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传统文化_从课程说到教材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摘要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迭一作用的有效发挥,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入手。

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在校学生的语文核也素养,加强其文化底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大力发展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増加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尤为重要。

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也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积极运用丰富的文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帮助其自身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产生较大提升。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采取的研巧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类比归纳法等,笔者主要是从对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查阅其他关于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家文化方面的政策文件及课堂实录等中获得启示,并积极呼吁广大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加W渗透、熏陶和感染,以提升其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

二、基于语文教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所继承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它由中华文明演化及汇集而成,它反映了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质与风采,是我国民族历史上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属性。

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其必备品格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理性对待。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昔先要抓住其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等内容,对于构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能够应用于多个学科和实际生活中的关键能力。

而传统文化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比如,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学习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中国画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素养;学习传统乐器和音乐表演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获得这些能力和素养。

此外,传统文化也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范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思想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作品和名人事迹作为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比如,教师可以选取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作为课堂材料,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美的同时,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时代背景。

通过这些教材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故事和寓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素养、道德情操等,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语文,教材]语文与传统文化:从课程说到教材

[传统文化,语文,教材]语文与传统文化:从课程说到教材

语文与传统文化:从课程说到教材人类之所以比其他动物高明,就是由于我们总是能够不断继承前人取得的成就,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进步,而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每一代都从零开始。

研究语文教育,也有一个优秀传统的继承问题,先哲说得准确、正确而且又相当透彻的事实或道理,我们倘若不以为意或视而不见,恐怕都不是明智的态度。

关于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据我在写作这篇短文时的粗略了解,相关的资料少说也有数十万字,相关的问题也几乎都有涉及,尤其是叶圣陶、吕叔湘等前辈语文教育家所发表的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参考。

任何人都无法割断历史,不管是否愿意,就像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我们也绝对没有可能拒绝传统而不生活在传统的影响之中。

同样,教育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的怀抱,我们所应做、能做的是自觉积极地熏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自觉积极”说的是态度,“优秀”指的是内容,两者缺一不可,而且互为因果。

当然,我们不是为传承而传承,而是为实现教育的根本日的,即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虽然日前还不是我们教育的现实目标,但毕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而这―努力又哪能离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呢?我们不是鲁迅所说的“孱头”“昏蛋”“废物”,要―把火烧掉祖宗留下的大宅子。

当然,传承也不是一定要穿上古人的服装在孔子或父母面前三跪九叩,而是出于造就一代新人的需要。

就中小学教育而言,首先,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由语文课程独自大包大揽,有关思想品德、科学、社会的课程都有实施的必要和空间,大家既各有所司又分工合作。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不但不应是额外的负担,而且应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起码不会影响它们完成各自课程标准所赋予的教学任务。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大家常说的古代传统文化,也不应该轻视更不应该忽视或排斥五四新文化以来的传统。

再说,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元的,单就人文学科而言,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文学等都有极其宝贵的遗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以及现代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代表中国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文化传统。

它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发展的积淀。

而语文教学则是指以中文作为载体,通过教学活动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素材。

古代的文言文作品、经典诗词、故事传说等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学生们通过阅读《红楼梦》、《西游记》等古代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尊师重道、忠孝节义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举止,培养学生们的礼貌、谦虚、尊重他人等品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典籍、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方法。

古代的修辞方法、写作技巧等,依然具有现实的教学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古文阅读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们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而语文教学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语言知识,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引导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素材,指导了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文化认知的扩展。

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停留在知识点的传授和语言规范的训练,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涵养。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涵盖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有以下几点必要性:1.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保留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理论体系。

在小学阶段,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提高其全面发展的能力。

3. 寓教于乐,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语文能力的提高。

比如,通过讲述古代故事或民间传说,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 教材优化小学语文教材应该更好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可以编写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材,并将其融入到各个语文板块之中。

比如,在课文中增加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和元素,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故事的同时,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2. 生活化教学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观看传统文化表演、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活动,让学生以生活的方式感受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认同。

3. 化整为零将传统文化知识分散到各个语文板块中,让其渗透到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深入了解并传承发扬。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课程设置语文课程设置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要注重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可以增设以中国古代文学、古代诗词、经典散文等为内容的专题课,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国书法与篆刻艺术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二、教材选择教材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依据,要注重选择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教材。

例如,可以选取古代文学名篇,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之作,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散文或小说,展示各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比如,可以采用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中。

可以通过学生演讲、朗读古文或合唱古代诗词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古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在评价体系中,要注重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设计相关的问答题、作文题或演讲题等,考察学生对古代文学名篇、诗词、古代文化典故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评价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总之,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有效融合途径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有效融合途径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有效融合途径
1. 教材内容的调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入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古代文
学作品的选读、古代文化的背景知识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和接触
到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创设语文活动:可以通过举办语文活动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朗诵比赛、
古代作文比赛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
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鉴赏。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可以让学生
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 传统文化的传统教育: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传统教育方式,如
师徒制、经典诵读、古体诗歌写作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教育
意义,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创造力。

5. 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教学
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通过图像、声音等形式来展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这样
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能力。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有效融合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教材内容的调整、语文活动
的创设、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传统文化的传统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等途径,可以使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融合更加有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核心领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还可以提升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

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而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论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元素纳入到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人格发展。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的教育中得到应用和发展,使学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获得启迪和丰富。

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心。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拓展语文教育的内涵。

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和典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和人文关怀,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语文教育是多学科综合性的教育过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众多学科的内容。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通和交流。

例如,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可以与历史教学相结合,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时代意义;在学习传统戏曲时,可以与音乐和舞蹈教育相结合,体验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有效融合途径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有效融合途径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有效融合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语文教育中显得愈发重要。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融合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呢?下面将从文字、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文字的融合1.引导学生感悟传统经典古代经典作品如《论语》、《诗经》、《楚辞》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可以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包含的儒家思想、儒家伦理道德和艺术美学。

学生也可以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阅读和解读,感受到古代先贤对人生、道德、家国等方面的思考,使传统文化内涵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

2.拓展教材内容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括古代经典作品,还涵盖了诸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节庆习俗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亮点。

在教学《红楼梦》时,除了介绍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可以结合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等文化介绍,让学生对古代社会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印象,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课堂教学的融合1.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传统文化和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传统戏曲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又可以有效地传达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

2.增加文化体验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传统手工艺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传统文化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而是生动的、有趣的体验。

初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初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初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初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瑰宝,它承载了历史、哲学、艺术、道德等多方面的智慧。

通过初中语文教育,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

要实现初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文言文、历史故事等。

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介绍诗人的生平背景、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知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书法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影视欣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观看传统文化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等,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要实现初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因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总之,初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等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教材之一,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古诗词的应用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就有一篇名为《静夜思》的古诗词。

这篇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学生们通过学习这篇古诗词,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儒家思想的应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材中也融入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名为《孔子说话》的课文,课文通过对孔子的言行举止的描述,向学生们介绍了孔子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这样的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们初步了解儒家思想,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三、传统文学作品的应用传统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传统文学作品的影子。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有一篇名为《两只蚂蚁》的课文,这篇课文改编自《庄子》中的《逍遥游》,通过讲述两只蚂蚁的故事,向学生们介绍了庄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这样的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学作品的内容和特点,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学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四、传统文化知识的应用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小学语文教材中还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传统节日等。

这些知识丰富了教材的内涵,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也能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语文教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以下是一些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观点和建议:一、融合的重要性与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等元素。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融合的策略与方法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成语故事、传统节日等。

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将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环境,创设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室内悬挂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画、图片等,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其熏陶和感染。

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

如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体验。

三、融合的挑战与对策在融合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

如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自身学习: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如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入生动的案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理念。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创设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导言: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传授语言文字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而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塑造他们的个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1. 课文选择和编排:在语文教材中,可以安排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如《论语》、《孟子》等。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

在教材编排上,也可以根据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题材和课文,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2. 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古代诗词、成语、谚语等,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也可以通过模仿古代文人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3. 修辞手法的讲解:传统文化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象征等。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解读古代文人的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加以分析和应用。

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二、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1. 道德教育的渗透: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一种道德伦理观念,如仁义礼智信和孝悌忠信等。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解析文本中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和探讨一些道德问题,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2. 标志性文化符号的介绍: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如龙、凤、鹤、岳阳楼等。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这些文化符号的意义和象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并引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历史文化的背景介绍: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古代历史文化的背景和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可以扩大他们的文化视野和历史意识。

传统文化说课稿

传统文化说课稿

传统文化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课。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一单元关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了解生活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汇报交流中,学会整理搜集到的信息,学会有条理,有感情地向他人介绍“传统文化”,细说“春节”、“端午”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佳节的丰富多彩。

能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搜集有关“传统佳节”的资料,并学会整理,有条理、清楚地向他人介绍,说出自己的快乐,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才能激起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把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说详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口语交际是一门培养人的说话能力的更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敢于说”,还要使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三个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三个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三个环节一、课文选材与解读语文教学中,选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内容和效果。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选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课文。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古诗词或经典文言文作为教学材料。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等。

通过深入解读这些课文,向学生介绍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意义,让他们了解古人的思想与情感。

其次,教师还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作为教学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古代传说等。

比如,《白蛇传》、《牛郎织女》等。

通过讲解这些故事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扩展阅读与文化背景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课文解读,还应该注重扩展阅读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授。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文化知识,可以进一步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文主题相近的其他文学作品作为扩展阅读材料,比如,教学材料中提到了水墨画,那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水墨画相关的文章或作品,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特点,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在不同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班级课程,结合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

比如,在讲解《红楼梦》时,可以介绍清代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与历史背景的联系。

三、活动设计与实践体验除了课堂教学外,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应注重通过活动设计和实践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

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传统工艺展览等,让他们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的实物,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活动,比如诗歌朗诵比赛、古装化妆秀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制作过程,比如制作剪纸、写毛笔字等,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技艺和精神。

语文与传统文化

语文与传统文化

语文与传统文化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逐渐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然而,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分析传统文化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语文中融入传统文化语文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中,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融入周易、古诗词、经典故事等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材中,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

学习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和古人的思想情感。

古诗词艺术化的表达形式,丰富的意象和美好的意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

二、传统文化对语文学习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经典诗词等文献,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想象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它们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得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学科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事件、经典作品等,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培养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策略1.打造精品资源教师应结合实际,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古代文学作品、传统艺术形式等。

通过讲解和欣赏这些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探索篇誗新时代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文|王存仓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价值(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关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发展与文明演变积累而成的文化特征与思想精髓,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基础教育课堂,帮助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引导提高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积极性,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对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进行挖掘,逐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顺应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要求。

(二)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培育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内在潜力与综合素养的开发。

以往语文课堂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但长此以往不利于语文教学价值的体现,同时也不能满足学生长期发展需求。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发展思维情感与提升文化认知的重要时期,教师将语文课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趣味性,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度重视,反复强调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

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初中语文教学也需要改革创新,加强对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合与应用。

这不仅有助于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延伸,还可以开展更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及教学策略-以部编版教材为中心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及教学策略-以部编版教材为中心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及教学策略-以部编版教材为中心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及内涵融入教学当中,建立小学生的民族情怀,巩固小学生传统文化的基底,与此同时更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该文主要是对现阶段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而探究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为一体的有效路径,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部编版;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引言传统文化教育从广泛方面来讲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是非常容易切入的,无论是从实际生活入手,还是从课本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剖析,传统文化都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过程,因为传统文化本身也是在历史不断发展、文明不断沉淀的过程中形成的。

为了使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渗透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1.1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互联网+”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支持下,产生出各式多样的交流媒介,这些交流媒介的出现为学生接触国外文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小学生自身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不断地去了解和接受国外文化,大部分小学生会对国外新鲜有趣的娱乐节目感兴趣,在节目中遇到自己喜欢的明星或者是游戏等,会花费时间精力去模仿。

现阶段不少小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较少,他们会觉得古诗词很难理解和背诵,传统民俗跟他们现在生活现状有很大差距,这些种种因素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不利的,对小学生从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必要的,小学生是文化强国道路的后继力量,因此小学语文中传统文化模块的教育迫在眉睫。

1.2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内容。

我国民族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呈现了区域性特点较强、传承能力不断下降的趋势。

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失去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就会在发展方向的设立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wjsxln@培训、考核等方式使现有教师短时间内适应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尤其是中考和高考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四是有关部门要尽快整合现有学校课程资源,改变零散的、个别的和效率低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状况,优化课程,提高效率。

当然,在保证学校教育主要课程之外,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增加地方和校本课程,并配之以地方和校本教材,但这不应当成为主流。

应当坚持以主要课程为主,地方和校本教材为辅的原则,真正做到主辅分开,形成合力,促进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我认为,中国基础教育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那就是课程教材问题。

这是十分重要、直接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一直徘徊在“领导批示、部门呼声,学校开课、教师背讲”的低水平层面。

表面上看,我们似乎完成了领导任务,达到了领导要求;实际上,稍有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不仅于教育规律不合,而且正是在这样违背教育规律且粗放型教育管理模式中,许多美好的理念被摧毁,不仅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还使师生对许多美好的事物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

我们应当立即行动起来,坚信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必须、也完全可能融入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里,落实在现有的课程和教材中,体现在各级各类考试评价上。

做到这一点,必须完善、调整和改进现行的课程教材体系,再不能做肥大人、毁孩子的事情了!人类之所以比其他动物高明,就是由于我们总是能够不断继承前人取得的成就,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进步,而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每一代都从零开始。

研究语文教育,也有一个优秀传统的继承问题,先哲说得准确、正确而且又相当透彻的事实或道理,我们倘若不以为意或视而不见,恐怕都不是明智的态度。

关于语文与中华传统文化,据我在写作这篇短文时的粗略了解,相关的资料少说也有数十万字,相关的问题也几乎都有涉及,尤其是叶圣陶、吕叔湘等前辈语文教育家所发表的许多真知灼见,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参考。

任何人都无法割断历史,不管是否愿意,就像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我们也绝对没有可能拒绝传统而不生活在传统的影响之中。

同样,教育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的怀抱,我们所应做、能做的是自觉积极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自觉积极”说的是态度,“优秀”指的是内容,两者缺一不可,而且互为因果。

当然,我们不是为传承而传承,而是为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虽然目前还不是我们教育的现实目标,但毕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而这一努力又哪能离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呢?我们不是鲁迅所说的“孱头”“昏蛋”“废物”,要一把火烧掉祖宗留下的大宅子。

当然,传承也不是一定要穿上古人的服装在孔子或父母面前三跪九叩,而是出于造就一代新人的需要。

就中小学教育而言,首先,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由语文课程独自大包大揽,有关思想品德、科学、社会的课程都有实施的必要和空间,大家既各有所语文与传统文化:从课程说到教材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王尚文5DOI:10.16412/ki.1001-8476.2015.07.0032015.03yǔw én ji àn sh è关注教学专栏文学评价钩沉社会语文语文博客开卷关注司又分工合作。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不但不应是额外的负担,而且应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起码不会影响它们完成各自课程标准所赋予的教学任务。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大家常说的古代传统文化,也不应该轻视更不应该忽视或排斥五四新文化以来的传统。

再说,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元的,单就人文学科而言,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文学等都有极其宝贵的遗产。

譬如先秦诸子,儒家固然重要,其他各家也都颇有值得我们继承的东西;而汉唐直至五四以来对儒学的反思、批判也有许多闪光的篇什,倘若一概弃若敝屣,也将使我们成为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

平心而论,语文课程应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课程之一。

就说语文教材,如果剔除我们古代的和五四以来的文化瑰宝,就会瘦弱得十分可怜,以致不成样子,贻笑大方。

不过我们讨论的重点可能主要还是古代遗产,就是大家常说的古诗文。

这里似乎有一点应予提醒,就是不能将古代文化遗产和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文完全等同起来,例如孔子、孟子关于“仁义”的论述,不能仅仅被视为“古文”。

——是的,它们的的确确是古文;但我们之所以将其选为课文,又不仅仅由于它们是古文,更有古代文化史这一角度的考量,即由于它们在古代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

课文还是这几篇课文,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目里,又不仅仅是语文课本里的课文。

当然,从思想史的角度衡定唐诗宋词的价值,那也是一个笑话。

语文课程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这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必须努力完成,没有价钱可讲。

古代文化遗产都是文言作品,因而从另一面看,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也就是在学文言。

文言和白话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虽然两者关系甚为密切,学习文言有助于学习白话,学习白话也有助于学习文言,但它们毕竟不能相互取代。

我们也根本不可能给文言作品脱下文言的“外衣”而穿上白话的“时装”,因为语言不是作品的衣裳,即使把它翻译成白话,它同时也就失去了原汁原味。

文言白话两者都学,我们就必须面对一个比重的问题。

由于我们现代中国人使用的都是白话,这就使古代的书面语言(甚至包括当时的大白话)——文言变得难懂难学。

假如我们单从学习文言这一角度来看待以文字为载体的古代文化遗产,可能其中不少篇目就不一定要选入语文教材,甚至还在删除之列。

吕叔湘早在1962年就曾指出:“在充分掌握了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学习文言,达到能读一般文言的程度,我估计至少得五六百课时,差不多要占去高中阶段全部语文课的学习时间,课外作业时间还不算。

”[1]而在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二、高三语文课程每周只有三四课时;加之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状况,又远不如当时,要在有限时间里达到“学习文言”的目标,难度更大。

从另一方面看,白话也是要学的。

白话不学,其后果可能比不学文言更严重,而且严重得多,这不单单由于继承五四以来新文化的需要,更主要的还是我们今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白话的缘故。

因此,关于上面所说的“比重”,似乎可以肯定应以白话为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一般而言,“语文”“祖国语文”“祖国语言文字”可以而且也应该包括文言,但实事求是地说,上引课标文字中之所指应该主要就是现代语文、现代白话,而不可能是文言,因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绝对没有可能达到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文言素养、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的程度。

这也就决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必然以现代语文即白话为主,课标的精神应该说和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三老的主张是一致的。

文言呢?当然要学,而且非学一点不可。

如果6ywjsxln@一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中国公民,根本不知道孔孟老庄、李杜苏陆为何人,《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为何物,还能算是合格的中国人吗?我以为,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材,都应当有计划地选入我国古代顶尖级思想家、文学家的作品。

至于相关部分的教学目的,我觉得教育部高中语文课标必修课程之“阅读与欣赏”部分第九和第十两条“课程目标”已经说得相当清楚、全面、准确,只是第九条似可补上一句关于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内容;而且我还认为,语文教材选编古代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品,固然也就是在学习文言,起码有利于学习文言,但应侧重于其文化内涵。

这里要注意几种比较极端的片面看法。

或认为白话三岁儿童就会说了,无须再学,大不了也就是在小学里学会识字而已。

其实,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现代语文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精致的语言,和文言相比,它的词汇更丰富,语法更严密,表达也更精确,需要中小学生认真去学。

许多优秀的现代语文作品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或学术价值,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也值得中小学生认真去学。

我们千万不能低估白话在我国现代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伟大贡献。

另一种片面看法是吕叔湘早已指出的:“说不学文言就学不好白话文”,“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

”[2]还有人认为,文言典雅,白话浅俗。

其实,既有浅俗的文言,也有典雅的白话,雅俗不能光以文白来分。

“比重”问题若能从大的方面定下来,所要商量的就是教材里文言和白话的具体比例问题,为主的“主”颇具弹性。

我的建议有三点。

一是关于文言篇目的编选一定要慎之又慎,精益求精。

如《出师表》无非一个“忠”字而已,且其所忠非人,行政又重在“人治”,从作品思想性而言似可撤下。

民国语文教材曾编入的黄宗羲《原君》,闪烁着民主性的光辉,理应把它请回课本。

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敢于坚持不一概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观点,语言浅近,文章短小,说理透彻,似可进入待选的行列。

我这里只是略举几例而已。

由于“名额”有限,十分珍贵,因此必须彻底清除次品。

二是文言诗文在课本中的分布问题,小学、初中、高中应逐段增加,每段之内则是逐级增加,到了高三,五五之比似乎可以考虑,“五五”已由“为主”转向“并重”了。

三是适量增加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和课外活动,选修要做到真正选修,参加相关课外活动也必须要真正自愿,以便给对传统文化特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多学一些的平台。

例如,古人非常讲究诗文的声律,《文心雕龙·声律》谓:“故言语者,文章关键,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

”今人若要真正走进古代诗文的感情世界,绝对不能无视平仄这道门槛。

我们的古代诗文教学不讲平仄已经多年,好像已经成为新的传统。

这自有它的必然之理,我绝对不主张中小学生去学平仄;但可以甚至应该为欲学者列入相关的选修课作为教学内容,以为今后愿意从事文、史、哲研究者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

教材还有一个编排问题。

这次我特地略翻了几种教材,印象是散和乱,古诗文东一单元西一单元,单元内也往往是东一篇文章西一篇文章,随意性较大。

教材关于传统文化的编排还有较大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我的想法是相关课文在每册里还是独立成为一个部分为宜,而每册的这一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应当通盘考虑,相互照应,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各自为政,自立山头。

例如,上文提到的孔子、孟子有关“仁义”的论述,两个阶段都应当有,但其内容应据两个阶段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而有不同的侧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