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
(最新版)2018-2019学精版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2.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贫穷者和不幸者的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之下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
”上述材料最适合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批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B.加强国家干预,健全福利制度C.反对福利国家,主张市场自由D.同情各类弱者,加强社会救济4.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
这说明()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C.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5.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
上述结论()A.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B.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C.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D.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6.1986年1月17日,邓小平说高级干部及其子女绝大多数是好的。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质检试题文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二级文科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试室号、考生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纸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共24题,总分48分)。
1.宁夏首次发现的大型西周遗址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其灰坑及墓葬出土卜骨和卜甲计7块,其中有文字的刻字卜甲2块,总计34字,大意为:有2个人分别率领了30个人到夜、宕、复等地巡查、巡视。
这说明() A.甲骨文是当时唯一文字资料B.西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体制完善D.西北地区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2.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
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3.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具有局限性4.《隋书·食货志》记载:“(南朝)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山东省新泰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第I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1.“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A. 仁B. 礼C. 孝D. 忠2.成语“相濡以沫”出自于先秦某思想家的著作。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体现了该派思想自由洒脱的特征,该思想流派在政治上主张()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3.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如《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
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儒家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根据所学,下列评价正确的是()A.孔子编写《春秋》来维护君主专制B.“春秋笔法”有利于历史记录的客观性C.《春秋》奠定了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D.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5.董仲舒提出“天,仁也”,“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
他提出这一观点主要是为了()A. 树立君主权威B. 宣扬“君权神授”C. 提高儒家地位D. 制约绝对君权6.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
这反映了汉宋中医()A.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B.深受主流思想影晌C.具有强烈迷信色彩 D.主要关注人的品行7.董仲舒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2018-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2018-2019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题;共50分)1、《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
推断,“和”在最初造字时的含义指的是A、音律和谐B、下棋出现和局C、战争休止D、人际关系和谐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A.儒家思想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3、汉元帝时,尧、舜、禹、汤等先圣贤名,商、赐、由、回、参、子夏、子由等贤徒名,以及忠、仁等伦理道德名大量涌现,而崇尚延年益寿和开疆拓土的人名却明显减少。
这说明A.儒学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B.复古思潮在汉代重新抬头C.道家思想和功利主义已消失D.统治者严格控制姓氏文化4、《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5、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董仲舒著文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诛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
武帝召集大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武帝却赦免了他。
这个故事说明A.董仲舒借题发挥,汉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意行事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灾异天意说6、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的对象是A.韩非B.陆九渊C.王守仁D.朱熹7、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
”这说明他们都()A. 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宋明理C. 提倡公平法治D. 以天下为己任8、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必修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高二历史(必修)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C.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不承认矛盾的存在力求回避矛盾2.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
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这说明( )A.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B.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C.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3.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 ( )A.《韩非子》 B.《论语》 C.《老子》 D.《墨经》4.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5.荀子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造人性,才可使人人皆为尧舜,而人性的改造则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 )A.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儒家学派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主张C.统治者已施行儒法并用的治国思想 D.儒家与法家事实上已经融为一体6.《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卷一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卷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丘在当时 (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2.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主张“因材施教”B.通过教化使人从善C.认为“人性本善”D.重视人民群众力量3.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天行有常B.礼法并用C.人性本恶D.民水君舟4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B.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5.从孔子、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D.通过学习和礼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为圣人6.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孔子创立儒家学派D.“五经”的流传7.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实践德政,推行教化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8.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 )A.解决意识形态问题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D.强化儒家伦理道德9.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包括( )①受佛教、道教冲击而失去正统地位②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③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接受④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10.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山东省莒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莒县二中高二级第一次测试历史试题2018.9.30说明: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n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 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n 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 后,只交答题卡。
第I 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 (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2.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孙卫上》)对此阐释,最准确的是A. 政治生活是伦理道德生活的廷伸B. 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C. 重视德教在仁政施行中的作用D. 德行是王位继承的主要考量因素 3.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 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 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4.下图表达了政治、教育、思想、儒学四位一体的主张,这一主张最早可能出现在A. 《史记•孔子世家》B. 《史记•秦始皇本纪》C.《汉书•董仲舒列传》D.《旧唐书•韩愈列传》学楼学术ftflf ■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 .儒5•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 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董仲 舒意在强调A. “天人合一”思想 B •“君权神授”思想 C. “天人感应”思想D. “弃恶从善”思想6. 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精品]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普通班)目标版、新版
2019学年上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高二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据此可知,三人都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体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2.对于父子关系,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认为父慈子孝是一种道德;董仲舒则主张“父为阳,子为阴”,认为儿子绝对服从父亲是一种义务。
这种变化反映了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3.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
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这反映了黄宗羲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4.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
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除井田,民得买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贡献,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6.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每小题2分,共60分)1.面对2011年山东、河南出现的百年一遇的旱情,有些不法商贩却哄抬物价,乘机大发“旱”财。
我们应该谴责这种行为的( )A.不“仁”不“义”B.克己复礼C.道法自然D.无为而治2.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的天象奇观。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使汉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3.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
”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A.民贵君轻B.天人感应C.三纲五常D.和谐中庸4、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弘扬和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6、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7.朱熹和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
推荐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A.仁B.礼C.孝D.忠2.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人生下来就有物质欲望。
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争夺。
争夺使社会秩序紊乱,这就产生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礼。
该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韩非子D.庄子3.春秋时期,有学派主张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争,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该学派是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4.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上述主张的核心是A.为政以德B.人性本善C.推行“仁政”D.克己复礼5.“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A.孟子“仁政”学说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C.墨子“兼爱”思想D.庄子“齐物”观点6.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
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A.不合时宜 B.礼法并用 C.厚古薄今 D.源远流长7.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A.是因为儒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B.是出于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是出于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是出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8.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选项中体现的思想与这一主张属于同一派别的是:A.与朋友交,言而有信B.法不阿贵,绳不绕曲C.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D.俭节则昌,淫佚则亡9. 《韩非子》载:“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含答案
“四地六校”联考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墨家2.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
孔子对此批评说:“晋其亡乎!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这反映了( )A.“刑鼎”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B.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C.“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D.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3.汉代谶纬迷信盛行。
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
这种现象的出现( ) A.反映统治的没落B.与新儒学紧密相关C.遭到统治者的禁止D.导致西汉的覆亡4.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
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
这说明了董仲舒()A.宣扬君权神授 B.将儒学神学化C.倡导儒学,推行教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A.海上丝绸之路开通B.美洲白银大量进人中国C.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D.《本草纲目》翻译成外文出版6.北宋尚有“河东狮子吼”,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比比皆是。
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宋代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更多男性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C.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D.军事政策改变导致军队人员增加7.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说明:1、本试卷分第I、II 两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2、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的答案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1.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
“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2.孔子论政,以仁为主,而某思想家承其教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
该思想家应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3.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
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4.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
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A.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B.崇尚天人合一C.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D.主张君权神授5.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
该局面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C.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D.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6.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D.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7.下面是古代学校(书院)必读历史教材统计表(部分)。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word版本
分宜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25道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50分)1.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②③2.战国时期中国的纵横家善于游说,使国君采纳建议;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却善于演讲和辩论,使大众接受自己的主张。
这种修辞差异( )A.由地理环境决定B.与两者文明程度的高低有关C.由经济形态决定D.与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有关3.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士人官僚的“规谏”C.皇权接受儒家之道的制约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4.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君主的权力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三者思想的共性是( )A.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都遭到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5.某校学生在进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推论不严谨的是( )A.AB.BC.CD.D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7.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
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
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2018-2019学年上学期阶段测试(一)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的兴起D.“学在民间”2.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仪生而制法等。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3.“国弱民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4.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5.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
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A.民贵君轻观念 B.“天人感应”观念C.“君权神授”观念 D.“大一统”观念6.“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A.格物致知B.人性本善C.心即理也D.致良知,知行合一7.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2018.10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份,共60分。
每题有且只有一个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①井田制的崩溃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④私人讲学兴起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2、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 崇尚黄老之学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儒、佛、道,三教合一3、孔子是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爱”、“天人合一”等思想影响了古今中外。
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下列儒家思想的观点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A. “以德治民”B. “以法为本”来治国C. “天人感应”D. “存天理,灭人欲”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是( )A. 老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5、“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荀子()A. 重视礼义教化B. 强调严刑峻法C. 主张礼法并施D. 提倡上善若水6、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请问被删掉的部分最可能是()A. 民贵君轻说B. 人性本善说C. 先义后利说D. 浩然之气说7、《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孔子认为人性道德的至高境界是达到
A.仁
B.礼
C.孝
D.忠
2.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提出,人生下来就有物质欲望。
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争夺。
争夺使社会秩序紊乱,这就产生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礼。
该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庄子
3.春秋时期,有学派主张不用进步的器具,不用舟车,没有战争,结绳记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该学派是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4.孟子主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保障;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上述主张的核心是
A.为政以德
B.人性本善
C.推行“仁政”
D.克己复礼
5.“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仁政”学说
B.韩非子的变法革新
C.墨子“兼爱”思想
D.庄子“齐物”观点
6.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
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A.不合时宜 B.礼法并用 C.厚古薄今 D.源远流长
7.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
A.是因为儒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
B.是出于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是出于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是出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8.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选项中体现的思想与这一主张属于同一派别的是:
A.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B.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C.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D.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9. 《韩非子》载:“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
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
”这体现了韩非子的主张是:
A.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B.以农为本,以各为贵
C.休养生息,反对战争
D.以法治国,严刑峻法
10.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
孟子说天下一家;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最多。
这种天下观
A.起源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施
B.表明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
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根源
D.奠定了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11.史料是历史的片段的记录,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
下列不属于史料的是
A.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辞的牛骨
B.明朝内阁大堂旧址
C.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
D.《史记》、《汉书》
12.董仲舒的思想虽然融进了法家和其他学派的思想,但其学说“原本来源于孔子的思想”。
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董仲舒倡导“天人合一”
B.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思想的重要主张
D. 仁、礼是董仲舒思想的重要内容
13.西汉时期,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指责在辽东立高祖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大臣以谢天。
该奏稿内容体现了董仲舒的哪一主张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君为臣纲”
14.董仲舒提出“天,仁也”,“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
他提出这一观点主要是为了
A.树立君主权威
B.宣扬“君权神授”
C.提高儒家地位
D.制约绝对君权
15.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
其相同点是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16.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对策》中建议设置太学,“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达到“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的效果。
这反映出其建议的目的在于通过太学教育
A.提高臣民文化素养以稳定社会秩序
B.传播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
C.提高儒学社会地位以消灭诸子百家
D.用儒家主张取代封建刑罚
17.“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儒家纲常名教渗入法律 B.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
C.社会逐步走向和谐稳定 D.法律与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18.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这说明董仲舒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19.在对天、君、民关系上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0.唐高祖认为:“武创业,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也。
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
”由此可知
A.唐初三教并行的局面结束
B.唐初统治者重视用儒学维护统治
C.唐统治者采取措施抑制佛教和道教
D.儒家思想在唐初重获正统地位
21.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22.陆九渊认为:“身或不寿,此心实寿,家或不富,此心实富,纵有患难,心实康宁。
……实论五福,但当论人一心。
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
”建立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要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就必须
A.整治人心
B.发展经济
C.整顿吏治
D.注重民本
2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
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2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贡献,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25.《朱子语类》载:“且以饮食青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
然必有义理存焉。
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这意味着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