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第六章《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教学设计
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版)第六章 报告文学 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讲义 第6章 16 Word版含答案

16 澳星风险发射[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沁.出(qìn) 汗流浃.背(jiā) 佝.偻(ɡōu) 悲怆.(chuàn ɡ) 心急火燎.(liǎo) 棕.黄(zōnɡ) 浸.湿(jìn) 履.行(lǚ) (2)多音字兴⎩⎨⎧ (xīn ɡ)兴奋(xìn ɡ)兴趣 传⎩⎨⎧ (chuán )电传(zhuàn )传记 伺⎩⎨⎧ (cì)伺候(sì)伺机 难⎩⎨⎧ (nán )为难(nàn )遇难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谨shèn (慎)zhěn (缜)密⎩⎨⎧ 透chè(彻)qī(沏)茶 ⎩⎨⎧ 诚kěn (恳)开kěn (垦) ⎩⎨⎧慈xián ɡ(祥)端xián ɡ(详)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目前 日前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沿海各地严阵以待....,全力做好预防台风的工作,以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 请说明理由:“严阵以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2)就在巴以两国领导人近日不约而同....访华之际,美国正寻求重启解决双方问题的谈判。
(√)请说明理由:这里指巴以两国领导人访华的时间和行动一致。
使用正确。
(3)“自我限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艰巨任务,要以此作为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眼前的当务之急....。
(×)请说明理由:与“眼前的”重复。
(4)政府须一锤定音....,若措施沦为儿戏,那就是对治堵决心的爽约,是要失信于民的。
(×)请说明理由:这里表示讲信用,应该用“一诺千金”。
(5)压力大时,我会选择睡一觉,或者是邀请上几个好友一起去踢足球,汗流..浃背..的感觉特别好。
(√)请说明理由:这里表示流汗多。
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版)第六章 报告文学 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讲义 第6章 Word版含答案

[专题导引]一、报告文学简介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二、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异同[回望钱学森卞毓方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
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
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
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
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
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
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
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
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
”八十多分,第三名。
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画等号。
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
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
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
“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作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迷惑不解!”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第六章《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教学设计

《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教学设计杨华当教学目标一、了解报告文学的主要特征,体会其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儒学飞人》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品味富有内涵的语句。
三、学习《澳星风险发射》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通过细节烘托气氛的方法。
教学设想1.作者是如何处理报告文学作品中人物精神、气质、风采等方面的表达问题的;2.作三、注意思考新闻性和文学性这一对矛盾。
第一课时一、报告文学的特征报告文学是用文学的手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作品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一支。
它是兼有新闻性与文学性的一种新闻体裁。
通过报告文学作品,人们能够及时地、生动地看到现实生活发生的急剧变化,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
报告文学的特征,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
“报告”指的是新闻性,它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应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
“文学”,是指它有别于一般新闻作品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极富文学手法,报告新人新事的独特的新闻样式。
由于它的新闻性,就和小说之类允许虚构的文学作品不同;由于它的文学性,又与一般的通讯报道有明显的不同。
报告文学要刻画人物,挖掘深刻反映人物性格的情节故事。
正因为它有新闻与文学相融和的特点,才有感动人的魅力。
报告文学还有一个别于通常的文学作品范畴的特点,即政论性。
由于报告文学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的迅速反映,这人和事的是与非、功与过、好与坏、美与丑,作者有责任明确态度,告诉读者。
现在分述报告文学的三个特征。
1、新闻性凡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首先表现为题材的现实针对性。
如果时过境迁,新闻变成了旧闻,写出的报告文学就失去了时效,削弱了它的影响。
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不是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的年代发表,而放到过了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见报,尽管还是好文章,可是它的时效性就没有了,也就不可能像当年发表时那样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一个报告文学作者,应该具备新闻记者的敏感素质,善于及时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适于写作的信息、线索,不失时机地投入到报告文学的采访与写作中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第六章

1.课文写了杜维明的许多逸闻趣事,看上去似乎很 零散,实际上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结合课文标题,说 说这条线索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线是杜维明教授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 传统文化。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了多个方面的叙述。 一方面是杜维明的日常授课情况,描述他的快节奏 生活、课堂教学的风采以及课堂的火爆,再由他的课堂 教学延伸到他对博士生的日常引导,进一步又联系到他 本人的家庭教育。
(3)感觉里那助教拿的是接力棒,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要有很多的接力棒。 (4)这堂课结束时,全场掌声哗哗,好像中国鞭炮, 在西方世界震响。
(5)或许,如果把杜维明乘坐的飞机航线,一道道录 下来,像做心电图似的录下来,那么就可看出儒学在世 界上发展的轨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章
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儒学飞人
年 。
表 识的选 多及政家上 于 《分证》 种其协,海 。他委北戏 著 子 、 明 祖 文员京剧 有 》 《 》 国 学,作学 高、、陈报 奖曾协院 于《《祖告 几连副毕 一挂挑芬文 十续主业 五席, 切满战报学 次 ,次,现 集 问 告 与 》 已获北为 《 号 文 机 是 出全京北 陈 的 学 会 她 版国文京 的世》二祖 个优联作 代界、集芬 人秀副家 表》《》报 作报主协 考席会 作等中、告 品 集文,专 文 。 《 国 , 二学全业 学 牌 青 发 十奖国作 知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第六章《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优质课件(35张)

气质独特
(3)次要人物有价值。
①女学生“超越儒家伦理的
人提参 物供与
观
人不营
察”老师的形貌衣着;
生尽造 观相主
②“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视活 观角动
③杜教授不到十岁女儿“以中国 人自居,能背《庄子》……”;
差 异 一
和 关 注
背 景 和
她又不能完全听懂汉语。
目点氛
著有报告文学集《陈祖芬报告
文学选》、《陈祖芬报告文学二
集》、《青春的证明》、《挑战与
机会》、《中国牌知识分子》、
《挂满问号的世界》等。
《祖国高于一切》是她的代表
作,发表于1980年。
2、结构层次
第一个小标题:描述杜维明先生的学术活
动和教育活动。
奔波劳碌
(1)课间:飞往各地 讲学的情形。 与时间赛跑
请根据山西黑砖窑事件,以《现代包身工》或 《山西黑砖窑调查》为题写一篇小的报告文学。
儒学飞人
陈祖芬
1、作者简介
陈祖芬(1943——
),
女,上海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
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
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副主席,全
国政协委员,曾连续五次获全国优
秀报考文学奖及其他文学奖几十次,
已出版个人作品集二十多种。
(1)中国饮食文化。
(2)中国酒文化。 (3)中国古典文学文化。
变日常生活为中 西文化交流环境
(4-6)中西交融文化。 (7)中国乡情(缘)文化。 (8)中国节俭(悯农)文化。
变家庭为传播 中国文化讲堂
(9)寄托对中国文化前景的信心。
3、杜维明的形象
敬业 执着 颇具学术品格、精神气质、 严谨 形象风采的学者、教授。 宽容
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版)第六章 报告文学 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讲义 第6章 15 Word版含答案.doc

15 儒学飞人[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偌.大(ruò) 恪.守(kè) 裤兜.(dōu) 书斋.(zhāi) 虔.诚(qián) 华裔.(yì) 魅.力(mèi) 凸.显(tū) 糟粕.(pò) 储.备(chǔ) 弘.扬(hón ɡ) 沐.浴(mù) 裸.露(luǒ) 轨.迹(ɡuǐ) 涵.盖(hán) (2)多音字奔⎩⎨⎧ (bēn )奔波(bèn )投奔 削⎩⎨⎧ (xuē)瘦削(xiāo )削铅笔 着⎩⎨⎧ (zhuó)衣着(zháo )着火 创⎩⎨⎧ (chuàn ɡ)首创(chuān ɡ)创伤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标qiān (签)赏jiàn (鉴) ⎩⎨⎧ rú(儒)学rú(濡)染⎩⎨⎧ wǎn (惋)惜wǎn (婉)约⎩⎨⎧ 圣dàn (诞)节垂xián (涎)三尺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独立 独力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能掌握这项技艺的人现在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请说明理由:“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2)当市民聚集在广场上点起蜡烛、齐颂环保时,天刮起了大风,不少蜡烛刚刚点着就被吹灭,许多孩子在寒风中一丝不苟....地保护着微弱的烛光。
(×) 请说明理由:语境是写孩子很小心地保护着烛光。
而“一丝不苟”指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此处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应该用“小心翼翼”。
(3)战士从战场上风尘仆仆....归家探望亲戚,感人至深的温暖相会后,亲戚嘱咐他上战场后好好打鬼子,替亲人报仇雪恨。
(√)请说明理由:这里指奔波劳累,符合语境。
(4)虽然没买到卧铺车票,他一天一夜没睡觉,但到了太原他仍然精神焕发....,只觉得天也高了,地也阔了,连街市上的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看上去也让人想乐出声来。
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课件ppt(打包16份) 人教课标版6

白费 ________ ,倘将你的抄袭文章大白于天下,岂不自寻烦 工夫 恼?
②2011年10月30日,中国武术散打________ 功夫 王争霸赛在 海口市体育馆开幕。北京队选手王方坤与上海队选手焦道冠
在60公斤级比赛中,最终王方坤战胜焦道冠。
(3)中止· 终止 [辨析]二者都有停止的意思,但停止的时间不同。中止: 指做事中途停止。终止:指结束、停止。 ① 2009年 1月 4日,广州海事法院二次开庭审理九江大桥 赔偿案,就双方补充的证据进行质证问题展开辩论。就在二 次开庭后的 1 月 5 日,广州海事法院下发了一份民事裁定书, 裁定此案________审理。 中止
当务之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务,指应当办理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焦头烂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烧焦了头,灼伤了额。比喻非常狼狈窘迫。有时 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带有夸张的意思。
栏 目 链 接
分析:《澳星风险发射》虽为报告文学,读来却如读史, 读者不仅对澳星发射这样一个重大历史性事件有了比较全面、 比较深透的认识,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开阔的历史视野,深沉 的历史情怀。 当然,作为史诗性的作品,不仅要记录史实,还要表达 对史实的认识,要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与未来提供镜鉴与
栏 目 链 接
栏 目 链 接
1.阅读课文,说说这次发射的“风险”表现在哪些细 节上。作者是如何烘托发射前夕的紧张气氛的? 分析:(1)风险表现在:首先是本次发射之前的失败, 其次是发射时间的不变和天气的限制,还有全国电视直播带 来的压力,最后是发射准备过程中出现的两次意外事件。 (2) 在情感基调上欲扬先抑,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强调发射的紧张 气氛和航天人面对的沉重压力;关键情节的时候多用短促的 句子营造气氛;用人物的内心描写与情节相映衬,用极其简 略的外貌描写表现紧张气氛对人的影响。
语文 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配人教版)第六章 第15课

C.翘首(qiáo)
庇护(pì)
一抔土(póu)
舐犊情深(shì)
D.诳语(kuánɡ)
折耗(shé)
一溜烟(liù)
铩羽而归(shā)
解析:A项,“当”应读dànɡ;B项,“刹”应读chà;C 项,“庇”应读bì。
答案:D
返回
◆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配人教版)◆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震撼 老两口 励精图治 有志者事竟成 B.昏愦 订书机 以逸待劳 人至察则无徒 C.补偿 传声筒 搅尽脑汁 言必信行必果 D.帐篷 钓鱼杆 并行不悖 百闻不如一见 解析:B项,愦——聩;C项,搅——绞;D项,杆——
人__或__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无所知:一__的__意__思__是__全__,__都__。__什__么__也__不__知__道__。_________
返回
◆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配人教版)◆
1.写人的报告文学往往通过一些事实材料形象地展示人 物的精神品格。课文主要写了杜维明教授的哪些事情?表现 了他怎样的精神品格?
分析:课文主要写了杜维明教授在美国传授中国文化的 种种教学活动,此外还有他的家庭教育和日常交往等等。课 文对杜维明的教学、生活、宴会、休息、家庭等方面的叙述 和描写都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他的民族自 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杜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 的热爱,并不仅仅表现为他在学术上的成果,而主要表现在 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作出的努力。正是这种努力,使 他个人的学术之路变成了一种群体化的社会行动。
返回
◆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配人教版)◆ 之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差异就一目了然了。又比 如作者描写杜维明的女儿,她们热爱中国文化,又充满了西 方人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再如同杜维明真诚交流的外国 友人,他们对中国文化充满了亲切感、尊重和好奇。这些人 物形象也是本文为描写主人公形象所必不可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教学设计杨华当教学目标一、了解报告文学的主要特征,体会其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儒学飞人》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品味富有内涵的语句。
三、学习《澳星风险发射》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通过细节烘托气氛的方法。
教学设想1.作者是如何处理报告文学作品中人物精神、气质、风采等方面的表达问题的;2.作三、注意思考新闻性和文学性这一对矛盾。
第一课时一、报告文学的特征报告文学是用文学的手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作品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一支。
它是兼有新闻性与文学性的一种新闻体裁。
通过报告文学作品,人们能够及时地、生动地看到现实生活发生的急剧变化,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
报告文学的特征,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
“报告”指的是新闻性,它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应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
“文学”,是指它有别于一般新闻作品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极富文学手法,报告新人新事的独特的新闻样式。
由于它的新闻性,就和小说之类允许虚构的文学作品不同;由于它的文学性,又与一般的通讯报道有明显的不同。
报告文学要刻画人物,挖掘深刻反映人物性格的情节故事。
正因为它有新闻与文学相融和的特点,才有感动人的魅力。
报告文学还有一个别于通常的文学作品范畴的特点,即政论性。
由于报告文学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的迅速反映,这人和事的是与非、功与过、好与坏、美与丑,作者有责任明确态度,告诉读者。
现在分述报告文学的三个特征。
1、新闻性凡是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首先表现为题材的现实针对性。
如果时过境迁,新闻变成了旧闻,写出的报告文学就失去了时效,削弱了它的影响。
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不是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的年代发表,而放到过了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见报,尽管还是好文章,可是它的时效性就没有了,也就不可能像当年发表时那样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一个报告文学作者,应该具备新闻记者的敏感素质,善于及时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适于写作的信息、线索,不失时机地投入到报告文学的采访与写作中去。
国际象棋在我国是新兴项目,女棋手谢军是名显赫的先锋战士,她取得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之后,又与欧洲高手较量,出手不凡。
就在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笔者就对她进行过深入采访,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当她把格鲁吉亚的世界冠军齐布尔达尼泽拉下马,戴上皇冠之后,长篇报告文学《谢军之路》也随即出版,因为出书及时,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欢,并有多家报刊转载和评介。
显然,报告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快速反应,它必须有一个艰苦细致的采访写作过程。
一般地说报告文学的时效,比同样内容的通讯报道要长得多,但也不能忽视它的时效性。
迅速而真实地反映生活是新闻的生命。
报告文学写的是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人和事,它就必须严格遵循生活本身的真实。
不仅是真人真事,就连一些细节的描写,也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报告文学的力量所在。
2、文学性报告文学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
没有新闻性不能叫报告文学;同样,没有文学性也不能叫报告文学。
文学是写人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在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报告文学的中心任务在于表现人。
写人更离不开细节描写,有细节才能出形象,有细节才能见性格。
有了生动的细节,作者笔下的人物才会活起来。
报告文学有生动的现场实感。
在人物描写、环境渲染和选择典型细节时,都要求写出现场感,要求造成鲜明的视觉形象,使人们产生亲临现场的真实感。
报告文学在排除虚构的前提下,可以运用一切文学手段。
要求在事实范围内提炼加工,以达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统一,文学性和新闻性的统一。
凡是文学手法,只要不违背事实,都可以使用。
比如描写方面的渲染、象征、拟人、悬念,语言修辞方面的排比、对偶、比喻等。
也可以借用其他文学体裁的手法。
如借鉴诗歌意境的开拓,小说人物性格立体化的描写,以及电影“蒙太奇”镜头的运用等,甚至允许作者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
比如对环境的描绘、气势的渲染、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心理活动。
只要是合情合理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即可成为报告文学。
3、政论性报告文学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作者总是带着鲜明的政治倾向去表现它。
可以从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作者也可以直接站出来品评人物和事件,作思想性、社会性的评判或哲学的、伦理的、美学的评判。
这绝不是说东道西的闲谈,应该是对生活的严格评判,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留给读者去思考,去选择。
比如陈祖芬的报告文学《活力》,一落笔就有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这是一个发奋成才的年代,这是一个立志享受的年代;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代,这是一个积习深重的年代;这是一个求才若渴的年代,这是一个互相扯皮的年代;这是一个鼓励成名成家的年代,这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年代。
这段议论,揭示出了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相互排斥又相互依附的种种现象,启发人们去思考,从而张扬正确的,摒弃错误的,而走上健康轨道。
这就是报告文学中政论所起的作用。
二、试析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异同作为两种不同的写作体裁,报告文学与通讯究竟有何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呢?抑或说,两者的本质区别究竟何在,多年来,这一直是新闻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报告文学与通讯的不同之处1.写作体裁上的不同。
报告文学属于新闻性文学,具有多姿的文学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报告文学是选择的艺术,在千百万人物或事件中选择报道对象,在报道对象成百成千个事例、细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来塑造对象、反映事件。
因此,它的创作方法应该重再现,而不是重表现。
(2)报告文学要求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更深刻地揭示矛盾,更完整更形象地刻画人物。
它的人物形象比消息、通讯中的人物更典型,主题相对来说更有持久意义,而不像其他新闻体裁那样是“易碎品”。
(3)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在文学家族中属于散文范畴。
作者可以根据自己采访的材料和艺术特长,在写作中扬长避短,为自己的作品找到完美的表达形式。
据此写成的作品,可以似犀利剖析的社论,也可以如针脚绵密、情节完整的小说;可以用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式的笔法,也可以用质朴自然的“通讯报道”式的叙述。
通讯属于新闻类。
尽管它在写作中可以采用多种文学手法,但不能有丝毫的夸张“不”实成分,要求言行皆有“据”。
总之,通讯中运用这些手法的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报道现纸、电台、通讯社进行新闻报道的两种主要文体。
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
2.内质上的不同。
关于报告文学与通讯内质上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讯一般不超过客观报道的界限,因为通讯毕竟是消息的放大和延伸;报告文学就具有明显的文学艺术品格,可以运用文学上如合理的想象、人物内心的独白等手法来进行大胆的创作。
(2)通讯以详尽叙述的事实为主,形象化的手段则是辅助性的;报告文学则是用完全形象化的艺术方式表现客观事实,给人以强烈的形象感。
(3)通讯的酝酿、写作、发表用时较短,时效高;报告文学构思、表达的过程要比通讯长一些,因此发表也就晚一些。
3.语言叙述上的不同。
报告文学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真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艺术性。
冯牧在《报告文学应当有广阔的道路》中指出:“报告文学应当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制作,它不应当是报告加文学。
”当然,报告文学的语言也不应是“报告”(写实)与“文学”(艺术加工)的分离,而是真实和艺术的有机结合。
(2)报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形象化、生活化的语言更能够吸引人、打动人。
写作时,还要调动多种修辞手段,使语言富于变化,新颖、风趣,从而使作品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3)除上述两点外,报告文学作家还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作家创作的独特标志,并贯穿于作家的一系列作品中。
如陈祖芬的报告文学语言洋溢着哲理的芳香,跳跃奔放,富有韵律;柯岩的报告文学语言如行云流水,绮丽明快,绰约多姿;黄宗英的报告文学语言以“我”的见闻为主,夹叙夹议,事情色彩强烈。
总之,语言符号是文学的表现手段,它的变化将使得文学,特别是报告文学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4.报告文学具有鲜明的政论性。
就思想倾向性来说,报告文学总是具有极其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倾向。
那些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关注现实生活的重大变故和社会动向,直面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的作品;那些对新旧事物的冲突充满激情,引导社会公众思考,力图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的作品,都表现出明朗的政论素质。
执著地贴近现实生活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是报告文学政论素质的核心内容。
二、报告文学与通讯的相同1.有着共同的“血缘”。
报告文学无论与新闻还是与文学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它是从新闻与文学的边缘崛起的。
具体地说,在我国,它是继承了我国散文的传统,借鉴国外的报告文学样式,由新闻通讯直接演化而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通讯同属一个“家庭”,两者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
2.有着共同的现实基础。
通讯的新闻性与报告文学的报告性都要求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都以反映重大社会事件为己任。
两者都具有容量大、范围广、写作手法活的特点。
它们的报道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都要求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群众性;选择的材料要求丰富多样、系统全面,有故事、有细节、有起伏;在写作方面均注意形象化和典型性,善于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
3.均属现代题材。
报告文学与通讯都是以现代题材为写作对象,这明显区别于诗歌、散文、戏剧、小说诸体裁。
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创作,作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均可成其创作的源泉和写作的焦点。
而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写作对象,离不开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它们是对“现在”的有意义的人和事的深入描述,给人以强烈的现代意识。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儒学飞人>教学指导一、课文综述陈祖芬是我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在上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品主要关注知识分子问题和改革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陈祖芬赢得了文坛的好评。
她从80年代至今二十多年间不断进行创作,几乎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创作历程贯穿新时期报告文学历史的作家。
课文就节选自陈祖芬在2019年之后发表的新作品。
课文的主人公是旅美华人学者杜维明教授。
作品循着主人公在世界范围内讲授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展开了多个角度的叙述,分别涉及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生活、日常家庭生活、他所处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方面,课文对杜维明先生的学术精神和品格进行了塑造,并在内容中融入了较为丰富的背景知识,如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当代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机遇和问题,美国高校教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相关规定与制度等等。
课文按标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哈佛,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在描述杜维明先生的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时,分别涉及到“课间”“课上”“课后”三个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