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十五中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1: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重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重点) 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1)分类:图中A 表示 ,B 表示 。
(2)特性⎩⎪⎨⎪⎧A 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B 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3)波速变化①在地下平均33千米C 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 。
②在地下2 900千米D 处:A 波 ,B 波传播速度突然 。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的变化。
(2)界面:图中C 为 ,D 为 。
F 为 ,G 为 ,H 为地壳。
(3)圈层划分及特点①地壳(H): 组成,厚薄不一( 地壳薄, 地壳厚)。
②地幔(G):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 层,可能是 发源地。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 。
③地核⎩⎪⎨⎪⎧外核(F ):为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其运动形成 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E ):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 和 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 和 。
2.水圈(1)组成: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的水体,其主体是海洋。
(2)特点:水是 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主要影响地球表面 和能量转换。
3.生物圈⎩⎪⎨⎪⎧两大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环境活动范围: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集中分布: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自主诊断(1)地震发生时,在水中的人与在陆地上的人感觉一样。
( ) (2)岩石圈就是地壳。
( ) (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 ) (4)水圈渗透到岩石圈中。
( )(5)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 ( )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生物圈合作探究探究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年11月24日04时41分在新疆巴音郭椤州和静县(42.39°N,84.65°E)发生3.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8千米。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精品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①的传播速度。
2.纵波:能在②中传播,速度③。
横波:只能在④中传播,速度⑤。
3.结构(1)地壳a.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b.分界:⑥。
(2)地幔a.⑦:其中的⑧一般被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b.下地幔。
c.分界:⑨。
(3)地核外核: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说明其物质的状态为液态或熔融态。
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地壳或岩石圈共同组成地球的生态系统1.大气圈(1)地球生命生存的根底条件之一。
(2)大气圈主要成分是⑩和氧气。
2.水圈a.。
b.陆地水3.生物圈(1)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2)是地球上最活泼的圈层。
【答案】①地震波②固体、液体、气体③快④固体⑤慢⑥莫霍界面⑦上地幔⑧软流层⑨古登堡界面⑩氮气海洋水三、夯实稳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自然环境。
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答复1~2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地球上非常活泼的特殊圈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
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最为活泼的特殊圈层。
【答案】3.以下图是我国某校地理学习小组的一位同学在学习完本节课后,根据他家乡某地区的状况画的一幅图。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球的圈层结构(二)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二、重难点内容讲解(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①、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②、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从地球内部震波曲线图上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区分出P、S波。
通过分析P、S波速变化情况,发现地面下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2、地球内部圈层3、地球外部圈层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二)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①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②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③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1.4地球的圆结构[课程要求]说出地球的圆结构并总结每个圆的主要特征[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一是地球的内圈,要求能够说地球的内圈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层是地球的外层,包括大气层、水圈和生物圈。
在内环层和外环层之间还有一个环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该标准有明确和隐含的要求。
明确的要求是从宏观角度理解地球结构的特征,而隐含的要求是理解自然环境的构成在对地球环状结构进行宏观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构成,即在空间范围内认识到地球环状结构中的自然环境然而,它并不要求对每一个圆层都有深入的了解,而是要掌握其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在研究这部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人类通过长期的活动创造了一个人文环境(也称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地理环境。
由此得出结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圆的结构和特征,总结每个圆的主要特征;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的内圈;3.用图表来理解地球表面的含义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够结合地球各种球体的结构特征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地球表面的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培养和树立爱护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1。
地震波的波速及其传播特性,区分横波和纵波2.地球内圈的划分和每一层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地壳的特征3.岩石圈概念,软流圈知识[教学难点]1《地幔》知识2。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责任感,热爱科学,形成地球系统的概念[教案] 1第256课+ 课[教学法]弱谈法,小组讨论法,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介绍新课)“聊天”就是“谈论地球”和“聊天”知道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不同于篮球——空心体或铅球——各向同性体,而是分成几个球形层——从里到外的圆圈(显示“地球的圆圈结构”的示意图)地球有六个圆:内部的三个,外部的三个,边界是一个固体表面。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圈层结构,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开展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定期组织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状态:
1.完成教材相关习题,巩固地球圈层结构知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小论文,探讨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通过实例讲解,说明外部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3.讲解地球圈层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预测、火山监测等。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的地震预测为例,介绍地震预测的方法和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一个圈层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3.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氛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导学案设计:1.4地球圈层结构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1.阅读课本:理解、识记---地震、地震波、不连续面、岩石圈等概念。
2.阅读图1—25 图1—26了解地震波的特点及地球内部结构。
三、知识链接阅读材料:世界深井美国的勃尔兹·罗杰斯一号井,1972年1月25日开钻至1974年5月完钻,井深9.583千米。
前苏联(今俄罗斯境内)的科拉3井,位于北极圈北250公里的科拉半岛扎波利亚内城西北部附近。
该深井地处69。
N以北的永冻土带,地层为坚实的结晶岩层,设计井深1.5万米,设计于1966年,1970年开钻,至1992年7月,井深12.260千米,是世界上目前最深的井。
2001年8月4日在我国连云港东海县毛北开钻的钻井,深度超过5千米,投资2.68亿元,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科研超深井。
材料:关于软流层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
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
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
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四、自测试题(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科学家通过对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是、。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含答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
2.概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结构特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图中A 表示①________,B 表示②________。
(2)特性⎩⎪⎨⎪⎧A 波:传播速度③,只可以在④ 中传播B 波:传播速度⑤ ,可以在⑥ 三态物质中传播(3)波速变化在地下33千米C 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⑦____________。
在地下2 900千米D 处:A 波⑧__________,B 波传播速度⑨________。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⑩________的变化。
(2)界面:图中C 为⑪________,D 为⑫__________。
(3)圈层:由内向外E +F 为⑬________,G 为⑭________,H 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⑮__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⑯________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⑰________和⑱________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⑲____________的圈层,始终处于⑳________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21____________的总称。
其范围是指○22____________底部、○23____________的全部和岩石圈的○24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1. 。
2. 。
3. 。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教材P21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P22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2010年4月14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发生了7.3级大地震,在太子港城中街道上的行人和附近海洋中行船上的人震动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2.根据图1.25判断:地壳、地幔、外核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3.列表分析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以及各圈层的特征。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导学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梳理归纳】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1)方向: ______________(在上图中已用箭头标出),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____时针。
(2)周期:恒星年,_______日_____时_____分______秒。
(3)速度答案自西向东逆时针 365 6 9 10 1月初快近日点慢二、黄赤交角及影响1.黄赤交角2.影响: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_之间往返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如下图:【答案】南北回归线【注意提示】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和五带的影响。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答案昼长大于夜长昼越长,夜越短北半球夏至日最大值昼长小于夜长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冬至日最小值昼夜等长注意提示地球上偏东的地点不一定早看到日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偏东的钟表时刻要提早一些。
例如,当60°E的地方时是9时时,61°E的地方时为9时04分,75°E地方时为10时整。
但如果不是同纬度地区,情况就不一定了。
如右图中的B点较A点位置偏东,但A点早已日出,而B点仍处于黑夜。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3.四季的更替(1)四季形成的原因:和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2)天文四季:一般把一年内的季节定为夏季。
(3)北温带国家的四季:月为春季,夏、秋、冬依次类推。
答案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白昼漫长太阳高度最高 3、4、54.五带的划分答案北温带南寒带极昼极夜太阳直射【思考导读】1.远日点与夏至日,近日点与冬至日的天文含义相同吗?2.假如地轴与赤道面相交的角度为90°,那么当地球自转和公转时,昼夜长短和季节如何变化?3.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有何特点?【参考答案】1.不相同。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 程 标 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 习 目 标1.结合材料,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主要特征。
2.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图中S 表示______,P 表示______。
(2)特性⎩⎪⎨⎪⎧S 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 传播P 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 、 和 传播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①C________: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S 、P 波传播速度都明显______。
②D__________:在地下约2 900千米处,S 波__________,P 波传播速度________。
(3)圈层:由内向外E +F 为______,G 为______,H 为地壳。
①地壳:由固体______组成,位于莫霍界面以外;______地壳薄,______地壳厚。
②地幔:从莫霍界面到________界面之间,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______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上地幔顶部与______合称岩石圈。
岩石圈的结构如下图:岩石圈位于________以上,包括M______、N________顶部,主要由坚硬的______组成。
③地核:由____、____等金属组成。
外核是______态的金属物质,其运动形成了地球的______;内核是密度极大的______金属球,压力极大。
【判断】(1)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3)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外部圈层组成:A大气圈,B水圈,C________。
2.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特征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1)生物圈就是地表生物的总称。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细化】1.说明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
2.分析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结构特征。
【我的预习】阅读教材P21文字和图1.25,说出地球内部划分为哪三个圈层?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我的疑惑】【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典型案例1】探究材料教材P21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P22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2010年4月14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发生了7.3级大地震,在太子港城中街道上的行人和附近海洋中行船上的人震动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2.根据图1.25推断:地壳、地幔、外核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3.列表分析比较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以及各圈层的特征。
4.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壳?【典型案例1】1.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附近城市街道上的行人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海洋中行船上的人只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
2.地壳、地幔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为固态。
而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
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如下表:4.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与联系:(1)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的总称。
(2)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迁移案例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B是,A+B+C是,D是,C+D+E是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 。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迁移案例1】(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2)莫霍界面(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B 是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7千米。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高中地理 1.1 宇宙中的地球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6.假如人类移居月球生活,下列可能发生在月球的现象是()
①昼夜现象②电闪雷鸣③朝霞、晚霞④日食、月食⑤行走如跳远
A.①②B.③④C.④⑤D.①⑤
7.1998年,北京大学迎来了她的百年华诞。为向北大百岁生日献上厚礼,经中科院同意,将北京大学自己的科研人员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7072号小行星命名为“北京大学星”,并获得国际认可。
行星
质量
(地球为1)
体积
(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
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23°26′
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7分
23°59′
1.地球与火星都是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关太阳系行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B.水星、金星、火星在体积、质量、组成物质与地球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2014高中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使用说明】
1、依据自主学习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书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3、该导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一银河系一地月系—总星系B.银河系一河外星系—太阳系一总星系
C.地月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一河外星系D.地月系一太阳系一银河系一总星系
4.读图1—1,在图中火星位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学案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学案1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一、课标解读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能够通过、、传播。
分类横波(S):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莫霍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横波。
2.和。
的上部,那个地点可能是要紧发源地。
和。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展的自然环境。
三、典题解析1.岩石圈位于()A.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C.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D.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解析:做本题关键在于把握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2.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逝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够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逝,纵波波速有显著减少。
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地面。
四、课堂练习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 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A.6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60—70千米3.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专门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平均的一层岩石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泉州十五中2014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新人
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绘制示意图,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从界限、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方面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
特征。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及与人类活动
的关系。
【重点、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3.区分岩石圈与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学习流程】( 1 课时)
●自主学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A表示,B表示。
(2)特性:A波:传播速度,只可以在中传播。
B波:传播速度,可以在三态物
质中传播。
(3)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33千米C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______。
②在地下2 900千米D处:A波_________,B波传播速度_________。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_________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_________,D为___________。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______,G为______,H为地壳。
(备注)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__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______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名称含义特征
大气圈由 ______和
________组成的复杂
系统。
主要成分为 ___和
___ 。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
的_______
________的圈层。
始终处于循环运动之
中
生物圈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
境的总称其范围指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结合教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地壳、地幔的物质状态如何?
2.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大地震时,玉树县城中街道上的行人与玉树附近河流中行船上的人的震动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
3.结合教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思考: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壳?
4.生物圈作为外部圈层,有何特殊性?
【当堂检测】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播速度较快,但只能通过固体
C.横波传播速度较慢,但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D.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变化,说明传播的介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2.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岩石组成,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上
B.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33千米
C.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
D.岩石圈就是地壳
3.(2011·武汉模拟)2010年1月12日,位于大西洋东加勒比海的海地发生7.3级地震,震中位于距海地首都太子港约16千米处,震源深度10千米。
地震造成15多万人死亡,损失惨重。
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 此次海地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范围内 B.上地幔C.下地幔D.外核圈层
(2)若地震发生时,M处海面风平浪静,则该处船只上的人员感觉到________ 。
(3)试比较M处与太子港地壳特点的差异。
4
.地球的圈层结构还包括其外部圈层。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读地球外部圈层构成图,其中B代表( )
A.大气圈B.生物圈 C.水圈D.岩石圈
(2)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
A.水圈B.生物圈 C.地幔D.大气圈
(3)内外圈层的过渡圈层是( )
A.水圈B.生物圈 C.岩石圈D.大气圈
5.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自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