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黑人_作家的两难抉择和_哈莱姆文艺复兴_的二重性
《外国文学》试题
《外国文学》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下列关于作家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评价,分别指的是哪一位作家?①近代小说之父()②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③“文学中的林肯”()2.下列作品的副标题是什么?①《红与黑》()②《德伯家的苔丝》()③《名利场》()3.下列美学论著的作者分别是谁?①《拉辛与莎士比亚》()②《论浪漫派》()③《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4.下列“新人”形象分别出自哪一部作品?①拉赫美托夫()②英沙罗夫()③巴扎罗夫()5.下列人物形象分别出自海明威的哪一部作品?①杰克•巴恩斯()②亨利•腓特力()③罗伯特•乔丹()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5分)1.普希金的小说《上尉的女儿》表现的主要内容是()A.普加乔夫起义B.十二月党人革命C.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从魔法师手中救出妻子D.主人公篡夺王权,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最终失败的悲剧2、华盛顿•欧文有“美国文学之父”之称,其代表作《见闻札记》大部分内容写的是A.美国本土故事B.英国故事C.阿拉伯故事D.法国故事3、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是()A.英国宪章派文学B.德国工人革命诗歌C.巴黎公社文学D.苏联文学4、A∙H∙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大雷雨》中的女主人公是()A.不堪凌辱以死反抗旧势力的妇女B.在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C.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D.恪守封建礼教的贤妻良母5、易卜生《人民公敌》中所谓的“人民公敌”指的是()A.市长B.市政当局C.小业主们D.医生斯多克芒6、《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和吉姆殊途同归,逃到密西西比河上,目的是为了寻求()A.浪漫的爱情B.意外的财富C.革命的真理D.自由与独立7、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着力刻画的“硬汉子”形象是()A.杰克B.桑提亚哥C.亨利D.曼若林8.雨果在他的小说()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观点。
外国文学复兴提纲-修改001
一、名词解释1、三一律:指戏剧创作中地点、时间、情节三者的完整统一,即剧本的剧情发生在一个地点,时间在一天之内,情节服从一个主题。
2、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
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中的主人公康拉德,等等。
3、社会问题剧:易卜生创作的戏剧类型。
作品内容深刻,触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宗教、道德、家庭、妇女、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笔锋犀利,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
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把“讨论”带进了喜剧。
代表作品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
4、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
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著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5、新感觉派:日本现代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是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人。
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表示怀疑甚至否定,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依靠直观、直觉去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体和辞藻,来刺激人们的感觉。
二、简答题1、堂吉诃德的主要性格特征: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2、简述巴黎圣母院人物对照艺术:1主次人物的对照2人物之间的对照3人物自身的对照。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综合试题作业及答案
一、填空题1、发表于1926年的《城堡》是卡夫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的名字是一个符号K.2、象征性技巧在20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特征为越来越趋于多义化和朦胧化。
3、文学评论界通常把博尔赫斯的小说概括为“宇宙主义”或“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
4、《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由《分成两半的子爵》、《在树上攀援的男爵》和《不存在的骑士》构成.5、《一个陌生人的肖像》的作者是娜塔丽·萨洛特。
萨特(填作家名)在为《一个陌生人的肖像》再版时提出了著名的“反小说”的概念。
6、“意识的未形成语言的层次”指意识的前意识(或前意识层次)与无意识层次。
1、“自由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观念”;“选择”构成了存在主义文学对世界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和感受;它们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2、美国学者乔·拉·麦克默里在评论一个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创作特征时指出:他“一个手法普是把现实与幻想纯熟地融合起来,由于使用这种手法,他的小说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个纯粹虚构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事都是可能的,每件事都是真实的.”.3、这是一部由十篇小说的开头部分组成的长篇小说,这十篇小说的名字又组成一首诗。
这部小说是卡尔维诺(填作家名)的《寒冬夜行人》。
4、在20世纪占据西方文学主潮地位的是现代主义文学.5、西方文学界对“黑色幽默”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哈利·肖在《文学名词辞典》(1973)里说,黑色幽默又叫黑色喜剧,“由于它对当代社会常常采取不相容的态度,因此又叫病态幽默”。
有一些评论家还在把黑色幽默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的幽默"。
1.在20世纪占据西方文学主潮地位的是现代主义文学。
2。
1904年,卡夫卡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朋友马克思·布洛德(或布洛德),此人在卡夫卡去世后,整理出版了他的作品.3.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关于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文学特点的探究
关于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文学特点的探究作者:张捷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张捷(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摘要:哈莱姆文艺复兴指的是美国黑人知识分子自发组织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与此同时,这也是开辟黑人解放道路的一次重大探索,因此,直接影响了美国黑人文化的发展。
然而,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有比较明显的艺术特点,可以说,在作品的主题、背景、价值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受传统题材与人物形象的约束,重点对美国黑人民族进行了自我剖析,从而迎来了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一个新局面,不仅为今后黑人文学的发展打下牢固基础,而且为促进黑人文学繁荣作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哈莱姆文艺复兴;黑人文学;特点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27-02“哈莱姆文艺复兴”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表现为非裔美国文学与艺术史无前例的繁荣和创造力。
它是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和文化史上最具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在当今的美国学界被誉为非裔美国人文化生活中最富艺术创造力的历史时期,许许多多知名和不知名的年轻黑人作家们为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美国黑人在文学、音乐和视觉艺术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力。
因而复兴首先被看做是一场以哈莱姆为中心的文学运动,有的学者把这场运动又称为“哈莱姆文学复兴”。
这场文学运动见证了黑人文学的繁荣。
与复兴前相比,复兴时期的黑人文学,无论是在黑人作家和诗人所取得的成就上,还是在他们创作作品的质和量上面,都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生命力。
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首先,主要以底层人民生活为题材;其次,对传统黑人女性形象予以否认,并提出新挑战;第三,在创作形式方面有所创新,成绩斐然,对黑人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第四,重点是解释与传播黑人的文化。
Everyday Use人物分析兼论其主题
Everyday Use人物分析兼论其主题[摘要]在Everyday Use中,Maggie and Dee虽是出生于同一家庭的俩姐妹,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差异极大。
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两个人物的差异,并探讨了其主题。
[关键词]Everyday Use,人物,主题Everyday Use出自〈高级英语〉(第一册,张汉熙主编)第四课,其作者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Alice Walker。
作者在课文中以第一人称(mother of Dee and Maggie)巧妙、含蓄地道出两代黑人(mother and her two daughters)或者说同一代黑人(Dee and Maggie,two sisters)之间在思想观念以及黑人文化遗产上所面临的两难抉择以及他们所持的复杂态度。
尤其是关于黑人母亲对自己两个女儿(Dee and Maggie)的评价的描写更加有力地彰显了这种抉择的艰难和态度的复杂。
可见,Maggie and Dee虽是出生于同一家庭的俩姐妹,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差异极大。
一、Maggie and Dee差异分析作为少数民族最大的群体,美国的黑人是在经过数百年的交叉影响和相互作用下,非洲文化同美国白人文化的共同交融而孕育出的一种新型黑人—美国黑人或称美国非洲裔黑人。
由于美国政府在南北战争前一直奉行白人至上的政策,因此,虽然在数量上作为少数民族最大的群体的美国黑人,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却一直处于无权和被压迫的境地。
Alice Walke生于1944年,此时的美国在政治上较之从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比如说,轰轰烈烈的、席卷全国的废奴运动业已结束,发端于20 世纪20年代纽约市黑人聚居区—哈莱姆的“黑人文艺复兴”也方兴未艾。
因此,她所耳闻目睹的美国黑人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事实上,Alice Walke时代的美国黑人正面临着这样一种两难抉择:一方面,他们要不失时机地与白人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想方设法地保全自己的传统和文化。
赫斯顿作品中的多元主题
37纸 贵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20世纪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赫斯顿的作品中,大多数描写的是赫斯顿的故乡佛罗里达南部普通黑人的生活,她的作品可以看成是对黑人生活和自我的宣言以及对黑人身份的肯定。
她的作品主要展示了黑人文化与黑人传统,并且在多元的主题下为黑人寻找身份认同。
一、种族歧视下的黑人身份的问题(一)美国黑人的历史传统历史上,黑人是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并在白人私有的种植园里劳动和生活。
从第一批非洲黑人被运到美国,便开始了美国黑人被白人奴役的屈辱历史。
当时,美洲的黑人生活得就像牲口一样,他们被迫放弃自己种族的语言和文化,放弃自己的家庭,任意地被白人主人贩卖,沦为白人主人的“工具”。
美国黑人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他们只是白人主人的财产,“所处的地位只比赛马和纯种牛高出少许”,白人奴隶主剥夺了黑人学习的机会,因为白人奴隶主的农场需要这些贫穷的、没有文化的黑人为其劳作。
同时,他们却又说黑人天生愚昧无知,不适合学习,只适合做奴隶。
马克·吐温曾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要奴役一个民族,就是让被奴役的人相信他们自己就是劣等民族。
美国内战的爆发虽然在法律的层面上废除了奴隶制,但是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并没有因此消除,相反,还以其他更为细致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国白人为了加强对黑人的统治,构建美国白人所谓的理想社会,突出美国白人的中心地位,黑人不仅被迫与白人界限分明地生活在黑人居住区,更为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还被灌输着“白人优越”和“黑人低劣”的思想。
并且,白人种族主义者创造出一套种族“天性倾向”学说,他们认为欧洲人征服了世界,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而非欧洲人被他们殖民化,也是本性造成的。
白人认为愚昧、肮脏、低劣是黑人的本性,征服者或统治者生性高贵,被征服者或被统治者生性低贱。
因此,美国黑人成为种族主体缺失而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种族身份的特殊群体。
(二)黑人女性现实生存身份问题是个人或者集体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起因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起因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作者:潘晓东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31期潘晓东(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摘要】哈莱姆文艺复兴是20世纪初美国新兴黑人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是新兴黑人知识分子从文艺方面对黑人解放道路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对美国黑人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哈莱姆;文艺复兴;美国文学作者简介:潘晓东,男,硕士,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研究。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又称“新黑人运动”、“黑人文艺复兴运动”。
它是指20世纪20年代到经济危机爆发这10年间美国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的黑人作家所发动的一种文学运动。
它以美国黑人文化“首府”纽约哈莱姆为中心,以“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兰斯顿·休斯为代表,主要反映了美国黑人渴望复兴黑人民间文化遗产和振兴美国黑人文化的呼声和反对种族歧视、表现种族自我的决心。
1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原因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黑人掀起了黑人城市化的浪潮,大量的南部黑人涌入北方城市,大迁移让黑人直接地感受到了现代城市快速跳动的脉搏,大量新鲜而陌生的体验迫使他们改变思维方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条件的改善,黑人的自尊和独立意识得到了培养和增强。
哈莱姆顺理成章的形成这一运动的中心。
作为这场大迁移带来的,纽约哈莱姆区的人口从1900年到1920年翻了一番。
黑人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阶级分层,中上层黑人构成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土壤。
这决定了哈莱姆必然成为美国黑人的文化中心。
2)宽松的、自由的社会环境也为文学的繁荣提供肥沃的土壤。
哈莱姆文艺复兴于1917年前后的纽约黑人居住区,并蓬勃开展10余年,并不是偶然现象。
纽约是国际大都市,其开放的、多元的、世界主义的氛围有助于文化的生产和发展,在这里人们容易感到新文化的感染,艺术欲望容易得到激发,艺术才能有机会得到施展。
_新黑人_作家的两难抉择和_哈莱姆文艺复兴_的二重性
— 63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直冲云霄 ——— ……
(Baym , 1995∶2117)
这首诗显然是诗人为了表达对种族主义社 会中黑人苦难的关怀而作的 ,但同时他又通过 诗歌的形式和措辞 ,借用经典的神话 、典故表达 了要融入西方文学传统的强烈愿望 。诗中除引 用了人们熟知的《圣经》典故 ———上帝造人之 外 ,还重点借用了坦塔罗斯 ( Tantalus) 和西西弗 斯(Sisyphus) 这两个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来 影射黑人尴尬 、悖谬的凄苦遭际 。诗的第十二 行可能还会使人联想到威廉·布赖克 ( William Blake , 1757 —1827) 的名诗“虎”“( Tiger”) 的最 后两行 “: 怎样不凡的手和眼 Π敢塑造你一身惊 人的 匀 称 ?”(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Π Dare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 卡伦通过这些人们耳 熟能详的典故和引喻巧妙地将有关黑人的主题 带入主流文学中 ,旨在使白人也能意识到黑人 的处境 。这样 ,作者藉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得以 以传统艺术家的身份获得人们的认可 。这种急 切的归属感暴露出黑人作家心理上的依赖性 。 这也许是一种无奈之举 ,因为他们不得不依靠 “他者”来为自己定位 ,以确定自己的身份 ,因 此 ,卡伦声称他是一位诗人 , 而不是“黑人诗 人”,痛恨以“黑人诗人”的身份而受到庇护 ,希 望按照普遍的标准来衡量他艺术水准的高下 ( Tolson , 2001∶51 - 52) 。
外国文学2复习题(14年)
外国文学2复习题(14年)第一篇:外国文学2复习题(14年)司汤达: 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代表著作为《红与黑》。
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代表作《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果戈理:19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是《死魂灵》易卜生:19世纪挪威杰出的戏剧家,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他的“社会问题剧”对戏剧艺术的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是《玩偶之家》高尔基:20世纪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代表作是《母亲》卡夫卡:20世纪重要的奥地利作家,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代表作是《变形记》萨特: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是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恶心》马尔克斯:20世纪哥伦比亚作家,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百年孤独》三、指出文学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意义泼留希金:出自果戈理《死魂灵》,他是一个贪婪、吝啬的地主典型,果戈里用饱含辛辣讽刺和无情嘲笑的犀利语言,通过他对农奴主和农奴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乞乞科夫:出自果戈理《死魂灵》,他是一个唯利是图、狡诈无耻的农奴主兼资产阶级商人的典型,这一形象体现了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时贪婪的资本积累者的特征。
马奈特:出自狄更斯《双城记》,他富有正义感,风度优雅,充满智慧,但是却遭受到了侯爵兄弟的迫害,经历了长达十八年的苦难,最后他接受了仇人的侄子与女儿的婚事,放弃了报仇。
他的形象体现出了狄更斯创作中宣扬的圣诞精神,也体现出狄更斯在创作《双城记》时的意图:用爱消灭恨,用仁爱、宽恕、和解来代替阶级对抗卡尔登:出自狄更斯《双城记》,他是基督教仁爱精神的典型形象。
他的形象体现出了狄更斯创作中宣扬的圣诞精神,也体现出狄更斯在创作《双城记》时的意图:用爱消灭恨,用仁爱、宽恕、和解来代替阶级对抗玛丝洛娃:出自托尔斯泰《复活》,她原本是个善良、淳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蹂躏和抛弃后,流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起因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起因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作者:潘晓东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31期【摘要】哈莱姆文艺复兴是20世纪初美国新兴黑人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是新兴黑人知识分子从文艺方面对黑人解放道路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对美国黑人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哈莱姆;文艺复兴;美国文学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又称“新黑人运动”、“黑人文艺复兴运动”。
它是指20世纪20年代到经济危机爆发这10年间美国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的黑人作家所发动的一种文学运动。
它以美国黑人文化“首府”纽约哈莱姆为中心,以“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兰斯顿·休斯为代表,主要反映了美国黑人渴望复兴黑人民间文化遗产和振兴美国黑人文化的呼声和反对种族歧视、表现种族自我的决心。
1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原因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黑人掀起了黑人城市化的浪潮,大量的南部黑人涌入北方城市,大迁移让黑人直接地感受到了现代城市快速跳动的脉搏,大量新鲜而陌生的体验迫使他们改变思维方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条件的改善,黑人的自尊和独立意识得到了培养和增强。
哈莱姆顺理成章的形成这一运动的中心。
作为这场大迁移带来的,纽约哈莱姆区的人口从1900年到1920年翻了一番。
黑人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阶级分层,中上层黑人构成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土壤。
这决定了哈莱姆必然成为美国黑人的文化中心。
2)宽松的、自由的社会环境也为文学的繁荣提供肥沃的土壤。
哈莱姆文艺复兴于1917年前后的纽约黑人居住区,并蓬勃开展10余年,并不是偶然现象。
纽约是国际大都市,其开放的、多元的、世界主义的氛围有助于文化的生产和发展,在这里人们容易感到新文化的感染,艺术欲望容易得到激发,艺术才能有机会得到施展。
3)第一世界大战后,黑人的民族运动高涨,社会觉悟和阶级觉悟大大提高,民族自尊和民族意识进一步加强。
黑人以非洲传说为荣,一黑皮肤和黑卷发为美。
当代美国黑人小说“混杂性”创作动势透析
当代美国黑人小说“混杂性”创作动势透析摘要美国黑人作家的双重历史、双重传统导致了其双重文化身份。
一方面,黑人作家渴求与白人文化认同,得到白人文化的认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维护黑人身份和种族文化而与白人文化分离。
他们的双重身份使其作品在语言、叙述策略和主题等方面呈现出一种与白人主流文学具有差异性重复的“混杂性”特征。
这种混杂的状态不仅消解了所谓的白人主流文化的权威性,而且开启了创造、生成新意义的可能,为少数族裔文化的生存提供了生存空间。
关键词:美国黑人小说创作特征混杂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及其肤色问题的缘故,在文化身份上表现为既是黑人又是美国人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认证。
正是这种“双重意识”导致了美国黑人作家两难的创作困境。
一方面,黑人作家渴求与白人文化认同,得到白人文化的认可;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为维护黑人身份和种族文化而与白人文化分离。
他们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在同化和分离之间持续的张力”。
在当前全球化语境氛围里,在一些文学批评的有效介入下,当代美国黑人小说的创作发生了重要的转型,黑人作家对白人主流文学进行带有差异的模拟,即在表面语言符号一致的编码下以差异性的黑人英语表述来体现黑人性。
这种创作模式的转变使黑人作品呈现出一种与美国白人作品既相像又不同的“混杂性”特征。
这种混杂的、矛盾的并且模棱两可的生存状态不仅为处于边缘地位的美国黑人文学赢得了可发展的第三空间,而且有效地消解了白人主流话语中的各种等级制严格的界限与桎梏,成功地推动了世界各民族文学走向多元与并生的发展状态。
一美国黑人作家的创作困境及民族主义话语的危机美国黑人的前辈作为来自非洲的奴隶,被投放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地理、政治与文化环境之中,并被迫在异文化的环境中求生存。
这种生存方式的独特性同时也导致了杜波依斯所提及的黑人的“双重意识”的发生,即美国黑人在文化身份上表现为既是黑人又是美国人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认证。
浅谈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浪潮下的呐喊
浅谈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浪潮下的呐喊作者:耿颖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2期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左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活跃分子。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在“哈莱姆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下,这位伟大的女小说家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来推动这场运动的,从而在此时代浪潮中发出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的最强音。
关键词:左拉·尼尔·赫斯顿哈莱姆文艺复兴黑人女性作家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2-616-01“哈莱姆文艺复兴”是美国20世纪20至30年代黑人文化的一次勃兴运动,说它是“文艺复兴”其实并不十分确切,除了艺术和文学之外,它还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等各个领域,然而这场影响深远、规模空前的运动,在艺术与文学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更为显著[1]。
被艾丽斯·沃克誉为“南方天才小说家”的左拉·尼尔·赫斯顿,是20世纪美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活跃分子,著名非洲裔美国女作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第一个把民间传统融入现代文学的美国黑人作家[2]。
这位了不起的黑人女作家,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所创作的部分作品中,突出强调三大主题:“新黑人女性”、“黑人女性自我意识”和“黑人文化身份”。
一、“新黑人女性”形象的出现在美国早期,无论是白人作家还是黑人作家笔下,所描绘的黑人女性的形象是固定不变的,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黑人保姆形象,另一种是荒淫无耻的荡妇形象,还有一种就是没有主见,甘愿服从白人主子的混血儿形象[1],这个时期的作家们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可被称为“旧黑人女性形象”。
然而,随着“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一些黑人女性作家因她们特殊的身份和经历创作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女性形象”。
赫斯顿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塑造了“新女性形象”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主人公珍妮,正是一位全新的黑人女性。
Everyday Use人物分析兼论其主题
Everyday Use人物分析兼论其主题[摘要]在Everyday Use中,Maggie and Dee虽是出生于同一家庭的俩姐妹,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差异极大。
本文着重分析了这两个人物的差异,并探讨了其主题。
[关键词]Everyday Use,人物,主题Everyday Use出自〈高级英语〉(第一册,张汉熙主编)第四课,其作者是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Alice Walker。
作者在课文中以第一人称(mother of Dee and Maggie)巧妙、含蓄地道出两代黑人(mother and her two daughters)或者说同一代黑人(Dee and Maggie,two sisters)之间在思想观念以及黑人文化遗产上所面临的两难抉择以及他们所持的复杂态度。
尤其是关于黑人母亲对自己两个女儿(Dee and Maggie)的评价的描写更加有力地彰显了这种抉择的艰难和态度的复杂。
可见,Maggie and Dee虽是出生于同一家庭的俩姐妹,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差异极大。
一、Maggie and Dee差异分析作为少数民族最大的群体,美国的黑人是在经过数百年的交叉影响和相互作用下,非洲文化同美国白人文化的共同交融而孕育出的一种新型黑人—美国黑人或称美国非洲裔黑人。
由于美国政府在南北战争前一直奉行白人至上的政策,因此,虽然在数量上作为少数民族最大的群体的美国黑人,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却一直处于无权和被压迫的境地。
Alice Walke生于1944年,此时的美国在政治上较之从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比如说,轰轰烈烈的、席卷全国的废奴运动业已结束,发端于20 世纪20年代纽约市黑人聚居区—哈莱姆的“黑人文艺复兴”也方兴未艾。
因此,她所耳闻目睹的美国黑人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
事实上,Alice Walke时代的美国黑人正面临着这样一种两难抉择:一方面,他们要不失时机地与白人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想方设法地保全自己的传统和文化。
论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精)
论杜波依斯的“双重意识”及其对美国黑人文学的影响[ 09-02-14 10:06:00 ] 作者:郭晓洋马艳红编辑:studa0714摘要:通过对杜波依斯的介绍及其“双重意识”概念的解释,阐述了美国黑人的内在心理冲突问题和困惑所在。
指出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的概念是欧洲浪漫主义和美国超验主义的产物,从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两方面讨论了“双重意识”的内涵。
指出“双重意识”揭示了黑人性格的二重性和黑人作家的两难抉择。
分析了黑人文学作品中出现同化和分离之间的持续张力的原因,强调了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杜波依斯;双重意识;美国黑人文学;二重性;同化与分离长期以来,美国黑人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他们为实现种族平等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这一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美国黑人文学在许多方面有别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它反映了黑人大众的不幸遭遇和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同时也弘扬了黑人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权利的斗争精神。
美国黑人文学作品是现实的产物。
作为一种语言媒介,它存在的价值在于去直接反映黑人追寻自我的经历,表现置于“双重意识”围绕之下黑人的困惑,以及黑人在美国社会中被置于不知何去何从、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并展现黑人自豪和黑人自我实现的精神[1]。
由于美国黑人在北美英属殖民地的双重文化身份,只有更好地理解杜波依斯提出的“双重意识”才能正确而又全面地欣赏黑人文学作品。
一、杜波依斯与“双重意识”杜波依斯(W.E.B.Du Bois)是20世纪上半叶极有影响力的黑人运动领袖。
他极力反对华盛顿(Booker T. Washington)接受种族隔离的做法,强调争取黑人政治权利,以尽早争取到全面的人权。
杜波依斯参加创立了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1909),并担任协进会会刊《危机》的主编,猛烈抨击任何对其人民产生不良影响的东西。
为分裂的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_析托尼_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宗教思想
为分裂的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宗教思想洪增流 姚学丽 内容提要 当代美国黑人虽然取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仍然在自己的“黑人”和“美国人”这两个相互矛盾和对抗的身份当中痛苦地挣扎。
本文从宗教思想的角度对托尼・莫里森这位7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代表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认为托尼・莫里森通过自己的作品向黑人传达出她对当代黑人所面临的问题的看法———一种统一的、既有自我种族、民族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兼容白人文化的黑人宗教思想是黑人创立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两重性 宗教思想 统一 20世纪初,杜波伊斯(W.DuBois)在《黑人的灵魂》(The Soul o f Black Folks1903)一书中概括了美国黑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两难处境,“一个(黑)人总是感觉到他的两重性(tw oness)———自己是美国人,而同时又是黑人;感觉到两个灵魂,两种思想,两种不可调和的努力;在一个黑色躯体里,有两种相互较量的思想,它单凭其顽强的力量避免了被撕裂开来。
”①美国内战让黑人取得法律上的自由,却无法让美国黑人获得精神上、灵魂上的彻底自由。
杜波伊斯的话准确地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黑人的精神生存窘境。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黑人移民的特殊经历让他们与美国社会其他移民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没有直接的过去、历史和文化值得庆祝。
在白人文化霸权一统天下的局面中,虽然黑人在法律上独立于白人,但在精神上失去自我文化身份的黑人民族仍然遭受白人文化的奴役。
即使是20世纪,在经过两百多年的糅合之后,黑人仍然在自己“黑人”和“美国人”这两个相互矛盾和对抗的身份当中痛苦地挣扎着。
20世纪的黑人文学一直关切美国黑人精神上的痛苦状态,希冀通过文学的方式回答美国黑人在现代社会中怎样克服这样窘迫的“双重性”对黑人灵魂的折磨,怎样获得灵魂的完整。
20年代,哈莱姆的黑人知识分子宣布新种族意识的觉醒,并将自己的身份界定为“the dark brother”。
哈莱姆文艺复兴与兰斯顿
哈莱姆文艺复兴与兰斯顿•休斯作者:杨松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8期摘要:本文通过结合部分美国黑人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分析了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形成和发展;其中,重点介绍了兰斯顿·休斯,以及其诗《黑人谈河》,展现了黑人文学流派哈莱姆文艺复兴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哈莱姆文艺复兴;兰斯顿·休斯;黑人民族追溯美国黑人文学由来已久。
其渊源总是和美国黑人的特殊经历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被贩卖到美洲做黑奴之前,黑人有自己的历史。
很多人在途中死去,却没想到身为奴隶比死亡更糟糕。
内战之后,黑人涌向城市,使得城市生活两极化。
黑人民权运动等因素也造就了黑人文学和白人文学的不同。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美国主流文学中,黑人的形象是扭曲的。
就连马克·吐温这样的作家也不能克服对黑人的歧视,在哈克·贝利分中,吉姆是个重要角色,他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白人男孩的成长。
在《飘》和福克纳的《去吧!摩西》中描述的黑人与他们白人主人快乐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过着田园般的生活,这激起了美国黑人读者的反感,愤起用自己的经历和方式来抒写他们的生活。
黑人解放运动之后,由于工业的发展需要和农业工业化,大量南方人涌入北方。
在纽约的哈莱姆区,是黑人的主要聚居地,这里成为黑人生活的中心,吸引了众多的黑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来到这里。
他们反对父辈的价值观,进行艺术和文学创新。
发生在美国和欧洲的当代思想运动也深深影响了这些黑人作家,在这种觉悟和民族自尊心大为提高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和白人的生活,找寻自己种族的独特传统,重新评价自己的创作才能,在文学艺术中塑造“新黑人”形象:一个不同于逆来顺受的汤姆叔叔型的、有独立人格和叛逆精神的新形象。
这一文化运动的涌现被称为哈莱姆文艺复兴。
其中,以兰斯顿修斯,吉恩·图莫,康梯·卡伦为代表的一批作家用诗和小说来书写美国黑人的历史。
修斯的作品反映了他对黑人的爱,以及对黑人知识的洞悉。
神曲二重性
神曲二重性论《神曲》思想艺术的二重性《神曲》的二重性特点是研究但丁及其《神曲》的一个重要问题。
恩格斯认为意大利的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个评述,既指出了但丁的二重性,也是理解《神曲》的二重性的关键。
本文主要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创作艺术两大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种二重性正是但丁生活的时代社会生活矛盾和世界观矛盾的反映。
(一)对《神曲》思想艺术二重性的概述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对旧时代具有总结意义,而且他是站在旧时代那“神圣”的基督教文化土壤上前瞻新时代的曙光的。
但丁的“伟大”实际主要还体现在“人文主义的先驱”上,他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中世纪的反叛,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贡献,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来的。
他倡导人文主义,但又不一味地予以肯定,而是以基督文化中具有人文性的合理因素,去规范与评判。
这是“旧时代”和“新时代”的交替,“旧思想”和“新思想”的交融。
(二)《神曲》思想内容方面表现的二重性。
以宗教观念来看,《神曲》中对禁欲主义,宗教神秘主义屡有表现。
《神曲》中对人的贪、食、色等欲望进行了惩罚和批判,让这些“罪人”在炼狱中饱受折磨。
但丁“出于渴求与他们相会,竟朝火焰弯下了身”,一方面狂热地追求精神向天堂的飞升,一方面对“上帝的代言人”教皇和荒谬的神职人员大加讽刺。
以政治观念来看,《神曲》将拯救意大利的希望系于和教皇对立的国王手中,对贪婪荒谬的教皇大加鞭挞,此外又将伟大的腓特烈二世置于地狱第六环中受火烧之苦,深刻地认识和探讨了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未来。
表现了但丁对祖国,对城邦的关注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富于现实意义。
以爱情观念来看,但丁对爱情的认识既宣扬了禁欲主义,又歌颂了肉欲的世俗爱情。
面对保罗和弗朗西斯卡的爱情,他又抱有悲戚的同情——“你们的不幸遭遇令我伤心怜惜,泪流如注”、“一个幽魂在陈述这爱情经历,另一个幽魂则在不住哀啼;这使我不胜怜惜,我蓦地不省人事,如同突然断气。
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特点
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精神特点作者:刘子桐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0期摘 ; 要: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是二十世纪初美国黑人发起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具有鲜明的精神特质,其追求平等自由的顽强精神与美国主流精神具有辩证统一性。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正是黑人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也是黑人文化能够融入到美国主流文化、成为美国主流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根本因素。
关键词:哈莱姆文艺复兴;黑人文化;黑人文学中图分类号:I712.02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083-01哈莱姆文艺复兴是二十世纪初美国黑人(亦称非裔美国人)以美国纽约哈莱姆区为中心发起的一次黑人文化复兴运动。
在这场复兴运动前后,美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黑人文学家、艺术家,非裔美国人的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文化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从而使得美国黑人产生了具有鲜明美国特色的族群文化,并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所认识、接受。
美国黑人在实现种族解放的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双重身份”问题。
“双重身份”理论是由黑人思想家、文学家、政治运动家杜波伊斯首先提出的。
杜波伊斯(1868-1963)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黑人运动的领导人物,他在 1903年出版的著名的散文集《黑人的灵魂》中提出了“双重意识”的重要概念——“黑人总是感到自己有双重身份——美国人、黑人,同一个黑色肌体里有两个灵魂、两套思想、两种互不相容的渴求和两个互为冲突的理想”,自此成为黑人心里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
“双重身份”论的提出为美国黑人的种族解放事业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一方面,黑人要立足于美国本土实现民族解放,而不是因为受到歧视压迫就选择逃离,甚至分裂这个国家。
这一点在现在看起来或许颇为可笑,但在当时的美国黑人中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选项。
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加维运动”为代表的回归非洲运动在美国黑人中有着很大的市场,当年从美国返回非洲的黑人们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利比里亚。
harlem renaissance 名词解释
harlem renaissance 名词解释哈莱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美国哈莱姆区(纽约市)一场富有创造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黑人文化运动。
该运动以黑人先锋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为主导,奠定了后来美国黑人文化和美国文化的重要基础。
哈莱姆文艺复兴不仅是一个艺术运动,也是一个社会和政治运动,旨在为黑人提供平等的文化声音和机会。
哈莱姆文艺复兴是黑人文化界摆脱白人主导的压迫和偏见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黑人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和雕塑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一大批黑人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获得了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在文学领域,哈莱姆文艺复兴孕育并推动了黑人文学的兴起。
通过各种作品,黑人作家探讨了种族、身份认同、社会不公和经济问题等主题。
他们的作品传达了黑人社区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的经历,同时挑战了对黑人的刻板印象和负面刻画。
著名的黑人作家包括朗斯顿·休斯、约翰·斯坦伯克、托妮·莫里森等。
音乐方面,哈莱姆文艺复兴见证了爵士乐的诞生和发展。
爵士乐成为黑人文化的象征,许多黑人音乐家通过表演爵士乐展现了他们的技巧和创造力,进一步扩大了黑人文艺复兴的影响力。
著名的爵士音乐家如路易·阿姆斯特朗、杜克·艾灵顿、奥斯卡·彭恩顿等都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期间崭露头角。
不仅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哈莱姆文艺复兴也在黑人社群的日常生活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成为一个集结地,聚集了许多黑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在这里他们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哈莱姆文艺复兴还为黑人人口提供了教育、就业和社会服务的机会,改善了许多黑人家庭的生活质量。
哈莱姆文艺复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它为黑人文化赋予了新的声音和意义,并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展示黑人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贡献,哈莱姆文艺复兴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理解、认同和包容。
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原文出处】外国文学研究【原刊地名】武汉【原刊期号】200203【原刊页号】22~27【分类号】J4【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0301【标题】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作者】黄晖【作者简介】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中文系邮编:215006【内容提要】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在20世纪初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
从其发展线索来看,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经历了从激进到内省,从对非洲文化中心论和黑人民族主义的倡导到对人类共同问题的关注,从理论的建构、解构到重构这一逐步成熟的阶段。
美国黑人文学理论加深了人们对边缘话语和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黑人文学理论/黑人美学/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文化研究【正文】自20世纪初,美国文坛上不断涌现出著名的黑人作家和优秀的黑人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黑人文学批评理论也发展起来,正逐步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流派之一。
一、“双重意识”的坚守与疏离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真正形成并初具规模是在20世纪初期,以一系列黑人文学批评刊物的出现为标志。
总部设在纽约的黑人政治文化组织及其刊物,如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的《危机》,全国城市联盟的《机遇》,以及《信使》、《黑人世界》等都致力于发展黑人文学艺术。
这些刊物对扩大黑人文学作品的影响,促进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创办于1900年的《美国有色人种杂志》上,保琳·霍普金斯(Pauline Hopkins)专门开设了一个论坛来宣扬黑人文学价值观。
她认为真正优秀的小说应该是“一代代人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记录”(注:Winston Napier,ed.African American Literary Theor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0,p.1,p.5,p.11.)。
杜波依斯(W.E.B.Du Bois)进一步发展了霍普金斯的功能主义美学观,他认为“黑人艺术家一定要去创造美、歌颂美和实现美”,但同时他又强调“在创造美的过程中,黑人艺术家必须认识到美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与真理、美德和公正是联系在一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黑人”作家的两难抉择和 “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二重性 Ξ
孙胜忠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 ,讴歌“新黑人”、凸显种族文学是黑人文学的主旋律 ,然而 ,黑 人作家在阐明黑人身份及处理黑人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却遇到了难题 。本文通过对 几位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具体评析 ,指出他们的两难抉择 ,并阐明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二重性 。
康梯·卡伦 (Countee Cullen , 1903 —1964) 就 认为“好 诗 应 该 把 崇 高 的 思 想 美 好 地 表 达 出 来 ,”作为一种艺术 ,诗歌应该表达对人人都有 意义的东西 ,因此 ,黑人诗歌也应该遵循英美诗 歌的传统 (董衡巽 , 1987∶314) 。他的十四行诗 “然而我确实称羡”“( Yet Do I Marvel”, 1925) 就 是多种选择的奇异结合 :
— 64 —
而他本人身为黑人 ,曾为自己的父辈和祖先中 的黑人而感到羞耻 ,这首诗显然是为此而自责 , 指出了肤色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 ,谴责了 种族偏见 。但很明显这里已没有了种族自豪 感 ,他在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的同时 ,对未来 也毫无把握 ,有的只是惆怅 、愧疚和哀愁 。矛盾 心态跃然纸上 。
我的祖父死在漂亮的大房子里 , 我的妈死在小木屋 。 我既不白也不黑 , 不知道将死于何处 。 ———《混血儿》“( Cross”, 1926) ( Tolson , 2001∶65 —
66)
休斯的诗尖锐地道出了黑人生活悲剧性的 一面 。人们从他身上发现了“幽默 、恣肆和缺乏 自我意识的莽撞 。”诚然 ,他的作品以种族为出 发点 ,但“种族对休斯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意义” (Tolson , 2001 : 66) 。这就是休斯的两面性 ,一 方面他能唱出“黑夜轻盈地来临 Π夜黑得像我 一样”这种鼓舞民族自尊心的诗行 ,另一方面他 又声称自己的肤色“既不白也不黑”,表明了他 自己的困惑 ,也让读者摸不清东西南北 。但有 一点是肯定的 ,即休斯是诚实的 ,他的两面性正 是他的真情表白 ,至少是他不意间心迹的自然 流露 。应当指出的是 ,在“混血儿”中 ,作者并没 有以黑皮肤为荣 ,相反 ,他在说明肤色天定 ,批 判种族偏见的同时 ,有意或无意地回避着自己 是黑人这一事实 。当然 ,事出有因 ,因为休斯的 血统十分复杂 ,他父母双方的祖先都有白人 。
披戴它 像举一面大旗 那样地骄傲 ——— …… 披戴它 像唱一首歌
— 63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直冲云霄 ——— ……
克劳德·麦凯 ( Claude McKay , 1890 —1948) 也是个矛盾的人 。他是一位来自西印度群岛的 黑人 ,首先以诗人的身份得到人们的承认 ,一卷 《哈莱姆的身影》( Harlem Shadows , 1922) 奠定了 他无可争辩的诗人地位 ,被誉为“不是一位伟大 的黑人诗人 , 而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Tolson , 2001∶71) 。在他的诗中 ,人们不仅能体会到美 和诚实的精髓 ,还能捕捉到他同下层社会的姻 缘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 ,他在诗中反复高歌的 是现代黑人的反叛精神和种族自豪感 ,表现了 对黑人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痛恨 。然而 ,同哈 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其他黑人诗人一样 , 麦凯在书写种族诗歌 ,还是普遍性的诗歌这一 问题上也举棋不定 ,他的诗受抗议诗和表现诗 这两股浪潮所左右 。他一方面写猛烈 、刺耳的 宣传诗 ,另一方面他又能凭借其诗歌天赋掩盖 他那傲慢 、挑战的思想 ,同时他又能写纯粹的田 园牧歌式的诗 ,吟唱着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 当这位最激烈的革命黑人诗人在“创作纯粹诗 歌之美”时却能忘却他的种族所受到的不公 。 这也许就是他能成为“伟大的诗人”,而不仅仅 是一位“伟大的黑人诗人”的原因 。
further what it sees as a dual character of the Harlem Renaissance as a whole. 〔Key words〕Harlem Renaissance ; New Negro ; dilemma ; dualism 〔中图分类号〕I10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706 (2004) 01 - 0062 - 06
〔关键词〕哈莱姆文艺复兴 ;新黑人 ;两难抉择 ;二重性 〔Abstract〕In celebrating the“New Negro”and promoting African - American literature , writers of the
Harlem Renaissance often found themselves confronted with a predicament when they pondered what Black identity to construct and how to situate the Black culture vis2à2vis the mainstream American culture. This pa2 per explores the dilemma these writers faced in reference to their repn to expound
———《黑皮肤》
并为此兴奋得手舞足蹈 :
伸开我的双臂 在太阳的某处地方 , 跳舞 ! 旋转 ! 旋转 ! 直到白天飞快地结束 。 在暗淡的黄昏中休息 …… 黑夜轻盈地来临 夜黑得像我一样 。
———《梦幻变奏曲》(转引自张子清 ,1995∶879)
时而又在自责和谴责他人的同时迷失了方向 :
我的祖父是白人 我的祖母皮肤黑 。 如果我曾诅咒祖父是白人 我把诅咒收回 。 如果我曾诅咒我的黑祖母 并愿她下地狱 , 我为那邪恶的愿望道歉 现在我希望她走运 。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 ,在白人世界和黑人 世界之间主张种族隔离和反隔离的对峙气氛空 前紧张 。黑人作家维护自主权和争取人身自 由 ,凸显其黑人身份无疑是时代的主旋律 。其 要求之迫切超出了十九世纪早期美国作家强调 美国本土文学的必要性 ,也远远胜于十九世纪 后期美国作家对美国文化特点的维护 。为在民 族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黑人作家作了不懈的 努力 ,他们强调黑人的体验 ,并取得了令人刮目 相看的艺术成就 。然而 ,他们在试图阐明黑人 集体身份时却遇到了难题 :他们是否应该在传 统艺术形式框架内显示自己的才华 ,换言之 ,他 们要不要脱离自身文化的“局限”而进入一个艺 术的新天地 ,或者说 ,他们是否要把黑人独特的 思想内容倾泻 、灌注到白人惯用的艺术形式里 去 ;是应该只写黑人的体验 ,还是写美国人或国 际性的问题等等 (Baym , 1995∶2116) 。这就是
我不怀疑上帝的善良 、好意和亲切 , 但不知他可否屈尊辩解 ,能否告知 为何地下的小鼹鼠仍然看不见 , 为何照他的模样造出的人终有一天会死 , 能否说明缘由 ,遭折磨的坦塔罗斯 受变化无常的果子的引诱 ,表白 是否仅仅是残忍的变化莫测注定了西西弗斯 挣扎着攀登那永无止境的石台 。 他的行为不可思议 ,对问题 置之不理 ,凡人的脑中塞满 琐屑的烦心事丝毫不理解 怎样令人敬畏的脑指使着他令人畏惧的手 。 然而对这等奇异的事情我确实称羡 : 让诗人皮肤黑 ,还令他写出诗篇 。
“新黑人”作家们所面临的两难抉择 。这种艰难 的抉择使他们往往采取折衷的做法 ,以各种不 同的声音 ,既要描绘黑人的处境 ,又要使自己的 艺术形式融入“主流”文化 。他们以反抗的姿态 出现 ,但在思想上和文学表达方式上又表现出 对传统文明和西方文学的过度倚重 ,从而暴露 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二重性 ,使得人们常常能 听到从黑人世界内部传出的“异己”声音 。哈莱 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家在这方 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
诗的最后两行被人称为“西半球最著名的 诗行中的两行”。它们既反映了诗人本身的矛 盾心态 ,又生动地再现了黑人悲苦的处境 。卡 伦一再声称他只是一名诗人 ,但他又时时处处
不忘自己的黑人身份 ;黑人身处悲惨的境地 ,却 又要像其他人一样唱出自己的心声 。这有力的 两行将反讽 、怜悯和悲怆熔为一炉 ,感人至深而 又让人颇费思量 。也许中国先贤们的话能帮助 我们释疑解难 。孟子曰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 身 ,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汉朝刘向 有言 “: 天将与之 ,必先苦之 ;天将毁之 ,必先累 之”(说苑·谈丛) 。真正的诗人也许只有在灵魂 和肉体上经历炼狱般痛苦的煎熬才能洞察人的 本性 ,上帝或许是为了考验黑人作家 ,才有意把 他们置于黑人的地位 ,经受磨难以使他们触及 人性的深层内核 ,揭示人的共性 。由此看来 ,在 卡伦的眼里 ,上帝所做的一切都有其道理 ,他以 质疑的口吻实际上表达了他对上帝的信仰 。
如果说卡伦是古典风格的 、保守的 ,那么兰 斯顿·休斯 (Langston Hughes , 1902 —1967) 就是 实验主义的 、激进的 ,他们代表着哈莱姆文艺复 兴的两极 。休斯是“黑人文学中最有魅力的人 物”, 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 ,被称为是“哈莱 姆的百灵鸟”。他不仅写诗 ,还创作小说 、编剧 本 、写自传等 。但他主要还是诗人 ,即便在他的 小说中也包含着诗歌的风韵 。他的长篇小说 《不无笑声》( Not Without Laughter , 1930) 描写了 堪萨斯州的一个贫苦家庭的生活以及勤劳 、保 守 、笃信宗教的上一代人和在爵士乐时代进入 成年 、背弃教堂和种族屈辱而追求自由生活的 年青人之间的隔阂 。1934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 集《白人的行径》( The Ways of White Folks) 也表 现了白人和黑人不同的种族态度 ,揭发了白人 的种族主义暴行 。一般认为强烈的种族自豪 感 、对黑人命运和文化的关注以及对种族歧视 的谴责是休斯诗歌的主旋律 ,然而 ,只要我们细 读他的诗歌 ,我们就不难发现即便是这样一位 种族的斗士也时常暴露出他的矛盾心态 。他时 而高傲地举起他那面“黑色而美丽”的大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