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振兴县域经济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思考

振兴县域经济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思考

区域经济一、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运行的内容县域经济在地理上以县级的行政区的方式进行划分,是联系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键。

县域经济的运行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有地方区域性特点,要以市场为导向。

在经济新常态下,县级行政区应当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优化产业链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经济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要发展第三产业,把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创新人才,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业的支撑力度。

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领域运用更多的资金,发展更多的项目,加快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落实惠民民生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振兴县域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实力还比较差,增长动力不足,经济产业链条较短,科技水平低,发展大多依赖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呈现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消耗很多的能量,大多数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粗放,不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

县域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占据的比重很低,而且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现阶段我国县域城镇相对于城市来说功能还不健全,城镇化质量不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低,科研资源缺乏,难以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投入,还容易导致人才外流,县域经济发展还普遍缺乏地区特色。

不结合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的特色完全借鉴采用城市发展和发达县域实施的措施,忽视自身的优势,导致产业结构雷同。

县域经济还受限于行政区域的限制,难以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三、经济新常态下振兴县域经济应当采取的方法与策略(一)更新县域经济发展观念振兴县域经济需要更新观念,县域经济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由速度向质量转变,不能过于强调经济规模和增速发展而忽视了质量和长远的效益。

县域经济发展要由政府主导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保障经济增速、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飞速发展之中,市场资源配置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县域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了当前经济研究的热点话题。

产业经济学关注的是不同产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其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而区域经济发展则研究了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和发展水平。

一、产业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链、产业集聚等方面。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的结构和布局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可以改变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1.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优化和改变不同产业的比重和配置,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变化。

在现代经济中,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而传统的重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则面临转型和升级的挑战。

因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可以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 产业链建设产业链是指由原材料供应到最终产品销售环节所组成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建设完善的产业链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区域内不同产业环节的相互依存和密切配合,产业链的形成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效益的提升。

3. 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在空间上的密集集中。

区域内的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技术外部性效应,促进创新和提高竞争力。

通过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可以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资源和要素流动,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产业经济学的启示区域经济发展对产业经济学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和发展水平反映了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

因此,在进行产业经济学研究和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 地区间的优势互补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形成了各自的经济优势。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区间可以通过互补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阻力。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阻力,寻找新的路径和策略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不再依赖于高速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稳定。

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

经济新常态要求区域经济注重质量和效益。

过去的发展模式过于注重增长速度,而忽视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在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需要通过创新驱动、改革升级等方式来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新常态也要求区域经济注重协调发展。

过去的发展模式偏重于地区之间的竞争,而忽视了地区之间的协调。

在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需要通过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等方式来实现协调发展。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只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才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尽管经济新常态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阻力。

1.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但是在很多地方,由于传统产业的历史原因、路径依赖等问题,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资源约束日益加剧。

在经济新常态下,资源约束的问题日益凸显,这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一方面,资源供给存在不足,掣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过度,破坏了环境资源,也成为了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3.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阻力。

一些地区资源丰富、条件优越,经济发展较快;而另一些地区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经济发展滞后。

这种不平衡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在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

县域经济的振兴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创新驱动、生态建设等方面探讨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振兴的核心。

县域经济的发展应以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目标。

要发挥本地优势资源,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要加强对乡村经济的支持,促进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鼓励企业间的合作共享,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

城乡一体化是县域经济振兴的重要路径。

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和城市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要加强农村土地整备和规划工作,实现农地的高效利用和集约化经营。

要加强城乡人才交流,引导一部分城市人口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

要加强城乡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的便捷性和效率,促进农产品和农资等资源的流动。

创新驱动是县域经济振兴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业氛围,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和资金。

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互联网+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建设是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措施,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生态资源。

要积极推进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应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推动农民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常态环境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改进措施

新常态环境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改进措施

新常态环境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改进措施一、新常态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探析在当前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各地县域经济发展同样受到了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从以下角度,对县域经济发展面临问题进行探析。

1.经济结构单一在一些县级城市中,经济结构单一的情况较为严重。

主要表现在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经济发展滞缓。

虽然第一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撑当地经济,但这种单一模式会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2.人力资源短缺在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的背景下,大量优秀的人才流失给城市,对县级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同时,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相比于城市,县级城市缺乏给予人才更多的吸引力。

3.资金与资本匮乏在一些县级城市中,资金与资本匮乏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县级城市相对较小,受到市场的经济波动较大,使得县级财政难以有效调配资源,县域企业也难以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融资,进而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4.重污染产业影响习惯的生产方式与重污染产业的发展不仅会导致环境问题,同样会对县域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重污染产业会在一定时期内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一旦环境问题突出,将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5.发展思路狭窄这方面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县域经济发展领域,同样也出现在很多其他问题中。

在县级城市中,尤其表现为官僚主义的惯性,发展思路狭隘。

管控过程繁琐、货币流通不畅、民间资本发展受到限制等等,都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为了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多产业发展模式县级城市需要寻找到多个产业的发展路径,多样化产业结构可以避免县域经济发展受单一行业波动的影响。

另外,各种产业的发展避免了职业单一化,给予人才更好的发展空间。

2.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需要针对当前的人才市场和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引入更多适应当地经济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对本地培养的人才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培养,打造人才优势。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新常态下振兴县域经济,成为了当前各地政府和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新常态的视角出发,探索县域经济振兴的新路径和新举措。

一、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为了主要趋势。

与此经济的下行压力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都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县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结构升级: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需要更加重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步减少,而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2. 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需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传统的依靠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

3. 开放合作: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需要更加开放和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县域经济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需要更多地与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实现互利共赢。

二、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振兴的路径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振兴需要找到新的路径和策略。

下面就对此进行探讨:1. 产业升级: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需要更加重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在县域经济振兴的过程中,应该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2. 创新驱动: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需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 开放合作: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需要更加开放和合作。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县域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4. 人才引进: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需要更加重视人才引进。

政府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提供更多的人才政策支持,优化人才流动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来到县域经济发展。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和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的常态。

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为单位的经济总体及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重要基础。

如何推动县域经济振兴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

一、建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每个县区都应当建立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目标、确定政策、制定措施、实施监测等。

建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市县管委会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聘请专业人才,利用调研等方式,分析区域经济、产业、资源、环境、人文等资源条件,制定县域经济战略和发展规划,明确区域经济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思路和支撑。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县域经济政策县域经济振兴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县域经济政策,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思路和实际需要。

制定县域经济政策,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县域经济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例如,可以在税收、财政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县域经济适当的优惠政策;针对区域性行业、地方品牌、小微企业等发展重点,制定不同的金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三、注重美好乡村建设县域经济振兴发展需要注重美好乡村建设,以提高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美好乡村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重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等。

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可以使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和教育水平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农村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四、加强网络和电商等新业态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网络和电商等新业态成为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新亮点。

县域经济需要积极发展网络和电商等新业态。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由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经济由规模竞争转向质量效益竞争的发展新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前景与阻力。

经济新常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由单一的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求各地区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

优势产业链条完整的地方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的引领和结构升级的推动,推动本地区产业的发展壮大。

新常态下的消费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者对于品质和服务的要求提高,对于特色产品和个性化需求的追求增加,这也给地方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阻力。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整体放缓,各地区经济的竞争压力增大。

相比以前的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会导致部分地区经济的增长压力加大,特别是那些依赖资源开发的地区,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经济增长乏力,需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也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投资增速下降,一些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紧张和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可能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进而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加大资金投入,提供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各地应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是一个阻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一些地区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部分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如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人力资源短缺等,导致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难以与发达地区竞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帮助这些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成为了国家重点推动的战略任务。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就业创业等多项重要任务。

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如何探索?如何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当前亟待探讨的重要议题。

一、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的挑战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

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重要的课题。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域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不足成为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者是产业结构落后和创新能力不足。

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域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创新能力不足,这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

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困难也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新常态下,加快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稳定农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民生活等多项重要任务。

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快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可以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发展县域经济可以推动资源配置优化和经济结构升级,进一步提高整体经济的效益。

在新常态下,如何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县域实际情况的振兴发展路径,成为了摆在重要的课题。

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要立足实际,发挥自身资源和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打造产业新优势。

二是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创新能力。

县域经济要加强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浅议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

浅议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

浅议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日渐突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因此,要深刻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加强县域经济结构、问题及运行质量研究,顺应县域经济发展趋势,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推进县域经济在新常态下科学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腾飞之路。

标签:县域经济本质特征科学发展中国的县制历史久远,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型于秦朝。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一直延续至今,县制发挥着重要的行政功能与经济作用。

从古至今,县域始终是我国政治经济体系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立郡县以来,历朝历代无不特别重视县域的治理,治理好县域历来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策。

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最基层,县(市)是国家的根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在我们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丰,天下富。

但是,“县域经济”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

在过去,县域经济常常依附在大的区域规划中,很少被单独提及。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对30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进行重新审视,从更高层面设计与深化改革,更加科学地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经济策略由效率优先转向注重均衡发展;经济布局实现了“由面到点”,即由东中西部和老工业基地区域总体规划转向局点——县域经济,经济政策更多的表现为由城市经济向县域经济侧重的转换,尤其是“十一五”规划开始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表明发展县域经济成为新的时代特征。

2002年党中央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以来,县域经济的发展才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此前县域经济之所以很少被提及是因为过去的县域经济更多表现为农业经济,缺乏作为个体研究发展样本的意义。

现在意义上的县域经济已不局限于农业经济,它是一种综合的经济形态,而且越来越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跟过去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作者:韩方来源:《唯实》2015年第08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党中央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着宏观经济的微观反映。

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需辩证思考,也需适应引领,我们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新常态更需主动作为新常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表现。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当时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还不到1%,2008年已提高到7.3%,到2014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漂亮的经济发展成绩单的背后是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模式弊端日益显现,资源压力不断加大,要素成本进一步上升。

高邮市近年来GDP等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这种增长也与许多地区一样,较多地依赖资源、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

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我们顺势而为,积极适应,在奔跑中调整呼吸,踏准发展的节拍;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引领,主动作为,在创新中激发智慧,争取好中有快。

新常态下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体现主动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

高邮市位于江苏省中部的里下河地区,人口83万。

2013年以来,为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城镇化推进、促进经济发展,将原20个乡镇调整为13个乡镇,将原22个工业集中区按照重点发展型、特色发展型、优化发展型和控制发展型四类进行整合提升,分类打造,形成了更为优化的城镇体系和园区发展布局,为集约节约使用资源提供保障。

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高邮市全面实施行政审批“八个一”工程,推行“一站式”服务、“一网式”联动、“一表制”登记、“一费制”收费、“一条龙”审批、“一揽子”联审、“一门式”受理、“一窗式”代办,强化执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探索推行工商注册登记制度便捷化,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开展涉企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专项治理,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从去年5月份习到河南考察时第一次用“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

新常态“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了,对发展的期待和愿景不同了,我们的发展思路、增长方式、思维模式都要调整、适应、融合。

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如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呢。

认识新常态,迎接新挑战。

经济新常态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四个方面的新挑战。

一是持续发展更加紧迫。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一直是粗放型增长,较多依赖资源、环境和土地等要素,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如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结构优化更加紧迫。

县域经济普遍面临发展与转型问题。

工业上部分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需要转型,主导产业支撑力不强;农业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特色不突出,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目标定位不准确、制约因素较多。

三是要素制约更加紧迫。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资金运转周期拉长、生产成本连年攀升、地方债务化解压力大等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极大考验。

县域建设用地空间进一步缩小;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只是杯水车薪;中西部地区由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消失。

四是扩大消费更加紧迫。

县域经济急需增加消费,摆脱对投资的依赖,加快转向消费主导的增长。

在现有的增长模式下,消费的拉动,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提高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应对新常态,抓住新机遇。

经济新常态是未来一个时期抓好经济工作的基础点。

我们要抓住机遇,主动应对。

一是有利于转变方式,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将会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能力提升来实现经济发展;中央强调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地方发展的重要考核内容,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树立了新导向。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随着新常态的到来,县域经济的振兴发展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展望未来,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壮大?本文将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政府引导等方面对县域经济振兴发展进行探索。

一、产业转型升级在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关键。

传统产业淘汰和新型产业兴起的过程中,县域政府应该积极参与。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业态转型升级。

在此基础上,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区域相互协调和合作。

相邻的县域之间可以共同拥有产业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二、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县域应该重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引导,建立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提供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要想促进创新创业,需要大力发展科技人才、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培育创新企业等。

同时,政府应该主动发挥政策引导和服务职能,助力创新创业企业的顺利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政府引导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通过有效的政府引导和服务,可以帮助县域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政府应该积极推进政策落地,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和政策执行机制。

此外,县域政府还应该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科学的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助力。

政府还应该注重环保和生态建设,推动环境治理、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健康的环境和资源支撑。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振兴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和政府引导构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政府和企业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工作总结及今后发展思路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工作总结及今后发展思路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工作总结及今后发展思路前言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本投资效益有限的经济形态。

在这一背景下,县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较大影响。

本文将对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总结和思考。

一、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1. 经济总体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总体上维持平稳发展态势。

但是,增速明显下降,发展动能不足,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依赖传统产业,创新能力较差•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经营难度加大2. 产业结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业仍是支柱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

主要表现在:•产业化程度较低,中小企业占比较大•主导产业发展空间有限,新增长点不足•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新动能3. 市场环境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较大市场压力,主要表现为:•竞争激烈,市场规模有限•市场需求不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二、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1. 从发展动能补足、提升市场竞争力入手根据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动能和市场竞争力。

具体思路如下:•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和产业链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2. 从城乡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重视和共同推进。

具体思路如下:•加强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造人才发展氛围三、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1. 挖掘经济文化潜力,提高县域经济文化软实力农耕文化、闽南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为县域经济文化供给提供了合适的基础。

县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不仅可以提高县域经济文化的软实力,还能打破传统经济思维模式,创建全新的发展途径。

2. 探索产业集聚,提高县域就业水平产业集聚是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动能的重要手段。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常态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长的目标,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景与阻力。

本文将从经济新常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济新常态概述经济新常态是指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下,中国经济所处的新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要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不再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是更加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需要通过转型升级,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

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十分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发展相对滞后。

东部地区拥有较好的资源和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而中西部地区则面临着产业结构老化、人口流出等问题,发展相对滞后。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在发生变化。

在新常态下,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可能会放缓,而中西部地区有望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包括“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以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将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发展。

这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尽管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值得乐观,但也面临着一些阻力和挑战。

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储备相对薄弱,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政府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需求相对较弱,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更为敏感。

这使得地区经济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地方政府需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提高地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

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

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1县域经济在我国发展阶段概述一直以来县域经济都是我国城乡经济转接口,承担着国民经济战略基石地位。

县域经济在我国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几个主要阶段:自建国以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圭寸闭时期。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活动开展全部依靠政府指令,甚至包括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是随着市场而变,在这个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动力属于单一结构。

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是逐步开放时期。

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和资本黏合作用强化,居民需求被企业逐步纳入生产经营规划过程中,同时,县域政府则由独断型政府转向竞争性政府,由此,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企业和县域政府双轮驱动的结构。

二十一世纪初,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是开放时期。

尽管竞争性政府在一段时期内作用进一步强化,但其负面效应也逐步放大,2012年中共十八大尤其是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向市场决定的企业主导型驱动结构转变。

2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问题市场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在原先地方政府政绩考评体系下,恶性竞争思维非常常见。

但多年发展经验表明,这种做法极大的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当前县域经济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克服恶性竞争,强化产品质量意识,突出市场导向。

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在有限放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城镇人口规模与经济投资结构的变化同其吸纳承载人才能力呈正比关系。

当前,由于经济发展惯性,我国大多县域及中心镇普遍规模偏小,吸纳能力偏弱,产业发展不健全。

由此引发问题也非常多,例如县域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功能不健全,优质教育、医疗、科研资源缺乏,欠缺足够承载力,很难吸引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还容易导致大量人口外流,从而导致乡镇经济发展疲弱,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由此形成不良循环。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县域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属于具有较强独立性的经济单元,县域经济在促进区域发展、城乡统筹和富民强县域等方面发展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要加快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发展新兴农业,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此,本文对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标签:经济新常态;县域经济;产业优化升级;城镇化建设;新型农业1县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也是产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点。

详细地说,县经济以县行政区为地理空间,县政权作为经济规制的主体,优化管辖区内的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县域的特色经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李建伟近期撰文指出,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基石。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环境都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

2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2.1县域经济占比连年下降从我国国土面积来看,目前面积超过90%,而目前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但从当前经济规模来看,2016年县域经济占全国经济规模的53.6%,到2019年县域经济比例下降到49.04%,近几年来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从整体上看,当前经济发展呈现弱势,但实力薄弱,需要进一步提高各种生产能力开发的规模和水平。

2.2县域工业化经济发展滞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產业化是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

但是目前,我们县域经济中的大部分以农业开发和资源出口为主,产业一般集中在第一加工业。

这些产业中,由于科学技术含量不高,能源消耗大,容易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等问题,整体上县域经济的产业水平低,国内及国际市场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滞后问题严重。

2.3产业层次低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的主要发展来自城市化和工业化,但是县域经济也面临着与城市相比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因此县域经济长期依赖于农业产品出口和传统服务业。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阻力随着“新常态”背景下的经济转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了中高速增长。

这种经济转型影响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区域经济也不例外。

下面我们将简要探讨“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阻力。

1. 前景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而这种“新常态”也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格局,这种格局将使得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更加突出。

其中,一些具有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优势的区域将更快地发展,而一些资源型地区将遇到更大的困难。

这种新常态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将受到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1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会促进地区内外的交流、协作和合作,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各级政府应该为地方经济的布局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地区间的合作与联动发展,加速各地区发展水平的升级和转型。

1.2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上所提到的资源型地区,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将会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

因此,这些地区需要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上下足够的功夫,以便在整个经济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能够及时的适应经济新形势。

1.3 招商引资和政策的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

招商引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级政府应该更加积极地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吸引高技术企业和引进前沿技术的企业。

2. 阻力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也会面临一些阻力,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2.1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从中美贸易战到全球疫情,政治和社会动荡都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运行,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力。

2.2 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问题。

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问题,也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阻力。

2.3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流失许多地区在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人口老化和劳动力流失问题,这将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

新常态视角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探索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阶段,其中县域经济振兴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诸多问题: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县域经济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水平有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缺陷较多。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针对上述问题,积极寻找切入点进行开展工作。

其次,需要深化改革,鼓励县域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最后,还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发展的整体水平。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找到切入点首先,县域经济振兴需要发掘新的切入点。

为了构建切实可行的发展前景,一些县域需要努力创业和创新。

例如,塑造独特的文化产业品牌、发展当地农业产业链、发展新型服务业等。

这些新的领域需要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得到积极的发展,同时还需要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其次,要着力解决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问题。

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激烈,县域经济需要努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在此过程中需要表现出更高的创新精神,积极学习和消化新型技术,在科技领域拥有更高的竞争优势。

深化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深化改革以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县域的政府应有助于引导当地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和创新。

同时,还应该在相关产业还有一定优势时使其获得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扶持。

此外,县域还需积极鼓励科技创新,培育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人才,推动国内市场化和国际市场化,积极扩大经济市场,并且加强对人才和技术的投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县域经济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发展的整体水平。

因此,县域的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配套设施,并且优化相关设施,提升效率。

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引进优质的商业资源,提高区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样,县域经济发展才能得以加强。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投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
作者:王子
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6年第05期
摘要:县域经济发展某种意义上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泵,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经济既面对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

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浅析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实践与文献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1县域经济在我国发展阶段概述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都是我国城乡经济转接口,承担着国民经济战略基石地位。

县域经济在我国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自建国以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封闭时期。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活动开展全部依靠政府指令,甚至包括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是随着“市场”而变,在这个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动力属于单一结构。

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是逐步开放时期。

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和资本黏合作用强化,居民需求被企业逐步纳入生产经营规划过程中,同时,县域政府则由独断型政府转向竞争性政府,由此,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企业和县域政府双轮驱动的结构。

二十一世纪初,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是开放时期。

尽管竞争性政府在一段时期内作用进一步强化,但其负面效应也逐步放大,2012年中共十八大尤其是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向市场决定的企业主导型驱动结构转变。

2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2.1市场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在原先地方政府政绩考评体系下,恶性竞争思维非常常见。

但多年发展经验表明,这种做法极大的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当前县域经济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克服恶性竞争,强化产品质量意识,突出市场导向。

2.2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
在有限放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城镇人口规模与经济投资结构的变化同其吸纳承载人才能力呈正比关系。

当前,由于经济发展惯性,我国大多县域及中心镇普遍规模偏小,吸纳能力偏弱,产业发展不健全。

由此引发问题也非常多,例如县域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功能不健全,优质教育、医疗、科研资源缺乏,欠缺足够承载力,很难吸引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还容易导致大量人口外流,从而导致乡镇经济发展疲弱,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由此形成不良循环。

2.3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较强的资源环境约束
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早期,“广投放、缺监管、弱环保”的问题一直存在。

这主要是由于县域承接了城市产业链中附加值低、污染高、耗能高的一环,加之对环保状况缺乏关心,使得其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居民幸福指数上只能起一时之效。

2.4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封闭,开放合作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竞赛性”政绩考核制度在短期内对于促进就业、强化自身投资能力大有裨益,但从区域经济长远发展角度看,其相对封闭性、盲目性和缺乏合作的问题也暴露无遗。

一方面,在经济布局空间上,由于产业投资各自为政,县域间缺乏产业各个环节的分工协作,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性,又导致了同类产业区的同质竞争。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之间缺乏联动机制,中心城市辐射效应难以向县域扩展。

所以,县域在使用中心城市人才、技术和资金上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也又导致了产业创新的难题,最后伴随的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艰难维持和县域环境恶化。

3对策建议
3.1做大做强工业
从国家层面上看,截至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

但是,实现工业化后并不意味着工业基础性地位的下降。

从佩蒂克拉克定理中我们也可得知,工业化是产业整体成熟合理的标志之一。

工业化后期,工业核心功能发生了偏移,工业主功能不再是集聚资本和创造就业,而是通过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并创造出更多高质量工作岗位。

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市场导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培育好“双创”环境,强化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不断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扩大县域企业入库税收,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切实问题,鼓励企业走在创新发展前列。

3.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用市场化发展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着力强化建基地、深加工、创品牌等环节,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面,农户经营规模扩大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农户经营规模扩大使得其市场力量增强,他们可以通过平等谈判
在产业链上分享更多经济利益。

但是,农户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必须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农业技术水平相适应,并且不同产品的最佳生产规模也是不同的。

3.3培育壮大服务业
坚持因地制宜,将完善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改造产销、科技、信息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将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建立健全县域服务业配套设施与服务网络,进一步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为群众生活提供更加方便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