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精选2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精选2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精选2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篇1听后隋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深入的研究了教材后,今天我也上了这节课。

课堂上我引领学生体会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

学生能从其他父母的表现中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伟大和对孩子深沉的爱。

在5——11节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在想象,补充父亲和有些人,消防队长,警察的对话。

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初识非逻辑对话在表达中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父亲救子之心的急切和忘我。

在体会救人艰难时,我又引导学生想象三十八小时这一时间有多长,平日里我们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作什么,而父亲在这三十八小时里做了什么——他只是用手不停的挖,不曾喝水,不曾睡觉,不曾休息,不顾一切的,只有一个念头支撑着他——“儿子在等我!”。

通过这一联系生活实际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正式这样一个信念让他有了惊人的毅力,有了非凡的举动。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对这一父亲更加钦佩,对父爱感受也更进一层。

结尾处我有引导学生选择文中一角色对父与子说点什么。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篇2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

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

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做比较入手。

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分执着。

而后在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

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

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1《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感人故事。

我所讲的内容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脉络;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本堂课中,值得庆幸的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同学们积极的回答问题,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深的明白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后我根据各位前辈的指导认真的做了反思:一、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这伟大的父爱,深厚的父子情呢?这离不开一点——朗读,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读。

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

朗读不仅可以发展语感,还可以加深体验与领悟。

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多加培养。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区别。

在本课的学习中,有要求学生给文章划分部分。

当时学生将“部分”称做一大段,其实以前也出现过此类问题,只是那时我认为学生懂其意思,无大碍,便一直没有指出。

后来经张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点醒了我。

是啊,这样久而久之难免会使一些同学混淆,同时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语文的严谨性。

是的,我想在教学中关于“自然段”和“部分”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一个,但我唯一确定的一点是这都不是小问题,不能忽视。

三、“概括主要内容、掌握概括方法的问题”讲的不够到位。

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一大难题。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一篇文章要小学生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确实不易。

所以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着概括还要学会寻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通用1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篇1《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

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

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

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

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

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

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文中表现父亲形象的内容有:父亲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画面;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的画面;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

在这三个内容中,第三个内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为这段话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是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小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父亲依然坚持等画面。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内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作为文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累,然后试着用朗读表达这种累;再从“没人再来阻挡他”研究人们产生这一变化的缘由,体会父亲的孤独和苦闷;接着从父亲的惨样读出父亲沉甸甸的爱和饱含血泪的情;最后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

我是这样教这一段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还要罗列这些时间呢?让学生明白这样写,表现出了父亲救助儿子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紧接着我又说在这个过程当中,父亲一定是很痛苦的,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那么他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内心吗?请你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同学们写得非常好,也体会得非常深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篇一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

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

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一叁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

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四:丽雅交待今天的两节语文课用来第四单元考试,可因为打印室的机器坏了,所以只能临[1mi]时准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备课如果是有感觉的话,时间少点也不要紧。

今天就是这种情况。

我先初步理清了课文头绪,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将这位父亲形象借助课文语文语言铭刻在孩子的心里。

如何分层落实呢?一。

感知背景,进行铺垫关于地震,孩子们是没有生活体验的,但对此又并非零起点。

他们在影视作品、报刊杂志或是课堂学习中对此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应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所以课堂切入的谈话也就从地震开始了。

接着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这场大地震。

从对地震的一般了解到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学生对于地震本身灾难性的认识已有质的飞跃。

这为进一步阅读文本中的故事,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内心有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

直面父亲,浓墨重彩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

文中唯一带有强烈个体情感倾向的就是结束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的表达。

我想这也是作者在写完整个故事之后,无法自抑的流露。

作者对这位父亲最重彩的描写就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作者从时间的长度,父亲的外貌,他人的行为等角度将一个偏执得有些发狂的父亲作一个细致的描写。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精选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精选3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精选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篇1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他们在读书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抓住“为什么说是对了不起的父子了”这一关键问题深入探究,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引导他们想象.体验当时的情景,体会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内容,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引导想象在此过程中还会面临哪些困难,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寻找儿子过程的艰难和时间的漫长,同时体会父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

在朗读中语调宜轻,表现出父亲的绝望与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父子的对话应读出兴奋的语气,表现父子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文中三次出现“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应指导他们读出坚定的语气。

我很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及时地让他们在课堂上练笔。

只把此项任务安排了课后小练笔。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反思篇2《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导入部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地震给大家带来的灾难,给下文做好铺垫、我让学生观看洛杉矶发生地震时的图片,一边出示图片一边由我讲述地震在瞬间造成的桥梁受损,道路瘫痪,失去亲人的悲痛。

让学生犹如身临现场去感受地震的可怕和毁灭性。

然后引入入在这样可怕的地震中演绎了一幕父亲救儿子得动人情景,让我们去走进他们。

在引导学生深究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句话时,我着重抓住描写父亲外貌、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8篇)【第1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回顾这一堂课,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

首先,大家对“了不起”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

以疑促读,简化了教学环节。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单纯明确: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

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

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

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

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用真情和至爱谱写生命的乐章。

小编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关注pincai网获得更多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

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先是故事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接着以预习检查的形式学习生字,指导重点段落的朗读,在此期间重点指导易错字。

在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上,我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只设计了一个中心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原因?让学生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想象画面、创设情境指导读,体会,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学完本篇课文后,又出示了同类文章《拐弯处的回头》,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明白父母的爱有时候是藏在微小的细节处。

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用诗句的形式写写父母的爱。

这节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认为本节课设计较好的地方是:能根据海量阅读“删繁就简”的要求,只抓住一个中心问题理解课文,并且能拓展同主题文章,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清晰。

但这节课,我也存在有许多不足之处:1、课堂上忽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虽然本节课我做了许多准备,自己对文本研究较为具体深入,但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因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5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试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讲解并描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歌颂了宏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同学感受父母之爱的肤浅与宽广。

通过仔细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文的详细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得”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让同学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同学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决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一、抓住中心,感悟文本教学时,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得的父与子,无比美好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抓住“了不得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

说父亲了不得,找出描写父亲了不得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同学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同学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处处都是血迹。

”“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宏大力气——父亲对儿子肤浅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吸取的巨大精神力气。

二、抓住空白,想象说话说儿子了不得,让同学找出表达儿子了不得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同学谈体会,在老师的讲解并描述下,引导同学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惊与危急的状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状况下,告知同学不要可怕,坚持生的盼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同学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篇1《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和琢磨教学设计案例,我对本教学设计案例的反思得出以下几点拙见:首先谈谈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优点: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

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

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

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第一课时的第三教学环节中,教师针对不同语句、不同语境、要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都向学生提出讨论。

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气。

三、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

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希望能帮到大家!《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几个情境进行教学, 改变了以往的教学风格, 下面我将本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1.情感脉络流畅: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亲情课文, 我按照以各种身份的人的目光所见, 父亲所做→父亲的感人之举, 用自己的行为所铸就的一曲父爱之歌→地下的三十八个小时→把机会让给同学, 共谱人性颂歌。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设计情境, 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2.注重了对朗读课文的指导:如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都是血迹。

这几句话的朗读指导, 将其改编成诗歌的形式, 再配上音乐, 学生的感情一下子激发出来, 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再如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朗读: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事, 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 使学生将自己以阿曼达的身份来朗读课文, 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似乎自己的人格也随之高尚起来!3.注重了对课外知识的拓展: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拓展, 启迪学生深入的思考, 升华学生的情感。

在最后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一次地震, 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句承诺, 一分责任, 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的颂歌。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 你想的是什么呢?相信随着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 你们会思索得很多很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老师向同学们向学生推荐了三篇亲情文章──《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 我找了你好久》《父爱》, 让我们在一次次阅读中, 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 在一次次心灵碰撞中, 让我们(与学生共同朗读)感受亲情、走进亲情、拥抱亲情!这一拓展不仅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而且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

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

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8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8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8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感人故事。

我所讲的内容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脉络;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本堂课中,值得庆幸的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同学们积极的回答问题,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深的明白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后我根据各位前辈的指导认真的做了反思:一、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这伟大的父爱,深厚的父子情呢?这离不开一点——朗读,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读。

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

朗读不仅可以发展语感,还可以加深体验与领悟。

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多加培养。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区别。

在本课的学习中,有要求学生给文章划分部分。

当时学生将“部分”称做一大段,其实以前也出现过此类问题,只是那时我认为学生懂其意思,无大碍,便一直没有指出。

后来经张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点醒了我。

是啊,这样久而久之难免会使一些同学混淆,同时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语文的严谨性。

是的,我想在教学中关于“自然段”和“部分”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一个,但我唯一确定的一点是这都不是小问题,不能忽视。

三、“概括主要内容、掌握概括方法的问题”讲的不够到位。

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一大难题。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一篇文章要小学生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确实不易。

所以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着概括还要学会寻找方法。

在这方面我给孩子们的训练太少,同时也没有给他们很好的引导。

即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将整个故事复述一遍,再在复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最后对这个概括进行浓缩。

在反思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精选28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精选28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精选28篇)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篇1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够丰满。

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

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只会钻进死胡同。

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

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

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而我在课堂上却说,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其他父母不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对于需要帮助的大不够热心过于冷漠。

这便偏离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

再如后面儿子的表现部分也不够丰满,我让学生探讨对这个孩子阿曼达的看法,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

但其实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现在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地方随时可能有危险,儿子很有可能因此而伤生,如果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可以更升华儿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再一个就是朗读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腔调一个情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就比如在重点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一段的研读中,虽然我反复的引读,扣问,再读,但始终没有得到情感的升华。

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没有让学生“用”起来,如果可以让学生给这位父亲颁颁奖,写写颁奖词儿,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用起来,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总结篇2听后隋老师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深入的研究了教材后,今天我也上了这节课。

课堂上我引领学生体会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

学生能从其他父母的表现中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伟大和对孩子深沉的爱。

在5——11节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在想象,补充父亲和有些人,消防队长,警察的对话。

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初识非逻辑对话在表达中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父亲救子之心的急切和忘我。

2021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5篇

2021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5篇

2021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次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儿子,锲而不舍地在废墟中挖掘,最终与儿子劫后相逢的感人故事。

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谊。

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震撼人心,表现了这位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对儿子深切的爱,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词句,仔细阅读,体会父亲挖掘废墟困难之大、时间之长。

我还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其他人物与这位父亲作比较。

从中体会到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阅读理解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在朗读时注意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

如:父亲面对一大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朗读这句话时,引导学生带着绝望和悲痛的感情来朗读。

最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家长也体会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2这是一篇阅读课,课文情节感人,特别是课文中描写父亲靠在着坚定的信念“儿子在等着我!”坚持不懈地在废墟中挖掘36小时,寻找儿子;课文最后一部分描写儿子在危险中坚信父亲会来救自己,并抚慰十四个同学,父子俩终于能平安相聚。

抒发了父亲伟大的父爱和父子坚定的信念。

教学前,我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相关预习作业,对课文内容要熟悉。

教学中我首先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情况,如:生字词,诵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三个主要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感受,课文中哪部分最使你感动,并做上记号。

3、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学生较积极地参与讨论。

讨论后,学生自主地汇报讨论结果,我也相应地指导及归纳。

2021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通用5篇)

2021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通用5篇)

2021年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通用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1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

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

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做比较入手。

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分执着。

而后在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

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

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

其次是第二个层面,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

纵观以上教学,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不是太稚嫩,尚不够丰满。

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

这样是不够全面的,只会钻进死胡同。

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

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

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而我在课堂上却说,他急切的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其他父母不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对于需要帮助的大不够热心过于冷漠。

这便偏离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

再如后面儿子的表现部分也不够丰满,我让学生探讨对这个孩子阿曼达的看法,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得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得父与子》是感人至深得亲情课文。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地震中得父与子》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大家!《地震中得父与子》教学反思1这一节课我设计了几个情境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得教学风格,下面我将本课得教学反思总结如下:1、情感脉络流畅:本课是一篇感人至深得亲情课文,我按照以各种身份得人得目光所见,父亲所做→父亲得感人之举,用自己得行为所铸就得一曲父爱之歌→地下得三十八个小时→把机会让给同学,共谱人性颂歌。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情境,把握本文得情感脉络,使学生得心灵受到震撼.2、注重了对朗读课文得指导:如对她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她。

她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几句话得朗读指导,将其改编成诗歌得形式,再配上音乐,学生得感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声情并茂得朗读课文。

在朗读得过程中学生得情感得到升华。

再如文章得倒数第二自然段得朗读:不!爸爸.先让我得同学出去吧!我知道您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您总会跟我在一起。

,使学生将自己以阿曼达得身份来朗读课文,在读得过程中,学生似乎自己得人格也随之高尚起来!3、注重了对课外知识得拓展:通过对课外知识得拓展,启迪学生深入得思考,升华学生得情感.在最后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一次地震,书写着一个荡气回肠得故事;一句承诺,一分责任,谱写出一曲激情感人得颂歌。

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得思索,您想得是什么呢?相信随着您们随着年龄得增长,您们会思索得很多很多人间自有真情在,老师向同学们向学生推荐了三篇亲情文章──《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妈妈,我找了您好久》《父爱》,让我们在一次次阅读中,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在一次次心灵碰撞中,让我们(与学生共同朗读)感受亲情、走进亲情、拥抱亲情!这一拓展不仅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且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我认为这种亲情教育不止让学生受到感染,而是思考、是行动,将课堂得教学延伸到学生得成长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高新区凤凰小学丁玲
这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讲述的是在美国的一次大地震中,一所小学成为一片废墟,很多家长赶来面对残酷的一幕悲痛欲绝,哭着、喊着,没有孩子的应声,他们一个个绝望地离开了,然而,有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一定还活着,在等着他去救,就因为他曾对儿子说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所以,他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用自己的双手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赞扬了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表现了父子之间深深的情意。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本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细细分析课文,抓住了“一个中心线索”规划全文教学。

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由这个中心点挖掘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

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

仔细研读,学生很快找到这一场景:“他挖了8小时、12小
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学生很明显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能体会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

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

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体验感情的课堂。

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就要有动情的语言,震撼学生的心灵。

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1.面对大家的阻挡,父亲不放弃,那也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承诺。

课件: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坚忍不拔、绝不放弃这是父亲对儿子深深地爱,也是为了那句
课件: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 在绝境中,儿子也坚持不放弃,他满怀信心,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因为父亲对他说过
课件: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读,忽略了学
生情感的生成,这让我感到很遗憾。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