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一)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与当代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与当代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与当代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是指通过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和批判,揭示出其中隐藏的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始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都是基于经济基础而产生的,旨在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其中包括意识形态、法律、艺术等各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主要体现在列宁和格拉姆西的著作中。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帝国主义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侵略,使劳动人民被迫接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

“文化帝国主义”成为当时文化批判的重点。

格拉姆西则在《文化的批判与解放》中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他提出了“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概念,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媒体和文化工业给人们灌输消费主义思想,糅合了商业利益和文化创造,对劳动人民进行意识形态的控制。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与当代社会问题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文化媒体的商业化和泛娱乐化带来了严重的价值观扭曲。

大量的低俗内容和娱乐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他们趋向于追求短暂的满足和享乐,忽视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问题依然存在。

发达国家通过媒体和文化产业向其他国家输出其意识形态和文化产品,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压制和同化。

这种文化侵略不仅削弱了本土文化的生命力,也对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此外,当代社会中存在着深刻的分层与剥削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能够揭示其中的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

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批判,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体现了其深刻的批判性、自我批判性、实践性和超越性。这一精神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更是其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之初就致力于寻找人类解放解放的追求。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指出了人的生存状态的异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自我批判,不断反思和完善自身。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问题,更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力武器。通过批判旧世界,我们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正是这样一种力量,推动我们不断前行,探索人类社会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精神与当下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精神与当下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精神与当下意义赖大仁【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根源其思想理论体系,其中所蕴含着的世界观、历史观、人学观、美学观、文艺观等,一直在影响着现代文艺批评的发展.从当今社会发展与文艺发展的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精神,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唯物史观视野、价值立场与价值理念、批判精神等,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下意义.以此来审视当代文艺批评的现状,有些问题的确值得深长思之.【期刊名称】《江汉论坛》【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唯物史观视野;价值立场与价值理念;批判精神【作者】赖大仁【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命运便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而跌宕起伏。

在西方世界,当19世纪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幽灵便只能四处游荡,到处被当作洪水猛兽而遭到“神圣的围剿”①。

进入20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遭遇普遍危机,西方思想理论家们似乎突然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纷纷从其思想学说中寻找理论资源,来批判研究社会现实,乃至形成了影响不衰的“西马”学派。

直至前不久,由“金融海啸”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西方社会再次把目光投向《资本论》,重新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思考分析诡异的社会现实问题。

而在东方世界,马克思主义曾引发了震惊全球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方革命奇迹,于是马克思主义在许多地方被奉若神明。

然而随着20世纪末东欧巨变、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却又受到普遍怀疑。

但时至今日,在一些国家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似乎也并没有解决民众期待解决的根本社会问题,社会现实并不那么美妙乐观,人们还是回过头来,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重新认识思考现实问题。

可见马克思主义虽然自身命运多舛,但总是与社会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总是在这个社会遇到重大矛盾问题乃至严重危机时,被人们重新发现它的意义价值。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作者:周郑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分别从旧制度、历史和生活艺术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进行论述,对他们悲剧观的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马恩的悲剧观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历史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58-01一、旧制度的悲剧马克思在《导言》中提到:“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

因此,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

”①在这里,马克思主要论述了旧制度的悲剧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事物的灭亡是悲剧?马克思是以事物在人类历史上是否有进步性作为标准的。

马克思认为,凡是在人类历史上起到过进步作用的事物,它是历史真正的主角,它的毁灭就是悲剧,或者说它的毁灭性就是具有悲剧性的。

凡是在人类历史上起阻碍作用的事物,它是历史的丑角,它的表演是滑稽的,因而它的表演就是喜剧。

马克思正是以这样的观点观察欧洲封建制度的。

英法等国的封建制度在它灭亡的时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还没有完全丧失进步性,如英、法资本主义经济在帝制时代缓慢发展的时刻,英法形成了统一的帝国,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资产阶级必然要在政治上与封建地主阶级较量,封建制度也终会被新兴资产阶级所推翻。

但是,随着被推翻的旧制度,其中许多合理的、进步的因素也成为陪葬品,也会随之被毁灭。

因此,英法旧制度的灭亡是悲剧性的。

而在德国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况,19世纪中叶,英法等欧洲国家,早已成为经济上发达、政治上统一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德国依然是一个不统一的封建国家,当时德国还分割为三十四个封建君主国,农村广大农民还在农奴制的压迫下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封建割据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国封建制度完全丧失了它的进步性,它阻碍着历史的发展,它处处伪善和诡辩,处处用假象来掩盖自己丑恶的本质,它的存在就是不合理的,它是历史的真正丑角,因而就不具有悲剧性。

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的提出及其美学价值——重读马克思、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的提出及其美学价值——重读马克思、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2021年第3期学习与探索No.3,2021(总第308期)Study&Exploration Serial.No.308・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的提出及其美学价值—一重读马克思、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何信玉I,2(1.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杭州310007;2.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现代悲剧的核心观点,集中体现在二人1859年分别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两封信中。

在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敏锐地发觉欧洲1848年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与现代内涵——这次革命首次与反对资产阶级的“中心点”联系在一起。

在此基础上,他们将悲剧创作与现实革命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正式提出现代悲剧的理论范畴。

在美学史上,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突破和革新西方传统悲剧观念、打破资产阶级戏剧文学的束缚,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理论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悲剧批评;现代悲剧;《致斐迪南•拉萨尔》;《弗兰茨•冯•济金根》中图分类号:I0;B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3-0158-08《弗兰茨•冯•济金根》(Franz von Sickin-gen,以下简称《济金根》)是斐迪南•拉萨尔于1857—1858年完成的一部历史剧作,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这部作品的批评在美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地位,他们在革命运动的紧要关头对美学问题的关注,蕴含了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美学“契机”。

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社会上涌现出许多工人团体试图实践马克思描绘的社会理想,拉萨尔作为德国早期的工人活动家,正是其中一个团体(全德工人联合会)的领导者。

1848年革命作为当时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其革命范围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除了英国和沙皇俄国),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摧毁了反动的神圣联盟和维也纳体系,几乎就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重演,但革命最后以失败告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文化创意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研究"(19ZWC139)作者简介:何信玉,1989年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

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

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方法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批判。

它不仅对经济和政治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文化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探索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并分析其对当代文化现象的启示和影响。

一、文化批判的内涵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主要包括对文化的历史发展、阶级性质和功能的分析,以及对现实文化现象的批判和转化。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 阶级性质:文化是阶级社会中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要揭示文化的阶级性质,分析不同阶级对文化的控制和影响。

2. 意识形态: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观念体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要批判传统意识形态的偏见和狭隘性,提倡以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新的意识形态。

3. 创造和变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要通过研究和创造新的文化形式,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它强调文化的创造性和变革性作用,呼吁通过革命的文化实践来改变社会现实。

二、马克思主义对当代文化现象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对当代文化现象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批评。

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探讨的方面:1. 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对消费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它指出,消费主义文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商品经济的产物,通过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方式来控制和操控人们的意识和行为。

这种文化倾向使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和精神内涵的发展。

2. 大众传媒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对大众传媒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媒体垄断和操控的问题。

大众传媒被少数媒体巨头垄断,通过控制信息流动和话语权来影响和控制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这种现象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和思想上的单一化。

3. 文化产业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对文化产业进行了批判。

它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文化被商业化和商品化,成为了赚钱的手段和市场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b e ome e ;T o onigt n e n l n ee n fe itd tig icu ign trltig n u n e nfr d yt w ,p it oin ra d ai lme to xse hn s( n ldn aua hn s a d h ma n e
现 社 会 发 展 的 另一 种 可 能 性 空 间 , 外 在 的 价值 批 判 转 向历 史 的 自我 批 判 , 从 实现 对 资本 主 义 社 会 及 其 思 想 文 化 的 批
判 与超 越 。
关键 词 :马 克思 ; 恩格 斯 ; 悲剧 观 ; 化 批 判 精 神 ; 文 当代 意 义
T e p lrfe r gc e s n efo mul p e ihee tc n tu t e rl t n e h r fr r ’ n es r gc c n e tc a i sta i s e c r m i t l n r n o sr ci i v ea i sb — o
( o e eo ir t e H i nj n nvr t , a ri 1 0 8 , hn ) Clg l fLt au , e o g a g U i sy h e n 5 0 0 C ia e r l i ei b
Ab t a t h u t r lc tc s i tt tM a xS a d En es r gc c n e tc n an o n st l e itd fcs a d s r c :T e c lu a r i p r ha r ’ n g l’ta i o c p o t is p i t o al xse a t n i i

t e r g d n oiis,e o o y, n itr h n c n t cs t i wn s ca rt h o , I e e l n t r we n ta e y a d p ltc cnm a d h so t e o sr t hero o ilc i c t e r y u i y tr v a sa ohe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和阐释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和阐释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它的核心观点是基于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试图揭示现代社会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文化和意识形态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和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表现,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关系、阶级、政治和经济制度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批判文化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文化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无法脱离社会历史和社会阶级的制约,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往往是一种宣传和强化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手段,同时也是遮盖和掩盖阶级矛盾的具体表现。

文化让人们相信那些不真实的社会美好,消解人们的阶级觉悟,使得被统治阶级更加顺从,不再造反。

2、文化要素不同步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要素不同步是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种普遍规律。

当社会或者群体发生变化时,原有的文化产生失衡,出现文化冲突和文化创新。

当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一些资本主义文化要素将被取代。

3、文化性质多样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性质多样是文化发展的另外一种规律。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性质,而文化本身也可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文化性质多样性的批判,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可塑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具体的思想系统,通常具有一定的哲学、政治、道德、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阶级立场和利益倾向。

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几点:1、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的阶级性质和利益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常常使用意识形态,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且通过意识形态来欺骗和压迫被统治阶级。

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作者:李慧娟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影响颇大的一种现当代社会思潮,其最有价值的是它的批判精神。

通过对它的产生、发展、关注视角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找到它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契合。

其意识形态批判、工具理性批判和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性别结构和心理机制批判、社会经济发展行为批判,对我们反省现代化进程中的负面现象具有可贵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已流行了近一个世纪,是影响颇大的一股现当代社会思潮。

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1982年徐崇温先生出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至今二十几年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冷静地反思这些年的研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诸多不足和缺点。

比如: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以及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上存在着先入为主的情况,这影响到对它精粹思想的借鉴和吸收。

中国新一轮现代化的努力已历时近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整个中国社会又还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价值的内涵是它的批判精神,它提出和发展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论,对于我们反省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负面现象具有可贵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概念。

西方马克思主义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独立发展起来的。

这股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它的传统追溯到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

在这以后,人们就广泛地用这个概念称呼这一思潮。

但是对于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目前还未有统一的概念表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精神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精神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精神研究汇报人:2023-11-30目录CATALOGUE•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精神的背景与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精神的理论内涵•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精神在理论创作中的应用目录CATALOGUE•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精神对后世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精神的现代意义•研究结论与展望01CATALOGUE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精神的背景与起源01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快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工业革命的兴起0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精神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密切相关。

社会矛盾的激化03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政治体制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政治体制的腐败时代背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精神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英国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

马克思恩格斯对法国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圣西门和傅立叶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习经历马克思恩格斯在求学过程中,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与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的友谊和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经历马克思恩格斯在生活经历中,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个人经历与成长02CATALOGUE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精神的理论内涵分析性思维他们运用分析性思维,深入剖析社会矛盾和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局限性。

批判性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意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尖锐的批判和揭露。

独立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考社会和政治问题时,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不盲目接受既定的观念和理论。

否定性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考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质疑和否定,以揭示真理。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精神对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精神对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

利奥塔对于后现代的这种理解,正为越来越多的理论家所认同。

这使我们不能不看到,詹姆逊在其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上,确有某种刻板与守旧之处。

对后现代思想家对马克思的种种/解构0式解读,我们自然不必完全认同,却也不应简单拒斥。

站在/现代0思维的立场来看,对于马克思的学说,后现代思想家强调其方法而非结论,重视其思路而非体系,赞赏其某些片断而非整体;更重要的是,一些后现代思想家对马克思哲学中某些成分的强调,意在对作为整体的马克思文本进行拆解,使其呈现内在的对抗性和自我消解性。

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马克思的文本变得支离破碎,不再具有一以贯之的统一意义。

而站在/后现代0的立场来看,这种/支离破碎0既标志了既有的马克思主义阐释模式面临危机的症候,也同时孕育了克服危机的萌芽,由此,正是在这种/支离破碎0中,马克思的文本重新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詹姆逊等人在马克思主义和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所做的互文性解读,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文本内在的差异及异质性并不一定是灾难,相反,它可能为文本打开新的、无穷无尽的意义源泉;致力于构造完整的体系可能已不合时宜,在后现代知识状态中,面对不同的历史情势,可能产生不同研究路径的马克思主义,每一种研究路径都是值得考虑的;由此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就特别需要摈弃了。

参考文献:[1] 吴琼.解读现代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2] 詹姆逊.对现代性的重新反思[J].文学评论,2003,(1).[3] 詹姆逊.全球化与政治策略[C]//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85-286.[4]J AY M.M arx i s m and T ota lity ,Berkly [M ].Ca lif o r -n i a :U n i ve rsity o f Ca lif o rnia P ress ,1984:21,522.[5]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4.[6] 赵一凡.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J].国外文学动态,1987,(2).[7] 中国社会科学院.后现代主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29.[8] 王岳川,等.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77.V.[9] KELLNER D.P ost m odernis m ,Ja m eson Cr iti que [M ].W ash i ng ton :M ainnsonneuve ,1989.[10]J AM ESON F .Po st moder i s m,or The Cu lt ura l L og i co f L ate C ap itali s m [M ].D urhan :Duke U niversity P ress ,1991.[11] J AM ESON F.The Ideo log ies of T heo ry :V o.l 2[M ].M i n-neapo li s :U niversity ofM i nnesota P ress ,1988:179.[12] KELLNER D.C ritical Theory ,M ax i s m and M odern it y[M ].C a mbr i dge :Po lity ,1989:175.[13] 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M ].谈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5.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精神对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指导意义季 水 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收稿日期:2008-11-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变迁0成果之一(06BZW 005)作者简介:季水河(1954-),男,四川邻水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第七讲 马克思、恩格斯论悲剧

第七讲  马克思、恩格斯论悲剧

主二 要、 内马 容克
思 、 恩 格 斯 悲 剧 观 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对拉萨尔悲剧观 的批判中,阐明自己关于悲剧的观念 的。它消除了以往的悲剧理论的缺陷, 从而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释了 悲剧创作的实质。它在理论上的重大 贡献,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阐明了悲 剧冲突的本质和规律
高乃依的观点
《熙德》 高乃依
(4) 19世纪的社会悲剧
19世纪,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人与社 会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重新感到 人是环境的奴隶,是无情的经济规律 的牺牲品,于是出现了“社会悲剧”。 这种悲剧主要表现个人与社会环境的 矛盾冲突,要求个性的自由解放,反 对不合理的社会束缚和压迫。
易卜生的 《玩偶之家》
在文艺作品中,这种悲剧冲突一般都 有两对矛盾构成,一是外部冲突,即 悲剧人物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同他 的敌对的社会力量的斗争,这是造成 人物悲剧命运的外因。
一是内在冲突,即客观的社会矛盾所 引起的悲剧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斗争; 悲剧人物的斗争要求与自身的局限性 形成矛盾,这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 内因。这两种矛盾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构成悲剧冲突的统一体,推动着 事变的发展,决定着人物的悲剧命运。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狭义上的,它 要比前者严格得多,深刻得多。诚然, 艺术中的悲剧亦是生活中悲剧现象的 反映,但并不是一切生活中的悲剧都 可以成为艺术的悲剧。只有那些具有 美学意义的悲剧现象,才可能作为美 学范畴的悲剧,并在艺术中反映。
2. 悲剧的四种类型
悲剧,古希腊文的原意是“山羊的歌” 的意思。古希腊人以山羊献给酒神狄奥 尼索斯的时候,要伴以表演关于酒神的 故事为内容的歌舞,这便是悲剧的由来。 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悲剧也是反映社 会生活的,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悲剧形式和悲剧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 文学史上的悲剧,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解读齐美尔“文化悲剧”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解读齐美尔“文化悲剧”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解读齐美尔“文化悲剧”引言德国哲学家齐美尔在其著作《文化悲剧》中提出了一种对现代社会文化状态的批判,他认为现代文化充满了空虚、浮华和消费主义,导致了人的精神和文化的沦丧。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下,我们可以对齐美尔的“文化悲剧”进行深入的解读,揭示其中蕴含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逻辑和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在关系,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文化现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文化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是超越社会经济现实的纯粹精神产物,而是与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呈现出资本主义逻辑的一系列特征,如商品化、异化、功利化等,这些特征在齐美尔的“文化悲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齐美尔对于现代文化的商品化给予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现代文化已经被商业化和市场化所侵蚀,一切都被视为商品来进行交换和消费,而文化活动也不例外。

这种商品逻辑使得文化活动变得浮华、肤浅、功利,失去了原本的内在意义和价值,成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附庸。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文化的统治和改造,使得文化成为了一种商品和资本的工具,而不再是人类精神和情感的表达和反映。

齐美尔对于现代文化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他认为现代社会文化的整体趋势是异化和失去个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失去了控制和归属感,成为了资本家的附属品,而这种异化现象也在文化领域得到了延伸,人们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同样被异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工具,个人的独特性和主体性在这种异化过程中被剥夺和摧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侵蚀和剥削,使得人成为了自己精神和情感的异化者。

第二部分文化悲剧与资本主义逻辑在齐美尔的“文化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逻辑对于文化的深刻影响,资本主义的利益和逻辑渗透到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文化的主导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当代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与自我批判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的重要精神特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资本的批判以及与当代哲学的对话是其获得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做出时代性解读,分析了其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时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精神家园【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是对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精神推动作用。

德里达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大声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

①这里的“某种精神”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基于对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信念和人类的解放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批判性与自我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和自我批判的精神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外在现实的批判和对自我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不断自我超越和永葆先进性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曾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②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部分,但自我批判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么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

③今天我们“要想继续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中汲取灵感,就必须忠实于总是在原则上构成马克思主义而且首要地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批判的东西,那就是一种随时准备进行自我批判的步骤。

论马克思思想中的文化批判精神

论马克思思想中的文化批判精神

论马克思思想中的文化批判精神作者:米庭乐来源:《知与行》2020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的哲学实现了哲学存在方式的变革,即从传统的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

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就是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工人阶级正处于严重的异化状态,表明人的生存方式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更深层次地表现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

而这一人之生存方式的转变恰恰体现了马克思思想中的文化批判精神。

马克思思想中文化批判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为对马克思思想本身的理解与运用、马克思思想在这个时代的发展以及马克思思想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对中国民众的文化启蒙三个方面。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文化批判[中图分类号]G02;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6-0026-06自马克思思想诞生以来,一代代的研究者都在以不同的视角和方式解读着马克思,并形成诸多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如何解读马克思思想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方向。

总体看来,20世纪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大致沿着两个路向进行。

其一,是以马克思思想中的经济、政治观念为根本依据,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观点上升为绝对的客观规律,并将其机械地强加在本国的社会革命之中。

这主要是指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蘇联教科书体系。

其二,是将马克思思想视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在继承了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与革命性的基础上,将理论视野定位在现代西方社会的文化困境。

这一路向的代表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被视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则被视为“异端”,受到诸多指责。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精神。

应该说,较之经济与政治,文化是更为深层和根本的东西。

纵然我们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可以明显看到他对经济和政治的论述,但这些论述都最终指向了变革人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的解放与人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精神与当下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精神与当下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精神与当下意义作者:赖大仁来源:《江汉论坛》2011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根源其思想理论体系,其中所蕴含着的世界观、历史观、人学观、美学观、文艺观等,一直在影响着现代文艺批评的发展。

从当今社会发展与文艺发展的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精神,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唯物史观视野、价值立场与价值理念、批判精神等,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下意义。

以此来审视当代文艺批评的现状,有些问题的确值得深长思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唯物史观视野;价值立场与价值理念;批判精神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1)06-0099-03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命运便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而跌宕起伏。

在西方世界,当19世纪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幽灵便只能四处游荡,到处被当作洪水猛兽而遭到“神圣的围剿”①。

进入20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遭遇普遍危机,西方思想理论家们似乎突然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纷纷从其思想学说中寻找理论资源,来批判研究社会现实,乃至形成了影响不衰的“西马”学派。

直至前不久,由“金融海啸”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西方社会再次把目光投向《资本论》,重新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思考分析诡异的社会现实问题。

而在东方世界,马克思主义曾引发了震惊全球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东方革命奇迹,于是马克思主义在许多地方被奉若神明。

然而随着20世纪末东欧巨变、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却又受到普遍怀疑。

但时至今日,在一些国家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似乎也并没有解决民众期待解决的根本社会问题,社会现实并不那么美妙乐观,人们还是回过头来,试图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重新认识思考现实问题。

可见马克思主义虽然自身命运多舛,但总是与社会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总是在这个社会遇到重大矛盾问题乃至严重危机时,被人们重新发现它的意义价值。

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的当代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其中的哲学与人学思想,以及其他方面的思想学说,同样具有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内容及意义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内容及意义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内容及意义探析
韩霞
【期刊名称】《平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20)003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揭示悲剧的社会历史内容,为历史题材的悲剧创作和理论研究指明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总页数】2页(P71-72)
【作者】韩霞
【作者单位】商丘师院中文系,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
【相关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J], 郭玉生
2.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探析--以《济金根》评论为例 [J], 丁灿
3.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悲剧美学思想
——以舞蹈悲剧作品为例 [J], 王傲林
4.论“历史的必然要求”──也谈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普遍意义 [J], 杨从荣
5.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J], 郭玉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及传承-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及传承-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及传承-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学习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有益于我们在新时期继承与发扬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适应历史任务和时代主题的变化。

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巩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导地位,解决在建设中国特设道路上遇到的问题。

理解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主要特征与基本内容是传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批判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理论批判,实践批判,自我批判。

第一、理论批判。

所谓的理论批判就是将各理论与派别设定为批判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批判的对象进行的批判。

在对他人和自我批判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部批判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保持它旺盛的生命力与其科学性,最主要的原因是有批判精神。

第二、实践批判。

马克思主义领先于旧哲学的地方就在于其注重精神产生的物质根源,不仅仅在思辨的领域停滞不前,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能够负担起改造世界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局限于解释世界,同时在不断地改造世界的不足之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变革就在于它不是只做社会生活的旁观者。

第三、自我批评。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主要表现在它自身内在批判性上,并在这种自我批判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发展创新,自我变革。

自我批判就是要不断地自我反省、纠正、完善,在科学的道路上向前发展。

自我批判要以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为前提,能够不断的反思、扬弃与超越。

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主要特征包括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

第一、科学性。

科学的批判是以建立和创新为目的批判,绝不是为了批判而去批判。

这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是与其科学精神相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批判精神是一种辩证的以扬弃为实质的,辩证的是以保留有益的、积极的成分的途径前一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一)论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文化批判精神;当代意义论文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指向一切既有的和将要生成的事物,它最主要的批判雏度有三:一、指向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疆域;二、指向现有的造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三、指向主体自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觉醒。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从悲剧与政治、经济、历史的多重内在建构关系中来阐明悲剧的本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显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的当代意义应当如何解读,是停留于具体的结论还是深人本质精神?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的关键在于发掘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深层内涵,即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的文化精神。

具体地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具有实践性的、批判性的、行动性的文化精神,其宗旨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以人的劳动、现实的生产活动,即人的实践为现实基础而说明人类社会的生成与分裂,以及扬弃这些分裂与对立,使人类获得解放的一体化的革命的和批判的学说,具有鲜明的文化批判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包括悲剧观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精神,这从他们对传统农业文明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模式的批判、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充分肯定、关于大工业和科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的断言等不难看出。

所以还在1842年,马克思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就探讨了悲剧的成因。

当时他认为“不学无术”会造成悲剧:“不学无术是一股魔力,因而我们担心它还会造成更多的悲剧。

难怪最伟大的希腊诗人在以迈锡尼和戒拜的王室生活为题材的惊心动魄的悲剧中都把不学无术描绘成悲剧的灾星。

1843年3月马克思在致卢格的信中深化了这一思想,认为当年的斯图亚特王朝和波旁王朝悲剧,在于这些王朝像“满载傻瓜的船只”一样,“向着不可幸免的命运驶去,这是因为这些傻瓜根本没有料想到这一点。

这命运就是即将来临的革命在此马克思悲剧观的批判锋芒从根本上指向前现代人类的自在自发的生存状态和自然主义文化精神。

从这些关于悲剧成因的论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在此揭示了前现代农业文明中的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和政治生活的专制主义是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从而对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的专制主义、世袭制、封建割据、非理性关系、宗教、宗法血缘关系、封闭落后等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进行了无情批判。

可以说,马克思在此吸收了西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弘扬理性,张扬个体,高扬主体。

但是,我们又不能断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包括悲剧观完全等同于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文化精神。

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同时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社会机制和理性精神的深刻批判,例如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盲目运动所导致的经济危机的分析、关于劳动的异化的批判等,使他们的思想和悲剧观对20世纪现代工业文明的自我批判和自我修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43年夏天,马克思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就反对私人财产继承制,认为“财产的可变性”是造成不幸的悲剧的又一原因。

由此马克思所关心的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的异化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消灭私有制来扬弃异化,达到人性的复归。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来看,“异化”是其早期思想的核心概念,“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如果说前现代农业文明所要求的是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和政治生活的专制主义,从而造成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那么,取代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则是反对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而要求人的现实幸福、反对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而要求人的理性自由、反对政治生活的专制主义而要求人的天赋人权,从而形成了工业文明的三个基本取向的统一,即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工具理性的思维取向和民主法治的政治取向的统一。

现代工业文明的这种价值取向、思维取向和政治取向的统一,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即“消解”了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把人的存在方式从人对人的“依附性”存在转换成人对物的“依赖性”存在。

然而,人在对“物的依赖性”中“再度丧失了自己”。

例如马克思认为:“活动的社会性,正如产品的社会形式以及个人对生产的参与,在这里表现为对于个人是异己的东西,表现为物的东西;不是表现为个人互相间的关系,而是表现为他们从属于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是不以个人为转移而存在的,并且是从毫不相干的个人互相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消隐,物的关系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形成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

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

在资本获得独立性和个性的现实生产中,“不仅特殊的部分劳动被分配在不同个人之间;个人自己现在也被分割,转化成了某种部分劳动的自动机器”。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一切劳动都变成“抽象劳动”,现实的人的“独立性和个性”都被“抽象化”了,人的活生生的生命存在被蒸发为抹杀一切个性的死的资本。

马克思对工业文明的批判,揭示了这种拜物教意识,并将物的关系还原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在资本逻辑下人际关系的分化与阶级的形成,“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被异化为“资本,’(物)的独立性和个性,并且提出了“超时代”的历史任务,即把“人”从“物”的普遍统治中解放出来的历史任务,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历史任务。

这就是马克思的既根源于自己生活的时代,又超越于自己生活的时代的悲剧美学思想。

不管这个分析在今天有着怎样的后果,从马克思的哲学思路和悲剧美学来说,这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历史是非常深人的。

只有到了对商品拜物教批判的时候,马克思才从社会历史深处形成了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逻辑。

只要我们仍然处于资本支配一切的时代,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分析就仍然是我们面对当代社会实践与文化理念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自由和解放诉诸现实历史运动的实践过程,主体、理性和自由等不再是抽象的人的本性,而是具体实践活动中人的自觉,并在自觉实践中历史发展和生成的文明成果。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始终把社会历史作为思考和研究悲剧问题关注的对象。

1843年末至1844年1月,马克思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在这篇著名的文章里,马克思从历史的高度阐明了他对什么是历史的悲剧的看法:“当旧制度还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世界权力,自由反而是个人突然产生的想法的时候,简言之,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

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是世界历史性错误,而不是个人的错误。

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后,恩格斯和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关于悲剧的思想。

1851年12月3日,恩格斯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真好像是老黑格尔在坟墓里把历史当作世界精神来指导,并且真心诚意地使一切事件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伟大的悲剧出现,另一次是作为卑劣的笑剧出现,科西迪耶尔代替丹东,路易·勃朗代替罗伯斯庇尔,巴特尔米代替圣茹斯特,弗洛孔代替卡诺,一个畸形儿(按:指路易·波拿巴)和十来个随便碰到的负债累累的尉官代替一个矮小的伍长(按:指拿破仑第一)和他的做满圆桌的元帅。

这样,我们终于来到了雾月十八日。

马克思完全同意恩格斯的意见,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一开始就复述和深化了恩格斯的意见:“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

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科西迪耶尔代替丹东,路易·勃朗代替罗伯斯庇尔,1848-1851年的山岳党代替1793-1795年的山岳党,侄子代替伯父。

在使雾月十八日事变得以再版的种种情况中,也可以看出一幅同样的漫画。

当传统哲学和悲剧观将自己定位于形而上学之思时,理性自身的逻辑构成了它们的主题,在这样的思路中,历史是被忽视的,即使是在极具历史感的黑格尔那里,虽然他写出了《历史哲学》这样深刻的著作,但历史依然是作为逻辑的现实对应物出现的。

当理性脱离了历史之根时,理性就易膨胀为逻辑的神话。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变革,是继维柯之后,第一次明确地将历史作为哲学和悲剧观思考的主题,并在历史生活的基础上反思悲剧。

当马克思、恩格斯回到社会生活世界时,并不是一般地回到胡塞尔意义上的“生活世界”,这种生活世界是没有历史差别的日常生活领域,即海德格尔的“在世间”,马克思、恩格斯要回到的是具有历史性规定的社会生活世界,即资本主义社会。

自由的历史性实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就是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发展问题。

因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悲剧观的根本目的。

对马克思、恩格斯来说,重要的首先是如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化观念,这种社会批判理论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中具有活力的内容。

由此在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的建构上,黑格尔的辩证法起着方法论的建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黑格尔的辩证法具有批判精神,但这种批判并不是来自于事物之外,而是蕴涵于事物之中,这是事物的自我批判;第二,事物的自我批判来自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也就是说事物自身的裂缝为事物向另一种方向的发展创造了可能性的空间;第三,事物的发展与运动才使世界联为一体,这使得来自于事物本性的自我批判具有总体性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强调这种来自·于事物自身的内在批判性,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这是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的重要途径。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表明了他们所意识到社会自我批判的两个界限:第一,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以前,这个社会不可能真实地自我批判,这也是悲剧美学批判的现实界限;第二,即使一个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也不会自动地灭亡,这时人的主体批判意识就非常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