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科学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展和成效,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城镇化率、城镇规模结构、城乡融合发展、人居环境和城市创新能力五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首先,城镇化率是评价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城镇化率反映了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城镇化程度的直观指标。

城镇化率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城镇化率的衡量可以综合考虑城市人口数量、户籍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数量等因素。

其次,城镇规模结构是评价城乡发展差距和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

城镇规模结构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对于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规模结构可以通过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城市面积等指标来反映。

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能够推动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第三,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土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财政支出、农民收入等方面进行考虑。

合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强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打破户籍制度的障碍等,都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四,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城市的人居环境可以从空气质量、水质水量、噪音污染、交通拥堵、绿地面积等方面进行考虑。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五,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评价城市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要素配置等方面进行考虑。

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够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城镇化率、城镇规模结构、城乡融合发展、人居环境和城市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科学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展和成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李致平;李菁菁【摘要】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解读及发展机理的梳理,立足于安徽省发展现状,针对性地设计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个维度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CRITIC权重赋值方法对省内各地区201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内城市间发展差异明显,其中合肥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芜湖、铜陵次之,安庆市发展水平最低;至十二五规划中期,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符合“一带一圈一群”的战略布局,但“带、圈、群”模块间城市发展水平整体呈降序的阶梯状分布.【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2)005【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作者】李致平;李菁菁【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城镇化作为一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发展速度与质量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发展早期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于“恢复-发展-调增-徘徊”的起伏涨落的状态,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后,我国生产力获得迅速解放,城镇化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

[1]就安徽省而言,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自1978年的12.62%提高到2000年的28%,再到2012年的46.5%,提高了2.5倍;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城镇化在推动我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普遍伴随着半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冒进、城市规划不合理、城乡关系不协调、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报告中多次强调“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力争实现城镇化内涵型增长。

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何处,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探索。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管理总第817期第23期2023年12月收稿日期:2023-08-13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课题(202400410204)。

作者简介:张举(1989—),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方向;吴晓宁(1986—),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与设计;郭萌萌(1990—),女,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社会经济学;张中(1991—),男,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等。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实证研究张举1吴晓宁2郭萌萌3张中1(1.河南省项目推进中心,河南郑州450000;2.郑州大学建设科技集团,河南郑州450000;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目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质量与速度并重的转型发展新阶段,需对“十四五”时期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

【方法】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评价结果显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人口指数普遍不高,城镇化率偏低;经济发展程度差距较大,省会城市优势突出;生态环境水平整体较低,环境提升任务重;国土空间利用效能较低,资源利用不集约;城乡融合程度较低,呈现两个极端;重点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缺失明显等。

【结论】河南省城镇化质量呈现整体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以郑州为中心的圈层递减、区域经济发展由极化阶段向扩散阶段转变、“生态环境指数”与“空间效能指数”相互拮抗等特征。

提出了县域人口就地城镇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提高生态环境水平等措施,为河南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建议措施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3)23-0145-06DOI :10.19968/ki.hnkj.1003-5168.2023.23.030An Empirical Study on Quality Evalu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ZHANG Ju 1WU Xiaoning 2GUO Mengmeng 3ZHANG Zhong 1(1.Project promotion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0,China;2.Construc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Co.,Ltd.,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0,China;3.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Purposes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has entered a new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equal quality and speed,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how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Henan Province during the "Fourteenth Five -Year Plan"period.[Methods ]By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ization quality,and us⁃ing the entropy metho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of 18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is evaluated.[Finding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the population index is generally low and the urbanization rate is low;There is a big gap in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advantages of provincial capitals are outstanding;The overall leve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low,and the task of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is heavy;The effi⁃ciency of land space utilzation is low and the lization of resources is not intensive;The degre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low,showing two extremes;The lack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key areas is obvious.[Conclusions]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the overall level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Henan Province is not high,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centered on Zhengzhou,showing a decreasing trend,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changing from polarization stage to diffusion stage,and the"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and"spatial efficiency index"are mutually constrained.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measures,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urbanization of county population,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cre⁃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ed infrastructure system,improvement of equal alloc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and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vel.Keywords:Henan Province;new urbanization;quality evaluation;proposal0引言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达到60.06%,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城市化进程中后期,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突显时期。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

2021年第1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2021(总第226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o.226DOI:10.12046/j.issn.1000-5285.2021.01.005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黄茂兴,张建威(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17)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8—2018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并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和“基本协调—中度协调”的演进态势;各地区间协调发展差异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投入、工业化水平和政府能力对于促进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21)01-0040-15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①。

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生态文明就成为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阶段,而生态文明正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用生态文明指引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社会探索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陈家敏王知桂[内容提要]文章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化6个层面构建长江经 济带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采用 耦合协调度模型度量其新型城镇化协调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良好,且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 度水平居于中间位置,且各省份的差距不大;西部地区除了重庆之外,其他省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均处于落后状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熵值法耦合协调度中图分类号:F015, F06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670(2021)1-0090-10— '引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最早在2007年由学者张荣寰提出来的。

由于当时正处于我国经济 社会的“快速发展期”,而传统城镇化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能有效拉动经济快 速增长,所以新型城镇化并不是经济研究的重点。

一直到2013年中央关于城镇化工作会议的 召开和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相关文件的发布,新型城镇化才逐渐受 到各界学者们的关注。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升级改造,其核心是在不牺牲生态环境 为代价的前提下,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促进城乡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

因此,如何构建指标体系科学有效地评价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以便 出台实施相关政策,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方面有不少研究成果。

王新越等(2014)认为“以人 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并运用熵值法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活方式、创新研发、生态环境以及城乡一体化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发现东部新型城镇化 发展较快,中、西部普遍发展较慢w。

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及构建研究 

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及构建研究 

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及构建研究白喆 董正浩 邓成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智能城市研究院,北京100048)摘要: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是掌握城市建设动态,挖掘城市发展痛点,推动城市治理方式数字化重塑㊁公共服务模式智慧化转型的重要抓手㊂对我国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提出了四阶段建设方法论(需求分析 框架搭建 指标梳理 实践应用),构建了涵盖民生服务㊁政府治理㊁产业经济㊁生态环保㊁安全防护5个域(一级分类)㊁27个二级分类㊁26个三级分类和500余项具体指标的通用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建设和优化提出建议㊂关键词:城市;生命体征;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299.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引用格式:白喆,董正浩,邓成明.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及构建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3,49(8):38-46.DOI:10.12267/j.issn.2096-5931.2023.08.0060㊀引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1]㊂城市作为汇聚生产要素㊁生活要素的区域中心,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承载经济㊁政治㊁文化㊁社会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落地具有关键作用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打造宜居㊁韧性㊁智慧城市,为 十四五 时期我国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道路㊂在数字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的大背景下,城市已经逐渐演变为以城运中心为 大脑 ㊁以通信网络为 血管 ㊁以数据资源为 血液 ㊁以物联设备为 感官 的城市生命体㊂因此,开展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研究,对于全面㊁客观㊁及时监测城市运行状态㊁洞察城市建设水平㊁指引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本文对国内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深入剖析了主流厂商的建设成果和经验,基于此,本文提出了 需求分析 框架搭建 指标梳理 实践应用 四阶段指标体系建设方法论,详细阐述了指标体系的建设过程,并对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提出了发展建议㊂1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研究综述1.1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内涵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是一组用于衡量城市发展状态的指标集,该指标集将城市类比于生命体,通过汇聚和处理城市中的组织㊁人㊁地㊁物等主体数据,管理㊁服务㊁协作等行为数据,经济㊁环境㊁民生等领域的成效数据,描述城市运行态势㊁预测城市发展趋势㊁总结城市发展规律,助力推动城市安全高效发展㊂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㊁城市治理体系逐渐完善,城市发展状态测量评估正在成为 以评促建 推动城市建设升级的重要手段㊂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T 33356-2022)[2]立足城市发展全局,以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面向地级及以上城市和县域城市,构建了涵盖惠民服务㊁精准治理㊁生态宜居㊁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 2020年城市体检工作方案 [3]以发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了涵盖生态宜居㊁健康舒适㊁安全韧性等八个维度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共包括50项具体指标,为促进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赋能㊂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4]聚焦城市发展状态和规划实施动态,从安全㊁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六个方面提出33项基本指标,89项推荐指标,助力城市管理者及时掌握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难点和痛点,为优化国土空间规划㊁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等提供支撑㊂相比于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以洞察城市发展现状㊁掌握城市发展脉络为重点,以推动城市治理效能提升为目标,具备覆盖领域全面㊁指标易于量化㊁动静指标结合等特征,是建设城市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㊂1.2㊀典型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研究上海市㊁广州市㊁宁波市以政府治理㊁产业发展㊁民生服务㊁生态环境等领域为着力点,构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㊂1.2.1㊀上海市依托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打造超大城市治理新范式2021年6月,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发布了 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 [5],将城市运行态势细化为55个类别㊁1000多个指标,助力超大城市 智慧体检 ㊂一方面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及时获取气象㊁土壤等自然环境数据,人流㊁车流等城市动态数据,政务服务㊁民生普惠等城市治理数据,感受 城市呼吸 ㊁摸准 城市脉搏 ㊁测量 城市体温 ;另一方面充分归集物联感知设备㊁视频监控资源㊁市民服务热线等数据,发现城市运行异常和问题,研判城市发展趋势和方向,提升 城市之声 ㊁擦亮 城市之眼 ㊁放大 城市之感 ㊂ 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 对接了200多类㊁超110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汇聚了50余个管理主体,将近200个系统㊁1000多个应用以及TB级数据资源,每天采集城市运行动态数据3400多万条㊁处置市民反映事项近2.5万件,已经成为上海市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㊁促进城市运行事件高效能处置的重要抓手㊂1.2.2㊀广州市以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推动城市生命体健康生长广州市按照 一图统揽㊁一网共治 的总体思路,打造 穗智管 城市运行管理平台[6],实现城市运行监测㊁预测预警㊁协同联动㊁决策支持㊁指挥调度,聚焦党建政务㊁公共安全㊁经济建设㊁文化发展㊁交通运输等8个维度,构建了城市运行指标体系,通过汇聚超11万个物联设备的感知数据㊁超36万路监控设备的视频数据㊁24个主题应用30余亿条业务数据㊁2700多个城市体征数据项,推动城市监测全时域㊁全场景覆盖,城市治理跨层级㊁跨部门协同,助力政府部门从宏观层面及时掌握城市运行态势,从微观层面深入洞察城市发展瓶颈,推动广州城市生命体升级进化㊁健康成长㊂1.2.3㊀宁波市以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赋能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宁波市抢抓浙江省全面推进 数字化改革 契机,加速开展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了 一网感知 城市运行体征系统[7],聚焦 安全㊁干净㊁有序㊁便捷㊁满意 五个方面(一级指标)构建了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包含社会安全㊁环境卫生㊁交通秩序㊁群众办事㊁生活服务等16个二级指标,传染病发病率㊁生活垃圾产生总量㊁潮位预警㊁城市道路干净指数㊁12345群众满意度等200余个三级㊁四级指标,联合公安㊁应急㊁住建㊁生态㊁交通等行业监管部门,打破 数据孤岛 ㊁促进数据互通,整合视频数据超10万路㊁接入近6000km城市管网数据㊁实现20余项城市运行异常问题的识别和采集,助力城市体征数据的全量采集汇聚㊁运行状态的全域监测预警,全力支撑宁波市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㊂如表1所示,三个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多以当地发展情况㊁城市建设需求㊁城市发展愿景和区域禀赋等为出发点,以现有物联感知体系为立足点,以城市运行实时监测为落脚点,以高效处置城市事件为目标点,引领指导城市走出特色化发展之路㊂1.3㊀主流厂商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研究杭州数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数梦工场 )㊁腾讯等主流厂商在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产品和实践经验㊂1.3.1㊀数梦工场以 1+2+N 为架构打造 数智城市指标系统数梦工场基于多年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积累和自研产品体系构建了 1+2+N 的 数智城市指标系统 [8]㊂ 1 是一套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包含了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生态㊁民生五个维度的5000多项指标[8],为数字城市指标系统提供了底层支撑和核心构件;2 是指标体系运行平台(DTSphere IFP)和数据服务链平台(DTSphere DSC),指标体系运行平台提供了定义㊁设计㊁对接㊁应用㊁升级等全寿命各环节的指标管理服务,数据服务链平台整合数据汇聚㊁治理㊁流通㊁安全等产品,为数据在部门间㊁区域间㊁层级间高效率共享和高质量治理提供支撑,推动城市全量数据资产的运营和维护; N 是多个场景指标体系,数梦工场通过与国家信息中心㊁安吉县政府㊁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形成了以绿色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㊁平安指数等为代表的场景指标体系,推动各地城市建设补短板㊁锻长板㊂1.3.2㊀国家信息中心与腾讯共同发布 现代化城市体征评价体系国家信息中心和腾讯从 一个核心㊁五个统筹 的设计理念出发,聚焦基础设施㊁经济发展㊁文化建设㊁民生服务㊁治理能力和生态环境6个方面,构建起涵盖30多个领域㊁300多项指标的 现代化城市体征指标体系 [9],并打造了城市体征平台,通过构建连接政府㊁企业㊁公众的数据通道,依托大数据㊁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建立主题场景㊁城市体检㊁智能建模等9大功能组件,完整覆盖城市运行监测㊁城市建设评价㊁城市发展决策3个场景,助力全域化监测城市运行状态㊁科学化编制城市体检报告㊁多维度描绘城市发展蓝图㊂可以看出,国内主流厂商以自身数字技术能力体系㊁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为依托,联合研究机构㊁高等院校㊁地方政府等,一方面着力打造通用型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并与自身成熟的平台系统相结合,为全面㊁客观㊁准确评估城市发展态势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聚焦城市运行垂直领域,通过对通用型指标体系的裁剪和补充推动实践应用,满足落地城市的差异化发展需要㊂2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本文着眼于城市运行水平数字化提升㊁长效健康发展,构建了 需求分析 框架搭建 指标梳理 实践应用 的四阶段建设方法论,如图1所示㊂在需求分析阶段,通过分析国家㊁省㊁市等各级城市治理相关政策文件,整合梳理城市交通运输㊁便民服务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总体性需求,同时以国家标准㊁行业标准㊁地方标准为依据,归纳总结城市发展相关标准性需求[10],整理各地城市发展的通用性需求,形成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建设详细需求,为后续指标体系构建指明方向㊂在框架搭建阶段,首先从城市运行状态监测㊁城市运行异常处置㊁城市发展辅助决策等方面设定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建设目标,并在目标指引下搭建指标体系总体框架,明确覆盖领域㊁层次级别等,最后确定具体指标的选取原则㊂在指标梳理阶段,以政策文件㊁标准规范㊁专业研究机构成果㊁标杆城市建设经验㊁政府部门现有指标等为来源,选取满足建设需求㊁符合总体设计思路的具体指标,并明确各指标的内涵定义㊁计算方法㊁参考阈表1㊀三个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实践模式对比城市建设目标指标体系构成系统平台主要特点上海市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和数字化治理能级55类㊁1000多个指标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将城市运行状态全面监测与城市运行风险主动发现相结合广州市促进城市科学演进和成长成熟8个维度㊁35个领域㊁50个综合指标㊁161个分解指标穗智管 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立 秒级监测㊁智能预警㊁每月体检 的城市运行效能评估机制宁波市实现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㊁整体智治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200余个三㊁四级指标一网感知 城市运行体征系统以 蓝㊁绿㊁黄㊁橙㊁红 五色图形式对城市运行体征进行分析呈现图1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方法论值㊁数据来源等,为指标体系的应用实践和优化升级奠定基础㊂在实践应用阶段,利用指标体系直观展现城市全时空运行态势㊁实现城市治理各个领域的精准化预测预警㊁推动城市应急事件的协同化闭环处置㊁支持城市发展的智能化辅助决策,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和高效运行㊂3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构建3.1㊀需求分析近年来,我国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交通拥堵㊁空气污染等治理难题依然存在,暴雨天气㊁燃气爆炸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城市运行态势难以通过指标体系等量化手段进行准确度量㊁预测预警㊁优化提升,城市治理面临 有痛点无指标㊁有指标无系统㊁有采集不连续㊁有数据无分析 等问题㊂在此背景下,亟需构建一套涵盖多维度指标㊁多目标评估㊁多场景应用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推动城市治理能效持续提升㊂本文通过对‘关于继续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工作深入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等国家政策文件的梳理,对‘智慧城市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及指标制定要求(征求意见稿)“等标准规范文件的研究,对成都市‘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建设规范“等城市实践成果共性内容进行总结,将具体建设需求总结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㊂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民生服务质量㊂需要选取城市居民生活涉及到的医疗㊁教育㊁就业㊁养老㊁助残㊁社会保障相关的指标,全面反映城市民生服务的供给质量㊁供给深度㊁供给范围㊂二是以城市治理为核心,提升政府治理效能㊂需要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情况㊁老旧小区改造情况㊁市容市貌整治情况等方面对城市治理情况进行综合监测,并关注政务办公协同化㊁政务服务便捷化㊁政务监管常态化水平,同时对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构建,城市数据资源汇聚㊁治理及应用等进行评估㊂三是以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为抓手,推动产业经济加速发展㊂在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应重点关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㊁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为优化营商环境㊁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支持㊂四是以 水气声土 为重点,促进城市生态系统保护㊂以建设 无废城市 海绵城市 ㊁绿色城市为目标,需着重观测城市水体水质情况㊁空气污染情况㊁环境噪声情况㊁土壤污染情况㊁城市绿化情况等,为提升城市绿色宜居水平提供参考㊂五是以虚实融合为要义,筑牢城市安全防护底线㊂应深入把握物理城市与数字城市 虚实共生㊁互促共进 的发展理念,在关注基础设施安全㊁交通运输安全㊁公共安全等物理城市安全内容的同时,也要注重信息内容安全㊁信息管理安全等数字城市安全要求,构建全面覆盖㊁表里合一 的城市安全双重基座㊂3.2㊀框架搭建3.2.1㊀确立 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核心 的建设目标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的建设,应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便捷化㊁智慧化生活的憧憬和需求为出发点,依托元宇宙㊁大数据㊁人工智能㊁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新技术的实践应用与城市的运行发展有机结合㊂打造城市稳定运行的 体检表 ,基于数据高效互通和算法模型应用全面感知城市运行状态㊁准确研判城市发展趋势㊂建设城市突发事件的 报警器 ,构建全域㊁实时㊁精准的异常情况发现机制㊁风险防控模式㊁事件处置流程㊂树立城市未来发展的 指路牌 ,以监测评估结果为依据,为城市规划㊁设计㊁建设㊁管理㊁运行各环节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提升城市运行㊁政务服务㊁政务办公的工作效能㊂最终以指标体系支撑构建泛在感知㊁高效汇聚㊁虚实共生㊁迭代演进的城市运行新模式㊂图2㊀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总体架构3.2.2㊀搭建 五域三级 的总体架构本文从上述建设需求出发,同时参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提出的 新型智慧城市架构和十大核心要素 [11],将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分解为民生服务㊁政府治理㊁产业经济㊁生态环保㊁安全防护五个域(一级分类),如图2所示㊂民生服务域主要用于监测评价城市居民生活领域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评估市民获得生活服务的便利性㊁及时性㊁有效性,主要包括文化教育㊁医疗健康㊁养老服务㊁就业保障㊁残疾救助㊁婴幼抚育㊁社区服务等10个二级分类㊂政府治理域主要面向政府部门,对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 ㊁政务办公 一网协同 ㊁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 ㊁城市数据 一网通享 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评价,主要涵盖城市治理㊁智慧政务㊁数字资源3个二级分类,其中城市治理包含事件管理㊁基础设施㊁综合管理等6个三级分类,智慧政务包含政务服务㊁政府效能㊁党政司法等5个三级分类,数字资源包含数字基础设施㊁数据治理等4个三级分类㊂产业经济域以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进一步融合㊁加快产业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升级㊁打通产业链㊁优化产业结构㊁促进一二三产业共同繁荣,以实现经济整体发展提质增量为重点,细化分解为宏观经济㊁产业运行㊁企业发展等5个二级分类㊂生态环保域以 两山 理念为引领,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目标,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度㊁舒适度,主要表现城市在环境监测㊁生态治理㊁绿色宜居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包括水环境㊁空气环境㊁噪声环境㊁土壤环境等7个二级分类㊂安全防护域以评估社会及市民开展日常工作㊁生活各项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及秩序的安全性㊁稳定性为目标,主要包括物理城市安全㊁数字城市安全2个二级分类,其中物理城市安全包含自然环境安全㊁基础设施安全㊁公共卫生安全㊁城市交通安全等7个三级分类,数字城市安全包含信息内容安全㊁信息技术安全等4个三级分类㊂3.2.3㊀明确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选取的 五个结合 原则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的选取应严格遵循建设目标,在体系框架的范围内,遵循 五个结合 的选取原则㊂科学与可得相结合㊂应以权威㊁公认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开展指标选取和数据计算,指标体系应能够完整㊁准确体现城市发展内涵和思路,符合基本的逻辑常识㊂应尽量保证数据的可得性,采用政府部门主动公开的政务数据㊁保护市民个人隐私的公众数据和符合商业保密需求的企业数据等㊂可行与先进相结合㊂指标既要从现实情况入手,聚焦新型城镇化㊁双碳㊁区域协调发展等当前阶段城市建设重点,也要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前沿研究成果㊁典型示范案例,以指标体系推动城市发展的探索和实践㊂全面与典型相结合㊂指标体系应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呈现城市发展轨迹,从多层次㊁多角度反映城市发展的现状㊁特征和趋势㊂应选取能够精准刻画城市活动内在机理㊁外部联系的最具关键性和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应对复合性指标进行适当解耦,确保各具体指标之间的独立性,避免指标重复㊂静态与动态相结合㊂在指标体系构成方面,既要保持总体框架长期稳定,保留人口数量㊁经济体量等基础指标,也要根据产业发展特征㊁社会治理模式等的变化对具体指标进行动态调整;在指标属性方面,不仅需要选取能够反映城市运行实时状态㊁更新频次高的指标,还需要选择发展变化慢㊁体现城市活动长期发展规律的静态指标,实现立体化㊁多尺度勾勒城市画像㊂定量与定性相结合㊂指标选取需要秉持 定量为主㊁定性为辅 的总体思路,降低主观因素对指标体系呈现结果的影响,以定量指标对城市运行状态进行针对性㊁具体性测度,以定性指标对城市发展阶段等进行综合评估㊂3.3㊀指标梳理遵循 五域三级 的框架体系,本文综合运用要素分析法㊁资料调研法㊁专家咨询法等,从政策及标准㊁专业机构的研究成果㊁先进经验及现有指标几个方面选取城市运行生命体征具体指标㊂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不仅可以深度体现各级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根本思路,还为观测城市的发展情况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内容㊂以 安全防护域 为例,‘ 十四五 国家安全生产规划“[12]提出 十四五 时期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GB/T40947-2021)将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 指标分为四个等级,可见该指标对衡量城市安全水平的重要性㊂本文将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纳入 安全防护域 的 物理城市安全 城市生产安全 分类中㊂专业研究机构基于自身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理论研究基础及重点聚焦内容,发布了各有侧重的城市运行评价指标体系㊂以 产业经济域 为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 2021)“[13]中, 劳动生产率 作为 经济活力 的一项指标,用于衡量城市可持续竞争力㊂本文也将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纳入 产业经济域 的 宏观经济 分类中㊂城市治理先进地区从本地建设现状出发㊁以城市发展规划为蓝本,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或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㊂以 生态环保域 为例,宁波市的城市运行体征系统将 生活垃圾处理量 作为 无废城市 的一项指标㊂本文也将该指标纳入 生态环保域 的 利用处理 分类中㊂此外,各地城管㊁交通㊁环卫㊁应急㊁文化教育等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都已形成诸如城市路灯总数㊁道路平均拥堵时间㊁废气污染源排放达标率㊁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㊁高中毛入学率等常用城市体征指标,也应纳入指标体系中㊂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各项指标的内涵定义㊁计算方法㊁参考阈值等进行了明确,并初步确定了政府数据(政务公开数据㊁统计年鉴数据等)㊁第三方数据(可收集到的高校㊁研究机构㊁企业等的数据)㊁调研数据(针对城市体检㊁智慧城市评价等特定目的,向政府部门㊁企业㊁社会公众等主体调研得到的数据)等数据来源,最终形成了涵盖5个域(一级分类)㊁27个二级分类㊁26个三级分类㊁500余项具体指标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㊂3.4㊀实践应用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指标体系主要应用于城市运行态势展现㊁城市事件预测预警㊁城市应急闭环处置和城市发展辅助决策四个方面㊂3.4.1㊀城市运行态势展现利用传感器㊁摄像头等城市物联感知设备及 12345 热线㊁市民 随手拍 等公众反馈渠道,以指标体系为模板,对城市运行数据进行采集㊁处理㊁分析和呈现㊂在宏观层面,重点展现城市人口迁移情况㊁城市交通拥堵情况等全局性指标数据,方便城市管理者清晰㊁准确了解城市运行全貌;在微观层面,聚焦社区安全防护情况㊁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情况等局部性指标数据,深入洞察区县㊁镇街治理态势;在业务层面,分类呈现住建㊁城管㊁民政㊁环保等领域城市治理情况,同时从场景视角展示河湖治理㊁老旧小区改造㊁公共卫生安全等专项工作的推进情况㊂3.4.2㊀城市治理预测预警对城市治理风险重点领域进行实时运行情况监测,依托专家意见设定指标数值正常范围,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或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警㊁报警㊁趋势分析[14]㊂同时,基于事件预测结果㊁风险研判结论㊁可能引发次生(衍生)风险等的多因素耦合分析结果,形成综合性的风险预警分析报告,根据预警分级规则,自动确定预警级别,形成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并推送至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处理㊂3.4.3㊀应急事件闭环处置高效汇聚市政府各委办局的政务数据,推动城市应急事件的及时获取和高效处置㊂在事件发生初期,依托指标体系可以及时掌握事件的出现位置㊁发生时间㊁发生原因等信息,并对事件影响范围㊁人员伤亡㊁财产损失等进行初步评估;在事件发生中期,基于指标体系可以清楚了解应急队伍的分布情况㊁应急资源的储备情况等,支撑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对事件进行统筹分派㊁集中指挥㊁协同处置;在事件发生后期,指标体系可以动态反映事件处置结果㊁各部门工作情况,为逐步提升城市应急能力㊁应急工作考核督查提供帮助㊂3.4.4㊀城市发展辅助决策以指标体系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数据㊁人口数据㊁城市部件数据等为基础,运用专家研判㊁目标对比㊁智能模型等分析手段,梳理城市发展历程㊁总结城市发展规律㊁发现城市发展瓶颈㊁预测城市发展趋势,为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㊁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等宏观政策的发布打好基础,为城市路网建设规划㊁文教事业发展计划㊁重点产业发展布局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专项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助力城市管理者智能化决策㊁精准化施策㊂4㊀发展建议以数为核㊁赋能平台㊂在数据层面,应以城市数据资源的高效汇聚为核心,实现政务数据㊁公共数据㊁社会数据的跨层级㊁跨系统㊁跨部门融合,为城市全域治理能力㊁行业领域监管水平的提升夯实数据资源基础㊂在平台层面,应为 城市大脑 一网统管 一网通办 等平台系统提供监测手段㊁评估工具㊁行政依据,助力城市运行风险防范㊁城市事件闭环处置㊂统筹推进㊁共同参与㊂应由政府部门牵头,逐步形成政府㊁企业㊁市民共同参与的建设推进机制㊂政府部门应根据部门职责明确指标体系建设需求㊁确定指标数据来源㊁统筹指标体系的宣贯落实;企业应充分发挥技术产品优势,建设指标管理平台㊁指标数据采集系统等共性工具,支撑指标体系的开发㊁应用㊁优化;同时政府部门应引导市民公正㊁客观反馈城市建设带来的体验感㊁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城市健康发展出谋划策㊂以用促建㊁迭代升级㊂需紧盯城市发展需求㊁瞄准城市发展短板,为解决城市规划㊁设计㊁建设㊁管理㊁运营等全生命周期重要环节中的重点问题提供评估标准和解决路径,同时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㊁不同模式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 以指标体系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以城市发展倒逼指标体系不断优化 的闭环机制㊂。

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

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

国家标准委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展改革委、网信主管部门,各有关行业协会、集团公司、各有关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是引导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信息资源汇聚、共享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支撑,是推进我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为贯彻落实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精神,落实《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办高技〔2014〕1770号),加快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重点标准的研制和应用,开展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和评价对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引导支撑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为核心,坚持以实效为导向、标准为基础、创新为动力、评价为抓手,着力完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工作,强化标准应用实施,形成并不断完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智慧城市评价工作的引导与规范作用,指导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确保智慧城市建设质量,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科学有序。

突出国家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整体规划的科学性,协调各方资源,统筹管理,充分发挥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集中研究机构、企业和专家的力量,推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实施。

合理安排,分步实施。

建立健全开放发展、动态更新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支持核心关键急需标准、基础通用标准、重点领域国际标准的研制。

鼓励成熟的部门及地方率先开展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验证及试评价工作,总结经验,为在全国范围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应用推广的全面推开形成样板。

示范推动,标杆引领。

鼓励地方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国家标准的应用实施工作,支持标准应用实施的试点、示范。

公共服务供给、劳动力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质量

公共服务供给、劳动力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质量

lnurbi,t 1 2labai,t 3lnmedi,t 4lnlabai,tlnmedi,t n X i,t i,t
(3)
lnurbi,t 1 2labai,t 3lnedui,t 4lnlabai,tlnedui,t n X i,t i,t
(4)
lnurbi,t 1 2labai,t 3lntrai,t 4lnlabai,tlntrai,t n X i,t i,t
15
2.核心解释变量 公共服务供给。本文将公共服务供给分为公共基础教育(edu)、公共医疗卫生(med)、公共交 通基础设施(tra)三类,分别利用普通小学、初中生师比、每万人拥有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城市路网
密度即单位建成区面积的公路里程数来表征。 劳动力集聚(lab):本文参考区位熵思想,借鉴学者王静文、王明雁衡量劳动力集聚度的方法[26],
多为非农产业,因此选择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代表劳动力要素。 3.控制变量 地区薪资水平(wag),劳动力流动产生集聚现象与薪资待遇不可分割,采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
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eco),采用地区 GDP 来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系数(ind),产业结构升
级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本文参照学者史恩义、王娜
17
表 3:调节效应估计结果
模型
(5)
(6)
(7)
Lnlaba Lnmed Lnedu Lntra lnLaba*lnmed lnlaba*lnedu lnlaba*lntra Lnwag Lnlnd Lnfix Lneco 常数项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 2004-2018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构建、测度与比较余江叶林摘要: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中国2020年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目标,综合专家群决策的网络分析法和基于变异系数的因子贡献法,构建三层次四维度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00-2016年中国和各省市的数据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测度和比较。

结果发现:(1)新世纪以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较快,但各主要维度发展水平不平衡,人口城镇化速度远高户籍人口城镇化,资源环境水平严重滞后且差距持续扩大;(2)中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依次递减的特征,并且各地区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和短板各不相同;(3)中国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可以划分为质量同步、质量超前和质量滞后三类7种组合,超过一半的地区存在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率的情况,质量滞后仍然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中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测度;比较作者简介:余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Email:yujiang@。

叶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17BJY219)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Construction, Measure and ComparisonYu Jiang(Associate Professor, Wuhan University)Ye Lin(Associate Professor,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the targets in 2020 of the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taining of three levels and four dimensionsby the combination of GD-ADP and CV methods , and make the evaluation for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of 31 provinces (cities) in China during 2000 to2016 .We find that:(1) The level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 has improved rapidly after 2000 till now but unbalance between the major dimensions; (2)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exists distinct gap among provincial urbanization and the elements of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develop unbalance within provinc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presents obvious feature of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s in descending orderfrom eastern coastal region to central region then to western region; (3) compared to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rate and quality of new-pattern urbanization,all the provinces (citi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lassifications and seven distinctive types.More than half of the region's urbanization quality lags behind the rate of urbanization, the quality of lag is still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new-urbanization.Key words: new-pattern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easure; comparison一、导言城镇化作为工业化的必然伴侣,既是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过程和客观趋势,同时也是一国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城发展的需求。

因此,构建一个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估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

传统的城镇化评价主要关注城市化水平和规模,而忽视了城市化的内涵和品质。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综合考虑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服务、产业结构和城乡等方面的指标,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估城镇化的发展情况。

其次,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城镇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加剧。

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指标,以确保城镇化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福祉。

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指标,以评估城镇化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影响。

第四,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注重包容性和平等性。

城镇化往往带来了城乡差距的加剧和社会不平等的出现。

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城乡差距、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和社会流动等方面的指标,以评估城镇化对社会公正的影响。

最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清晰、简明的指标定义和测量方法,便于实际应用和比较分析,以便于政府、决策者和研究机构使用。

综上所述,构建一个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该体系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估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注重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福祉,关注包容性和平等性,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希望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城镇化发展的成效,并为未来城镇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局 重 视 城 市 的 产 业 支 撑 作 用 ,加 快 推 进 新 型 城
对新 疆 1 5 个 地 、州 、市 的新 型城 镇化 水平 进行
了定 量 评 价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从 总 体 来看 , 乌 鲁
木 齐 、 克 拉 玛 依 发展 最 好 ;在 经 济 发展 方 面 , 克 拉 玛 依 发展 水平 最 高 ;在 资 源 与环 保 建 设 方 面 ,
新 疆新型城镇 化水 平综合评价研究水
A S T UDY ON NEW URB ANI Z A TI ON L E VE L E \ AL UA TI ON I NDE X S YST EM OF XI NJ l ANG
安 晓亮
安瓦尔 ・ 买买提明
AN Xi a o l i a n g ; An wa e r Ma i ma i t i mi n 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文章编号 】1 0 0 2 —1 3 2 9
( 2 0 1 3 ) 0 7 - 0 0 2 3 - 0 5
【 中图 分 类 号 】F 2 9 1 1 I 文献标识码】A
a n d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me n t .By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l y
r e s ou r c e s a n d e n vi r on me nt ,e c ono mi c d e ve l o pm e nt ,
和监测城镇化 建设 、评价 城镇化水平及揭示城镇
化建设 中存 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 目前 对新
疆城镇 化建 设状况的 了解 评估往往 只停 留在人
究为 新 疆 新 型 城 镇 化 水平 的评 价提 供 了定量 化 研

新型城镇化 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最新国标

新型城镇化 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最新国标

新型城镇化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指标内涵与计算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及评价结果运用。

本文件适用于对县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县城 county县(县级市、自治县、旗、自治旗)政府驻地镇或街道及其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委会所辖区域。

城镇化 urbanization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

4 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公正、综合系统的客观性评价原则。

坚持正向指标与逆向指标相关联的科学性评价原则。

坚持发展引领、分类评价的合理性评价原则。

5 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可用于进行不同县城横向或同一县城不同年度纵向比较城镇化发展水平。

本评价指标体系可结合专家意见,增加或减少相关指标。

应用本指标体系进行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测算时,应将同类型县城1进行比较。

注1:县城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和人口流失县城五类。

本指标体系包含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34个。

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县城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6 指标内涵与计算方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个地区GDP 与该区域内常住人口的比值,是衡量一个地区每个居民对该地区的经济贡献或创造价值的指标,单位为万元/人。

按公式(1)计算。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 区域内常住人口 (1)式中:区域内常住人口是在一个地区实际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总数。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家庭总收入扣除缴纳的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单位为万元/人。

按公式(2)计算。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缴纳的所得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家庭人口 (2)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中,符合失业条件的人数占全部城镇常住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单位为%。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作者:刘美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18期摘要:基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视角,从经济、人口、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城乡统筹五个维度设计了24个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5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主成分分析;辽宁省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8-0011-02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城镇化率也不断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逾13.9亿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

虽然辽宁省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辽宁省“十三五”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方案》制定的“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72%左右”目标下,辽宁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对2015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以便能够对辽宁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依据。

1 指标的选取为了客观并全面地衡量辽宁省不同区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本文基于选取指标的四个原则,即全面性、可行性、科学性及以人为本原则,从经济、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及公共设施四个维度,共选取了17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了评价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见表1。

2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主成分分析2.1 主成分的选取在指标设计的基础之上,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15》提供的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数据并将其输入软件SPSS19.0中,得出五个主成分,如表2所示。

此外,由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主成分F1在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公共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专利申请授权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F1解释为经济实力指标;主成分F2在城镇人口增加率、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等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F2解释为城乡一体化指标;主成分F3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空气质量大于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等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F3解释为生活环境指标;主成分F4在污水处理率、工业固定废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F4解释为生态指标;主成分F5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主成分F5解释为经济结构指标。

新发展理念下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新发展理念下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新发展理念下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时方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这些都表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从新发展理念角度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分析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等内容。

其次,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空间要素、城乡文化和城乡制度六个方面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共计22个指标。

接着对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计算方法与指标属性进行了分析,厘清二级指标的具体含义与计算方法。

最后,进行结论分析.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构建1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指标体系构建是评价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系统,涉及到经济、收入、生态、空间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因此,构建指标体系时要全面把握科学性、客观性和前瞻性等原则。

为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城乡融合发展,指标选取时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有效反映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政策支持与意见参考.1.2系统性原则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又要包括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表现与外部宏观环境等方面内容,最大程度保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原则.1.3层次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清楚准确反映城乡融合发展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保证城乡融合发展内涵与外延的确定性。

按照层次递进的原则组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相互关联的整体,兼顾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容性,呈现科学评价结果。

1.4重要性与全面性兼顾原则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选取,一方面要确保内容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要重点体现关键指标,反映城乡融合发展内涵与城乡发展差距。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李倩;李杏丽;邹伟武【摘要】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基础设施项目为对象,研究建立一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以项目生命期为主线,结合逻辑框架法及平衡记分卡法,构建项目绩效的逻辑运作模型,并设计出包括5大模块,15个准则层指标,44个具体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分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各个模块的侧重.%In order to standardize the construction procedures of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assess the effect of local financial expenditure, the paper took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as the object and established a set of common indicator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By taking the project life cycle as the main line and combining the logical framework method and balances scorecard method, the logical operation model of the project performance was constructed. The index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analyzed which includes 5 modules, 15 criterion layer indicators and 44 spec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期刊名称】《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年(卷),期】2018(015)006【总页数】6页(P1625-1630)【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者】李倩;李杏丽;邹伟武【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碧桂园集团成本管理中心,广东佛山 5283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83;F323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乡镇面貌。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答案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公需课)答案

一章是是是是否是是是是是世界“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新阶段的标志是()形成。

工业城市田园城市理论是由()提出。

埃比尼泽·霍华德关于三种“磁力”表述正确的是()。

右边的磁铁:乡村-缺乏社会性,具有土地闲置、缺乏娱乐等乡村问题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大都市区”是在()时期出现在美国、英国。

20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的集聚与扩散。

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要素和产业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恩格斯17世纪中叶之后,“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地集中于()国家英国广东省城镇化的重心应转移至()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远古时代“城镇化”的主导形式是()。

城邦国家2002年度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将全世界的城镇化分为()三种类型。

A.发达国家城市化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C.转型国家城市化13至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里,城市生活包括那些要素()。

A.贸易 C.市民 D.市政府城市的辐射效应包括()。

交通经济文化凯文·林奇将城市的“功能的模式”归纳为()。

ABCD安虎森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通论》一书描述了产生最早城市的“功能性动因”,其主要观点是ABCD恩格斯指出:“城市愈大,搬到里面就愈有利。

” 是最早的“城镇化”是远古时代城市的产生。

是埃比尼泽·霍华德是“田园城市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在老城区的改造上可以不必考虑保留老城区的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等。

否“退二进三”和“退二还一”是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双重再集聚的关键。

是二章否是是是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农村留守人员主要包括()。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分析评价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分析评价

浙江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分析评价作者:叶向阳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5期[提要] 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及区域协同发展大背景下,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质量视角,从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城乡统筹、公共服务质量等四个方面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2017年浙江省11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分析研究,以期為浙江省提升城镇化质量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浙江;新型城镇化;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20年5月12日一、引言目前,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8.52%,而浙江省的城镇化率为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9.48%,城镇化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

新型城镇化相关理念提出以来,城乡统筹、生态宜居、产业互动、和谐发展等概念成为了评判城镇化建设的特征,这对我国城市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更应当考虑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

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正式以文件形式实施,浙江省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优化城乡与区域协同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水平。

本文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浙江省11市进行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期望能对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相关研究概述。

自新型城镇化概念正式提出后,众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

孙雪等从城乡发展动力、质量、公平等三个方面,设计了15个二级指标,提出了一套新型城镇化测评的指标体系。

何平等从人口就业、公共安全、居民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设计了29个二级指标。

吕丹等从人口城镇化指数、城乡统筹指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经济发展指数和生态环境支持指数等设计了五个一级指标,以及55个具体指标。

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的分析

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的分析

新型城镇化㊃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的分析王淼1,2,孔令成1,2∗㊀(1.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荆州434023;2.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㊀基于2002 2021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SBM -GML 指数法和熵值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和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水平,然后运用面板Tobit 模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㊂结果表明:2002 2006年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还不尽人意,但2007 2021年该经济带各省市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均显著提升,同时长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水平也呈稳步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新型工业化的影响更大㊂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挖掘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潜力,建议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稳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不断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的 活力 ,为提升当地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助力,同时还要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㊁改造农村电网等方式进一步减少非合意产出㊂关键词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SBM -GML 指数法;面板Tobit 模型中图分类号㊀S -9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4)09-0192-06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4.09.042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New Urban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 Analysis Based on Panel Data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WANG Miao 1,2,KONG Ling-cheng 1,2㊀(1.Hubei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Jingzhou,Hubei 434023;2.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23)Abstract ㊀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11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2to 2021,this paper uses the SBM-GML index method and the entropy value metho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he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and then uses the panel Tobit model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new industrialization on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ll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2to 2006is not satisfactory,but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ll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economic belt from 2007to 2021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and the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lso shows a steady upward trend.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and the impact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is even greater.Based on this,in order to further tap the potential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o improve th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it is suggested that all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hould steadi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while continuous-ly injecting new vitality into new industrialization,help improve the level of local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nd further re-duce undesirable output by optimizing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nsforming rural power grids.Key words ㊀New urbanization;New 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SBM-GML index method;Panel Tobit model基金项目㊀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9Q045);长江大学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7csza02)㊂作者简介㊀王淼(1998 ),女,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与规划㊂∗通信作者,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家庭经营与管理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3-06-02㊀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升至2020年的63.9%,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化水平也在稳步提升㊂进入新时代以来,为了推动经济社会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㊂此外,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华粮仓㊁黄金经济大动脉,该区域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㊁增加农民收入㊁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且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与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颇有关联㊂因此,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于推动该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㊂1㊀文献综述当前,关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已有诸多成果,多以实证分析进行呈现㊂从局部来看,国内外学者关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的研究较多㊂尽管学者们在研究方法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但统一思路为:首先采用SBM -GML 指数法[1]㊁DDF -GML 指数法[2]等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再利用熵值法[1-3]评估新型城镇化水平,最后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㊂此外,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丰富,因此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大有不同,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也各有千秋,例如李苏等[4]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个具体指标来构建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而蔡绍洪等[5]通过创建一㊁二㊁三级指标来衡量新型城镇化水平,4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社会发展㊁公共服务㊁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同时每个二级指标下又设4~5个三级具体指标,建立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㊂王巧玲[6]在蔡绍洪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扩充,将城乡统筹也加入到新型城镇化的表征体系,对新型城镇化的表征更加详细㊂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2024,52(9):192-197从整体来看,关于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共同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较少,但有相关研究可参考㊂丁翠翠等[7]对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与乡村振兴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最终认为新型工业化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之间协调程度逐年提升,从勉强协调到初级协调再到中级协调,最后逐渐演化为良好协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距优质协调尚有一段距离,有待进一步提升㊂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㊂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分析了信息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㊂金绍荣等[8]分别利用EBM模型和熵值法测算了我国26省份2011 2020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乡村数字化水平,研究发现乡村数字化水平对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㊂杜建军等[9]运用2019年1740个县级行政单位样本,采用工具变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等考察了数字乡村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最终得出数字乡村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㊂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以及信息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已颇有建树,但仍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间㊂首先,大部分文献侧重于从经济㊁人口㊁社会㊁环境等几个方面建立新型城镇化㊁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忽略了新型城镇化中的城乡统筹㊁产业结构以及新型工业化中知识信息化等相关指标的选取;其次,关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远远多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还有待扩充㊂基于此,笔者创建了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以及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2 2021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对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规律进行探索,以期为着力挖掘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潜力提供参考㊂2㊀理论分析与模型选择2.1㊀理论分析㊀新型城镇化是在传统的城镇化的基础上注入了产城互动㊁节约集约㊁和谐发展等新的内涵后的城镇化㊂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引领发展,同时包含生态发展㊁可持续发展,新科技渗透㊁融合到各产业㊁各领域㊂当前我国以新型城镇化作为引领以达到 四化 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同时也承认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地位,二者相互依存㊂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同时存在着落后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化的工业部门㊂1964年,拉尼斯和费景汉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基础上发展出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其认为二元经济是介于传统农业经济阶段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㊂在城市工业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而导致较低的农业生产率,从这一角度来说,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的向城市工业转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㊂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引擎㊂1990年,罗默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其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积累㊁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㊂新型工业化正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工业化,是科技飞速发展㊁知识高度积累的产物㊂在城乡统筹㊁产城互动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可以有效促进高新技术向农业生产领域转移,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有助于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㊂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H1: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㊂H2: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㊂2.2㊀模型选择2.2.1㊀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㊂依据杨锦琦等[10]㊁马国群等[11]㊁张启文等[12]的研究方法,该研究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GML指数模型测量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㊂(1)超效率SBM模型㊂minρ=1-1m m i=1S-i/x ik1+1q q r=q S+r/y rk(1)s.tXλ+S-=x kYλ-S+=y kλ,S-,S+ȡ0ìîíïïïï式中:S表示投入和产出变量的松弛变量;λj代表权重系数;ρ代表被评价决策单元的效率值㊂(2)GML指数㊂GML(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是由GM(Global-Malmquist)指数拓展而来㊂其兼具了GM 模型和ML指数两者的优点,使其具备了可传递性,不存在VRS模型无可行解问题,因而使其能够有效测度决策单元包含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㊂GML指数的公式如下:M G c(X t,Y t,X t+1,Y t+1)=D G c(X t+1,Y t+1)D G c(X t,Y t)(2) GML指数可以分解技术效率变化(PEC)㊁规模效率变化(SEC)和技术进步(TC),分解后公式如下:M G c(X t,Y t,X t+1,Y t+1)=D t+1e(X t+1,Y t+1)D t e(X t,Y t)ˑD G c(X t+1,Y t+1)D-t+1(X t+1,Y t+1)ˑD t c(X t,Y t)D G c(X t,Y){}=TE t+1c(X t+1,Y t+1)TE t c(X t,Y t)ˑD G e(X t+1,Y t+1)/D t+1c(X t+1,Y t+1)D G c(X t,Y t)/D t c(X t,Y t){} =EC cˑBPC c(3) 2.2.2㊀面板Tobit模型㊂在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有效测度的基础上,参考薛选登等[13]㊁袁方39152卷9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淼等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等[14]㊁杜江等[15]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拟建立面板Tobit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㊂具体所构建的模型如下: GTFP it=a0+a1urban it+a2int it+a3z it+εit(4)式中:GTFP it为i省(市)在时期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urban it表示i省(市)在t时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 int it表示i省(市)在时期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指数;z i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㊂3㊀实证分析3.1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㊀立足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丁翠翠等[7]㊁葛鹏飞等[16]㊁李欠男等[17]的研究成果,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拟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评价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且精选合适的投入㊁产出指标来有效测度该区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㊂表1㊀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Table1㊀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new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目标层Target layer 准则层Criterionlayer指标层Indicator layer指标作用方向Direction ofindicator action新型城镇化New urbani-zation 经济人口城镇化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公共基础城镇化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产业结构城镇化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城乡统筹城镇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居民消费水平+人口城镇化率+新型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人力资源工业化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劳动生产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经济发展工业化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生态环境工业化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能源消费量+知识信息工业化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平均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㊀㊀(1)被解释变量㊂被解释变量为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借鉴葛鹏飞等[16]㊁梁劲锐等[18]㊁银西阳等[19]的研究成果分别选取劳动㊁土地㊁机械动力㊁化肥㊁农膜㊁农药和农业用水作为投入变量,由于当前使用役畜的程度大幅度下降,且农村普遍存在役畜与可食用牲畜不分的情况,该研究剔除了役畜要素㊂参照李欠男等[17]㊁尹朝静等[20]㊁吴传清等[21]的研究,选取农业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㊂为了减少价格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该研究以2002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基期对农业总产值进行了折算㊂对于非基准产出指标的选取,立足李波等[22]的研究成果,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绿色发展的实际,主要选择农业碳排放量以及化学需氧量㊁总氮㊁总磷的排放量等指标进行表征㊂表2㊀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投入㊁产出指标Table2㊀Input and output indicators of gree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一级指标Primaryindicators二级指标Secondaryindicators三级指标Third-level indicators 投入指标Input indicators劳动投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万人)土地投入农作物播种面积(103hm2)机械投入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化肥投入农用化肥施用量(万t)农膜投入农膜使用量(万t)农药投入农药使用量(万t)灌溉投入有效灌溉面积(103hm2)期望产出Expected output 农业总产值(以2002年的居民粮食消费价格为基期进行折算过后的总产值,万元)非期望产出 农业碳排放量(万t) Undesirable output 总氮(万t)总磷(万t)化学需氧量(万t)㊀㊀(2)核心解释变量㊂该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分别为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新型工业化水平,参考丁翠翠等[7]㊁郭海红等[23]的研究成果,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分别从经济发展㊁公共基础㊁产业结构㊁城乡统筹4个维度来衡量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水平,再以人力资源㊁经济发展㊁生态环境㊁知识信息4个维度来衡量当地的新型工业化水平㊂(3)控制变量㊂参照刘战伟[1]㊁许素琼[24]的研究及实际,用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重代表农业产业结构,用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代表农业生产受灾率,选取农村用电量衡量农村电力发展水平,选取有效灌溉面积代表农村水利发展状况,用农业机械总动力表示农村农用机械使用状况㊂该研究以2002 2021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数据作为样本,研究数据均由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统计年鉴㊁农村统计年鉴(2003 2022年)㊁‘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得来㊂3.2㊀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㊀基于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利用MaxDEA7.0软件对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㊂限于篇幅该研究将所测算出的2002 2021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以每5年求平均值的方法进行整理,结果如表3所示㊂㊀㊀从表3可以看出,在2002 2006年只有上海市和贵州省的年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1,但从2007 2021年只有江苏㊁安徽㊁贵州3省的年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未达到1,说明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2007年提出发展现代农业㊁2008年提出发展农业基础建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科技得到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也49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随之提高;上海市和安徽省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变化较小,上海市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中途出现恶化,其原因可能是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市定位不利于当地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㊂但随着‘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 2025年)“等政策的颁布,上海市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越发明确,因此近几年上海市的年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逐渐回升㊂与此同时,其他省市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也有着非常明显的提升,说明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既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也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㊂3.3㊀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水平分析㊀基于表1的评价指标体系,此处参考尹朝静[25]㊁管辉等[26]的研究采用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2002 2021年的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测算,为方便比较,以折线图形式呈现结果,如图1㊁2所示㊂表3㊀2002 2021年长江经济带年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able 3㊀Annual average agricultural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ex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during 2002-2021地区Area2002 2006年2007 2011年2012 2016年2017 2021年上海Shanghai 1.251 1.346 1.209 1.251江苏Jiangsu 0.8460.963 1.311 2.244浙江Zhejiang 0.955 1.667 2.044 2.617安徽Anhui 0.7930.8570.893 1.078江西Jiangxi 0.967 1.350 2.271 3.793湖北Hubei 0.956 1.112 1.245 2.207湖南Hunan 0.921 1.104 1.159 1.399重庆Chongqing 0.940 1.041 1.337 2.062四川Sichuan 0.891 1.106 1.375 2.602贵州Guizhou 1.0230.906 1.547 3.580云南Yunnan 0.869 1.186 1.238 1.834均值Mean0.9161.1491.4212.242图1㊀2002 2021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水平Fig.1㊀Level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during 2002-2021图2㊀2002 2021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工业化水平Fig.2㊀Leve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during 2002-2021㊀㊀从图1㊁图2可以看出,2002 2021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但新型工业化的波动较大,相对而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加稳定,其原因可能在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易受原材料㊁地理区位㊁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㊂分开来看,上海㊁江苏㊁浙江3省(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新型工业化水平最高,四川㊁云南㊁贵州3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低,重庆㊁云南㊁贵州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最低,说明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新型工业化水平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部沿海较高而西部地区较低的集聚特征;水平最高的地区和水平最低的地区差距明显,例如上海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在2021年达到0.94,与此同时贵州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仅为0.39㊂同年江苏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为0.85,而贵州省的新型工业化水平为0.22,说明长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㊁工业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特征㊂3.4㊀长江经济带面板Tobit 回归结果分析㊀长江经济带2002 2021年的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面板Tobit 分析结果见表4㊂59152卷9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淼等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卡方值的P值为0.000,远小于0.05,表明回归方程的总体线性显著性较好,回归结果是有效的㊂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0.05水平下显著,说明新型城镇化显著提升了长江经济带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原因可能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升,传统的城镇化转型为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㊁城乡一体,倡导城市支持农村㊁工业服务业反哺农业,使得新型城镇化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㊁充足的资金㊁专业技术人才㊁更广阔的市场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等支持,使得农业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从而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㊂长江经济带新型工业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样在0.05水平下显著,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长江经济带新型工业化水平每上升1%,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会提升2.75%,说明新型工业化显著促进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大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㊂其原因可能在于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但农业在支持工业发展的同时,工业也在反哺农业㊂第一,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新型农业机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技术㊁新工艺㊁新设备等,从而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率㊂与此同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大数据㊁云计算㊁人工智能等入驻农业,农业生产日益智能化㊁精准化㊁高效化,进而使得该经济带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日益提升㊂第二,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带动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㊂一方面,工业为农业提供强大的仓储设备,使得农业克服季节㊁产量㊁质量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卡车㊁公路等也是农业生产中的隐形农业机械 , 隐形农业机械 的增多帮助农业在不同时空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㊂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显著负向影响,表明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重提高会导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降低,可能是因为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农业生产要素结构变动和企业产出模式转换,进而打破原有的平衡导致非合意产出增加;农村用电量也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农村用电量增加,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原因在于当前发电燃料用得最多的是烟煤,烟煤燃烧不充分所产生的一氧化碳会严重污染空气,且燃烧生成的氧化物溶于水形成酸雨会导致农田被污染,发电所产生的一系列污染都不利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此外,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㊂表4㊀长江经济带面板Tobit回归结果Table4㊀Tobit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变量Variable系数Coefficient标准误Standard error Z统计量Z-statisticP值P value新型城镇化New urbanization 2.01220.8611 2.34000.0190新型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2.7469 1.2128 2.26000.0240农业产业结构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3.1191 1.2113-2.57000.0100农业受灾率Agricultural disaster rate-7.73E-08 3.11E-08-2.49000.0130农村用电量Rural power consumption-0.00010.0001-0.62000.5340有效灌溉面积Irrigated area0.00010.0001 1.26000.2090卡方值:26.10;P值:0.000;对数似然值:-232.3813.5㊀内生性处理㊀内生性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参数估计结果不一样,使回归结果有偏㊂该研究参考谭昶等[27]㊁畅倩等[28]的研究成果,运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选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变量的滞后项为工具变量分别进行检验,由于滞后变量与当期值高度相关,且与当期误差项不相关,符合工具变量的基本要求㊂工具变量法回归结果见表5㊂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也会随之上升㊂表5㊀工具变量法回归结果Table5㊀Regression results of 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变量Variable(1)系数Coefficient Z统计量Z-statistic(2)系数Coefficient Z统计量Z-statistic新型城镇化New urbanization 2.0122 2.34 1.928 2.00新型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2.7469 2.26 2.5339 1.93农业产业结构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3.1191-2.57-3.2301-2.46农业受灾率Agricultural disaster rate-7.73E-08-2.49 6.45E-08-1.92农村用电量Rural power consumption-0.0001-0.62-0.0002-0.99有效灌溉面积Irrigated area-0.0001 1.26-0.0002 1.774㊀结论与建议4.1㊀结论㊀首先利用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然后利用熵值法测算了该区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㊁新型工业化水平,最后运69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

《内蒙古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范文

《内蒙古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范文

《内蒙古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关注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农牧业和工业大省,内蒙古自治区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表现尤为突出。

本论文针对内蒙古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展开综合评价研究,以更好地认识当前的发展情况、挑战和潜在空间,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内蒙古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全面了解内蒙古地区城镇化的现状和特点,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政策提供依据。

同时,通过综合评价,还可以发现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内蒙古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官方统计数据、专家调研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等。

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城镇化发展的特点,本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每个方面又细分为若干个具体指标,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在指标的选择上,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五、内蒙古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1. 经济发展方面: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部分地区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有待提高。

同时,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2. 社会进步方面:内蒙古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较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服务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