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958bb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6b.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篇一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卢新军教学目标:1.感受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
2.学会新闻写作,并能在文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感情。
反思:《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史上的一篇优秀作品,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要求学生要了解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取主要信息。
鉴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篇新闻作品,有一定的新闻知识积淀,初步具备了从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我将目标定为:通过概括比较,体会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并能学以致用。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导入新课,感知文本1、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只要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国家,它是谁呢?学生:日本。
老师:为什么是日本?学生:因为它侵略过我们中国,屠杀我们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
老师:那么,对于欧洲人尤其是犹太人而言,他们会永远记住谁?学生:德国,纳粹德国。
老师:因为它们同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对吧?那么,同学们,说到纳粹德国,说到它们的暴行,有几个地名大家可能知道,在这些地方发生过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想象的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名字吗?学生:布热金卡、奥斯维辛老师: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这是纳粹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是一个杀人工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faa11602020740be1e9bf5.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与一般新闻相比独特的叙述角度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情感和写作意图。
3、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平时会看新闻吗?一般我们获取新闻资讯从哪里来?(生:新闻联播、报纸等)在我们所看到或听到的新闻中,你看出了新闻的什么特点?(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纪实性、有效性)(板书)新闻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标题、导语、正文、结语和背景组成,后面两者可有可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关于奥斯维辛的新闻。
这篇新闻打破了常规新闻的规范,并不是及时的记录了奥斯维辛的惨状,而是著于十三年之后。
那么,这么一篇并没有体现出及时性的新闻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1958年美国最高新闻奖项——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得者。
它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让世人如此之震撼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新课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板书)一、细致分析导语部分新闻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和主体几个部分组成。
在上节课的介绍中,我们学习了导语和主体的概念。
有没有同学记住的?谁能来回答一下?(请一位学生作答导语和主体的概念)导语:放在新闻的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导语和主体部分分别是哪里呢?(学生齐声回答)(1—5、6—16)导语和主体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请学生作答)导语讲述了两个内容——一方面写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写奥斯维辛的历史,交代作者的感受,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
主体部分——描写了参观者们在参观过程中的神态、表情和感受,揭露和控诉了法西斯的无耻暴行。
在导语部分作者对奥斯维辛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描写,这一部分内容读起来令人印象深刻,我想请一位同学(陈宏)有感情的把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内容朗读一下,其他的学生思考:这三个自然段频繁的使用了哪个词语,表现了什么?答: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可怕。
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精品教案
![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14f182f8c75fbfc77db270.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1.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地反差.2.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地深刻意蕴和艺术价值.3.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增强对遇难者地同情和对法西斯地痛恨;学习优秀地记者崇高地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教学重点】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地“反差”,读懂作者地情感和思考. 【教学难点】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地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地价值意义. 【教学方法】在教师地引领、组织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合作表达地学习方式解读文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它曾经是最恐怖地死亡工厂;它见证着人性地堕落;它凝结着一个民族地苦难;它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地一页,它就是奥斯维辛.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有关奥斯维辛地文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重点捕捉并发现作品营造地“反差”,理解作品地深刻意蕴<展示教学目标)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1.奥斯维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地地方呢?这节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找了奥斯维辛地相关资料,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地同学用自己作品带领我们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示第三张PPT)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在波兰南部,一个只有四万多居民地奥斯维辛小镇上,设立了它最大地集中营.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用于消灭欧洲地犹太人,是纳粹德国最大地灭绝营.每天,成百上千地犹太人,被运送牲畜地火车拉到这里,身强力壮地被留下来,年老体弱地和儿童,则直接被送进毒气室.在营中关押地囚犯,过着非人地生活,他们每日要做繁重地劳动,却得不到充足地粮食,饥饿和病痛折磨着他们,谁要是在劳动中偷懒或者病倒,将会直接被拉进焚尸炉.集中营里地人都不会待得很长久,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女:苏联红军解放这里时,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不计其数地尸骨.面对法西斯地累累罪行,最引人深思地是集中营大门地字“劳动获得自由”,这简直是莫大地生命谎言,劳动创造了人,人又在劳动中创造幸福,享受自由.然而在这里,人类躯体被囚禁,甚至没有生存地希望,何谈自由?就像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纳粹军官对犹太人所说:“进了集中营,就不要再有其它想法,你能获得自由地唯一出路就是焚尸炉地烟囱.”师过渡:读了这样地文字,看了这样地图片,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段黑暗地历史,让我们沉浸在遇难者地痛苦之中.三、分析反差,品读感情1、读完文章之后,如果让你画一幅奥斯维辛地图画,你会以什么颜色作为底色?为什么?<出示第四张PPT)<在罗森塔尔眼中,奥斯维辛地色彩是不是像我们同学形容地这么单一?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地色彩?这样地色彩是哪些语言带来地?)预设:黑色,沉闷、压抑、恐怖,简直是人间地狱.灰色,绝望、麻木、迷茫.白色,苍白、恐怖<也有纯净与希望).冷蓝,似乎泛着钢铁地冷光,令人心生寒意.)红色,血腥,暴力<象征着希望)师过渡: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一种冷色调,一种灰暗地色调,大家都感受到了纳粹地暴行;但是在罗森塔尔地笔下,现在地奥斯维辛也呈现出一些很不一样地色调,一种温暖光亮地东西.那么在罗森塔尔眼中,他感受到地温暖地东西有哪些,你能否找出对应地语句?明确:①最可怕地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地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第1段)②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地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第8段)③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地梦想而微笑.<第13段)2、师过渡:在罗森塔尔地笔下,我们感受到了,既有象征着纳粹暴行和生命毁灭地灰暗地色调,也有象征着生生不息地顽强和生地希望地光亮地色调.那么冷与暖,灰暗和光亮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地对比和反差.那么色彩反差所带来地语言上地丰富地意蕴又引发了读者地思考.下面我们就结合以上同学所找到地三个地方来分析反差地效果.分组讨论分析中要落实这三个问题: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②哪些词句强化了反差效果?③体现了作者怎样地思考和情感?希望大家能结合集体地智慧,选定发言人,时间五分钟<学生讨论五分钟,然后提问)●反差分析一:最可怕地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地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如今这里风景固然没有,可是曾经这里暗无天日.所以说曾经地灰暗沉闷和如今地温暖明媚构成反差,即残酷地历史和美好地现实形成强烈地反差.②哪些语言强化了反差效果?“居然”:面对美景,吃惊,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些是“最可怕”:<提醒学生从原文里找答案)四个“不该有”.这里曾经是暗无天日地人间地狱.儿童是天真地,他们不知道历史地沉重,而美景更容易让人忘记过去,所以才“最可怕”,表现了作者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地隐忧.<举圆明园地例子)那么布热金卡应该有什么?明确:灰暗地天空,沉闷地色调.两个“永远”,运用反复强调了这种控诉和愤懑.恰如圆明园该不该修复一样.圆明园是中华民族不可愈合地精神创伤.列强毁掉地不是一个园子,而是泱泱中华四万万人地尊严.今天,历史地伤口虽已结疤,但昨日地疼痛岂能被忘怀?我们还是让这历史留给我们地警钟长鸣吧!③体现了作者怎样地思考和情感?师小结:从“最可怕”等词来看,作者认为,布热金卡景象固然美好,但它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地天空、沉闷地色调才能与之相称.虽说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字字愤懑,句句悲怆.表达出作者内心无比地愤懑之情和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地隐忧.●反差分析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地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毒气室和焚尸炉”代表了什么?“雏菊花在怒放”表明了什么?对比中揭示了什么?“毒气室和焚尸炉”是纳粹屠杀生命地见证,灭绝生命地地方.“雏菊花在怒放”表明生命不息,不可被阻挡,不可被压抑,不可被消灭.师小结:一边是残害生命地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地生命,两种反差极大地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地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地罪行地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地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地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地,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反差分析三:但是,在一排照片地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地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地梦想而微笑.木然象征着绝望,对生活地绝望.微笑体现了镇定从容,超越死亡威胁和生命地坚韧.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地向往美好而又隐秘地→深藏内心地一份信念和信仰面对死亡地从容,对自由,对生活地热爱,是邪恶和苦难永远无法战胜地.<联系地震事件中)可乐男孩薛枭;给解放军叔叔敬礼地小郎铮,无不在向我们昭示着生命地坚韧和希望地力量.师小结:这里地人表情都是木然地,唯有一个年轻地姑娘是微笑着地.即使面临死亡地威胁,她依然带着世间最美地微笑.即使奥斯维辛也不能摧垮人性中地善与美.那些刽子手,可以灭绝人性甚至摧残人地尊严.但是却抹不去那丝静静地笑容.她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使明天世界毁灭,我<们也要)<仍愿)在今天种下一棵小树.即使一手搭着地狱之门,另一手也要抓住人间地光明.●反差分析四: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师过渡:我想正是有了像小女孩一样对新生地渴望和憧憬;才有了二战地胜利;才有了像雏菊一样怒放地鲜活地生命和如今温暖光亮地生活;进而作者居安思危才生出了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地隐忧.正如本文获得普利策奖地颁奖词所说,文章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地反差中,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地记忆、关于生命地思考、关于人性地自省.<反差手法地运用贯穿全文,成为这篇文章最为突出地特点.使这里处处是矛盾,处处是揭露,没有血淋淋地场景,没有悲惨地哀嚎,只有历史残留地痕迹,只有默默走过地人群.但它却震撼着参观者,产生了让读者痛苦、窒息地新闻效果.)像文章地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在文中也反复强调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可供报道,可他恰恰写下了这样一则新闻.你怎样理解这里地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写?作者说些什么,写下什么?1、一批批地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地东西,得到同样地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地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地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地悼念,对纳粹地愤恨;对战争地拒绝,对和平地向往.3、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地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地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地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地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正是源于一名优秀记者崇高地使命感和敏锐目光,使作者才能够透过和平、平静地生活表象发掘出震撼人们内心地东西,让惨痛地历史昭示人们尊重生命,珍惜和平.从而实现了这则新闻地价值与意义.四、布置作业:今天学习此文地意义、价值?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歌.面对残忍,不忍再看.假如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你会在留言簿上写下什么.<50字左右)注意: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选择你地倾诉对象——可以是遇难者,可以是参观者,也可以是当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例子:奥斯维辛是一块巨大地历史创伤,它就像一把利剑,刺伤了那些善良地爱好和平地人地心灵,但它又给人以警醒.就像矗立在天地之间地纪念碑,警示人们铭记历史,负重前行.让我们双手合十,祈祷和平!结语:余秋雨说:“人类是需要废墟地,没有皱纹地老祖母是可怕地.”同样,人类也是需要奥斯维辛地,没有伤疤地历史只会催生新地罪恶产生新地苦难.让我们谨以这样地思考纪念400万在奥斯维辛被无情摧残地生命吧.从1945年至1958年,十三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四十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地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明媚地阳光、儿童快乐地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地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地石狮子仍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地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地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这就是重大地新闻!有一句话说,中国地人性自觉是从文革以后开始地,西方人性地自觉是从奥斯维辛之后开始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那段历史虽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地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地心灵,这样地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地耻辱,共同面对这样地罪恶.我们应该去反思: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地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地时间里,全世界没有硝烟地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地灵位?为了不能忘却地纪念通过今天地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地暴行使400万人地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地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地耻辱,这样地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地不仅是记住这样地历史,还要以史为鉴,珍惜现在地美好生活,共同维护世界地和平.奥斯维辛,一个让人心碎地地方,因为这里埋藏着一段历史,一段让人不忍回首地往事.400万犹太人,永远地闭上了愤怒和无奈地眼睛,化作了历史地见证.这样地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地耻辱,这样地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地强盗行径下遭受地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地不仅是记住这样地历史,更应该培养着自己地历史感,完成历史赋予我们地神圣使命.5、泛黄地记忆,在你地手中渐渐鲜活;遗忘地时光,在你地笔下缓缓苏醒,你将十四年前地电影重新播映,将淡出地影像重新拉回,纪念那凄惨地曾经.——庞丽琼6、历史地车轮隆隆驶去,是他唤醒人们去看看那段遗忘地车辙;忘却地救主降临人间,是他竭尽全力去驱散那历史地迷烟.他用平凡地语言揭开人们不忍回视地伤口;他用炽热地情感控诉惨无人道地法西斯政权.他地梦想终会实现,雏菊花会永远怒放在人们地心田.——张雨辰7正当屠杀犹太人地那段最血腥、最黑暗地历史一页逐渐在人们地记忆中变得模糊、淡去之时,他——罗森塔尔,用最朴实地文字、摄像机般地再现那段不堪回首地历史,用最诚挚地心灵,感召并震撼着每一个爱好和平地善良人地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闪烁着地人性地光辉,照亮人性中地黑暗与堕落.他向行凶者发出控诉,给受难者以缅怀,为世人留下了“永远都不要抹去那最无情地历史地”一声叮嘱. ——曲志强8将一段沉重地历史再一次呈现,将战争地残酷再一次撕开,将忘却地冷漠再一次唤醒.《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张武洲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地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地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地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地记忆、关于生命地思考、关于人性地自省.它地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地使命感,更以迫人地力量震撼生者地心,成为新闻史不朽地名篇.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精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篇
![精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00be0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a.png)
精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1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本文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讲述作者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区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此,我会以此为教学重点进行教学。
二、说学情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文章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
因此,我将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
学生对这则新闻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比较难把握,我会通过初读、再读、研读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新闻写作中感情蕴含其中的特点,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做好相关的预习。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这则新闻蕴含的情感和独特的写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法西斯的暴行,反思历史,珍爱和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从品味新闻的语言入手,通过对细节的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其观点。
2、教学难点:体味新闻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我运用诵读、设疑、点拨启发、学生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学习任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精选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10462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4.png)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池州八中贾再兴教学目标:1、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3、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让学生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简介作者和奥斯维辛集中营1、简介作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2006年5月10日),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2、关于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
1940年到1944年,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三、深入文本,体味作者感情。
(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思考:)1、参观者参观游览了哪些地方?参观毒气室和焚尸室——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绞刑室2、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a7f15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9.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36b01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8.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目标择定】1.了解法西斯分子犯下的滔天罪行,体会作者情感。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谴责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情感目标就择定为在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愤恨之情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明确本文的写作手法,思考不同写作手法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缘由:本文的体裁是新闻,但本文采用了不同于常规新闻的写作技巧,让学生领会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奥斯维辛真的没有什么新闻吗?1.在作者的报道中,你看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来概括。
2.本篇新闻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而作者为什么却偏偏说这里没有什么新闻呢?它究竟有什么新闻价值呢?3. 与其它新闻作品的写作特点比较,作者是怎样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奥斯维辛的“可怕”的?【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
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供认,多达4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
集中营内关押着来自德国、苏联、波兰、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挪威、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耶和华见证人和同性恋者。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4.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教案(精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8f226aaa0116c175f0e484a.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一、学习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高一的学生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并且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3、掌握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4、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5、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教师讲析,了解新闻的创作背景。
2、通过教师引导归纳,学习本则新闻的写作手法。
3、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新闻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通过教师归纳总结,明确本则新闻的社会意义。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尊重人性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掌握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二)难点: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到法西斯的罪行,大家都会想到日本法西斯在年前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2、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个什么地方呢?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335da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8.png)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主题的报道性文章。
通过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现状和幸存者的采访,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罪行和人类历史的悲剧。
本章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2. 把握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3.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过程2.1 教学内容1. 文章基本信息:作者、发表时间、报刊名称等;2.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3. 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4.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2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阅读理解: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叙事手法、结构特点和主题思想,分享心得体会;4.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梳理文章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2. 阅读分析法: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4. 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3.2 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再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场景;2. 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感悟引导: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引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精神;3. 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历史与人性的感悟,总结教学效果;4.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了解学习情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一)(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一)(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db86d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66.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一)(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一)(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一)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曾经让人胆寒不已的地方。
在二战中,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后,修建了这个恐怖的地方,用来囚禁和屠杀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罗姆人、同性恋者、残障人士、抵抗士和其他纳粹认为不符合其种族优越论的人。
每当我们听到奥斯维辛的名字,我们大概就可以想到血腥、屠杀、死亡。
然而,我们也许很难意识到,对于有些人来说,奥斯维辛几乎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他们抗争和求生的地方。
犹太女孩Danka沙发(Danka Klempt,全名Danka Klempt-Safrai)就是这样的一位生还者。
她的父亲是波兰移民,母亲则是奥地利人。
她们一家五口在二战中被囚禁在奥斯维辛。
在那里,她们经历了饥饿、疾病、生离死别,以及不人道的工作和强制实验。
她的父母和姐妹最终都没有能够幸存下来。
可是,Danka却成功地幸存了下来,并在集中营解放后被美军营救,最终移民到以色列。
Danka沙发的生命中有一次极其重要的奥斯维辛经历,也因此成为她的生命中的转折点。
1944年,Danka和她的家人被送进了集中营,目送着他们回不去的出发地在暮色中渐行渐远。
但是,她不再是个无助的小女孩。
她已经长大,能够看清眼前的世界,并且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Franek Zajaczek的年轻男子出现在她的生命中,他们在集中营里相遇。
他们开始了一段朦胧的、如同毛茸茸软软的小兔子一样的恋爱。
这种爱情不是疯狂的、纯粹的、狂野的。
就像她所说:“我们一直只是相互擦肩而过。
我们有时会交流,但再怎么说,这不算是真正的交流。
我想,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我爱你’,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生活和死亡环境。
”然而,这段恋爱改变了Danka的观察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她生命中的态度。
这段恋情让Danka有了交流的能力和想法,甚至从虚无到消极,让她也有了自我救赎的能力。
教案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
![教案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e7269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8.png)
教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校教学工作处工作计划”为行动指南,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例为平台,立足教学,聚焦课堂,抓实常规,积极创新,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求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1、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并在工作之余相互推荐自己喜欢的理论书籍和专家论著共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形势。
“组兴我荣,争创一流”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指导本组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每人认真通读一本理论专著,要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减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鼓励教师每人订阅报刊,平时通读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教学动态和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改革思路。
3、鼓励本组教师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
三、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为此,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完善教育教学五认真,进一步提升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期中有检查,期末有评价。
四、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公开教学,认真搞好校本研修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
根据校本研修计划我们本学期推出3个形式不一的公开课例,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研修活动。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 短新闻两篇之一奥斯维斯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 短新闻两篇之一奥斯维斯没有什么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3b99eecc175527062208aa.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学生分析:(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表达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①课外收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
②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想:《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表达新课程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
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表达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播放影片《南京大屠杀》、《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导入新课〔多媒体〕。
(选用的《南京大屠杀》和《辛得勒的名单》是高中生熟悉的影片。
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
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
)(2)交流资料和感受:投影展示同学们在课前收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边看图片边介绍边谈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88e1aa2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e.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是新闻单元,从体裁上细分,有通讯、报告文学、消息。
本篇是一篇消息,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普利策奖主席霍恩伯格称赞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1958年,当《纽约时报》记者到布热津卡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采访时,已不知有多少记者来过,昔日法西斯的大屠场似乎已经没有了恐怖,只见阳光和煦,白杨树整齐地挺立,小孩在嬉戏,似乎没有什么新闻可写了,然而罗森塔尔却凭着他高度的新闻敏感,从独特的角度发现了这平静之下的风暴、无新闻处的新闻。
文章在客观记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描写,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受,用实物、实景、实情痛斥了令人发指的德国法西斯的滔天罪行。
本文是消息写作的范例。
学习本文,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消息体裁的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灵魂的洗礼,使学生在鞭挞残暴、声讨邪恶的同时珍惜和平,追求善良,心灵受到震撼,人格得以提升。
评析:将文本独特的写作视角、非零度写作、文体特征,以及鞭挞残暴、声讨邪恶、珍惜和平、追求善良的写作主旨作为教学内容,既捍卫了语文的体性,也触及了文本的类性和篇性,还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可谓重点突出(揭秘篇性为主),一石多鸟。
但,将文体定位为“消息”不妥。
在美国,新闻被分为纯新闻(Straight news)和特稿(Feature)。
纯新闻相当于我国的消息——狭义的新闻,报道某时某地发生了何事,有比较固定的结构和写作程式,如常用倒金字塔结构,有导语和主体,报道客观,记者只报道事实,不加入意见,追求时效性,等等。
除此之外的新闻报道都被归入特稿,大致相当于我国的通讯。
本文时效性不强——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后十多年才写,结构并非“导语→主体”式金字塔结构,纯客观写实被颠覆——更关注自我的观感呈现,风格并非简洁明快,体量并非篇幅短小,因此将文本定位为特稿或通讯更为适恰。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优秀3篇)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97bc2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6.png)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优秀3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设计说明:《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比较感人的作文,我觉得这篇文章分析应侧重于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对全文情感分析,让学生从中感到震撼,并知道这篇文章为什么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并自然引出对标题的分析。
并让学生课前合作去搜集有关奥斯威辛集中营的资料,加深对纳粹罪恶的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思那段历史,反思人性,得到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标:1、使学生领会贯穿在全文的压抑、沉重的感情。
2、使学生记住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反省人性,珍爱和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蝴蝶》——来自奥斯维辛的诗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滴在白色的石头上……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
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
高中语文第一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d4662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64.png)
高中语文第一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课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第一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教学目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课文。
学习这篇文章要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蕴涵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在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
提高思考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学生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二、教学重点1、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2、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要求学生看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所谓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
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
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
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
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天下。
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
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
但13年后。
当《纽约时报》记者A.M.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日月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
然而A.M.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5307f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d.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精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精选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
以下是店铺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2、过程与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细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教学重点难点】新闻结构和细节描写【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给大家看一段影片《辛得勒的名单》的视频。
好,同学们,看完了电影片段,有什么感受呢(刚才同学们都纷纷表示“恐怖”、“可怕”、“阴森”和“残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它跟影片里一样阴森、恐怖和残忍,这就是著名的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著名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讲授新课(一)同学们先快速朗诵一下这篇新闻,并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
(二)分段好,同学们已经快速浏览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找出了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吗?有没有同学主动请缨的啊?好这位同学。
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
1、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2、背景(4-6):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3、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
4、结语(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好,现在已经找出了新闻的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新闻,我们先看文章的标题(三)新闻标题我们先看新闻标题(板书),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
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56a0f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0.png)
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
(板书课题)二、背景简介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展示)三、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f2146c9b48d7c1c709a1456b.png)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教學目標】1.捕捉並分析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
2.潛心品味語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蘊和藝術價值。
3.瞭解奧斯維辛集中營,增強對遇難者的同情和對法西斯的痛恨;學習優秀的記者崇高的社會使命感和人道主義良知。
【教學重點】捕捉並分析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讀懂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教學難點】通過潛心品味語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蘊,挖掘本則新聞的價值意義。
【教學方法】在教師的引領、組織下,學生通過質疑探究,合作表達的學習方式解讀文本。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展示教學目標(出示幻燈片)它曾經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廠;它見證著人性的墮落;它凝結著一個民族的苦難;它是人類歷史無法跳過的一頁,它就是奧斯維辛。
今天,我們將共同學習一篇有關奧斯維辛的文章——《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重點捕捉並發現作品營造的“反差”,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蘊(展示教學目標)二、創設情境,整體感知1.奧斯維辛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這節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查找了奧斯維辛的相關資料,今天,我們就讓我們的同學用自己作品帶領我們走進奧斯維辛集中營。
(出示第三張PPT)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法西斯在波蘭南部,一個只有四萬多居民的奧斯維辛小鎮上,設立了它最大的集中營。
集中營壁壘森嚴,四周電網密佈,內設有哨所看臺、絞刑架、毒氣殺人室和焚屍爐,用於消滅歐洲的猶太人,是納粹德國最大的滅絕營。
每天,成百上千的猶太人,被運送牲畜的火車拉到這裡,身強力壯的被留下來,年老體弱的和兒童,則直接被送進毒氣室。
在營中關押的囚犯,過著非人的生活,他們每日要做繁重的勞動,卻得不到充足的糧食,饑餓和病痛折磨著他們,誰要是在勞動中偷懶或者病倒,將會直接被拉進焚屍爐。
集中營裡的人都不會待得很長久,1940年到1944年,奧斯維辛集中營,大約有400萬人在這裡慘遭殺害。
女:蘇聯紅軍解放這裡時,發現了7000公斤頭髮、35萬件女裝、4萬雙男鞋和不計其數的屍骨。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b8ab46eff9aef8941e06ca.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1.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前准备】抽样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学生感触比较深的句子进行排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1.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
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世纪十大天灾”。
这是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
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
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
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
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明确: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关于奥斯维辛:请看网页上的介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
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运用网络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图片学生更直观、更充分的美感享受)。
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前准备】
抽样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学生感触比较深的句子进行排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
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世纪十大天灾”。
这是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
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
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
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
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
明确: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关于奥斯维辛:
请看网页上的介绍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
(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
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
预设:
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
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三、细部揣摩:
(环节一)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请同学们预习,并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的句子,每个学生写3—5句
针对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整理出排行榜: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2.“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
3..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4.那个女孩在微笑。
在笑什么呢?
5.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针对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做在线讨论,将自己对该细节的感悟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发表议论。
并让在座的同学对评论做出一个简单的评议与总结。
(环节二)在线思考:
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你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奥斯维辛有什么?为什么要写下这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
明确: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
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
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
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教师总结:细节描写是耐人寻味的。
文章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只是重现了新闻的事实真相,但透过细节却能引发人们对生命,对人性的思考。
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四、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五课堂小结: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
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
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六作业(二选一):
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2.看了《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两篇新闻后,请课外自己再补充材料,谈谈对此的看法。
七教学设想:
以组织讨论该新闻稿当中的细节描写为课堂重点,问题设置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附板书设计:
重现新闻的事实真相: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
细节描写
对法西斯的愤懑,控诉
传达作者的情感
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