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凤凰涅盘_20世纪初传统史学的命运及变迁_张启耀

合集下载

试析《凤凰涅盘》中凤凰形象之“超人”特征投射

试析《凤凰涅盘》中凤凰形象之“超人”特征投射
第 36卷第 3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9年 5月 Vol36NO3 JournalofPanzhihuaUniversity May2019
·文学与艺术研究·
试析《凤凰涅槃》中凤凰形象之“超人”特征投射
周 鲁1,温济恺2
(1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2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郭沫若是 20世纪 20年代初新文学的践行者与解放者,也是新思想 的吸纳者与传播者。其早期作品除展现激情和进取外,亦深受当时流行的种种舶来文化之影响。尼采哲学思 想,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盛行一时的“尼采热”中,郭沫若不仅积极研读、尝试翻译其作品,更在尼采 之超人哲学的影响下,创造出了一大批浪漫而深刻的新诗作品。《凤凰涅槃》,即是这批诗作中的典型代表。 诗中自我牺牲,涅槃重生的“凤凰”形象与“超人”批判、坚韧、孤傲等特征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以文本细 读为手段剖析两者关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凤凰涅槃》,进而加深对郭沫若早期思想和新诗变革,乃至中国 现代文学发展内在规律的思考。 [关键词]尼采;超人哲学;郭沫若;凤凰涅槃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19)03-0061-07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1903011
总之,尼采和郭沫若,一西一东,一前一后,却 因特殊的历史文化因素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发生 过短暂联结。尼采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正处在早期 创作中的郭沫若。这一影响的直接结果是一批具 有尼采鲜明特色的郭沫若新诗文学形象。这些形 象在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背景下曾发挥过有益 作用,尼采哲 学 中 为 郭 沫 若 早 期 思 想 所 接 纳 的 积 极因素于此 功 不 可 没,而 那 些 消 极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 分 也 为 郭 沫若日后 背 离 尼 采 学 说 埋 下 了 伏 笔。 洋 溢 着 “超 人”特征的 《凤 凰 涅 槃 》之 “凤 凰 ”形 象,即 是 这 一 思想交互与 变 化 进 程 的 见 证 者 和 代 表,具 有 文 本 之外的时空延展与主观深度上的研究指向。

凤凰涅盘

凤凰涅盘

凤凰涅槃,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500年一次。

当凤凰生命即将大限之时,便会集梧桐枝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而且重生后它的法力会增大一倍。

当凤凰从火中再次振翅冲天时,它的灿烂光芒照亮的又岂止是我们的双眼?凤凰涅槃,是残酷的美,更是希望的美。

它的美和它的执着已是一种极至,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

它的重生,是建立在濒死的境地上。

也就是凤凰必须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称为“凤凰涅槃”。

庄子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哀莫大于心死就是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美国心理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将一个死囚眼睛蒙上,固定在一个钢床上,手脚都不能动。

然后在他的手腕上用刀子使劲划了一下,但并没有割破。

在他边上打开水龙头,让水慢慢的滴在地下,听上去像是割破的手腕在慢慢的流血,滴在地上。

过了几个小时之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个死囚心脏停止了跳动。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心死吧!希望是一个人存在的理由,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希望,估计也就和死了差不多吧!希望给人以生的力量,如果凤凰知道自己死后不能重生,估计他也不会自己集梧桐烧死自己吧~~~只有知道自己死后会重生,涅槃,才有勇气自焚吧~~~ 凤凰在涅槃之后,才会变得更强大;一个人满怀希望,在未来的路上才能走的更远!凤凰涅槃,生命不灭,有希望的人死不了!朱子家训全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作者: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凤凰涅盘》读后感

《凤凰涅盘》读后感

《凤凰涅槃》读后感《凤凰涅槃》是郭沫若五四时期新诗的名篇,是他的《女神》诗集的代表作。

传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500年一次。

当凤凰的生命快结束时,便集梧桐枝自焚,在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更是一部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

客观世界中,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都有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强到盛,然后又经历由盛到衰,由衰到弱,最后消亡的过程,兴亡相随,是在普遍不过的事了。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样遵循这样一个普遍的规律。

任何想使自己的权力、组织、政党能够千秋万代,永远成为统治者的思想和行为,纵观历朝历代,“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人亡政息”、“求荣取辱”,都没有人能跳出这一历史兴亡的周期律。

历史周期率可以定义为:历史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统治集团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失去民心,丧失政治合法性,导致政权覆没的规律性现象。

它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却受制于规律,表现着规律,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人的社会活动的某种综合体现,是历史的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等。

这种局面通常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初期。

当时的君主汲取历史的教训,能居安思危,政治较清明,轻徭薄赋,励精图治。

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个事实:每次朝代更替,政权的覆没,都能看到了人民的作用。

秦朝二世而亡,先有陈胜吴广,后有刘邦项羽等农民起义,明朝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的……即使因统治集团内部政变而改朝换代,也要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

从周期率作用的现代案例看也是一样,苏联共产党的下台,是因为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认识:历史周期律作用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集团失去民心,丧失政治合法性所致。

在著名的“窑洞对”中,毛泽东针对黄培炎“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中庄重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近代出版史上的“凤凰涅盘”

近代出版史上的“凤凰涅盘”

商务与中华的“凤凰涅槃”章雪峰逸凡在我国近代出版史上,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如同璀璨的双子星座,历经劫难,长盛不衰,成为出版业中的“百年老店”。

纵观中国出版史,近代出版企业的生存环境最为恶劣,面临的经营风险也最大。

作为近代出版史上最大出版企业的商务与中华,当然首当其冲。

一是来自于政府管理部门的风险。

商务、中华百年,先后经历满清和民国政府,言论、出版控制严苛,出版的图书动辄得咎,常常面临毁版、销毁的危险。

所以,张静庐在自传中愤愤不平地写道:“只有一年历史的小书店,总共出版不到三十几种新书,内中还有一部分是新闻学一类的冷门货。

一次就查禁十七种,变成为好销的书没有了,剩下来的都是不能销出去的冷门货。

……如果要重整旗鼓,除非是另加资本;然而还有谁肯做这渺茫的投资呢?”二是来自于企业自身经营的风险。

1910年,在外国投机冒险家、金融骗子的操纵下,上海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风潮——“橡皮风潮”,商务因此而卷入其中。

这场“橡皮风潮”,上海有近一半的钱庄倒闭或者暂时停止营业,危害了整个上海的金融稳定,同时还有一大批上海市民包括商务总经理夏瑞芳损失惨重。

由商务投资经营,由沈季芳负责的宝兴房地产公司也在这次风潮中破产倒闭。

中华亦于1917年遭遇“民六危机”。

此次危机,中华几致破产,陆费逵因债务问题被警方扣押,债务讼案在今后几年连续不断。

陆费逵事后感叹说:“讼事纷扰”,“危机间不容发”,“最困难之时代,凡三年余,此三年中之含垢忍辱,殆非人之意想所能料”。

这次危机一直持续到1921年,中华书局才元气稍苏,基础渐固。

三是来自于外敌入侵的风险。

近代中国,特别是暴日觊觎中国以来,无一年不处于外敌入侵的危险之下。

战争对出版业的破坏,直接的例子莫如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

据日军事后透露,是日日军飞机有意识地轰炸了上海闸北区这个出版业集中之地,意在摧毁我国文化典籍。

当时,由于绝大部分印刷所和装订所集中此地,的确有不少正在排印和装订的原稿和书籍毁于日军的炮火之中。

凤凰涅盘

凤凰涅盘

3.在诗歌形式上,诗人主张“绝对自 由”,他说,“我要打破一些诗的形式来写 自己够味的东西”。作品正是他诗歌主张的 体现。诗歌长达三百多行,采用诗剧的形式, 诗的气氛随着故事和发展,全诗富有很强的 音乐性和舞蹈性,节奏明快而悠扬,句法多 变而活泼,完全适于思想感情的流泻,不拘 一格,随心所欲,这种自由诗具有开创性的 重大意义及深远影响。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聪俊 的有进取心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我 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郭沫若《革命春秋》 “……同时也是我自己的再生。”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 》
阿拉伯有这样一个神话:古时候有一种神鸟, 名叫“菲尼克司”(phoenix),满500岁后,它就要 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集香 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这 种神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凤凰。在我国人民心 目中,凤凰是万鸟之王,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是 美丽、崇高的象征。本诗就是根据这一则阿拉伯神 话写成的。涅槃:印度梵语,过去佛家把菩萨去世 称作“涅槃”,即归本返真,含有永生的意思。
小结:本诗通过特定时间(除夕)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 死灰中更生这一悲惨壮烈的描写,一方面歌颂了凤凰为了祖 国的新生而英勇献身的精神,一方面又鞭挞了一群小丑肮脏 的嘴脸,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五四以后的新中国的全新感受。 ⑴充满了对黑暗社会的深恶痛绝、势不两立,和对现实 反抗的强烈精神。
⑵对新的理想社会表现了热烈的追求和对新生活的积极 创造精神,同时饱含着对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歌颂凤凰更生,也是对未来祖国的新生表 示赞美。 《凤凰更生歌》:全诗的高潮,也是诗人理 想的结晶。诗人以高昂的激情和烈火一般的语言,热烈 地歌颂“光明更生”、“宇宙更生”、“凤凰更生”, 对未来祖国的新生表示了衷心的赞美。 他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 界“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热 诚”、“挚爱”、“欢乐”、“和谐”、“生动”、 “自由”、“雄浑”、“悠久”,“一切的一,常在欢 唱。……只有欢唱!只有欢唱!欢唱!欢唱!欢唱!” 最后,长诗就在凤和凰的欢唱中,在一切 都为之欢唱的情节中结束。

凤凰涅盘

凤凰涅盘

主题:《凤凰涅槃》选自诗集《女神》。

它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诗人笔下的凤凰形象壮美而崇高。

她大胆否定旧现实的一切,扬起因袭的旧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彻底破坏旧事物创造现世光明的进步社会理想。

这凤凰不仅是青年诗人的化身,也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

可以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艺术特色:体现了五四精神中所倡导的诅咒旧世界、追求新生的精神——“昕潮涨了/死了的光明更生了/春潮涨了/春潮涨了/死了的宇宙更生了/生潮涨了/生潮涨了/死了的凤凰更生了。

”诗作想象瑰丽,色彩明丽,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同时,诗作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汇在一起,造成一种万物同源、和谐一致的境界,既表现诗人与祖国人民溶合为一的愿望,也具有浓厚的泛神论色彩。

在诗歌形式上,它彻底打破旧诗格律的镣铐,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做到形式自由奔放,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

此外还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重奏的手法,使诗情获得酣畅的表达,又做到节奏谐美,适于讽诵。

1.分析《凤凰涅槃》中凤凰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凤凰涅槃》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古老传说,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诗人笔下的凤凰形象壮美而崇高。

她大胆否定旧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旧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爱向往信箱、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彻底破坏旧事物创造现世光明的进步社会理想。

全诗共六章,是诗剧形式。

第一章“序曲”,写凤凰自焚前为自焚所作的准备。

诗中描写凤凰自焚前的典型环境,以及描写一场大火升腾的情况,都具有对现实世界深刻的暗示作用。

“凤歌”一章,诗人赋予凤以粗犷雄壮的歌喉,让其怀着强烈愤恨的感情去诅咒现实世界。

郭沫若凤凰涅盘所表现的想象研讨

郭沫若凤凰涅盘所表现的想象研讨

郭沫若凤凰涅盘所表现的想象研讨《凤凰涅槃》(郭沫若,女神·星空,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是郭沫若前期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价值的高度浓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旧布新的佳作,“是一篇最值得重视的长诗”。

《凤凰涅槃》对于研究郭沫若前期的文艺思想和五四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思潮及中国时代精神革命性的变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不少文学批评者从不同角度对《凤凰涅槃》进行了价值评估,大多数是依据传统审美观念对其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如龚盖雄《中国新诗“鸟意象”的原型革命——论郭沫若《凤凰涅槃》的神性写作开端。

本文试图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对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想象心理机制进行深度分析,透视其前期诗歌的创作艺术、精神价值及其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想象’就其字面意义而言,就是‘想出一个象来’,并对其进行反复思考、加工。

换言之,想象就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想象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贯穿艺术构思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根据功能的不同,将想象划分为三大类型: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郭沫若《凤凰涅槃》之所以“开一代诗风”,不仅仅是因为它在语言形式上以白话文替代了文言文,更是在于诗人在长期沉闷呆滞的诗歌艺术中打开心灵的闸门冲破精神藩篱的束缚放肆无羁地让思想的航船邀游在想象之海,抒写天马行空的文字。

一、再现想象“再现”即第二次出现,指所想的这个“象”可能是主体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是主体在外部环境和内心潜意识的共同刺激下唤起的经验性回忆。

《凤凰涅槃》再现了诗人经历过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但它又不同于传统的单一的经验式的复现。

《凤凰涅槃》所体现的再现想象是多时代、多维度的,它创造性地再现了诗人的心灵,是诗人情感流露最有力的表现方式。

五四以前的诗歌,以“古典哀怨”的曲调贯穿始终,诗歌注重形式而无法反应时代需求以致表现的内容过于单一。

不是描写鸳鸯蝴蝶、风花雪月,便是赞美红灯绿酒、浅酌低唱;不是抒写绵绵爱情、离愁别恨,便是抒发感伤情怀、壮志难酬。

《凤凰涅槃》赏析

《凤凰涅槃》赏析

《凤凰涅槃》赏析一、作家介绍郭沫若(1892一1978),原名开贞.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6年开始自话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反映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此外还著有诗集《星空》(1923)、《瓶》(1925)、《前茅》(1928)等,戏剧代表作《屈原》、《虎符》等。

他留下了浩瀚的文学著作。

他的文体,常有可挑剔的地方;他的作品,并不都能经受时间的销磨。

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继鲁迅之后,他成为中国进步文学的又一面旗帜。

他的作品中有激荡的力量、饱酣的气势和洒脱的风度。

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人能达到他的精神强度。

《凤凰涅槃》是《女神》中的代表作,也是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诗篇。

郭沫若堪称“五四”时代最早感受到历史转型、祖国新生、民族觉醒的时代气息的诗人,这首《凤凰涅槃》正是一首时代的颂歌。

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凤凰,借助于对凤凰传说的改造与新阐述,诗人郑重宣告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纳新时代已经到来。

1920年1月,《时事新报?学灯》副刊,破例以整版的篇幅连续发表这首长诗,它宣告,《凤凰涅槃》“比谁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精神”。

《凤凰涅槃》是《女神》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五四运动高潮期。

虽然,诗人当时留学日本,远离祖国,但是,凭着他满腔的爱国热忱,他同故国所保持着的密切联系,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他的丰富的想像力和敏捷的才思,终于创作出了《凤凰涅槃》这样的浪漫主义杰作。

他曾告诉过人们他这首诗写作的具体过程:“《凤凰涅槃》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之中分成两个时期写出来的。

上半天在学校的课堂里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便在抄本上东鳞西爪地写出那首诗的前半。

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上用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作战。

”(《我的作诗的经过》)郭沫若还曾明白地告诉读者:“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凤凰涅槃--郭沫若

凤凰涅槃--郭沫若

凤凰涅槃一、重点难点1.重点:《凤凰涅槃》的结构和语言。

2.难点:凤凰的象征意义。

二、背景材料1.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曾用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卓越的社会活动家。

青少年时代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忧国忧民,熟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名著,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对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尤其感兴趣。

“戊戌变法”的“新学”激起他的爱国热忱,辛亥革命的失败更引发他的悲哀。

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14年赴日本留学。

“五四”运动前后,弃医从文,积极投身于革命文化活动,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成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1年出版了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集《女神》。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

其后,在白色恐怖下被迫再次东渡日本,从事古文字和古代历史的研究,获得可贵的成果。

“七·七”事变后回国,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写下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和《沸羹集》、《天地玄黄》、《今昔蒲剑》以及《战声集》、《蜩螗集》等诗文。

2.《凤凰涅槃》写于1920年1月20日。

由于受五·四运动的感召,诗人在1919年的下半年到1920年的上半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沸羹集·序·我的诗》)。

他以火山爆发式的情感写出一系列浪漫主义诗作,后集成《女神》。

本篇为该集中最重要的作品。

三、内容分析《凤凰涅槃》是首抒情长诗,全诗分为《序曲》、《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等六章。

序曲为凤凰准备自焚的场面。

写凤凰生存环境的失去,梧桐枯槁,醴泉消歇,平原无生气。

在痛苦和绝望中,凤凰为了追求更生和永恒而自焚。

这一场景,其实是中国黑暗社会的象征,也是叛逆精神的概括。

《凤歌》、《凰歌》、《凤凰同歌》、《群鸟歌》写凤凰自焚的场面。

鉴赏凤凰涅盘

鉴赏凤凰涅盘

文学创作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浅谈《凤凰涅槃》创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反映正是经济基础的表现,而文学作品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字载体,更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

漫步于历史的长廊之中,我们会发现文学经典作品的产生也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具体动态,所谓“乱世造英雄”,而文学经典作品的产生也一样,只有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作家、诗人们才有材料可写,有情可抒,这就是为什么动荡年代产生的经典绝对比太平时期的要多的原因。

近代的中国是备受欺凌的,再也找不到在古代那独领风骚的姿态,整个社会被黑暗所笼罩,充满着痛苦、压抑的气氛,那时的中国国不成国,家不成家,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希望的曙光。

于是,知识青年们运用自己手中的武器——笔,写出许多激励人心的话语、文章,在思想层面上为人们拨开黑云的笼罩,让希望的曙光照进人们的心里,指引出前进的道路。

其中郭沫若在他的《女神》中撰写的“凤凰涅槃”更是其中振奋人心的经典之作。

虽然《凤凰涅槃》只是以诗的形式出现,但它所蕴含的意味却是博大精深的。

在我国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鸟,吉祥之物。

古籍上说:“凤为火精,生丹穴。

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身备五色,鸣中五音,有道则见,飞则群鸟从之。

”(见《康熙字典》)最初殷民族曾将凤凰作为氏族图腾,因此作者用“凤凰”来比喻作为殷民族后人的我们再适合不过。

而“涅槃”是梵语.指佛的死亡.引申为死而复生后达到的超脱生死的境界,而诗人则用其象征着民族的死后再生。

古语有云“凤凰浴火重生”,但诗人却没有用这句古语作为题目,而是用“凤凰涅槃”,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虽然两句都有毁灭重生的意味,但“凤凰涅槃”更能代表当时旧中国在面临过列强欺凌的痛苦,在承受过国不成国,家不成家的毁灭性伤害后的重生,是禁得住考验的,成为佛家所说的永生,更能反映诗人对于中国重生所给予的期待与希望。

《凤凰涅槃》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旧社会的灭亡,新社会的产生时期,而诗人当时也留学日本,远离祖国,但是他依旧心系祖国,凭着他满腔的爱国热忱,运用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想像力以及敏捷的才思,终于创作出了《凤凰涅槃》这样的浪漫主义杰作。

凤凰涅盘

凤凰涅盘

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
风格雄浑粗犷, 风格雄浑粗犷,表现了诗人驰 骋无际的幻想和无限美妙的艺术想象, 骋无际的幻想和无限美妙的艺术想象,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色彩。 艺术上“绝端的自主” 艺术上“绝端的自主”,彻底地 打破旧体诗词的羁绊, 打破旧体诗词的羁绊,成为白话诗真 正取代历史悠久的文言旧诗的标志, 正取代历史悠久的文言旧诗的标志, 开一代诗风。 开一代诗风。
《凤凰涅槃》以火山喷发般的激 凤凰涅槃》 情,死而复生的凤凰原型与破旧立新 五四”时代精神同构, 五四” 的“五四”时代精神同构,是“五四” 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合力的 结晶。 结晶。 预示中国未来的出路: 预示中国未来的出路:放弃过去 重铸未来。这既是时代精神之歌, 重铸未来。这既是时代精神之歌,也 是深沉的民族心理之诗。 是深沉的民族心理之诗。
凤凰的形象 凤凰是勇于进取、 凤凰是勇于进取、大胆开 努力创新、 拓、努力创新、勇往直前的先 驱者的形象。 驱者的形象。
“凤歌”具有男性雄浑奇特、激昂 凤歌”具有男性雄浑奇特、 慷慨, 慷慨,对历史和现实发出了愤怒的批判 与诅咒。 与诅咒。 凰歌”具有女性凄楚哀怨、 “凰歌”具有女性凄楚哀黑暗以 及民族的痛楚进行哭诉。 及民族的痛楚进行哭诉。 “凤凰同歌”是悲壮的诀别,也是 凤凰同歌”是悲壮的诀别, 与旧世界包括旧我的诀别。 与旧世界包括旧我的诀别。
两重叙事 形式上的创新 传统的赓续
这是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 民族生存状态的彻底怀疑与否定, 民族生存状态的彻底怀疑与否定, 也包含了对于未来新的中国与现代 文化精确的预言与崇高的礼赞。 文化精确的预言与崇高的礼赞。
凤凰的原型与来历 凤凰,火精,生丹穴” 孔演图》 “凤凰,火精,生丹穴”(《孔演图》), 丹穴之山,……有鸟焉 有鸟焉……名日凤凰 名日凤凰” “丹穴之山,……有鸟焉……名日凤凰” 山海经》 (《山海经》) 雄日凤,雌曰凰。 礼记· “雄日凤,雌曰凰。” (《礼记·瑞命 篇》) 鸟吊山” 俗传凤死于上, “鸟吊山”:“俗传凤死于上,每岁七月 至九月,群鸟常来集其上”。(《李彤四 至九月,群鸟常来集其上”。(《 部》)

关于《凤凰涅盘》课题的幻灯片

关于《凤凰涅盘》课题的幻灯片

对《凤歌》的理解
《凤歌》是对命运的诅咒,凌厉、粗犷、悲壮,充满着 愤激和反抗。“凤”既坚强,又冷静理智。他正视现实, 深深地感到旧世界“冷酷”、“黑暗”与 “腥秽”。 “凤歌”采用屈原《天问》的表达方式对宇宙和人生的 奥秘提出了种种疑问。追问关于宇宙与人类起源一类的 本原问题一样,每一个大时代的开端都以重新构建价值 体系为先声,都要一遍遍地思考宇宙的起源和人生的意 义所在这些本原性命题。压抑不住的求知欲望和对真理 的探索,就这样与冷酷的、悲怆的现实构成了尖锐的矛 盾。 接着,诗人从东南西北的空间角度表达了一种无归宿感。 这里“东西南北”并非方位上的确指,而是互文。这时 要表达的意思是宇宙中四处没有一块净土。表达了对阴 秽与黑暗的旧世界的否定。表露了诗人内心一种探求真
谈 创 作
“《凤凰涅盘》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之中分成两 个时期写出来的。上半天在学校的课堂里听讲 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便在抄本上东鳞西 爪地写出那首诗的前半。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 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上用铅 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 关都在作战。” ------摘自《我的作诗的经过》
宇宙呀,宇宙,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我们飞向北方,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莫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排比整齐,加强了诅 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西东南北分别是屠场、 咒的力量,表现了诗 我们飞向西方, 囚牢、坟墓、地狱, 人对这世界的彻底绝 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给人一种走投无路的 望。 我们飞向东方, 感觉。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们飞向南方, 南方同是一座坟墓。
写作背景与特色
作为一首长诗,创作于五四运动时 期的《凤凰涅磐》 ,强烈地提点出 五四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精神。 它是否定旧世界,歌颂新生的光彩 夺目的诗篇 。对自由解放、光明新 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对创造理想 的乐观的坚定的内容,决定了诗篇 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试述郭沫若《凤凰涅盘》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试述郭沫若《凤凰涅盘》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试述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郭沫若的《凤凰涅槃》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这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凤凰涅槃》的思想是以“新文化运动”为基础的,它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认为人的自由和尊严是最重要的,并且强调了“追求真理”的思想。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当时的文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凤凰涅槃》的艺术特征是“现实主义”,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把社会的矛盾和痛苦描绘得淋漓尽致,以此来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最后,《凤凰涅槃》的文学风格是“现代文学”,它采用了现代文学的表达方式,以更加现代化的文学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使文学更加生动、活泼、有趣。

总之,郭沫若的《凤凰涅槃》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作品,它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反映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为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凰涅絮》阅读指导

《风凰涅絮》阅读指导

《凤凰涅槃》阅读指导《凤凰涅槃》写于1920年1月20日,发表于同年2月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

《风凰涅架》为6章,即《序曲》、《凤歌》、《凰歌》、《风凰同歌》、《群鸟歌》、《凤凰更生歌》。

可分成三个段落:一是《序曲》,写凤凰采集香木、准备自焚的情景:二是《凤歌》、《凰歌》、《风凰同歌》、《群鸟歌》,写凤屈自焚前的歌唱,倾诉了长期郁积在胸中的辛酸、羞辱和愤德,表达了与旧世界同归于尽的决心·同时,还通过一群凡鸟的丑恶、滑稽的表演,来反衬出凤凰高尚的灵魂,其中,《凤歌》和《凰歌》是全诗的重心:三是《凤凰更生歌》,表现了新生命的诞生,也象征着祖国新生,是全诗的高潮。

《凤凰更生歌》分为“鸡鸣”和“风凰和鸣”两个部分,本书节选后者。

《凤凰涅槃》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主要流行的有两个,一是《学灯》上的初版本,一是收入《女神》后,于1928年的修改版。

本书选用的后者。

五百岁的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

《凤凰涅槃》采用这一传说,表现希望古老中国新生的理想。

其中,凤凰的涅槃,是抒情主人公个人的涅槃,也是中华民族的涅槃。

用郭沫若自己的话来说,它“象征着中国的再生,同时也是我自己的再生。

”这里所说的“我”,既是诗人自己,也代表了当时无数进步的青年。

追求新生,是当时进步青年的共同愿望,而这种愿望又是和整个民族解放的要求完全一致的。

可见,诗中凤凰形象的内涵极为丰富。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指出,郭沫若的诗“有两样新东西,都是我们传统里没有的,——不但诗里没有——泛神论与二十世纪的动的和反抗的精神”。

郭沫若自己也说过:“我在年青时候,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倾向于实业救国。

那时对宇宙人生观问题搞不通,曾有一个时期相信过泛神论。

…在我的初期作品中,泛神论的思想是浓厚的。

”的确,“从思想、感情来看,《女神》是从泛神论中爆发出的火山”(楼栖《论郭沫若的诗》)。

换句话说,泛神论是郭沫若“五四”时期世界观的哲学基础,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得心应手的表现方法和手段。

《凤凰涅盘》题库[最新]

《凤凰涅盘》题库[最新]

《凤凰涅槃》练习题一、简析《凤凰涅槃》的“五四”时代精神。

二、分析凤凰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三、简析泛神论在《凤凰涅槃》中的体现及意义。

四、分析《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

五、简析《凤凰涅槃》的自由体形式及意义。

《凤凰涅槃》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简析《凤凰涅槃》的“五四”时代精神。

《凤凰涅槃》写于1920年,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它最深刻地表现《女神》的基本思想和艺术成就。

思想上,它最集中地的表现了作者在“五四”时期热情奔放的火山爆发般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具体表现为:1、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作品采用神话故事,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更生”的故事,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2、破旧立新的革命气魄和乐观主义精神。

凤凰的破旧立新的宏伟气魄,显示出勇于自我牺牲、自我革命的精神,充满了对未来的必胜信念,又使诗篇闪耀着乐观主义精神。

这同当时的时代精神是合拍的。

可以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二、分析凤凰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凤凰形象壮美而崇高。

凤凰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在于:①她们大胆否定旧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旧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彻底破坏旧事物创造光明的进步社会理想。

在它身上,鲜明地表现了大胆的反抗的叛逆精神、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破旧立新的进取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

特点和意义还在于:②她们是年轻诗人的化身,也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

凤凰的涅槃之歌,是“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预示着旧世界旧中国的灭亡和民族振兴的新时期的到来。

三、简析泛神论在《凤凰涅槃》中的体现及意义。

泛神论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

简单的说,就是“本体即神,神即自然”,神不是在自然之外,而是在自然本身,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

它在十六、七世纪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对僵死的封建神学和宗教唯心论起过有力的冲击作用。

《凤凰涅盘》赏析

《凤凰涅盘》赏析

《凤凰涅槃》赏析《凤凰涅槃》是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诗歌代表作。

郭沫若(1890—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早年留学日本。

创造社的主要成员。

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前茅》、《恢复》和话剧《屈原》、《虎符》等。

郭沫若的代表诗集是《女神》。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

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新诗形式构成了其浪漫主义特色。

这首诗歌选自《女神》,发表于1920年宗白华主编的《时事新报·学灯》。

《凤凰涅槃》采用了象征的艺术形式,用凤凰涅槃的过程象征中国现代社会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

诗中涉及的艺术形象大多具有象征意义:凤凰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人自我的象征;火是五四时代的革命烈火的象征;群鸟是反动军阀和无耻市侩文人的象征。

这首诗具有显著的泛神论色彩。

这种泛神论色彩既是精神内涵的也是创作手法的。

作者借助凤凰的传说,书写大地、自然、万物与宇宙,并赋予他们以生命,并把自我融会于其中。

因此,诗作中歌咏凤凰、歌咏宇宙、歌咏万物、歌咏宇宙,也就是歌咏自我。

而歌咏自我也就是歌咏自然造化的一切。

“一切的一,一的一切”这是一个完整的状态,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

诗人“万物同源”,“万物同灵”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在此得到了张扬。

《凤凰涅槃》借凤凰的传说,象征着旧世界和诗人旧我的毁灭以及新世界和诗人新我的诞生。

整个《女神》所体现的彻底的破坏精神和创新精神都集中体现在这首诗中。

凤凰的死而新生正是“五四”运动中人民反帝反封建精神的象征,也是祖国及诗人自己开是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热烈的破旧立新、追求自由、创造理想的激情。

在艺术特色上,本诗显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抒情特征:首先,本诗显示出了火山爆发似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概。

凤凰涅盘

凤凰涅盘

凤凰涅槃
古老神话的发祥地希腊雅典,那圣山,圣神,圣水,在数千年之后,又重回他的故乡。

而凤凰,在这时,悄悄地觉醒了。

陈艳青掘出“第一桶金”后,她的那句:祖国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说完了,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灿烂而自豪的微笑;福建力士石智勇一路过关斩将,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让国歌再次响起在奥运场上;铁血男儿刘翔110m跨栏夺冠后的那句:中国有我!亚洲有我!更使人感慨万千;中国女排那一决定性的扣球,最终使她们在夺宝座,特使奥运金榜中再添一金……
凤凰,涅槃重生!
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时,全中国沸腾,全中国人沸腾了,当雅典奥运会的圣火渐渐熄灭,全世界的木棺都投向了北京。

从2002年到2007年,五年的建设,五年的创新,使中国奥运会不同凡响。

巨型的“鸟巢”体育馆,魔幻的“水立方”,五个憨态可掬的福娃,布满祥云的火炬……把一个崭新的时尚的中国呈现在众人眼前。

重生后的凤凰,在天际自由飞翔,绽放出无限光彩!
凤凰没有死。

先前的凤凰被焚于火,但经过漫长的岁月凤凰又在现在的大火中重生了。

凤凰还活着,活得生机勃勃,活在13亿中华儿女的追求中。

凤凰再也不会死了。

它是由我们民族的本
质精神和理想信念钩沉的时代精灵!
这是与神州共命运的凤凰!
这是与民族共生存的火凤凰!。

《凤凰涅盘》读后感

《凤凰涅盘》读后感

《凤凰涅槃》读后感《凤凰涅槃》读后感提要:《凤凰涅槃》是借助于古天方国关于神鸟菲尼克司(phoenix)的神话故事及我国古代关于凤凰的传说(凤凰死而复生的故事精品物业管理条例《凤凰涅槃》读后感【分析】凤凰涅盘一一指凤凰在火中重生并得到永生,涅盘就是佛语中的死而复生凤凰涅盘的传说传说一:一个与火有关的美丽神话。

传说中的天方国,有一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

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从此鲜美异常,不再死。

雄奇的大黑山上,全彩激光灯映射出长达数公里的时光隧道和漫天的云彩,高达十米的烈焰从山顶喷薄而出,飞瀑飞流直下,在水与火的交融中,凤在歌鸣,凰在和弦,演绎一部五百年前的神话,一个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传说二: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凤凰:亦称为朱鸟、丹鸟、火鸟、鹃鸡等,在西方神话里又叫火鸟、不死鸟,形象一般为尾巴比较长的火烈鸟,并周身是火,估计是人们对火烈鸟加以神话加工,演化而来的。

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盘”。

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鸟”的名称。

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

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

它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

自古以来凤凰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主题:①诗歌的爱国激情是通过凤凰形象来抒发的。

凤凰表现了对旧中国的控诉、诅咒和彻底决裂的感情,同时,凤凰更体现了对新的人生、未来祖国的热烈追求和由衷赞美。

凤凰形象是诗人自我抒情的形象,也是祖国的形象,是诗人形象与祖国形象的溶合。

②在诗中,诗人将自己的爱国激情融入进凤凰形象,融入到改造旧中国革命激情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 第1期 运城学院学报V o.l 29 N o .12011年2月Journa l of Y uncheng U n i versityF eb .2011/凤凰涅槃0)))20世纪初传统史学的命运及变迁张启耀¹(运城学院政法系,山西运城044000)摘 要:19世纪后半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和文化危机,弊端丛生的传统史学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要。

此时,梁启超等一些学术大家遂应时而起,批判旧史学,构建新史学,发起了/新史学0运动。

此后,中国史学在经历了艰难痛苦的转型后开始挑起了救亡图存的重任。

因此,/新史学0在中国社会和史学发展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在中国的立足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新史学0运动中一些人对唯物史观的偏见和过分/疑古0的做法也使它本身带有较大的局限性。

关键词:传统史学;/新史学0运动;史学变迁中图分类号:K 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008(2011)01-0056-05一、困境求生:传统史学的转折背景前近代时期的中国社会有/康乾盛世0之美誉,但实际上,外表的太平隐蔽了封建帝国后期一系列自身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正不断扩大并呈现表面化趋向。

除了如常州学派中的刘逢禄、宋翔凤及后来的龚自珍、魏源等极少数敏锐的思想家外,很少有中国人注意到这些危机¹。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接踵而至的外来力量的冲击打碎了更多国人的/天国0美梦。

外来威胁与帝国/太平盛世0背后严峻的社会问题共同构成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国情。

及至19世纪末,中国/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0[1]123。

更有甚者,在当时,许多学者意识到,中国不仅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而且面临着同等严重的文化危机,尤其是与现实社会有着紧密联系的史学更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因此,岌岌可危的社会和文化局面呼唤新史家以/革命宣言式0的全新面目对传统史学意识进行强烈批判[2]99,以扶大厦于将倾,达到/经世致用0的目的。

当然,当时对旧史学的批判主要还是伴随着西学的输入来进行,是立足于对西洋史的研究基础之上的。

一些中国史家/读了新翻过来的西洋史书,渐感觉到西洋史籍编制的方法,史事的选择,和我国旧的史学,颇有些不同0[3]285。

1902年,梁启超就在5新史学6一文中痛心地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0,认为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0[1]278-280,从而在宏观上高度概况出中国传统史学的弊端所在:汗牛充栋的浩繁史籍所记载的不外是封建朝廷/兴亡隆替之事0及统治者之间争权夺位的血腥残杀;传统记史方式如乱石般杂乱不章,显示不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化的规律;封建统治者眼中的正史仅仅是历史现象的堆砌,非为/经世之用0,也不敢面对现实;二十四史只是历史事件的罗列,并没有体现出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

紧接着,章太炎和刘师培等也对传统史学著作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章太炎认为,虽然/秦汉以降,史籍繁矣0,但是这些书籍/皆具体之记述,非抽象之原论0[4]410,也就是说,中国过去的史学只是单纯的史#56#¹¹收稿日期:2010-12-28作者简介:张启耀(1967-),男,山西万荣人,运城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

有关详细论述请参考黄山书社2002年出版的陈鹏鸣5中国史学思想通史6(近代前卷),第20页。

该文认为,早在/乾嘉盛世0时期,常州学派的代表人就看到了盛世掩盖下的社会危机。

刘逢禄以为/穷则必变,变则必反其本0,宋翔凤宣称/不必泥古人之陈迹0。

后来的继承人龚自珍和魏源则以/无穷极不变之法0的思想,更是不遗余力地促成近代社会的转变。

实记载,基本没有进一步解释和理论。

刘师培不无讽刺地说:/所谓一代之事实,遂湮没不传。

即其一二流传者,亦大抵出于佞臣之手,以委曲失真0。

[5]一时间,/中国无史0的评论充斥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学界,造成传统史学大有被鄙弃之趋向。

由于旧学被抛而新学未立,旧有史学的学术进程到20世纪初断然而止,迅速重建中国史学的重任摆在了时代的议事日程上。

再者,戊戌维新之后,清王朝专制反动的本质暴露无遗,中国也正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局。

在此情况之下,随着文化思想界/忧国忧民0思潮的持续深化和/救国救民0理念的急剧膨胀,史学领域最终在20世纪初掀起了/新史学0的热潮。

所以,/新史学0之所以能生发,正是因为/中国史界革命之风潮不起,则中国永无史也,无史则无国也0[6]卷1,/悠悠万事,唯此为大0[7]545。

由此看来,对/新史学0的提倡是有着明确的现实政治关怀的。

中国史学自古有之,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弊端丛生,失去了真正史学所应具备的学科特征和社会职能。

/从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看,虽然晚清史学已到转型的门口,但新学术如何发展,其方向并未确定0[8]6。

由于西方外来力量的撞击和影响,近代中国社会被迫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史学受到了猛烈冲击。

建立在封建专制政治文化基础上的传统史学研究模式与近代社会发展方向和需要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变化就越发凸显出来0[9]28-30。

及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变动和学术思潮的影响,大量的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被不断引进。

其后,中国史家不断探索,通过对中西史学的对比,指明旧史弊端,思考新学构架,为传统史学的变革提供了突破的方向,最终使之走上近代学科发展的道路。

二、浴火重生:新史学的诞生及发展(一)/新史学0的诞生19世纪后半期,中国经历了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整个社会开始缓慢地向现代转型。

在如此特殊时期,史学则以/经世致用0的姿态首当其冲地进行自身的变革。

我们首先来看促成/新史学0产生的主要因素。

20世纪初,中国史学领域之所以能实现转型,主要是/由于大力输入西方进步社会学说而引发出来的0,而中国的传统史学中的通变思想、民本思想、史学经世思想等/又包含有接受这种输入的内在基础和应变能力0,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共同孕育了/新史学0的诞生[10]2。

中国近代史学实际上在鸦片战争前后就已处于酝酿阶段。

早在19世纪40和50年代,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就开始不断反思,已经挑起了转变传统史学的重任,由此,/近代中国就出现了史学的最早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走向世界,二是重视边疆,三是关注实务0[11]1391。

不过,鸦片战争前后传统史学仅仅在记述的内容方面有所变化,而非真正/新史学0的诞生。

只有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逐渐转型才推动了包括史学在内的学术变迁,那才是传统史学的真正转变)))史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和史学理念的升华。

1901年和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文章5中国史叙论6和5新史学6,提出了/新史学0口号,开启了中国史学转型的序幕。

那么,何谓真正的/新史学0?梁启超有一句话总结得很恰当:/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0[1]776。

简单地说,/新史学0就是/用近代最新之方法,以改造旧史之谓也0[5]413。

按照这一标准和要求,梁启超提出了新时代史学所应具备的学科特征和功能,为/新史学0构架了最基本的学科框架,标志着/新史学0的正式诞生。

五四运动之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传播,中国的学术思想又走到第二个解放时期。

就史学领域而言,一些中国的史学家开始逐渐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来进行历史研究,并以新的观点对中国过去的文化加以清算,/中国社会史的研究,特别是唯物史观的社会史,遂更展开0[3]296。

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钊和郭沫若,重要的论著有李大钊的5史学要论6、5史学思想史6、5史观6等和郭沫若的5中国古代社会研究6等。

进入3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成为研究中国史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新史学0的内容在20世纪初的前20年,是资产阶级/新史学0取代封建传统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逐渐形成的时期。

因此,这一阶段出现的/新史学0是指20世纪初年出现的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史学,以及五四运动后出现的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新史学。

本文主要对20世纪前20年资产阶级/新史学0的内容和意义作简要介绍。

在/新史学0诞生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近代西方#57#哲学思想和史学思想包括/实用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帕格森生命哲学思想、历史进化论、鲁滨逊新史学思想等0[12]2-3,它们对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思想也是构成/新史学0基本内容的精髓。

新史内容的本质正如梁启超所言,/史之目的,乃为社会一般人而作,非为某权力阶级或某知识阶级而作0[13]778。

新史所记述的内容应当是/非有关政法、学术、种族、风教四端者,虽明若文、景,贤若房、魏,暴若胡亥,奸若林甫,一切不得入录0[5]413。

虽然这样的内容限定不免有失偏颇,但却反映了当时先进的史学家重视/民史0,鄙视旧史学专为/一家0作史的行为,有助于史学领域的转型。

梁启超说,/凡活动的事项)))人类情感、理智、意志所产生者,皆活动之相,即皆史的范围也0,即使是/微细而难见0的/匹夫匹妇日用饮食之活动0,都应该包括在历史研究的范围之内[1]1,3。

这样,通过新、旧史的比较可看出,新史学涉及的主要对象由传统史学的帝王家族的窄小范围扩展为现实社会中的普通百姓,其关注的领域则由单纯的政治史扩展到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史,文化史,甚至生活史。

新史往往从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出发,深入分析社会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改变了以往只重偶然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改朝换代的运动而把帝王和个别政治人物作为历史主角的史学记载方法。

晚清经学家刘师培与梁启超在这一方面的观点基本相似。

他极力主张新史家当/摆脱循环论和封建传统观念,在进化的历史观指导下,重新研究中国历史0。

因此,刘师培史学内容的取舍和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无疑已与旧史家判然相异0[14]52-53。

通过以上观点,/新史学0的内容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史学的转折和/新史学0内容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其间存在着新旧势力的冲突与斗争。

湖南著名的保守士绅叶德辉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极力反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倡的对/民史0的撰写,说/州闾细事,委言琐谈,聚而编之,目为鬼神传录,其事非要,其言不经0[15]26。

叶德辉所说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保守人士的历史观。

另一个典型事例是围绕5清史稿6编纂而展开的新旧势力间的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