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对赫斯的继承、批判与超越
继承、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
l1 89 、 世纪,自 学和哲 会科学的 展为马 然科 学社 发 克思、 恩 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 恩格斯在批 判和 继承达尔 李比 摩尔 马 文、 希、 根、 尔萨斯、 格尔、 黑 费尔巴 哈 等 人的 态 生 思想的 上, 基础 通过综 新和不 越逐渐完 合创 断超 成 了自 身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建构。 马克思、 恩格斯对达尔文、 希生态思想的继承与拓展 李比 l 9 世纪自 然科学中的生态思想对马克思、 恩格斯生态文明 思 形成 想的 具有很 响, 影响 大影 其中 较大的 是达尔 李比 文和 希。 达尔 1 9 1 2 文( 0- 8 ) 8 - 8  ̄ 英国 部一 代为医的 - 西 个世 家庭。 3 11 8 年, 达尔文 于剑 毕业 桥大学, 5年, 1 9 达尔文出 科学巨 物 8 版了 著《 种 起源》1 ( 世纪自 科学的 9 然 三大发 一) 现之 , 其进化论 想通过 思 对生物进化和生物进化动力问题的论证, 彻底颠覆了神创论和 物 种不变 论在人 类思想 史上的 地位, 誉为人 被 类思 想发展 史上 座最伟大的里程碑。 达尔文以自 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对生物界动态演变的历 史图 进行了 信服 释。 然 领域给 景 令人 的解 在自 历史 神学目 论 的 以 致命的 击, 一 掀开了 期以 罩在自 领域的 神秘面 长 来笼 然 一层 纱。 马克思、 恩格斯高度赞扬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引起的人类学 革 同 命, 时认为 进化论为 历史唯物 主义奠 定了 自 历史” “ 然— 的 基石, 把长期处于“ 状态的自 分居” 然观和 历史观紧 密地联系 起 来。 达尔 化论的 下, 思、 斯建立了以 劳动” 在 文进 启发 马克 恩格 “ 为基础的人类进化理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是通过人使用的 生产工具的状况来揭示的, 而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必须以劳 动为基本前提。 马克思、 恩格斯并没有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直 接运用于人类历史领域,因为人类史和自 然史是有区别的。 但 是人类史和自然史又是亲密共生的, 这种关系的永续持久是通 过劳动来实现的, 劳动为自 然和社会的物质变换提供了可能, 为 人的 生存、 发展源于自 归于自 然而 然的历 史必 然提供了 确 证,为 人类在自 然界中 应有的 “ 生态位”的 确立提供了 根据, 从而, 确立了 劳动” 单个生 “ 是 命个体和整 类社会发展的 个人 秘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者之一。
他深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但同时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与超越。
本文将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评价、马克思辩证法的继承与马克思辩证法的超越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积极评价。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格尔对现实世界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揭示了社会世界的内在运动规律,对于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同黑格尔对事物的历史脉络的关注,他认为历史是一种具有发展规律的过程,黑格尔关注历史脉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一定的继承。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理性的表象,是对社会现实的主观精神的理论化。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并认为黑格尔忽略了社会现实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是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将对事物发展的理解建立在对物质基础的分析上。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辩证法的理论。
马克思在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相关的理论。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驱动的。
他还提出了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矛盾。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的主观理性辩证法,更好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本质与运动规律。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1. 引言1.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在接受和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也对其进行了批判和发展,将其辩证法实践主义和唯物主义观念融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将其转化为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他强调了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将辩证法从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转向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认为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不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的意义在于,他不仅将辩证法从哲学上转化为了实践活动的指导原则,还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的研究中,为消灭剥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考,不仅是对传统哲学的一次重要革新,也是对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重要贡献。
2. 正文2.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发展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发展是他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交锋中最为激烈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过于理想主义,抽象和形式化,不够接近现实的社会和经济生活。
他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倒置的唯心主义”,即把现实世界的发展过程当作思维过程的再现,没有发现社会生活的根本矛盾。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提出了他自己的唯物辩证法,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对抽象的哲学探讨转向对现实社会的实践研究。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反映了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和超越。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静止的辩证法”,只强调思维的对立统一,没有将辩证法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变革和革命。
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将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使之成为驱动社会变革的理论工具。
赫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影响
赫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影响赫斯曾是马克思志同道合的伙伴,但随着思想分歧的产生,赫斯与马克思的关系变得逐渐疏远,最终分道扬镳。
但不可否认,赫斯的确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尤其是社会主义和经济学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马克思有着重要影响。
标签:马克思;赫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莫泽斯·赫斯是德国19世纪著名哲学家,也是最早在德国宣传共产主义理论的学者之一,恩格斯曾称他为“德国社会主义之父”。
赫斯曾和马克思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他的很多观点都曾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前面,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虽然二人后来因理论分歧而分道扬镳,但是,研究赫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渊源,尤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探索有重要意义。
一、赫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影响(一)对哲学共产主义的论证1837年,赫斯在《人类的圣史》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
1843年,赫斯在《来自瑞士的二十一印张》中发表了三篇文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行动的哲学》和《唯一和完全的自由》。
在这三篇文章中,赫斯对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全面集中的论证。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活动,但现实的情况是人丧失了自由活动的可能,其本质发生了异化,要使人重获自由就要扬弃这一异化的状态,这种异化扬弃的结果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和赫斯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与赫斯交往,在《莱茵报》时期二人接触较多。
马克思于1842年任《莱茵报》主编,此前《莱茵报》就刊登过赫斯的《德意志哲学派别》,文章指出,“当前的任务是通过消除贫困和确立社会主义原则的方法来解放全体人民。
”①此后,赫斯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上多次发表论文,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的阐述引起了执政派的攻击,为此马克思还以编辑的身份对赫斯的文章进行辩护,并多次肯定赫斯的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是从人的本质出发论述了劳动异化及其扬弃,进而阐述了共产主义思想,并且在《手稿》序言中提到:“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超越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超越
【摘要】辩证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哲学发展吏上,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 述了辨证法的基本原则和思想。但他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置的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批判并 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建立了唯物辩证法。从实践出发并用实践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相关哲学问题是马克思超越黑格尔辩证 法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批判和超越
“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
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述为处在不 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 的内在联系。”11胛》列宁也曾指出:“黑格尔提出两个基本要 求:(1)‘联系的必然性,和(2)差别的内在的发生’。非常重 要!据我看来,这就是下面的意思:1.某个现象领域的一切方 面、力量、趋向等的必然联系、客观联系;2.‘差别的内在的发 生’是差别、两极性的进展和斗争的内部客观逻辑。”[珊9s-96)恩 格斯和列宁的这两段话,实际上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做了 一个最简要的概述,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就其最主要的内 容来说,就是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的思想。
【责任编辑/韦丹丹】
39
万方数据
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超越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张丽红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 传承(学术理论版) INHERITANCE & INNOVTION 2011(4)
【责任编辑/覃飞燕】
-'I’,'',l’''''’,'''''''','''’,,',,,,’,''-’’'’’'-,'●●'''''''’'','''',,,’’,,,’’’’,,’'',''','●’'’'’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1. 引言1.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作为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思想遗产,是黑格尔在哲学领域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继承和超越的过程中,不仅承认了黑格尔的思想产生的重要性和深刻性,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批判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问题在于其虽然揭示了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但却将这种矛盾和发展过程理解为思维的自我运动,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淖之中。
马克思试图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将其从唯心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能够真正揭示社会现实、指导社会实践的哲学工具。
马克思不仅在思想上对黑格尔进行了转折,而且在实践中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灌输、承继、发扬、发展。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旨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同与批判,马克思展示了其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2. 正文2.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同与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同与批判涉及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批判。
在认同方面,马克思赞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认为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
他高度评价黑格尔关于矛盾、运动、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的理论,认为这些理论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的思想,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的研究中,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辩证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也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他指出黑格尔过于理想主义,忽视了社会现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站在头脑的观念和思维高度上,而不是从社会实践和现实经验出发的。
马克思试图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诠释辩证法,将其扎根于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之中,从而使辩证法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革命性。
浅谈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
浅谈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黑格尔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较大,从马克思的博士论又于一一《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就可以略见一斑,他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方式论证了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与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不同之处。
在他的论证下,伊壁鸿鲁不仅不是德漠克利特思想的抄袭者,而且还赋予了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以新的意义和光辉。
这是马克思的成功之处,但也因此这篇文章被打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作为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思想被搁置起来,导致国内对此研究较少。
实际上,早年的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对黑格尔的瞻仰和膜拜上,而是试图超越黑格尔。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出发,简要分析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继承黑格尔的思想又如何超越黑格尔的思想。
一、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从哲学史的视角引入了大量的史料,对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和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做了细致入微的对照,指出了这两者之间的一般差别和具体差别。
他在一般差别中指出,德漠克利特是一个怀疑主义的、实证的、用必然性分析问题的科学家式的哲学家。
而伊壁鸿鲁是一个独断主义的、经验的、用偶然性分析问题的体悟式的哲学家。
在第二部分具体差别的论述中,马克思将自我意识概念作为重点,采用了黑格尔辩证式的分析方法,在矛盾中寻找对立面,彻底抬高了伊壁鸿鲁自然哲学的地位,使那些怀疑和低毁伊壁鸿鲁哲学的人的谬论不攻自破。
(一)分析方式的相似性矛盾对立法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完成了对文章目的的论证。
得出的结论是,德漠克利特使用的是自然科学的方法,他苦苦求索作为结果的唯一因。
因此,他在用必然性分析事物时,只能看到构成事物的质,只能感受到事物的存在。
而伊壁鸿鲁用经验式的体悟来分析问题,从多维度考察事物,重视理性也重视感性。
因此,他和德漠克利特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原子除了会做直线运动和排斥运动外,还会发生偏斜。
正是由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产生了原子间的聚合,才形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恤伊壁鸿鲁的原子偏斜说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因为通过偏斜,形式规定显现出来了,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实现了。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与黑格尔同样是德国哲学家,都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二者在哲学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马克思的辩证法,可以看到从继承到超越的变化,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和与时俱进性。
我们来谈谈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他对辩证法的理论阐述和发展,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辩证法的方法论特点、逻辑和历史辩证法。
在方法论上,黑格尔强调思维的运动性和自我否定性,强调辩证逻辑的内在联系和统一。
在逻辑上,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三律”:即同一、斗争和统一。
在历史上,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理性的化身,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对立的诗意和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一点上受到了黑格尔的启发和借鉴,他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和超越。
一方面,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认同了黑格尔对辩证法的肯定和赞扬。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性继承,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不足和局限。
我们来谈谈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既继承了黑格尔的合理成分,也扬弃了黑格尔的虚妄成分。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倾向,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站在理念观念的角度,将人的实践活动与生产实践割裂开来。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也对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作了否定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物质辩证法为基础,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视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这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和发展。
第二,对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超越。
黑格尔历史辩证法是以绝对精神的理念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强调人类理性和自由的实现是历史的终极目的。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历史,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批判者和继承者,他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既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些思想,也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超越和修正。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即通过对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具体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他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对抗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的演化和进步。
马克思承认和发展了黑格尔对矛盾和统一的重要认识。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还体现在他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上。
黑格尔强调了意识和观念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而马克思则认为,意识和观念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个人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形态有机体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和观念意识的变化过程,从而批判了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的片面性。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并不是简单的接受和赞同,他对黑格尔辩证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超越和修正。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将辩证法局限于意识和观念的领域,将其局限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马克思认为,辩证法不仅仅适用于思维和观念,更适用于社会实践和物质世界。
他提出了唯物辩证法,将辩证法推广到社会和自然的各个领域,强调了辩证法的客观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体现在他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上。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认为思维和精神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而马克思通过发展唯物主义哲学,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发展。
他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对马克思来说,唯物辩证法是观察和改造社会的方法论,而不仅仅是理论方法。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批判与超越
摘要自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以往学界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时,往往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继承改造和对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吸取发展,但很少涉及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之间的关系。
为此,本文以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批判与超越为题,探究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
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等基本问题,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马克思自由观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现有成果,提出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
厘清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自由观和青年黑格尔派自由观的基本内涵。
第三部分: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理解,是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抽象意识形态和唯心史观。
第四部分: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超越。
马克思自由观属于唯物主义范畴,与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自由观以观念为出发点不同,唯物主义自由观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个人。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由观之所以能超越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自由观,实现自由的历史性转变,就在于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由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为考察对象,从现实的社会生活探究自由问题。
因此,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由观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具有了社会现实性、历史具体性、实践全面性的特质。
结语部分:阐明马克思自由观在继承、批判和超越中最终形成。
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维度,整体阐述马克思自由观最终成为完全科学的自由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自由观;德国古典哲学AbstractFreedom is the essence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Marxist philosophy.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is the direct theoretical sour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the past, when academics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hey often emphasized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Hegel's idealistic dialectics by Marxist philosophy and Feuerbach's materialism. Draw on development, but rarely involv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and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To this en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 and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from Marx's inheritance,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The first part: Introduction. To clarify the basic background of the topic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research plan, and to sort out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and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put forward the key points,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The second part: the concept of freedom in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Clarify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defects of Kant's practice of rational freedom, Hegel's absolute concept of freedom, Feuerbach's view of religious freedom and the young Hegelian concept of freedom.The third part: Marx's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Marx's understanding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is based on the rational core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criticizing the abstract ideology and idealistic view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The fourth part: Marx's view of freedom over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Marx's view of freedom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materialism. Unlike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the ideal view of freedom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materialistic concept of freedom is the real individual engaged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reason why Marx's materialist concept of freedom can transcend the ideal view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freedom lies in the fact that Marx's materialist concept of freedom is based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real individual" engaged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Investigate the object and explore the issue of freedom from the real social life. Therefore, the Marxist materialist concept of freedom transcends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of freedom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reality, historical specificity and practical comprehensiveness.The conclusion par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view of freedom. It clarifi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by Frankfurt School, Lenin and Mao Zedong. It points out that Marx's concept of freedom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epen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or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practice.Keywords: Karl Marx; view of freedom;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目录摘要............................................................. I Abstract ......................................................... II 引言. (1)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5)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6)第一章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 (8)第一节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 (8)一、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8)二、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的理论缺陷 (9)第二节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 (11)一、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11)二、黑格尔对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的批判 (17)三、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的理论缺陷 (20)第三节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自由观 (23)第四节青年黑格尔派:自由是自我意识的抽象扩展 (24)一、鲍威尔:自由是自我意识的哲学 (24)二、赫斯:自由是“精神的行为自由” (25)三、施蒂纳:自由属于“唯一者” (26)第二章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28)第一节马克思对康德实践理性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28)第二节马克思对黑格尔绝对理念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29)一、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29)二、必然与自由 (30)三、对象性劳动与自由 (35)第三节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爱的宗教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37)第四节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自由观的继承与批判 (38)第三章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观的超越 (42)第一节自由的社会现实性超越 (42)一、“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自由 (43)二、自由的社会关系性 (46)三、自由与物质生产的此岸性 (49)四、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51)第二节自由的历史具体性超越 (55)一、“人的依赖关系”社会与人的自由 (55)二、“物的依赖关系”社会与人的自由 (56)三、“自由个性”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59)第三节自由的实践全面性超越 (61)一、生产实践:自由实现的基础 (62)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前提 .. 64三、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剩余价值规律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66)结语马克思自由观:在继承、批判和超越中最终形成 (70)参考文献 (73)致谢 (7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0)独创性声明 (81)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81)引言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一)选题背景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线索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部分”的实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具当代价值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世界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和革命理论家,他的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在其社会批判理论中,深刻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又对其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本文将对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的先驱之一,他提出的辩证法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的辩证法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否定、否定之否定和合一。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过程实现的,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实现的。
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启发,认为社会的发展也是由于内部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实现的。
他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的演进中。
我们来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超越。
虽然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他也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是对现实的抽象化和理想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没有真正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倒立的”辩证法,即黑格尔只是将宗教、哲学和道德等观念颠倒过来,而没有揭示社会真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同时也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超越。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精神的辩证法,而他则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唯有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才能揭示其真正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提出了自己的辩证法体系,即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中,他认为社会的历史发展是由于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实现的。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实现的,这是社会历史演进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他认为,只有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历史,才能揭示其真正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才能找到改变社会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在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强调了物质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突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在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中,马克思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提出了以无产阶级革命为推动力的新社会形态。
最后在探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在哲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中的深远意义,指出了这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不仅对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在现实社会变革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继承、超越、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继承者和批判者,他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马克思承袭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一些思想,如对矛盾的理解、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等,但同时又对黑格尔的理论进行了超越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虽然揭示了世界的一般发展规律,但是把辩证法仅仅局限于思维的范畴,而没有深入到现实世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中。
马克思努力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辩证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理念的辩证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更加强调实践和社会变革,将其应用于实际社会生活中。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不仅是对于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2. 正文2.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体现在他对辩证法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继承上。
马克思在借鉴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类实践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首先,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矛盾的。
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的矛盾驱动的,而这种矛盾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对立
的统一。
这种对立的统一是一种新的质量,它推动着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
其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超越。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主要
是在意识层面上的,而现实世界中的阶级矛盾才是驱动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矛盾。
因此,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这种经济基础又
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这个矛盾的统一不是在意识层面上的,而是在经济
基础的变革中实现的。
最后,马克思还对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例如,黑格尔
过分重视意识的作用,将人的意识视作现实的主导力量,而忽略了经济基础的作用。
马克
思则认为,经济基础是现实世界的根本,而人的意识和思想只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马克思还认为,黑格尔没有正确地理解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将它们等同起来,而实
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
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是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贡献。
他
不仅传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而且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发展,为人类思想的进步
和科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论马克思对赫斯思想的超越逻辑
作者: 吴诗佑[1]
作者机构: [1]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132-13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6期
主题词: 赫斯思想;马克思;异化理论;来源
摘要:莫泽斯·赫斯在经济领域中的异化理论有其科学性,也同样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但无论如何,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诞生与确立,正是建立在批判赫斯异化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的全部思想理论的价值旨归,而马克思自身思想要实现变革,其中一个不可绕开的重要环节就是异化劳动的理论。
正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价值诉求出发,马克思从超越人的工具理性、从人的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人学价值高度,揭示了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的人学主旨。
基于此,对两种异化理论从哲学发展史的维度上做一番寻根究底式的探究,深入追问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来龙去脉,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对赫斯的超越与扬弃
主义俱乐部组织 的各种各样的讨论会 ,并提 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指出赫斯的修改和方 向。在赫 斯与马克思之间,他们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往 ,成为马克思从其政治思想 向经济异化论思想转化
的主要动 因。
本文 系 2 0 1 4年云 南省哲学社会 科学规划项 目 《 云南省 高校 少数 民族大 学生政 治认 同的现 状及提升路径研 究》
马 克思 主义理 论
马克思陈 明富
( 南京 大学哲 学 系博 士研 究 生)
[ 摘要] 赫斯是 首位把德 国哲 学与 法国社会主 义这两种不 同的学说 超级连接起 来 ,第一 次从 哲 学 和经济学视 角论证共产 主义思想的思想家,马克思 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在赫斯社会主义理论 的核 心 自 由共 同体 思想的直接影 响下形成 的。虽然说赫斯对共 同体思 想的研 究与探 索 曾经走在 马克思的前 面 ,
把个人 自由与共同体和谐统一作 为未来社会 的理想境界是赫斯与马克思这两位伟大 的共 同体
思想 家终 其一 生 的价值 目标 诉 求 。在 1 8 4 3年 至 1 8 4 4年 间 ,赫斯 精 辟 的 阐述 了人 类 共 同体 的实质 , 人类 共 同体理 应是 有 机 的 、 自由的 、和谐 的共 同体 。赫 斯认 为 ,平 等与 和 谐 是 未来 社 会 的最 基 本 的特 征 ,整个 地球 将 变成 为一 个人 间大 花 园 ,在 这个 大花 园里 只居 住 幸 福 勤 劳 的人们 ,这 些人 将 过着 人应 该 享受 的生 活 。到那 个 时候 ,人 类 完 全 是 为 了 消灭 贫 穷 而去 寻 找 贫 穷 ,但 是 很 少 有人 能
界 ,其有利 于当今全球化条件下 的社会治理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 的建设与和谐世界 建构。
论马克思对斯密价值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相关论述基本上都出现在第5章。
因此,仔细考察起来,布劳格实际上否定了斯密的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
熊彼特也强调,把劳动作为价值尺度与把劳动作为价值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同一件事。
他写道:“实际上,以劳动本身的价值绝不变动(情况并非如此)为理由或出于任何其他理由,选择劳动时数或天数作为表示商品价值或价格的单位,并不等于提出了交换价值或价格理论,正如选择牛作为表示商品价值或价格的单位并不等于提出了交换价值或价格理论那样。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尽管斯密强调了劳动这一因素,但他的价值理论根本不是劳动价值理论。
”①换言之,熊彼特在这里明确反对把斯密的价值理论概括为劳动价值论。
布劳格和熊彼特从斯密的论证结构和整体逻辑出发,试图证明,斯密的价值理论是收入价值论。
此外,我们发现,整个《国富论》的写作语境也表明了斯密的价值理论不能被概括为劳动价值论。
在《国富论》中,斯密明确区分了原始野蛮状态和文明状态,而他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处于文明状态中的商业社会。
从这一点出发可以判定,斯密的写作语境显然不是简单商品交换而是资本主义条件的下商品交换。
因此,他的价值理论致力于揭示的绝非是原始野蛮状态下的价值规律,而只能是文明状态下的商业社会的价值规律。
斯密在《国富论》第1篇第6章明确规定了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劳动价值论只适用于原始野蛮状态,而不适用于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的商业社会状态。
以上分析使我们对斯密劳动价值论的传统形象产生质疑,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斯密的论述中没有包含劳动价值论的维度呢?事实上,尽管布劳格和熊彼特都否认用劳动价值论概括斯密的价值理论,但他们也都承认,斯密的某些论述暗示了劳动价值论。
准确地说,他们认为,斯密的价值理论存在着自相矛盾和模糊不清之处。
正是在第1篇第5章讨论交换价值尺度的部分,我们可以找到种种暗示劳动价值理论的表述。
斯密明确指出:“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
继承、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
继承、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张首先;张後【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批判和继承18、19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通过综合创新和不断超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进行系统梳理,有利于澄清全球视野下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种种误读,彰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对解决当下全球生态危机的价值和意义.【期刊名称】《理论导刊》【年(卷),期】2011(000)008【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基础;继承;批判与超越【作者】张首先;张後【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思政部,成都610083;成都医学院思政部,成都61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8、19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继承达尔文、李比希、摩尔根、马尔萨斯、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生态思想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创新和不断超越逐渐完成了自身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建构。
19世纪自然科学中的生态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达尔文和李比希。
达尔文(1809—1882)出生于英国西部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
1831年,达尔文毕业于剑桥大学,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进化论思想通过对生物进化和生物进化动力问题的论证,彻底颠覆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被誉为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座最伟大的里程碑。
达尔文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对生物界动态演变的历史图景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在自然历史领域给神学目的论以致命的一击,掀开了长期以来笼罩在自然领域的一层神秘面纱。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赞扬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所引起的人类学革命,同时认为进化论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自然—历史”的基石,把长期处于“分居”状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紧密地联系起来。
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继承、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历史主义的继承、批判与超越作者:马建青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第11期马建青澄清唯物史观与19世纪德国激进表达的历史主义的关系,对正确认识唯物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马克思是在部分地继承历史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来实现自身突破的。
一方面,马克思继承了历史主义的核心观念,即“个体”和“个体发展”观,强调个别事实特殊的现实性以及个体是如何通过自身内部和诸个体之间的矛盾运动来实现个体和整体发展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不满于传统历史观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唯心主义性质和保守主义立场,通过承继于黑格尔并经过改造的辩证法,有效地解决了历史主义面临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不可调和问题,基于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和实践的观点揭示并展现了历史的丰富内容和客观规律,且由此宣示一切现存事物的短暂性。
[关键词]马克思;历史主义;继承;批判;超越[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9)11-0005-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历史认识论研究”(17CZX001)马建青,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马克思与历史主义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及历史学家或历史哲学家持续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尽管如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是模糊不清的。
一种观点认为,唯物史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历史主义。
这种观点虽然肯定了二者的共同性和承继性,但否定了唯物史观在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容易使人们产生唯物史观便是历史主义的错觉。
另一种观点认为,唯物史观是与历史主义的唯心史观判然有别的科学的历史观。
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二者在思想进程中的断裂性,但没有看到唯物史观是如何经由历史主义来实现自身突破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唯物史观是对历史主义的扬弃。
虽然这种观点既肯定了二者之间的继承性又肯定了二者之间的断裂性,但尚未更为细致地分析和考察这种扬弃在历史和思想中发生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马克思重大理论发现并在后马克思的思想史上发生重大影响的唯物史观绝不可能凭空产生,而是继承了自古希腊开始的西方思想史上的诸多优秀成果,特别是历史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并通过历史的辩证法将这些理智的质料综合起来,进而推升至一个崭新的科学高度。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论文
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论文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全文如下: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
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
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
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
在希腊,哲学的客观历史似乎在亚里士多德这个希腊哲学中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里就停止了。
马克思认为,这样一种理解显然割裂了罗马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内在关联。
这正是他要区别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原子论差别的一个重要动机。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外在的,只是量上的相互组合和凝聚,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势必会得出上述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对赫斯的继承、批判与超越作者:张驰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8期摘要:赫斯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之一,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是重大而复杂的,对于赫斯影响的研究不仅是要给赫斯以正确的定位,更是要理清马克思的思想脉络,肯定马克思的思想价值。
试图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释赫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以及马克思对赫斯的超越,从而更进一步明确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发展框架,深刻解读马克思哲学的伟大贡献与不可比拟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行动;异化;社会主义;实践;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073-02赫斯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对于马克思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话语表达上,还是思想发展上,赫斯对马克思的影响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
赫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的确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尤其在马克思思想发展早期,但这种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不能过分进行夸大,要正确地意识到马克思在《提纲》之后是根本性地超越了赫斯的,并对赫斯代表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进行了根本性的批判。
一、国内外关于赫斯与马克思关系的研究欧洲发起的“回到赫斯”这一运动引发了人们对于赫斯与马克思关系的思考,梅林、卢卡奇、奥伊泽尔曼等人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大多得出了消极的论断。
而科尔纽则首先肯定了二者的关系。
总体上来看,西方学界基本肯定赫斯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苏联和东欧学者则多数持否定态度。
(一)国外关于赫斯对马克思的影响的主要研究科尔纽首先将黑格尔哲学与法国社会主义相结合,他称赫斯的思想是对费希特的实践以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继承,而赫斯的这一理论也为共产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要在实践和异化这两个概念上受到赫斯的影响。
良知力关于赫斯对马克思影响的看法与科尔纽是基本一致的。
他指出一方面,赫斯的思想还处于从费希特到费尔巴哈的转变过程中。
而马克思则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拯救中阐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思想,但赫斯却并不赞同唯物主义,他和费尔巴哈一样从直观概念出发,不能把“活动”和“实践”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而只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山中隆次和■孝一比较了赫斯与马克思的著作,考察了科尔纽的两点结论。
山中隆次认为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受到赫斯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的。
但是赫斯并没有超越费希特的实践,他和马克思一个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马克思的实践是感性——对象性活动。
■孝一指出,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出发,能区分对象化和异化;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的赫斯却将异化的克服交给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则认为,异化的克服需要对其产生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进行变革。
广松涉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的阐述是深刻的,他把握到了“黑格尔左派自身内部的三种潮流及其综合”。
他承认赫斯的重要作用。
指出过去的研究无视或低估了赫斯的压倒性影响,在他看来,马克思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是立足于赫斯的立场的,而马克思超越了赫斯则是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并由此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二)国内关于赫斯与马克思关系的主要研究侯才开创了我国研究青年黑格尔派的先河。
首先,他主要是从费尔巴哈对赫斯影响的角度来研究赫斯的。
他将赫斯与费尔巴哈的思想关系定义为三部曲:转向、接纳与批判。
其次,侯才认为《论货币的本质》的影响主要在于《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穆勒摘要》)和《手稿》中。
同时,也看到了赫斯与马克思的区别,赫斯用社会性来表征人的本质,注重对交换和货币的理解,但马克思则抓住了真正的劳动。
张一兵将赫斯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思想先行者和同路人,甚至认为直到1848年赫斯才与马克思发生冲突,分道扬镳。
张一兵“基本认同科尔纽的观点”,既反对彻底贬低赫斯的作用,又反对广松涉对赫斯影响的夸大。
《论货币的本质》和“经济异化”思想的确对马克思产生了影响,但赫斯思想的渊源并不是费尔巴哈哲学,而是国民经济学。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回到赫斯”在启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同时,也容易将赫斯的影响夸大化,甚至由此导致对马克思思想的贬低和质疑。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绝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哲学家思想的拼凑和重组,因此,我们有必要给予赫斯正确的评价和定位,这是我们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行动、异化——马克思对赫斯的继承赫斯对马克思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尤其体现在二者的思想发展上。
赫斯是先于马克思面向行动与异化的,赫斯首先认识到私有制造成的社会问题,以及德国哲学由理论转向现实的行动的必要性,在对费尔巴哈宗教异化的社会层面的解读中,指向社会主义的建立,他始终影响着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进程。
(一)“密涅瓦的猫头鹰”的批判在《欧洲三头政治》序言中,赫斯宣告“德国哲学已完成了其使命,托福,我们得到了全部真理。
现在已是我们架起从真理的天空再次回到地上的桥梁的时候……正如不遵循真理的现实是坏的现实,没有被实现的真理也是坏的真理”[1]9。
赫斯的这一观点基本契合了马克思在《导言》中的论述,马克思指出哲学想真正实现自己,就必须首先消灭自身。
从上面的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内含的是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赫斯提出“认识历史是次要的东西,重要的是从过去和现在中推导未来,这样历史哲学才能成为行动的哲学”[1]22,“黑格尔的所有方法都不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1]24,赫斯行动哲学的旨趣在于“从黑格尔这种指向过去的理性的反思哲学走出来,过渡到趋向未来的实践的行动哲学”。
这样一来也就是对“密涅瓦的猫头鹰”的批判,历史不应是对过去的认识与概括,而应是面向未来的生成,然而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历史更进一步的不再是在人之外的尺度,而是人内在的生成。
(二)行动哲学赫斯的行动哲学是建立在对费希特的实践的基础上的,赫斯要将理论转为现实,注重行动的意义。
他在《行动的哲学》中指出宗教与政治“让一种抽象、让一种除了在个体本身中绝不真实的普遍去吞并现实的生活,现实的个体的生活”[1]91,德国将宗教发挥到了极致,而法国则是造成了政治的二元分裂,由此,赫斯提出精神的任务就在于行动,自由的核心是伦理和至善。
他批判抽象的、平均的共产主义,他将人挣脱不自由牢笼的途径归于精神。
与赫斯相类似,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指出了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差别,并论述了关于自由的问题,在关于挣脱束缚的枷锁时,马克思立足于无产阶级。
我们看到,赫斯立足于行动哲学,是要为社会主义寻找根基,他要建立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主义,但是他对于私有财产的根源的解读,仅仅停留于一种利己主义的泛滥,他要通过教化、道德、爱来实现他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这种空想性质与马克思的实践的共产主义是根本不同的。
(三)货币交往下的人的本质的异化赫斯在《论货币的本质》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关于劳动、交换、类的字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他称“现实生活只是在于人们的生产性的生命活动的交换,只是在于这种共同的活动,是个人的现实的本质……个体的生命活动的相互交换、交往就是个人的现实的本质”[1]138,“人与人的交往越发达,他们的生产力也越强大,人与人的交往是人的现实的本质”[1]139,他注重类活动的意义,类活动是基于现实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才能实现生产力。
赫斯分析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换,而这种生产性的生命活动也就是类活动。
马克思也在《手稿》中论述了关于人的本质及类生活的概念,并同样涉及了人的双重生成,即作为人的生成和自然的生成。
在后来的《形态》中也将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作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来看待。
接下来,赫斯指出利己主义的世界观是将个体视为生活的目的,类生活作为手段就是货币,货币是表现为数目的人的价值,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学同神学一样,关心的根本不是人,国民经济学是尘世的发财致富的科学,货币是相互异化的人的产物,是交换价值的体现,资本家、无产者都是丧失自由的不幸者,都不是为彼此而活动,不能自由地进行创造。
可以看出,赫斯是从流通、交换的角度来定义货币与人的异化。
赫斯在这里还是停留于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水平,只是从利己主义、从公人与私人的分立来理解人异化为货币这一事实。
在《共产主义信条问答》中,赫斯进一步明确了其劳动、享受、金钱、财产等概念。
“为了人类的生存对物质进行的任何一种改变都是劳动,劳动就是生活,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在劳动”[1]168,劳动可以分为自由的和被迫的,后者也可以说是一种雇佣劳动。
自由活动就是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和活动,并在行动中表现自己的本质,人的自由要依靠教育,并在最后提出了信奉爱和人道的宗教。
马克思也使用了异化劳动、雇佣劳动、财产等概念,但最后诉诸的手段不是教育,最后的理想也不在于爱和人道的宗教。
马克思人的实现与解放也不仅仅意味着自由。
从上述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和赫斯在文章中的确运用了很多相似的概念与行文结构,但是二者在逻辑内涵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在我看来,马克思的确如广松涉所说受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综合的影响,但这只是思想发展上的某一时期的共鸣,在实质上,马克思自从《德法年鉴》开始就超越了所有的青年黑格尔派。
而自《提纲》起马克思就开始了对赫斯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于赫斯的继承、批判与超越过程也就是马克思自身哲学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哲学变革,带给了哲学实践的革命,为共产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他由赫斯牵引走向了社会主义与费尔巴哈,但最终,超越了赫斯唯心主义、空想主义的行动哲学,开创了伟大的实践哲学与共产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1][德]莫泽斯·赫斯.赫斯精粹[M].邓习议,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韩立新.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回到赫斯”——赫斯和马克思的关系研究史回顾[J].哲学动态,2011(3).[4]仰海峰.赫斯:马克思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中介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