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固定句式教案 两个课时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

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一、真题引领(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景山①书 [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

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

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

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

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

”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

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

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

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3)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3)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⑦此三者,吾遗恨也。

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此人力士。

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

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果真死了,还是没有死呢? 求之欤,抑与之欤? 这是夫子自己求来的呢?还是诸候自己带着问题来找夫子的?
三、表感叹和揣度的固定结构
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那么,(生离乊苦)比死更为痛苦,我们对这样情况该怎么办呢?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敌人已经深入了,我们对他们怎么办?
独不怜公子姊乎? 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祸与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并且智勇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住,难道仅仅
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二、表示选择的固定句式
1、"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 (这样),就是(那样)"。
虞卿预料事情(的结果),揣测揆度情理,为赵国出谋划策,这是多么工于智谋机巧啊!
2、
“一何……”译为“多么……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拔剑割肉,壹何壮也!《汉书·东方朔传》
赠从弟 刘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8、“岂……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

文言文固定句式 (完)

文言文固定句式 (完)

①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 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 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②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恐怕该责备你吧?
2.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 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 可用“与(欤)”、“邪”、“耶” 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 会……吧”、“莫非是……吧”、 “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 毋……乎”、“得非……乎”等。
孰与、孰若(跟......相......) 何......为(为什么......呢
1.无乃……乎 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 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 末“乎”可用“与(欤)”、 “耶”等语气词替换。可译为 “恐怕(只怕)……吧”、“莫 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 “非乃……乎”、“不乃……乎” 等。
有所(有.....的) 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
为......所等
1.有以……、无以…… 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 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 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 “有用来……的(人、事、 物)”、“没有……的(人、事、 物)”。
①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 会)。 ②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 千里的(办法);不步汇聚细流,就没有 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①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 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 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 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 “……叫作……”、“……称作……”。 ②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使用设喻讲述道理和表明意见的方法。

2、理解“除蔽纳谏”这种政治见解的进步作用。

3、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一词多义词的义项,了解特殊句式。

初步理解意动用法。

教学重点:1 、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邹忌使用设喻讲述道理,表明意见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教学时数:2课时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依照注释,弄懂文章大意。

2、借助资料实行文言知识整理,包括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特殊句式。

第一课时一、导语:唐太宗说:“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解题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相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学生展示,师补充)《战国策》因为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长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第1讲 第2节 熟悉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

第1讲  第2节  熟悉文言句式和固定结构

“受”字句:受+谓语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为”字句:为+动词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所”句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无标志句
而刘夙婴疾病
栏目导航
13
判断被动句 3 法
栏目导航
14
●即学即练 3.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D )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帝感其诚 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解析:选 D。A 项,“被”表被动的被动句;B 项,无标志被动句;C 项,“为……所” 表被动的被动句;D 项,“于”为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不表被动。
栏目导航
26
考法四 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栏目导航
27
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常见形式:
省略句的类型
例句
省略主语 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介词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选自《新唐书·王思礼传》,有删改)
栏目导航
2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翰谓监军李文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 译文:
解析:句中的“尚欲何之”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尚欲 之何”。
答案: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
栏目导航
25
【参考译文】 王思礼,是高丽人,居于营州。(他的)父亲担任朔方军将。王思礼熟习作战,(他) 跟从王忠嗣到河西,与哥舒翰一同属任王忠嗣部下。哥舒翰担任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与 中郎将周佖侍奉哥舒翰,因功授任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 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 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诸将认为他很壮烈。天宝十三年,吐谷浑苏毗王真诚 归附,(皇上)下诏让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王思礼坠下马,脚跛得厉害。哥舒翰对监军 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不久,(王思礼)加授金城郡太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__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

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__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__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40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40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40导读: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3.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来表明见解巧妙的讽谏艺术。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有句古话,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现代社会,能否研究研究说话技巧,把利于行的忠言说得顺耳呢?事实上,我们的老祖宗中有许多人就很讲究说话的艺术。

现在,我们来学一篇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邹忌的说话正是如此。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窥镜()谤讥()期年()形貌昳丽()市朝()间进()暮寝()朝服衣冠()2.常识介绍(1)剖析文题:邹忌,战国时齐国人,曾任齐国的相,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王即齐威王。

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

纳谏,接受规劝。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文体知识:《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有十二国策,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固定句式(疑问、反问、选择、感叹、揣度)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固定句式(疑问、反问、选择、感叹、揣度)课件
安书》
译: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 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
•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伶官传序》
译: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 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译: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难道敢进 关吗!
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 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 (恐怕)……吧!"、"还是……吧!"、" 难 道……吗?"
大王之救之!”燕王曰: 魏国。”燕王说:
“吾岁不熟二年矣,
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
“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现
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
魏,且奈何?”田文曰 将怎么办呢?”
:“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 ,此国之利也,今魏王 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
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 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
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 。现在魏王出魏国国都的城门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 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022新高考Ⅰ卷)
22
• 2022年全国卷乙卷 武王打败了商,召见姜太
• 武王克殷,召太 公,问他:“将把那些商朝
公而问曰:“将 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
奈其士众何?”太 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
公对曰:“臣闻爱其 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
4、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 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学案(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学案(教师版)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及其用法。

【学习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学习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掌握判断句、倒装句句式特点并准确翻译这些句式。

学习过程一、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层级为B级。

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等。

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

二、高考典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010年(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译文:(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要点:使、累其心、抑、判断句。

】译文:(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2、2014年(江苏卷)《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⑴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被动句、判断句】翻译: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⑵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也。

【倒装句】翻译: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三、学习要点【一】判断句式。

1.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翻译判断句时,加上判断词“是”】。

2.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完成规律总结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⑵.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⑶.粟者,民之所种。

⑷.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⑸.秦,虎狼之国。

此亡秦之续耳。

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

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

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

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4。

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

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

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1。

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

固定句式教案教学设计

固定句式教案教学设计

固定句式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固定句式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识别和运用不同的固定句式。

3. 学生能够在书面和口语表达中正确使用固定句式。

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固定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2. 掌握常见的固定句式。

3. 运用固定句式进行书面和口语表达。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白板和马克笔。

2. 教材或其他相关学习资源。

3. 练习题和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创造一个情境,例如一个学生正在制定一个朋友邀请信。

2. 提问学生有没有注意到一些句子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固定的,像"Dear [name],"和"Thank you for your invitation."。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固定句式的特点和用途。

知识讲授:1. 解释什么是固定句式,并给出几个例子。

2. 通过示例句子和归纳总结常见的固定句式,如问候语、感谢语、祝贺语等,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别的固定句式。

实践活动:1.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辨认固定句式并进行分类。

2. 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情景,用适当的固定句式写出邀请信或感谢信等。

3. 学生之间互相交换完成的写作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

巩固和拓展:1. 给学生一些口语对话的任务,要求他们在对话中运用所学的固定句式。

2. 给学生一些阅读材料,让他们找出文中的固定句式,并分析其用法和作用。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固定句式知识点。

2. 强调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写作中要多加注意和运用固定句式。

3. 鼓励学生不断积累固定句式,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日常观察、听说读写综合评价学生对固定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练习题和写作作品的评分。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多使用固定句式,培养习惯。

2. 鼓励学生进一步扩展和运用固定句式的范围,提高表达的多样性。

这个教案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固定句式的概念,并能准确运用在书面和口语表达中。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备用)

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备用)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固定结构〕【学习目标】掌握固定句式的意义并学会翻译。

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1.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3.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4.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5.〔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固定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3.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方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1、了解《战国策》的体例及主要内容;2、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3、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学习难点】品味鉴赏本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的细节描写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归纳本文文言知识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入《战国策》再导入本文。

二、作品及有关背景1、作品:《战国策》又称《国策》、《国事》等,是西汉末年刘向据历史资料整理编订而成,全书共33 篇,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赵威后执政。

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

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

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三、检查预习1、给下面的字注音。

强qiǎng 盛shèng 揖xū挟xié曾céng 踵zhǒng 恃辇shìniǎn郄xì媪ǎo 没mò死膏腴yú沟壑hè约车百乘shèng2、找出通假字(1)太后盛气而揖之揖作“胥”,胥通“须”,等待(2)少益耆食“耆”通“嗜”,喜欢(3)必勿使反“反”通“返”,回来四、自读课文,翻译全文,并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段)1、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是什么?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②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固定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固定句式意义并学会翻译。

教学重难点:
与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虚词密切相关的固定句式。

教学方法:
翻译、讲解、训练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译文:
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苏轼《教战守策》)译文: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孙樵《书何易于》)
译文:
4.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促织》)
译文:
5.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
译文:
6. “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同义结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
例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8. “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1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译文:
9.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

“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2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译文:
10.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3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
译文:
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14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
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15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译文:
例16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
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17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文:
1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难道……吗?“
例18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
15. “……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例19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例20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16. “为所“、“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1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鸿门宴》)
译文:
例22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译文:
17.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秋水》)
译文:
例24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18. “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

例25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译文:
19. “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26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译文:
例27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
20. “独……耶“、“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28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例29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21. “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例30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
22. “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31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文:
23. “宁……耶“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32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译文:
24、“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3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译文:
25、“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例34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26、“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例35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
27、“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无”是动词,“所……”
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

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例36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28、“有以……、无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

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例37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
译文:
29、“……之谓也”,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

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38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

可译为“……叫作……”、“……称作……”。

例39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
课后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
1、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
译文:
2、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4、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5、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译文:
7、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
译文:
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译文:
9、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1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
11、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1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13、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译文:
1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
译文: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译文:
1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
1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