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C.春秋时诸侯争霸D.周代分封制崩溃
06.C从郡县名称可以印证。
07.A从诛大姓皇甫氏的作用思考。
08.D布政使司管地方的民政和财政。
09.C从“靖难之役”的历史背景思考。
10.C从题中文字可知是西周初年开始实行的分封制。
11.A图③春秋时,图④秦汉时,图②唐朝时,图①元朝时。
12.B从军事、行政、司法、财政权分立及地方官名称作判断。
A.西汉刺史B.唐朝户部
C.北宋三司使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
09.(200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
10.(2009年北京文综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熟悉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产生方式。
02.C从通判与知州的设置时间得出结论。
03.B“蕃汉分治”(南北两面官制)为辽代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指在中国古代的行政体制中,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划分。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分为郡县制和州县制两种。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方行政制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郡县制的主要特点是将一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郡县,郡作为地方行政的最高单位,县作为地方行政的次高单位。
郡官由地方统治者担任,负责管理本郡的政务。
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辅助郡官进行地方行政管理。
郡县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时间,具有较为稳定和完善的体系。
郡县制在实施的过程中,政府机构主要包括郡,县,乡和村四级。
郡是郡官的办公地,具有最高行政权力。
郡政府下设多个县,负责管理和监督所辖区域的各项行政事务。
县政府下设乡、村,乡负责管理乡级的行政事务,村负责管理村级的行政事务。
在地方居民中,村级单位被视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居民生活和社会管理的主要依据。
州县制是隋唐代以后由郡县制演变而来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隋唐之后,中国的州县制度逐渐完善,并且接近现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州县制的主要特点是将地方行政管理权力下放到县一级。
州作为地方行政的最高单位,负责对所辖的县进行监督和指导。
县作为地方行政的基层单位,负责实施具体的行政事务。
州、县设立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州县制在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后来的地方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是封建专制和官僚体制。
地方政府的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经过层层考核和选拔。
地方官员拥有较高的行政权力,同时也有较大的财政支配权。
他们负责管理地方的经济、军事和民政事务,以维护地方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地方行政制度也不断调整和完善。
但其中的基本原则和机构依然对后来的地方行政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高三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
作用:初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造成了割据,削弱了奴隶制);战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3.宋元:北宋—知州与通判相牵制;辽—蕃汉分治(辽实行“蕃汉分治”,南面官任汉契人,统治汉人渤海人;北面官是契丹人,统治契丹少民人;北面大于南面官);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4.明清: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僧官是法王);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改土归流的意义:加强中央统治→→改变落后纷争→→促进民族交流→→国家巩固发展);清—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首先,封建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核心内容。
在封建社会中,地方统治者通过“县令制”来管理地方事务。
县令是皇帝任命的地方官员,负责管理行政、经济和军事等事务。
县令下设县级行政机构,如县署、县衙等,负责具体的行政工作。
县令还要监督村社自治,维护社会秩序和封建统治。
除县令外,还有县丞、县尉等官员参与地方行政管理。
其次,地方自治制度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地方自治制度由村、乡、邑组成。
村是最基层的自治单位,由村长和村民组成的民选组织负责村庄内部事务管理。
村落按人口多少分为小村、大村、聚落等不同等级。
乡是由若干村庄组成的行政区域,乡长负责乡级事务。
在乡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单位,设有官派官员,如乡令、乡丞等,协助乡长管理地方事务。
邑是在乡级基础上设立的更高级的行政单位,类似于县,由邑长和邑民组成的组织负责邑级事务。
另外,士族管理制度也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封建社会,士族在地方行政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士族是指有世袭贵族地位的士人,他们担任地方行政职务,参与地方政治决策。
士族具有特权,可以享受封地、世袭称号、特殊待遇等特权。
他们作为地方统治阶层的一部分,影响着地方行政管理,加强了地方行政的封建性。
总结起来,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地方行政制度、地方自治制度和士族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框架。
虽然这些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迁,但基本上沿袭了近两千年的时间,对我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地方行政制度★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1、郡县制—秦1)时间:战国;秦朝推行全国2)特点:(与分封制相比)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由皇帝直接任命。
郡下设县,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
县令下设尉、丞。
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
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上计﹐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根据他们的治状而定殿最。
和考课相辅而行的是监察制。
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也各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3)影响①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②推动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的转变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重点深化:分封与郡县下列对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重点深化: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之处《史记?高祖本纪》载齐国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故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
此外,燕、代北国,因其自然条件,发展成半农半牧的经济区。
南方长沙等国,利用水利之便,广开水田种植稻1)相对增大了王国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增强了各国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主动性,推动了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便于各国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府与行政制度
意义:州府制的 形成与发展,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有利于 维护国家统一和 稳定
郡县制与州府制的比较
起源时间:郡县制起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州府制则是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形成。
管辖范围:郡县的管 辖范围较州府更小, 数量也更多,从而使 得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更强。
官员任免:郡县的官 员由中央政府任免, 权力集中于皇帝,而 州府官员的任免则相 对自主。
添加标题
避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缺点, 如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 督等,以保障现代地方行政的 公正性和透明度。
汲取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教训, 如权力斗争、腐败问题等,以 加强现代地方行政的法治建设 和监督机制。
感谢观看
汇报人:
03
郡县制与州府制
章节副标题
郡县制的起源与演变
郡县制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置郡县
郡县制的演变:汉朝时期,郡 县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 善,同时出现了州府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郡县制的发展:秦统一六国后, 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并设立 了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
添加标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的管理方式,如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等,对现代地方政府的 绩效考核、行政监督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06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优缺点
章节副标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优点
中央集权:有利 于维护国家统一 和稳定
地方自治:有利 于调动地方积极 性,促进地区发 展
官僚制度:有利 于选拔优秀人才 ,提高政府效率
郡县制的影响:郡县制的实施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地方 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一、中央官制:1、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制,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分管政务、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三公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下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是最高的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4、明清: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中期,中央设内阁,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权利上升。
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利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互相制约。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二、地方官制1、分封制:西周实行,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
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2、郡县制:最早在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实行县制,秦统一全国后设郡县制,汉代沿用,略有变化,汉初地方既有郡县制,又有封国制,东汉郡下设县,乡、里为基层组织,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梳理1、先秦:周朝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秦朝:郡县制。
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分天下为36郡,后增加到46个郡,每郡设若干县。
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
3、两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
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域的州逐渐成为郡以上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州刺史的权力大大加重。
4、辽朝:蕃汉分治制度。
5、金朝:猛安谋克制。
6、元朝:行省制度。
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朝时,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应特别予以注意。
7、明朝:僧官制度。
8、后金和清:八旗制度。
9、明清: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10、清朝:清朝沿用和发展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分为18个省。
在边疆地区设立理藩院管理蒙、藏、新疆、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另派将军、大臣驻该地监管。
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新疆设伊犁将军,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西藏派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辖。
东北地区则由满族将军治理,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分驻各地,统管军民之政。
二、升华认识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其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2、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的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
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四级制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四级制
一、郡县制度
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实行四级制,即州、郡、县、乡。
这种四级制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开始实行,一直沿用到清朝。
1.州
2.在秦朝时,全国划分为36个州,后来逐渐演变为100多个州。
每个州设刺
史或州牧,为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3.郡
4.郡是比州更低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也由最初的100多个逐渐增加到
后来的几百个。
每个郡设太守或刺史,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5.县
6.县是比郡更低一级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最多。
每个县设县令或知县,为
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
7.乡
8.乡是最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数量也最多。
每个乡设乡长,为一乡的最高
行政长官。
二、官僚制度
在古代中国,地方官员的任免和升迁都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
各级地方官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或其他选拔方式获得资格,然后由中央政府任命。
地方官员的任期一般为三年,到期后根据表现进行升迁或调任。
1.知府
2.知府是府一级的地方长官,负责管理府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知府
一般由中央官员担任,或由皇帝特旨任命。
3.知县
4.知县是县一级的地方长官,负责管理县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
知县
一般也由中央官员担任。
5.县丞
6.县丞是知县的副手,协助知县处理县内的各项事务。
县丞一般由举人或贡
生担任。
7.主簿
8.主簿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文职官员,负责处理文书、档案和财务等事务。
主
簿一般由举人或贡生担任。
古代文化常识十: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共30个专题,陆续更新中】
【军】_宋__代__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练习
1.下列各朝代与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对应关系,有误 的一项是( )(3分) A.东汉末—郡 B.唐朝—道 C.元朝—行省 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练习
2.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中,历朝历代往往最稳定的 是( )(3分) A.州 B.县 C.郡 D.省
A.南海郡 B.桂林郡 C.象郡
2.郡县制时期
(1)_秦__朝___统一后,在天下推行郡县制,郡之长官称___郡__守_(也即后 来的__太__守___),万户以上的县之长官称为___县__令_,万户以下的县则称 县长。 (2)汉代基本沿袭秦制 • 广州在秦汉时期归属_南___海__郡_?
A.南海郡 B.桂林郡 C.象郡
3.州郡制时期
(1)东__汉___末__年_形成的___州__、__郡___、__县_三级地方政治制度。 (2)州起源于_汉___武__帝__所建部刺史监察制度。后来,州由中央监察区 变为地方行政区。
3.州郡制时期
(1)东__汉___末__年_形成的___州__、__郡___、__县_三级地方政治制度。 (2)州起源于_汉___武__帝__所建部刺史监察制度。后来,州由中央监察区 变为地方行政区。
3.州郡制时期
(1)东__汉___末__年_形成的___州__、__郡___、__县_三级地方政治制度。 (2)州起源于_汉___武__帝__所建部刺史监察制度。后来,州由中央监察区 变为地方行政区。 (3)魏晋南北朝期间,各王朝大体沿袭。
【名词解释】 • 刺史:各部(州)监察长官。后改称__州__牧__,职权进一步扩大,由
②郡县制
③州郡制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 1.先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建诸侯的制度,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建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
作用:初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造成了割据,削弱了奴隶制);战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2.秦汉:秦朝—郡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两汉:刺史制度的演变(监察—地方行政: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国并行与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郡国并行;其中,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编户齐民制度(既是赋税制度,也是户籍管理制度)。
3.宋元:北宋—知州与通判相牵制;辽—蕃汉分治(辽实行“蕃汉分治”,南面官任汉契人,统治汉人渤海人;北面官是契丹人,统治契丹少民人;北面大于南面官);金—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元—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蒙古地区为岭北行省;东北地区为辽阳行省)。
4.明清: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政;按察司管监察司法,都司管军政);明朝在西藏实行僧官制度(最高僧官是法王);土司制度(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宣慰司、土知府长官)与“改土归流”(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有任期、不世袭、可调动的流动官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
但明朝时西南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
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改土归流的意义:加强中央统治→→改变落后纷争→→促进民族交流→→国家巩固发展);清—十八行省五将军辖区(黑龙江、吉林、盛京、乌里雅苏台、伊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青海、西藏)一个盟旗(蒙古)。
{行政管理制度}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 唐 358州,1,551县。
• 州县均分为上、中、下三等。 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 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 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 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 县,其余为下县。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20.8.1820.8.18Tuesday, August 18, 2020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3:41:0623:41:0623:418/18/2020 11:41:06 PM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20.8.1823:41:0623:41Aug-2018-Aug-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3:41:0623:41:0623:41Tuesday, August 18, 2020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0.8.1820.8.1823:41:0623:41:06August 18, 2020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下午11时41分6秒23:41:0620.8.18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2020年8月下午11时41分20.8.1823:41August 18, 2020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11时41分6秒23:41:0618 August 要自强不息。下午11时41分6秒下午11时41分23:41:0620.8.18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2020年8月下午11时41分20.8.1823:41August 18, 2020
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
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中国古代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方制度。
地方制度,作为治理和管理地方事务的框架,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包括郡县制、州郡制和乡里制等,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郡县制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地方制度。
它建立在中央政权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之下,将国土划分为多个郡县,每个郡县设立相应的官吏来管理和治理。
在郡县制中,县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而郡则是县的上级单位。
郡的设置通常依据地理、经济和行政要求来确定,一般辖有数个县,其官吏由中央政权任命。
郡官在所辖地区负责军事、财政、法律和行政等方面的事务。
县作为郡的下级单位,负责实际管理和执行各项政策。
在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免由中央政府负责,确保了地方官员的廉洁和公正。
郡县制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有效地提供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郡县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通过官员的监督和管理,提高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效率。
二、州郡制除了郡县制,中国古代还采用了州郡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的一种形式。
州郡制以州为单位,辖若干郡县,更加强调对地方行政的层级管理。
在州郡制中,州是地方行政的最高单位,由州官负责管理和治理。
在州下面是郡,郡依然是地方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
郡的设置和管理与郡县制类似,负责实际执行政府的政策。
与郡县制相比,州郡制在地方行政上更加精细和组织化,实现了更加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州郡制的引入为地方行政提供了更加严密和有序的管理框架。
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发展的产物,促进了地方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其管理层级更加清晰、明确,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的效率和责任。
三、乡里制乡里制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重要地方制度。
在乡里制下,中国的农村地区按照村落和社区划分为不同的乡和里。
乡是乡村的最小行政区划,而里则是乡内的社区单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指古代中国对地方政府组织和管理的制度安排。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因此政府需要有效地管理和治理各个地方。
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个时期,中国的政权分裂并处于不断的战乱状态。
为了稳定局势、统一政权,各个国家开始建立自己的地方行政制度。
国家的首都设立郡县,进行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
这种制度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进一步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设立县,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地方政权的管理效率,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汉朝时期,郡县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汉朝设立了更多的郡县,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组织和管理。
同时,汉朝还设立了丞相、太尉等中央行政职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的指导和控制。
这一时期,地方政府的职能也逐渐扩大,除了管理行政事务外,还包括经济和民生事务的管理。
隋唐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唐朝时期,坊制成为地方政权的主要组织形式。
坊制是指将城市按照一定的规模划分为坊,每个坊设立坊官,负责管理和治理坊内的事务。
随着坊制的实施,地方政权的管理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宋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宋朝设立了府、州、县等地方行政机构,进一步细化了地方政权的管理。
这一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逐渐规范化,为后来的元明清三代奠定了基础。
元代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进一步发展,实行了行省制。
行省是指将全国划分为几个行省,每个行省设立都察院,负责管理和监督行省内的事务。
行省制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也为后来明朝的设立打下了基础。
明清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制度体系。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县制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本文从古代的郡国制、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县制为主线,探究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的郡国制在中国古代,郡国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起点。
周朝时期,国家采取郡、邑、县三级管理体制,郡是最高行政区划,其下辖县和乡镇。
而到了春秋时期,郡制逐渐被封建制度所替代,导致郡国制逐渐衰落。
在秦汉时期,国家采取三公九卿制度,实行郡县制,实行一切事务的行政管理由郡、县两级负责。
各郡县派遣官吏巡视各地,征收税赋,实行行政管辖和司法审判。
此时,中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开始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规范。
二、封建制度的出现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到来,封建制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主导方式。
在封建社会中,地方的封建诸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拥有土地和军队,实行一定的自治。
在政治上,封建诸侯们由皇帝任命吏员,管理封地内部事务。
他们自己也有官吏,管理府衙,派遣巡逻官全方位管理。
宋朝时期的封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了政区划分,以州、县为基本行政管理单位,州派遣官员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县,县派遣官员负责管理乡镇和村庄。
此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工更加明确,管理更加规范。
三、官僚制度的出现元朝时期,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朝在行政管理上强调区域管理,设立依旧、路、州、府、县等级,规定人民忠诚于朝廷官员,而不是诸侯统治。
达到了“中央领导地方”的效果。
明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中国最为严格的官僚制度。
明朝时期非常重视地方的行政管理,通过设立徭役、押税等制度,建立完整的地方行政和税务管理系统。
形成了四种类型的行政管理单位,即道、府、州、县。
四、以县制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清朝时期,中国地方行政体制进一步发展。
清朝实行以县制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根据不同的地方特点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制度。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三⼤地⽅⾏政制度中国古代三⼤地⽅⾏政制度
⽐较点分封制郡县制⾏省制
不同点盛⾏的
时代
奴⾪社会的⾏政制度,
盛⾏于西周
⼏乎盛⾏于整个封建
时代
确⽴并盛⾏于元朝
和中央
政府的
关系不
同
诸侯国相对独⽴于中央
政府,并且权⼒和地位
可以世袭
郡县是中央下属的地
⽅⾏政机构,郡县的
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
免
⾏省只是中央最⾼
⾏政机关---中书省
的派出机构,其⾏
政长官直接对中书
省负责
作⽤和
影响不
同
在⼀定时期对巩固疆域
产⽣了积极的作⽤,但
长期以来其残余势⼒破
坏了国家的统⼀和社会
的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
了国家的统⼀,⽽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
充,其积极作⽤愈益明显
相同点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政制度
2.⽬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3.结果都在⼀定时期内产⽣过积极作⽤
每周两⼩时,坐在家⾥请名师-----⾼考历史远程视频教学,容量⼤,题型新,紧贴⾼考,⾯对⾯互动,事半功倍提分快。
适合全国各地学⽣。
免除晚间补课路途奔波的⾟劳,尤其⼥⽣可以避免晚间路途安全的担忧,家长当场监督学习。
流程:1。
QQ或电话报名,获取软件、账号、密码,免费试听2⼩时。
2。
缴费、预约上课时间(每天晚19:00—21:00,任意选)。
联系:QQ:714352922 TEL:130********(上课期间不接电话,先信息联系)。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引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一项重大的历史话题,涵盖了从古代到近代的几千年时间里地方行政组织的变迁和发展。
地方行政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地方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本文将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起源开始,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政府组织形式和行政职权的变化,探讨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起源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的古代文明。
当时的国家初步形成,中央政权通过君主和贵族统治,分封地方行政区域给予统治者管理。
这种制度被称为封建制度,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基础。
封建制度下的地方行政以宗族为基础,地方行政官员由宗族贵族担任,他们负责管理土地、税收和军事事务。
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主要来自于中央政权的赐予和授予,同时也受到地方人民的支持和依赖。
二、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 中央集权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随着古代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秦朝是一个典型的中央集权时期,以嬴姓为氏的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各个封建国家,实行郡县制,设立郡县来管理地方。
郡县长官由中央政权任命,行政区划规模和人员编制都有严格的规定,中央政权对地方行政有着绝对的控制。
2. 中央地方权力平衡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一个地方行政制度相对稳定的时期。
唐朝实行州县制,设立州和县来管理地方事务。
州和县的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命,但地方行政官员的选拔和晋升逐渐与地方贵族和地方官僚相结合。
这种权力平衡的制度使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中央政府,并有一定的自治权。
3. 分封制度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古代欧洲,罗马帝国实行了分封制度,将帝国疆土分封给贵族统治。
这种制度将地方行政权力下放到各地的贵族,贵族负责管理地方地区,实行法律和税收,确保地方秩序和稳定。
尽管分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方贵族的权力,但中央政府仍然保持着绝对的控制,并通过各种手段对地方政权进行监督和控制。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规律:1中央集权变化的规律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原因:中央集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拥有行政、司法、财政、军事等无所不包的最高权力,皇权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央集权变化的规律。
从单个朝代来说开国皇帝对中央集权的控制能力较强,皇位世袭制决定了继承人的素质会逐渐降低,再加上外戚与宦官专政,集权统治会逐渐削弱,最终走向灭亡;从历代发展趋势来讲经历了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两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六部”制和明清“内阁六部”制等不同的形式和发展阶段,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日渐成熟和完备.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的影响.在各个朝代开始阶段,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度过大和军事问题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会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地方行政层级变多,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发展史,正是中央集权加强到削弱、再加强再削弱的交替更迭,地方行政层级变化也表现为波浪式,最终随着封建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而趋于稳定2 (二)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原因:沿袭主要源于历代王朝都面临着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一是面临的经济基础变化不大.封建政权崇尚重农抑商政策,确保税赋征派和地租征收,在维护政治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二是共同倾向于“内重外轻”政策.历朝王朝成立之初,为了避免地方分权偏重,中央集权被削弱从而引发割据分裂局面,多采用“内重外轻”政策,在发展经济和保持稳定两者之间多选择后者,即使地方丧失抵御能力也在所不惜,这在宋、明两朝最为明显.2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是中央集权能力不断加强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完善的内在要求.秦朝在郡政区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汉朝设置13部刺史,唐朝设道对地方派遣监察官员,宋朝设置互不统属的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隋朝罢除郡的建置,宋朝消除方镇割据,明朝废路为府,中央加强集权的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层级少,则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层级多,则管理链条长,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层级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存在一个可容忍的变动区间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原因;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究其原因,一是百里之县的设计比较合理,适合农民朝出晚归的出行要求,对于官员下乡劝课农桑也比较合适;二是维护中央政权的需要,县是各朝中央政府落实一切政令的基本单位,赋税征集、军队招募、百姓安居乐业皆属县的职责范畴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为了避免地方割据,必须将高层次的政区划得较小,导致高层次政区数目增多.中央的有效管理幅度达不到,就需要设立巡视或派出机构.这些机构有辖区,就会转化为地方行政层级.当行政权和军事权合一后,就可能对中央集权构成新的威胁.这使中央政权处于两难境地,内外轻重处于转换之中,高层政区频繁变动在所难免.4(四)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原因;,首先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还是张居正“一条鞭法”,财政改革一直是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在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财政改革对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影响,还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商鞅变法中制土分民、履亩而税、重农抑商等财政改革措施,保证了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完善,为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实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商鞅为了配合国家对人口的管理,还制定了完善的户籍制度,从而催生了县制.古代各朝从国家安全出发,同时也为了涵养财源,徙民边塞,实行军、民屯垦,建立起都尉、都督、都护府或都司卫所等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并逐渐融入到地方行政层级中来.二各朝代各制度的表现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起源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紧密联系,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地方政权得以稳固。
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的需要,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隋唐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更加完备,成为了封建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在宋明清三代达到了巅峰。
宋代,宋仁宗在庆历年间创立了州县制,“州守犹宰相、县令犹卿大夫”,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正式化程度。
明代开国之初,采取了“六部尚书”、“九卿正员”、“八虎都尉”、“东厂、西厂”等制度,足见明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程度。
清代,清兵入关后实行的“一品大臣统治、两级地方官员分权、州县政权掌握在官员手中”的制度,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明清时期,最为健全,日后的一些制度对现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影响颇大。
如,明代府县州体制,明代的兵部、工部体系,清代的省县兵备等体制,都为现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二、地方官员任免制度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的地方官员任免制度是指在古代地方政府中,对官员的援用、升迁、罢黜等方面的规定。
地方官员任免制度主要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由中央派遣的巡抚、知府等官员来管理地方政务。
地方官员的任免是按照等级制度进行的,不同级别的官员有着不同的权力和责任。
在古代,地方官员的任免主要由中央政府负责,中央政府通过官员考试选拔出具备一定能力的官员,然后派遣到地方进行管理。
地方官员的任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官员,如乡试、会试、殿试等,二是通过一些特殊的途径,如世袭、关系推荐等。
地方官员的升迁主要通过考核选拔和实绩评定等方式来确定,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进行。
罢黜地方官员主要是根据其在管理中是否有失职行为等进行判定,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决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规律:1中央集权变化的规律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原因:中央集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拥有行政、司法、财政、军事等无所不包的最高权力,皇权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央集权变化的规律。
从单个朝代来说开国皇帝对中央集权的控制能力较强,皇位世袭制决定了继承人的素质会逐渐降低,再加上外戚与宦官专政,集权统治会逐渐削弱,最终走向灭亡;从历代发展趋势来讲经历了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两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六部”制和明清“内阁六部”制等不同的形式和发展阶段,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日渐成熟和完备.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的影响.在各个朝代开始阶段,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度过大和军事问题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会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地方行政层级变多,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发展史,正是中央集权加强到削弱、再加强再削弱的交替更迭,地方行政层级变化也表现为波浪式,最终随着封建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而趋于稳定2 (二)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原因:沿袭主要源于历代王朝都面临着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一是面临的经济基础变化不大.封建政权崇尚重农抑商政策,确保税赋征派和地租征收,在维护政治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二是共同倾向于“内重外轻”政策.历朝王朝成立之初,为了避免地方分权偏重,中央集权被削弱从而引发割据分裂局面,多采用“内重外轻”政策,在发展经济和保持稳定两者之间多选择后者,即使地方丧失抵御能力也在所不惜,这在宋、明两朝最为明显.2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是中央集权能力不断加强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完善的内在要求.秦朝在郡政区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汉朝设置13部刺史,唐朝设道对地方派遣监察官员,宋朝设置互不统属的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隋朝罢除郡的建置,宋朝消除方镇割据,明朝废路为府,中央加强集权的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而言,行政层级少,则管理幅度大,容易失控;行政层级多,则管理链条长,效率低下.因而,地方行政层级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存在一个可容忍的变动区间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原因;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县级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自秦国推行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究其原因,一是百里之县的设计比较合理,适合农民朝出晚归的出行要求,对于官员下乡劝课农桑也比较合适;二是维护中央政权的需要,县是各朝中央政府落实一切政令的基本单位,赋税征集、军队招募、百姓安居乐业皆属县的职责范畴县以上地方行政层级,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博弈往往处于震荡变动之中.为了避免地方割据,必须将高层次的政区划得较小,导致高层次政区数目增多.中央的有效管理幅度达不到,就需要设立巡视或派出机构.这些机构有辖区,就会转化为地方行政层级.当行政权和军事权合一后,就可能对中央集权构成新的威胁.这使中央政权处于两难境地,内外轻重处于转换之中,高层政区频繁变动在所难免.4(四)财政改革是影响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重要因素原因;,首先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还是张居正“一条鞭法”,财政改革一直是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在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财政改革对地方行政层级嬗变的影响,还表现在财政是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商鞅变法中制土分民、履亩而税、重农抑商等财政改革措施,保证了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形成和完善,为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实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商鞅为了配合国家对人口的管理,还制定了完善的户籍制度,从而催生了县制.古代各朝从国家安全出发,同时也为了涵养财源,徙民边塞,实行军、民屯垦,建立起都尉、都督、都护府或都司卫所等军管型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并逐渐融入到地方行政层级中来.二各朝代各制度的表现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内朝尚书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历朝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1分封制:起止黄帝时开始萌芽秦始皇大一统,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含义“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目的作用影响见课本特点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分布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同姓亲族分布在战略要地和富庶地区2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出国意义原因看课本3行省制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与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2元行省制中央集权也发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如行省将路府州县各项权力削夺大半,使其处理庶务的正常功能显著降低;行省区划面积过大,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弊多利少等。
这些也是不容忽视的。
秦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把郡县制确定下来,推行到全国各地.二、汉代州制的创立西汉前期,郡国大量增加,中央感到不易统辖,便试图采取一套新的建制.三唐“道”的功能唐初州郡较多,太宗时虽有并省,贞观十三年(639)就有州府358个,比隋时几乎增加了一倍. 这样多的郡府,若不加以区划,便很难有妥善管理。
唐初划分的道已经完全不同了.总的说来,唐代的道是监察区,不是行政区四、宋代的“路”为了扭转地方权力过盛的不良影响,宋代推行了路的制度.五、元代“省”制的确立行省制度创立于元朝.明朝不设中书省,京师附近以直隶为名(南北两直隶).在两直隶外,于元代各行省另派承宣布政使.因而所在的行省就被称为承宣布政使司.清朝省一级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采取对明中叶以后由总督、巡抚统领省政予以事实上的承认的做法,并明确规定立为正式制度。
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巡抚是负责一省全面领导工作的首长,“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是名正言顺的地方大吏。
汉代刺史制度是对秦代监御史制度的继承。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一套地方监察制度——监御史制度汉高祖时期,监御史制度曾经一度被取消。
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一、在经济方面,经过秦朝的残暴统治,再加上长期的战争,汉初经济凋敝。
当时的经济状况,恢复经济是政府的当务之急,应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加强地方的自主权,因此没有设置监御史二、在政治方面,汉政府和异姓诸侯王之间矛盾尖锐,汉政府致力于解决地方割据势力和匈奴问题,无暇顾及地方监察问题三、在情感方面,刘邦曾经和功臣同甘共苦创业,在感情上是很深的。
不派人监察地方,是对地方官员的信任,但汉高帝不设置监御史,使得地方监察制度成为空白,对郡国的过分放纵,不事监察,终使诸侯坐大,给他的继承者们留下了一个顽症。
西汉末年刺史虽然在行使监察权的过程中逐渐异化,发生了不断侵渔守相权力的事件,并且刺史一度改称州牧,但无论是刺史还是州牧,其作为监察官的本质并没有变。
不过,这正是刺史开始由监察官向地方官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代刺史制度是一种较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
刺史制度的每次变化有其特定的、具体的原因,而且有根本原因。
刺史权力逐步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刺史是“奉诏出制”的,刺史背后站立的是皇帝,刺史是作为皇帝的代言人出现的。
考察刺史制度对于探讨两汉行政权与监察权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唐代节度使在变唐太宗军事进攻战略为军事防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唐政府进行了如下军事防御战略部署:唐所防御的对手是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的强大骑兵部队仅有指挥灵活、反应快速、规模庞大的集团军还不能完全满足战争的需要,所以要建立常备军。
因为藩镇节度使掌握着他们的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士兵们对藩镇节度使的依赖性也极强,他们“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
”于是,藩镇节度使们便逐渐培养起只忠于自己的亲兵部队,拥有了军权。
2 为解决后勤供应问题后勤供应制度就必须进行改革。
具体方法是用屯田的收入解决军队的部分供应,以减轻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这样,藩镇节度使拥有了更多的财政权3战争形势要求,重新组成人数众多、防御范围广、能统一调动、灵活性更强的几个集团军。
边镇将领的防区因此得到进一步扩大。
各代三司周朝已有此名(三公)西汉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司马、司徒、司空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4 五代三司设置,虽使全国财政高度集中,但还是没有改变财政管理上政出多门的现象,也就是说,全国得财政还没有统一到三司,诸道节帅仍然拥有较大的财权,地方上的上供、送使、留州得财政分配体制依然如故宋盐铁司。
其长官为盐铁使,“掌天下山泽之货,关市、河渠、军器之事,以资邦国之用”2度支司。
其长官为度支使,“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3户部司。
其长官为户部使,“掌天下户口、赋税之籍、榷酒、工作、衣储之事.分割宰相财权三司是户部、度支、盐铁三个财政部门的统称明“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要是加强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