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前期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40---1919)
林南仓中学李彩娥
从鸦片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40-1919年),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并且日益深化;觉醒、探索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中国处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更替阶段。

一导入热点问题日本侵占钓鱼岛
自2012年春天以来,日本右翼分子的购岛闹剧愈演愈烈,日本政府趁机提出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企图霸占我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这一强盗行径激起了两岸三地以及世界华人的极大愤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球华人保钓运动。

中国政府也严正声明:日本的任何行为都改变不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任何侵占钓鱼岛的行为都是非法的和无效的,中国政府有决心、有能力捍卫自己的每一寸神圣领土。

由此联系近代中国列强侵华的历史。

二考情预测
三连线2012年高考试题
(北京卷)17.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
(福建16 )虽成“空壳”,但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天津卷)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四面临列强的不断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强中国各阶层不断探索救国方案。

中国近代前期各阶级救国方案有哪些?教训是什么?
五重点突破
1.政治上
(1)深重的民族危机。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在华代理人。

(2)人民的反抗斗争。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了一系列新型的革命斗争,如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国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变化。

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在屡遭挫折后,最终走上了国共合作的道路。

2.经济上
(1)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民族初步发展,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3.思想上
(1)维新思想。

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共和思想。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民主、科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情感升华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许多年后,当我们再度回望这段历史,是为了记住先烈的热血,更是为了珍惜今天的和平,让我们乘上一辆以缅怀或记忆命名的列车,从容地驶向和平的前方。

六小结七巩固练习
1.(2012·海南历史)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22 .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3(2012·福建)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 “一个民族的觉醒 通常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 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 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 还要……能看到出路 ……深信只要奋起救亡 勇于变革 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前1840--1919
4、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5 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 下列出现的场景 你认为哪一个不符合史实
A.大部分农村在丈量田亩 实施“平均地权”纲领
B.袁世凯与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亲切地”交谈着
C.一位革命党人在街头演讲 大声疾呼民主共和
D.外国军舰在长江耀武扬威 向革命党施
全国新课标卷41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
结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