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新探索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新探索
也 激发 出 了课程应 有 的活 力 。课程 教 学 在 尝试 与 探 索 中取 得 了初 步成 效 , 2 0 1 2年 学 院对 首 届建 筑 学 本
科 毕 业班 课 程 教 学 效 果调 查 评 价 , 中 国建 筑 史 课 程 获得 了第 一名 ; 同时毕业 班 的 2 4名 学 生 中 , 2名 学生
的理论 学 习和建 筑创 作打 下坚 实基 础 。作 为 专 业基 础 理 论课 程 , 中 国建 筑史 在 建 筑学 专业 整个 教学 体 系 中 占有举 足轻 重 的地位 和作 用 。
从 目前多数院校普遍教学情况看 , 中国建筑史课程仍 以传统 的“ 听课 、 讲
课” 教学 模式 为 主 。这 样 的教学 收效 不佳 , 学 生 的 主动 性 难 以充 分 调 动 , 难 以从 真正 意 义上 激 发 求 知 欲 望 和兴 趣 , 教 学 效 果 也 必 然 受 到 影 响 。学 生 上 课 做 方
研究 , ( E—mm 1 ) c h e n y i n g @m a i l _ n e u . e d u . c n 。

颖, 等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新 探索
71
教学 之 间 的配 合 与 互 动 , 将 课 程 教 学 有 机 融合 于建 式 收集 学 生 对 课程 实 施 的反 馈 意见 , 鼓 励 学生 讲 真 筑调 研实 习 、 建 筑 测绘 实 习 、 素 描 与 色彩 实 习 等 实践 话 , 保 证信 息收集 的原真性 和 学生参 与 的积极 性 。 环节 。学 生能 够借 助相 关课 程 的学 习机 会 , 以体 验 、 三、 正 在提 升的 教育 实效 考 察 的方式 加 深对 建筑 历史 知识 的理 解 ( 图4 ) 。 东 北大 学 建筑 系 中 国建 筑 史 课 程 开课 几 年来 , 以灵 活性 、 主 动性 、 参 与性、 实 践 性 为 主 要 特 征 的课 程 教学 设置 , 调 动 了学生对 建 筑史 学 习 强烈 的兴趣 ,

建筑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以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为例

建筑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以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为例

动因和外部条件 , 初步形成理论思维 。在新的情况 下 , 了 为
重要性 , 因此在新 的形势下 , 明确建筑历史课程在专业 重新 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已变得极为重要 。
首先 , 对学生进行入 门教育时 , 要让学生知道建筑是一 种文化 现象 , 它和绘 画、 塑是 不一样 的 , 是人们 生活 的 雕 它
也紧紧围绕这一 目 , 就建筑历史 这门课程 如何适应 高 标 但 职高专层 次的教学需要 , 改革和创新其教学方法 、 教学手段 已成为迫切需要 ; 同时, 建筑历史这 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 里所处地位也值得深入探讨。

些呼唤出了建筑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 。我们对 三年制 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进 行深入分析 和归类 , 以从 中分化 可
建筑历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 —
以高职 高专 建 筑设 计技 术专 业教 学 改革为例
郑 育春
( 浙江工 业大学 , 浙江 杭州 30 1 ) 104

要: 从新的角度 审视 了建筑历 史课程在 高职 高专建筑设计技 术专业课程体 系中的地位 , 通过改革建筑历 史课
程的教 学 内容 来适应专业模块化教 学体 系, 并不断探 索新 的教 学方 式、 完善教 学手段 , 以期促进 高职 高专层 次建
出“ 建筑方案设 计” 建 筑施工 图设计 ” “ 、“ 、 建筑 动 画与效
果图制作 ”“ 内设计 ” 多个专业 模块 , 对 不同模 块 , 、室 等 针 建筑历史课程教学 体系也相应作 了一些调 整 , 授课 内容 其
也有了许 多变化 。

建筑历史课程的定位
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型应用 人才 , 强调的是职业技术教育 和实践技 能的培养 。其 教学

关于建筑史教学的思考

关于建筑史教学的思考
全球化与地域化并重
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史教学应注重地域化特色的挖掘和 保护,同时也要关注全球范围内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学生学习的困难
理论知识抽象
建筑史理论知识较为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其深层含 义和实际意义。
实践能力不足
学生缺乏实际动手的实践 机会,难以将理论知识与 实际操作相结合。
兴趣动力不足
部分学生对建筑史缺乏兴 趣,学习动力不足,影响 学习效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建筑史教学的改进建议
丰富教学内容
引入多元文化视角
在建筑史教学中,应注重引入不 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 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建筑文化的
关于建筑史教学的思考
汇报人: 2023-12-28
目录
• 引言 • 建筑史教学现状 • 建筑史教学的问题与挑战 • 建筑史教学的改进建议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背景
建筑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 建筑的发展历程、风格演变以及
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史教学在 高等教育中逐渐受到重视,成为
建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01
学生对传统建筑史的兴趣较低, 认为内容枯燥乏味,与现实生活 脱节。
02
学生对现代建筑史的兴趣较高, 认为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与现实 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教学情况
传统建筑史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缺乏创新和互动。现代建筑史教师 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注重实践和 跨学科整合。
传统建筑史教师对新兴技术和新媒体 的应用较少,现代建筑史教师则更加 注重利用新兴技术和新媒体来辅助教 学。
多样性和共性。
结合现代科技
利用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现代科 技手段,将建筑史教学内容与现代 科技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和认知。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构架的反思、重建与检验——潍坊学院建筑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构架的反思、重建与检验——潍坊学院建筑

入; 横 向联 系、 纵 向类 比 、 延伸 扩展 ” 的教 学思 想 , 并将 教 改成 果应 用 到教 学 实践 中进 行 新一 轮 的检 验 和反
思 。
关键 词 : 中国建 筑史 ; 教 学反 思 ; 教 学构 架
中 图分类 号 : G6 4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1 —4 2 8 8 ( 2 0 1 7 ) 0 2 —0 0 8 2 —0 4
1 . 2 教 学完 善知 识框架
在尊 重教 材 的基 础上 , 将知 识点 重新 进行 整理 , 形成 适 合本专 业教 学 的新 型构架 。将 学 生 的精 力从 枯
燥 的历 史 知识 记忆 中解 放 出来 。大量 依靠 死记 硬 背 的 知识 很 难 长久 地 留存 在 大 脑 中, 但 是 科 学 的方 法 却 可 以使人 受益 终生 。对 于重 要 的知识 , 要 进行 分析 、 联 系和类 比 , 使学 生真 正 明 白其 中 的原理 , 进 而 了解 建
用 的意 识 , 往 往 只是单 纯记 忆 知识点 。具 有理 工 科 背景 的建 筑 学专 业 学 生对 建 筑设 计 系 列课 程 的兴趣 较
高, 而对 建 筑史 等社科 性 质 的理论课 兴趣 则 大大 下 降 。他 们 通 常认 为 理 论课 对 今 后从 事 设计 工 作 的 帮助
不大, 仅 仅 为拿学 分 而学 、 缺乏 主动 性 。 由此 可 见 , 学 生缺 乏 对 于知 识 的 联 系 、 类 比和 应用 , 是 学 习效果 不
容 。《 中 国建筑史 》 是 为建 筑 学专业 本科 生开 设 的专业 必修 课 。众所 周知 , 建筑 学是 实 践性 很强 的专业 , 学

本科中国建筑史教学研究

本科中国建筑史教学研究

本科中国建筑史教学研究中国建筑史教学研究:本科教学的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案中国建筑史作为一门本科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特点和艺术价值,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中国建筑史教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于,通过系统地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

同时,通过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中国建筑史课程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各个时期,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由于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限制,学生对中国建筑史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文字和图片上,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理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可能的解决方案。

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术研究动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中。

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史教学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进教学思路、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等多种手段,可以提高本科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旨在揭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特点及规律。

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案例进行梳理和统计研究,以期深化对古代建筑史的理解。

浅析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

浅析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
生在 未 来 的设 计 实 践 中 .继 承 和发 展 中 国 顶 的 发展 演 变 史 .并 产
建筑 传 统 的必 要 基 础 中 国建 筑 历 史 的教 生 如 下 的 疑 问 :这 些 传
学 要 通 过对 各 个 时 期建 筑 设 计 方 法 与 理 论 统 形 式 与 做 法 在 今 天 的 的介 绍 . 高学 生 的 理 论 素 养 . 导 学 生新 建 筑 设 计 中还 有 多 大 的 提 诱
传 统 建 筑 外 在 形 式 分 类 及 其 演 变 历 史 的表 象 描
学 习 中 国历 史 建 筑 的设 计 f 谙 形 述方 式 上 这 样 一来 . 熟 也
制) .不仅 是 培 养设 计仿 古 建 筑 的能 力 . 常 使 学 生 误 以为 中 国 建 以
及作 为 现 代 建 筑设 计 的 借 鉴 .而且 是 使 学 筑 史 就 是 一 部 斗 拱 、 屋
1 中 国 建 筑 史 的 定 位 及 教 学 目 的
3 改 革 教 学 模 式
笔者结合 近年来 的教学经验和体识 涵 盖 面几 乎 为止 . 能 提 供 令 人满 意 的完 整 成 果 . 乎
涉及 建 筑学 的各 门 功课 , 城 市 规 划 、 筑 只可 意 会 . 能 言传 教 与学 只 好将 注 意 力 总结 了 中 国 建 筑 史 的教 学 要 点 . 出 “ 、 如 建 不 提 点
浅析 中国建筑史教 学 改革
( 四川建 筑职 业技 术学 院 四) 德 阳 6 8 0 ) l l 1 0 0
摘 要 : 中 国建 筑 史课 程 的 定位 及 教 学 目的入 手 , 中 国建 筑 史 的 教 学 实 际 出发 , 述 了 中国建 筑 史教 学 从 由 论 改 革措 施 : 革 教 学理 念— — 重视 传 统 文 化 , 革教 学模 式— — 点 、 、 结合 的教 学模 式 。 改 改 线 面 关 键词 : 国建 筑 史 ; 学理 念 : 学模 式 中 教 教

新规范新手段下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新规范新手段下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精 品 课 的建 设 , 积 极 开 展 微 课 、 慕 课 的建 设 。在 这
种背景下 ,《 中国建筑 史》课程,特别是工科 院校 里 建筑学专业 的建筑史课程 的课 程 内容 、课程 结构和 教学方法也 应该与时俱进 ,利 用 自身 的特点 ,结合 师资力量 ,有的放矢 、量力 而行地完成这样 一门重
要的专业课 程。下面结合 辽宁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 建 筑 史 课 程 的 发 展 与 建 设 探 究 新 规 范 新 手 段 下 的
度 ,任务量化 ,目标 明确 ” ,使它 真正成 为理论课程 的有 效补充 和深化 。如义县奉 国寺建筑群测 绘、辽 宁广济寺建筑群测绘和北票惠宁寺建筑群测绘等 。 历 史 建 筑 复 原 一 般 安 排 在 大 三 第 二 个学 期 或 大 四第一个学 期完成 ,一般通过实 际工程实践完成 该 实践环节, 重 点考察学生对 中国文化 的理解 与运用 。 结合建 筑设计 系列课程,设置历史文化街 区保护 性 规 划 与 设计 ,此 环 节 安 排 在 大 四 第 二 个 学 期 完 成 通过该 实践环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历史文 化街 区 保护原则与 设计手 法。将史论课程与建筑设计成组 课程相互穿插 、绑 定,以地域性建筑专题的形式完
计” 。
内 容 , 在 近 现 代 建 筑 史 的 学 习 过 程 中 设 计 了 中央 大 街锦州银行立面分析等训练内容。
结合中 国古代建筑史 大纲 ,安排 了模型制作环 节, 模型制作指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 在指定的实 习基地对某些 复杂 建筑节点进行测绘与
制作 。 在 古 建 营 造 法 的 学 习 中 安 排 了 斗 拱 测 绘 及 制
导性专业 规范》 ,分析 了辽宁工业大学 《 中国建筑史》课程 的体 系建设、课程 内容和教学方法 ,期望能对未来 的课程 发展起 到积极 的作 用。 【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 课程体系 课程 内容 教学方法

建筑史课程教学思路探讨

建筑史课程教学思路探讨

建筑史课程教学思路探讨摘要:文章探讨了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定位,分析了建筑史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体系,提出了建筑体验教学、自助式教学与多元化教学等新方法,对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特色应用型人才;建筑体验教学;自助式教学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从单一化、整齐化走向多样化、特色化,创建特色名校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显要趋势。

2011年和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分别下发了《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好特色名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通知》。

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2006年,受办学历史及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类型、生源层次、办学传统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着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应用型人才成为学院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

建筑史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有效促进了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定位(一)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特色应用型人才是在应用型人才基础上,在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不追求高而全,而是根据学校和专业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以及地方和区域的专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集中有限的教学资源,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突破,在省内具有领先优势,在国内具有较好影响,从而形成特色和品牌。

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具备系统、扎实的知识结构,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

(二)是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执业能力,毕业生以突出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和能够解决实际建筑问题为特点。

(三)是具有突出的职业适应能力,毕业生从业适应期短,能较好地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是要有积极创新的思维观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二)建筑学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普通高校,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办学定位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聊城,辐射鲁西北,积极为聊城市和鲁西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第35卷第1期2 0 18年2月安黴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Vol. 35 , No. 1 February, 2018doi;10. 3969/j. issn. 1671-9247. 2018. 01. 030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王瑾娴(安黴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安黴马鞍山243002)摘要:在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我们通过优化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加强多学科的交叉互动、实行开放式考核等措施,很好地解决了课程内容繁多而课时紧张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18)01-0091-02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W A N G Jin-xian(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AH UT,Ma'nshan 243002,Anhui, China)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 f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we optimize teaching contents,adopt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ofmulti-discipline,and carry outopen evaluation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more teaching content,while less teaching period,and achieve good teaching results.Keywords:Chinese Architectura l History;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ethods中国建筑史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 主要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和中国现 代建筑三部分,学生需要了解每个阶段的建筑与城市发展概况和各类型的建筑特征以及建造技术。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霍达,魏源朔(燕京理工学院建筑学院,河北廊坊065201)一、概述中国建筑史为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与核心课,在建筑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是随着教育的进步与学科发展,办学方针与教学手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尤其是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方针的本科院校,传统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因此,需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适应现代大学本科教育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以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1]。

二、建筑学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应用型人才和其他人才相比,属于一种中间人才,既有一般人才应具有的理论知识,同时要面向现场操作过程,又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技能,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2]。

而建筑学应用人才与一般应用型人才又有所不同,建筑设计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更应注重知识、实践与创新思维的结合。

三、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中国建筑史》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但该门课程理论性强,以叙述性内容为主,涵盖历史、政治、文化、民族、宗教、专业技术等各种知识,综合而深厚。

传统教学方式的授课形式主要以讲授法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语言与图像的传递。

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干扰,这种被动接受的形式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缺乏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更为严峻的是由于西方建筑教育体系与建筑理念的影响,学生在思想意识里对中国建筑史的作用与地位的认知逐渐下降。

所以顺应时代与客观规律,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学生对于建筑史的兴趣与认知,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建筑人才,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补充新鲜血液。

我院《中国建筑史》课程开课学期在第四学期,48学时,授课对象为大二下半学期的建筑学学生,所讲课程内容以古代建筑史为主。

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自然条件入手,逐步深入研究古代社会、城市建设与建筑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概括总结至今仍然有价值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和传统建造技术。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摘要:文章分析建筑学人才培养的特征,结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措施,即从教学环节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三方面对教学模式加以完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一、序言中国建筑史课程从叙述式的传授朝着启发思维,对设计实践有着积极影响的方向发展,是为培养有个人特色,有民族特色,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师做铺垫,在整个建筑教学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中国建筑史教学要根据不同时代针对不同学生做持续性地调整与改革。

二、建筑学人才的培养特点我校建筑学科自创建以来,一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这就要求在掌握较强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实际建筑的设计能力。

建筑设计过程既包含感性的主观的设计思维活动,又包含理性的有秩序的规范操作要求。

一名合格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活跃的创作思维。

三、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现状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

高介华认为:“正由于建筑史所具性质的特殊性,在建筑课程体系中,它应当既是主干课,又是基础课;既是知识课,又是理论课。

”中国建筑史作为重要的理论课,长期以来一直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缺少互动和思考,学习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甚至难以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中国建筑史教学改革1.教学环节改革在教学环节中增加临摹和模型制作等动手实践内容,将书面资料转为实际模型。

首先学生自行选择古代建筑进行临摹。

在讲到实际古建筑案例的时候,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共同选择一个课外临摹范本。

通过临摹实例,既锻炼了学生的手绘能力,也能够通过手、脑、眼并用,初步感知古代建筑的造型、颜色、构成与历史,让学生第一次主动去搜索、接触、了解古代建筑。

在临摹后,以组为单位在课上向其他同学介绍该建筑,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认识更多的古建筑,也是通过这简单的方式带领他们进入到古建筑的世界。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摘要】建筑历史教学在现代建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建筑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建筑历史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文章还探讨了改革的效果和面临的挑战。

结论部分强调了建筑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前景,并提出改革的建议,为推进建筑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通过本次改革,建筑历史教学将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培养优秀的建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建筑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将有助于推动建筑教育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建筑历史教学重要性、建筑历史教学现状、建筑历史教学改革必要性、建筑历史教学改革方向、建筑历史教学改革措施、建筑历史教学改革效果、建筑历史教学改革挑战、建筑历史教学改革建议、建筑历史教学前景。

1. 引言1.1 建筑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建筑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建筑历史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些信息,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通过建筑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建筑历史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他们具备更好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

建筑历史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建筑行业的兴趣和热情,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筑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1.2 建筑历史教学现状建筑历史教学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目前,建筑历史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讲课、讲义、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学生们往往只是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建筑历史教学内容相对狭窄,更多地是对一些经典建筑的介绍和解读,而忽略了一些新兴的建筑思潮和创新的发展。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摘要】建筑历史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的建筑历史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建筑历史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进行建筑历史教学改革是必要的。

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建筑历史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改革的内容包括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引入数字化技术和实践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实施建筑历史教学改革,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养水平。

在未来,建筑历史教学改革将继续推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建筑传承者和设计者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建筑历史教学改革、重要性、现状、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成效、展望1. 引言1.1 建筑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建筑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建筑历史是建筑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建筑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建筑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过程,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

建筑历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历史意识,提高其对建筑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建筑历史教学改革也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使其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建筑历史教学改革还可以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建筑历史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建筑专业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建筑人才,推动建筑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建筑历史教学现状建筑历史教学现状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传统的建筑历史教学多局限于零散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的整合和科学性的分析。

学生往往只能被passively 接受历史资料,而不能主动理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2. 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建筑历史教学过于依赖课堂讲解和书本阅读,缺乏实践性的训练和创新性的思考。

学生很难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建筑设计中,缺乏对建筑历史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3. 缺乏国际化和跨学科性:建筑历史教学过于偏重于本国传统建筑,缺乏对国际建筑历史的比较研究和跨学科交叉融合。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前言建筑历史作为建筑学重要的学科之一,除了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外,也对建筑师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建筑历史教学存在着不足,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建筑历史教学的改革。

建筑历史教学的现状目前,建筑历史教学主要以讲授历史事件、建筑风格、建筑师作品为主。

传统的建筑历史教材内容繁杂,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描绘上,缺乏深度和实质,常常被学生视作冗杂和枯燥。

此外,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多数教授采取传统的“讲课+讲义+答疑”形式,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有限。

建筑历史教学的改革方向强调建筑历史与实践的结合传统的建筑历史教学过于关注历史本身,忽略了建筑历史与当下实践的紧密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建筑历史与实践的关系,并将实践应用融入到教学中,如实地考察、实地绘图、考证与研究等。

加强学科前沿研究建筑历史教学的改革,需要注重学科前沿研究的深入推进。

教师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针对特定建筑风格和创作者的深度研究,了解其艺术侧重点和创作历程,在教学中展现出学科的深度和前沿性。

运用新技术手段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契机。

建筑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信息的互动和多元化,提高教学效果和兴趣度。

建筑历史教学的实施在落实建筑历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化和深化化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加强互动交流。

学生也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建筑历史教学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并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结论建筑历史教学改革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注重实践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加强学科前沿研究。

同时,新技术手段的引入,也能够提高建筑历史教学的兴趣度和效果。

建筑学专业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建筑学专业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建筑学专业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任舟(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南阳473061)摘要:文章分析探讨了建筑史教学与学习现状,指出目前的建筑史教学偏重理论和框架的把握,学生学习依托书本,机械式吸收框架知识和建筑个案,使得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辨环节大大弱化,影响了建筑史教学价值的实现。

教学改革尝试从展示建筑史的客观性,引导学生自发总结,教师辅助修正学生论点这三个层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教师教学引导与学生学习方式调整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的建筑思辨能力,以实现建筑史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全面、系统的建筑思想和建筑设计价值观这一根本目的。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07-7359(2019)10-0025-03D0l:10.16330/ki.1007-7359.2019.10.0081引言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本科教学的两门基础理论课程2]。

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对于学生建筑观的树立,建筑设计思想和方法论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建筑史是建立在大量的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对各时期建筑的客观真实反映,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历史长远、地域广阔、类型种类繁多,涵盖经济、社会、文化、艺术、技术等多方面21,因此建筑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和掌握海量的图文信息,纷繁的建筑文化,自觉主动地探索建筑史,便成为建筑史教学中亟待突破的关键点。

2当前建筑史教学与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教材选用及教师教学现状2.2.1教材选用现状目前建筑史教学基本围绕三本教材展开教学组基金项目:OBE理念下的城市详细规划I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索南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JXYJYB-64);南阳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编号:201—XYJYB—17);南阳师范学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建筑模型制作与造型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研究”作者简介:任舟(1790-),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1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现状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阐述中国建筑起源、各阶段演变规律、不同的风格特征,使学生学会提炼、整合建筑语言,并将其应用于建筑设计课程中,该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学生主动性不强、内容多而学时少、考核方式不合理3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主动性不强,缺乏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中国建筑史课程涵盖大量建筑学相关的知识点,然而其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很多高校安排的课时却远远不够,老师没有机会深入讲解很多知识点,并且多采用PPT 课件展示图片的授课方式来开展教学,没有机会、没有精力安排学生去亲身体验建筑作品,学生无法真切感受到建筑空间的魅力,导致学生未认识到中国建筑史课程的重要性,因而学习积极性下降。

虽然传统教学中老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比较好的考试成绩,但是却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2)内容多而学时少。

中国建筑史课程涉及历史、文化、社会、艺术、技术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知识传输、搜索、获取、分享的效率,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知识,还需要在海量知识中有效提炼、应用、整合。

中国建筑史课程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建筑创作思维能力,为后续的理论学习、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老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讲解浅层面的普及性知识,很难强化学生的记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3)考核方式不合理,有待改善。

目前很多高校中国建筑史课程的考核多由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核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并占据学生总成绩的大部分比重。

虽然这种考核方式有特定的效果,但是试卷考核强调知识的反复记忆及答案的标准化,无法检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反思能力等,不利于学生真正形成自己的观点。

一次性的闭卷考试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未进行分阶段考核,导致学生在考前临时抱佛脚[1-2]。

建筑历史课程改革初探——《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课程顺序调整

建筑历史课程改革初探——《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课程顺序调整

建筑历史课程改革初探——《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课程顺序调整摘要:本文从建筑历史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两门历史课程的上课顺序安排进行了思考,以求形成体系化的建筑历史教学。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课程顺序中国建筑学教育所有专业课程中,建筑历史课程是最早开设的几门课程之一。

1923年,中国人最早创办了最早的建筑学科——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在其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包括了建筑历史。

从此,建筑历史成为了建筑学专业教育必备的一门课程。

目前中国建筑历史课程在全国各个高校的建筑学专业的开设是有差异的,基本上会分为《外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两门课。

1从目前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的建筑历史教材来看,《外国建筑史》教材由两本组成:清华大学陈志华先生著的《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和由同济大学罗小未先生主编的《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两本教材均以年代、风格为主线讲述;《中国建筑史》的教材由东南大学潘谷西先生主编,主要以建筑结构和建筑类型为框架来讲述。

教材编排上的差异导致根据教材来讲授两门课程时讲授逻辑大相径庭。

学科建设完善的高校,通常会安排不同的教师分别教授《外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

这种安排方式优势在于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教师专讲中国建筑史,研究外国建筑史的教师专讲外国建筑史,强大的专业知识使得授课时更容易讲得比较深入、透彻。

当然,这种安排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在于如果负责这两门课程的教师之间沟通交流较少,没有统一的教学安排,则会使得这两门课程相对独立,难以形成体系。

体系性不强的历史教学会使得学生无法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建筑历史大框架,缺乏中、外建筑历史知识之间应有的关联和比较,也无法深刻理解建筑的演变和发展的内在原因,更无法将历史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中。

笔者所在的学院专业师资力量有限,只能由笔者一人同时讲授这两门课程。

由单一教师负责讲授课程内容、讲授方式差异巨大的两门建筑史课,难点在于涉及的知识点过多、知识面过广,教师很难精通全部内容,导致授课深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优势在于可以对这两门课程进行统一的策划与安排,合理的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使得两门课之间能够很好的衔接一起。

基于A+T·CDIO的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改探索

基于A+T·CDIO的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改探索

基于A+TCDIO的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改探索魏守凤【摘要】围绕建筑学专业A+T·CDIO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结合教学过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进行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The paper, based on the A +T ·CDIO content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ght of teaching content, method and means, etc.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the architectural specialty and the Architecture course,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in the【期刊名称】《宁波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4)002【总页数】4页(P89-92)【关键词】A+T·CDIO;中国建筑史;教学【作者】魏守凤【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92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首创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学理念和方法,主要用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环境的具有CDIO素养的工程师。

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建构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一体化、集成化的课程模式,发展了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从2008年设立起,就已经开始着手尝试进行CDIO的工程教育改革,但CDIO是工程教学的普适模式,对应特殊的工程教学还应附加针对性的模块。

建筑学专业是典型的需要通过工程活动来实施设计创意的艺术性工科专业,在工程教学中有一定的特殊性,建筑学教学的艺术性也是不容忽略的。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

浅析建筑历史教学改革本院土木系根据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为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土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建筑历史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一次改革。

这是从新的角度审视建筑历史在土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虽然建筑学专业建筑历史的教学由来已久且有丰富的成果可以拿来借鉴。

但如果原本照搬,则和新课程体系相去甚远,不能与之融合。

建筑历史这门课程如何适应土木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教学需求值得研究。

一、建筑历史课程的重新定位高等本科院校土木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强调的是技术和素质的培养。

新的教学计划中,不仅仅强化主干课程,同时也增加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比例。

建筑历史就是新增的一门课程。

严峻的就业压力,飞速的社会发展,导致整个社会充满浮躁、速成的氛围。

学生同样受到社会的影响,功利心重,只知道技术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文化的修养。

建筑的重要性不只是人们使用的物质空间,同时作为一种文化体现,它是我们生活的载体,需要工程技术来实现。

历史上每阶段的建筑过程和技术都是不同的。

因此建筑历史融入到土木课程体系中是一种趋势。

未来的建筑工程师们不仅仅会设计结构而且需要对曾经建筑了解,进而创造性的利用时代相关的物质技术条件,来达到社会对建筑的需求。

而建筑历史蕴含的深厚建筑文化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里明确建筑历史这门学科的定位是极为必要的。

二、新课程体系下的建筑历史教学的特殊性(一)培养对象的不同土木专业的学生是工科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以力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为主干学科,但对建筑历史这门属于社会科学的学科知之甚少。

针对这样的培养对象,首先,让学生了解建筑历史的知识构成。

不能简单认为建筑历史是每个时期的建筑罗列。

它涵盖面广,涉及多门课程,如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设备等等。

它是综合各个方面的一部历史。

因此建筑历史是课程一体化很好的纽带,它的设置将其他课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对建筑史课程创新性教学模式研究

对建筑史课程创新性教学模式研究

对建筑史课程创新性教学模式研究
(一)背景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作为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两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其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熟知中外建筑史则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之一。

而建筑史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综合性强,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与技术等各个方面,跨越了几千年的时空变幻和社会变迁,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与研究这样浩瀚的历史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和锻炼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构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便是建筑史课程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的基本出发点。

(二)现状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目前的教学内容尚停留在个体构造与技术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了解古建筑的表象而难以进一步理解它们之所以产生与演变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过程中,容易偏重于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忽视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这种在计划经济时代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创造和动手能力差。

大部分学生更关注于如何通过考试而鲜有自己的创造性见解和观念。

在这种现实状况下,精解建筑历史与理论基础知识、培养专业传统文化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应更重视与设计相结合的创新思维之开拓,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建筑史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知识难以转化为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 Jul.2011[收稿日期]2011⁃03⁃01[作者简介]王灵芝(1978-),女,山东青岛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讲师㊂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王灵芝(中国石油大学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55)[摘 要]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必须审视建筑历史课在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㊂应当对中国建筑史课程在教学内容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㊂[关键词] 建筑历史;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1)-0077-03 一㊁建筑历史课程的地位和性质建筑历史课程是建筑学本科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国内外高校建筑专业普遍开设的必修课程,中国高校的建筑系一般将其分为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两门课程㊂然而,对于建筑历史课的地位和性质,中国高校的建筑教育界并没有达成普遍一致的认识㊂一些高校建筑系把它定位为服务于建筑设计课的理论基础课,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对各时代㊁各类型的建筑风格及形式的讲解分析,以作为学生设计创作时的资源和灵感㊂笔者认为这种定位不太合适,为此,笔者将从建筑学的学科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尝试对建筑史课程的地位和性质进行定位,以便进一步明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㊂1992年,中国正式设立建筑学专业学位,明确规定了学位获得者必须要了解中外建筑的历史与理论,建筑历史是必须具备的修养和素质㊂①这说明建筑历史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建筑学的课程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㊂根据国家的学科设置,建筑学是一级学科,在本科阶段是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㊂建筑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则分为建筑历史与理论㊁建筑设计㊁建筑技术三个方面,在研究生阶段是按照二级学科设置专业㊂因此,本科阶段设置的建筑学专业并不等同于建筑设计专业,作为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建筑师,毕业生既能够从事设计工作,也能够通过继续深造去从事建筑学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㊁教学和管理工作㊂所以,对于建筑学本科教育来说,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设计能力,亦要求具备在建筑历史理论㊁技术科学等方面的基本职业素养㊂由此,建筑历史课就不应作为设计课的辅助性课程,仅围绕建筑设计进行㊂在建筑学课程体系中,建筑历史课应该既是主干课程,又是基础课程㊂[1]二㊁建筑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由建筑历史课的性质和定位,可以明确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㊂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了解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㊁历史上各时期各地域的建筑特点,还应该了解影响建筑发展演变的种种因素㊂引导学生了解建筑与社会㊁政治㊁经济㊁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建筑发展演变的规律,正确理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的关系,而非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仅关注建筑形式,拿来一堆历史建筑符号的拷贝粘贴㊂应当让学生掌握运用一定的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辨去认识和评析建筑,从而逐渐树立起健康的历史观和独立的建筑价值观㊂三㊁中国建筑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筑历史研究和历史研究一样,包括本体论㊁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2],也即 史”和 论”两部分㊂在建筑历史研究中,本体论是指客观建筑在历史过程中的性质和特点,也即建筑的历史,其主要内容是客观的建筑史料;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指对这些建筑史料的解释和解释方法,也即建筑历史的理论㊂相应在建筑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也分为 史”与 论”两部分内容㊂如今,中国一些高校的建筑史课程设置,在低年级设置建筑史概论课,侧重 史”的学习;在高年级设置建筑历史理论课,侧重 论”的学习㊂如同济大学的建筑史课程设置,在第二学期开设中外建筑史课,通过对中外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发展过程及其自然㊁社会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对建筑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初步㊁总体的认识;在第七㊁八学期开设建筑理论与历史课,使学生对历史建筑有深层解读,掌握一定的建筑理论和方法,以树立历史观和建筑观为目标㊂目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建筑史课程延续传统的模式设置,集中在第五㊁六学期分别开设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两门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史”与 论”只能结合在一起进行,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强调史论并重,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认知和评价建筑现象的能力㊂为此,笔者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改革㊂(一)中国建筑历史知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建筑活动状况及其社会文化背景,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制㊁特征㊁结构做法等,了解建筑在历史中的演变过程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历史史实㊁建筑史料的学习,史料既包括遗留并保存到今天的历史建筑实物和考古古迹,还包括文献㊁绘画㊁器物等间接反映历史建筑特点的资料㊂上述内容如果仅凭教师讲述,学生很难掌握建筑的形制㊁构造和细节特点,因此,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㊂如对于历史建筑实物的学习,在课堂上应结合大量的图片资料进行分析讲述:通过实物的远景和近景照片,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建筑的平㊁立㊁剖测绘图,了解建筑的形制㊁空间㊁构造特点;通过现状的细部特写照片,了解建筑的构造节点和装饰特点㊂除静态图片资料外,也通过动态的影像和动画使学生对建筑的真实存在有更确切的感知,从而加深理解㊂对中国古建筑的一些结构特点,例如斗栱体系的组成和构造,历来是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动画演示和实体模型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对构件的拆卸和安装的真实演示,学生掌握情况就比较好㊂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虚拟现实技术②也可以成为教学手段之一㊂如在明清北京故宫建筑组群的教学中,笔者将IBM公司与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发的 虚拟紫禁城”引入课堂,通过类似真实的虚拟参观体验,使学生对故宫建筑组群的尺度感㊁空间感㊁秩序感有了直观的体会和认识㊂这种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是用语言讲述以及静态图片无法达到的,如此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㊂对于史料的学习还包括一些间接反映历史建筑特点的文献资料㊁绘画作品和器物,唐代以前保留至今的建筑文物非常少,所以,在教学中对于文献资料或绘画器物的解读内容就应相对多一点㊂如考古发掘出的汉代明器中有非常多的建筑模型,通过对这些建筑明器的解读,可以了解汉代独有的建筑类型望楼和坞壁的特点㊁汉代木构架结构系统的成熟㊁斗栱的多样化及不规范化㊁屋顶形式的成熟等㊂再如通过反映北宋汴京城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以及笔记小说‘东京梦华录“中相关内容,去解读北宋汴京城的城市特点和风貌㊂历史中的建筑本来就是丰富和多样的,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历史建筑在学生的认知中形成立体化的效果㊂应丰富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与建筑相对应的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学生理解建筑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㊁文化㊁经济㊁技术的产物㊂(二)中国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的教学,曾经存在着两种讲授方法㊂一是 述而不作”型㊂只讲授客观事实即历史建筑 是什么”,而不去解说 为什么”是这样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因教师个人的史观取向不同,其认识和解说总会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因此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客观准确性及权威性㊂应该说这种讲授方法同目前高校通用的中国建筑史教材基本相同,即以客观陈述为主,解释评论较少㊂这样虽然能够保证知识传授的客观性,却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去认识㊁分析建筑发展的过程㊁原因和规律,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建筑观以及分析㊁解决问题的方法㊂在建筑设计课中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学生设计方案的构思能力很弱,或没有正确的设计思路,缺少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就是因为在理论方面的修养太缺失,与上面提到的这种只让学生 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㊂二是努力追求一种绝对客观真实的解释理论,并作为唯一的㊁权威性的答案告诉学生㊂这也许在理工科课程中的计算㊁公式㊁求解问题中是适用的,但在建筑历史课中并不合适㊂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西方现代史学界在历史观念上的转变:西方现代的历史学家认为,对于历史研究,因为客观的历史事件是不能还原的,研究主体的介入也不可避免带有㊃87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7月主观性及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对于史料的掌握也不可能完备无缺,所以,研究和认识是不可能完全反映客观历史事件和过程的,传统历史观对于历史真相的追求仅是一个幻象㊂其实,即使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承认,历史学家对于客观史实的认识是有限的,历史只有在不断的研究中才能无限接近真理㊂因此,西方现代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只是现世对往世的解释㊂历史学家的局限性不是对历史研究的不利因素,反而历史学家的独特认知个性可以作为与历史文本对话的窗口[3]119㊂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提出的名言: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及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提出的: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㊂在建筑历史的教学和研究中,也同样不能排除教师和研究者的主观性㊂建筑本身是由人来建造并为人服务的,人与建筑的关系是建筑学教学和研究的基本内容㊂因此,建筑与人的主观意识是不可分的,不论是设计建造者的意图还是建筑使用者的体验[3]115㊂所以,只谈建筑而排除人对建筑的主观性影响是对建筑本质属性的否认㊂在中国建筑史的教学中,对于建筑历史的解释无论是 述而不作”型还是追求客观唯一的权威答案,对于学生都是无益的㊂不同的教师讲授中国建筑历史,会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这也是不同教师的教学个性和特色所在㊂但是,讲授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全盘接受自己观点,而是让他们辩证地㊁批判地去理解与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理论的质疑的㊁选择的理性学习原则,并进而逐渐建立自己的建筑价值观㊂比如针对 中国传统建筑屋面为什么是曲面”这个经典问题,笔者在课堂上先提出这种建筑现象,然后介绍解释它的各种观点,并说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告诉学生任何一个观点都不是唯一的答案,最后,启发学生可以另辟蹊径思考自己的答案㊂这样虽然不可能使学生在短期内树立起建筑观,但是起码可以培养他们敢于质疑与思辨的意识,为将来真正树立自己的建筑观打下基础㊂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做到史论结合㊁以史代论㊁论从史出,取得比较好的效果㊂四㊁应进一步拓展中国建筑史教学的内容在中国建筑史课程中,除了满足基础教学内容外,也需要联系其他专业学科以及最新的学科发展趋势,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拓展,达到开拓学生视野,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认识建筑的目的㊂对此,笔者曾采取过如下方法:一是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中外建筑文化交流㊁互相借鉴吸收的内容㊂如中国古代建筑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发生的变化,中国古代建筑对日本和朝鲜建筑的影响以及在东亚建筑圈中的地位㊂使学生了解到建筑并不是孤立发展演变的,从世界建筑史的范围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建筑,在体系内部有独立发展演变的单向延续性,同时又有与外域建筑体系相互影响交流的多向传播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建筑观㊂二是突出建筑历史与专业设计的关系㊂笔者在课堂内容中将历史建筑结合当代建筑作品进行比较与评析,如中国密檐佛塔与SOM公司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㊁承德普陀宗乘庙与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分析这些当代建筑师如何运用古典建筑的创作手法与技巧,使学生理解建筑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从而真正把握建筑设计创作中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建筑表面的形式或符号㊂三是注重提升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㊂新世纪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对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与教学赋予了新的需求和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结合最新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补充一些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以及对于建筑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㊂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在继续和发展,中国建筑史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也应该继续更新和改进,只有不断吸收本学科最新的学术动态以及交叉学科的知识,才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宽阔合理的知识结构㊂[参考文献][1]郑力鹏.改进建筑历史教学的几个问题[J].华中建筑, 2004(5):148.[2]彭怒.关于建筑历史㊁历史学理论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2(6):54.[3]王明贤.名师论建筑史[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注释:①参见‘建筑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1992年11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㊂②数字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㊁听觉㊁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㊁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㊂[责任编辑:王继洲]㊃97㊃ 王灵芝: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