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版本:人教版2. 学科: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态度。
(3)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巴金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短文两篇(日月)》的兴趣,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5分钟)(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2)解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巴金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并结合自身感受,写一篇感悟生活的短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篇二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相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水平、理解水平。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一、导入:2003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要求:语言流畅简洁4、老师点拨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六、分组品味欣赏作品语言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
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没有谁来捍卫本组的胜利?七、文学思考: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忘记他,出示表现巴金成果的幻灯片,在过去的2003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
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1巴金《短文两篇》之五(日.月)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写作特点;2. 熟悉《短文两篇》之五(日.月)的内容和主题;3. 掌握巴金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品味水平。
二、教学过程1. 多媒体呈现展示巴金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短文两篇》之五(日.月)的内容和主题。
既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讲解、解读等方式呈现,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2. 阅读分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巴金的短篇小说《日.月》,重点分析小说的结构、语言表达和描写技巧,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独立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独立完成一篇与《日.月》相关的文章,可以是读后感、观后感、题目自由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通过演讲、朗读、展板等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展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思想感悟。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欣赏和批评,互相学习和提高。
三、教学评估1. 作品评选根据学生的作品质量和表现情况,评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表彰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2. 学生反馈要求学生在作品完成后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提高。
3. 教师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总结,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自我提高和自我超越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日.月》这一文学作品,掌握文学分析和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日》。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月》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能够分析并欣赏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和分享,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关爱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对学习和成长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日》的学习:(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3)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和记忆力。
2. 课文《月》的学习:(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3)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日》。
(2)理解课文《月》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分析并欣赏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日》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2)课文《月》中的词语和句型的运用和扩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2)采用案例分析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生动展示课文中的自然景观。
(2)利用文本编辑软件和写作平台,方便学生进行写作和分享。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日》和《月》,了解课文大意和主题。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以及相关教学资源和材料。
2. 课堂讲解与实践:(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进行背诵练习。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第一篇: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巴金的日月短文两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巴金的日月短文两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语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短文《日》和《月》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学会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金对生活、自然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会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短文《日》和《月》的主题和内涵。
(2)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短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对巴金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巴金及其作品。
(2)学生齐读短文《日》和《月》。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短文的主题和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短文《日》和《月》,感受巴金的作品魅力。
(2)学生谈自己的欣赏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短文《日》和《月》,理解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写一篇关于巴金作品欣赏的作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短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章节一:作者简介【教学目标】1.了解巴金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掌握作者的主要作品和文学风格。
3.激发学生对巴金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1.巴金先生的生平事迹。
2.巴金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巴金先生的文学价值。
2.如何激发学生对巴金先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巴金先生的生平。
2.新课内容:教师详细讲解巴金先生的文学成就,包括其主要作品和文学风格。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巴金先生的作品和文学风格,分享自己的观点。
4.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巴金先生的文学价值。
章节二:课文朗读与解析【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文的正确朗读。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如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短文两篇(日月)》的大意。
2.朗读练习: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4.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享自己的观点。
5.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课文的思想内涵。
章节三:文学鉴赏与分析【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巴金的文学风格。
2.学生能够分析并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课文的文学鉴赏。
2.课文的文学评价。
3.课文的表达技巧。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巴金的文学风格。
2.如何分析并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巴金的文学风格。
2.课文鉴赏:学生分组鉴赏课文,分析并评价课文的文学价值。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XX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旸、姮、皓、浸”等字词。
2、检索作者生平资料,感知课文内容。
3、把握作者意图,理解“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姬娥奔月”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
能力目标1、强化诵读,在朗读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音韵的美感。
2、品评关键语句,培养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思考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
教学设计思路《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巴金像)同学们,对于世纪老人巴金,人们敬重他高尚的理想、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无情自剖的勇气,他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
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
”他是用文字为自己塑像,那是一株繁花满枝的生命之树。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颇能显示他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浸蕴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巴金简介(视频播放《怀念巴金》)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巴金是反帝反封建的不屈战士、热情的爱国主义者,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1927年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新人教版八下)8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新人教版八下)8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4 、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003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二、检查预习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三、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文本探究: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文。
(2)理解短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分析短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短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交流、讨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短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 短文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短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短文的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准备:1. 短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短文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短文,了解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短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短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短文中的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景观,表达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保,提高环保意识。
5. 朗读背诵:(1)学生齐读短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2)教师选取优秀学生进行背诵展示。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短文,加强背诵。
(2)运用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景物描写。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课后作业:1. 熟读短文,加强背诵。
2. 运用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景物描写。
3. 收集其他描写日月景观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八、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他们对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短文两篇(日,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短文。
(2)理解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
2. 教学难点:(1)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应用。
(2)短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短文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大意。
2. 讲解短文:(1)教师讲解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教师分析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短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应用。
(2)学生分组讨论短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短文。
2. 学生回家后,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六、教学策略1. 教师以引导为主,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短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3. 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短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短文朗读和背诵的情况以及练习题的解答正确性。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日月的变化和自然景观的美丽。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2、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一.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诗词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激发学生情趣,引入新课。
整体感悟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3、朗读(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2)、同学自读(3)、课内朗读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4)、分组朗读全文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尝文章诗化的语言。
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愁闷而热忱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同学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育感受力量、理解力量。
2.争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老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同学创设宽松的争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舞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预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支配: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奇,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闻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月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给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日,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
2. 明确目标(略)(二)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老师范读,同学朗读并思索下列问题:(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沟通展现1.简介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索下列问题:(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孤独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的这种人生追求?(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依据文意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一、教学目标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指导思想: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
1927年旅居法国。
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
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
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
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
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
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
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
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
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
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
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
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
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夫人:萧珊。
原名陈蕴珍。
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
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
儿子:李小棠。
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李小林。
《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三、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日的文章”这个句子。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文本探究: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
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
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
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
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
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
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
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
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