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人物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人物传记读后感李鸿章人物传记读后感(一)看过《李鸿章传后》后,对于李鸿章同情多于其他,我真的不忍看到堂堂中国的外交,只能让七十多岁的老人苦苦撑起。
更多《李鸿章传》读后感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自古传记诱人之处,不在记事,在于论人。
可能写传记的人都力求以最最公允的眼光去评价所要论述之人,总想处于平衡,却又因为自己的价值情感而稍有倾向。
我认为,这就是传记之美。
梁启超在这本传记第一句就写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大概就是不愿毁誉失衡。
文中在众人贬李之时对其维护,在人赞李之处加以指责,不是梁先生故意创新,大概是伟人之见,大抵见人之所未见。
有些人英年早逝,我们无不叹息,总会想象他多活几年会干出更大的成就,比如周瑜,比如莫扎特,比如王勃;有些人晚节不保,总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却又干出点不靠谱的事,我们也在叹息他怎么不早死几年,比如李鸿章。
想想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卑躬屈膝的去跟日本人签订马关条约,去跑到俄国跟沙皇祝寿,洋鬼子占领了北京,没人能担议和大局,还是那个七十九岁的老人,其实我真希望他还是死早点好,像左宗棠,曾国藩那样,至少在历史的评论中誉大于毁。
只可惜他亲眼见证着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只可惜当大清苟延残喘之时还要这个耄耋老人独力支撑,担负一生骂名。
他有错,但错不足以遗臭万年,他有功,但功不足以流芳百世。
梁启超先生看人之准让人佩服,论人之透也让人赞叹。
与我看来,对于李鸿章同情多于其他,我真的不忍看到堂堂中国的外交,只能让七十多岁的老人苦苦撑起。
尽管他没有办好洋务,尽管他的外交都是去参加丧权辱国的议和条约。
是其真无马耶?还是其真不知马也?刘邦得了天下之后小人得志的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清末人口超过四亿,可惜胜过李鸿章的有几人,大概没有一人吧,也许有,但是有谁能够去担那千古骂名,有谁还能在风烛残年之际,远赴重洋撑起已过外交?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势所造之人也一定没法有逆转时势之力。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完《李鸿章传》,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震撼。
这部传记不仅详细记述了李鸿章一生的政治、军事经历,更通过梁启超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复杂的李鸿章形象。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波折。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为晚清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指责。
梁启超在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既肯定了他的成就,也指出了他的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李鸿章的智慧和勇气所打动。
他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寻找出路。
他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目标,但却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外交手腕,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却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宿命。
他努力推进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宣告失败。
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这些经历,让我深感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更让我们对晚清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部传记,我深刻领悟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完《李鸿章传》这本书,我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李鸿章,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
在书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近距离观察了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挣扎。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
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古老的帝国在风雨中飘摇。
而李鸿章,就像是被时代浪潮推到风口浪尖的掌舵人,他试图在这狂风巨浪中为国家找到一条出路。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领导的洋务运动。
当时的中国,技术落后,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李鸿章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力倡导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兴办工厂、修建铁路、开办煤矿。
他的想法是好的,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让中国强大起来。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那些工厂里忙碌的身影,眉头紧锁,对着图纸和工匠们指指点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咱们可得把这洋人的技术学到手,不能让国家一直落后挨打啊!” 然而,洋务运动最终并没有让中国实现真正的富强。
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有顽固派的阻挠,有体制的弊端,也有资金和技术的不足。
但李鸿章在其中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
再说说李鸿章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
每当想到这儿,我心里就堵得慌。
他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在谈判桌上,他面对着列强的威逼利诱,或许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悲愤。
我能想象到他坐在那里,对面是一群趾高气昂的外国人,他们用轻蔑的眼神看着李鸿章,提出一个又一个苛刻的条件。
李鸿章的手可能在微微颤抖,他知道自己签下的每一个字,都将成为历史的耻辱柱。
但他又能怎样呢?国家贫弱,无力抵抗,他只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争取一些微小的利益。
书中还提到了李鸿章的用人之道。
他手下有一批能人志士,如张之洞、刘铭传等。
他善于发现人才,并能给予他们一定的施展空间。
但有时候,他也会因为派系之争或者个人的喜好而用人不当。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用人也是一门大学问啊,如果用不好人,事情可能就会办砸。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1“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书中将这样一句话作为了评价人物的一把标尺,李鸿章是如此,历史上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存在过,那么就必定有他存在的价值。
关于李鸿章,在从前脑海中依稀存有的印象只是他签订的那份《南京条约》,那份让他背上许多骂名的条约,而我不得不承认梁启超的才情和智慧的确是千古难出的一个奇才,他在写李鸿章的时候比常人都多了一份理性和客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李鸿章的欣赏之情是在许多书里所看不到的,我并无法很好的阅读原版的文言文,但是只在现代人白话文的版本中也能够看出端倪了,他对李鸿章,抱有的感情更多的是为之所遗憾的。
晚清重臣,用这个来形容李鸿章的确是不过分的。
李鸿章第一次会试落榜之际曾在北京的曾国藩住所里进行补习教导,在之后的`长时间里,他都在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可以说李鸿章的才学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曾在赴京途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入都》诗十首,广为世所传诵,“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入仕的雄心壮志以及他所拥有的豪迈才情。
奈何后世许多人对于他的印象依然是叛国的,所以这些才情以及在军事上的成就都不免被人所遗忘或被丧权辱国的条约所覆盖了。
李鸿章的军事才能是他最出色的地方,这在围剿义和团运动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他在军事上初露锋芒,却已经显示出了超于常人的智慧,当然他拥有的不仅仅是围剿义和团运动和与曾国藩等人一起建立的淮军和常胜军,他的品德和气量也能在那时显示出来,梁启超是这么评价那时的他的“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要说李鸿章是卖国贼这样的话事实上还是牵强的,与其用他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这件事来抹去他所有的功绩,倒也不如像梁启超先生一样以一种正视的观点去看待他,那么他最无法抹去的功绩便是对中国的进步做出了一些贡献,尽管最后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李鸿章于三月十日随首批淮军抵沪,半月之后被任命署理江苏巡抚,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从此隆隆直上”开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最辉煌的四十年。
最新《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精选8篇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一):吾惜李鸿章也!闲来无事,翻阅《李鸿章传》,本人本来不喜欢读历史,更别说人物传记!但是读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作者梁启超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所谓不学无术,不是说李没有才华,相反他早年科举中进士,后又点翰林;平天国、绞发捻,统帅淮军……他的功绩卓著,而他的不学无术只是没有符合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意愿,认为他保守守旧。
所谓不敢破格,李并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只是由于缺少魄力,始终不敢进行彻底地变革。
他执着于在腐败不堪的清政府身上做一些小的修补,安心地做一个裱糊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苟且偷安地活着。
所谓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早在辛丑议和时,李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坚持谈判。
此之尽瘁,有目共睹!临终前,他对家事没有任何安排,却因国事久久不能闭眼。
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悲哀,大清时代的悲哀。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勿论庸人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天下唯庸人不咎不誉!”梁任公大气磅礴的一句话揭开李鸿章一生功过的序幕。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这是最精辟却也最中肯的一句评价。
洋洋洒洒六万字过后,李鸿章一生的风雨波澜已然于胸中荡涤难散。
自幼就对李鸿章其人其事略有了解,小时总是在讲述者怒斥李为卖国贼的忿忿之声中结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很难与李鸿章摆脱干系,所以在上学之前总觉得李是一卖国贼,理当人人喊打。
直至今日,读完《李鸿章传》,却才对李有了更为丰满的印象。
李鸿章毫无疑问是个天才,既能舞文弄墨,也能沙场练兵,还样样都不含糊。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第一篇: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1840年4月,初春的细雨播撒到英格兰的大地上,一如既往吵闹的英国国会里,外交大臣巴麦尊微笑着接受着支持者的祝贺,刚才,他击败了反对党议员格拉斯顿的关于反对鸦片战争的提案,这样一来,暴利的鸦片贸易将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重新输入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之中。
也许他并不知道,这一项在大英帝国庞大海外贸易中并不起眼的提案,将会改变中国近百年的命运。
百年之后的蒋廷黻先生读史论事,写作了气势磅礴的《中国近代史》,在他的作品里,探讨了为何中国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仍然不知民族危机、不思国家改革,白白的浪费了二十年光阴。
并将矛头直指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当时士大夫阶层,崇拜了百年的偶像在一夕之间坍塌,令人茫然不知所措。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
死后追赠谥号“文忠”,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和认可,康梁等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甚至评论他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如此高高耸立于民族之巅的人物,受到蒋廷黻先生的如此指责,似乎稍显过分。
的确,林则徐的骨子里保留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气,他清正廉明,以拯救苍生,为国效力为己任,他尽忠职守,关注民生。
这就是在今天,也是并不落伍的思想。
的确,在来到虎门之前,林则徐是一个把西方发达国家看做与朝鲜越南等中国传统藩属国类似的国家。
认为他们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认为英国人“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
”,看不起英国人“奇技淫巧”的坚船利炮:“盖夷船所恃,专在外洋空旷之外,其船尚可转掉自如。
若使竟进口内,直是鱼游釜底,立可就擒。
”他所进行的禁烟运动也仅仅是针对外国走私的鸦片,在虎门销烟数年后还写信阐述自己的所恨:“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3篇)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3篇)《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3篇)《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今年年初我拜读了梁启超先生所著的《李鸿章传》一书,总想动笔写点体会,但由于我对历史学问知之甚少,加之自身水平有限,生怕对原著的理解产生偏差,被人讥笑,诚惶诚恐,不敢动笔。
现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突然刮起一股为李鸿章翻案之风,有一些人对李鸿章大加赞扬,说什么他是这百多年来为了中华复兴殚精竭虑,乐观探究,努力奋斗,百折不回的全部英杰之一!,李鸿章多半受命于危难之机,为了社稷江山,千秋基业,而置个人廉耻于不顾。
在当时四周楚歌的形势下,救统治者于水深火热者,舍李鸿章,别无他人。
种种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自从我知道李鸿章那天起,不论是报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是历史典籍所记述的李鸿章都是一个卖国贼,莫非这些全错了吗?带着种种疑问,近期我重读了《李鸿章传》,并参考了一些其它资料,有了一些粗浅的熟悉,未免以偏概全,一斑识豹,供商榷。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生于1820xx年2月5日优点李鸿章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在晚清历史舞台上,以汉人权臣之名,矗立四十年不倒,死后也享有尊荣。
我认为,他的身上有三个优点,总结起来四个字:坚韧、忠勇一是坚韧。
李鸿章的坚韧反应在两个时期,一是他当官的前十三年,二是他为官的最终7年。
李鸿章诞生名门,二十五第一次入京考试,就高中进士,当时是二甲第十三名。
根据清朝的科举制度,进士是分三等,第一等是进士及第,其实也就只有3个人,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就是进士诞生,第三等是同进士。
李鸿章是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全国公务员考试第十六名,因为当时考科举年龄跨度很大,他肯定属于青年才俊。
后来就被分道翰林院,也就是类似于进了中央党校学习,一般来说翰林院出来要么就进内廷或者各部,最差的也下放当县官,可以说是一个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
应当说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片光明的前途下,命运却没有倾斜到李鸿章身上。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李鸿章传》读后感读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我了解了李鸿章的一生, 读后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读书心得体会3篇欢迎借鉴参考。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
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
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
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
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
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李鸿章传》读书篇1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
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
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
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
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
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
李鸿章人物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一:《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观后感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风云变幻,外界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读过《李鸿章转》后,我对李鸿章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他带着耻辱而终感到同情。
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一件事去断定一个人的为人,更不能单听片面之词。
透过历史,我们需要理性的去评价,形成自己的见解。
最初,听到李鸿章这个名字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即是“卖国贼”。
后来,通过课上学习,发现“卖国贼”这个“头衔”当真是被硬生生的加在李鸿章身上的。
此后,我便开始对李鸿章的经历有了兴趣。
李鸿章有着一腔抱负,他沿着父亲的路,参加科举考中进士。
然而李鸿章认为在翰林院舞文弄墨并不能使自己的才华施展。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契机下,李鸿章回安徽组建了淮军。
淮军接连打了几次败仗,李鸿章无颜再回朝廷,转向曾国藩手下做事。
第二次的仕途契机还是为镇压太平军,这一次,李鸿章向叔父借兵力来提带淮军的质量,并用上海富商的“保护费”购买了“洋枪”。
淮军的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军事力量已完备,但李鸿章却拖延攻打南京的战事,故意将头功让给老师一人。
此后曾国藩对李鸿章可谓有求必应。
可见李鸿章不仅具备抱负、军事头脑,更懂得人情世故,这些都为李鸿章的官场得意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在官场立足的另一个守则是“狠”。
1863年,李鸿章率兵攻打苏州,用高官厚禄诱降太平守军,却在入城之后血洗苏州城。
太平军三万余人无一生还。
朝廷官员对此事议论纷纷。
而清政府则认为太平守军叛主,死有余辜,对李鸿章的做法很是褒奖。
此后李鸿章在官场几乎是平步青云。
都说时势造英雄,李鸿章的发迹离不开当时的局势。
在那个山雨一来便摇摇欲坠的时代,他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将毕生献给了晚清政府。
而这位英雄的结局在我看来却是那么的悲戚。
为国家倾尽心血,面对闭关锁国且懦弱的清政府,终究无力回天。
李鸿章是个有远见同时具备非常毅力的人。
在见识洋人的先进技术后,他意识到应该吸取西方之所长来强国。
在晚清历史上,中国的机械制造、铁路、电报、纺织等,无一不与李鸿章的推动和支持有关。
李鸿章传读后感范文1500字5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范文1500字5篇看完李鸿章传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这一切也深深的打动了我。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李鸿章传读后感对于李鸿章,无人不晓,谁都知道他是那个签了一系列晚清屈辱条约的人,不少人好因此给他冠上了了卖国贼的称号。
学习近代史可谓让每个学生难受的了极点。
从古代史那引领世界好几千年,到近代落后挨打一百年,巨大的落差,感情上是难以接受。
如果我有阿宽的超能力,我相信我回去修正历史的。
于是,所有的愤怒发泄到李的身上。
签了那么多条约,果然卖国贼无疑。
上学期无意去旁听了一个法律专业同学的商法课。
碰巧那老师讲到晚清时期民商法律问题,其中他讲了一些对于李的看法。
说他是晚清第一能人,大清帝国的裱糊匠。
诧异呀,与我所知大有出入(不要笑我孤陋寡闻哦),他能牛在哪呢。
之后很留意他向我们推荐的的一本书——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说来惭愧呀,暑假借来竟没有读,原封不动的还给图书馆。
终于,在这一星期下定决心,读完了。
李和梁分属不同的政治派系,对其所说,还是比较可信的。
也可见梁对其还是相当敬重的。
或许,维新派和洋务派还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呢。
读完这本书,对李鸿章可谓大有改观。
书中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势时之英雄,我深表赞同。
正像梁所说,吾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具体原因我也不讲述,未免有照搬之嫌。
我只说说几点我所转变的看法。
看完此书后,不禁为李扼腕叹息。
从镇压太平天国发家,之后又平了北方的捻乱,卓越的军功足以光耀门楣,就像郭子仪一样挽救了大唐。
开办洋务,风云中外政坛四十余年,风光无限啊。
到1895年,七十好几了,我倒情愿他死了,这样就不用背负国人的诟骂了,相反,绝对是十九世纪的伟人。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李鸿章传》是一部描写晚清政治家、外交家李鸿章生平和事业的传记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政治手腕的人物。
他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熟练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维护了中国的利益,取得了一系列国际上的胜利。
他以其精明的谈判技巧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成为了晚清政治的重要人物。
读《李鸿章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智慧和智商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李鸿章体现了坚持中外并举的开放思想。
他一直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他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学习了他们的先进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开放和学习是国家和个人进步的关键,只有放开心胸,积极学习那些优秀的东西,才能够使自己不断进步。
第三,李鸿章的一生堪称典范的忍耐和坚持。
他在政治和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从未放弃。
无论是在政治生涯的起伏还是在家庭生活中的遭遇,李鸿章都以坚韧和果敢的态度面对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切困难。
他的坚持精神让我深受鼓舞,它是成功的关键。
第四,李鸿章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
他为人正直,不受贿赂,并且以公正和事实为依据处理政治事务。
他注重个人修养和家风教育,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以示人。
他对国家和人民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
通过读《李鸿章传》,我深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对于人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五,李鸿章是一位历史伟人。
他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奋斗。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被他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
一个人的伟大不仅仅是靠着智慧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心态和精神状态。
李鸿章传读后感(通用5篇)
李鸿章传读后感(通用5篇)李鸿章传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鸿章传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鸿章传读后感1最近重读了梁启超先生之《李鸿章传》,作者仿照西方人物传记题材,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这本传记对于我们后来人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那个时代,近距离感知历史人物颇有益处,传记的独特视角也有助于我们逐步接近历史的真相。
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我们大抵是从教科书开始的。
中学时期,我们从教科书中比较全面但又极简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知识,也许是受篇幅的限制,又或许受限于教育目标的定位,我们了解到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个个被串接起来的“知识点”、“考点”。
教科书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一个定义或结论,这自然是背诵的要点,比如我现在都还记得一点关于“太平天国”的结论: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战斗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是我国几千年来农民运动的最高峰等等。
教科书对天平天国运动是非常肯定的。
李鸿章之流因为先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运动,后来又作为清政府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虽在洋务运动中有些许贡献,但几十年以来,在普罗大众心中一直是个反面角色。
由此,那时的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也是非黑即白的,难以想象英雄人物也会有缺点瑕疵?反面人物何谈什么历史贡献?现如今,网络上那么多的“键盘侠”,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一点这方面的影响?进入21世纪,社会更加多元化,历史人物的形象也不再脸谱化,逐步变得有血有肉,枝叶繁茂起来。
不知从何时起,由史学界到文艺界,不知不觉间掀起了历史人物的“翻案风”。
一部电视大戏《走向共和》,让人们对李鸿章等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电视剧不代表正史,文艺创作的精彩不能替代历史之事实,但毕竟在众人的心头荡起了一丝丝涟漪,人们看山已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范本4篇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范本4篇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谥文忠。
清朝末期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同时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里,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而不再是对其一味的贬低,里面一句“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仅肯定了他的才华和见识,也让我们看到其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书中,梁启超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见识超出同侪,也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
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但由于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了。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
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他没能实现其抱负,反而招来国人对他咒骂痛斥,这不能不说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也是李鸿章充满悲剧色彩及争议的原因。
看完书之后,感慨颇多,心中也难以掩盖对李鸿章的同情和惋惜,生不逢时的他,承受了太多的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灯枯油尽之际,还被迫与俄国公使签下密约,还仍放心不下国家…。
这一切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李鸿章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中对他的简单概括:剿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签署不平等条约。
镇压太平军,让我感到可气,签署不平等条约让我干都心痛,即使实操办洋务运动,但北洋水师的覆灭让我彻底的认为他是个无能卖国贼。
2023年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
2023年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2023年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相关推荐李鸿章传读书心得(精选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怎样写读书心得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鸿章传读书心得(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1有人说: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从这个角度回首过去,使人打了一个寒颤。
纵有光辉的人性与温暖的正义,更多的却满目萧然。
活在世上之士,有远大的志向与臻于完美的节操,却无奈地被时代带来的一切束缚,有无上的荣耀,更有言不尽的苦楚、血泪,都笼罩着悲壮的色彩。
但这层蒙灰的纱,却依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为什么?明知道无法改变什么依旧奋不顾身?明知道结局依旧不放弃?明知道会如此凄凉仍不低头?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知道了结局,无法回头,却还必须走在一条注定失败的路上。
颜文忠知道李希烈不会放过自己,却没有回头;于谦知道自己拥立景泰之后会遭遇清算,却至死不渝;张文忠想到过自己死后万历的冷酷,却依旧变法;林文忠临走之前考虑过销烟之后君王的无情,却正气向前。
是的,这是背后的信仰与理念告诉他们,催使他们,却不曾想这竟可使他们如此执着。
想知道这股力量究竟可以多么强大,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视角停留在了《李鸿章传》之上,因为此书特殊的作者、主人公。
两人只有在政治方面有过交集,但他们都在一条路上失败了,黯然离场,因此更能明白对方煎熬的感觉、艰难的处境。
让我尤为敬佩的是梁公的眼界,对于世界各状之驾轻就熟,是近代以来国人中罕有的世界观,更为完整的史学体系,成就了当代人写当代史之不朽,近代人看世界之不朽。
但纵然有梁公妙笔,此书能够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还是在于着笔李鸿章,那是中国人难以抹去的家国情节。
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物,是他曾带来了富国强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让中国近代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但因此可确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对于任何人,只有给他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更清晰地明白他的所作所为。
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读李鸿章传有感(一)高二(4)班唐柔嘉作为晚清朝政重臣之一,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诽谤很多,自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历史以来,李鸿章这一“卖国贼”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
而众人眼中的李鸿章各不相同,唯有梁任公先生的这本《李鸿章传》最为公正。
这是一个英雄眼中的另一个英雄的形象,梁先生在这本书中这样评价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而这本书,确实是围绕晚清复杂的政治时局中,李鸿章的功与过来写的。
以李鸿章的学识,虽大权在握,但他的成就也就今天看到的这些,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只知道有军事,而不知道有民政,只知道有外交,而不知道有内治,只知道有朝廷,而不知道还有国民。
这本《李鸿章传》给了我颇多收获。
首先,是梁公治史的态度。
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政治上的公敌,但作者曾亲口说道:“这书中有不少为他开脱辩护的语言,很多与时下的论调不一致,这完全是因为作史者一定要禀着公平之心来写。
”为自己的敌人写传记,还能脱离世俗的论调,以公允之心来评定,这是一个史家所拥有的胸襟和态度!其次,是获得了对李鸿章接近真实的认识。
从前对他“卖国贼”的认识,在今天读到这本书后,才是真正地把李鸿章放在他所处的时代、政治时局、世界、和周围的人和事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
李鸿章虽饱受国人非议,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俾斯麦”。
他所犯下的历史过错不少,不学无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中方代表,都是他签的字,但我读到的更多是惋惜。
虽对朝廷忠心耿耿却不知体恤百姓,虽从政严谨细心,却不明时局。
总的来说,“李鸿章之遇”之所以“悲”,其根源在于整个民族的落后,而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梁先生的介绍彻底改变了我先前对李鸿章的认识,由此比较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确实是伟大的开拓者!读李鸿章传有感(二)是功,是过?2016学年高一15班执信中学姜杰阅读这本书前,我本人对李鸿章的了解还仅限于历史书上只言片语的介绍:李鸿章,晚清重臣,领导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导读: 《李鸿章传》读后感
对于一个处在世界剧烈变革,列强虎视眈眈的时代,支撑着一个破旧不堪,国力日益衰落的王朝,游走于列强之间,为国忍辱负重的老人来说,李鸿章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
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人比李鸿章更煎熬,因为他为那个王朝肩负了太多的责备。
他的一生也都在不断的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也在终其一生的实践着。
纵观李鸿章其一生,为国鞠躬尽瘁却终不能实现富国、强国之志。
在他所处的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确实对这样一个在满洲清廷身为汉臣的他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但是,纵观古今中外成就伟业的重臣,哪个的环境又会比他好的多呢?
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位高权重,能够执掌大权40余年。
虽有高处不胜寒,却能游走于清廷各派之间;虽国力衰弱,却能周旋于众多列强之间,这足以体现其处事之智慧的高深。
临终还能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最终能善始善终,他是幸运的。
而这也正是他的不幸,身处一个动荡的年代,又执掌大权,朝野相倾,居然没有成就一番伟业,实属遗憾。
他之所以演绎了一幕历史悲剧,其个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
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
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
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
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
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
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
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中国的重要性。
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
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
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寒。
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却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状,这实在是叫人悲哀。
李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
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终究是好事,为了国家的
强大而拼搏也是让人敬佩的情操,因此不管怎样我还是敬重李的,至少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
李鸿章传读后感今年年初我拜读了梁启超先生所著的《李鸿章传》一书,总想动笔写点体会,但由于我对历史知识知之甚少,加之自身水平有限,生怕对原著的理解产生偏差,被人耻笑,诚惶诚恐,不敢动笔。
现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突然刮起一股为李鸿章翻案之风,有一些人对李鸿章大加称赞,说什么”他是这百多年来为了中华复兴殚精竭虑,积极探索,努力奋斗,百折不回的所有英杰之一!”,”李鸿章多半受命于危难之机,为了社稷江山,千秋基业,而置个人廉耻于不顾。
在当时四面楚歌的形势下,救统治者于水深火热者,舍李鸿章,别无他人。
“种种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自从我知道李鸿章那天起,不论是报刊杂志、影视作品还是历史典籍所记述的李鸿章都是一个卖国贼,难道这些全错了吗?带着种种疑问,近期我重读了《李鸿章传》,并参考了一些其它资料,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未免以偏概全,一斑识豹,供商榷。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生于1823年2月5日,卒于1901年11月7日,安徽合肥人。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平发、平捻,二是办洋务。
第一件事使李鸿章登上了清末的政治舞台,第二件事把李鸿章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平发李鸿章崭露头角,1850年,洪秀全起兵金田,次年称天平天国天王,先后陷汉口、安徽、江苏等地,此时的李鸿章正在安徽巡抚福济处做幕僚,受人妒忌,很不得志,后入曾国藩府为幕,被曾国藩所器重,于1861年回乡募勇,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同年被任命为江苏巡抚。
率淮军攻克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之成,固然有其内在的影响力,更主要的是清朝的腐败,八旗兵养尊处优,贪图享乐,作风涣散,缺乏战斗力,太平天国军队所到之处全无抵抗所致。
太平天国之败,一是其内部的腐败和争斗,造成人心涣散,失去战斗力;二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保护其在华利益,暗助清廷;三是湘军、淮军作战勇猛。
从此李鸿章走上了仕途的上升通道。
平捻是李鸿章的一大功绩,李鸿章之前已有22位朝廷大员奉命围剿,历经十余年,都未成功。
捻军为一流寇,扰民掠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像现在的游击战术,官兵四处追缴,人疲马疺,收效甚微。
李鸿章剿捻,采取逼而不流,会师合剿之策,取得全胜。
李鸿章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布控得当,故而得胜。
平捻之后,李鸿章及淮军将士加官进爵,队伍不断壮大,集团势力逐渐形成。
从此李鸿章走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逐步掌控清末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开始了他丧权辱国,卖国求荣的人生历程。
李鸿章所办洋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办实业;第二是建立北洋水师;第三是外交。
李鸿章所办实业,不论交通、工业、开矿还是于外国通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