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分类2007

合集下载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应用中注意问题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应用中注意问题

地质可靠程度
③勘探、详查、普查各阶段圈定估算的 (333);勘探、详查圈定估算的(332) 的地质可靠程度,在开采技术条件、矿石 技术加工选冶性能方面具有质的不同。 ④表2中列出的误差或精度尽管依据不同,但 衡量地质可靠程度的标准基本一致。探明 的资源储量误差<20%;控制的资源储量 误差<40~50%。
86煤炭地质勘探规范
A
B
C
D
92分类
金属非金属
A
B
C
D
E
UNFC 、JORC 43-101、CRISCO 美国分类 99分类 加拿大金矿 评价指南 (1992)
Measured
Indicated
Inferred
探明的 Measured Class Ⅰ ClassⅡ
控制的 Indicated推断的Inferred ClassⅠ ClassⅡ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应用中 注意的问题
徐金芳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
现行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总则》(GB/T13908-2002) 及17个分矿种规范 国土资发[2006]166号: 国土资发[2007]26号 国土资发[2007]40号 国土资发[2007]68号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公告[2007]1号
UNFC(1997)
Detailed exploration Proved mineral reserve (111) Feasibility mineral resource (211) Probable mineral reserve (121) (122) General exploration
UNFC(2009)G轴的定义

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施新标准规范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68号文)

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施新标准规范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68号文)

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法规号:国土资发[2007]68号发布日期:2007-03-28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国家标准和各矿类(种)地质勘查规范行业标准(以下统称新标准规范)发布实施以来,对指导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新旧标准混用、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新标准规范等一些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统一的基础数据,方便社会各界正确使用地质勘查成果和矿产资源储量信息,现就实施新标准规范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自2007年5月1日起,编写、提交、填报各类资源评价报告、地质勘查报告、矿山生产勘探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储量动态检测报告、闭坑(停采)地质报告、可行性评价报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设计、矿产资源登记统计书(表)等,须符合新标准规范及本通知。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矿业权评估,须依据新标准规范及本通知。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矿业权审批管理、资源储量管理、资源规划与评价及矿山开发利用监督管理等,须符合新标准规范及本通知。

二、矿产资源勘查执行单矿类(种)规范。

尚无对应单矿种规范的矿产地质勘查,可根据《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并参考产出特征、加工选冶性能相近的矿种规范要求,编写勘查工作设计和矿产资源储量报告。

凡无法类比或单矿类(种)规范没有具体规定的,遵循《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的原则规定。

三、探矿权人应在新标准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和要求,并在勘查合同或委托书中加以明确。

在矿床(井田)勘探工作进行前,应根据已有地质勘查成果,由矿山设计部门提出先期开采地段(或首采区、第一水平)范围,先期开采地段要有保障一定服务年限的资源量,主要由探明的、控制的资源量组成。

(地质报告)关于煤炭资源储量类型划分和块段划分原则

(地质报告)关于煤炭资源储量类型划分和块段划分原则

关于煤炭资源/储量类型划分和资源/储量块段划分原则的规定说明针对公司各矿井生产地质报告修编中资源/储量块段类型划分和块段圈定遇到的问题,公司地质测量部依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关于印发〈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40号)对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和块段圈定做出具体规定如下。

一、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总原则依据矿井地质条件和勘查程度确定)(一)矿井地质条件以构造为主的各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如下:一类矿井:1.勘探网度750m×75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井工巷道圈定范围内的煤量类型确定为111b类;2.勘探网度1500m×15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实见煤巷与外围钻孔间距符合本网度规定的范围内煤量类型确定为122b类;3.勘探网度3000m×30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122b类型外推1500m范围内煤量类型确定为333类;二类矿井:1.勘探网度500m×5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井工巷道圈定范围内的煤量类型确定为111b类;2.勘探网度1000m×10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实见煤巷与外围3.勘探网度2000m×20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122b类型外推1000米范围内煤量类型确定为333类;三类矿井:1.勘探网度250m×250m范围内资源/储量(结合必要的煤巷加以查明)或井工巷道圈定范围内的煤量类型确定为111b类;2.勘探网度250m×25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实见煤巷与外围钻孔间距符合本网度规定的范围内煤量类型确定为122b类;3.勘探网度500m×5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122b类型外推250米范围内煤量类型确定为333类;四类矿井:1.井工巷道圈定范围内的煤量类型确定为111b类;2.勘探网度250m×250m范围(巷探与钻探结合进行圈定)内资源/储量类型确定为122b类;3.勘探网度500m×500m范围内资源/储量类型确定为333类;五类矿井:资源/储量类型定为333类;(二)矿井地质条件以煤层稳定性为主的各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如下:一类矿井:1.勘探网度1000m×10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井工巷道圈定范围内的煤量类型确定为111b类;2.勘探网度2000m×20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实见煤巷与外围3.勘探网度4000m×40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122b类型外推2000m范围内煤量类型确定为333类;二类矿井:1.勘探网度500m×5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井工巷道圈定范围内的煤量类型确定为111b类;2.勘探网度1000m×10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实见煤巷与外围钻孔间距符合本网度规定的范围内煤量类型确定为122b类;3.勘探网度2000m×20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122b类型外推1000米范围内煤量类型确定为333类;三类矿井:1.勘探网度250m×250m范围内资源/储量(以巷探为主,钻探为辅加以查明)或井工巷道圈定范围内的煤量类型确定为111b类;2.勘探网度500m×5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实见煤巷与外围钻孔间距符合本网度规定的范围内煤量类型确定为122b类;3.勘探网度1000m×1000m范围内资源/储量或122b类型外推500米范围内煤量类型确定为333类;四类矿井:1.井工巷道圈定范围内的煤量类型确定为111b类;2.勘探网度250m×250m范围(巷探与钻探结合进行圈定)内资源/储量类型确定为122b类;3.勘探网度500m×500m范围内资源/储量类型确定为333类;五类矿井:资源/储量类型定为333类;(三)其它情况断层两侧煤柱、小构造发育的地段、在设计和生产中实际意义不大的小而孤立的块段、以老窑采空区边界留设的煤柱、风化带或插入划定的煤层可采边界30m~50m范围内等资源/储量类型确定为333类。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一、储量级别1、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PPT文档演模板
•固体矿产储量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 分类条件主要依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是否 符合矿山生产的技术经济条件,在当前是否有经济效益; (现在还应考虑环境上允许)。

分级条件可分为:研究程度和控制程度两个方面。
研究程度:包括勘查区地质、矿石物质组成、矿石质量、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及实践中的几个问题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一、我国固体矿产储量分类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特点 三、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联
合 国分类框架对比
四、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实践中的几个 问题
PPT文档演模板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

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PPT文档演模板
•固体矿产储量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二、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主要特点
➢ (1)利用联合国分类框架中三维的概念进行分类,E 轴—经济轴,F轴—可行性轴,G轴—地质轴;
PPT文档演模板
•固体矿产储量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实践中的几
个问题
1992年以前规范的主要区别:
1、分类条件上,1992年的分类在能利用储量 一类中,又分出了a亚类-内外部条件都具备当前 能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b亚类-内部 条件好,外部条件较差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 不合理);
2、级别条件上,1977年后的与以前的有较大差 别。1959年前的是将矿石加工技术性质和开采技 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作为级别条件,而其后的 规范是将其从级别条件中提出,作为矿床开发的 条件。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修订说明一、任务来源与调研过程《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的修订于2007年7月开始立项准备,10月由国土资源部正式立项,下达项目任务书,项目委托单位为国土资源部储量司,项目承担单位为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同时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修订计划,计划号是“2006—2007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2006 5421-T-334”。

2007年9月13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向有关直属单位下发《关于开展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技术标准调研工作的通知》,组成由咨询研究中心、储量司、勘查司、科技合作司、信息中心、油气中心、评审中心、标准化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推荐的专家组成的项目组。

2007年12月14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向各省、市、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厅(局)下发《关于协助开展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技术标准研究调研的函》,项目正式启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6月8日发布的。

从此我国有了可同国际进行对比的分类框架,尤为重要的是使我国的矿产勘查开发行业的专业人员在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上产生了观念上的转变:由实行近50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的矿产储量分类模式,转变为市场条件下的矿产资源量-储量分类模式,使我国有了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同的矿产资源储量基本类型用语。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第一次在分类中引进了在矿产勘查开发的不同阶段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要求,引入了投资风险的概念。

在标准、规范中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地质工作程度,不重视经济效益的倾向,使获得的资源储量类型更具现实意义、市场意义和管理意义。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发布实施已近10年,实践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不适应我国国情和矿情的内容,需要调整、补充和完善。

储量分类

储量分类
资源量(2S21)
资源量(2S22)
内蕴经济的
资源量(331)
资源量?
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分类
查明矿产资源
潜在矿产资源












探明的
控制的
推断的
预测的
经济的
可采储量(111)
基础储量(111b)
预可采储量(121)
预可采储量(122)
基础储量(121b)
基础储量(122b)
边际经济的
基础储量(2M11)
基础储量(2M21)
基础储量(2M22)
次边际经济的
资源量(2S11)

储量新旧分类标准对比

储量新旧分类标准对比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新旧分类标准对比2007-06-21 20:21《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新标准已于1999年8月6日发布,并于199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已经4年多了,但从这几年我区矿山企业及地质勘查单位提交的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看,仍有些同志在新旧标准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对比上不太清楚,为了使广大地质工作者及有关人员尽快掌握对比方法,在此简要介绍一下新旧分类标准资源储量对比。

一重新制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原因近50年来,我国的储量分类分级虽经多次修订,但基本上仍是前苏联的模式,框架没有大的变化。

不论是地质勘探单位、矿山设计单位、生产单位还是综合部门,对分类分级都非常熟悉、得心应手。

那么为什么又重新制定呢?有如下几个原因:1.为了落实“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

我国矿产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且以矿石品位低、成份复杂、规模小者居多。

要想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我国原来的矿产储量分类分级系统,对勘探获得的矿产资源数量,不论勘查程度和经济意义如何,统称矿产储量,显然是不科学的,也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且我国的矿产储量与国际的储量和资源储量,或一些国家的储量基础都没有可比性,故需要重新制定标准。

3.需要转变观念、统一标准。

要适应国际上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相对应的观念。

例如:联合国分类框架中详细勘探对应的是确定的矿产资源,一般勘探对应的是推定的矿产资源等等。

而我国储量级别在不同的勘查阶段交叉使用,造成观念上、统计上的混淆,不能被国外矿业界接受。

4.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

原分类分级中的勘探储量比例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勘探类型和工程间距,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独资开发矿业时,为了减少风险、增加资源的可靠程度,在总结我国已生产矿山探采对比资料基础上确定的。

而现在勘探和开采都走向投资多元化,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了。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

矿井储量管理一、储量的分类和分级1.储量分类根据我国的能源政策和煤炭资源状况,按目前煤矿开采的技术经济条件,煤炭地质储量分为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外储量)两类。

其中能利用储量中又分为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

工业储量包含可采储量和设计损失。

它们的关系可用下表3—7—1形式表述:表3—7—1生产矿井储量分类及其含义如下:⑴地质储量指生产矿井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地质手段(如物探、钻探、巷探、地质调查)查明,符合煤炭储量计算标准要求的全部煤炭储量。

⑵能利用储量指煤层的厚度、质量符合当前煤矿开采经济技术条件的储量。

⑶暂不能利用储量指煤层厚度小、灰分高(或发热量低),或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特别复杂等原因,目前开采有困难而暂不能利用的储量。

⑷工业储量是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⑸可采储量是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

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即为可采储量。

⑹远景储量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作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发展远景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2.储量分级根据对煤层勘探和研究程度不同,并考虑设计、生产的需要,煤炭储量分为四级,即A级、B级、C级、D级。

A级和B级称为高级储量。

确定各级储量的条件:⑴A级储量指经过精查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A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的储量。

它是煤矿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

⑵B级储量指经过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B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A级外推的储量。

它是煤矿建设时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⑶C级储量指对煤层用足够的钻孔在C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B级外推的储量。

它也是煤矿建设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⑷D级储量是根据地质调查、物探成果及有关地质资料推定,并有少量勘探工程揭露证实的储量。

它一般可作为地质勘探设计的依据,有时也可配合C级储量作为小型煤矿建设或一般矿井建设总体规划的依据。

3.储量类别和级别的关系能利用储量包括A、B、C、D等各级储量,即是A、B、C、D各级储量之和。

国土资发[2007]26号: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26号: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26号: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国土资源部文件国土资发[2007] 26号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为进一步规范矿产储量管理,适应矿业发展的需要,我部组织编制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以补充完善储量标准规范体系,现印发执行。

请转发有关勘查单位和矿山企业。

二〇〇七年二月六日附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为规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依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国家标准及《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等行业标准的要求,现就核实报告编写作如下规定:一、矿产资源储量核实适用范围凡因矿业权设臵、变更、(出)转让或矿山企业分立、合并、改制等需对资源储量进行分割、合并或因改变矿产工业用途或矿床工业指标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压覆等,致使矿区资源储量发生变化,需重新估算查明的资源储量或结算保有的(剩余、残留、压覆的)资源储量,应进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编制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煤炭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适用本技术要求的基本原则。

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技术要求(一)基本要求1.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委托人应提供全面、真实的核实所需的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2.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应由具有相应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并对委托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检查和核实,对核实报告的真实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负责。

3. 核实报告应系统收集、整理矿区范围内相关的以往地质勘查、矿山开采、选矿、开采技术条件和矿山经营等各项资料,尤其是开采过程中取得的新资料、新认识,能够反映最新勘查、开发和技术经济的研究成果。

4.核实工作一般以现有资料和已有的勘查、采矿工程为基础,开展必要的地质测量、取样、测试、化验等工作。

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固体--矿泉水--国土资厅发〔2007〕184 号

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固体--矿泉水--国土资厅发〔2007〕184 号

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国土资厅发〔2007〕184 号关于做好2007年度矿产资源统计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修订后的《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以下简称《统计表》,见附件1-2)已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现印发实施,并就2007年度矿产资源统计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抓紧部署2007年度矿产资源统计工作,切实做好组织协调,落实经费,配备人员,严格按照《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23号)的有关要求审查、汇总、分析和上报矿产资源统计数据,确保工作进度和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矿山企业应以采矿许可证划定的矿区范围为填报单元,按照《统计表》表式和填报要求,规范填报,做到一证(采矿许可证)一表,不得虚报、瞒报、迟报、拒报。

二、矿产资源统计(储量部分)(一)2007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统一采用部开发的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可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http//:)下载。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加强本行政区的软件系统培训工作。

(二)凡是开展了矿山储量动态监测的矿山企业,要依据矿山储量年报填报《统计表》。

(三)2007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快报的主要内容是:煤、铁、锰、铬、钒、钛、铜、铅、锌、铝土矿、镍、钨、锡、钼、铋、汞、锑、铂族金属、金、银、铌钽、锶、稀土矿、金刚石、菱镁矿、硫铁矿、磷(矿石)、钾盐、芒硝、高岭土、石墨、盐矿、膨润土等33个矿种的年度变化情况及新增大中型矿区(矿产地)资源储量信息。

具体统计表式及填报要求见附件3和附件4。

(四)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2008年1月10日前上报2007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快报数据,3月15日前将2007年度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库、登记数据库和工作报告报部。

部将对各省(区、市)报送的矿产资源储量统计数据进行集中审查、汇总。

三、矿产资源统计(开发利用部分)(一) 《矿山开发利用统计数据库管理系统.exe》软件已进行了升级改造,已挂在国土资源部的网站上(下载地址:/ggfw/xxfw/xxh/xz/kczydjtj/gljg/),请及时下载并试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业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 13051—2007 (二OO七年一月二十日第一届第一次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1、前言《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简称新分类标准)已发布实施多年,但在矿产储量评审、矿业权评估、矿山地质测量(储量核实)过程中,对新分类标准的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还存在模糊认识。

为进一步理解新分布标准,正确划分资源储量类型,并与国际开展有效的对比和交流,在征求各方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形成本指导意见。

2、基本概念理解2.1勘查阶段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

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的勘查程度,具有不同的资源储量类型。

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型。

2.2 地质可靠程度针对勘查块段而言。

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根据矿床具体特点、选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和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综合确定。

2.3 经济意义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

对于同一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分析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意义,即同一项目不应同时出现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或者次边际经济的经济结论。

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未开展可行性研究或技术经济分析。

2.4 预测资源量(334)是未查明的潜在矿产资源,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

普查阶段对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预测资源量。

详查以上阶段勘查境界内应对矿床整体有总体控制,矿产资源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预测资源量。

2.5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原则上没有工程间距要求,达到《总则》规定的稀疏工程控制即可。

在普查阶段,分布面积较大的层状矿床,可采用2—3倍控制的工程间距(视矿床稳定程度)估算333,以便区别334。

2.6 内蕴经济资源量包括331、332和333,因未进行(预)可能性研究或开采,经济意义不明,界于经济的到次边界经济的之间,下列情况属于此类:2.6.1 完成地质勘查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2.6.2 基础储量以外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的;2.6.3 因矿层薄、矿体小、开采难度大或开采成本高,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或矿山设计未予利用的;2.6.4 矿山关闭后残留的矿产资源;2.6.5 各种因素压覆的不能利用矿产资源,未经技术经济论证经济意义不明的;2.6.6 矿床工业指标估算的低品位矿和旧标准规定的各类暂不能利用储量(表外储量);2.6.7 后期有可能回收的矿柱。

储量分类

储量分类

油(气)田(藏)储量规模和品位等分类
B.1 储量规模
按可采储量规模大小,将油(气)田(藏)分为五类(见表B.1)。

表B.1 储量规模分类
B.2 储量丰度
按可采储量丰度大小,将油(气)田(藏)分为四类(见表B.2)。

表B.2 储量丰度分类
B.3 产能
按千米井深稳定产量大小,将油(气)藏(田)分为四类(见表B.3)。

表B.3 产能分类
B.4 埋藏深度
按埋藏深度大小,将油(气)藏分为五类(见表B.4)。

表B.4 埋藏深度分类
B.5 储层物性
a)按储层孔隙度大小,将储层分为五类(见表B.5)。

表B.5 储层孔隙度分类
b)按储层渗透率大小,将储层分为五类(见表B.6)。

表B.6 储层渗透率分类
B.6 含硫量
按原油含硫量和天然气硫化氢含量大小,将油(气)藏分为四类(见表B.7)。

表B.7 含硫量分类
B.7 原油性质
a)按原油密度大小,将原油分为四类(表B.8)。

表B.8 原油密度分类
b)地层原油粘度大于等于50mPa·s,称为稠油;原油凝固点大于等于40℃,称为高凝油;其余称为常规油。

储量划分对比

储量划分对比

改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的历次建议特邀咨询委员胡魁一、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2007年3月23日,专家建议第2007—14期,总638期; 1 二、建议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2005年3月,专家建议第2005-8期,总488期; 3 三、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的关系,2002年5月,《地质与勘探》2002—3期,第64页; 4四、G轴的含义亟待澄清,2001年12月,专家建议第2001-55期题目为对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套改工作的一点建议,《资源•产业》2002-1期发表题目为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识; 13五、规范漫话,2007年5月6日稿; 17六、对“关于确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指导意见”的修改意见,2006年12月稿23七、联合固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以及对我国储量分类系统的改革建议《中国矿业》l998年第7卷第2期 24 八、三维储量/资源分类国际框架,1996年7月13日出版,《中国地质》1996年第7期总230期6-8页, 28一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1999分类标准)制订实施七年多了,由于套用了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含义,强化了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强化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观念,同时统一了不同矿种之间的口径,功不可没。

但是由于对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出现分歧和处置不当,1999分类标准也存在重大缺陷,既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出现分歧,又丢掉了我国原有分类分级的某些精华,引起执行中的一些混乱。

笔者曾多次提出建议修订。

欣闻修订1999分类标准已经列入国土资源部的议事日程,特对修订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修订1999分类标准的原则建议一、坚持在1999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坚持套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的
通知
(国土资发[2000]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矿产厅(局)、资源(储)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十六条第六款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现予印发执行。

国土资源部
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附件
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划分标准
说明:
1.确定矿产资源储量规模依据的单元:
(1)石油:油田,
天然气、二氧化碳气:气田;
(2)地热:地热田;
(3)固体矿产(煤除外):矿床;
(4)地下水、矿泉水:水源地。

2.确定矿产资源储量规模依据的矿产资源储量:
(1)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气:地质储量;
(2)地热:电(热)能;
(3)固体矿产:基础储量+资源量(仅限331、332、333),相当于《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13908—92)中的A+B+C+D+E级(表内)储量;
(4)地下水、矿泉水:允许开采量。

3.存在共生矿产的矿区,矿产资源储量规模以矿产资源储量规模最大的矿种确定。

4.中型及小型规模不含其上限数字。

国外资源储量分类介绍

国外资源储量分类介绍

美国地调局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是一个二维系 统,分类因素由“地质的”和“经济的”两个坐 标构成,其术语为: 地质坐标:
测定的(Measured) 指示的(Indicated) 推断的(Inferred )
经济坐标: 经济的(Economic) 边界经济的(Marginal Economic) 次经济的(Sub-economic)
20世纪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大事记
★ 1915 南非Witwatersrand盆地砾岩型金铀矿储量分类 ★ 1920 比属刚果Shinkolobwe铜矿储量分类 ★ 1928 苏联开始提出储量分类 ★ 1943 美国开始提出储量分类 ★ 1950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储量分类 ★ 1959 西欧国家储量分类 ★ 1960 铀的军事用途减少,商业使用增加,开始制定 储量分类 ★ 1973~1986 提出McCelvy箱,美国地调局首次建立完 善的西方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系统 ★ 1981 加拿大建立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系统 ★ 1978~1979 联合国提出第一次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 案,1981年Fettweis分类方案 ★ 1996 UNFC(联合国第二次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案) ★ 1999~2004 JORC ★ 2001 UN统一协调固体矿产、油气和铀矿的分类 ★ 2005 CRISCO 完成了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国际模版
储量误差 置信水平 ±30%
概 率
± 10%
±10%
C1
储量
B
A
90% 70% 50%
100
100
100
储量(万吨)
西欧各级储量精度解读
设:所计算的储量数值为R,则: A级储量 = R ± R ×10% (实际储量> R 的概率为90%)90~110万吨,90% B级储量 = R ± R ×10% (实际储量> R 的概率为70%)90~110万吨,70% C级储量 = R ± R ×30% (实际储量> R 的概率为50%)70~130万吨,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征求意见稿)引言矿产资源储量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无论是矿产勘查、矿山设计、生产,还是政府宏观管理以及市场交易、筹资融资、企业上市,都离不开衡量所提供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和质量的可靠程度的技术经济标准。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矿产勘查工作,矿山建设加速进行。

为了保证矿产勘查和地质勘探报告的质量,制订全国统一的矿产勘查规范和估计矿产储量分级标准以及规程,国家成立了全国矿产埋藏量鉴定委员会(成立时称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各种矿物原料的储量,掌握全国矿产资源平衡。

1954 年12 月,为满足当时矿产勘查和矿山建设的迫切需要,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决定出版1954年1 月苏联部长会议批准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等标准和文件,名称为《矿产储量分类规范》(第一辑总则),以供矿产勘查工作参考。

195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组织、制订了《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该规范经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第12 次全体会议通过,并经地质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筑工程部、煤炭工业部同意,由上述有关部联合颁发执行。

总则分为:金属矿产储量分类、非金属矿产储量分类、煤矿储量分类三部分。

1977 年,国家地质总局与冶金部联合制定了《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与国家建筑材料总局、石油化学工业部联合制定了《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与煤炭工业部联合制定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颁发试行。

这些总则中都有“矿产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一节。

1992 年,恢复后的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提出,由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组织,有矿产勘查各部门的专家组成的编写组,修订完成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13908-92)国家标准,经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

成为我国第一部涵盖整个固体矿产的勘探规范。

其中也包括了“储量分类、分级和储量计算”一节。

与前不同的是增加了勘探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地质两部分。

以上分类规范或总则,对所有矿产经勘查探获的,不区分经济意义,通称为储量。

根据工业指标划分类别,凡大于最低工业品位者,定为平衡表内储量,介于边界品位与最低工业品位之间者,为平衡表外储量。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的不同分级,在1977 年前,分为A1、A2、B、C1、C2 五级;1977 年~1992 年,分为A、B、C、D 四级;1992 年~1999 年修改为A、B、C、D、E 五级,但与最初的五级,在内涵上是不同的。

这些标准不断按照我国的矿产勘查、矿山设计、开发实践和国情逐步完善,但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这些标准已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难以实现同国际接轨和交流。

1999 年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制订并归口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

它是在我国《矿产资源法》(修正案)的基础上,主要依据《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固体燃料和其它矿产)编制的。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初步做到了可同相关的国际标准对比,开始实现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矿产储量分类标准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转变,在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这个转变还没有完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深入发展和矿业全球化的推进,我国政府和市场都对相关标准提出了新的需求,联合国和有关国际机构也很重视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在国家间、地区间的互通性,对标准进行新一轮修订的时机已经成熟。

国土资源部于2007 年决定组织专家对《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进行修订。

修订专家组先后调研了15 个省、自治区的省、市、县主管矿政的公务员,矿产勘查、矿山设计、生产的相关专家,地质、煤炭、冶金、有色、黄金、化工、建材、核工业以及证监等部门或行业的主管及资深专家,召开座谈会60 余次,被调查者1000 余人。

期间还组织业内各部门资深专家和主管部门参加的研讨会,就省区调研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确定进一步工作方向。

为更广泛吸取对标准修订的意见,聘请了316 位特邀专家,并召开了有150 名特邀专家参加的会议,对标准修订方案和标准修订的重要问题展开讨论。

并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对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进行专题研讨。

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分类标准的修订意见。

此次修订,以《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为基础,充分研究了我国近10年矿产勘查开发中的经验和问题,考虑了同几个主要国际标准《联合国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分类框架(UNFC)》《CRIRSCO(矿产储量国际报告委员会)勘查结果、矿产资源和矿产储量公开报告国际报告模版》(2006 年)的衔接。

修订标准采用经济轴二分、可行性轴三分、地质轴四分方案,共定义了6 个基本类型,在结构上更简单明晰,在定义上更科学合理,更具有与国际标准的互融互通性。

前言为适应我国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更好地与国际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相衔接,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吸取《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标准实施以来的经验,研究标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参考《联合国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分类框架(UNFC)》和《CRIRSCO(矿产储量国际报告标准委员会)勘查结果、矿产资源和矿石储量公开报告国际报告模板》等国际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勘查开发实践,修订完善本标准。

本标准发布以后,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标准、规范、指南的制订、修订,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其他标准、规范中的相关内容,凡与本标准相抵触者,按本标准规定执行。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储量司本标准起草人: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7766-××××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适用范围、定义和术语、分类、类型、编码等。

本标准可作为以下矿产勘查开发、矿政管理和矿业市场活动中估计算矿产资源量、储量的依据;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各阶段编制设计、部署工作、估计计资源量和储量、编写报告;固体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矿业权评估;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制定矿产资源规划、计划与矿产资源政策;编制矿产勘查规范、规定、指南;矿业权出让、转让;矿产勘查开发企业筹资、融资、上市及贷款;矿山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2 定义和术语2.1 固体矿产资源在地壳内或地表由地质作用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固体自然富集物,根据产出形式、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期最终开采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

其位置、数量、品位/质量、地质特征是根据特定的地质依据和地质知识计算和估算计的。

按照地质可靠程度,可分为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和未发现的矿产资源。

2.1.1 发现矿产资源是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量的总和。

发现矿产资源指的是在地壳中或地壳上富集或产出的,具有内蕴经济意义的物质。

其质量和数量具有最终经济提取的合理前景,发现矿产资源包括原地的矿化物质、采出的矿堆物质和尾矿物质。

它们可以通过勘查和取样来圈定并估计算资源量,通过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将其转换为储量。

凡不具有最终经济提取合理前景的物质,不在发现矿产资源之列。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所获得的不同结果,可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类。

2.1.2 未发现矿产资源是指根据地质依据和物化探异常预测的,未经查证的那部分固体矿产资源。

2.2 勘查阶段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2.2..1 预查依据区域地质和(或)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野外观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预测,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有足够依据时可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属于未发现的矿产资源。

2.2.2 普查是对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物化探异常区,采用露头检查、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方法开展综合找矿。

对区内地质、构造特征达到相应比例尺的查明程度;对矿体形态、矿石质量、矿石加工技术条件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做到大致查明、大致控制的程度;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

通过概略研究,最终应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或圈定出详查区范围。

2.2.3 详查是对普查圈出的详查区,采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及综合方法和手段开展勘查工作,进行比普查阶段更密的系统取样。

,基本查明矿床地质、构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体形态、矿石质量、矿石加工技术条件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做到基本查明、基本控制的程度,矿体的连续性是基本确定的。

基本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特征,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新类型矿石和难选矿石应作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在详查所获信息的基础上开展概略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

必要时,圈出勘探范围,可供预可行性研究、矿山总体规划和作矿山项目建议书使用。

2.2.4 勘探是对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经详查圈出的勘探区,采用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加密各种取样工程,,详细查明矿床地质、构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矿体形态、矿石质量、矿石加工技术条件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做到详细查明、详细控制的程度,矿体的连续性是细确定的。

详细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主要矿体形态、产状、大小和矿石质量特征,矿体的连续性是确定的;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进行类比或实验室流程试验研究,新类型矿石和难选矿石应作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半工业试验,在勘探所获信息的基础上开展概略研究,为可行性研究或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

2.3 查明程度是指对相应的勘查阶段,要求达到的地质研究程度、对矿体的控制程度、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勘查程度和对矿石的加工试验研究程度。

2.3.1 大致查明、大致控制是指在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有效的物化探工作基础上,进行了中、大比例尺的地质简测或草测,开展了有效的物化探工作;对地质、构造的查明程度达到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投入的勘查工程量有限,发现的矿体只有稀疏工程控制;矿体的连接是据已知地质规律,结合稀疏工程中有限样品的分析成果,以及物化探异常特征推断的,尚未经证实,矿体连续性是推断的;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是据同类型矿床的相同类型矿石的试验结果类比所得或只做了可选(冶)性试验;开采技术条件只是顺便收集了相关资料;据有限的样品分析成果了解了有可能的共伴生组分或矿产。

2.3.2 基本查明、基本控制填制了大比例尺地质图及相应的有效物化探工作,充分收集资料,加强地质研究,主要控矿因素及成矿地质条件已经查明;投入了系统的勘查工程,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已经基本圈定,主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空间位置、受构造影响或破坏的情况、主要构造,总体上得到较好的系统控制,小构造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已经研究,矿体连续性是基本确定的;矿石的质量特征已经大量样品所证实,矿石的物质组成和矿石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对易选矿石已有同类型矿石的类比,新类型矿石和难选矿石至少应有实验室流程试验的成果;开采技术条件的查明程度应达到相应规范的要求,对与主矿种共伴生的有益组分开展了相应的综合评价,且符合规范要求;对确定的物化探有效异常,在地质、物探、化探综合研讨的基础上,通过正反演计算,选择最佳部位对异常进行了查证及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