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三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和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还影响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形成,进而影响各地的降水分布。例如,在夏季,暖湿气流更容易向北推进,导致 北半球一些地区降水较多;而在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一些地区降水较少。
极端气候事件
地球公转引起的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例如,夏季的洪涝灾害和冬季的暴风雪等极 端天气事件可能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02
昼夜变化对生物活动和人类生活 有重要影响。例如,许多动物在 夜间活动,而人类则主要在白天 活动。
四季更替
四季更替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由于 地球的倾斜角度,导致阳光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直射在地球 的不同部位,从而形成四季。
四季更替对农业生产、动物迁徙和人类生活等方面有重要影 响。例如,不同季节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和收成,也会影响动物的行为和迁徙模式。
地球公转的探索历程
04
天文观测的发展历程
古代天文观测
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日月 星辰,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基础。
天文仪器的发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文学家发明了 各种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用于更精确地观测天体。
望远镜的改进
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为天文学家提 供了更强大的观测工具,使他们能 够更深入地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气候变化研究
地球公转对气候变化的影 响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 研究内容,有助于人们更 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资源保护
地球公转周期提醒人们合 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开 采和破坏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维护
地球公转导致生物多样性 的变化,有助于维护生态 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THANKS.
地球公转的速度
1.3.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H
90°
90°N 66°34´N
A
23°26´N
B
0° 23°26´S
C
D
66°34´S 90°S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 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 小值之间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节气 夏至
冬至 春分日 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值的范围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小值的范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季节变化规律 纬度分布规律
赵亮家要装太阳能,为了使太阳能发挥 最大的作用,其采光面的倾角应满足什么 要求?北京与上海太阳能的倾角一样吗?
探究问题2
读图回答: 1、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太阳直射 0°
2、此时是什么节气? 日期是多少? 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 日期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前后
3、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赤道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半球昼夜等长 ,赤道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状况的关系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 反映了 日照时间 的长短 昼半球:h>0° 晨昏圈:h=0° 夜半球:h<0°
夜长: 昼长: 昼弧所跨的 经度范围
夜弧所跨的 经度范围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要学会从昼弧和夜弧长短看
夜弧
晨 昏 线
昼长夜短
昼弧
太 阳 光 线
A
B
C
D
H
90°
90°N 66°34´N
A
23°26´N
B
0° 23°26´S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学校:宿迁中学[教材依据] 南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材分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之一,不仅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也是学习以后各章节时认识有关地域分异和地理事物季节变化的基础。
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在派生出来的季节变化。
公转与自转的复合运动姿势——存在黄赤交角的公转运动是导致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全然缘故,对公转过程及其特点的认识是明白得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
[课程标准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明白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明白得五带的形成缘故,了解五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1、逐步形成空间思维、时空联系的能力和观念。
2、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耀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能够用规律说明生活中日出日落时刻与昼夜长短等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以上过程,初步认识和树立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被人类逐步认识把握和利用的等观念,增强探究自然的爱好。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缘故,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黄赤交角的形成。
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缘故。
[教具预备] 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影子在一天中长短的变化,并摸索其变化缘故是什么?[讲授新课]一、地球的公转【提问】地球除了不断围绕地轴自转之外,还在不停的公转。
哪位同学能依照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提示学生注意把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看和评判演示是否正确。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理意义
四季的形成与划分 在北半球通常:
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 12·1·2月为冬季。 南北半球相反:春↔秋,夏 ↔冬
3 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地球公转不仅使同一地点 在一年中产生季节的变化,还 使不同纬度的地方在同一时间 内获得太阳的热量产生差异。 人们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 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 带和南寒带等五带。
太阳直射点离物体远,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 太阳直射点离物体近,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
正午物影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
1.夏至日-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垂直于地面, 物影长度为0,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 影长一年中最短,南半球各地正午物影达一年中最长; 2.冬至日,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垂直于地面, 物影为0,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物影达一年中最短,北半球各 地正午物影达一年中最长。 3.春分日-太阳直射在0°,0°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影长 为0,并且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子越来越长。
地轴总是朝一个方向倾斜。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太阳光线垂直于地面的点
读课本P19图1.21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观察 太阳直射点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什么特点或规 律?
图示
3月21日前后:春分
太阳直射_赤__道___。
北 半 球 的 春 天
6月22日前后:夏至
北
半
球
的
夏
天
太阳直射_北__回__归___线__。
演示昼夜更替现象
④ 假如地球是透明的,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0°
2014年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23°26′S
2013年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针对性练习
1.关于黄赤交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 B.黄赤交角是地球“斜着身子”绕日公转造成的 C.黄赤交角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D.黄赤交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的范围
(6)热水器问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 阳能,应不断调整 太阳能热水器与楼 顶平面之间的倾角 使太阳光线与受热 板之间成直角。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 的倾角(α)和正午 太阳高度角(H)的 关系为:α+H=90º
太阳能热水器 的倾角调整
水箱
集热管
α
H
调 节 杆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和夜弧的概念: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 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做 昼弧 ,位于夜半球的部 分叫做 夜弧 。
北回归线 ②夏至日,太阳直射在 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
③冬至日,太阳直射在 南回归线 由 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 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 越大 。)
①夏至日时, 大值, 南半球 ②冬至日时, 大值, 北半球
针对性练习
1.请根据太阳光的照射情况,画出夜半球。
冬至 12 22 2.该图的节气是______,大概是____月_____日左右,太 阳直射_________。 南回归线
3.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的地理坐 标是 (23°26′S,180°) 。
O
C D E F
0°
4.A、B、C、D、E、 F六点正午太阳高度 由大到小的排列 是 A=E>F>D>B>C , A点的正午太阳高 为 , 90° 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为 。 0°
高中地理 必修 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我们将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呢?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先一起回顾地球的自传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板书)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的自转(板书)由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就是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演示】利用多媒体动画再次演示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在图一中画出地球自转的正确方向.图一【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学生回答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多媒体动画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图1 图2 图3如图1:假设遥远的恒星(小圆)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
如图2先以恒星作参照,动画显示恒星日的长度。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阳光照射:地球公转的结果就是一些地理区域会经历着天光的变化,一天中的昼夜更迭也就产生了。
光的变化也将造成各种生物繁衍。
2、大气温度变化:地球公转使内衬地球表面以及海洋水面接收能量和
热量的不均衡,并形成大气温度分布型。
由此带来的季风系统、气候
转折也就产生了。
3、海岸线形成:地球公转导致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之间的重力的变化,也对海洋的潮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潮水正负差,有利于海岸线形成。
4、北极磁极翻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磁力线也会产生明显变化,并可
以引发北极磁极翻转,并影响到全球海洋的气候变化。
5、月相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月亮在时间中呈现出月相变化,每隔一
段时间就会出现新月、朔月、上弦月、满月四个阶段,而这些月相变
化也影响到海洋的水流特征和物种的生活节律。
6、地壳的微细变化:地球公转产生的转动力量也会影响到地下岩石层
的细微变化,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在深处引发地壳对深层移动、熔解
以及熔盐水形成。
7、海洋物种迁徙:由于长年公转,海洋里物种种类比较丰富。
各种海
洋动物爱栖息的温度会受到公转轨道的影响,从而不惜牺牲一段时间,携带自身物质做大范围的迁徙活动。
8、大地构造形成:太阳的公转会影响到地球的赤道的变暖,并影响到
大陆气体的分布特点,改变了地表以及大地构造形式,从而影响到物
种的发展,改变了大陆形态。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运动
本节主要内容: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①地轴倾斜角:66°34′②地轴的指向:北极星③北极星的观测条件:北半球、夜晚66°34′(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3、自转方向:侧视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侧视北极俯视南极俯视(不管什么视角,箭头都是自西指向东。
)(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4、周期(1日):太阳日恒星日时间:24h 时间:23h56′4″参照物:太阳参照:遥远恒星转过角度:361°用途:日常生活转过角度:360°用途:研究,真正周期(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线速度角速度规律:除极点为0外,任何地方15°/h 概念:地面某点在单位时间内随地球转过的角度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
概念:地面某点在单位时间内随地球转过的路程A A′CB C′B′N SP14读图思考(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影响线速度的另一个因素:海拔。
成正比(二)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与自转方向一致)(二)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二)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3、周期:恒星年和回归年恒星年:概念:地球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真正周期)时间: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概念: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回归的时间时间:365天5时48分46秒(二)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4、公转轨道及特殊位置时间: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二)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5、速度①平均速度:角速度59′/天,线速度29.3km/s②速度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开普勒第二定律地球绕太阳公转,相同时间内向径(日地连线)扫过的面积相同。
B 1A 1ab T TB 2A 2B A 太阳行星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课本P14读图思考夏半年地球靠近远日点,速度慢,公转所用时间长;冬半年地球靠近近日点,速度快,公转所用时间短。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中必修一
′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
23°26N ′
北 回 归线
有太阳直 射现象
热带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23°26′S 南 回 归 线
南 温 带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6现6象°34′S
南极圈
南寒带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极地科考时间
北极
问题1:北极地区的最佳考察时间?原因?
北极圈
夏至日前后:6.7.8
(5)图中A、C、D三点中,与B
点时刻相同的是 D 点,
与B点太阳高度相同的是
点。C
(6)此时北京时间是 10:00
时
18:00
昏线
60W
24:00 (0:00)
N
12:00
晨线
赤道
6:00方法技巧:参照点地方时的确定 (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6时,昏
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是18时。
2、黄赤交角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 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
66°34 ′ 23°26 ′
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2.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365天5时48分46秒(一回归年)
夏至 6.22
春分 3.21
秋分 9.23
(23.5° N) 北回归线
春分 3.21
赤道
南回归线 (23.5°
冬至 12.22 S) 问题2:南地区的最佳考察时间?原因?
北极圈
冬至日前后,12.1.2月份前
【公开课教学设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内容特征分析】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
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学生特征分析】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黄赤交角变大, 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 ,地球上的五带如何变化?
66034′N 寒带范围变大 600N 温带范围变小 300N 23026′N
0°
23026′S 300S
热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600S 66034′S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变小, 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夏至日;B为秋分 日;C为冬至日;D为春分日。 A为
D
A
E
F
C
B
练习:
1、12月22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B A.北京 B. 广州 C. 上海 D.哈尔滨 2、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B
补充:1、晨昏线在二分日与经线圈重合(晨昏 线过极 点),在二至日与极圈相切;
2、晨昏线与经线圈(这个经线圈必须与晨昏线 相交于赤道)的夹角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3.南北半球同一纬度,北半球昼/夜长=南半球 夜/昼长。
23.50
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23.50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50 (南北极圈的度数)
二者之和是900
【例1】关于黄赤交角的说法,正确的是( ABD )(多选)
A黄赤交角为23°26′ B黄赤交角是地球“斜着身子”绕日公转造成的 C黄赤交角随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D黄赤交角决定了直射点来回移动的范围 【例2】下列哪个节日地球的公转速度最快( C )
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 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的日期 1. 甲地时间为( )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2012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课件 中图版必修1
图 1-3-14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图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大,远离时变小。 如图 1-3-15:
图 1-3-15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图
2.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某地、某日正午太阳高度角 H= 90°-纬度差。(纬度差是指该地所在纬线与该日直射点所在纬线 之间的纬度距离)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度量 某一纬线圈在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它反映该纬度的昼长; 在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它反映该纬度的夜长。昼长=(昼弧长 ÷360°)×24 小时,夜长=24-昼长。如图 1-3-16 中 A 点的昼 长=270÷360×24=18 时,B 点的昼长=2/3×24=16 时(昼弧占 整个纬线长的 2/3),C 点的昼长=1/3×24=8 时。
4.季节划分 (1) 我国传统上以 立春 、 立夏 、 立秋 、 立冬 为起点来划分 四季。 (2)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符,一般把 3、4、5 三个月为 春 季, 6、7、8 三个月为 夏 季,9、10、11 三个月为 秋 季,12、1、2 三个月为 冬 季。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两极递减,如图 1 3 14 1-3-14: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A.整个北半球 B.南北回归线之间 C.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D.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答案】D 2.北京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是( A.春分日 【答案】B B.夏至日 ) D.冬至日
)
C.秋分日
3.下列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的是( A.南、北纬 90° C.赤道 【答案】C B.南、北纬 23.5° D.南、北纬 66.5°
3.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的变化: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 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 大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夏至日 太阳高 度角最大, 冬至日 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冬至日 太阳高度 角最大, 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每年有两次太阳 直射,直射时太阳高度角为最大值 90°。 90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赤道上全年 昼夜平分;随纬度 的增高,各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来越 大 ;极圈内有极昼、极 夜现象。
第三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 应用 ①昼夜长短的比较 ②定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 ③求昼长、夜长
④极昼、极夜的范围、时间、天数
⑤求日出、日落的时刻 例1:已知某地日出的地方时是5点,求日落、昼长、夜长、正午、子夜?
日落:19时 昼长:14小时 夜长:10小时 正午:12时 子夜:0时 例2:已知某地日出时北京时间是5点,求日落、昼长、夜长、正午、子夜?
二年 ②冬半年 ③春秋分 ④赤道
2. 太阳视运动 ①日出、日落: 根据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定方向 春分、秋分:正东升、正西落 春分——秋分:东北升、西北落 秋分——春分:东南升、西南落
②正午: 根据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纬度关系定南北
D
C
A
B
一年中ABCD四处,何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 何处H变化最大?
5. 应用 ①根据一年中H的变化定纬度
②根据一天中h的变化定纬度
5. 应用 ①根据一年中H的变化定纬度 ②根据一天中h的变化定纬度 ③太阳能电池板的安置 ④计算楼房间距
2. H的空间分布规律
D
C
A
B
3. H的时间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H)时间分布规律 ①北回归线以北,6月22日最大 ②南回归线以南,12月22日最大 ③ 回归线之间两次最大值 ④ 北半球12月22日最小 ⑤ 南半球6月22日最小
4. H的计算 例1 当φ=15°N、δ=10°N,求H 例2 当H=70°、δ=10°N,求φ 例3 当H=50°、φ=30°S,求δ
例3:已知某地日出时北京时间是6点,且昼长10小时,求日落、昼长、夜长、正午、 子夜?
日落:16时 正午:11时 夜长:14小时 子夜:23 时
135°E
3. 应用 ①昼夜长短的比较 ②定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 ③求昼长、夜长 ④极昼、极夜的范围、时间、天数 ⑤求日出、日落的时刻 ⑥定南北方向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不断移动,太阳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
2.产生四季和五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意义
地球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
地球的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会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正好位于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就只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而位于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位于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位于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自身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此处我们以北半球为例在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长夜短而在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期间就到了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同时当正处于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一样长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出现四季的更替同时行成五带
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高度和地球昼夜长短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表面出现了有着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照纬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发现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地球的运动共3课时
地球的运动(共3课时)第3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基本说明1模块:高中地理必修12年级:高一年级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三节第3课时5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规律,进而总结出四季更替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现象,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3、内容分析:本课是本节的第3课,前两课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等。
本节主要介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本节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内容进一步延伸。
教材篇幅仅3页,但可以拓展的内容很多。
教材中没有五带的内容,但这里需要补充,使学生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形成知识体系。
4、学情分析:这一课的内容与前两课相似,知识多,难度大。
由于高一学生储备的知识有限,所以重点在讲清书本主干知识,不可以加深难度和拓展太多内容。
在光照图上分析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季节变化特点;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这两个内容要应用很多数学知识,学生会感觉难度大,用好地图,调用好数学原理是关键。
5、设计思路:本课障碍很多,从教材上的几个重要地图下手,应用数学原理,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规律,循循诱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图表示夏至日或冬至日四个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情况(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四地纬度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序是()
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
解析:由图可知,①地昼夜平分,位于赤道上;②地出现极夜,位于极圈内;③、④地均昼短夜长且④地夜长大于③地夜长,所以④地纬度高于③地。
答案:A
读图,回答2~4题。
2.图中C点的昼长为()
A.24小时B.12小时
C.20小时D.10小时
3.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A.太原B.长春
C.南昌D.昆明
4.图中C点在半年后的夜长为()
A.4小时B.10小时
C.20小时D.24小时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C点所在纬线的昼长为5×2小时×2=20小时。
第3题,夏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长的一天,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四地中属长春纬度最高。
第4题,半年后为冬至日,C点的夜长应等于夏至日的昼长,即20小时。
答案:2.C 3.B 4.C
读右图(下部阴影为树的影子),完成5~6题。
5.图中所示地区,此时的太阳高度约为()
A.0°B.30°
C.60°D.90°
6.图中所示地区,肯定位于()
A.赤道地区
B.低纬度地区
C.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的地区
D.热带气候地区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日影垂直向下,可知图示地区的太阳高度约为90°。
第6题,从全球看,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的地区才有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5.D 6.C
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完成7~8题。
7.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
A.北温带B.南温带
C.0°~23°26′N之间D.0°~23°26′S之间
8.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
A.黑夜最短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C.气温最高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
解析:第7题,该地12月22日前后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说明有两次阳光直射。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可以判定该地位于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所以应该位于0°~23°26′S之间。
第8题,C处表示太阳直射,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答案:7.D8.B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9~10题。
9.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10.四地中最可能位于热带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解析:第9题,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
由此可判定丁地位于南半球,甲、乙、丙三地位于北半球。
第10题,赤道上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距赤道越近昼长与12小时差值越小,丙地仅差35分钟,故该地位于热带的可能性最大。
答案:9.D10.C
2011年12月22日,我国某中学地理小组进行太阳高度和当地经纬度观测。
操作方法是:在操场上选择一点A处,垂直立起一根竹竿(竿长2米),画一个半径为2米的圆圈,将观测到的竿端点在地面所投影的变化记录在操场平地上。
下图为“竿端投影变化图(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A.(21°34′N,130°E) B.(40°N,110°E)
C.(21°34′N,110°E) D.(40°N,70°E)
12.这一天,该地同学观测日出、日落时,太阳分别位于观测者的()
A.正东方,正西方B.东北方,西北方
C.东南方,西南方D.东北方,西南方
解析:第11题,解答本题首先要判断该地的地理坐标。
根据“我国”可知该地使用北京时间,中午12时太阳高度最高,图中太阳高度最高出现在12:40可知本地在120°E以西10°即110°E;根据影长可求该地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5°,然后求该地的地理纬度为21°34′N。
第12题,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日出应在东南方,日落应在西南方。
答案:11.C12.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2010·上海高考)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读图回答问题。
(20分)
(1)按东、西半球划分,图上阴影部分主要位于________半球,此时甲地地方时是________点。
(4分)
(2)按南、北半球划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__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________。
(8分)
(3)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________小时。
(4分)
(4)如果晨昏线与甲地所在经线的夹角为10°,则该日正午时分上海(31°N)世博园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__________。
(4分) 解析:第(1)题,由图上的经度可判断图上阴影部分主要位于西半球;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
第(2)题,由昼夜示意图可知北半球昼长夜短,因此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地方时12时的经线,为60°E。
第(3)题,甲与乙的经度差为7.5°,相差0.5小时,乙与甲同时日出,所以乙的日出时间是6:30,乙的昼长为(12-6.5)×2=11小时。
第(4)题,如果晨昏线与甲地所在经线的夹角为10°,则太阳直射点在10°N,此时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10°-31°=69°,因此世博园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69°。
答案:(1)西6(2)北东经60°(3)11(4)69°
14.热点在线
2012年3月16日至18日,第9届中国长沙太阳能品牌产品博览会(太博会)在湖南省长沙市红星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本届太博会涵盖了太阳能热利用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展示,优秀配套设备企业、太阳能光伏企业、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企业都参加了此次太博会,不仅让观展者看到了我国最新的太阳能产品,而且还可以系统地了解我国目前对太阳能利用方面取得的成就。
知识连线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计算。
(2)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命题快线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时效果最佳。
杭州(30°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
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12月22日正午,为使热水器受热最多,需调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
的夹角为________。
该日,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
(2)一年中,活动支架最短的日期是________,该日杭州一竖直旗杆顶端的日影轨迹是________。
(8分)
(3)某校所在地(120°E,40°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下图中各日照图与热水器安置方式搭配不合理的是(4分)()
解析:第(1)题,若想获得最多太阳光热必须保证热水器的集热板与正午太阳光线相互垂直,所以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就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
12月22日前后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6°34′,所以太阳能的倾角应为53°26′。
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半球反之。
第(2)题,活动架最短,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应为夏至日。
杭州此时昼长夜短,日出东北,日影朝西南;日落西北,日影朝东南,故A正确。
第(3)题,该地位于40°N,根据日照图判断直射点位置,从而计算出A、B、C、D四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应分别是73°26′、26°34′、50°、
50°,最后计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否与相应选项中集热板的倾角互为余角,只有D选项不符合要求。
答案:(1)53°26′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2)夏至日A(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