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马克思、恩格斯论悲剧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冲突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冲突观

第28卷第3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ol.28No.3 2019年6月Journal of Cho.^qi.^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J,.2019D01:10.13887/ki.jccee.2019(3).14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冲突观唐克文(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冲突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系统地论述悲剧理论的著作,其理论主要集中于致拉萨尔的评论悲剧《济金根》的两封信中。

两位革命导师不认为悲剧冲突的根源是亚里士多德的人物的过失,或是黑格尔所说的两种纯粹观念的对抗,而是立足于现实生活,认为是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人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最终遭到毁灭的结局。

文章从产生背景、具体理解、题材选择和影响价值等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冲突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悲剧冲突;历史潮流;悲剧选择中图分类号:A811;B835文献标识码:A1马克思主义悲剧冲突观产生的背景十八世纪40~50年代的德国正处于分裂统一的前夕,对内政治经济落后,对外连年战争,人民生活困苦,极度渴望摆脱分裂状态,改变生活贫困的现状,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打碎了人们的希望,社会阶级矛盾愈发尖锐&此时德国有志之士都致力于国家政治经济的改革,完成统一大业,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文艺作者对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也就离不开革命的主题,斐迪南•拉萨尔就是其中的一员&拉萨尔在1859年写成历史悲剧《费兰茨•冯•济金根》借古喻今,以十六世纪的德意志骑士阶层起义影射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拉萨尔创作出以济金根为代表的德意志骑士阶层最终失败的悲剧来美化当下的资产阶级,将骑士起义的失败归因于济金根决策的失误和不光明的手段等,认为其本身的存在与行动没有违背历史发展的进程,反而是肩负历史使命的,赋予其光辉美好的、符合人民愿望的抗争者与解放者形象+以此喻指德国资产阶级在1849文章编号:1674-5787(2019)03-0058-04年大革命时期的挫折与失败,为其推卸责任,认为德国革命和统一虽然一时受挫,但只是一时的过失与不查,资产阶级依旧是社会舞台上的主角,应与封建统治者达成妥协,用温和的手段施行社会改革,从而表达了作者拉萨尔本人的政治主张+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给拉萨尔的回信中,两位革命导师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严肃批评了剧中塑造起义骑士光辉形象,贬低平民大众,将悲剧原因简单推给起义领导者过失的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七讲 马克思、恩格斯论悲剧精编版

第七讲  马克思、恩格斯论悲剧精编版

主二 要、 内马 容克
思 、 恩 格 斯 悲 剧 观 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对拉萨尔悲剧观 的批判中,阐明自己关于悲剧的观念 的。它消除了以往的悲剧理论的缺陷, 从而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释了 悲剧创作的实质。它在理论上的重大 贡献,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阐明了悲 剧冲突的本质和规律
( 1) 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古希腊悲剧反映了古代奴隶制社会的 矛盾冲突,社会历史必然性与自然界 威力作为一种不能理解和不可抗拒的 命运与人相对立,最后构成悲剧。古 希腊悲剧在表现这类冲突时,不是把 人写成被动的、顺从的奴隶,而是写 出人对命运的不甘屈服和抗争,表现 人同自然斗争的英雄气概,所以又叫 做英雄悲剧。



一、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历史发


克 思
二、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主要内


恩 格
斯 论
悲 剧
马克思、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以及 其他一些文章中,对悲剧问题作了深 刻的论述,这是对欧洲文学史上悲剧 创作作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西方美 学史中悲剧理论研究的重大发展。
历一 史、 发马 展克
思 、 恩 格 斯 悲 剧 观 的
2.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正确地 分析了悲剧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建立在现实必 然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辨证运动的基础之 上的。他们认为,“历史上依次更替的 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 高级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 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 的理由。”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说悲剧 人物行动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 望中,而是从时代的潮流中汲取来的, 在所处的一定历史阶段是合理的。

马克思_恩格斯悲剧理论探析_以_济金根_评论为例

马克思_恩格斯悲剧理论探析_以_济金根_评论为例

第27卷第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7 No.1 2006年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06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理论探析——以《济金根》评论为例丁灿(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6)摘要:1859年4月、5月,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应拉萨尔的请求就他的历史悲剧《济金根》剧本发表意见,二人在以此为内容的两封信中指出:深刻的悲剧应当反映历史前进的进步力量与阻碍社会发展的旧势力的冲突并表现进步力量暂时的失败。

这一理论集中体现了马恩建立在科学的文艺学、美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对悲剧的理解。

关键词:悲剧理论;评价尺度;价值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6)01-0054-02早在公元前335年,亚里斯多德就在《诗学》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悲剧的美学理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悲剧)的布局应由顺境转入逆境,其原因不在于人物为非作恶,而在于他犯了大错误,这人物应具有上述品质(即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甚至宁可更好,不要更坏。

”①拉萨尔的《济金根》剧本内在的结构规律体现了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论述。

此剧本表现的是:16世纪的德国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间充满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形成了三大阵营:皇帝、诸侯、高级僧侣属于反动派;市民阶级和大量低级贵族属于改良派;农民和平民则属于革命派。

改良派中低级贵族济金根和胡登组成了一个贵族同盟,以自卫为名成立军队。

后来向高级僧侣特利尔选侯宣战。

但当他的队伍进抵特利尔城郊的时候,其增援部队被诸侯军迅速出兵截断,黑森伯爵和普法尔茨选侯都来增援特利尔,济金根不得不退守兰德施土尔城堡,贵族同盟的成员不敢前去营救,结果济金根负伤而死,胡登则流亡瑞士,不久死于苏黎世。

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观与中国经验阐释

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观与中国经验阐释

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观与中国经验阐释作者:张良丛,姜游来源:《学习与探索》 2019年第11期张良丛,姜游(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重庆 408100)摘要:马克思主义悲剧观是一种现代悲剧观。

它由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提出,经由威廉斯、伊格尔顿发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话语。

威廉斯、伊格尔顿细化和系统化了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理论,他们提出的情感结构、革命悲剧、现代悲剧、政治性等概念成为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理论解读和介入现实生活的工具。

中国现代悲剧经验在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的双螺旋情感结构中,体现出特异的经验特质。

对它的总结阐释,是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悲剧;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观;中国经验;威廉斯;伊格尔顿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9)11-0162-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审美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演进与美学问题重构”(19XJA751009)作者简介:张良丛,1975年生,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姜游,1974年生,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悲剧意识最早诞生于戏剧中,并且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其中孕育发展。

在古典时期,以肃穆高雅为风格特征的悲剧被定义为高贵的文化,表征着人类的某种存在样态。

古希腊悲剧非常发达,塑造了以《俄狄浦斯王》为代表的命运悲剧,成为文艺复兴之前的主导性悲剧观念。

其后,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戏剧形态演化出不同的悲剧意识。

现代时期,随着古典主义戏剧范式渐渐没落,悲剧逐渐溢出戏剧形式,进入小说等其他文学样式,悲喜剧之间的区分被打破,悲剧也失去了其主宰文化的高贵精神,成为走向日常生活的世俗悲剧。

现代社会中悲剧形态的变化给人造成了许多模糊的印象,甚至有理论家提出悲剧死亡的论调。

可以说,在现代文化体系中,作为一种文艺样式的悲剧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分量越来越轻,而萌发于其中的悲剧观念、悲剧意识则越来越重。

第七讲 美的表现形态

第七讲 美的表现形态

(2)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 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博克。 从外在形式和心理情绪两个方面,对比了优 美与崇高的不同。 他说:凡是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 或危险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 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 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 来源。
(3)康德深化了崇高的理论基础 。
官 员 娱 乐 , 别 拿 工 作 当 幌 子
(四)悲剧的表现形态
[根据西方美学史的发展,有三种类型悲剧:命运 悲剧,性格悲剧,存在悲剧 。]
1、体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牺牲。 2、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 一种是旧制度与新生世界的冲突; 一种是旧事物之间的冲突 3、小人物的悲剧。
思考题:用悲剧的本质,即矛盾冲突来分析 悲剧作品. 例如《俄狄浦斯》 中国有没有悲剧作品?
美论
美学理论核心 审美客体
形态论
存在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美感论
表现形态: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
审美主体
第七讲 美的表现形态
第一节
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
1、含义 2、感性形式特征:和谐、均衡、宁静、单纯 等。审美在感性结构上体现出统一性、整体 性。
3、特点: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的平衡 状态 。 (1)和谐感 (2)自由感 (3)纯粹的形式感
二、喜剧
1、内涵:喜剧是相对于悲剧而言的审美范畴, 它是指人物或事物在其实质与外表之间产生 的一种悖谬关系,又称滑稽。 ※ 喜剧所表现的都是生活中的否定现象。喜 剧是通过对丑的彻底否定和批判,来表达人 们对美的理想追求,并体验胜利后主体人格 的愉悦与轻松。 ※ 喜剧引起的效果是笑 。
2、喜剧的基本特征: 第一,揭穿旧势力、旧世界的内在空虚 本质和无价值形式, 以激起人们最后 埋葬它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喜剧的最基 本特征。 第二,笑是喜剧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第三,夸张也是喜剧的重要表现形式。 夸张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和本质

马列文论

马列文论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论«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班级084 姓名顾琳学号21 成绩文学作品中,许多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

关于悲剧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地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对悲剧的本质作了深刻的说明。

本文将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性。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爱情,社会,性格。

一、文学作品中的马克思悲剧观1859年,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机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拉萨尔·斐迪南,完成了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

此书借古喻今,通过描写德国16世纪的骑士济金根反对皇帝和诸侯的叛乱,表达了拉萨尔对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看法。

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济金根》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在给好友拉萨尔的信中表达了他们的悲剧观。

而恩格斯提出的“许多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核心。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悲剧冲突的根源不是观念,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悲剧观上与拉萨尔的根本区别。

艺术中的悲剧是现实中悲剧的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念认为:第一,悲剧是历史地具体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悲剧的事件和人物不是什么“普遍精神”、“永恒主义”之类的观念的化身,而是一定历史的现实在人们头脑中所映射的产物。

第二,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事件和人物都能够成为美学上和艺术上的悲剧的对象。

能够成为悲剧对象的,只是符合“历史必然要求”,在历史上具有合理性或者至少还没有完全丧失合理性的人物和事件。

《红楼梦》的悲剧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察:贾府的悲剧、大观园的悲剧和贾宝玉的悲剧。

这三层悲剧的性质不尽相同,它们一起所形成的悲剧意蕴,表明了悲剧的普遍性质。

它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历史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的提出及其美学价值——重读马克思、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的提出及其美学价值——重读马克思、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2021年第3期(总第308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3ꎬ2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08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马克思主义 现代悲剧 的提出及其美学价值重读马克思㊁恩格斯«致斐迪南 拉萨尔»何㊀信㊀玉1ꎬ2(1.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ꎬ杭州310007ꎻ2.黑龙江大学文学院ꎬ哈尔滨150080)摘㊀要: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现代悲剧的核心观点ꎬ集中体现在二人1859年分别致斐迪南 拉萨尔的两封信中ꎮ在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ꎬ他们敏锐地发觉欧洲1848年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与现代内涵 这次革命首次与反对资产阶级的 中心点 联系在一起ꎮ在此基础上ꎬ他们将悲剧创作与现实革命之间紧密联系起来ꎬ正式提出现代悲剧的理论范畴ꎮ在美学史上ꎬ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突破和革新西方传统悲剧观念㊁打破资产阶级戏剧文学的束缚ꎬ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理论影响ꎮ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悲剧批评ꎻ现代悲剧ꎻ«致斐迪南 拉萨尔»ꎻ«弗兰茨 冯 济金根»中图分类号:I0ꎻB83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3-0158-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 (15ZDB023)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 文化创意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问题研究 (19ZWC139)作者简介:何信玉ꎬ1989年生ꎬ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ꎬ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㊁硕士生导师ꎬ文学博士ꎮ㊀㊀«弗兰茨 冯 济金根»(FranzvonSickin ̄genꎬ以下简称«济金根»)是斐迪南 拉萨尔于1857 1858年完成的一部历史剧作ꎬ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这部作品的批评在美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地位ꎬ他们在革命运动的紧要关头对美学问题的关注ꎬ蕴含了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美学 契机 ꎮ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ꎬ社会上涌现出许多工人团体试图实践马克思描绘的社会理想ꎬ拉萨尔作为德国早期的工人活动家ꎬ正是其中一个团体(全德工人联合会)的领导者ꎮ1848年革命作为当时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ꎬ其革命范围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除了英国和沙皇俄国)ꎬ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ꎬ摧毁了反动的神圣联盟和维也纳体系ꎬ几乎就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重演ꎬ但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ꎮ1848 1851年期间ꎬ马克思曾作为革命的鼓动者和记者真正参与到1848年革命中来ꎮ在这场动乱中ꎬ马克思对巴黎工人在无人领导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孤军奋战的革命行为颇感震惊ꎬ此时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已预感到这次革命已经不仅仅是一次政治动乱ꎬ而是一场社会革命的先兆[1]ꎮ在此期间ꎬ二人密切关注现实革命的发展动向ꎬ并着眼于革命与悲剧之间的内在联系ꎮ1857年5月底ꎬ恰逢德纳来信邀请马克思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 美学 条目ꎬ马克思为此需要阅读相关的美学著作ꎬ虽然该条目最终并未撰写ꎬ但是马克思在1858年阅读弗 泰 费舍所作的«美学»札记中就指出 革命是最适合于悲剧的题材 [2]299ꎬ即有意识地将美学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相结合ꎻ直到1859年ꎬ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分别于4月19日和5月18日致拉萨尔的信中ꎬ马克思正式提出 现代悲剧 理论ꎬ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基本成熟ꎬ这两封信也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经典文本ꎮ㊀㊀一㊁关于«弗兰茨 冯 济金根»的论争1848年革命失败后ꎬ当时的革命者从不同角851度思考和总结了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ꎮ拉萨尔的«济金根»以德国16世纪20年代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为背景ꎬ描述了骑士阶级代表人物济金根举行叛乱惨遭失败的悲剧命运ꎮ拉萨尔实际上是试图通过戏剧创作的方式达到影响革命的目的ꎬ在他将剧本与探讨悲剧观念的信一并寄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后ꎬ二人对拉萨尔的悲剧观念作出了惊人的一致批评ꎮ在«马克思致斐迪南 拉萨尔»中ꎬ马克思首先在内容上肯定了拉萨尔所选取的革命题材ꎬ 你(拉萨尔)所构想的冲突不仅是悲剧性的ꎬ而且是使1848 1849年的革命政党必然灭亡的悲剧性的冲突ꎮ因此我只能完全赞成把这个冲突当做一部现代悲剧的中心点 ꎬ但是问题在于ꎬ你 所探讨的主题是否适合于表现这种冲突 [3]169?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ꎬ这是马克思首次从美学的角度提出 现代悲剧 的理论范畴ꎻ第二ꎬ虽然马克思在内容上肯定了革命的题材ꎬ但并没有完全忽略艺术的形式ꎬ他更加看重的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美结合ꎮ济金根作为落后的㊁骑士阶层的代表ꎬ在剧中被描绘成一位进步的革命者和民族英雄ꎬ拉萨尔试图从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这两种精神伦理力量的冲突中去寻找悲剧发生的根源ꎬ并将他覆灭的原因归结为方法上的 狡诈 和策略上的失误ꎬ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悲剧观ꎮ相比之下ꎬ马克思与恩格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中挖掘济金根悲剧命运的根源ꎬ思考并揭示出济金根悲剧的本质问题ꎮ㊀㊀济金根的覆灭并不是由于他的狡诈ꎮ他的覆灭是因为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ꎬ或者说得更确切些ꎬ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式 (马克思:«致斐迪南 拉萨尔»)[3]170据我看来ꎬ悲剧的因素正是在于:同农民结成联盟这个基本条件不可能的出现 但这样一来马上就产生了一个悲剧性的矛盾:一方面是坚决反对过解放农民的贵族ꎬ另一方面是农民ꎬ而这两个人被置于这两方面之间ꎮ在我看来ꎬ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恩格斯:«致斐迪南 拉萨尔»)[3]177ꎮ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揭示出济金根命运中真正的悲剧因素并不在于他的 狡诈 ꎬ而在于济金根作为垂死的骑士阶级代表来反对现存制度ꎬ即以旧的阶级方式(骑士的方式)去反对新事物和新制度ꎬ这样的方式本身就是落后和陈旧的ꎬ因而出现了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ꎬ这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矛盾冲突ꎬ也注定了济金根的斗争难逃失败的历史命运ꎮ概括而言ꎬ以上批评主要体现出马克思㊁恩格斯与拉萨尔之间两方面的理论分歧ꎮ首先ꎬ对 革命 的认识ꎮ在1848年革命期间ꎬ马克思㊁恩格斯与拉萨尔均认为以革命为题材的悲剧创作是必要的ꎬ但是他们对革命的认识并不在同一理论高度ꎮ拉萨尔指出: 一个目标必须用与其性质相合的手段来达到 革命的目标不能用外交手段来达到ꎮ 但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眼中ꎬ拉萨尔正是试图运用 外交 手段唤起革命的必要性ꎮ在拉萨尔看来ꎬ永恒的㊁客观的㊁辩证的矛盾是1848年革命的基础ꎬ他认为这次革命并不是一种特有的革命冲突ꎬ而是在过去乃至未来的任何历史时期的革命中都存在的㊁也会反复出现的冲突ꎬ他想要描述的正是这种矛盾现象ꎮ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而言ꎬ1848年革命是具有 世界历史意义 的伟大事件ꎬ因为这场革命首次与反对资产阶级的 中心点 联系在一起ꎬ革命的理论首次在实践中得到检验ꎬ革命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ꎮ在«济金根»中ꎬ拉萨尔犯了把 路德式的骑士反对派 看得高于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1850)中提到的 闵采尔式的平民反对派 这样一种 外交错误 ꎬ剧中引起读者同情的只能是贵族代表和落后的骑士阶级ꎮ拉萨尔不仅没有认识到这次革命的伟大意义ꎬ也没有认识到革命中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力量ꎬ更没有认识到这次革命的现代意义ꎬ这部剧作不可能成为19世纪革命优秀的宣传品ꎮ拉萨尔并没有发觉ꎬ他正是在自己虚构出来的㊁一般革命的矛盾斗争中陷入一种思辨性的 自我欺骗 :一方面ꎬ他力求进步ꎬ951反对旧势力㊁试图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ꎻ另一方面ꎬ他身上兼具小资产阶级革命主义的全部幻想ꎬ始终无法突破资产阶级左翼知识分子的狭隘与局限ꎬ①只能陷入他所谓的 一般革命 的悲剧ꎮ拉萨尔与马克思㊁恩格斯在基本革命观念上的分歧ꎬ直接导致了他们对革命悲剧观念理解上的偏差ꎮ其次ꎬ世界观和悲剧观的根本差异ꎮ拉萨尔信奉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世界观ꎬ他在致马克思㊁恩格斯的信中曾直言不讳地承认他是黑格尔的热心信徒 ꎬ并将这种观念贯彻到了自己的悲剧观念和戏剧创作中ꎮ拉萨尔的悲剧观念在另一封«关于 悲剧观念 的手稿»(附在1859年3月6日的信后)中有比较明确的表述ꎮ在这封信中ꎬ拉萨尔从主观观念出发ꎬ指出革命悲剧的本质在于 构成革命的力量和热狂的思辨观念与表现上十分狡智的有限的理性之间 存在着某种不可解决的矛盾ꎬ历史上 遭受失败的大多数革命 都是碰到这种狡智而垮台的 [4]21ꎮ按照拉萨尔的理解ꎬ任何革命的悲剧冲突都在于 狂热 ꎬ在于 靠观念对自己本身的强力和无限性的直接信赖 与 现实政治 的必然性之间的矛盾ꎬ这样的观点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完全是不可理喻的ꎮ恩格斯在1859年5月11日«致马克思»的信中将拉萨尔称为一位 庸俗的犹太人 ꎬ并直言不讳地指出 他拼凑写成的不会是什么好作品 [5]27ꎻ马克思更是极其愤慨地在1857年6月10日«致恩格斯»的信中ꎬ提到拉萨尔关于«济金根»的第二封信的 荒唐可笑 : 在这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面前ꎬ一个人不仅自己有工夫来写这种东西ꎬ而且还想叫我们花费时间来看它ꎬ实在不可理解ꎮ [5]129在这场论争中ꎬ引起马克思和恩格斯愤慨的并不是与拉萨尔探讨美学问题这一事件本身ꎬ而是在二人看来ꎬ在这次争论所涉及的一切重要的政治和历史问题上ꎬ以及在一般世界观问题上ꎬ拉萨尔都是不可理喻的ꎬ与他再进行任何进一步的争论都毫无意义ꎮ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ꎬ所谓历史上的悲剧性的事物ꎬ恰恰 是一种截然相反的东西ꎬ这就是人们同他们自己的行为的注定不免的后果的斗争 [6]458ꎬ斗争的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是多样的ꎬ 事件的悲剧性转折可以从极其各不相同的境遇中产生 [6]458ꎬ可以表现出多种悲剧形态ꎬ一旦当 历史的必然性 以一定形式发生ꎬ并且具有了自主性质ꎬ这种必然性的悲剧命运便是无法避免的ꎮ例如ꎬ骑士阶级和整个中世纪文化的覆灭同中世纪自身所孕育出来的资产阶级文明的冲突ꎬ就是这种悲剧的一个典型事例ꎮ在此基础上ꎬ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关于 旧制度㊁旧事物的悲剧 与 新制度㊁新事物的悲剧 观念得到了更加明确的表达ꎬ如果说前者必然性的失败命运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悲剧形态ꎬ那么后者则意味着一种新的悲剧的可能性ꎬ代表一种更加高级的悲剧形态ꎮ在历史上ꎬ悲剧的最高形态往往是组成革命历史运动的真正先锋队的人所处的境遇ꎬ悲剧主人公常常是历史上降世过早的英雄形象ꎬ悲剧发生的可能性的前提在于 新制度的产前的阵痛 [6]270ꎮ例如ꎬ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提到的平民革命家托马斯 闵采尔ꎬ 他的政治理论远远超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 他的政治纲领也接近于共产主义 [7]239ꎮ恩格斯指出ꎬ闵采尔的纲领是 对当时平民中刚刚开始发展的无产阶级因素的解放条件的天才预见 ꎬ闵采尔是 真正成熟的人民群众运动和当时任何一个活动家(即使是最革命的活动家)在那种历史条件下实际上都不可061①在卢卡奇看来ꎬ拉萨尔对悲剧性㊁戏剧的形式及风格的一切观点ꎬ都是从这种对革命的理解中产生出来的ꎮ拉萨尔陷入一种思辨的自我欺骗中ꎬ以为他找到了一般革命的内在冲突ꎬ从而成为1848 1849年德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很狭隘的极左翼的传声筒ꎮ他力图建立反对 旧势力 的统一民主战线ꎬ借助它来实现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ꎮ但是同时拉萨尔具有小资产阶级革命主义的一切幻想ꎮ对民主力量抽象统一的趋向是«既得权利体系»的基础ꎬ也是把像弗兰茨 齐格勒那样的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派吸引到拉萨尔这里来的原因ꎻ这种趋向实现无望是拉萨尔后来采取 托利 宪章派 立场㊁对工业资产阶级进行残酷的和片面的斗争而不伺时对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及其在普鲁士的政治代言人进行斗争㊁甚至与之结成联盟的主要原因ꎮ拉萨尔在«济金根»中就是要用艺术形象把这一失败的悲剧作为任何一般革命的悲剧表述出来ꎮ参见卢卡奇:«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拉萨尔关于‹济金根›的论争»(1930)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ꎬ第287-323页ꎮ能实现他们的社会向往之间的矛盾的牺牲 [6]404ꎬ他没有出路的冲突ꎬ比骑士领袖们起义失败的可悲境遇更具有悲剧性和现实意义ꎮ贵族地主革命家赫尔岑同样是一位典型的悲剧人物ꎬ列宁在«纪念赫尔岑»(1912)中指出ꎬ赫尔岑的精神悲剧是 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在欧洲)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 [8]283-289ꎬ赫尔岑的不幸在于没有看到革命的人民ꎬ同时囿于自己的阶级身份ꎬ他身上更多凸显的是独异个体与时代精神脱节的个人悲剧ꎬ但他伟大的精神力量仍然可以激励无产阶级播撒革命的种子㊁了解革命理论的伟大意义ꎮ无论闵采尔还是赫尔岑ꎬ他们都是所属时代的领跑者ꎬ当历史给予他们可以实现的任务目标ꎬ他们率先意识到并为之去努力ꎬ为了获得足够成熟的条件ꎬ他们只能以尝试性的㊁失败的或错误的方式亲力亲为ꎬ最后陷入难以摆脱的悲剧困境ꎬ这是个体的悲剧ꎬ更是时代的悲剧ꎮ而这些鲜活的悲剧经验都是拉萨尔的作品中没有预见的ꎮ总而言之ꎬ拉萨尔错误的革命观念造成了他世界观与悲剧观的偏差ꎬ他的主要错误在于并未对 两种悲剧 加以理论上的区分ꎬ因而脱离了整个社会历史与时代背景ꎬ也就难以发现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矛盾与冲突的新变化与新形式ꎬ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悲剧观念的现代意义所在ꎮ㊀㊀二㊁革命悲剧的 现代 内涵纵观整个西方悲剧美学史ꎬ马克思与恩格斯从纵深的社会维度与历史维度提出一种 现代悲剧 的可能性ꎬ从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㊁现代悲剧的审美范式ꎬ对于革新西方传统悲剧观念的理论束缚产生了革命性的理论影响ꎮ具体而言ꎬ这一审美范式的现代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ꎮ第一ꎬ在理论方法上ꎬ马克思主义悲剧观念突破了以往 人生悲剧 的理论范式ꎬ从社会与历史维度考察悲剧问题ꎬ既拓展了 悲剧 概念的外延ꎬ也使艺术创作与现实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ꎮ在马克思主义悲剧观念产生前ꎬ西方理论界关于悲剧本质问题的探讨ꎬ仍然主要囿于个人悲剧的审美范式ꎬ或者从主体内在的精神维度上考察悲剧的本质ꎬ或者从悲剧的审美效果出发探寻个体生命意义的升华ꎬ但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坚实的存在基础ꎬ最后转而求助一种强大而完满的精神力量的介入ꎮ关于悲剧的本质问题㊁悲剧的审美效果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的理论问题并未得到完满的解决ꎬ直到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观念的产生ꎬ这一问题才得到比较妥善的解答ꎮ马克思认为ꎬ人是历史的主体ꎬ也是悲剧历史的创造者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处境根本上源于主体所处的历史境遇与不合理㊁不完善的社会制度ꎬ也即是说ꎬ 自然的人 首先是一位 社会的人 ꎬ 异化的人 是生活在 异化社会 中的人ꎬ而真正实现全体人走出 异化 ꎬ是一个无比艰巨的㊁悲剧性的历史过程ꎮ在这个意义上ꎬ一方面ꎬ马克思与恩格斯继承了黑格尔的 矛盾冲突说 ꎬ赞同矛盾与冲突是构成悲剧的必要条件ꎬ提醒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和进步ꎻ另一方面ꎬ二人强烈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义悲剧观ꎬ认为真正的悲剧冲突绝非来自于观念和绝对精神ꎬ而是来源于现实的革命生活ꎬ我们只有将悲剧人物放置在更加广阔的现实矛盾中ꎬ才能真正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ꎬ继而找到真正的悲剧因素ꎮ可以看出ꎬ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念始终将主体人放置在现实革命历史的洪流中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中寻找人物命运的悲剧因素ꎬ从而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从美学角度提出的问题ꎬ具有了极其现实的意义和政治内涵ꎮ第二ꎬ革命的现代意义ꎮ1848 1849年在欧洲范围内爆发的革命运动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运动ꎬ这是马克思㊁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发表之前最重要的社会背景ꎮ列宁曾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1日)中通过考察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命运ꎬ指出19世纪上半期末在欧洲开始发生的这场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ꎬ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正是在这些革命的实践中走向了广阔的历史与政治舞台ꎬ获得了 新的证明与新的胜利 [8]305-308ꎮ1848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准备时期ꎬ也是马克思161主义理论的重要形成期ꎬ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间所写的㊁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初期著作(«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中ꎬ我们可以完全看到当时在欧洲已经形成的革命形式的迹象ꎮ这意味着ꎬ在1848年革命发生之前ꎬ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在理论上做好了迎接革命的准备ꎮ相比于此前的革命ꎬ1848年革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不是开辟资产阶级民主改造时代的初级的资产阶级革命ꎬ事实上恰恰相反ꎬ它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上发生的(此前已经有一个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ꎬ欧洲许多大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ꎬ即 它们是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展开的对抗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9]ꎬ正是这样一种 对抗 ꎬ在法国巴黎1848年6月的抗争中体现出来后ꎬ又开始在德国浮现ꎬ同时也在其他国家发生端倪ꎬ使这次革命具有不同于此前任何革命的新特点ꎮ马克思在这样的视点下反思悲剧问题ꎬ认为现代悲剧的中心点与首次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联系在一起ꎬ革命最 现代 的意义在于 革命终于可以不顾资产阶级的意志而开始了!与此前的革命相比ꎬ这场革命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而来ꎬ代表了一种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高级㊁与人的伦理要求更吻合㊁通往未来社会的价值诉求ꎬ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ꎬ无产阶级以无限的革命热情践行着自己的理论ꎬ这是当时乃至未来最先进的革命形态ꎬ代表一种 革命的新事物 ꎬ无论革命最终走向失败还是胜利ꎬ都象征着一种现代的进步力量ꎮ革命的悲剧性在于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ꎬ由于革命时机尚未成熟ꎬ当时的工人阶级还没有足够的组织性和自觉性ꎬ也没有一个先进政党的领导ꎬ因此无产阶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者ꎬ这样的革命必然会走向失败ꎮ第三ꎬ历史的必然要求ꎮ在西方悲剧理论史上ꎬ 必然性 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ꎬ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ꎬ悲剧作品的事件要按照 可然或必然 依次组织起来ꎬ悲剧诗人的职责在于根据 可然 或 必然 的原则描写 可能发生的事 ꎮ关于 必然 的含义ꎬ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有 两种必然性 ꎬ即因果必然性与逻辑必然性ꎬ在第五章又专门针对 必然性 作出界定:我们将 必然性 看做是一个条件ꎬ如果没有它作为伴随条件ꎬ 动物就不能活下去 善就不能存在或产生ꎬ或者没有它我们就不能除去恶或摆脱恶 [10]124ꎮ在亚里士多德看来ꎬ 必然性 是指 强制性和强迫 ꎬ亦即 阻止或倾向于妨碍 相反于冲动和目标的东西 ꎬ意味着某种 不能加以说服的东西 [10]124ꎬ总之ꎬ没有 必然性 就不会有悲剧的发生ꎮ例如ꎬ古希腊悲剧中往往描绘悲剧主人公经历某种必然性的悲剧命运ꎬ悲剧的结局常常是难以避免㊁非人力所能掌控的ꎬ因此常常被称作 命运悲剧 ꎮ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进一步指出 必然性 所指涉的伦理要义ꎬ即矛盾双方都在 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中 [11]284ꎬ悲剧主人公常常会陷入一种必然性的伦理困境ꎬ以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为例ꎬ主人公安提戈涅所代表的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价值观与城邦(理性㊁男性)之间发生对立与冲突ꎬ两者都具有伦理上的正义性ꎬ就是由于 各有特性或片面性ꎬ也必然要和他们的同类处于矛盾对立ꎬ要陷入罪过和不正义了 [11]286-287ꎮ安提戈涅的牺牲同时意味着自身所代表的价值在当时历史时期的失败ꎬ但是在强调这种 必然性 时ꎬ黑格尔从 绝对理念 与 世界精神 出发来考察人类的苦难ꎬ就使得被考察的历史变成了一种 神正论 ꎬ对于现实悲剧而言就显得有些不负责任了ꎮ在此基础上ꎬ马克思与恩格斯结合当时的革命情势ꎬ提出有一种 革命的必然性 ꎬ主要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方面ꎬ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时ꎬ马克思指出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2]ꎬ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先进革命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引领作用ꎬ对于德国当时的现实状况而言ꎬ无疑是一种对革命必然性的强调ꎻ另一方面ꎬ对于未来历史而言ꎬ 历史的必然要求 指向的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ꎬ这是现代社会最高级的审美诉求ꎬ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ꎬ即一个不存在不合理根源的社会ꎬ人与人㊁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ꎬ实现所有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ꎻ现实的261。

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内在根源论

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内在根源论

【内容提要】本文在确认马克思与恩格斯悲剧内在根源思想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讨论了他们关于“置于两方面之间”的悲剧观念。

【英文摘要】The paper,based on the internal causes of tragedy confirmedby Marx and Engels,makes a deeper study of their views ontragedy.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悲剧美学/内在根源/“置于两方面之间”【正文】在《马克思恩格斯悲剧冲突理论辨析》(刊于《文艺研究》1995年第4期)一文中,我曾简略地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悲剧根源仅仅在所谓客观必然性,相反,他们更多地揭示的是悲剧的主观必然性,揭示的是悲剧主人公坠入悲剧深渊的至深内在根源。

本文拟就此深入讨论之。

一着重从悲剧主人公内在方面去挖掘悲剧根源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在悲剧美学上的具体体现。

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本质上讲是人的失败了的实践活动。

作为文学艺术形态的悲剧,是现实生活中悲剧的高度审美化的反映,从而也就是人的失败了的实践的高度审美化的反映。

我们知道,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实践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实践主体将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和实践对象所构成的,而实践主体的人则是这个过程的控制中心。

因此,一次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实践主体而不是取决于实践对象。

确实,实践对象的客观性质也可决定实践的成败,例如它的暂时稳固性,它的相对于实践主体的暂时力量优势,这可能造成实践的暂时失败。

然而即使是这样看似失败于客观对象力量的实践,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主体方面。

因为一次严肃的实践之成败,主要取决于实践主体的人在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最主要的,是主体对作为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二,他的自由意志是否不失时机地顺应或同化了外在必然;三、他的实践手段(含政策策略)是否有力;四、他是否把实践看作是社会的实践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实践,因而正确处理了或调整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条件。

《马列文论选读》主观50题

《马列文论选读》主观50题

《马列文论选读》主观50题一、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语言的要求。

2.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语言的音乐性作为判断文学作品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3.从思维层面看,艺术精神的掌握世界有哪些特征?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谈艺术的社会作用的?5.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文艺的倾向性的问题。

6.简述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

7.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8.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文艺的真实性。

9.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10.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自然的人化”。

11.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影响文学发展的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具体制约关系。

12.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具体文本,简述文学创作客体的特殊性。

13.简述文艺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

14.简述恩格斯对于未来戏剧的理想。

15.如何理解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16.文艺应该如何具有倾向性?17.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的?这一分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有什么影响?18.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论美学观?19.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谈到的“文艺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20.简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二、论述题21.试述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论述文艺的社会性质的。

22.试述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美”这个命题。

23.结合列宁、毛泽东的思想观念,谈谈你对文艺家深入生活观察和学习的理解。

24.试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及其特点。

25.论述“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的含义、区别以及各自的创作意义。

26.结合具体作品,阐述现实主义文学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

27.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角度,探讨文学艺术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作用与使命。

28.论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29.分析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相关论述及其对社会主义文学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 第五版第七讲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 第五版第七讲

摘录
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 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 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 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 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摘录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 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 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 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 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 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 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 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 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摘录
当人们谈到使整个社会革命化的思想时,他们只是表明了一个事实:在 旧社会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社会的因素,旧思想的瓦解是同旧生活条件的瓦解 步调一致的。
当古代世界走向灭亡的时候,古代的各种宗教就被基督教战胜了。当基 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的时候,封建社会正在同当时革命的资产 阶级进行殊死的斗争。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 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 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最新马列文论选读-习题及答案

最新马列文论选读-习题及答案

《马列文论》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生产具有不平衡的关系是马克思在给《》一书写的导言中提出的一个命题。

2.恩格斯在《致保尔•恩斯特》一信中,将德国的小资产阶级与________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批判了奥地利资产阶级政论家________ 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3.爱莎是________的小说《旧人与新人》中的女主人公。

这位作家的国籍是奥地利。

4.“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命题出自恩格斯与________ 的通信,信中批评的是《》这部小说。

5.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 年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公开出版。

在此之前,卢卡奇在1923 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已经提出了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意义近似的“________”这一概念。

6.1844 年八九月,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第一次合作,着手合著《》一书。

7.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1857 年的《》一书。

8.把________视为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关键所在。

9.“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两个:在创作方面是卡尔•倍克,在批评方面是________。

10、“风格即其人”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________的《___________》。

11.马克思在《》中对欧仁·苏的小说《巴黎的秘密》和施里加的评论的分析是他们确立新的文艺观的一次认真的尝试。

12.马克思在《》中明确表述了艺术与一般生产关系的理论,特别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不平衡”的命题。

13.马克思在《》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

14.“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将____________的消极内容与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混为一团”而构成的思辨哲学。

15. 经典作家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浅析马克思的悲剧观

浅析马克思的悲剧观

以马克思的悲剧观看《茶馆》前几日,我在当代文学课上观看了电影版的《茶馆》,回去后自己又找到话剧原文细细看了一遍。

之所以如此用心,是因为《茶馆》触动了我。

在《茶馆》中我没有关注于它怎样反映现实,宣扬革命精神。

我看到了的是一个悲剧,一个悲剧的王利发,一个小人物悲剧的的一生。

老舍先生的《茶馆》讲述了主人公王利一心想经营好自己的茶馆,但最终茶馆被夺,他自己也自杀身亡。

主人公王利发是个谨小慎微的茶馆老板。

他只想好好经营自己的茶馆,因此他奉行的人生哲学就是:逆来顺受,不得罪人。

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安安静静做一个顺民。

侦缉队的两个“老主顾”敲诈他;更使他败兴的是两个大兵要娶一个女人,这种“生意”竟也跑到他的茶馆里来谈判。

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特务和反动会道门沆瀣一气,残酷镇压爱国学生和共产党人;17岁的女孩被迫卖笑;流氓特务要霸占他的茶馆。

最终他用一条绳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今天我讲的是以马克思的文艺观来解析它,那我们来看看马克思的悲剧观。

在马克思在《致费迪南。

拉萨尔》中,他的悲剧观点窥见一斑《弗兰茨·冯·济金根》剧本取材于16世纪德国的骑士暴动。

在剧本中,济金搬在意识皇帝查理五世不值得信赖,就决定起而代之,但最终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响应,进而走向失败。

剧本的作者拉萨尔将悲剧归结为济金根犯了策略上的错误,在实现弱的的方法上实行了狡诈。

拉萨尔认为,革命的悲剧是“由观念的无限的目的和妥协的有限的狡智之间的辩证矛盾构成的”,马克思的观点和拉萨尔是完全相反的,他在回信中批判了拉萨尔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济金根的悲剧,并不是由于他的狡智,“他的覆灭是因为一方面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悲剧除了它所具有的历史必然的矛盾冲突外,还应具备以下特征:悲剧应具有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内容;悲剧的主人公必须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悲剧人物总是虽死尤生,结局悲惨却能使人精神振奋,充满惊心动魄令人神往的巨大力量。

马克思悲剧理论

马克思悲剧理论

略论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主要构成与基本范畴——以马克思、恩格斯批评拉萨尔的历史剧《济金根》为基点【内容摘要】本文将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置于西方文论/美学史宏观视野中进行观照,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拉萨尔创作的历史剧剧本《济金根》展开的批评为中心,详细分析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首创的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三大主要方面和基本范畴:悲剧根源、悲剧冲突和悲剧精神,试图从中抽绎出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一般原则及其哲学根基与现实指向,并对其作出整合与评价。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悲剧根源;悲剧冲突;悲剧精神;《济金根》;一、西方文论/美学史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概说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卓越的无产阶级思想家与革命导师,生前虽未有任何系统的、具有坚实理论架构的文艺美学论著存世,但两人毕竟以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阐释、评价文艺美学现象并理论的根本的宏观的指导原则,这无疑是日后不断得以充实、丰富和发展并影响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包括文艺理论在内)体系的基石/逻辑基点所在。

戏剧/悲剧理论不啻是西方文艺理论/美学史上经久不衰的论题,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将悲剧的本质界认为“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始,关于悲剧的本质、根源、核心、表现、精神等诸多论说与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可以说汗牛充栋,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如是美学史的宏观历史/理论视野,独创性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对具体文艺作品的分析阐释中,概括抽绎出其悲剧观念与理论乃至整个文艺美学理论的。

西方文论/美学史上对于悲剧理论建构有过巨大贡献的理论家、作家星河灿烂,从古希腊至文艺复兴,从新古典主义到十八世纪,事实上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这一维度看,悲剧理论已经十分完满,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经典悲剧观念虽经历了曲折变化,但其基本精神一直雄霸欧洲从未改变。

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整个西方悲剧理论史甚或美学史上的某种“再创造”,其历史根源必须在历时流变中去挖掘。

第七讲 马克思、恩格斯论悲剧

第七讲  马克思、恩格斯论悲剧

主二 要、 内马 容克
思 、 恩 格 斯 悲 剧 观 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对拉萨尔悲剧观 的批判中,阐明自己关于悲剧的观念 的。它消除了以往的悲剧理论的缺陷, 从而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释了 悲剧创作的实质。它在理论上的重大 贡献,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阐明了悲 剧冲突的本质和规律
高乃依的观点
《熙德》 高乃依
(4) 19世纪的社会悲剧
19世纪,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人与社 会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重新感到 人是环境的奴隶,是无情的经济规律 的牺牲品,于是出现了“社会悲剧”。 这种悲剧主要表现个人与社会环境的 矛盾冲突,要求个性的自由解放,反 对不合理的社会束缚和压迫。
易卜生的 《玩偶之家》
在文艺作品中,这种悲剧冲突一般都 有两对矛盾构成,一是外部冲突,即 悲剧人物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同他 的敌对的社会力量的斗争,这是造成 人物悲剧命运的外因。
一是内在冲突,即客观的社会矛盾所 引起的悲剧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斗争; 悲剧人物的斗争要求与自身的局限性 形成矛盾,这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 内因。这两种矛盾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构成悲剧冲突的统一体,推动着 事变的发展,决定着人物的悲剧命运。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狭义上的,它 要比前者严格得多,深刻得多。诚然, 艺术中的悲剧亦是生活中悲剧现象的 反映,但并不是一切生活中的悲剧都 可以成为艺术的悲剧。只有那些具有 美学意义的悲剧现象,才可能作为美 学范畴的悲剧,并在艺术中反映。
2. 悲剧的四种类型
悲剧,古希腊文的原意是“山羊的歌” 的意思。古希腊人以山羊献给酒神狄奥 尼索斯的时候,要伴以表演关于酒神的 故事为内容的歌舞,这便是悲剧的由来。 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悲剧也是反映社 会生活的,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悲剧形式和悲剧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 文学史上的悲剧,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简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简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简析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文化批判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论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文化批判精神;当代意义论文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所蕴含的文化批判精神指向一切既有的和将要生成的事物,它最主要的批判雏度有三:一、指向尚未生成的可能性的疆域;二、指向现有的造物(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的造物)的自在性和异己性;三、指向主体自身,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觉醒。

由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从悲剧与政治、经济、历史的多重内在建构关系中来阐明悲剧的本质,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通过揭示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显现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空间,从外在的价值批判转向历史的自我批判,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的当代意义应当如何解读,是停留于具体的结论还是深人本质精神?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的关键在于发掘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深层内涵,即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的文化精神。

具体地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具有实践性的、批判性的、行动性的文化精神,其宗旨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以人的劳动、现实的生产活动,即人的实践为现实基础而说明人类社会的生成与分裂,以及扬弃这些分裂与对立,使人类获得解放的一体化的革命的和批判的学说,具有鲜明的文化批判精神。

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包括悲剧观体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主义精神,这从他们对传统农业文明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模式的批判、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充分肯定、关于大工业和科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的断言等不难看出。

所以还在1842年,马克思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就探讨了悲剧的成因。

当时他认为“不学无术”会造成悲剧:“不学无术是一股魔力,因而我们担心它还会造成更多的悲剧。

论悲剧中的冲突与反抗

论悲剧中的冲突与反抗

[ 摘 要】 冲 突和反抗是 悲剧形成 必不可少 的因素 , 悲剧 中人 与命 运 的斗争是 以解 决冲 突达 到和谐 的 ,
人 类 在 对 抗 命 运 和 死 亡 的冲 突 中升 华 , 在 压 抑 毁 灭 中不 断反 抗 , 而 最 终 的反 抗 是 无 法 消 解 的对 抗 。 悲 剧 人 物
和韩愈 的风格相 比, 柳宗元的散文显得 内敛的多。他十分
注重在 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上 的统一。议论一事时, 柳 氏不会直
城驿 》 等 。而柳宗 元的文章则多为“ 精 细描 绘” , 重于 “ 工笔 ” 。 他 把最美好 的景物 , 都转 化为具体 的文字 美 , 其文 整体勾 勒 与细致描摹 相融合 , 创造 出形 、 神、 情 全现的画 面 , 简 洁细致
人 们的悲剧观发生 了很大 的变化 ,但 总体 都肯定善 的力 量 , 强 调一种 人的崇高 、 神圣 感和心灵 的净化 , 始终 体现 了一种
理 性主义对 悲剧精神 的制约 。

悲剧人物遭受命运的各种磨难 , 但是他们表现 出的强烈 情感与非凡智力却体现 出了一种伟大 的人格 魅力。于是 , 在 为这些悲剧主人公扼腕叹息时 , 我们还带有一种至 高无 上的 崇拜感。朱光潜先生在《 悲剧 心理学》 中也指 出: “ 对悲剧说来
的 生 命 历 程 体 现 的理 性 意 蕴 , 最 终 可 以使 人 体 验 到 人 生 的 价 值 和 生命 的激 情 。
【 关键 词】悲剧 ; 冲突; 反抗 中图分类号 : I 2 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3 ) 3 一 o 0 7 9 — 0 1
罪的实现 , 这也正是人类 真实 的悲剧性处境。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现” 。②马克思也 同样说 : “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 过 , 一切伟大 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 ,可以说都出现两次 。他忘记补充一 点: 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 , 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 ③ 马克
思和恩格斯提到同样 的话 , 表述了对历史悲剧 的同样看法 。 在 世界历史领域 , 一切社会事物在发展过程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走 着曲折的路 , 当社会事物沿着上升路线行进时 ,这个时期历史就会造就 出
制度的灭亡是悲剧性 的。而在德 国却是 另一 种完全不 同的情 悲剧的 、 可歌可泣的。 而在 1 8 4 8年之后 , 无产 阶级和资产阶级
的矛盾 日益尖锐 , 开始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 资产 阶级的革命 性 消失 了 ,资产 阶级面对无产 阶级 ,小 资产 阶级依 附于共 和 派, 共和派依附于秩 序党 , 秩序党依 附于武装力量 。在 对付他 们 的共 同敌人 时 , 他们 沆瀣一气 , 而 内部却 勾心斗 角 , 争权夺 利。 马克思揭露了这群滑稽人 物内容与形式 的矛盾。 罗伯斯 比 尔、 拿破仑等伟大的悲剧人物革命 的 目的在于 “ 解除桎梏和建 立现代 资产 阶级社会 ” , 而路 易. 波 拿马等 人 的 目的却在 于把
还在农奴制的压迫下 过着极 为贫困的生活 ,封建割据严重阻
碍 了德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德 国封建制度完全丧失 了它 的进
步性 , 它 阻碍 着历史的发展 , 它处处伪 善和诡辩 , 处处用假 象
来掩盖 自己丑恶 的本质 , 它 的存在就是不 合理的 , 它是 历史 的 真正丑角 , 因而就不具有悲剧性。 “ 旧制度犯 的就不是个人 的谬误 ,而是世界 性的历史谬
鄙陋可厌的面貌掩盖起来 ” ,以虚假 的假象 掩盖腐败的本质 ,

哲学:美学考试试题(最新版)

哲学:美学考试试题(最新版)

哲学:美学考试试题(最新版)1、填空题()是日常体验的升华,是个体在亲自活动中对理想的生命形象的瞬间直觉,是心灵在直觉中的建构,是意义的瞬间生成。

正确答案:审美体验2、判断题《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是席勒。

正确答案:对(江南博哥)3、名词解释毕达哥拉斯正确答案: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强调和谐和比例,从数的比例关系来研究艺术的本质。

4、问答题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正确答案:马克思和思格斯扬弃了黑格尔悲剧理论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将悲剧中历包含的必然性和社会倾向性,与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斗争联系起来,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美学的社会历史及阶级的涵义。

思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指出,悲剧的本质正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所决定的。

凡是代表历史的必然要求、有益于推动历史前进助社会力量,在伦理上便是善的,在审美上便是崇高的;它的反面则是恶的卑下的。

人民群众及代表他们的英雄人物所具有的那种不惜牺牲自己以换取社会进步的“知其不可为而为”的英雄行为,是最高的善和最伟大的崇高。

他们在斗争中会遇到来自自然力量、社会力量以及自身的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因难,甚至合暂时失利、失败而造成悲剧。

这种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实践主体在与阻挡历史前进的现实社会势力及其它阻力进行斗争中所遭到的失败,这种现实存在对实践要求的压倒和摧毁,却愈能暴露现实存在的不合理和必然衰亡,也就更加显示出实践主体要求的合理性和必然胜利。

这就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了人们的实践和斗争,具有了崇高的美学价值。

从长远来看,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实践主体虽经失败但最后必将取得胜利,因而这种悲剧就能在悲悯和惊赞中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总而言之,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历史褶皱处的远观近觑——浅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历史褶皱处的远观近觑——浅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历史褶皱处的远观近觑——浅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黄树生;张晟【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是其文艺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成熟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致拉萨尔的回信中.马恩将悲剧置于历史的时空维度之中,其悲剧观带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用马恩的悲剧观解读中国古典悲剧,展现了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的多角度折射与多层次理解.马恩的悲剧观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的一种前景性理念.【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1(024)003【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马恩;拉萨尔;悲剧;历史;中国古典【作者】黄树生;张晟【作者单位】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01;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是其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859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自给斐迪南·拉萨尔的回信中,通过对其创作的“革命历史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分析和评论,进一步成熟与发展地诠释了他们的悲剧观。

恩格斯提出“置于两方面之间”的悲剧冲突观,具有极高的概括性和极大的普遍性,超越了前人的悲剧思维圈子,可谓“放之悲剧而皆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艺瑰宝。

用唯物主义的逻辑来研究和解读马恩的悲剧观,科学地剖析“悲剧”这一重大文艺现象,对于当代人进一步确立正确的文艺方向,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马恩在各自回信中分别批判了拉萨尔的唯心主义悲剧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结合他们对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总结,对《济金根》进行了深入批评,表明了他们对悲剧的看法。

拉萨尔在剧中把济金根的失败归咎于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即“企图用‘狡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目的’”,[1]213究其根本是“观念的无限目的和妥协的有限狡智之间的辩证矛盾”[1]215导致了他的覆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不是来自妖术或魔力,而是人自身造成
的,由人自己来承担责任。
同古希腊悲剧强调动作而不强调性格
相反,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开始强调
人物性格。即是说,悲剧的产生是由 于英雄人物或正面人物身上有一些 “性格弱点”,使他做出错误行为, 产生了悲剧,毁灭了自己。
莎士比亚的悲 剧《奥赛罗》
(3)怜悯悲剧
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些悲剧作品,注重刻
画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如高乃依的
《熙德》,描写的是主人公(罗德里克 )
个人情感与家世义务之间的矛盾冲突。 古典主义的这种怜悯悲剧,其实正是一 种家庭悲剧。 高乃依的观点
《熙德》
高乃依
(4) 19世纪的社会悲剧
19世纪,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人与社
会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重新感到
人是环境的奴隶,是无情的经济规律 的牺牲品,于是出现了“社会悲剧”。 这种悲剧主要表现个人与社会环境的 矛盾冲突,要求个性的自由解放,反
悲剧,古希腊文的原意是“山羊的歌” 的意思。古希腊人以山羊献给酒神狄奥 尼索斯的时候,要伴以表演关于酒神的 故事为内容的歌舞,这便是悲剧的由来。 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悲剧也是反映社 会生活的,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悲剧形式和悲剧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 文学史上的悲剧,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 1) 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古希腊悲剧反映了古代奴隶制社会的 矛盾冲突,社会历史必然性与自然界
物为“实现当代任务”而进行的斗争。
在他们取得统治权利以前和取得统治
地位的一段时期内,他们是生气勃勃 的,是革命者。
在这个阶段里,他们为争取实现历史
必然要求,而遭到的不幸与失败,就 是悲剧性的。而当他们处于腐朽没落 的阶级地位时,其灭亡就是符合历史 潮流的必然趋势,不是什么悲剧,而
是笑剧了。
(2) 旧制度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悲 剧 当旧制度的代表者被新的社会力量打 败,而旧制度本身在生活中还没有失 去其生机、力量和意义时,它的代表
对不合理的社会束缚和压迫。
易卜生的 《玩偶之家》
小仲马的 《茶花女》
3. 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历史中的悲 剧分类 上述说法,虽把握了悲剧的某种特点, 但其区分并不很确切,而且未能深刻 揭示悲剧的实质。在马克思、恩格斯
看来,现实历史中的悲剧大抵有这样
几种类型。
(1) 新的进步的社会力量同暂时还 是不可战胜的旧势力的斗争的悲剧
第 七 讲 马 克 思 、 恩 格 斯 论 悲 剧
一、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历史发 展 二、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主要内 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以及 其他一些文章中,对悲剧问题作了深
刻的论述,这是对欧洲文学史上悲剧
创作作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西方美 学史中悲剧理论研究的重大发展。
历一 史、 发马 展克 思 、 恩 格 斯 悲 剧 观 的
母亲杀死孩子,或者倒转过来——这些 或类似这些的事件便正是诗人所要选用
的了”。这样追求悲剧的“意外”效
果,势必就是强调悲剧是人力所不能
排除的,是命中注定的、无法避免的。
这种悲剧观,后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在
《生活与美学》中曾作过很生动的描述
与分析。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悲剧观。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命运的 悲剧”观
人物的毁灭,也有一定的悲剧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弗兰茨· 济金根和葛兹· 伯利欣根 冯· 冯·
就是这样的人物。他们“对皇帝和诸
侯所作的悲剧性的反抗”表明他们
“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堂吉诃德”。
主二 要、 内马 容克 思 、 恩 格 斯 悲 剧 观 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对拉萨尔悲剧观
的批判中,阐明自己关于悲剧的观念
历史条件的局限。
既要实现“历史的必然要求”,而
“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这就构成了尖锐的不可调和的悲剧冲
突。
在文艺作品中,这种悲剧冲突一般都 有两对矛盾构成,一是外部冲突,即
悲剧人物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同他
的敌对的社会力量的斗争,这是造成 人物悲剧命运的外因。
一是内在冲突,即客观的社会矛盾所 引起的悲剧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斗争; 悲剧人物的斗争要求与自身的局限性
并非要求屈服于命运。
威力作为一种不能理解和不可抗拒的
命运与人相对立,最后构成悲剧。古
希腊悲剧在表现这类冲突时,不是把
人写成被动的、顺从的奴隶,而是写 出人对命运的不甘屈服和抗争,表现
人同自然斗争的英雄气概,所以又叫
做英雄悲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
最好是写“意外的事件”,写命运的
无情捉弄。他说,仇人杀死仇人,不 令人觉得可悲;如果是“儿子杀死父亲,
悲剧冲突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具有重大
意义。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说悲剧
人物行动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
望中,而是从时代的潮流中汲取来的, 在所处的一定历史阶段是合理的。 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又是为何呢?这不外乎主客观两个方
面的原因,主观方面是指人物自身的
弱点;客观方面是指当时一定的社会
开的。没有典型冲突,也就无所谓悲 剧。
亚里士多德 的悲剧观
法国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布瓦洛 的悲剧观
黑格尔 的悲剧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 出了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
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
性的冲突”经典论断,从而赋予了悲 剧冲突以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它要 求作家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势去 揭示造成悲剧的深刻原因,这对把握
(2) 文艺复兴时期的性格悲剧
文艺复兴时期是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时 期。中世纪是最黑暗的时期,统治人的是
神性、神权和来世主义、禁欲主义。而文
艺复兴要求人从黑暗王国中解放出来,要 求人性、人权,人成为万物的中心和尺度,
人的独立自主得到突出,世界不再用神来 解释,而是用人来解释。人的生死善恶,
福祸荣辱等,不是神的旨意或恶的命运,
形成矛盾,这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
内因。这两种矛盾相互依存,相互作
用,构成悲剧冲突的统一体,推动着
事变的发展,决定着人物的悲剧命运。
2.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正确地 分析了悲剧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建立在现实必 然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辨证运动的基础之 上的。他们认为,“历史上依次更替的 一切社会制度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 高级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
由发生的时代和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
的理由。”
“历史的必然要求”,虽然暂时还不
能实现,以致造成体现这一要求的人
物的毁灭,但它最终必然会实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重视必然性,但并不
否定革命斗争成败中也有偶然性起作
用,因为必然性正是通过偶然性来表 现的。只承认必然性,而不承认偶然 性,就会陷入宿命论。悲剧具有必然 性,但也具有偶然性,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是指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群众为 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把巴黎的六月起义称为欧洲悲剧 的第一幕,而把维也纳的十月起义称为 第二幕。同样,巴黎公社也是一幕伟大 的悲剧。马克思认为,这些起义之所以 是悲剧,就是因为革命的力量还不够强 大,还不能够战胜反动的势力。
其次是指剥削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人
1.广义的悲剧和狭义的悲剧
悲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 广义的是作为通常用语的悲剧; 狭义的是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
广义的悲剧是极其广泛的,凡是生活
中不幸的、痛苦的、失败与死亡的遭
遇、下场和结局,不管它是什么样的 性质(自然的和社会的),也不管它 是由什么样的原因(自然的或社会的, 偶然的或必然的),也不管它是什么样
的人物(正面的或反面的),通常都
,它
要比前者严格得多,深刻得多。诚然,
艺术中的悲剧亦是生活中悲剧现象的
反映,但并不是一切生活中的悲剧都
可以成为艺术的悲剧。只有那些具有 美学意义的悲剧现象,才可能作为美 学范畴的悲剧,并在艺术中反映。
2. 悲剧的四种类型
的。它消除了以往的悲剧理论的缺陷,
从而在美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释了
悲剧创作的实质。它在理论上的重大 贡献,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阐明了悲 剧冲突的本质和规律 悲剧这个概念,就其深刻的意义而言,
通常是同人们为了某种有合理性的意
图而进行的紧张严肃的进取和争夺相
联系的。就是说,悲剧和冲突是分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