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经济体制改革》大赛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沂源一中高一历史学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编制者:王娟审核者:冯锋【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含义: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知识结构】一、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2、主要内容:3、意义: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一)农村的经济改革:1、背景【合作探究一】课本86页第一段小字,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提示:从人民公社的弊端、农业的地位、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生活状况等方面考虑)2、内容:(1)最主要的形式和影响最为广泛的是——普遍实行①含义:②率先实行的省份:③主要特征:④作用: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①背景:②含义:③意义:(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2、中心环节:__________________3、目标:4、国有企业改革(1)目标:(2)意义:(3)存在问题: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所谓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决策: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为什么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第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 势就不稳定,农民不脱贫,就是大多数人没脱贫; 第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 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开了说个凤秘阳密,会道议凤,阳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改革前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 小岗村部分按手印农民合影
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地多 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 凤 阳 ” 的 状 况 , 1979 年 凤 阳 全 县 粮 食 产 量 比 1978 年 增 长 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第六,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2)改革措施: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 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 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 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安徽省和四川省率先在农村放宽政策,鼓励 农民实行生产责任制,随后在全国推广。 ②经过: 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为什么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第三,改革前“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经 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第四、在农村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 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 险大。

第19课学案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学案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预习案: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基础知识梳理:一、经济体制改革:(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________(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1)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过于平均(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实行___________、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3意义: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概况(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乡镇企业的发展:作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______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的_______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1)国企存在弊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农村改革的推动2.时间:_______年10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中心环节:_______________4、目标: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计划经济体制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②.生产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以指令性计划为主)。

③.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平均主义,“大锅饭”。

④.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采用行政手段来调节。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一年级新教材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的一节重点课,主要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状况。

本课主要讲的就是对内改革,对内改革的成功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中国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打下了良好基础,本课又为下一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前提。

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该课地位举足轻重。

学生分析: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比较感兴趣。

因此他们对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

给学生一个较完整、条理的知识结构不难,但是由于我校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所以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讲清这些改革的背景,将这些改革,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会比较难。

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本课中通过阅读教材、展示图片、小组探究、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农村改革的两种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建立的意义;国企改革的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讲读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讨论等方法来完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农村改革前后的对比,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情感,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讲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其作用难点:理解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方法是讲读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讨论等方法来完成。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1岳麓版必修2
讨论、探究、体会
结合学案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从图片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开放格局的点线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小组讨论、探究思考
Ppt展示地图等
(五)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识
教师形象的类比点拨,学生提高理性认识。
思考回答
Ppt展示
(六)训练
பைடு நூலகம்回放插入高考训练练习题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Ppt展示
学生结合学案、课本思考作答
Ppt展示
(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
结合史料图片,让学生理解国有企业的改革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经济效能。同时让学生面对国企改革不可避免的遗留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回答。
Ppt图片、史料考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和必然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农村改革和开放前后的对比,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情感,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讲述,坚定走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其作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开放的格局形成,加入世贸的意义.
难点:理解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的目标,任务、实质等。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本课中将使用音频、ppt文字、图片等技术。引用“春天的故事”等歌曲导入,让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时间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引用改革前人民公社化时期生产生活分配史料理解改革必要性,达到对改革历史必然性体会。引用史料对实行对外开放必要性和深远意义的认识。通过问题设计、启发思考等ppt设计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各个层面的认识感悟及总结提升.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背景。

让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教学内容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解释经济体制改革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背景。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介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必要性。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讲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影响:展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讲授法:讲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2.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

第三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介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必要性。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讲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影响:展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3.4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

第四章:国有企业改革让学生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和过程。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编者: 李颖秋教 学 过 程【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进入新课 】 探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1:我国改革开端的标志是什么?改革的进程怎样?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由农村到城市;由试点到推广;由群众自发到政策推进。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改革的目的、内容、原则、实质、必要性。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意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心环节、目标、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成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意义。

☆★ 过程与方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目先分析改革的必要性,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意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由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则重点讲述建立过程与意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理解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我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 教学难点 】改革的必要性;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及投影仪、大屏幕等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怎样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明确指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有趣的教学设计)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有趣的教学设计)

第19 课经济体制改革(有趣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家庭联产承包承任制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②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

④理解国企改革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探究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历史资料、图片再现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情景,让学生深切感受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大发展。

②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2、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教具: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一>复习导入:利用一条手机短信导入,内容演示如下:毛泽东,真伟大,能把美蒋打趴下。

邓小平,还真行,有法收复香港城。

江泽民,能力强,“三个代表”放光芒。

请思考:邓小平有什么办法可以收复香港,中国何时收复香港的,中国收复香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如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增强,为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

那么我们又是怎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呢?由此导入。

<二>组织学生填写学案上的知识框架:教师边巡视边解答学生的疑问.然后由各小组组长把本组内不能填写的问题反映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三>引导学生分析学案上的探究思考题。

题目如下:一、如何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试从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等方面加以对比说明。

同:1.都形成了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2.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9 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农村改革的两种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建立的意义;国企改革的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讲读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并采用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讨论等方法来完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农村改革前后的对比,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情感,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讲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设想】本课内容有一定的深度,想通过创设情境,提供新材料,让学生能够从更深的角度去把握党中央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原因,掌握基本措施和进程,结合实际体会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回顾上节课知识入手,第18 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探索)、第19 课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第20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开放)、第21 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成就),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单元,并强调了中国在建国之初的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面临一系列问题,党中央又领导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成就,导入本节课内容。

二、概念释疑让学生首先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以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农村、城市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从而有利于对本课的理解。

改革背景三、问题导学:中国需要改革吗?展示了一系列材料:《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视点二:史学家笔下的中国城镇》、《视点三:数字中的生产状况与效益》、《视点四:外国记者镜头中的长安街头》、《视点五:国家领导人的决心》,让学生从中得出中国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四、改革过程(一)解决思想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包括背景、时间、内容、影响;(二)解决体制问题: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农民,包括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的原因,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农村的三大问题,回顾所学知识,掌握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企业:国企改革的背景、措施、影响;(三)继续解放思想,明确目标:3.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国家: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目标和影响,能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标2. 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3. 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三、教学难点1. 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挑战性2.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目标和影响。

2. 探究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和挑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1 列举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1.2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的意义和作用。

2. 理论讲解(20分钟)2.1 定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标。

2.2 介绍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3. 案例分析(25分钟)3.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进行分析。

3.2 小组展示: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案例,并分析该案例的成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 总结和讨论(15分钟)4.1 分析各组案例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2 探讨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5. 课堂小结(5分钟)5.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2 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论文或新闻,了解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展。

2. 撰写一篇短文,讨论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增加了教学的活跃度。

同时,对于难点和重点的理解和分析,需要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支撑,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随堂训练】
1、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2、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

”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南方谈话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D.中共十五大3、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元璋故里涌春澜,十八农夫划地田。

歃血为盟求腹饱,签押作证避囚牵。

”其中的“划
地田”是指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右图是361度的标志和广告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千年前,宋代开始发明的雕版印刷术、
指南针和火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的
原因是中国
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帝国主义
的侵略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我们。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3 岳麓版必修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3 岳麓版必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的课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教材只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中的一部分内容,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开放的另一部分内容,对外开放则放到第21课去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因此此课教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占有重要作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引导学生学习
思考回答问题
文字图片在希望的田野上.mp3
讲授
引导学生学习
思考互动讨论Biblioteka 记图片文字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wmv
训练
引导学生学习
思考互动展示
高考题、训练题
探究
引导学生学习
阅读思考互动展示
分组合作图表
评价
引导学生学习
阅读思考互动整理
表格文字
影音资料、图片图表、文字材料、微课等技术。
导入、讲授、复习、训练、探究、评价、建构等教学环节中,使用视频音频、图片图表、文字材料、微课等合理有效地设计到历史教学中。通过这些环节使教学生动形象直观,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参与历史教学,更好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建构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教案标题: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的。

2. 掌握一些重要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案例和原则。

3. 分析和评价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新闻报道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并让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知识讲授:1. 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的。

解释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制度进行调整和改变,旨在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目标。

2. 分析一些重要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苏联的市场化改革等。

讲解每个案例的背景、原因、目标和取得的成果。

3. 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和策略,如市场化、去行政化、产权保护等。

让学生理解这些原则和策略在实践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 要求学生对所选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该案例的背景、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 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分享和讨论。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各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并理解其中的困难和挑战。

2. 鼓励学生组织小型辩论活动,讨论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他们个人对此的看法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话题。

评价方法:1.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

3. 角色扮演和辩论活动中的表现和理解深度。

教学资源:1. 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新闻报道或图片。

2. 经济体制改革案例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体制改革》参考教案【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标解读:】(1)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2)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

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1、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变革①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②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样,农民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方法·技巧·策略用字头记忆法来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征字头记忆法,指将要消化的材料,取第一个“字”而整体识记材料的方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用字头法可巧记为:交、留、剩③特征:包产到户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

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

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发展后果迥异变式练习: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结合资料,分析改革前后的不同,想一想,小岗生产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小岗生产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直接原因是在安徽省政府鼓励下,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1985~1992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

主要是发展乡镇企业,如加工业、建筑业、流通服务业等。

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建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综合发展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993年后,农村改革继续深化,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时期。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理论的总结,形成特色1.创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3)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哪些理论探索?4)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传统观念发生转变(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计划是社会主义特有。

)2、建立的过程:十四大提出――――十五大完善创新3、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机制能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使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经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推动作用。

三、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2)、国企改革实质: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得过死,企业严重缺乏活力的情况。

3).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4)、改革内容:所有制、分配制度、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管理体制。

5)作用: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也使国有企业更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深化·拓展】:如何理解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

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健,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经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展不断深化改革。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参考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2、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

3、了解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探讨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以及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不同,但其根源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教学重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

教学方法:讲解法,师生互动教学用品:多媒体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民谣梅隆拉起警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朝地狱里冲这首民谣反映了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学生回答:经济危机)老师:“这场经济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从而导入新课。

一、经济大危机(大萧条)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出示几则材料,学生朗读,并分析这些材料反映的问题。

由学生课下讨论,概括危机,爆发的原因,最后老师分析总结)(注意分析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2、爆发的标志——“黑色星期四”(大屏幕展示一幅漫画,并要求学生填空,从而找出危机爆发的标志)(向学生说明:危机爆发的这一天是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这天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几乎失去了他们终生的积蓄,到这天交易结束时,已经有11位著名的金融家自杀,“黑色星期四”名副其实,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3、经济危机的特点(出示表格,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表格分析经济危机都有哪些特点?——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范围广。

其中范围广:从美国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这一点特别向学生说明)4、经济危机的影响(学生从课本中总结,教师点拨,出示投影)(1)对美国:(因为危机首先是从美国爆发的,所以先分析对美国的影响,再引申为对世界的影响)(2)对世界:(先向学生点明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然后再由学生看书,总结出其他两个方面的影响,放映有关图片,并出示填空由学生完成,加深学生的记忆)二、罗斯福新政(虚拟一刻大胆假设:针对经济危机爆发的严重后果,假设你是美国的国家首脑,面临这种状况,你又如何来解决呢?由学生自由讨论,实施教学探究。

讨论完后,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向学生讲解为什么美国没有建立起法西斯专政:A、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小;B、美国建立后不久就制定了1787年宪法,其中“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能有效的防止独裁;C美国经济的强大性:一站后,美国经济强大,有能力对经济进行干预)1、新政实施的背景(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点拨:“新政”的含义:反对自由放任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2、新政的内容(学生看书,思考罗斯福新政首先开始于哪个部门,其中心措施又是什么?)(1)整顿财政金融(2)调整工业生产(3)调节农业生产(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详细讲解内容的时候,给学生点明各项措施的目的和作用)三、凯恩斯主义1、背景2、主要内容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手”。

(思考: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关系)3、影响及评价(1)积极影响:(2)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