子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 盐酸胺碘酮
O
CH3
O
I
·H,HCCll
CH3
O I
N CH3
结构:(2-丁基-3-苯并呋喃基)[4-[2-(二乙氨基)乙氧基]-3,5-二碘苯基]甲酮盐酸盐 用途:钾通道阻滞剂,对Α、Β受体和钠、钙离子通道也有阻滞作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能选择性的扩张冠状血管,减慢心率。用于陈发性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等。吸收、起效慢, 代谢半衰期长 代谢:主要代谢物为N-脱乙基胺碘酮,有活性。
心血管系统的药物—抗心律失常药(药物学课件)
正常心肌电生理
膜电位 减小
-60mv -80mv -90mv
4相除极
4 正常
阈电位
正常心肌电生理
➢ 快反应自律细胞 舒张期自发性去极化是
Na+内流大于K+外流所形成。
➢ 慢反应自律细胞 舒张期自发性去极化是
(1)降低自律性:
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度 增加/下移最大舒张电位
B
上移阈遵义电医位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
------药物效应
提高阈电位
32
(2)减少后除极
减少滞后除极
钠通道或钙通道阻滞药可 减少滞后除极发生
减少早后除极
缩短APD可减少早后除极 的发生
33
早后除极 滞后除极
(3)消除折返改变传导性
35
抗心律失常药
正常心肌电生理 异常心肌电生理 抗心律失常药作用原理 4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5 抗心律失常药不良反应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按Vaugha Williams分类
类型
药物名称
ⅠA
奎尼丁,普鲁卡 因胺,丙吡胺
Ⅰ
钠通道 阻滞剂
ⅠB
妥卡尼,美西律 利多卡因
ⅠC
氟卡尼 普鲁帕酮
Ⅱ
β受体 阻断剂
普萘洛尔
普鲁卡因胺
稳定性:本品结构中的酰胺键,在强酸、 强碱性溶液 中或长期放置后会水解,但较普鲁卡因稳定。本品 含有芳伯氨基,储藏期间易氧化变色,在配制注射 剂时可加入亚硫酸氢钠作为抗氧剂
普鲁卡因胺
鉴 别:本品可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可
用于鉴别。
作 用:本品属于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抑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课件)
三个 问题
1 维拉帕米和胺碘酮分
别属于哪一类药物?
2
医生为何给患者使用 这两种药物?
3 临床上如何合理使用这
两种药物?
1
维拉帕米和胺碘酮 分别属于哪一类药 物?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2 医生为何给患者 使用这两种药物?
一、I 类— 钠通道阻滞药
(一) ⅠA 类药物:
1. 作用机制:阻滞激活状态Na+通道,适度减少除 极时Na+内流,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抑制Na+内 流> K+外流,延长ERP及APD ,且以延长ERP为显 著。
- 室性心律失常: 室速及室颤有效。 4. 不良反应: 消化道反应、 眼角膜微粒沉淀、甲
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窦性心动 过缓等。
四、Ⅳ类药——钙通道阻滞药
1. 作用机制:阻滞慢反应细胞Ca2+内流,减低窦房 结和房室结自律性,减慢传导,延长ERP。 2. 代表药: 维拉帕米(verapamil) 地尔硫卓
➢ 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熟悉抗心律失常药的 基本生理作用。
➢ 能够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并开展相关 健康宣教活动。
01
目录
02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降低自律性 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改变传导性,终止或取消 折返激动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降低自律性:降低4期自动除极化速率、提高
缓慢型心律失常
(bradyarrhythmia)
❖窦性心动过缓 (病窦综合征) ❖传导阻滞
快速型心律失常
(tachyarrhythmia)
❖ 房性期前收缩 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
❖室性期前收缩 心室颤动、心室扑动 室性心动过速
药理学PPT课件 抗心律失常药
Outside
4 Na+
Na+
inside
K+,ClChannel currents
K+
Ca2+
Pump Exchanger
影响0期去极化因素
膜反应性:指膜电位水平与0相除极速度和幅度的 关系,是决定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
- 静息膜电位愈负,传导愈快 药物影响:有些药物与钠通道结合,使通道失活,
0相除极速度减慢、幅度减小,传导减慢。 - 如Ⅰ类抗心律失常药,药物解离后通道复活,药物
改变传导性 - 增加膜反应性:加快传导,取消单向传导阻滞,
终止折返激动(Ib类) - 降低膜反应性:单向传导阻滞变为双向传导阻滞,
终止折返激动 (Ia类) - 减慢房室结传导,消除房室结折返所致的室上性
心动过速( Ⅱ 、Ⅳ 类)
第四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Ⅰ 类—Na+ 通道阻滞药: Ⅰa类 : 适度阻滞Na+通道,奎尼丁 Ⅰb类 : 轻度阻滞Na+通道,利多卡因 Ⅰc类 : 明显阻滞Na+通道,普罗帕酮
1
+20
2
0
-20 0
3
-40
ARP
-60
ERP
-80
RRP
绝对不应期(ARP):0相— -55mV,复极化初始阶段, 心肌细胞对任何刺激都不 引起反应
有效不应期(ERP): 0相— -60mV,膜电位复极至-60mV 时,强刺激可使膜局部去 极化,但不能传播为全面 去极化的AP。
相对不应期(RRP):过了有 效不应期(-60mv — -80 mV),强刺激可产生动作电 位。此期内,期前激动所 引起的收缩称过早搏动。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课件)
抗心律失常案例
pharmacology
案例分析
案例
患者,女性,53岁。自述胸闷,心前区不舒服,头晕、乏力、汗多, 血压134/86mmHg,呼吸16次/分,脉搏98次/分。心电图提示:室性心 律失常。心脏彩超:心脏结构大致正常。医嘱:50%葡萄糖注射液 40ml+利多卡因100mg静脉注射。当注射约10ml时,患者自述胸闷难 受,继而出现躁动,四肢抽搐等症状,立即停止注射进行抢救。经过 积极析
利多卡因是抗心律失常类药物,主要提高钾离子的电导性,提高4期钾离 子外流电位,使去极化速度减慢,所以使异位起搏点冲动形成缓慢。主 要作用于心室肌,降低其应激性,抑制浦肯野氏纤维的自律性,提高心 肌致颤阈值。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对心血管抑制作用轻 微,也可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时的室性心律失常。静脉点滴15~30分 钟显效,维持10~20分钟。静脉注射时要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否则可因使 用不当引起心律紊乱,甚至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6/5
31
抗心律失常药临床应用原则
1、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和病因选药
1)窦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断药、维拉帕米 2)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电转复律术;奎尼丁或普罗帕酮、胺碘 酮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维拉帕米、 β-受体阻断药等 4)室性早搏:利多卡因 、苯妥英钠 等 5)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利多卡因 、普鲁卡因胺等 6)心室纤颤:电转复律术;利多卡因 、普鲁卡因胺等
2017/6/5
19
降低4相斜率
提高阈电位或增大最 大舒张电位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三、改变膜反应性(传导)
1.增加膜反应性,加快传导,取消单向传导阻滞,终止折返激动; 2.降低膜反应性,使单向传导阻滞变为双向传导阻滞,终止折返 激动。
四、延长不应期→终止折返
1.延长ERP,绝对延长ERP 2.相对延长ERP,缩短APD > ERP 3.邻近细胞ERP趋向均一
2017/6/5
28
胺碘酮
(amiodarone)
1. 可阻滞K+、Na+、Ca2+通道、非竞争性阻断α、β受 体。明显抑制心肌复极过程,绝对延长APD、ERP; 降低窦房结和希-浦纤维自律性;减慢房室结和希-浦 纤维的传导。
2. 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用于室上性、室性心律失常治 疗。
3. 口服给药作用慢而持久,服药一周后才出现作用;有 明显个体差异。 4. 不良反应与用药剂量大小及用药时间长短有关。常见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Q-T间期延长。
激活KAch 、抑制Ca2+通道 1. ↓自律性:激活心房、房室结、心室的KAch→ I K(Ach )外 流↑ → ↑MDP负值 2. ↑ERP: 抑制钙通道→I Ca(L)内流↓ → ↑房室结ERP → ↓交感神经兴奋所致DAD 3. ↓传导:抑制钙通道→I Ca(L)内流↓ → ↓窦房结、房 室结传导 临床主要用于迅速终止折返性室上性心律失常(t1/2 约10s,需快速静注) 。
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 Ⅲ类:选择性延长复极的药 胺碘酮 Ⅳ类:钙拮抗药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其他类: 腺苷
2017/6/5 22
奎尼丁 (quinidine),一种生物碱
1. 适度阻滞Na+通道,降低0相上升速率,减慢传导;绝 对延长ERP;降低希-浦纤维自律性。并对心肌有抑制 作用。兼有抗胆碱及α受体阻滞作用。 2. 可口服、注射应用,心肌药物浓度高。为广谱抗心律 失常药,房扑、房颤,转复和预防室上性和室性心动 过速。 3. 不良反应较多见,表现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等)、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耳鸣、听力丧失、视觉障碍、晕 厥等)、心血管方面反应包括低血压、心力衰竭、室 内传导阻滞等,严重反应是奎尼丁晕厥(尖端扭转型 室性心动过速)。
I.定义
心动心率<60次/分)、房室传导阻滞等 ----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快速型: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颤等 ----抗心律失常药
2017/6/5
13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一、冲动形成异常
1.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 ①窦房结功能降低或潜在起搏点自律性增高 ②非自律细胞(膜电位减少至-60mv以下)出现自律性 决定自律性的因素? 2.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指动作电位继0相除极后发生的除极。 特点:频率快,振幅小,膜电位不稳定,呈振荡性波动,引起触发 活动。 ①早后除极:2相、3相中,为异常性APD显著延长所致。 ②迟后除极:发生在4相中,为Na+内流、Ca2+超载所致。
2、严格掌握适应症 3、治疗剂量个体化 4、联合用药
2017/6/5 32
2017/6/5 29
维拉帕米
(Verapamil,异搏定、戊脉安) 阻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ICa(L)内流↓ 阻滞钾通道→ Ikr 外流↓ 1.↓自律性
2.↓传导
3.↑ERP 治疗室上性和房室结性折返引起的心律失常效果好,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
2017/6/5
30
腺苷(adenosine)
2017/6/5
14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二、冲动传导障碍
折返激动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沿环行通路返回到起源的部位, 并再次激动,是致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产生折返的条件: ①解剖或生理学环形通路; ②单向传导阻滞; ③回路传导的时间足够长,折回的冲动落在原已兴奋心肌的不应期 之外; ④相邻细胞ERP不均一性 危害: ①单次折返引起期前收缩 ②连续折返引起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
第二十八章 抗心律失常药
Chapter 28 Antiarrhythmic drugs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zhangfeng
2017/6/5
1
【目的要求】
1. 熟悉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2.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及分类。 3.掌握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 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2017/6/5
23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1. 作用相似奎尼丁但较弱,无α受体阻滞作用及抗胆 碱作用。 2.口服吸收迅速,在肝脏代谢为N-乙酰普鲁卡因胺 (NAPA),其具有明显的III类药(钾通道阻滞药)的 作用。 3. 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均有 效。但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和剂量过大。
3.ERP与APD的关系
(1) 二者同向关系,ERP在APD内,若APD延长则ERP延长。 (2)“ERP相对延长”指APD和ERP均缩短,但APD缩短更显著, 即ERP/APD比值增加。
2017/6/5
11
不应期与APD
……局部去极化(局部性兴奋) ──全面去极化(扩布性兴奋)
心律失常(arrhythmia)概述
发生收缩反应的能力。
2017/6/5
3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心肌细胞膜电位的离子基础 静息电位(RP): 极化状态;-60mv(窦房结、房室结)~-90mv
(心室肌、浦肯野纤维)
动作电位(AP): 除极→复极(0、1、2、3、4相)
0相(快速除极)--Na+内流 1相(快速复极期)--K+短暂外流 2相(缓慢复极)--Ca2+和Na+内流,K+外流 3相(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 4相: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静息期 )
浦肯 野细 胞动 作电 位
2017/6/5
4
心脏不同部位细胞的动作电位特征及与心电图(ECG)关系
0相 钠电流 INa 2相 钙电流 ICa(L) ICa(T) 1相 瞬时外向钾电流 Ito 3相 延迟整流钾电流 IK 内向整流钾电流 I K1 起搏电流 If 钠-钙交换 希-浦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中 主要参与电流
2017/6/5 25
苯妥英钠 (phenytoin sodium)
1. 是最早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其作用与利多卡因 相似,也作用于心肌希浦系统,降低自律性;能与强 心苷竞争Na+-K+-ATP酶,抑制强心苷的迟后除极及 触发活动。 2. 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强心苷类药物 中毒的 抢救。由于其不抑制传导,故对心苷引起的伴有房室 传导阻滞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更佳。 3. 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禁用;可致畸胎,孕妇禁用。
2017/6/5
24
利多卡因 (lidocaine)
1. 是目前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及各种心脏病并发室性心动 过速的重要药物,可选择作用于心肌的希浦系统,降 低自律性,提高致颤阈;调节传导速度(低血K+时, 因促K+外流加速传导,大剂量可抑制传导);相对延 长ERP。 2.临床上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常用于静脉注射抢救 心肌梗塞的室性早搏、室颤等。 3. 剂量过大可引起传导阻滞、低血压, II、III度房室传 导阻滞禁用。
心脏的电生 理学基础 心律失常发 生机制 药物作用机 制
2017/6/5
2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心肌具有哪些主要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自律性: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通过
其本身的内在变化而自动地发生节律性的兴奋。
传导性:有传导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收缩性:心肌细胞在肌膜动作电位的驱动下,有
2017/6/5
21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分为IA、 IB、IC三个亚类。
IA类 适度阻钠,对Vmax中等抑制,约为30%,可减慢传导, 延长复极。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IB类 轻度阻钠,对Vmax的抑制小于10%,传导略减或不变, 促进K+外流,加速复极。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IC类 重度阻钠,对Vmax的抑制达50%以上, 明显减慢传导, 对复极影响小。 氟卡尼、普罗帕酮
慢反应电活动(Ca2+电流)
--窦房结、房室结细胞 -- 0 相除极由L-型钙电流介导,速度慢、振幅小
心脏缺血缺氧、膜电位减小,快反应细胞可表现慢反 应电活动。
2017/6/5
8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三、膜反应性、除极速度和幅度的关系 膜反应性:指膜电位水平与0相除极速度和幅度的关系。
若药物降低膜反应性,则能减慢传导速度,如奎尼丁。
2017/6/5 16
预激综合征中折返环路 的形成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一、降低自律性
1.增加最大舒张电位(促K+外流) 2.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率(阻Na+ 、 Ca2+ 内流) 3.上移阈电位(阻Na+通道)
二、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1.减少早后除极 ①加速复极(缩短APD) ②上移阈电位水平 ③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2.减少迟后除极(抑制Ca2+、Na+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