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2015届新高考数学(理)第一轮总复习课件8.59
2015届高三数学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讲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33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五十二分。
学海导航
理数
34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五十二分。
学海导航
理数
1.(2013·广东卷)设集合M={x|x2+2x=0,x∈R},N
当a=0时,方程只有一解为x=0,满足题意; 当a≠0时,|x|=ax+1, 由图可知,a1≥1或a1≤-1, 即|a|≤1,且a≠0. 综上可得-1≤a≤1.
20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五十二分。
学海导航
理数
【拓展演练2】
(1)已知集合A={(x,y)|x,y为实数,且x2+y2=1},B=
学海导航
理数
第1讲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1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五十二分。
学海导航
理数
2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五十二分。
学海导航
理数
1.设 P={x|x≤7},a=4 3,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C)
A.a⊆P
B.a∉P
C.{a}⊆P
D.{a}∈P
3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五十二分。
9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五十二分。
学海导航
理数
解析:因为U={1,2,3,4,5,6,7,8,9},M∩N={3,4,5}, 所以∁U(M∩N)={1,2,6,7,8,9},故选D.
10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五十二分。
学海导航
理数
5.集合 M={4,5,-3m},N={-9,3},若 M∩N≠∅,
学海导航
【名师导学】2015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同步课件 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将各小题的结果填在题中横线上.) 7.设
x e ,x≤0, g(x)= 则 ln x , x >0 ,
1 1 gg2=________ 2 .
8.如果函数 f(x)=x2+2(a-1)x+2 在区间(-∞,
3.已知函数 A.4 C.-4
1 log3x,x>0 f(x)= x ,则 ff9=( 2 ,x≤0
B )
1 B. 4 1 D.- 4
【解析】根据分段函数可得 则
1 1 f 9 =log3 =-2, 9
1 1 ff9=f(-2)=2-2= ,故选 4
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解析】(1)设 x<0,则-x>0, 1 1 2 2 所以 f(-x)=-(-x) + (-x)=-x - x. 2 2 又 f(x)为奇函数,所以 f(-x)=-f(x), 1 1 于是 x<0 时,f(x)=x2+ x=x2+ax,所以 a= . 2 2 1 (2)要使 f(x)在-4,m-2上单调递增, 1 m - 2 >- 4 结合 f(x)的图象知 m-2≤1 4 7 9 7 9 所以 <m≤ ,故实数 m 的取值范围是4,4. 4 4
B.
4.若 f(x)= ( A )
1 A.-2,0 1 C.-2,+∞
1 log1(2x+1) 2
,则 f(x)的定义域为
1 B.-2,0
D.(0,+∞)
【解析】1)由已知得 log1(2x+1)>0, 2 即 0<2x+1<1,解得
1 x∈-2,0,故选
x D. f:A→B,x→y=2 +1
2015届高考数学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配套教案7.doc
课堂过关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对应学生用书(文)、(理)1~2页)1. (必修1P 10第5题改编)已知集合A ={m +2,2m 2+m},若3∈A ,则m =________.答案:-32解析:因为3∈A ,所以m +2=3或2m 2+m =3.当m +2=3,即m =1时,2m 2+m =3,此时集合A 中有重复元素3,所以m =1不合题意,舍去;当2m 2+m =3时,解得m =-32或m =1(舍去),此时当m =-32时,m +2=12≠3满足题意.所以m =-32.2. (必修1P 7第4题改编)已知集合{a|0≤a<4,a ∈N },用列举法可以表示为________.0,1,2,3答案:{}解析:因为a∈N,且0≤a<4,由此可知实数a的取值为0,1,2,3.3. (必修1P17第6题改编)已知集合A=[1,4),B=(-∞,a),AÍB,则a∈________.答案:[4,+∞)解析:在数轴上画出A、B集合,根据图象可知.4. (原创)设集合A={x|x=5-4a+a2,a∈R},B={y|y=4b2+4b +2,b∈R},则A、B的关系是________.答案:A=B解析:化简得A={x|x≥1},B={y|y≥1},所以A=B.5. (必修1P17第8题改编)满足条件{1}ÍMÍ{1,2,3}的集合M 的个数是________.答案:4个解析:满足条件{1}ÍMÍ{1,2,3}的集合M有{1},{1,2},{1,3},{1,2,3},共4个.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1) 集合的定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其中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2) 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 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图法.(4) 集合的分类:若按元素的个数分类,可分为有限集、无限集、空集;若按元素的属性分类可分为点集、数集等.应当特别注意空集是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集合,解题时切勿忽视空集的情形.(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 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复数集记作C.2. 两类关系(1)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包括属于与不属于关系,反映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从属关系.(2)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①包含关系:如果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子集,记为AÍB或BÊ A,读作“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②真包含关系:如果AÍB,并且A≠B,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真子集,读作“集合A真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真包含集合A”.③ 相等关系: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即A 中的元素都是B 中的元素且B 中的元素都是A 中的元素,则称这两个集合相等.(3) 含有n 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共有2n 个,真子集共有2n -1个,非空子集共有2n -1个,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题型1 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例1 已知集合A ={x|ax 2-3x +2=0,a ∈R }.(1) 若A 是空集,求a 的取值范围;(2) 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 的值,并将这个元素写出来;(3) 若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a 的取值范围.解: (1) 若A 是空集,则Δ=9-8a <0,解得a >98.(2) 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则Δ=9-8a =0或a =0,解得a =98或a =0;当a =98时这个元素是43;当a =0时,这个元素是23.(3) 由(1)(2)知,当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时,a 的取值范围是a ≥98或a =0.备选变式(教师专享)已知a ≤1时,集合[a ,2-a]中有且只有3个整数,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1<a ≤0解析:因为a ≤1,所以2-a ≥1,所以1必在集合中.若区间端点均为整数,则a =0,集合中有0,1,2三个整数,所以a =0适合题意;若区间端点不为整数,则区间长度2<2-2a<4,解得-1<a<0,此时,集合中有0,1,2三个整数,-1<a<0适合题意.综上,a 的取值范围是-1<a ≤0.变式训练设集合M =⎩⎨⎧⎭⎬⎫x ⎪⎪⎪x =k 2+14,k ∈Z ,N ={x|x =k 4+12,k ∈Z },则M________N.答案:真包含于题型2 集合元素的互异性例2 已知a 、b ∈R ,集合A ={a ,a +b ,1},B =⎩⎨⎧⎭⎬⎫b ,b a ,0,且A ÍB ,B ÍA ,求a -b 的值.解:∵ A ÍB ,B ÍA ,∴ A =B.∵ a ≠0,∴ a +b =0,即a =-b ,∴ b a =-1,∴ b =1,a =-1,∴ a -b =-2.备选变式(教师专享)已知集合A ={a ,a +b, a +2b},B ={a ,ac, ac 2}.若A =B ,则c =________.答案:-12解析: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 若a +b =ac 且a +2b =ac 2,消去b 得a +ac 2-2ac =0.当a =0时,集合B 中的三元素均为零,和元素的互异性相矛盾,故a ≠0.∴ c 2-2c +1=0,即c =1.但c =1时,B 中的三元素又相同,此时无解.② 若a +b =ac 2且a +2b =ac ,消去b 得2ac 2-ac -a =0.∵ a ≠0,∴ 2c 2-c -1=0,即(c -1)(2c +1)=0.又c ≠1,故c =-12.变式训练集合A =⎩⎨⎧⎭⎬⎫a ,b a ,1,集合B ={a 2,a +b ,0},若A =B ,求a 2 013+b 2 014的值.解:由于a ≠0,由b a =0,得b =0,则A ={a ,0,1},B ={a 2,a ,0}.由A =B ,可得a 2=1.又a 2≠a ,则a ≠1,则a =-1.所以a 2 013+b 2 014=-1.题型3 根据集合的含义求参数范围例3 集合A ={x|-2≤x ≤5},集合B ={x|m +1≤x ≤2m -1}.(1) 若B Í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2) 当x ∈R 时,没有元素x 使x ∈A 与x ∈B 同时成立,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解:(1) 当m +1>2m -1即m <2时,B =Æ满足B ÍA ;当m +1≤2m -1即m ≥2时,要使B ÍA 成立,则⎩⎪⎨⎪⎧m +1≥-2,2m -1≤5,解得2≤m ≤3.综上所述,当m ≤3时有B Í A.(2) 因为x ∈R ,且A ={x|-2≤x ≤5},B ={x|m +1≤x ≤2m -1},又没有元素x 使x ∈A 与x ∈B 同时成立,则① 若B =Æ,即m +1>2m -1,得m <2时满足条件;② 若B ≠Æ,则要满足条件⎩⎪⎨⎪⎧m +1≤2m -1,m +1>5,解得m >4. 或⎩⎪⎨⎪⎧m +1≤2m -1,2m -1<-2,无解. 综上所述,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m <2或m >4.备选变式(教师专享)已知集合A ={y|y =-2x ,x ∈[2,3]},B ={x|x 2+3x -a 2-3a>0}.若A Í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由题意有A =[-8,-4],B ={x|(x -a)(x +a +3)>0}.① 当a =-32时,B =⎩⎨⎧⎭⎬⎫x ⎪⎪⎪x ∈R ,x ≠-32,所以A ÍB 恒成立; ② 当a<-32时,B ={x|x<a 或x>-a -3}.因为A ÍB ,所以a>-4或-a -3<-8,解得a>-4或a>5(舍去),所以-4<a<-32;③ 当a>-32时,B ={x|x<-a -3或x>a}.因为A B ,所以-a -3>-4或a<-8(舍去),解得-32<a<1.综上,当A ÍB 时,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4,1).1. 设集合A ={x|x <2},B ={x|x <a},且满足A 真包含于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答案:(2,+∞)解析:利用数轴可得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2,+∞).2. 已知集合A ={1,2,3,4,5},B ={(x ,y)|x ∈A ,y ∈A ,x -y ∈A},则B 中元素的个数为________.答案:10解析:B 中所含元素有(2,1),(3,1),(3,2),(4,1),(4,2),(4,3),(5,1),(5,2),(5,3),(5,4).3. 若x ∈A ,则1x ∈A ,就称A 是“伙伴关系集合”,集合M =⎩⎨⎧⎭⎬⎫-1,0,12,2,3的所有非空子集中具有伙伴关系的集合的个数是________.答案:3解析:具有伙伴关系的元素组是-1;12,2,所以具有伙伴关系的集合有3个:{-1},⎩⎨⎧⎭⎬⎫12,2,⎩⎨⎧⎭⎬⎫-1,12,2. 4. 已知全集U =R ,集合M ={x|-2≤x -1≤2}和N ={x|x =2k -1,k =1,2,…}的韦恩(Venn)图如图所示,则阴影部分所示的集合的元素共有________个.答案:2解析:由题图示可以看出阴影部分表示集合M 和N 的交集,所以由M ={x|-1≤x ≤3},得M ∩N ={1,3},有2个.5. 设P 、Q 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定义集合P +Q ={a +b|a ∈P ,b ∈Q},若P ={0,2,5},Q ={1,2,6},则P +Q 中元素的个数为________.答案:8解析:(1) ∵ P +Q ={a +b|a ∈P ,b ∈Q},P ={0,2,5},Q ={1,2,6},∴ 当a =0时,a +b 的值为1,2,6;当a =2时,a +b 的值为3,4,8;当a =5时,a +b 的值为6,7,11,∴ P +Q ={1,2,3,4,6,7,8,11},∴ P +Q 中有8个元素.1. 已知A ={x|x 2-2x -3≤0},若实数a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1,3]解析:由条件,a 2-2a -3≤0,从而a ∈[-1,3].2. 现有含三个元素的集合,既可以表示为⎩⎨⎧⎭⎬⎫a ,b a ,1,也可表示为{a 2,a +b ,0},则a 2 013+b 2 013=________.答案:-1解析:由已知得b a =0及a ≠0,所以b =0,于是a 2=1,即a =1或a =-1,又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可知a =1应舍去,因此a =-1,故a 2 013+b 2 013=(-1)2 013=-1.3. 已知集合A ={x|(x -2)[x -(3a +1)]<0},B =⎩⎨⎧⎭⎬⎫x ⎪⎪⎪x -a x -(a 2+1)<0. (1) 当a =2时,求A ∩B ;(2) 求使B 真包含于A 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1) A ∩B ={x|2<x <5}.(2) B ={x|a <x <a 2+1}.①若a =13时,A =Æ,不存在a 使B ÍA ;②若a >13时,2≤a ≤3;③若a <13时,-1≤a ≤-12.故a 的取值范围是⎣⎢⎡⎦⎥⎤-1,-12∪[2,3]. 4. 已知A ={a +2,(a +1)2,a 2+3a +3}且1∈A ,求实数a 的值. 解:由题意知:a +2=1或(a +1)2=1或a 2+3a +3=1,∴ a =-1或-2或0,根据元素的互异性排除-1,-2,∴ a =0即为所求.1. 研究一个集合,首先要看集合中的代表元素,然后再看元素的限制条件,当集合用描述法表示时,注意弄清其元素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注意区分{x|y =f(x)}、{y|y =f(x)}、{(x ,y)|y =f(x)}三者的不同.对于含有字母的集合,在求出字母的值后,要注意检验集合的元素是否满足互异性.2. 空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在解题时,若未明确说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集合为空集的可能性.例如:A B ,则需考虑A = 和A ≠ 两种可能的情况.3. 判断两集合的关系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化简集合,从表达式中寻找两集合间的关系;二是用列举法表示各集合,从元素中寻找关系.4. 已知两集合间的关系求参数时,关键是将两集合间的关系转化为元素间的关系,进而转化为参数满足的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常常需要合理利用数轴、Venn 图帮助分析.请使用课时训练(A )第1课时(见活页).[备课札记]。
2015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精选课件:第1章 第1节 集合
【例3】 (2011·湖南高考)设全集U=M∪N={1,2,3,4,5},M∩∁U
N={2,4},则N=
()
A.{1,2,3} C.{1,4,5} 【解题指导】
B.{1,3,5} D.{2,3,4}
【解析】 画出Venn图,阴影部分为M∩∁U N={2,4},∴N={1 ,3,5}.
【答案】 B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十七分。
【例1】 (2013·山东高考)已知集合 A,B 均为全 集 U=
{1,2,3,4}的子集,且∁U (A∪B)={4},B={1,2},则A∩∁U B=( )
A.{3} B.{4}
C.{3,4}
D.∅
【解题指导】
【解析】由题意知A∪B={1,2,3},又B={1,2},故A∩∁U B=
{3} .
【答案】 A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十七分。
高频考点全通关——集合的基本运算 闯关四:及时演练,强化提升解题技能
2. (2014·厦门模拟) 已知集合A={1,2,3},B∩A={3},B∪A
={1,2,3,4,5},则集合B的子集的个数为
()
A.6
B.7 C.8 D.9
【解析】选C 由题意知B={3,4,5},集 合 B 含有
于a的不等式求 解即可
C.{a|a≤0或a≥6}
D.{a|2≤a≤4}
【解析】A={x| |x-a|<1,x ∈R}={x| a -1<x<1+ a}.∵A∩B=∅,∴a-1≥5或1+a≤1,即a≥6或a≤0.
【答案】 C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十七分。
高频考点全通关——集合的基本运算
闯关三:总结问题类型,掌握解题策略
3个元素,则其子集个数为23,编辑于星期五:十二点 十七分。
2015届高考数学第一轮知识点总复习配套教案80.doc
选修4-1 几何证明选讲第2课时 圆的进一步认识(对应学生用书(理)182~185页)1. 如图,点P 在圆O 直径AB 的延长线上,且PB =OB =2,PC 切圆O 于C 点,CD ⊥AB 于D 点,求PC 和CD 的长.解:由切割线定理得PC 2=PB·PA =12,∴ PC =23,连结OC ,则OC =12OP ,∴ ∠P =30°, ∴ CD =12PC = 3.2. 如图,AC 为圆O 的直径,弦BD ⊥AC 于点P ,PC =2,PA =8,求tan ∠ACD 的值.解:由相交弦定理和垂径定理得BP 2=PC·PA =16,BP =4.∵ ∠ACD =∠ABP ,∴ tan ∠ACD =tan ∠ABP =AP BP =84=2.3. 如图,点A ,B ,C 是圆O 上的点,且AB =4,∠ACB =45°,求圆O 的面积.解:(解法1)连结OA 、OB ,则∠AOB =90°. ∵ AB =4,OA =OB ,∴ OA =22,则S 圆=π×(22)2=8π.(解法2)2R =4sin45°=42 R =22,则S 圆=π×(22)2=8π.4. 如图,点B 在圆O 上, M 为直径AC 上一点,BM 的延长线交圆O 于N ,∠BNA =45°,若圆O 的半径为2 3,OA =3OM ,求MN 的长.解:∵ ∠BNA =45°,∴ ∠BOA =90°.∵ OM =2,BO =23,∴ BM =4.∵ BM·MN =CM·MA =(23+2)(23-2)=8,∴ MN =2.5. 如图,已知P 是圆O 外一点,PD 为圆O 的切线,D 为切点,割线PEF 经过圆心O ,若PF =12,PD =4 3,求圆O 的半径长和∠EFD 的大小.解:由切割线定理,得PD 2=PE·PF PE =PD 2PF =16×312=4EF =8,OD =4.∵ OD ⊥PD ,OD =12PO ,∴ ∠P =30°,∠POD =60°,∴∠PDE =∠EFD =30°.1. 圆周角定理(1) 圆周角定理: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其所对弧度数的一半.(2) 推论1:同弧(或等弧)上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3) 半圆(或直径)上的圆周角等于90°.反之,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2. 圆的切线(1) 圆的切线的性质与判定①切线的定义:当直线与圆有2个公共点时,直线与圆相交;当直线与圆有且只有1个公共点时,直线与圆相切,此时直线是圆的切线,公共点称为切点;当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时,直线与圆相离.②切线的判定定理: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③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④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2) 弦切角①弦切角的定义: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切,另一边与圆相交的角称为弦切角.②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的度数等于所夹弧的度数的一半.③推论:同弧(或等弧)上的弦切角相等,同弧(或等弧)上的弦切角与圆周角相等.3. 相交弦定理相交弦定理:圆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积相等.4. 切割线定理(1) 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的积相等.(2)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一条割线与一条切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的两个交点的线段的等比中项.5. 圆内接四边形(1) 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2) 圆内接四边形判定定理:如果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则此四边形内接于圆.[备课札记]题型1探求角的关系例1如图,AB是圆O的直径,弦BD、CA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EF垂直BA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DEA=∠DFA.证明:连结AD,因为AB为圆的直径,所以∠ADB=90°.又EF⊥AB,∠EFA=90°,所以A、D、E、F四点共圆.所以∠DEA =∠DFA.备选变式(教师专享)(2011·南通三模)如图,圆O的直径AB的延长线与弦CD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E为圆O上一点,AE=AC,求证:∠PDE=∠POC.证明:因为AE=AC,AB为直径,故∠OAC=∠OCA=∠OAE.所以∠POC=∠OAC+∠OCA=∠OAC+∠OAE=∠EAC.又∠EAC =∠PDE,所以∠PDE=∠POC.题型2求线段长度例2如图所示,圆O的两弦AB和CD交于点E,EF∥CB,EF交AD的延长线于点F,FG切圆O于点G.(1) 求证:△DEF∽△EFA;(2) 如果FG=1,求EF的长.(1) 证明:因为EF∥CB,所以∠BCE=∠FED.又∠BAD=∠BCD,所以∠BAD=∠FED.又∠EFD=∠EFD,所以△DEF∽△EFA.(2) 解:由(1)得EFFA=FDEF,即EF2=FA·FD.因为FG是切线,所以FG2=FD·FA,所以EF=FG=1.变式训练如图,圆O是等腰三角形ABC的外接圆,AB=AC,延长BC 到点D,使CD=AC,连结AD交圆O于点E,连结BE与AC交于点F.(1) 判断BE是否平分∠ABC,并说明理由;(2) 若AE=6,BE=8,求EF的长.解:(1) BE平分∠ABC.∵CD=AC,∴∠D=∠CAD.∵AB=AC,∴∠ABC=∠ACB.∵∠EBC=∠CAD,∴∠EBC=∠D=∠CAD.∵∠ABC=∠ABE+∠EBC,∠ACB=∠D+∠CAD,∴∠ABE=∠EBC,即BE平分∠ABC.(2) 由(1)知∠CAD=∠EBC=∠ABE.∵∠AFE=∠ABE,∴△AEF∽△BEA.∴AEBE=EFAE.∵AE=6,BE=8,∴ EF =AE 2BE =368=92. 题型3 证明线段相等例3 如图,在△ABC 中,已知CM 是∠ACB 的平分线,△AMC 的外接圆交BC 于点N.若AC =12AB ,求证:BN =2AM.证明: 在△ABC 中,因为CM 是∠ACB 的角平分线,所以ACBC =AM BM .又已知AC =12AB ,所以AB BC =2AMBM .① 又BA 与BC 是圆O 过同一点B 的割线, 所以BM·BA =BN·BC ,即BA BC =BNBM .② 由①②可知,2AM BM =BNBM ,所以BN =2AM. 备选变式(教师专享)如图,圆O 的直径AB =25,C 是圆O 外一点,AC 交圆O 于点E ,BC 交圆O 于点D ,已知AC =AB ,BC =4,求△ADE 的周长.解:∵ AB 是圆O 的直径,∴ AD ⊥BC.又AC =AB ,∴ AD 是△ABC 的中线. 又BC =4,∴ BD =DC =2, ∴ AD =AB 2-BD 2=4. 由CE·CA =CD·CB ,得CE =455. ∴ AE =25-455=65 5.由∠DEC =∠B =∠C ,所以DE =DC =2. 则△ADE 的周长为6+655. 题型4 证明线段成比例例4 如图,在△ABC 中,∠B =90°,以AB 为直径的圆O 交AC 于D ,过点D 作圆O 的切线交BC 于E ,AE 交圆O 于点F.求证:(1) E 是BC 的中点; (2) AD·AC =AE·AF.证明:(1) 连结BD ,因为AB 为圆O 的直径,所以BD ⊥AC.又∠B =90°,所以CB 切圆O 于点B 且ED 切圆O 于点D ,因此EB =ED ,所以∠EBD =∠EDB ,∠CDE +∠EDB =90°=∠EBD +∠C ,所以∠CDE =∠C ,得ED =EC ,因此EB =EC ,即E 是BC 的中点.(2) 连结BF ,显然BF 是Rt △ABE 斜边上的高,可得△ABE ∽△AFB ,于是有AB AF =AEAB ,即AB 2=AE·AF ,同理可得AB 2=AD·AC , 所以AD·AC =AE·AF. 备选变式(教师专享)如图,PA 切圆O 于点A ,割线PBC 交圆O 于点B 、C ,∠APC 的角平分线分别与AB 、AC 相交于点D 、E ,求证:(1) AD =AE ; (2) AD 2=DB·EC.证明:(1) ∠AED =∠EPC +∠C ,∠ADE =∠APD +∠PAB.因为PE 是∠APC 的角平分线,所以∠EPC =∠APD.又PA 是圆O 的切线,故∠C =∠PAB.所以∠AED =∠ADE.所以AD =AE.(2)⎭⎪⎬⎪⎫∠PCE =∠PAD ,∠CPE =∠APDÞ△PCE ∽△PAD ÞECAD =PC PA .⎭⎪⎬⎪⎫∠PEA =PDB ,∠APE =∠BPD Þ△PAE ∽△PBD ÞAE DB =PA PB .又PA 是切线,PBC 是割线ÞPA 2=PB·PC PA PB =PC PA .故EC AD =AE DB .又AD =AE ,所以AD 2=DB·EC.1. (2013·广东)如图,AB 是圆O 的直径,点C 在圆O 上,延长BC 到D 使BC =CD ,过C 作圆O 的切线交AD 于E.若AB =6,ED =2,求BC 的值.解:依题意易知△ABC ∽△CDE ,所以AB CD =BC DE ,又BC =CD ,所以BC 2=AB·DE =12,从而BC =2 3.2. (2013·重庆)如图,在△ABC 中,∠C =90°,∠A =60°,AB =20,过C 作△ABC 的外接圆的切线CD ,BD ⊥CD ,BD 与外接圆交于点E ,求DE 的长.解:延长BA 交切线CD 于M.因为∠C =90°,所以AB 为直径,所以半径为10.连结OC ,则OC ⊥CD ,且OC ∥BD.因为∠OAC =60°,所以∠AOC =60°,∠OBE =60°,即BE =OB =10且∠M =30°.所以OM =2OC =20,所以AM =10.所以BD =12(AM +AB)=10+202=15,即DE =BD -BE =15-10=5.3. (2013·江苏)如图,AB和BC分别与圆O相切于点D、C,AC 经过圆心O,且BC=2OC.求证:AC=2AD.证明:连结OD,∵AB、BC分别与圆O相切于点D、C,∴∠ADO=∠ACB=90°.∵∠A=∠A,∴Rt△ADO∽Rt△ACB.∴BCOD=ACAD.∵BC=2OC=2OD,∴AC=2AD.4. (2013·新课标Ⅰ)如图,直线AB为圆的切线,切点为B,点C 在圆上,∠ABC的角平分线BE交圆于点E,DB垂直BE交圆于D.(1) 证明:DB=DC;(2) 设圆的半径为1,BC=3,延长CE交AB于点F,求△BCF 外接圆的半径.(1) 证明:连结DE,交BC与点G.由弦切角定理得,∠ABE=∠BCE,∵∠ABE=∠CBE,∴∠CBE=∠BCE,BE=CE.∵DB⊥BE,∴DE是直径,∠DCE=90°.由勾股定理可得DB=DC.(2) 解:由(1)知,∠CDE=∠BDE,BD=DC,故DG是BC的中垂线,∴BG=3 2.设DE中点为O,连结BO,则∠BOG=60°,∠ABE=∠BCE=∠CBE=30°,∴CF⊥BF,∴Rt△BCF的外接圆半径等于3 2.1. 如图,圆O 与圆O′内切于点T ,点P 为外圆O 上任意一点,PM 与内圆O′切于点M.求证:PM ∶PT 为定值.证明:设外圆半径为R ,内圆半径为r ,作两圆的公切线TQ. 设PT 交内圆于C ,连结OP ,O ′C ,则PM 2=PC·PT ,所以PM 2PT 2=PC·PT PT 2=PC PT .由弦切角定理知∠POT =2∠PTQ ,∠CO ′T =2∠PTQ ,则∠POT =∠CO′T ,所以PO ∥CO′,所以PC PT =OO′OT =R -r R ,即PM PT =R -rR ,为定值.2. 如图, 弦AB 与CD 相交于⊙O 内一点E ,过E 作BC 的平行线与AD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已知PD =2DA =2, 求PE.解:∵ BC//PE ∴ ∠BCD =∠PED.且在圆中∠BCD =∠BAD∠PED =∠BAD. △EPD ∽△APE PE PA =PD PE PE 2=PA·PD =3·2=6.所以PE = 6.3. 如图,正三角形ABC 外接圆的半径为1,点M 、N 分别是边AB 、AC 的中点,延长MN 与△ABC 的外接圆交于点P ,求线段NP 的长.解:设正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x ,由正弦定理,得x sin60°=2,所以x = 3.延长PN 交圆于Q ,则NA·NC =NP·NQ.设NP =t ,则t·⎝⎛⎭⎪⎫t +32=⎝ ⎛⎭⎪⎫322.所以t =15-34,即NP =15-34.4. 如图,在△ABC 中,∠C =90°,BE 是角平分线,DE ⊥BE 交AB 于D ,圆O 是△BDE 的外接圆.(1) 求证:AC 是圆O 的切线;(2) 如果AD =6,AE =62,求BC 的长.(1) 证明:连OE ,∵BE ⊥DE ,∴O 点为BD 的中点.∵OB =OE ,∴∠OEB =∠OBE.∵∠OEC =∠OEB +∠CEB =∠OBE +∠CEB =∠CEB +∠CBE =90°,即OE ⊥AC.又E 是AC 与圆O 的公共点,∴AC 是圆O 的切线.(2) 解:∵AE 是圆的切线,∴∠AED =∠ABE.又∠A 共用,∴△ADE ∽△AEB ,∴AD AE =AE AB ,即662=62AB,解得AB =12, ∴圆O 的半径为3.又∵OE∥BC,∴OEBC=AOAB,即3BC=912,解得BC=4.几个重要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图形(1) 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乘积相等.符号语言:∵在圆O中,弦AB、CD相交于点P,∴PA·PB=PC·PD.(图①)图形语言: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符号语言:∵在圆O中,直径AB⊥CD,垂足为E,∴CE2=AE·BE.(图②)(2) 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乘积相等.符号语言:∵在圆O中,PB、PE是割线,∴PC·PB=PD·PE.(图③)(3)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符号语言:∵在圆O中,PA是切线,PB是割线,∴PA2=PC·PB.(图③)请使用课时训练(B)第2课时(见活页).[备课札记]。
2015年高考数学总复习新课标课件:第一章第1课时
集合的基本概念
(1)(2013·高考江西卷)若集合A={x∈R|ax2+ax+1=0} 中只有一个元素,则a=( )A A.4 B.2 C.0 D.0或4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二十三分。
(2)(2013·高考山东卷)已知集合A={0,1,2},则集合B={x- y|x∈A,y∈A}中元素的个数是( C) A.1 B.3 C.5 D.9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二十三分。
3.(1)(2013·高考湖南卷)已知集合 U={2,3,6,8},A={2, 3},B={2,6,8},则(∁UA)∩B=_{_6_,__8_}__. (2)(2014·湖北省重点中学阶段性统一考试)已知全集 U=R, 设集合 A={x|y=ln(3x-1),集合 B={y|y=sin(x+2)},则(∁ UA)∩B 为( C )
5.(2014·杭州模拟)已知集合A={-1,0,4},集合B={x|x2-2x- 3≤0,x∈N},全集为U,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________ . {-1,4}
解析:∵B={x|x2-2x-3≤0,x∈N}={x|-1≤x≤3,x∈N}={0 ,1,2,3}.而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属于A且不属于B的元素 构成,故该集合为{-1,4}.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二十三分。
2015高考导航
内容
知识要求
了解 理解 掌握
(A) (B) (C)
集 集 集合的含义
√
合 合 集合的表示
√
与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
常 集合的基本运算
√
用 常 “若p,则q”形式的命题及其逆命题、√
2015年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8-7 抛物线
2015年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8-7 抛物线第7讲抛物线[最新考纲]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2.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3.了解抛物线的实际背景及抛物线的简单应用.知识梳理1.抛物线的定义(1)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F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2)其数学表达式:|MF|=d(其中d为点M到准线的距离).2.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图形标准方程y2=2px (p>0)y2=-2px(p>0) x2=2py(p>0) x2=-2py(p>0)p的几何意义:焦点F到准线l的距离续表性质顶点O(0,0) 对称轴y=0 x=0 焦点F 向上向下辨析感悟1.对抛物线定义的认识(1)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一定是抛物线.(³)(2)抛物线y2=4x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4.(³)2.对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的理解(3)(2013²北京卷改编)若抛物线y=ax2的焦点坐标为(0,1),则a=,准线方程为y=-1.(√)(4)抛物线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³)(5)过抛物线的焦点与抛物线对称轴垂直的直线被抛物线截得的线段叫做抛物线的通径,那么抛物线x2=-2ay(a>0)的通径长为2a.(√)[感悟²提升]1.一点提醒抛物线方程中,字母p的几何意义是抛物线的焦点F到准线的距离,等于焦点到抛物线顶点的距离.牢记它对解题非常有益.如(2).2.两个防范一是求抛物线方程时,首先弄清抛物线的对称轴和开口方向,正确地选择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二是求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时,首先要把抛物线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如(3).考点一抛物线的定义及其应用【例1】 (2014²深圳一模)已知点A(2,0),抛物线C:x2=4y的焦点为F,射线FA与抛物线C相交于点M,与其准线相交于点N,则|FM||MN|=( ).A.2 B.12C.1 D.13解析如图所示,由抛物线定义知|MF|=|MH|,所以|MF||MN|=|MH||MN|.由MHN∽△FOA,则==,则|MH||MN|=1,即|MF||MN|=1.答案 C规律方法抛物线的定义是解决抛物线问题的基础,它能将两种距离(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抛物线上的点到准线的距离)进行等量转化.如果问题中涉及抛物线的焦点和准线,又能与距离联系起来,那么用抛物线定义就能解决问题.【训练1】 (2014²山东省实验中学诊断)已知点P是抛物线y2=4x上的动点,点P在y轴上的射影是M,点A的坐标是(4,a),则当|a|>4时,|PA|+|PM|的最小值是________.解析将x=4代入抛物线方程y2=4x,得y=±4,|a|>4,所以A在抛物线的外部,如图,由题意知F(1,0),则抛物线上点P到准线l:x=-1的距离为|PN|,由定义知,|PA|+|PM|=|PA|+|PN|-1=|PA|+|PF|-1.当A,P,F三点共线时,|PA|+|PF|取最小值,此时|PA|+|PM|也最小,最小值为|AF|-1=-1.答案-1考点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例2】 (2014²郑州一模)如图,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点A,B,交其准线l于点C,若|BC|=2|BF|,且|AF|=3,则此抛物线的方程为( ).A.y2=9x B.y2=6xC.y2=3x D.y2=x解析如图,分别过A,B作AA1l于A1,BB1l于B1,由抛物线的定义知:|AF|=|AA1|,|BF|=|BB1|,|BC|=2|BF|,|BC|=2|BB1|,BCB1=30°,AFx=60°,连接A1F,则AA1F为等边三角形,过F作FF1AA1于F1,则F1为AA1的中点,设l交x轴于K,则|KF|=|A1F1|=|AA1|=|AF|,即p=,抛物线方程为y2=3x,故选C. 答案 C规律方法 (1)求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常用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其关键是判断焦点位置,开口方向,在方程的类型已经确定的前提下,由于标准方程只有一个参数p,只需一个条件就可以确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在解决与抛物线的性质有关的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的特点来解题,特别是涉及焦点、顶点、准线的问题更是如此.【训练2】 (2014²兰州一模)已知圆x2+y2+mx-=0与抛物线y=x2的准线相切,则m =( ).A.±2 B. C. D.±解析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x2=4y,所以准线为y=-1.圆的标准方程为2+y2=,所以圆心为,半径为.所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1,即=1,解得m=±.答案 D考点三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例3】 (2013²湖南卷)过抛物线E:x2=2py(p>0)的焦点F作斜率分别为k1,k2的两条不同直线l1,l2,且k1+k2=2,l1与E相交于点A,B,l2与E相交于点C,D,以AB,CD为直径的圆M,圆N(M,N为圆心)的公共弦所在直线记为l.(1)若k1>0,k2>0,证明:²<2p2;(2)若点M到直线l的距离的最小值为,求抛物线E的方程.审题路线(1)写出直线l1的方程与抛物线联立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M,N的坐标写出,的坐标求²用基本不等式求得结论.(2)由抛物线定义求|AB|,|CD|得到圆M与圆N的半径求出圆M与圆N的方程得出圆M与圆N的公共弦所在直线l的方程点M到直线l的距离求出其关于k1的函数式求其最小值求得p.解(1)由题意知,抛物线E的焦点为F,直线l1的方程为y=k1x+.由得x2-2pk1x-p2=0.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x1,x2是上述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从而x1+x2=2pk1,y1+y2=k1(x1+x2)+p=2pk+p.所以点M的坐标为,=(pk1,pk).同理可得点N的坐标为,=(pk2,pk),于是²=p2(k1k2+kk).因为k1+k2=2,k1>0,k2>0,k1≠k2,所以0<k1k2<2=1.故²<p2(1+12)=2p2.(2)由抛物线的定义得|FA|=y1+,|FB|=y2+,所以|AB|=y1+y2+p=2pk+2p,从而圆M的半径r1=pk+p.故圆M的方程为(x-pk1)2+2=(pk+p)2,化简得x2+y2-2pk1x-p(2k+1)y-p2=0.同理可得圆N的方程为x2+y2-2pk2x-p(2k+1)y-p2=0.于是圆M,圆N的公共弦所在直线l的方程为(k2-k1)x+(k-k)y=0.又k2-k1≠0,k1+k2=2,则l的方程为x+2y=0.因为p>0,所以点M到直线l的距离d===.故当k1=-时,d取最小值.由题设,=,解得p=8.故所求的抛物线E的方程为x2=16y.规律方法 (1)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和直线与椭圆、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类似,一般要用到根与系数的关系;(2)有关直线与抛物线的弦长问题,要注意直线是否过抛物线的焦点,若过抛物线的焦点,可直接使用公式|AB|=x1+x2+p,若不过焦点,则必须用一般弦长公式.【训练3】设抛物线C:x2=2py(p>0)的焦点为F,准线为l,A为C上一点,已知以F为圆心,FA为半径的圆F交l于B,D两点.(1)若BFD=90°,ABD的面积为4 ,求p的值及圆F的方程;(2)若A,B,F三点在同一直线m上,直线n与m平行,且n与C只有一个公共点,求坐标原点到m,n距离的比值.解(1)由已知可得BF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D|=2p,圆F的半径|FA|=p.由抛物线定义可知A到l的距离d=|FA|= p.因为ABD的面积为4 ,所以|BD|²d=4 ,即²2p² p=4 ,解得p=-2(舍去)或p=2.所以F(0,1),圆F的方程为x2+(y-1)2=8.(2)因为A,B,F三点在同一直线m上,所以AB为圆F的直径,ADB=90°.由抛物线定义知|AD|=|FA|=|AB|.所以ABD=30°,m的斜率为或-.当m的斜率为时,由已知可设n:y=x+b,代入x2=2py得x2-px-2pb=0.由于n与C只有一个公共点,故Δ=p2+8pb=0,解得b=-.因为m的纵截距b1=,=3,所以坐标原点到m,n距离的比值也为3.当m的斜率为-时,由图形对称性可知,坐标原点到m,n距离的比值为3.综上,坐标原点到m,n距离的比值为3.1.认真区分四种形式的标准方程(1)区分y=ax2(a≠0)与y2=2px(p>0),前者不是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求标准方程要先确定形式,必要时要进行分类讨论,标准方程有时可设为y2=mx或x2=my(m≠0).2.抛物线的离心率e=1,体现了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到准线的距离.因此,涉及抛物线的焦半径、焦点弦问题,可以优先考虑利用抛物线的定义转化为点到准线的距离,这样就可以使问题简单化.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根据定义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即|PF|=|x|+或|PF|=|y|+,它们在解题中有重要的作用,注意运用.教你审题9——灵活运用抛物线焦点弦巧解题【典例】已知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斜率为2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x1<x2)两点,且|AB|=9.(1)求该抛物线的方程;(2)O为坐标原点,C为抛物线上一点,若=+λ,求λ的值.[审题] 一审:由直线过抛物线焦点可利用焦点弦长公式求解.二审:由点C为抛物线上一点,可设出C点坐标,利用=+λ表示出点C坐标,将点C坐标代入抛物线方程求解.解(1)直线AB的方程是y=2,与y2=2px联立,从而有4x2-5px+p2=0,所以x1+x2=,由抛物线定义得:|AB|=x1+x2+p=+p=9,所以p=4,从而抛物线方程为y2=8x.(2)由于p=4,4x2-5px+p2=0可简化为x2-5x+4=0,从而x1=1,x2=4,y1=-2,y2=4,从而A(1,-2),B(4,4);设C(x3,y3),则=(x3,y3)=(1,-2)+λ(4,4)=(4λ+1,4λ-2),又y=8x3,即[2(2λ-1)]2=8(4λ+1),即(2λ-1)2=4λ+1,解得λ=0或λ=2.[反思感悟] (1)解决与抛物线的焦点弦有关问题,常用到x1x2=,y1y2=-p2,|AB|=x1+x2+p=(θ为AB的倾斜角),+=这些结论,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2)解析几何中像这样可以引申推广的规律有很多,只要我们平时善于总结、归纳同类题的解题方法,并注意探究和发掘变换事物中所蕴涵的一般规律,就一定会有更多发现.【自主体验】1.(2012²安徽卷)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F的直线交该抛物线于A,B两点.若|AF|=3,则|BF|=________.解析法一由+=.得|BF|=.法二设BFO=θ,则由|AF|=3,p=2,得cos θ=,|BF|=.答案2.(2012²重庆卷)过抛物线y2=2x的焦点F作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若|AB|=,|AF|<|BF|,则|AF|=________.解析由+==2及|AB|=|AF|+|BF|=,得|AF|²|BF|=,再由解得|AF|=,|BF|=.答案基础巩固题组(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3²四川卷)抛物线y2=4x的焦点到双曲线x2-=1的渐近线的距离是( ).A. B. C.1 D.解析抛物线y2=4x的焦点F(1,0),双曲线x2-=1的渐近线方程是y=±x,即x±y=0,故所求距离为=.选B.答案 B2.(2014²济宁模拟)已知圆x2+y2-6x-7=0与抛物线y2=2px(p>0)的准线相切,则p 的值为( ).A.1 B.2 C. D.4解析圆的标准方程为(x-3)2+y2=16,圆心为(3,0),半径为4.圆心到准线的距离为3-=4,解得p=2.答案 B3.点M(5,3)到抛物线y=ax2的准线的距离为6,那么抛物线的方程是( ).A.y=12x2 B.y=12x2或y=-36x2C.y=-36x2 D.y=x2或y=-x2解析分两类a>0,a<0可得y=x2,y=-x2.答案 D4.(2014²潍坊一模)已知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与双曲线-=1的右焦点重合,抛物线的准线与x轴的交点为K,点A在抛物线上且|AK|=|AF|,则A点的横坐标为( ).A.2 B.3 C.2 D.4解析抛物线的焦点为,准线为x=-.双曲线的右焦点为(3,0),所以=3,即p=6,即y2=12x.过A做准线的垂线,垂足为M,则|AK|=|AF|=|AM|,即|KM|=|AM|,设A(x,y),则y=x+3,代入y2=12x,解得x=3.答案 B5.(2013²天津卷)已知双曲线-=1(a>0,b>0)的两条渐近线与抛物线y2=2px(p>0)的准线分别交于A,B两点,O为坐标原点.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2,AOB的面积为,则p=( ).A.1 B. C.2 D.3解析由已知得双曲线离心率e==2,得c2=4a2,b2=c2-a2=3a2,即b=a.又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y=±x=±x,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x=-,所以不妨令A,B,于是|AB|=p.由AOB的面积为可得²p²=,所以p2=4,解得p=2或p=-2(舍去).答案 C二、填空题6.若点P到直线y=-1的距离比它到点(0,3)的距离小2,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解析由题意可知点P到直线y=-3的距离等于它到点(0,3)的距离,故点P的轨迹是以点(0,3)为焦点,以y=-3为准线的抛物线,且p=6,所以其标准方程为x2=12y.答案x2=12y7.已知抛物线y2=4x上一点M与该抛物线的焦点F的距离|MF|=4,则点M的横坐标x0=________.解析抛物线y2=4x的焦点为F(1,0),准线为x=-1.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点M到准线的距离为4,则M的横坐标为3.答案 38.抛物线x2=2py(p>0)的焦点为F,其准线与双曲线-=1相交于A,B两点,若ABF为等边三角形,则p=________.解析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F中,DF=p,BD=p,B点坐标为.又点B在双曲线上,故-=1.解得p=6.答案 6三、解答题9.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x轴,抛物线上的点M(-3,m)到焦点的距离为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m的值.解法一根据已知条件,抛物线方程可设为y2=-2px(p>0),则焦点F.点M(-3,m)在抛物线上,且|MF|=5,故解得或抛物线方程为y2=-8x,m=±2.法二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则准线方程为x=,由抛物线定义,M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M点到准线的距离,所以有-(-3)=5,p=4.所求抛物线方程为y2=-8x,又点M(-3,m)在抛物线上,故m2=(-8)³(-3),m=±2.10.设抛物线C:y2=4x,F为C的焦点,过F的直线l与C相交于A,B两点.(1)设l的斜率为1,求|AB|的大小;(2)求证:²是一个定值.(1)解由题意可知抛物线的焦点F为(1,0),准线方程为x=-1,直线l的方程为y=x-1,设A(x1,y1),B(x2,y2),由得x2-6x+1=0,x1+x2=6,由直线l过焦点,则|AB|=|AF|+|BF|=x1+x2+2=8.(2)证明设直线l的方程为x=ky+1,由得y2-4ky-4=0.y1+y2=4k,y1y2=-4,=(x1,y1),=(x2,y2).²=x1x2+y1y2=(ky1+1)(ky2+1)+y1y2=k2y1y2+k(y1+y2)+1+y1y2=-4k2+4k2+1-4=-3.²是一个定值.能力提升题组(建议用时:25分钟)一、选择题1.已知双曲线C1:-=1(a>0,b>0)的离心率为2.若抛物线C2:x2=2py(p>0)的焦点到双曲线C1的渐近线的距离为2,则抛物线C2的方程为( ).A.x2=y B.x2=yC.x2=8y D.x2=16y解析-=1的离心率为2,=2,即==4,=.x2=2py的焦点坐标为,-=1的渐近线方程为y=±x,即y=±x.由题意,得=2,p=8.故C2:x2=16y,选D.答案 D2.(2014²洛阳统考)已知P是抛物线y2=4x上一动点,则点P到直线l:2x-y+3=0和y轴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是( ).A. B. C.2 D.-1解析由题意知,抛物线的焦点为F(1,0).设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d,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点P到y轴的距离为|PF|-1,所以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与到y轴的距离之和为d+|PF|-1.易知d+|PF|的最小值为点F到直线l的距离,故d+|PF|的最小值为=,所以d+|PF|-1的最小值为-1.答案 D二、填空题3.(2014²郑州二模)已知椭圆C:+=1的右焦点为F,抛物线y2=4x的焦点为F,准线为l,P为抛物线上一点,PAl,A为垂足.如果直线AF的倾斜角为120°,那么|PF|=________. 解析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F(1,0),准线方程为x=-1.因为直线AF的倾斜角为120°,所以tan 120°=,所以yA=2.因为PAl,所以yP=yA=2,代入y2=4x,得xA=3,所以|PF|=|PA|=3-(-1)=4.答案 4三、解答题4.(2013²辽宁卷)如图,抛物线C1:x2=4y,C2:x2=-2py(p>0).点M(x0,y0)在抛物线C2上,过M作C1的切线,切点为A,B(M为原点O时,A,B重合于O).当x0=1-时,切线MA的斜率为-.(1)求p的值;(2)当M在C2上运动时,求线段AB中点N的轨迹方程(A,B重合于O时,中点为O).解(1)因为抛物线C1:x2=4y上任意一点(x,y)的切线斜率为y′=,且切线MA的斜率为-,所以A点坐标为,故切线MA的方程为y=-(x+1)+.因为点M(1-,y0)在切线MA及抛物线C2上,于是y0=-(2-)+=-,y0=-=-.由得p=2.(2)设N(x,y),A,B,x1≠x2,由N为线段AB中点知x=.y=.切线MA,MB的方程为y=(x-x1)+,y=(x-x2)+.由得MA,MB的交点M(x0,y0)的坐标为x0=,y0=.因为点M(x0,y0)在C2上,即x=-4y0,所以x1x2=-.由得x2=y,x≠0.当x1=x2时,A,B重合于原点O,AB中点N为O,坐标满足x2=y. 因此AB中点N的轨迹方程为x2=y.。
【名师导学】2015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 数列的综合应用同步课件 理
3.已知{an}为等差数列,a1+a3+a5=105,a2+a4 +a6=99.以 Sn 表示{an}的前 n 项和, 则使得 Sn 达到最大 值的 n 是( B ) A.21 B.20 C.19 D.18
【解析】 直接法: 由 a1+a3+a5=105, 得 3a3=105, 即 a3=35,由 a2+a4+a6=99,得 3a4=99,即 a4=33,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解答应写出 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1.(16 分)已知一非零的向量列{an}满足:a1=(1, 1 1),an=(xn,yn)= (xn-1-yn-1,xn-1+yn-1)(n≥2). 2 (1)计算|a1|, |a2|, |a3|.证明: 数列{|an|}是等比数列; (2)设 θn(n≥2)是 an-1,an 的夹角的弧度数,bn= π ,Sn=b2+b3+„+bn,求 S2 015. 4n(n-1)θn
3 29 87 2 1 -( q ) a ( 1 - q ) 4 q 1 84 2 +q )=a1q · = · =7× 1-q3 1+q+q2 1-q
140=80. 解法二:设 b1=a1+a4+a7+„+a85,b2=a2+a5+ a8+„+a86,b3=a3+a6+a9+„+a87,因为 b1q=b2, b2q=b3,且 b1+b2+b3=140,所以 b1(1+q+q2)=140, 而 1 + q+ q2= 7 , 所以 b1=20,所以 b3=b1q2=20×4=80.
1 1 2n-1 (3)∵bn+1= bn+ × +4bn , 5 10 3 3 2n ∴bn+1-bn= × , 100 3 ∴bn=b1+(b2-b1)+(b3-b2)+„+(bn-bn-1) 2n-1 2 3 2 22 = + × + +„+ 3 25 100 3 3 9 7 2n =- × + , 100 3 50 1 3 7 2n-1 2n 而 an=bn+ × = × + . 10 3 50 3 50
2015年高考数学(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突破1+高考函数与导数问题的求解策略(共46张PPT)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五十四分。
(2)令 f′(x)=ex[x2+(a+2)x]=0, 解得 x=-(a+2)或 x=0. 当-(a+2)≤0,即 a≥-2 时,在区间[0,+∞)上, f′(x)≥0, 所以 f(x)是[0,+∞)上的增函数, 所以方程 f(x)=k 在[0,+∞)上不可能有两个不相等的实 数根.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五十四分。
【规范解答】 (1)f(x)的定义域为(0,+∞),f′(x)=1x+ 2mx=1+2xmx2.
当 m≥0 时,f(x)在(0,+∞)上单调递增.
当 m<0 时,由 f′(x)=0 得 x= -21m.
当 x∈0, 单调递增;
-21m时,f′(x)>0,f(x)在0,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五十四分。
类型 2 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或最值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或最值是近两年高考的热点, 通过 f′(x)=0 的根与函数极值点的联系,求函数的极值或求 参数的值(范围),通过函数极值和函数在相应区间端点函数值 的比较确定函数的最值.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五十四分。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五十四分。
【反思启迪】 “最值”与“极值”的区别和联系 (1)“最值”是整体概念,是比较整个定义域或区间内的 函数值得出的,具有绝对性;而“极值”是个局部概念,是 比较极值点附近函数值得出的,具有相对性. (2)函数在其定义区间上的最大值、最小值最多各有一个, 而函数的极值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一个没有. (3)极值只能在区间内部取得,而最值可以在区间的端点 处取得. (4)有极值的未必有最值,有最值的未必有极值;极值有 可能成为最值,最值-a 2,1上是增函数,取 x0=12
2015年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8.5椭圆
对称性|AF|+|BF|=2a=14,得 a=7.又|OF|=c=5,故离心率 e=7.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十三分。
探究突破
方法提炼
求椭圆的离心率,常见的有三种方法:一是通过已知条件列方程组,解出
a,c 的值;二是由已知条件得出关于 a,c 的二元齐次方程,然后转化为关于离
1
A.
2
2
B.
3
3
C.
4
4
D.
5
解析:令 c= 2 -2 .如图,据题
意,|F2P|=|F1F2|,∠F1PF2=30°,
∴∠F1F2P=120°,∴∠PF2x=60°,
∴|F2P|=2
3
-c
2
=3a-2c.
3
∵|F1F2|=2c,∴3a-2c=2c,∴3a=4c,∴ = ,
4
3
即椭圆的离心率为4.故选 C.
10
探究突破
考点一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 1】已知
2
F1,F2 是椭圆 2
+
2
2 =1(a>b>0)的左、右焦点,A,B
分别是
此椭圆的右顶点和上顶点,P 是椭圆上一点,OP∥AB,PF1⊥x
轴,|F1A|= 10 + 5,则此椭圆的方程是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
2
+ 5 =1
10
.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十三分。
考点二
考点三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一点 十三分。
探究突破
方法提炼
2015届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课件:第一单元总结
赞成 A 的人数为 50×35=30,赞成 B 的人数为 30+3
=33,如图:
记 50 名学生组成的集合为 U,赞成事件 A 的学生全体
为集合 A,赞成事件 B 的学生全体为集合 B.
设对事件 A、B 都赞成的学生人数为 x,则对 A、B 都不赞成
x
的学生人数为3+1,赞成
A
而不赞成
B
的人数为
30-x,赞
显然不成立;
若 a>4,则 B={x|4<x<a},显然不成立; 若 a<4,则 B={x|xx- -a4<0}={x|(x-a)(x-4)<0}= {x|a<x<4},根据 A∩B=(3,4)得 a≤3.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五十一分。
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解决一些集合问题时,求数集常用的方法为数轴法, 取交并集,如果是点集,常常通过画出函数的图像,观察图 像的交点以及位置关系来解决问题.Venn 图法在解决有限 集之间的关系时也会经常用到.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五十一分。
C.“a2<b2”是“a<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D.存在 m∈R,使 f(x)=(m-1)·xm2-4m+3 是幂函数,
且在(0,+∞)上递减
A 中,任意 x∈R,有 x2+x+1>0,因此,任意 x>0, 有 ln2x+ln x+1>0.B 中,存在α,β∈R,使 cos(α+β) =cos α+sin β,如当两个角均为 0 时,成立.C 中,“a2 <b2”是“a<b”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D 中,当 m=2
向 50 名学生调查对 A、B 两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 果:赞成 A 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赞成;赞成 B 的比赞成 A 的多 3 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 A、B 都 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 A、B 都赞成的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多 1 人,对 A、B 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名师导学】2015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 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同步课件 理
12.(16分)盒子中装有四张大小形状均相同的卡片, 卡片上分别标有数字- 1,0,1,2.称“从盒中随机 抽取一张卡片,记下卡片上的数字后并放回”为一 次试验(设每次试验的结果互不影响).
(1)在一次试验中,求卡片上的数字为正数的概率; (2)在两次试验中,记卡片上的数字分别为 ξ,η,试 求随机变量X=ξ·η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EX.
2015’新课标·名师导学·新高考第一轮 总复习同步测试卷 理科数学(十三) 【P277】
(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每小题 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初级中学有学生270人,其中七年级108人,八、九年 级各81人,现在利用抽样方法抽取 10人参加某项调查,考 虑选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三种方案.使 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时,将学生按七、八、九年级 依次统一编号1,2,„,270;使用系统抽样时,将学生统 一随机编号为1,2,„,270,并将整个编号依次分为10段 ,如果抽得号码有下列四种情况: ①7,34,61,88,115,142,169,196,223,250; ②5,9,100,107,111,121,180,195,200,265;
1 【解析】(1)依题意得,数列{pn}是以 为首项,以 15 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1 (1-2n) 15 ∴Sn=p1+p2+„+pn= =1, 1-2 解得 n=4. 1 2 22 EX = p1 + 2p2 + 3p3 + 4p4 = 1× + 2× + 3× 15 15 15 23 +4× 15 1 49 0 1 2 3 1 × 2 + 2 × 2 + 3 × 2 + 4 × 2 = . = 15 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由题设可知 AA1⊥AB,AA1⊥AD,AB⊥AD, 以 A 为坐标原点,AB,AD,AA1 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 AB=1,得 A(0,0,0), B(1,0,0),A1(0,0,1), 1 E0,0,2,D(0,1,0), C(1,1,0)
4.如图所示,正方体 ABCD-A1B1C1D1 的棱长为 1,F 是 DD1 的中点,则 B1 到 平面 ABF 的距离为( D ) 3 5 A. B. 3 5 5 2 5 C. D. 3 5
【解析】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A(1, 1 0,1),B1(1,1,0),F0,0,2,B(1,1,1), → =(0,1,0), ∴AB 1 → AF=-1,0,-2. .
→ =(2,-1,-2),PC → =(2,1,-2),PB →= (2)∵PD (0,1,-2) 设平面 PBC 的法向量 n=(x,y,z) → =2x+y-2z=0 PC n· x=0 由 得 → =y-2z=0 y=2z PB n· 令 z=1 得 n=(0,2,1) → ·n PD -4 4 5 → cos 〈PD,n〉= = =- 15 → |· |PD |n| 3× 5 4 5 故直线 PD 与平面 PCB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15
设 平 面 ABF 的 法 向 量 为 n = (x , y , z) , 则 y= 0, → AB · n = 0 , ∴ 1 →· -x- z=0. n=0. AF 2 令 x=1,则 n=(1,0,-2). 又 AB1 =(0,1,-1), →1·n| 2 5 |AB ∴B1 到平面 ABF 的距离为 d= = |n| 5
1 【解析】∵cos〈m,n〉=- , 2 1 ∴sin α=|cos〈m,n〉|= , 2 又∵直线与平面所成角α满足 0°≤α≤90°, ∴α=30°.
3.如图,矩形 ABCD 中,AB=3, BC=4,沿对角线 BD 将△ABD 折起, 使 A 点在平面 BCD 内的射影 O 落在 BC 边上,若二面角 C-AB-D 的大小 为 θ,则 sin θ 的值等于( A ) 3 7 3 7 4 A. B. C. D. 4 4 7 5 9 7 3 【解析】由题意可求得 BO= ,OC= ,AO= 7,建 4 4 4 7 9 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则 C4,0,0, B-4,0,0, 7 3 A0,0,4 7,D4,3,0, 9 3 → =(4,3,0),BA → = ,0, 7, BD 4 4
【点评】 利用向量法求距离关键是应用一个向量在另一 个向量上的投影.
三、应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 例3在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 是边长为 2 的正方形,平面 PAB⊥平 面 ABCD,PA=PB= 5,E 为 PB 的 中点. (1)求异面直线 PD 与 CE 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 PD 与平面 PCB 所成角的正弦值; (3)求平面 PAB 与平面 PCD 所成锐二面角的大小.
→ ,DC → ,DD →1 【解析】(1)以 D 为原点,以DA 的正向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 角坐标系,则 D(0,0,0),A(2,0,0), B(2,2,0),C(0,2,0),D1(0,0,5), E(0,0,1),F(2,2,4).
→ =(-2,2,0),AF → =(0,2,4), 于是AC → =(-2,-2,1). BE → ·AC → =0,BE → ·AF → =0, ∵BE ∴BE⊥AC,BE⊥AF,且 AC∩AF=A, ∴BE⊥平面 ACF. → 为平面 ACF 的一个法向量, (2)由(1)知,BE → 在 BE → 上的射影的大小即为 E 到平面 ∴向量 AE ACF 的距离,设为 d1, → |·|cos 〈AE → ,BE → 〉| 于是 d1=|AE → ·BE →| | AE → |· =|AE → |·|BE →| |AE |(-2,0,1)· (-2,-2,1)| 5 = = , 2 2 2 3 (-2) +(-2) +1 5 故点 E 到平面 ACF 的距离为 . 3
设平面 BDE 的法向量为 n=(x,y,z), 1 → =-1,0, , 又BE 2 → =(-1,1,0) BD 1 → n· BE=-x+ z=0 2 由 → =-x+y=0 BD n· z=2x 得 y=x 设 x=1,得 n=(1,1,2). → (1)由于A 1C=(1,1,-1) → 因为A 1C·n=1×1+1×1+2×(-1)=0, → 所以A 1C⊥n,又 A1C⊄平面 BDE, 故 A1C∥平面 BDE.
【点评】 应用空间向量判定空间直线关系, 关键是 准确求得直线和平面的方向向量和法向量, 然后将线面 关系由题设转化为向量的关系问题, 通过向量运算判定 线面关系.
二、应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 例2如图,在正四棱柱 ABCD-A1B1C1D1 中,已知 AB=2,AA1=5,E,F 分别为 D1D,B1B 上的点,且 DE=B1F=1. (1)求证:BE⊥平面 ACF; (2)求点 E 到平面 ACF 的距离; (3)求异面直线 AF 与 BE 之间的距离.
【解析】∵c=(-4,-6,2)=2(-2,-3,1), ∴a∥c.又 a· b=-2×2+(-3)×0+1×4=0,∴a⊥b.
2.已知向量 m,n 分别是直线 l 和平面α 的方向 1 向量和法向量,若 cos〈m,n〉=- ,则 l 与 α 所成 2 的角为( A ) A.30° B.60° C.120° D.150°
4.点到平面的距离 n ,P 是平面 α 外一点,Q 是 设平面 α 的法向量为____ → 在法 平面 α 内任一点,则点 P 到平面 α 的距离 d 等于PQ →| |n· PQ |n| 向量 n 上的投影的绝对值,即 d=________ .
一、应用空间向量判定线面关系 例1如图,四边形 ABCD 与 A1ABB1 都 是边长为 1 的正方形,点 E 是 AA1 的中点, AA1⊥平面 ABCD. (1)求证:A1C∥平面 BDE; (2)求证:平面 A1AC⊥平面 BDE.
第59讲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法
【学习目标】 1.会找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能用向量 语言表述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 平行关系. 2. 能用向量法证明有关直线和平面关系的一些定理. 3.会用向量法计算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夹角 及二面角,会用向量法计算空间距离.
【基础检测】 1.已知向量 a=(-2,-3,1), 、b= (2,0,4) 、 c=(-4,-6,2)分别是直线 a,b,c 的方向向量,则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 ) A.a∥c,b⊥c B.a∥b,a⊥c C.a∥c,a⊥b D.以上都不对
→1=(0,0,1),AC → =(1,1,0), (2)由于AA 设平面 A1AC 的法向量 v=(x1,y1,z1) →1·v=z1=0 AA x1=-y1 由 即 →· z 1 = 0 v=x1+y1=0 AC 令 x1=1 得 v=(1,-1,0), 又因为 v·n=1×1+(-1)×1+0×2=0 所以 v⊥n,故平面 A1AC⊥平面 BDE.
【知识要点】 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确定 ①直线的方向向量: l 是空间一直线, A,B 是直线 l → 为直线 l 的方向向量. 上任意两点,则称AB ②平面的法向量可利用方程组求出:设 a,b 是平面 α 内不共线向量, n 为平面 α 的法向量,则求法向量的方 a= 0, n· 程组为 . b= 0 n·
3.空间角和空间距离的向量表示 (1)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直线 a 的方向向量和平面 α 的法向量分别为 m,n,则直 线 a 与平面 α 所成的角 θ 等于向量 m,n 所成的锐角的余角 |m·n| sinθ = |m|· |n| . (若所成角为钝角,则取其补角的余角),即 ______________ 特例:若 m⊥n,则______ a∥α 或_______ a⊂α .若 m∥n,则 a⊥ α. (2)二面角的平面角 设二面角 α- l- β 的两个半平面 α 和 β 的法向量分别 为 m,n,设二面角 α-l-β 的大小为 θ,则二面角的平面 角与两法向量所成的角相等或互补.当二面角为锐角时, |m·n| cos θ =|cos 〈m,n〉|= ;当二面角为钝角时, |m||n| |m·n| cos θ=-|cos〈m,n〉|=- |m||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α∥β ,若 m⊥n,则 _______ α⊥ β . 特例:若 m∥ n,则 ______
【解析】 取 AB 的中点 O, CD 的中点 F, 连接 PO, OF, 由 PA=PB 得 PO⊥AB, 又平面 PAB⊥平面 ABCD,则 PO⊥平面 ABCD, 所以 PO⊥OF,PO⊥AB, 又底面 ABCD 为正方形,则 OF⊥AB.
以 O 为坐标原点,OF,OB,OP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O—xyz,如图所示. 从而 AB=CD=2,PA= 5, 则 PO=2, 从而 O(0,0,0),P(0,0,2), A(0,-1,0),B(0,1,0), F(2,0,0),D(2,-1,0), 1 C(2,1,0),E0,2,1. 1 → → (1)∵PD=(2,-1,-2),CE=-2,-2,1 11 - →· → 2 PD CE 11 21 → → ∴cos 〈PD,CE〉= = =- 63 → | |CE →| 21 |PD 3× 2 11 21 故异面直线 PD 与 CE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63
设 m=(x,y,z)是平面 ABD 的一个法向量. → m · BD=4x+3y=0 由 , 9 3 7 → BA= x+ z= 0 m· 4 4 4 y=-3x 得 . z=-3 7 7 28 令 x=7,则 m=7,- 3 ,-3 7, → =(0,3,0)是平面 ABC 的一个法向量. 又CD → -28 m · CD 7 → ∴cos〈m,CD〉= = =- . 4 → 16 7 m· CD 3× 3 7 2 3 ∴sin θ= 1-- = .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