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愈伤组织多糖合成调控
甘草不同来源愈伤组织过氧化物酶分析
对初 代培 养 愈伤 组 织 进 行 扩 繁 , 三 种 不 同来 将 源 的愈伤 组织 切成 约 0 5c 3 . m 的外 植 体 , 瓶接 4块 每 外植 体 , 每种不 同来源 的 愈伤 组 织 转接 7瓶 , 继代 3 次 。然后 利用 继代 3次 、 养 2 培 4d的愈 伤 组 织作 为 测试 材料 。培 养 条件 为温 度 2 5土2 , 照强 度 为 2 ℃ 光
甘 草 ( l yra Uaes ) 豆 科 多 年 生 草 本 植 G crz rl i 是 y i ns
黑 暗培养 , 培养 温 度为 2 ±2C, 导愈 伤组 织 。 5 诱 o
1 3 愈 伤 组 织 的 继 代 培 养 .
物 , 不仅 具有 极高 的 医用价 值 , 它 而且 还可 以作 为食
再 加 入 占材 料 质 量 l % 的 聚 乙 烯 吡 咯 烷 酮 ( V P 。 0 P P )
已有 文献 报道 , 利用 同种 甘 草 不 同来 源 愈 伤组 织 而 作 为试验 材料 分析 脱分 化过 程 中过 氧化物 同 工酶及
活性 的研 究 尚未见 文献 报道 。通 过本 文 的研究 建立
0 0 l, 照 1 / 。 0 光 x 2h d
Hale Waihona Puke 国 内对 甘草 组 织 培 养 研 究 较 多 。J 并 建 立 了 , 再生 系统 , 但再 生 系统 的外植 体来 源有 限 , 只有 以芽
作为外 植 体形成 的愈 伤 组织 能够 进 行 再 分 化 , 它 其 外植 体有 的不 能进 行再 分化 l 或 再分 化能 力有 待提 _ 4 j
甘草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激素浓度组合的优化研究
甘 草 愈 伤 组 织 继 代 培 养 中 激 素 浓 度 组 合 的 优 化 研 究
王 丽艳 ,荆 瑞 勇 ,殷 奎德
( 龙 江 八 一 农 垦 大 学 ,黑 龙 江 大 庆 1 3 1 ) 黑 6 3 9
摘 要 : 目的: 寻找甘草愈伤组织继代培养 中激素浓度的最佳组合。方法: 以甘草种子为外植体 , 以尤菌苗下
0. 6 . h p i m o i ai n o o mo e c n e tai n d r g c l s s b u t r f Glc rhz r ln i i 6 B 91 1 T e o t mu c mb n t f h r n o c n r t u n al u c l e o y y r i u a e ss S 一 A o o i u u a 1 5 4 mg L,NAA 2. 5 /L,2, D . 3 / . 1 / 0 9 mg 4一 2 1 7 mg L,t e c c e o al ss f l u c l e i 0 1 a s c u u
Ab ta t Obet e T eko t u o bnt no omoecne t t nd r gcl ssb ut eo l yri sr c : jci :ose pi m cm iao fhr n ocnr i u n a u u cl r fGy r z v m i ao i l u c ha
伤 组 织 的继 代 周 期 为 1 0~1 。 2d
关键词 : 胀果甘草; 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愈伤组织; 激素浓度优化
中 图分 类 号 :5705 Q 4 . ¥6 .3 ; 93 1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774 (00 0 - 4 — 10 -16 21 )6 88 5 0 0
诱导培养条件显著改变甘草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诱导培养条件显著改变甘草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作者:刘凤彩吕建明吴秀祯张卫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23期[摘要] 采用化学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典型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条件对甘草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的影响,这些诱导培养条件包括甘草种属(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外植体(胚轴和子叶)、光照条件(24 h 光照和24 h黑暗)和2种激素组合。
以化学成分总黄酮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评价不同诱导培养条件下获得的甘草愈伤组织的总黄酮含量,结果显示甘草种属、外植体和光照条件对甘草愈伤组织中总黄酮的含量影响显著(P[关键词]甘草;愈伤组织;药用次生代谢产物;HPLC;指纹图谱;差异度甘草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常用草本药材之一,大量使用和长期过度开发使得世界上的野生甘草资源面临枯竭的危机。
甘草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是生产药用材料尤其是其活性成分的一种有意义的技术。
但是到目前为止,所有有关甘草细胞诱导和培养的研究报道只关注愈伤组织诱导条件对细胞中某类特定的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1-5],未见关于不同诱导条件对甘草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影响的报道。
尽管诱导培养获得的细胞与野生或人工种植的甘草药材含有相似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但是如果它们的次生代谢产物有显著差异,它们的药用价值是不相同的。
同时,作为一个培养生产中药植物药用成分或组分的技术,合适的细胞株系建立和选择与其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因此,本实验旨在利用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来评价不同诱导培养条件对甘草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的影响,具体来说是结合对愈伤组织的总黄酮化学分析和HPLC指纹图谱分析来定性定量评估不同诱导培养条件下甘草愈伤组织的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的差异以及甘草愈伤组织与道地种植的甘草药材的差异,从而为高产药用次生代谢产物以及植物细胞作为替代药材的甘草细胞株系的筛选提供实验依据。
光果甘草不同愈伤组织中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中 图 分 类 号 : S57 7 6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0 — 7 5 2 1 )700 - 0 1 4 0 ( 0 1 0 -040 4
摘要 : 目的 : 究不同激素组合 、 研 激素水平及添加 物 ( 水解 乳蛋 白) 对光 果甘 草 6种外植 体愈 伤组 织 中总黄 酮含 量的影 响 。方法 : 通过组 织培 养的方法获得愈 伤组织 , 以芦丁为标 准品 , 采用分光光度 法于 5 0n 处测定愈伤组 织 中总黄 酮的 0 m 含量 。结果 : 在附加 6B . g L+N A 1 0mgL的 MS培 养基 中, 间愈伤 组织 中总黄 酮含 量最 高, 2 3 6 ± -A4 0m / A . / 节 为 .1%
节、 以及节间共 6 种外植体愈伤组织 中总黄酮含量 的 影响 , 以期筛选 出黄酮高产的最佳外植体 和最适培养
基 激 素条件 , 为光果 甘 草 的进 一 步研 究 和 高效 利 用 提 供 试验 证据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精 密称 取 已研磨 的光 果甘 草愈 伤组 织 020g 以 .0 , 7 % 乙醇 作 为 提 取 溶 剂 , 液 比 为 1 5 浸 泡 样 品 5 料 :0,
p o a ain.,h o t n ffa o o d s dee i e twa ee t f51 m t p cr p oo ty b h rp g to t e c n e to v n i s wa tr n d a v lngh o 0 n wi s e to h t mer y t e l m h sa d r fr tn Re ul : e c n e to a o odsi al s d rv d fo i t mo e s t e h g e ta n h t n a d o u i . s t Th o tn ff v n i n c lu e e r m n e d swa h ih s mo g t e l i l r a me t i alte t n s.twa s h g s2. 6 ±0. 1 s a ih a 31 % 0 5% wh n i c b t d o e n u ae n MS+6 BA4. /L +NAA . /L. . 0 mg 1 0 mg Th o tn s o a o od r in fc n l nc e s d a y r ls t a t p o en wa d d i oi d — e c n e t ff v n i s we e sg i a ty i r a e sh d o y a el co r ti sa de n MS s l me i l i d u . h n t e i tr o swe ei o u ae n MS+6一 m W e h n e n de r n c l td o BA . /L +NAA . / + h d oy ae lco r ti 1 0 mg 1 0 mg L y r l s t a tp o en 5 0 mg 0 /L.h o tn ffa o od st e lr e ta i h a 3 6% ±0. 0 t e c n e to v n i s wa h a g s s h g s 2. 7 l 0 3% . ncuso Co i t n Co l i n: mb nai o 0 BA n f6一 a d NAA.a l a a t p o en h d o y ae wa e ei ilt h r d c in o io c a o o d . s we l sl co r ti y r ls t sb n fc a o t e p o u t flc r e f v n i s o i l Ke r Gl c rhz l b a;c l ;fa o od y wo ds: y y r ia g a r al us l v n i s;mi r — r p g to c o p o a ai n
5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_杨世海
硝态氮有利于甘草愈伤 组织生长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
[ 关键词 ] 甘草; 愈伤组织; 碳源; 氮源; 黄酮类化合物
[ 中图分类号 ] S 56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5302( 2006) 22-1857-03
甘 草 为 豆 科 植 物 甘 草 G lycyrrhiza uralensis F isch1, 胀果 甘 草 G1 inf lata B at1 或 光果 甘草 G1 g labra L1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 主要有效成分为 三萜和黄酮类化合物, 其中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强的 生物活性,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甘草黄酮类对肿瘤、 胃溃疡和肝损伤等具 有多方面的药效 [ 1] 。甘草组 织 培养仅限于 愈伤组织 诱导与分化 的研究报 道 [ 2, 3] 。有关利用甘草组织培养生产黄酮类成分及 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报道影 响甘草愈伤组织生物量积累和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 成的一些因素, 以探讨甘草细胞培养的适宜培养条 件, 为进一步开展甘草细胞悬浮培养和大量培养提 供参数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1 无菌材料的准备
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中, 一般采用蔗糖、果糖
草素 ( B )、甘草苷 ( C ) 、异甘草苷 ( D ) 、甘草查尔酮 和葡萄糖作为碳源。糖对次生代谢的作用, 首先表
( E )标准品各 10 mg, 分别溶于 10 mL 量瓶中, 加甲 醇定容, 作为测试标准溶液。
现在不同的碳源对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细胞的生 长不一致 [ 4, 5] 。
表 1 碳源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及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碳源
质量分数 /%
愈伤组织鲜重 (干重 ) /g
甘草素
黄酮类化合物 /Lg# g- 1
胀果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和多糖合成的调控
t e b s o a l s g o h,6 7 V s mo ts ia l o l c r h z o y a c a i e p o u t n Th p i h e tf rc l r wt u , - wa s u t b e f rg y y r ia p l s c h rd r d c i . o e o t—
Glc r hz f a a c l s y y r iai lt al n u
LI ANG -ig,L — a Yu l n EIQiy o ( le f i n e He e n v r iy, o i 71 i e st Ba d ng 0 0 Chi ) na
r i ai flt al s n h fe t ft et p so a b n s u c n h z n a a c l ,a dt eefcso h y e fc r o o r ea dPO4一a dCa o d u weei — u 。 n f me im r n
21 0 2年
河北大 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u n l fH e e Un v r i ( au a ce c iin o r a b i o ie st N t r l in eEdt ) y S o
2 2 01
第 3 2卷
第 3期
V0 . 2 NO 3 13 .
中图分类 号 : 4 . Q9 5 5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 0— 5 5 2 1 ) 3 2 9 0 1 0 1 6 (0 2 0 —0 9 — 5
甘草愈伤组织再分化的研究
任 贤
0 1 的升 汞 消毒 5~ mn 用 无 菌 水 冲洗 3~5遍 , .% 8 i, 放人 头孢 他 定 抗 生 素 溶 液 中 浸 泡 2 mn 取 出放 到 0 i,
消过 毒 的滤 纸 上 吸 干 水 分 , 消 毒 后 的 材 料 切 成 将
表 1 诱 导 甘 草 愈 伤 组织 的培 养 基
处 理 代 号
l
2 3 4 5 6
培 养 基
MS MS+BA 4mg +KTl / /L mg L
MMS+BA3 / 1+KTl /L +2. O. mg L mg L mg 1 4D 5 / MS MS+KT 4mg /L+2. 一DO 5 / 4 mg L MS MS+ B A2mg /L+2. 一Do 5 / 4 . mg L MS MS+ B m L +NAA 5m L A0 7 00 MS MS+ BA 4mg L + KTl /L + NAA 8mg / mg 0. /L +
人 们试 图通 过组 织 培 养 手段 , 决 生 产 上 的种 苗 问 解
在 各处 理 中 ( 表 1 , 见 ) 每种培 养基 上接 种 5瓶 , 瓶 每 接 3块外 植 体 , 当接种 外植 体产 生愈 伤组 织后 , 接 转
于 分化诱 导 培 养基上 以获 得分 化瓶 苗 。愈伤 组织 分 化 培 养基处 理见 表 2 。
固体 培养基 上 , 无 光 照 条 件 下 培 养 , 度 在 2  ̄ 在 温 5C
3 s 立 刻 倒 出酒 精 , 灭 菌 水 冲 洗3 , 加 入 0后 用 遍 再
曹君迈 , 副教授 ,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生命科 学系,50 1 宁夏银 川西 7 02 , 夏 区文 昌北路 , 电话 :0 5 )07 7 , ma : n i o 13 cm (9 ] 268 7 E— i i ma a@ 6 .o lu c 陈彦云, 宁夏 大学生命科 学学院,50 1 宁夏银 川 70 2 , 任 贤, 通讯 地 址 同 第 1作 者 基金 项 目: 宁夏教 育厅基金项 目: 甘草 离体培养再分化 的细胞 学机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杨世海;刘晓峰;果德安;郑俊华【期刊名称】《吉林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05(027)003【摘要】以MS,B5,N6,NN,6,7-V,WP为基本培养基,分析了不同类型培养基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及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并考察了培养基中添加的激素种类和浓度以及培养基酸碱度的作用.结果表明:在6种基本培养基中,以B5培养基最利于生物量的积累,异甘草素含量最高WP培养基最利于甘草素的合成,其次是6,7-V培养基,以N6培养基最差;当培养基中添加0.1 mg/L NAA时,甘草素含量最高,达57.24μg/g,当培养基中添加1.0mg/L NAA时,异甘草素含量最高,达36.45μg/g;pH值为6时,甘草愈伤组织生物量积累最高,同时对黄酮类化合物甘草苷和甘草素的生物合成也最为有利,尤其是甘草苷,积累量最高,达46.88μg/g,比其它pH 值处理高152.8%~245.5%.【总页数】5页(P289-292,295)【作者】杨世海;刘晓峰;果德安;郑俊华【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长春,130118;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春,130031;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100083;北京大学药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71【相关文献】1.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青钱柳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J], 上官新晨;郭春兰;杨武英;蒋艳;沈勇根2.不同理化因子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J], 杨世海;刘晓峰;马秀华;果德安;郑俊华3.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华中五味子愈伤组织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J], 梁文斌;邓白罗;肖健;王森4.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J], 李琰;冯俊涛;王永宏;李玉平;张兴5.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J], 杨世海;陶静;刘晓峰;果德安;郑俊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草不同组织的提取技术
2 RA的完整性分别应用 4种方法对甘草的两个组织的 R A进行 .N N 了提取,1 琼脂糖凝胶 电泳检测 R A提取 的完整性,高盐溶液法和 % N LC i 1沉淀法对于甘草 叶片及根部组织均具有较好的提取效果。
三 、讨 论
离心 5 i ,取上清 液,加入 I l氯 仿,混匀 ,10 0 mn m 2 0 g离心 1m n 0 i。 取上清 液 ,加入 等体积 的异丙 醇和 等体 积 的高盐溶 液 ( . m lL 12 o /
N C ,0 8 o / 檬 酸三 钠 ) a 1 . m lL柠 ,静 置 1 m n 2 0 g离心 3 m n 0 i l0 0 0 i ,弃 去 上清 ,沉 淀 用 7 % 5 乙醇 洗 涤 , 自然 干 燥 ,用 5 u1无 R a e水 溶 解 , O Ns
缓冲液 ,混匀 ,冰浴 3 i ,2 0 0 m n 3 0 0 g离心 2 i 。吸取上清液 , 0mn
依 次加 入 0 4 l m lLN C ,4 l 酚 ,0 8 l 仿 : 戊 醇 (9 1 , . m o / a 1 m 苯 2 .m 氯 异 4 :) 混 匀 ,冰 浴 1 i ,2 0 5m n 30 0 g离 心 2 i 。取 上 清 液 ,加 入 等 量 的 0m n
计 算机 光盘 软件 与应用
科技创新
C m u e DS fw r n p l c to s o p t r C o ta e a d A p ia in
21 00年第 2期
甘草不 同组织 的提取技术
王 震 张 玲
( 尔滨人 民向泰 医药连锁店 哈 尔滨 100 ) 哈 500
一种甘草花药愈伤组织分化再生植株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甘草花药愈伤组织分化再生植株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杨迪
申请号:CN201910760158.1
申请日:20190816
公开号:CN110313405A
公开日:
2019101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草花药愈伤组织分化再生植株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愈伤组织分化培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生根培养、炼苗移栽。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甘草花药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其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乳酸亚铁,有机成分肌醇、烟酸、盐酸吡哆醇、盐酸硫胺素、赖氨酸、组氨酸、精胺、阿拉伯半乳糖蛋白,生长调节剂ZT、NAA、三十烷醇,附加成分1‑甲基环丙烯、5‑氮杂胞苷、苜蓿水提液,以及蔗糖和结冷胶。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甘草花药愈伤组织的平均分化率为32.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了显著提高,对于提高甘草花药培养效率、进一步开展甘草单倍体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申请人:杨迪
地址:010108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只几梁乡只几梁村内蒙古北方生态甘草种植基地
国籍:CN
代理机构: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舒欣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可提高甘草黄酮含量的光果甘草愈伤组织细胞培养方法
可提高甘草黄酮含量的光果甘草愈伤组织细胞培养方
法
1.材料准备:光果甘草根茎、murashige和雪莉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6-BA 和NAA)、蔗糖、琼脂、无菌纯水、消毒器具等。
2.准备培养基:将murashige和雪莉培养基通过滤器过滤,并加入蔗糖和琼脂,然后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3.培养植物组织:取光果甘草根茎,清洗干净,切成小段,去除外皮和内髓,然后将其放入准备好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使其形成愈伤组织。
4.调节生长:在愈伤组织形成的过程中加入6-BA和NAA,以促进细胞分裂和增殖,并进行调节,以达到最佳生长条件。
5.光照处理:在愈伤组织生长的过程中,增加光照时间和光强度,以促进植物组织中黄酮类物质的合成和积累。
6.分离提取:当愈伤组织生长至一定阶段后,用无菌手术刀将其分离提取,然后进行干燥和粉碎,以获取含有较高甘草黄酮的物质。
7.检测分析:最后对提取物品进行分析和检测,以确保其甘草黄酮含量达到预期水平。
甘草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再分化研究
http://hljnykx.haasep.cn DOI:10.11942/j.issn10022767.2021.08.0079
吕 晴 ,张 东 向 ,刘 丽 杰 ,等 .甘 草 愈 伤 组 织 的 诱 导 与 再 分 化 研 究 [J].黑 龙 江 农 业 科 学 ,2021(8):7984.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材 料 经 专 家 鉴 定 为 当 年 生 甘 草 (犌犾狔犮狌狉狉犻犺犻狕犪
狌狉犪犾犲狀狊犻狊Fisch.)的干燥成熟种子,保存于4 ℃冰 箱中。
6苄 氨 基 嘌 呤 (6BA),分 析 纯 ,天 津 光 复 化 工 厂 ;0.1% 升 汞 ,北 京 化 工 厂 ;吲 哚3乙 酸(IAA),分 析纯,辽宁 瑞 泉 试 剂 有 限 公 司;吲 哚 丁 酸 (IBA), 分 析 纯 ,辽 宁 瑞 泉 试 剂 有 限 公 司 ;激 动 素 (KT),分 析 纯 ,上 海 四 联 化 工 厂 。
甘草愈伤组织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
甘草愈伤组织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曹君迈;张欣【摘要】以来源于野生乌拉尔甘草的愈伤组织为试材,对甘草愈伤组织蛋白质的提取、SDS-PAGE电泳、上样量、染色方法等关键步骤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改良丙酮法可提高提取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及单向电泳图谱的分辨率;17 cm IPG胶条上样量为450μg时,采用银染法提高了双向电泳图谱的分辨率及分离效果,获得了1132个蛋白点。
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乌拉尔甘草的愈伤组织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方法。
%Callus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was used in this research for extraction of total proteins ,SDS -PAGE , loading quantity and staining method ,allowing optimization of the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mproved acetone precipit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protein contents and image resolution of gel electrophoresis .There were 1 132 protein spots identified using silver staining when the loading quantity of the sample protein was 450 μg/(17 cm IPG trip ) .This research developed a 2D-E method applicable for protein analysis of Gly-cyrrhiz a uralensis callus .【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6页(P153-158)【关键词】甘草;愈伤组织;双向电泳;蛋白质组学【作者】曹君迈;张欣【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7+1;Q946.1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1],它是以基因组编码的所有蛋白质为研究对象,从细胞水平及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组成及其变化规律,从而深入认识有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2]。
甘草愈伤组织培养及其代谢产物甘草酸的研究
甘草愈伤组织培养及其代谢产物甘草酸的研究
甘草愈伤组织培养及其代谢产物甘草酸的研究
以MS培养基为基础,分别以甘草根、胚轴、子叶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考察光照、2,4-D质量浓度、不同激素组合、pH等理化因子对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对代谢产物甘草酸进行了HPLC的定量测定.实验表明其中以根的愈伤组织中甘草酸含量最高,为70.2 mg/g;黑暗条件比光照条件更有利于甘草酸合成;以激素组合为2,4-D4.0 mg/L+KT0.5 mg/L,pH为5.4时甘草酸含量最高,在此条件下悬浮培养根培养物中甘草酸质量分数为81.6mg/g,比生药增多51.08%.
作者:杨会琴李敬戴翠萍崔娜 YANG Hui-qin LI Jing DAI Cui-ping CUI Na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1 刊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6 30(3) 分类号:Q813 关键词:甘草愈伤组织培养甘草酸 HPLC。
甘草多糖处方的改进意见
甘草多糖处方的改进意见甘草多糖是一种从甘草根部中提取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甘草多糖的药效和应用效果,需要对其处方进行改进。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甘草多糖处方的改进意见。
一、提高甘草多糖的提取效率甘草多糖的提取过程对其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影响。
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煎法、酸法和超声波法等。
建议可以采用复合提取法,结合不同的提取方法来提高甘草多糖的提取效率。
另外,在提取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提取温度、时间和溶剂浓度等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提取效果。
二、改进甘草多糖的纯化方法甘草多糖在提取后需要进行纯化处理,以去除杂质和提高纯度。
传统的纯化方法主要包括醇沉淀、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等。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建议可以引入新的纯化技术,如超滤、逆流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以提高纯化效果和提取产率。
三、优化甘草多糖的化学结构甘草多糖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
目前已知甘草多糖主要由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等单糖组成。
为了进一步提高其生物活性,可以通过化学修饰或结构改造来优化甘草多糖的化学结构。
例如,引入新的官能团或改变多糖的分子量和构型等,以增强其药效和生物利用度。
四、研究甘草多糖的药理作用机制虽然甘草多糖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具体的药理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建议开展更多的研究,深入探究甘草多糖的药理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
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芯片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等,来研究甘草多糖对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以及其与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关系。
五、开展甘草多糖的临床研究甘草多糖在临床上已经展现出一定的应用潜力,如抗肿瘤、抗炎和免疫调节等。
然而,目前关于甘草多糖的临床研究还较为有限。
建议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验证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其进一步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针对甘草多糖的处方改进,可以从提高提取效率、改进纯化方法、优化化学结构、研究药理作用机制和开展临床研究等方面入手。
无机盐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无机盐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柳福智;杨秀艳【期刊名称】《草业学报》【年(卷),期】2017(026)005【摘要】本研究以甘草无菌苗的下胚轴为供试材料,以MS+6-BA 0.5 mg/L+2,4-D 0.5 mg/L+NAA 0.5 mg/L+KT 0.4 mg/L+agar 8 g/L+sugar 30 g/L为基本培养基,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并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探究了MS培养基中5种不同无机盐浓度及各种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甘草愈伤组织增长量、生理指标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增加KNO3和MnSO4·4H2 O的含量有利于甘草愈伤组织生物量的积累;随着MS培养基中CaCl2·2H2 O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可溶性糖和总黄酮含量的积累;浓度为2533 mg/L KNO3最有利于提高POD活性;KH2 PO4浓度在170~226 mg/L范围内,愈伤组织生长量和总黄酮含量显著提高;MS培养基中MgSO4·7H2 O有利于甘草愈伤组织的生长及总黄酮的合成.而愈伤组织的生长状况与总黄酮的合成是多种无机盐离子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正交试验及极差分析得出最优营养元素组合为MgSO4·7H2 O 493 mg/L+MnSO4·4H2O 7mg/L+KNO32533 mg/L+KH2PO4170 mg/L+CaCl2·2H2O 733 mg/L.【总页数】9页(P118-126)【作者】柳福智;杨秀艳【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不同理化因子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J], 杨世海;刘晓峰;马秀华;果德安;郑俊华2.干旱胁迫对甘草愈伤组织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J], 程焕欣;梁玉玲;姚红宝3.激素对光果甘草愈伤组织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J], 余茜;赵红艳;马淼4.光果甘草不同愈伤组织中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J], 余茜;马淼;赵红艳5.培养条件对三角枫愈伤组织生长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J], 刘玉民;刘亚敏;马明;何丙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草根愈伤组织诱导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甘草根愈伤组织诱导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马健;梁玉玲;潘笑;刘静【摘要】The root of Glycyrrhiza inflata aseptic seedling was used as explant to induce callus in this study.Four types of callus were selected after several rounds of subculture and type Ⅰ callus selected was treated by NaCl stress of different mass concentrations.The growth and the amounts of soluble proteins in the root callus during the period of induction,in the callus subcultured on different media and in type Ⅰ callus treated with NaCl stress 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lus could be induced using the root of 10 d aseptic seedling as explant.The highest induction rate of root callus was obtained by the addition of 1.0 mg/L 2,4-D and 0.2 mg/L 6-BA in MS medium.The highest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of callus was 2.01 mg / g at initiation of the induction from the two ends of the root explants.Both the growth of callus subcultured on different media and the contents of soluble proteins were found to be different with the greatest change found in type Ⅰ callus.The growth of type Ⅰ callus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fter subculture for 21 d under 5 g/L NaCl;and the soluble proteins of the callus in 14~21 d w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Glycyrrhiza inflata licorice root-induced callus has some adaptability to NaCl stress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5 g/L,and the biggest change of callus growth was accompanied by the significant variation of soluble proteins.%利用胀果甘草无菌苗根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经过多次继代培养筛选出4种类型的愈伤组织,并以不同质量浓度的NaCl胁迫处理Ⅰ型愈伤组织.测定了在根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不同类型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和Ⅰ型愈伤组织在NaCl胁迫处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以苗龄10d的无菌苗根为外植体可以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以MS培养基附加1.0 mg/L 2,4-D和0.2 mg/L6-BA时,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继代培养生长状况良好为Ⅰ型愈伤组织;根外植体两端开始形成愈伤组织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2.01 mg/g;不同培养基上继代培养的根愈伤组织生长状态不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有不同,以Ⅰ型愈伤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Ⅰ型愈伤组织在5 g/L NaC1胁迫下,继代培养21 d后,愈伤组织生长量明显提升,在14~21 d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提高.本研究表明甘草愈伤组织对低质量浓度的盐胁迫有一定的适应性,使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在可溶性蛋白含量剧烈变化期间,愈伤组织生长量明显提高.【期刊名称】《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8)003【总页数】8页(P291-298)【关键词】胀果甘草;根;愈伤组织;盐胁迫;可溶性蛋白【作者】马健;梁玉玲;潘笑;刘静【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3.1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蘖型植物,它的根和根茎可入药,在中医处方中占据重要地位[1].胀果甘草在医药、生态保护和食品加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胀果甘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抗炎、抗溃疡等药理作用,其药用价值主要来源于它的根和根茎部分,主要的有效药用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甘草多糖类等.可溶性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在盐胁迫条件下可以分解成各种氨基酸(包括脯氨酸),使得脯氨酸含量升高,以降低愈伤组织的渗透势[2],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减轻盐害程度,而脯氨酸作为生长发育信号,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蛋白的活性[3-4]促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并且盐胁迫下可能会促进某些蛋白质的分泌进而对甘草的次级代谢产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利用甘草胚轴和子叶诱导愈伤组织研究了非生物胁迫条件对其生长和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5],本文则是利用甘草无菌苗的根诱导愈伤组织,测定了不同类型愈伤组织、NaCl胁迫处理不同时间条件下的愈伤组织等培养材料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而分别比较盐胁迫和非盐胁迫条件下不同时间段可溶性蛋白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盐胁迫条件对胀果甘草次生代谢途径的影响奠定基础.1 材料、试剂与培养基1.1 材料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种子,购于保定安国种子站.1.2 试剂与继代培养基考马斯亮蓝G-250、100 μg/mL牛血清蛋白标准液(mL)、NaCl、磷酸、乙醇等试剂为分析纯.继代培养基编号和激素配比分别是1号:MS+ 2,4-D 1.0 mg/L + 6-BA 0.2 mg/L;2号:MS+NAA 4.0 mg/L+6-BA 0.2 mg/L;3号:MS + 2,4-D 1.0mg/L + KT 0.5 mg/L+5 g/L NaCl;4号:MS + 2,4-D 1.0 mg/L + KT 0.5 mg/L.2 实验方法2.1 胀果甘草根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培养按照梁玉玲等[6]获得胀果甘草的无菌苗,选取胀果甘草种子萌发后光照培养10 d 左右的无菌苗[7],接种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将获得的愈伤组织转入不同激素配比的继代培养基中,每4周继代1次,去掉褐化的愈伤组织,不断调整与筛选状态好的愈伤组织,以获得状态稳定、生长良好的愈伤组织.培养温度25 ℃,无菌苗培养在2 500 lx,16 h/d光照下,愈伤组织培养在暗处.愈伤组织诱导率=(产生愈伤组织外植体数/接种外植体总数)×100%;各种类型愈伤组织占比=(该类型愈伤组织块数/愈伤组织块数)×100%.2.2 NaCl胁迫处理愈伤组织和生长曲线的测定选取0.6 g生长状态好且质地均一的根愈伤组织分别继代培养在添加NaCl质量浓度为0、5、8、10、12 g/L的1号培养基上,进行NaCl胁迫处理,暗处25 ℃培养.分别测定培养7、14、21、28 d的愈伤组织生长量(生长量=愈伤组织鲜重-初始接种量),并绘制生长曲线.2.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利用考马斯亮蓝法[8]测定在根愈伤组织的诱导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及不同质量浓度的NaCl盐胁迫条件下Ⅰ型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的含量.2.4 数据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和SPSS22.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做图分析.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激素配比对甘草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和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根外植体接种培养2周后开始脱分化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开始发生于根两端的切口处,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有较大影响,培养28 d时统计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0~100%.按照生长状态把愈伤组织分成4种类型,其中Ⅰ型为优良愈伤组织,其生长状态最好,呈淡黄色,生长量大,质地疏松易碎散,便于建立悬浮细胞系;Ⅱ型为深黄色,质地致密、块状;Ⅲ型生长量较小,深黄色,有褐化现象;Ⅳ型表面有质地疏松的少量白色愈伤组织,生长量小,褐化现象严重(图1).2,4-D质量浓度对甘草根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较大(表1),0.5 mg/L和1.0mg/L的2,4-D与0~1.0 mg/L的 6-BA配比,愈伤组织诱导率为58.3%~100%,Ⅰ型愈伤组织占比为16.67%~100%,其中以1号培养基诱导产生的胀果甘草根愈伤组织诱导率100%,生长量大,100%为Ⅰ型优良愈伤组织.高质量浓度2,4-D(1.5 mg/L)与0.2~1.0 mg/L的6-BA配比则不能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单独使用1.5 mg/L 2,4-D时诱导率为53.3%,但是Ⅰ型愈伤组织只占有12.5%,50%为Ⅲ型,25%为Ⅳ型,12.5%褐化死亡.表1 不同激素配比对诱导胀果甘草根愈伤组织的影响Tab.1 Effect of different hormone ratios on induction of callus from root of Glycyrrhiza inflata ρ(激素)/(mg·L-1) 2,4-D 6-BA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生长状态0100愈伤组织少;Ⅰ型愈伤组织占88.89%;Ⅳ型11.11%0.2100愈伤组织多;Ⅰ型占16.67%;Ⅲ型占83.33%0.50.558.3愈伤组织少;Ⅰ型占28.57%;Ⅲ型占71.43%0.7100愈伤组织少;Ⅰ型占25%;Ⅳ型占75%1.0100愈伤组织少;Ⅰ型占33.33%;Ⅳ型占66.67%093.8愈伤组织多;Ⅰ型占25%;Ⅲ型占75%0.2100愈伤组织多;Ⅰ型占100%1.00.5100愈伤组织多;Ⅰ型占70%;Ⅱ型占30%0.7100愈伤组织多;Ⅰ型占22.22%;Ⅲ型占77.78%1.0100愈伤组织多;Ⅲ型占100%053.3愈伤组织多;Ⅰ型占12.5%;Ⅲ型占50%;Ⅳ型占25%,12.5%变黑死亡0.201.50.500.70愈伤组织无,近胚轴端变黑死亡1.00将获得的Ⅰ型愈伤组织分别接种在不同继代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在1号继代培养基中愈伤组织生长量大,多为淡黄色且结构疏松,在此培养基上经过1年多的继代培养,保持Ⅰ型愈伤组织状态;2号继代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生长量大,多为黄色伴有少部分褐色愈伤组织且结构黏软;3号继代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生长量小,黄色伴有部分褐色愈伤组织且结构黏软;4号继代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生长量小,多为褐色且夹杂白色愈伤组织,结果表明,不同的激素配比影响了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中的生长状态.a.Ⅰ型;b.Ⅱ型;c.Ⅲ型;d.Ⅳ型.图1 4种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Fig.1 Four types of callus以上结果表明,1号培养基可以诱导甘草无菌苗根产生状态优良的愈伤组织,作为继代培养基也能够保持愈伤组织的良好状态和持续稳定的增殖能力.诱导根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和继代培养所用的激素配比与子叶和胚轴外植体不同[9] .在实验中还发现,选择不同苗龄无菌苗的根作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效果不同,3 d 苗龄的根较细小,在同样培养基下很难产生愈伤组织,20 d苗龄的根已经完全分化完成且有很多须根产生,同样很难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10 d苗龄的根已经有明显的主根且生长能力旺盛,比较容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所以10 d苗龄的根适合愈伤组织的诱导,较早和较晚苗龄的根均难以诱导产生愈伤组织.3.2 盐胁迫处理对甘草根愈伤组织生长量的影响将继代培养的Ⅰ型愈伤组织接种于含有不同质量浓度NaCl的1号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在1个继代培养周期中(28 d)考察愈伤组织的生长量,绘制生长曲线(图2),在不同质量浓度NaCl胁迫下,甘草根愈伤组织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并且抑制作用随NaCl质量浓度提高效果越明显,当用12 g/L的NaCl处理时愈伤组织几乎停止了生长.但是当NaCl质量浓度为5 g/L时,继代培养3周后,愈伤组织生长量有明显的提升,说明甘草愈伤组织在此质量浓度下经过3周的适应具有了一定的抗盐胁迫能力.1号培养基. 对照;a,b,c分别代表1号培养基中NaCl的质量浓度为5、10、12 g/L.图2 NaCl胁迫处理愈伤组织生长曲线Fig.2 Growth curve of callus treated with NaCl stress3.3 愈伤组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3.3.1 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根外植体的变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观察诱导根外植体(图3a)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发现,在外植体接入1号培养基中培养10 d左右,外植体从两端切口处开始脱分化,形成少量愈伤组织(图3b),随着培养的继续外植体逐渐完成脱分化而形成愈伤组织,在培养30 d时,整条根外植体都形成了愈伤组织,呈淡黄色、疏松状态(图3c).a. 根外植体;b. 两端出现愈伤组织;c. 整条根形成愈伤组织.图3 诱导过程中愈伤组织生长状态Fig.3 Growth status of callus during induction分别测定3个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其变化情况,图4显示胀果甘草根外植体开始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时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脱分化之前和完全形成愈伤组织时期.3.3.2 不同继代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根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在不同继代培养基上继续培养30 d,分别选取生长状态一致的愈伤组织,检测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发现,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的同种类型愈伤组织其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有不同,如图5中显示在1号培养基上Ⅰ型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是2号、3号和4号培养基中Ⅰ型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3.85、3.57和2.56倍.1号培养基上Ⅱ型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是2号和3号培养基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5.87和1.47倍.不同类型的愈伤组织在同种培养基上也不同,1号培养基中Ⅰ型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是Ⅱ型愈伤组织的3.25倍.2号培养基中Ⅰ型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是Ⅱ型愈伤组织的4.95倍,是Ⅲ型愈伤组织的3.10倍.3号培养基中Ⅰ型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是Ⅱ型愈伤组织的1.33倍,是Ⅲ型愈伤组织的0.92倍.以上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受到愈伤组织细胞状态影响,在1号培养基中的Ⅰ型愈伤组织生长状态好,细胞分裂能力强,细胞代谢活跃,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1.根外植体;2. 两端出现愈伤组织;3. 整条根形成愈伤组织.图4 胀果甘草愈伤组织在诱导过程中的蛋白含量Fig.4 Soluble protein contents var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Glycyrrhiza inflata callus induction图5 4种培养基中3种类型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Fig.5 Soluble protein contents of three types of callus in 4 kinds of subculture medium3.3.3 NaCl胁迫处理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由图6可知,在没有添加NaCl的对照组的1号培养基上愈伤组织接种后1~2 d 是愈伤组织增殖的迟滞期,可溶性蛋白含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在2~14 d可溶性蛋白含量快速增长,培养2周达到高峰期,此阶段正是愈伤组织快速增殖期,之后生长量增长缓慢,可溶性蛋白含量也缓慢下降,至21 d后处于一个平稳的水平.愈伤组织生长量前3周处于增长阶段,在此期间也是可溶性蛋白剧烈变化的时期,而随着3周后生长量的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其可溶性蛋白也处于一个平稳期. 在5 g/L NaCl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接种后1 d明显下降,第2天迅速回升,在2~14 d可溶性蛋白含量迅速下降,到2周的时候达到最低点,愈伤组织生长量前2周是增殖的迟滞期.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第3周有明显的升高期,同时愈伤组织生长量开始缓慢提升,3周后愈伤组织生长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此时可溶性蛋白含量开始逐渐降低,是因为愈伤组织开始快速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蛋白质从而导致蛋白含量下降,在可溶性蛋白急剧变化的过程中愈伤组织生长量快速增加.在NaCl质量浓度为10 g/L的1号培养基上,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有明显的提高,第2天达到最高点,之后可溶性蛋白处于一个缓慢的下降期,培养3周时达到最低点,而愈伤组织生长量在整个培养周期内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在12 g/L NaCl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第1天急剧下降,在之后的1周内可溶性蛋白有明显的回升,第7天可溶性蛋白含量达最高,之后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而此盐胁迫浓度下前3周愈伤组织生长量没有变化,3周后甚至出现了降低.1号培养基. 对照;a,b,c分别代表1号培养基中NaCl的质量浓度为5、10、12g/L.图6 NaCl胁迫处理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Fig.6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in callus treated with NaCl stress4 讨论植物组织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是已分化的细胞重新启动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发生生理活动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种改变[10].本研究中根愈伤组织在诱导和快速增长时期,均表现出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加,并且可溶性蛋白含量受到愈伤组织状态的影响,在1号培养基中的Ⅰ型愈伤组织生长状态好,细胞分裂能力强,细胞代谢活跃,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刘亚菊等[11]研究表明平贝母鳞片离体培养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趋势与POD(过氧化物酶)和PAL(苯丙氨酸解氨酶)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培养第2天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升高,第6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两者峰值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第8天即可观察到外植体已开始脱分化.张淑娟等[9]用欧洲白桦的无菌苗叶片作外植体,在进行离体叶片再生不定芽的整个过程中,愈伤组织形成初期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提高.植物为了适应不良的环境,会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反应上对外界环境做出相应的变化.张超强等[12]研究表明,在NaCl胁迫下,披针叶黄华试管苗通过抑制叶片中Na+积累并增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根系中维持较高K+和Ca2+含量以及较低水平Na+/K+和Na+/Ca2+比[13],以降低披针叶黄华细胞渗透势来适应盐渍环境.本研究通过不同盐浓度梯度下甘草根愈伤组织的生长量测定发现在5 g/L NaCl胁迫下,愈伤组织经过短时期的适应之后开始生长,但是高于10 g/L时生长受到抑制,说明甘草根愈伤组织能够耐受5 g/L NaCl胁迫.在含有5 g/L NaCl培养基中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培养1~2 d有一个明显的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说明盐胁迫下会迅速抑制可溶性蛋白的产生,并且产生应激蛋白从而使可溶性蛋白有一个迅速的回升,2~14 d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可能是盐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分解加速,分解成各种氨基酸,以降低愈伤组织渗透势,促进愈伤组织对水分的吸收,减轻盐害程度[14],此阶段处于适应期因而愈伤组织生长量变化很低.愈伤组织经过14 d适应期,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开始提高,是因为开始适应盐胁迫后愈伤组织又诱导产生了一些新的抗逆性的可溶性蛋白,从而提高了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在第21 天愈伤组织开始快速生长时含量达到了高峰.21 d之后随着生长量逐渐增加消耗过多的蛋白质从而使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回落,对比对照组结果说明盐胁迫迟滞了愈伤组织的生长.胁迫条件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这和其他人对盐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是相似的,如披针叶黄华[12]、落羽杉[14]等.本实验室程焕欣[2]发现甘草子叶诱导的愈伤组织在5 g/L NaCl胁迫下生长量高于对照组,同时其次生代谢产物黄酮含量也高于对照组;而甘草下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在5 g/L NaCl胁迫下生长量低于对照组,但是其黄酮含量也高于对照组,说明盐胁迫条件促进了甘草子叶、下胚轴愈伤组织中黄酮的积累.本实验在根愈伤组织同样发现这种效应,同时发现在5 g/L盐胁迫下根愈伤组织度过生长适应期之后可溶性蛋白含量迅速提高,结合程焕欣[2]检测到的黄酮合成通路相关酶CHS 基因表达量在盐处理条件下提高的发现,推测甘草愈伤组织对盐胁迫条件的耐受性与胁迫条件对次生代谢相关合成酶基因的调控有关.由于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关系到其药用活性,所以进一步研究胁迫条件下的调控机制对提高有用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许秋霞,邹敏.甘草的药理作用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7):450-451.DOI:10.3969/j.issn.1004-2814.2005.07.075.XU Q X,ZHOU M.Outlines of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Glycyrrhizae [J].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2005,21(7):450-451.DOI:10.3969/j.issn.1004-2814.2005.07.075.[2] 程焕欣.胁迫条件对胀果甘草愈伤组织及其黄酮含量的影响[D].保定:河北大学,2010.DOI:10.7666/d.d079358.CHENG H X.Effect of abioticstresson growth and liquorice flavonoid production of Glycyrrhiza inflata callus[D].Baoding:HebeiUniversity,2010.DOI:10.7666/d.d079358.[3] 谢虹,杨兰,李忠光.脯氨酸在植物非生物胁迫耐性形成中的作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1(2):23-27,60.DOI:10.13560/ki.biotech.bull.1985.2011.02.015.XIE H,YANG L,LI Z G.The roles of proline in the formation of plant tolerance to abiotic stress[J].Biotechnology Bulletin,2011(2):23-27,60.DOI:10.13560/ki.biotech.bull.1985.2011.02.015.[4] 全先庆,张渝洁,单雷,等.高等植物脯氨酸代谢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7(1):14-18.DOI:10.3969/j.issn.1002-5464.2007.01.004.QUAN X Q,ZHANG Y J,SHAN L,et al.Advances in proline metabolism researches of higher plants[J].Biotechnology Bulletin,2007(1):14-18.DOI:10.3969/j.issn.1002-5464.2007.01.004.[5] 董秋丽,夏方山,董宽虎.碱性盐胁迫对芨芨草苗期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4):11-12,28.DOI:10.3969/j.issn.1672-5190.2010.04.005.DONG Q L,XIA F S,DONG K H.Effects of alkaline salinity stress on proline content and soluble protein conte nt of Achnatherum splendens at seedling stage[J].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2010,31(4):11-12,28.DOI:10.3969/j.issn.1672-5190.2010.04.005.[6] 梁玉玲,管延英,阳丽,等.胀果甘草愈伤组织培养及甘草酸含量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0(4):365-368.DOI:10.3969/j.issn.1000-1565.2000.04.016.LIANG Y L,GUAN Y Y,YANG L,et al.Cultivation of callus tissue of Glycyrrhiza inflata and the Glycyrrhizic acid content analysis[J].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0,20(4):365-368.DOI:10.3969/j.issn.1000-1565.2000.04.016.[7] 张坚,高文远,吕连媛,等.甘草不定根培养的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1,28(1):75-77.ZHANG J,GAO W Y,LÜ L Y,et al.Studies on culture of adventitiousroots of Liquorice[J].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28(1):75-77.[8] 邓丽莉,潘晓倩,生吉萍,等.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苹果组织微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条件优化[J].食品科学,2012,33(24):185-189.DENG L L,PAN X Q,SHENG J P,et al.Optimization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for the determnation of water soluble protein in Apple pulp using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method[J].Food Science,2012,33(24):185-189.[9] 张淑娟,王进茂,张世红,等.欧洲白桦叶片器官发生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J].河北林果研究,2006,21(3):229-232.DOI:10.3969/j.issn.1007-4961.2006.03.001.ZHANG S J,WANG J M,ZHANG S H,et al.Study on several physiological indices in the organogenesis of curly birch (Betula pendula ×B. pendula var.carelica Sok.)[J].Hebei Journal of Forestry and Orchard Research,2006,21(3):229-232.DOI:10.3969/j.issn.1007-4961.2006.03.001.[10] 李永德,李旭,金香花,等.NaCl胁迫对文冠果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5,37(3):212-216.DOI:10.13478/ki.jasyu.2015.03.006.LI Y D,LI X,JIN X H,et al.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Xanthoceras sorbifolia seedlings under NaCl stres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Yanbian University,2015,37(3):212-216.DOI:10.13478/ki.jasyu.2015.03.006.[11] 刘亚菊,殷红,朱四易.噻二唑苯基脲在平贝母脱分化过程中引起的生理生化变化[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3):433-437.DOI:10.3321/j.issn:1000-4025.2003.03.013.LIU Y J,YIN H,ZHU S Y.Thidiazuron induce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dedifferentiation of Fritillaria ussuriensis[J].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2003,23(3):433-437.DOI:10.3321/j.issn:1000-4025.2003.03.013.[12] 张超强,郑秀芳.披针叶黄华试管苗适应盐胁迫的渗透调节机制[J].西北植物学报,2014,34(5):963-969.DOI:10.7606/j.issn.1000-4025.2014.05.0963. ZHANG C Q,ZHENG X F.Mechanisms of osmotic adjustment ofThemopsis lanceolata test-tuble plantlets in adapting to salt stress[J].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2014,34(5):963-969.DOI:10.7606/j.issn.1000-4025.2014.05.0963.[13] 杨国会,石德成.甘草对NaCl和Na2CO3胁迫的生理响应特点[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5):1189-1191,1197.DOI:10.3969/j.issn.0439-8114.2009.05.052.YANG G H,SHI D C.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to NaCl and Na2CO3 stresses[J].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9,48(5):1189-1191,1197.DOI:10.3969/j.issn.0439-8114.2009.05.052.[14] 汪贵斌,曹福亮.盐胁迫对落羽杉生理及生长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3):11-14.DOI:10.3969/j.issn.1000-2006.2003.03.003. WANG G B,CAO F L.Effects of salinity on growth and physiology of Bald Cypress Seedlings[J].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3,27(3):11-14.DOI:10.3969/j.issn.1000-2006.2003.03.0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愈伤组织多糖合成调控摘要[目的]研究培养条件对胀果甘草愈伤组织中多糖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
[方法] MS 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改变其蔗糖浓度,氮源类型比例和金属离子(Fe2+、Mn2+、Zn2+)的浓度,在黑暗和光照下进行甘草愈伤组织培养,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甘草愈伤组织中多糖类化合物的含量。
[结果]适合甘草愈伤组织生长的最佳条件是(24±1)ºC光照培养,培养基为MS培养基基(附加1.0 mg/L 2,4-D和0.5 mg/L KT),其中含有30 g/L 蔗糖、NH4+/NO3-比例为20/40、Fe2+浓度为0.05 mmol/L、Mn2+浓度为0.2 mmol/L、Zn2+浓度为0.3 mmol/L。
适合甘草愈伤组织多糖积累的最佳条件是(24±1)ºC光照培养,培养基为MS培养基基(附加1.0 mg/L 2,4-D和0.5 mg/L KT),其中含有30 g/L蔗糖、NH4+/NO3-比例为20/40、Fe2+浓度为0 mmol/L、Mn2+浓度为0.3 mmol/L、Zn2+浓度为0.1 mmol/L。
[结论]初步建立了甘草愈伤组织和多糖合成均能良好表达的组培体系,为通过植物组织细胞培养途径生产甘草多糖多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甘草愈伤组织;甘草多糖;生长量;多糖含量Regulation of licorice polysaccharides in licorice callus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culture components and illumination on the accumulation of polysaccharide compounds . [Method] By adjust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nitrogen and metalion(Fe2+、Mn2+、Zn2+)in the MS culture solution, and kept the licorice callus under dark or illumination, then detected the content of polysaccharide compounds by spectrophotometry. [Result] The optimum condition of licorice callus growth was (24±1) ºC in the light and the basic medium was Murashige and Skoog (MS) (plus 1.0 mg/L 2,4 - D and 0.5 mg/L KT) with 30 g/L sucrose, NH4+/NO3-为20/40、0.05 mmol/L Fe2+、0.2 mmol/L Mn2+、0.3 mmol/L Zn2+.The optimum condition of licorice polysaccharides accumulation was (24±1) ºC in the light and the basic medium was Murashige and Skoog (MS) (plus 1.0 mg/L 2,4 - D and 0.5 mg/L KT) with 30 g/L sucrose, NH4+/NO3-is 20/40、0 mmol/L Fe2+、0.3 mmol/L Mn2+、0.1 mmol/L Zn2+. [Conclusion] The optimal media of licorice callus growth and polysaccharides accumulation express well. Licorice as explant and with a view to an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polysaccharides by tissue and cell culture.Keywords: Licorice callus;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Growth;polysaccharide目录1 前言 (1)1.1 甘草的简介 (1)1.2 甘草多糖的简介 (1)1.3 愈伤组织的培养 (1)1.4 超声波法提取多糖 (2)1.4.1 超声波提取技术 (2)1.4.2 超声波萃取原理 (2)1.4.3 超声波萃取的特点 (3)1.5 苯酚-浓硫酸法测多糖含量 (3)1.6 实验目的及意义 (3)2 本论 (5)2.1 材料与仪器 (5)2.1.1 材料 (5)2.1.2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2.2.1 无菌材料的制备 (5)2.2.2 愈伤组织诱导 (5)2.2.3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6)2.2.4 配置各种处理的继代培养基 (6)2.2.5 生长曲线测定 (6)2.2.6 甘草多糖的提取 (6)2.2.7 甘草多糖含量的测定 (7)2.2.7.1 多糖标准曲线的制备 (7)2.2.7.2 多糖含量的测定 (7)2.3 结果与分析 (8)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8)2.3.2 蔗糖浓度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及多糖合成的影响 (8)2.3.3 氮源类型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及多糖合成的影响 (9)2.3.4 Fe2+、Mn2+和Zn2+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及多糖合成的影响 (10)2.3.5 光照对甘草愈伤组织生长及多糖的影响 (12)3 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6)1 前言1.1 甘草的简介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粉草,是传统常用中草药之一。
1977年,《中国药典》(一部)正式将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光果甘草c.glabra L和胀果甘草G.inflata Batal,作为药用甘草植物收载[1]。
此后,我国学者对甘草属药用植物从系统分类、生态资源、化学成分、质量评价以及生产加丁等诸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据现有资料报道,国内外已从甘草中分离出1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60多种三萜类化合物以及香豆素类、18种氨基酸、多种生物碱、雌性激素和多种有机酸等。
甘草药用根,其性甘、平,具有清热解毒,健脾补气,润肺止咳之功效,民间用于治疗乳腺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慢性咽喉炎、食物中毒等症[2-3]。
1.2甘草多糖的简介多糖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机体中。
它是自然界中储量丰富的生物聚合物,主要包括植物多糖、动物多糖以及微生物多糖3类,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辐射、抗菌抗病毒、保护肝脏等生物活性功能[4-6]。
甘草中含有丰富的甘草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抑制变态反应,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和抗病毒作用。
经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有很多[7],主要为甘草多糖(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GPS)、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或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和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等[8]。
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甘草多糖是甘草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抗炎及抗免疫作用、解毒作用、抗消化道溃疡作用、抗脂肪肝作用、抗肿瘤和抗病毒作用等[9-11]。
1.3 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callus)原指植物体的局部受到创伤刺激后,在伤口表面新生的组织。
它由活的薄壁细胞组成,可起源于植物体任何器官内各种组织的活细胞。
在植物器官、组织、细胞离体培养时,条件适宜也可以长出愈伤组织。
其发生过程是:外植体中的活细胞经诱导,恢复其潜在的全能性,转变为分生细胞,继而其衍生的细胞分化为薄壁组织而形成愈伤组织。
从植物器官、组织、细胞离体培养所产生的愈伤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进一步诱导器官再生或胚状体而形成植株。
在单倍体育种中,也可由花粉产生的愈伤组织或胚状体分化成单倍体植株。
甚至可由原生质体培养诱导植株或器官再生。
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过程中,植物组织培养主要有两方面的用途:一是利用试管快繁生产大量种苗以满足药用植物人工栽培的需求;二是通过愈伤组织的培养或悬浮细胞的大量培养,直接生产药物或进行提取优化等。
1.4 超声波法提取多糖1.4.1 超声波提取技术超声波是指频率为20千赫~50兆赫左右的电磁波,它是一种机械波,需要能量载体—介质—来进行传播。
超声波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着的正负压强交变周期,在正相位时,对介质分子产生挤压,增加介质原来的密度;负相位时,介质分子稀疏、离散,介质密度减小。
也就是说,超声波并不能使样品内的分子产生极化,而是在溶剂和样品之间产生声波空化作用,导致溶液内气泡的形成、增长和爆破压缩,从而使固体样品分散,增大样品与萃取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目标物从固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速率。
在工业应用方面,利用超声波进行清洗、干燥、杀菌、雾化及无损检测等,是一种非常成熟且有广泛应用的技术。
1.4.2 超声波萃取原理超声波萃取中药材的优越性,是基于超声波的特殊物理性质。
主要是主要通过压电换能器产生的快速机械振动波来减少目标萃取物与样品基体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实现固—液萃取分离。
(1)加速介质质点运动。
高于20 KHz声波频率的超声波的连续介质(例如水)中传播时,根据惠更斯波动原理,在其传播的波阵面上将引起介质质点(包括药材重要效成分的质点)的运动,使介质质点运动获行巨大的加速度和动能。
质点的加速度经计算一般可达重力加速度的二千倍以上。
由于介质质点将超声波能量作用于药材中药效成分质点上而使之获得巨大的加速度和动能,迅速逸出药材基体而游离于水中。
(2)空化作用。
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产生特殊的“空化效应”,“空化效应”不断产生无数内部压力达到上千个大气压的微气穴并不断“爆破”产生微观上的强大冲击波作用在中药材上,使其中药材成分物质被“轰击”逸出,并使得药材基体被不断剥蚀,其中不属于植物结构的药效成分不断被分离出来。
加速植物有效成份的浸出提取。
(3)超声波的振动匀化(Sonication)使样品介质内各点受到的作用一致,使整个样品萃取更均匀。
1.4.3超声波萃取的特点适用于中药材有效成份的萃取,是中药制药彻底改变传统的水煮醇沉萃取方法的新方法、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