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发展历程;2.掌握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理解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质。
二、教学内容1.教育文化事业在中国古代发展的历程;2.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3.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1.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2.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重要性。
2. 讲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10分钟)教师讲解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方式。
3.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5分钟)教师介绍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讲解唐朝科举制度,明清科举制度的演变等内容,并引导学生探究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 活动:科举制度考试模拟(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科举制度考试模拟,学生按照考场的形式进行考试,彻底了解科举制度的考试形式和内容。
5. 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15分钟)教师讲解文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巨大作用。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教育文化事业和文化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教育文化事业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中国古代教育文化事业及科举制度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有效引导。
同时,通过科举制度的考试模拟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直观、实际的了解方式,让学生受益匪浅。
教学反思中,我们需要更为注重教学活动的与学生的思维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点,以此来最大化地吸收知识和激发个人兴趣。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板块一: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乃千秋大业,北大在教育界的地位自不用说,你们知道北大的前身是哪所学校吗?创办于什么时候呢?1.教育的发展1898年,当“戊戌变法”的“硝烟”已经消散,中国的图强道路却愈发扑朔迷离,京师大学堂作为仅存的硕果“凌寒开放”。
(1)新式学堂表格罗列不同时期新式学堂的名称。
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新式学堂迢迢不断如春水,但它的发展却受到了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的阻碍,这种制度是什么?(2)科举制的废除回忆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的线索:诞生、完善、僵化。
追问:什么时候被废除?版块二:担当文化、激动潮流1919年5月,在营救完五四被捕学生后,当时的校长蔡元培毅然辞职北大,引起教育文化界的震动,当时各大报纸都进行了连续报道。
这反映出中国近代的新闻出版业在文化担当的路上发展着。
1.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申报》其中《申报》报道尤为系统详尽,分析透彻。
学生根据教材介绍《申报》,教师适当提炼。
除了《申报》,还有哪些报刊?出示图片:民国时期著名报纸、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向北大学生推荐了应读书目30种,选读书目30种,这些书大部分都是由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你们知道是哪个吗?我们大家常用的一些工具书也是这个出版社出版的。
能想起来你用过的哪些工具书是这个出版社出版的?(2)商务印书馆学生介绍商务印书馆,教师适当提炼。
当时还有哪些较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以及一个出版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板块三:挥别传统、时代号角你们知道北大的校徽是谁设计的吗?(鲁迅)结合你们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大家来给鲁迅设计一张名片(口述)。
鲁迅有一个身份是文学家,近代文坛上涌现了一批像鲁迅一样的优秀的文学家。
这些文学家的作品脱离了传统的桎梏,吹响了时代的号角。
三、文学成就表格罗列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板块四:人才荟萃、民族强音文学赋予了历史进程以永生的活力,保留了历史的潜流。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再次,我会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自信心。我会设置一些小测验,及时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并针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最后,我会尽量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放松心情,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我相信,通过这些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会得到提升。
6.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特点:总结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特点,如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等。
7.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历史意义:探讨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以及对世界文化事业的贡献。
8.现实意义与启示:结合现实生活,分析教育文化事业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启示。
9.教育文化事业与个人成长:探讨教育文化事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来提升个人素质。
-在保障和促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9.教育文化事业与社会公平
-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和意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板书设计应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同时,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板书内容,以满足教学需求。
教学反思与改进
今天上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课后,我感到有些地方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有一定的提高,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游离度,对于某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们的理解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
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然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行培养和锻炼。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案
金塔县第三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教练案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课型:新授 主备人:杜生国 时间:2018年 月 日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1. 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2.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3.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4.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 》 。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 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及废除的时间。
2. 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说出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和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分别是什么?有何影响?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3.列表说明20世纪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
三、当堂训练,检测固学1.它设立于戊戌年间,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家所建立的最高学府,类别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内容、意义文学 绘画 音乐 电影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重要成果,它是()A. 京师同文馆B. 燕京大学C. 京师大学堂D. 东吴大学2.教育是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重要基石。
中国在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探索有()①戊戌变法期间,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②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③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④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3.下列人物和成就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A.鲁迅——《狂人日记》 B.侯德榜——《制碱》C.丁玲——《李有才板话》 D.郭沫若——《屈原》4.毛泽东称赞傅作义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5.每周一的学校升旗仪式上,同学们都会高唱国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学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教学难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提示: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
提示: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
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
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4.图片展示:5.教师强调: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6.教师提问:这些新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提示:这些新式报刊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喉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7.教师提问: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有何作用?提示:主要有商务印书馆;还有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
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二:文学艺术的成就1.教师引导:列表说明20世纪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26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内容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发展、科技进步与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过程,掌握我国高等教育、科技进步、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过程,高等教育、科技进步、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2.教学难点: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原因及影响;高等教育、科技进步、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图片资料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钻研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图片、案例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观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领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本课内容涉及教育改革的推进、科技成就的取得、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学生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2.教学难点:教育改革、科技成就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例,进行分析讨论。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收集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相关资料,如报道、论文等。
3.课堂活动:设计符合本课内容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教学难点: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提示: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
提示: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
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
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4.图片展示:5.教师强调: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
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6.教师提问:这些新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提示:这些新式报刊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喉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7.教师提问: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有何作用?提示:主要有商务印书馆;还有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
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新人教版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文化素养以及思想道德素养。
1.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事实,了解我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
-历程:废除科举制度、兴起新式教育。
-影响: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3.近代文化发展的成就与特点
-成就:维新变法时期的文化事业、辛亥革命时期的文艺作品。
-特点:多样性、创新性,反映社会变革和人民精神追求。
课后作业
1.请简要概述我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答案:我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洋务运动时期新式教育的兴起,到戊戌变法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再到辛亥革命时期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答案:近代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变革的需要,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人民的精神追求,如对科学、民主的追求;文化名人的推动,如梁启超、鲁迅等。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有:多样性,包括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繁荣;创新性,表现在文学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开放性,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西方文化的传入。
4.请谈谈你对近代教育改革的认识和看法。
(2)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如协助图书馆、博物馆等开展教育活动,亲身体验教育文化事业的工作和价值。
内容逻辑关系
①教育文化事业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知识点:教育文化事业包括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的革新等。
-词:教育文化事业、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句:教育文化事业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情况。
2.能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成就。
3.能够掌握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
二、教学内容1.唐代教育的发展。
2.宋代教育的发展。
3.唐宋教育制度的比较。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导学生了解课题内容。
2.讲授法——详细讲解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
3.比较法——通过对唐宋教育制度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唐宋两朝的教育制度的优缺点。
4.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进行思路的碰撞,加强思维的活跃性。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唐宋时期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情况。
2.难点唐宋教育制度的比较。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讲到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学生讲述有哪些文化表现形式,如建筑、书法、绘画等等。
然后让学生了解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通过这次课程,可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提高对历史的认识。
2.讲授(30分钟)先让学生浏览教材,了解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
接着,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讲解唐宋时期的教育制度。
首先从唐代教育的发展讲起,介绍唐初私学的兴起,以及王官私三种学制的特点。
然后介绍唐末五经讲读和进士科考试制度的影响等内容。
接着,讲授宋朝的教育制度。
这一部分讲解包括了宋初的三孔教育制度,以及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设置等。
3.比较(10分钟)讲完唐宋两朝的教育制度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老师设定好的问题进行对比,即唐宋教育制度的比较。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依次进行展示。
4.交流(20分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唐宋两朝的教育制度的差异,并且可以进行思路的碰撞,加强思维的活跃性。
六、巩固与拓展1.巩固(10分钟)让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于唐宋时期教育制度的掌握程度。
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的互动交流方式完成。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上述领域的发展状况,认识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数据,展现了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方面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专业知识方面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此外,学生对于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成就,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难点:分析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以及这些领域发展对国家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发展成就。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熟悉教学目标和要求;收集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材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上述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教育文化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教育文化事业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宽视野,加深对国家发展历程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2.难点:教育文化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各项事业的具体发展情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解法: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2.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活动材料:相关的历史资料、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教育文化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教育改革、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局限于表面,不能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了解相对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改革、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2.难点:分析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获取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事迹,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4.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资料:相关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数据、事迹等。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便于学生直观了解。
4.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主要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教育文化事业上的发展变化。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教育文化事业的观点和重要性;2. 掌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分析教育文化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4. 思考个人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责任和经受。
导学内容:一、教育文化事业的观点和重要性1. 什么是教育文化事业?2. 教育文化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1. 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2. 当前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现状。
三、教育文化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1. 教育文化事业对经济发展的增进作用;2. 教育文化事业对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作用;3. 教育文化事业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四、个人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责任和经受1. 每个人对教育文化事业的贡献;2. 如何承担起个人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责任。
导学活动:一、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文化事业的观点和重要性,每组总结出一个共识,并向全班汇报。
二、文献阅读: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教育文化事业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四、角色扮演:扮演不同角色,在教育文化事业中展开角色扮演活动,体会不同角色的责任和经受。
五、写作训练:撰写一篇关于教育文化事业的文章,表达个人对教育文化事业的看法和建议。
导学评判: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教育文化事业的观点和重要性,掌握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教育文化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思考个人在教育文化事业中的责任和经受。
同时,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文献阅读、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写作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对教育文化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交流 【问题 1】教育的发展
育方面的知识,如古代史
阅读教材第一、二段,回答: 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展示 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间 科举制的创立等内容。近
提高 出现的?当时,还有哪些新 代史时期洋务派在培养
式学堂?中国近代新式教育 人才方面作了哪些努
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力?百日维新中,关于教
育方面的内容有哪些?
有哪些?对社会产生了什么 概括知识点:
影响?
报刊在中国最早出现:鸦
片战争后出现外文报刊。
中文报刊的创办:报纸
类:最早中文报纸上海
《申报》、民国时期:天 津的《大公报》、上海的 《新闻报》、延安的《解 放日报》。 报刊类:上海的《东方杂 志》、陈独秀创办的《新 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 活》 影响:深刻影响人们的日 常生活。
教材“文学艺术的成就”一
目,回答下列问题: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
1.列表归纳代表人物及其成 指导列表。
就。
2.课堂活动:历史人物介绍 生:列表,归纳内容。
我所知道的国民党统治区、 解放区的著名文学家、艺术 家分别有哪些?简单讲述他 们的艺术成就。
人物 作 类别
品
鲁迅
郭沫若
文学
茅盾 曹禺
巴金
老舍
美 徐悲鸿
况是怎样的?对社会造成了 影。
哪些影响?
电影明星及代表作:赵
丹、周璇;《十字街头》
《马路天使》《渔光曲》
影响:丰富了人民的精神
生活,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历史镜头。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创 师:启发学生从歌曲创作
作于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 的背景,以及现今国际
候,激励中国人民争取自由 (钓鱼岛问题、南海形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废除等史实;了解新式报刊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在宏观上把握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
2.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鲁迅《狂人日记》的批判性。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
是近代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 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2.1872年在创办的《申报》,是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天津的《大公报》、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3.1897年在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共产党在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开展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近代新式教育开展的主要史实;理解群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使用表格归纳近代文艺成就,从而在宏观上把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开展程度,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开展需要并效劳于社会;通过对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难点】感受到近代出色思想家的爱国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开展的过程。
2.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新式报刊和出版企业?3.从文学、绘画、歌曲、电影等方面说明20世纪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
【新课导入】(情境式导入)每当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那嘹亮的国歌声。
(播放?义勇军进展曲?)虽说只有短短的46秒,但是它却一直鼓舞着广阔的中华儿女。
大家都知道国歌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那么在近代还产生了哪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详细内容。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开展1.结合教材P125第一、二段,考虑:(1)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答案提示: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甲午战争之后——北洋西学堂;百日维新期间——京师大学堂。
作用: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奉献。
(2)存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什么时候被废除的?答案提示:1905年正式停顿科举考试。
老师点拨: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公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开展起来。
2.活动?申报?和?新青年?是近代的著名报刊,考虑:(1)当时还有哪些颇具影响新式报刊?(2)它们的出如今当时有什么重大的作用?答案提示:(1)还有?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东方杂志??生活?周刊等。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材,主要讲述了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科技的进步与创新,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兴盛,以及体育事业的崛起与辉煌。
教材通过介绍一系列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展示了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具体发展历程和成就,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感受和理解我国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取得的成就。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了解,可能还局限于经济领域,对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的事例和数据,认识我国在这些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树立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不断创新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教材,搜集和处理信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探究学习: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知道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知道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4.通过分析文艺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艺家;《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对近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
【新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每当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那嘹亮的国歌声。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虽说只有短短的46秒,但是60多年来它却一直鼓舞着广大的中华儿女。
大家知道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吗?
教师:“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哪个朝代?它是什么制度?
学生抢答:隋朝;科举制。
教师:你怎样理解废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学生:它的废除,结束了我国持续一千多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有了本质的不同。
教师:1903年,清政府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与此同时,还通令兴办学堂,统一全国学制。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2.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师:对中国近代文化生活影响较大的还有报纸和出版业。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戊戌变法时、辛亥革命时、新文化运动时主要宣传手段是什么?
学生:主要是通过创办报纸和印刷发行书籍进行宣传的。
教师:当时的主要报纸有哪些?
学生:A.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和《国闻报》。
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这些报纸的特点大都是政治性非常强,时事性也很强,主要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而创办的。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
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什么呢?
3.听音乐
(播放视频《黄河大合唱》片段)
思考:(1)说出这首歌的曲作者,创作背景。
(2)这首歌曲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周恩来
学生: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
展示:
郭沫若称赞《义勇军进行曲》:
“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
教师:《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根据徐悲鸿的提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2004年人民代表大会上写入宪法。
思考:《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天的国歌?
教师:(总结)歌曲产生于民族危机的抗战时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到今天国歌仍然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国家强盛而奋勇拼搏。
4.看电影
(让学生了解照相和电影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中国电影的知识)
电影出现在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标志是什么?——1905年的《定军山》。
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1931年《歌女红牡丹》。
近代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是谁?——赵丹、周璇。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了解了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以及中国近代文学家、艺术家在各自领域的贡献。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
近代杰出人物的爱国精神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