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ppt课件
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误区警示☆ 1.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 一种政治体制。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 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 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 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三省的分工,使 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基本沿袭 。
(2)评价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 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 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 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领先于 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作用: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 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 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 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 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总之,从历史发展来看,唐朝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使得中国 长期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明清时 期则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科 学文化的发展,说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摘引典型材料,说明汉初分封王国是基于怎 样的考虑。(2分)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的地方行政体制与秦 朝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1分)后来为何又要解决王国问题? (2分) (2)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手段上 和产生的结果方面有何不同?(4分) (3)西汉王国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哪一对 矛盾的冲突?(1分)这一冲突的结果说明了什么?(1分)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PPT
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即转化为常规的行省。1883年,分伊犁
将军辖区建新疆省。1885年,分福建省建台湾省。1907年又 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为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龙
江省,这也是清代最后设立的几个行省。
24
25
汉到清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 影响
• (1)特点
•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 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中 国 古 代 中 央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变
秦
汉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相权很大 相权一分为二
相权一分为三
隋唐 宋
元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相权进一步削弱
一省制 相权削弱 相权短暂反弹 皇权加强
3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朝代 西周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分封制 郡县制 初期郡国并行制,后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郡)——县两级制 逐渐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地方制度或地方行政区设置
集 中
相
权
地方分权
中央权力 地方权力
30
1.(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 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 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答案】 A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山东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 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答案】 B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3.(北京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 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ppt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朝代 西汉 东汉
隋唐
中央行政(强化君主专制)
①汉初:汉承秦制, 三公九卿 制 ②汉武帝: 中外朝制度 ,从而使外朝 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以后: 尚书台 权力增大 尚书台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省六部制 :新阶段 ①三省:三省长官并称 宰相,分掌宰相 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 政事堂 。 ②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③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
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三公九卿制 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二府三司制 废宰相,设内阁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一省两院制
军机处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 (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制度的演变
第 贰 部分 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文书制度
概念解释 皇帝
集中
中央权力
集中
地方权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 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 制 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
义
皇权与相权
中
央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
集
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权
中央与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2)(依据)宗法制: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引言:郡县制的由来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
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
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
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
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
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
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
西汉前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上郡国并行,这也是当时形势使然。
汉高祖刘邦为了维护刘氏家族的统治,耗尽后半生余力,方将异姓王除去,但他同时又大封同姓诸侯王,为后来的诸侯王叛乱埋下了祸根。
经过文景武帝等人的削藩努力,到汉朝中期终于确立了郡作为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主体地位。
并且这种地方和中央的行政权力的分野,作为一种政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初发生了哪些地方和中央的政治斗争,后来的文景武帝又为了削藩做了哪些努力,这种郡县制和侯国制之间权力的消长说明了什么。
以及这样的结果对后世有哪些影响,是本文所力图加以描述的。
一、西汉初期的政治形势及斗争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王。
这七个异姓王分别是汉二年封的韩王信,汉四年受封为楚王的韩信、被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以及赵王张耳(死后由其子张敖继任),汉五年封的梁王彭越,燕王臧荼,以及长沙王吴芮。
“这七个异姓诸侯王的封地占当时汉朝疆域的一大半,太行山以东原六国旧地只有齐国的地方还属朝廷,其他最富庶的地方都在诸侯统治之下。
”[①]当时全国有60多个郡,而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
加上有的诸侯重兵在握,不受朝廷约束,这些诸侯国的存在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
分封异姓王本来就非刘邦所愿,所以从分封之日起,刘邦就在策划如何一一消灭。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 1945)——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背景: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 扩大。②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措施:( 1 ) 设 立边区政府 ,作为民国地方政府。(2)设置各级参议会 ,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选举政府委员(3)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 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 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思考:抗日根据地为何采取“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村政
阳益整
四成 都法
吨古
P海
●乌鲁木务
0轿
青西空。
通声 言之手
T5
西 地
街
安
西
20
20
海
南
西
宁
m
方
商
直
武
I
3.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材料: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 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 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 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 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一了中国 桂林12月20日 一东北易帜”, 国司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广 州澳 请
五原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修遭自本炸死。同年底,费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X 主线场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 1949)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一、夏商周地方行政体制1、行政建置《尚书·酒诰》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
”《国语》云:“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形成“五服”制度。
《周礼·夏官·职方氏》载,王畿之外,有所谓: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
“九服”制度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实行外服诸侯(九服)体制。
中央设卿事寮负责处理诸侯的政务;通过命卿制度加强控制地方。
《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中央与地方关系诸侯都接受王朝的封号爵位,奉王或天子为共主。
诸侯向王室履行义务:第一,诸侯需要定期朝觐王或天子,或应召参加盟会;第二,奉命征伐,藩屏王室;第三,应召到王朝任职;第四,向王室纳贡。
总之,三代,王(天子)的直辖区和诸侯国都是各有其主的统治实体。
诸侯封君“各君其土,各役其民……名为天子之守臣,而实自据为部落”。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以王室(共主)与诸侯国之间松散的联盟形式出现,属于封国式的地方分权。
二、秦汉地方行政体制1、行政建置(从郡县制到州、郡、县三级制)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约1000个县。
郡设守、尉、监御史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又封二十等列侯,侯国相当于县。
封给皇后、公主等的有“汤沐邑”,邑相当于小县。
公元2年,共有郡国103,辖县1587个(《汉书·地理志》)秦朝以内史掌治京师。
汉承秦制,汉景帝时,分置左右内史。
武帝时右内史更名为京兆尹,左内史更名为左冯翊。
景帝时还将秦时的主爵中尉更名为都尉,武帝时更名为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共称“三辅”,同居长安城中,负责管理京师及其附近地区。
汉代州的形成及发展:中央派丞相史去“刺察”地方,把全国分为十三部州。
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郡国。
“刺史班宣,周行郡国,审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
五代建立者简历
共性何在?
阅读教材13页思考:与前朝 相比宋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 哪些创新?
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中期的节度使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①原因:吸取前代教训;巩固统治 “ 杯酒释兵权” 收精兵 兵:______ 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科举制
(1)背景: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重门第, 影响皇权);庶族地主要求参政。 (2)过程: 隋朝形成;唐宋发展完善;明清僵化 (3)影响:打破垄断,扩大来源;提高素质, 加强集权;公平公正,重学风尚;八股僵 化,缺乏创新。
合作学习: 隋唐时期中央行政制度有何创新?它的 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尚 门 草 书 执 书 审 下 议 拟 行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形成历程: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渐形成,唐朝确立并 完善。 ②名称及其职能: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中书省(掌决策,颁拟皇旨)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③关系: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和监督。 ④影响: 分工明确,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维护封建统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历朝基本 沿袭,影响深远;重大创造,标志中国古代中央官制 的成熟; 。
朝代 秦朝
中央(君主专制) 地方(中央集权) 阶段 皇帝制度、三公九 郡县制 卿 重用亲信,削弱相 郡国并行; 权 “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唐中期后藩镇割 据 中书门下;三分相 加强对军事、行 权 政、财政控制 中书省 行省制度 形成
第一章中国地方政府概述《地方政府与政治》 ppt课件
▲北洋军阀时期 县级政府主要总 理全县行政事务, 县知事公署内设 二至四个科,科 内设科长一人、 科员二至四人, 另设技士一至三 人。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
二、近代中国的地方政府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政府形式
▲地方政府设置市、乡、镇,形成基层城乡分治格局。 ▲南京国民政府撤销道一级地方政府建制,完全恢复秦代 的省—县二级制。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修改, 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政府组织法》。修改后的《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取消了革命委 员会,人民政府重新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自此,革命委员会消失。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地方政府
第二节 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与特 征
一、中国地方政府的内涵
▲我们现在论述的地方政府,是××人民政府简称,仅指地方行政 机关,是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与司法机关分离。地方政府内 涵主要承载地方政府权力结构的疏密、强弱、大小关系的变迁。
(一)秦汉到隋朝时期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二)唐及宋辽金元时期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第一节 地方政府的产生与演变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地方政府
(二)革命委员会
第二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至1978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人民委员会被革命委员会取代。 所谓“三结合”的地方全权性的政权机构。
▲1976年秋“文化大革命”结束一直到1978年,五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仍然规定:“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 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 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三)明清及民国初期地方政府职权关系
汉到清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4、行省制度的意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 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 满 蒙 回 藏 多 个 民 族
50
18个省、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二、清朝的边疆政策
1、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秦朝(
形成)
郡县制度
从汉到元
(发展)
汉代郡国并行 元代行省制度
明清(
顶峰)废行省设三司来自中 央 权 力 加 强 , 地 方 权 力 缩 小
两对基本矛盾
中央与地方
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梳理
1、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皇权至上: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 专制制度发展; 高度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 央集权,地方分权; 制度不断完善:选官制度适应集权需要不断发展 变化。
汉代:州的设置(P11、14)
1、设置的时间、目的?
汉武帝在全国设置十三刺史部,习惯上称为十三州。 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设置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汉武帝时期的“州”并不是地方一级行政组织, 因此刺史也不是郡太守之上的地方官,是中央派遣 的监察官,代表中央到地方进行监察,其职务性质 为“部”,故又称“部刺史”。刺史到地方上专司 监察,没有行政权,也没有军权,只有检举弹劾权, 与地方行政长官没有隶属关系。
• (2009· 浙江文综· 14)下 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 “地方机构示意图”,请 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 反映的朝代是( )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
1、西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
(2)汉武帝举措: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 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一 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 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 量被削弱。
2、唐朝:
设置节度使
探究一: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谢生,出身名门望 族,父亲在朝中担 任大官。
欧阳生,出身寒 微,高大俊朗, 才学渊博,能言 善辩,高中榜眼。 陈生,儒生,为人 正直,是当地有名 的孝子。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宋
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 C )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2、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B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3、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 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B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中央行政 选官制度 制度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 奸 难 辨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官 吏 难 选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地 方 难 管
地方行政 制度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课标要求: 了解汉初郡国并行;理解唐三省六部制;了 解宋分割宰相权力举措;理解元行省制度;了解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PPT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地位和权力 的逐步下滑,诸侯国开始发展壮大。原 有的封建制度不再适合新的形势,于是 出现了“郡县制”。这也成为秦汉之后 大一统王朝地方政府的基本形式。
4
(一)秦汉:郡县制——州郡县制。 秦初,废除了分封制而采用了郡县制。
但是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出于现实的 考虑,采取了王国和郡县并立的制度,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正式确立了郡县制, 此后,沿袭不改。
7
州:东汉时期,出现了新的一级地方行政 机构——州。
其起源于本为监察郡守的官员——刺史。 刺史的主职就是以“六条问事”,后因 形势的需要,将其固定为最高级别的地 方长官。所以,在东汉中后期,地方行 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 制。
8
(二)隋唐:州县制——道州县制。 隋朝时期,废除了郡,将州郡县三级制变为州
但终明之世,巡抚和总督均属于中央系统,地 方官员仅指两京府尹和十三布政使。
16
(六)清朝:省道府县制。 清朝的地方体制大致分为省、道、府(厅州)、
县四级。 1、省:鸦片战争前,全国共分23省,兼顺天 府和 奉天府。官员主要是: 总督——监管一省或者数省军政事务; 巡抚——是一省的地方行政长官; 提督学政——主管一省的科举、学校事务。
等民生事务。 四司之间各不统属,均对皇帝负责。
11
府州军监:府为要冲之地,州为一般地 区,军多为边境,监则在特产地区。长 官分别为知州、知府、知军、知监。
宋朝县制如前。
12
(四)元朝:行省制。 元朝在中国地方行政体制中的最主要贡
献是将行省制推行开来。
金朝海陵王时期就已经将三省变为一省, 元朝则将金朝的尚书省独大改为中书省 独大。同时,也在地方设置了行中书省。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在地方层面实施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安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进。
本文将从演变的背景、演变的过程以及对现实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演变的背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背景:1.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随着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地方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服务型、创新型的管理模式转变是必然趋势。
2.制度性演进的需求:在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也是一种必然,既是实现社会稳定和治理有效的需要,也是顺应法治社会建设的大趋势。
3.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了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提高行政效能,增进政府服务能力。
二、演变的过程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呈现出多样化的过程,涵盖了管理理念、机构设置、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变化:1.管理理念的转变: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型管理,向市场导向型、法治化、民众参与型管理转变,体现了政府责任转移和社会主体多元化的趋势。
2.机构设置的变迁:不断调整和优化地方行政机构设置,逐步建立起行政职能的协同协作机制。
同时,配备专业化、高效化的人才队伍,提升行政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3.管理手段的改革:运用信息化技术,完善电子政务系统,提高行政服务的便捷性和提质效。
此外,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与地方行政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三、对现实的影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对现实带来了积极的影响:1.提高行政效能:通过推行市场化、法治化的管理方式,减少了行政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2.增强政府公信力:形成了权责明确、程序规范、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制度,提高了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增强了政府公信力。
3.推动社会发展: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使得政府更加注重创新和公共服务,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_图文
• 2、影响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体系经过2000多年的循环演变,终于确定 了单一三级制的政区划分原则,而省、府、县的三级行政区 划体系今天还在沿用,只是将府改为了市。
• 清代边疆地区的军管制度有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和领土完整, 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即转化为常规的行省。1883年,分伊犁 将军辖区建新疆省。1885年,分福建省建台湾省。1907年又 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为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龙 江省,这也是清代最后设立的几个行省。
地方制度或地方行政区设置 分封制 郡县制 初期郡国并行制,后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郡)——县两级制 逐渐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行省制,行省—路—府—州—县 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 省府三级制
1、汉代
(1)汉初郡国并行制(分封+郡县)
影响:中央与封国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七国之乱。
7、清朝
• 1、机构
• 清代实行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 在明朝原有疆域内,实行传统的省、府、州、县行政区
划体系,改明代的布政使司为省,同时撤销了属州的辖 县,从而形成了单一的省、府(直隶州)、县(属州) 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 在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划分若干将军辖区,实行军 政合一的军管制度。青海、西藏划分为两个办事大臣辖 区,保持中央政府在藏区的存在。
州的最高长 官为刺史, 郡的长官为 太守。如东 汉末年刘表 为荆州刺史, “医圣”张仲 景为长沙太 守,是刘表 的下属。
(2)设立节度使
藩镇割据现象 实质是中央集 的实质是什么? 权与地方分权
之争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 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 度使也效法藩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 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PPT课件
【近五年全国卷真题体验】
❖ 4.(2017·全国I卷·T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 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地方郡国并行制的演变,命题立意在 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这启示我们遇到和 教材结论相违背的题目,解题的最好方法是排除法。
【考情分析】
❖1.从前面所选的真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地 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高频考点,每年必考,这是必修 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主干知识。相 对而言,地方制度的演变考查的频率比中央官制的调 整考查的频率更高。
【近五年全国卷真题体验】
❖ 5.(2018·全国I卷·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 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 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 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 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 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 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 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 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
❖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中汉宣帝的话可知,他在强调郡太守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即地方官吏的重要性。故A正确。B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根据“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可知,后世的君主只是 认可汉宣帝对地方吏治重要性的认识,不是沿用汉代地方行 政制度,也不是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可排除C、D。
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 嘿,你知道吗?从先秦的分封制到后来的郡县制,这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啊!比如周朝的分封制,那诸侯们可不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呀!这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可真够精彩的!
2. 哇塞,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那可太有意思啦!像汉代的郡国并行制,不就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嘛,就如同走在一条未知的道路上,既有挑战又有新奇!
3. 哎呀呀,想想看唐代的道州县三级制,是不是感觉很神奇呀?这就好比给国家这个大机器装上了更精细的零件,让一切运转得更顺畅呢!
4. 嘿,你有没有想过宋代的路制呀?这可真是个独特的存在呢,就好像是给地方管理来了一次大变身,超级有趣的哟!
5. 哇哦,元代的行省制那可太牛啦!简直就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大突破呀,好比给国家的管理搭建了一个全新的框架!
6. 哎呀,明代的三司分权制也是很有特色呢!这不就是在权力的蛋糕上进行巧妙分割嘛,有意思吧?
7. 嘿,清代的督抚制也不容小觑呀!这就像是给地方加上了一道特别的保障,厉害吧!
8. 你说,这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不是像一部超级大片呀?从秦汉到明清,每一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比如秦朝的郡县制,那可是开了个好头呢!
9. 哇,这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可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就像隋朝的州县二级制,看似简单却有着深远的影响,不是吗?
10. 哎呀,回顾这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真的是太神奇啦!每一次的改变都像是一次华丽的转身,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呀!
我的观点结论: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每一次的变化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它们共同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到清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与影响
• (1)特点
• 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 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 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 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 集权于中央。
•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
积弱。
5、元朝
(1)机构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全国共有十个行省; 中书省直辖晋、冀、鲁三省,即直辖“腹里”; 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及其附属岛屿。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②军政——枢密院 ③觐见制 ④监察制 ⑤互迁制
3、意义:
• (2)影响
• 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 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 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 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2)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削藩: 公元前127,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公元前 112,酎金夺爵,完全消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作左 官之律,设附益之法。 ②设立刺史制度: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州部,刺史 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3)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促 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东汉时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 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 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2、影响:
(1)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
(2)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威权极重,酿 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
藩镇割据现象 实质是中央集 的实质是什么? 权与地方分权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复习:
中 国 古 代 中 央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中、外朝制 相权一分为二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一分为三 二府三司制 相权进一步削弱
一省制 相权短暂相皇反权权弹加削强弱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朝代 西周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6、明朝
• 明立国后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元的行省制加以 改革:
• ①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与中枢相同的机构 与官名,降低其品秩等级;
• ②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 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 属,各直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
3、唐朝
• 1、机构设置:
• (1)道州县三级制 • 唐朝疆域辽阔,初期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州数激
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便在州县 上增加道这一监察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 制。
(2)设立节度使
• 由于唐朝内外战争频繁,除道、州、县的常规区划外, 唐前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出 现屯戍军设置,并逐渐制度化为节度使,形成有固定 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
州的最高长 官为刺史, 郡的长官为 太守。如东 汉末年刘表 为荆州刺史, “医圣”张仲 景为长沙太 守,是刘表 的下属。
2.隋朝
• 隋朝行政区划,在该朝短暂的历史中仍发生两次 重大变化。
• 隋文帝杨坚基本统一天下后,鉴于州、郡的区划 已经混乱不堪,故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二级 制。
•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不久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 行郡县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区划 架构。
之争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 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 度使也效法藩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 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4、北宋
• 1、措施
• (1)北宋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从“收精 兵”“削实权”“制钱谷”三个方面着手,分散地方 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 中央
• 2、影响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体系经过2000多年的循环演变, 终于确定了单一三级制的政区划分原则,而省、府、 县的三级行政区划体系今天还在沿用,只是将府改 为了市。
• 清代边疆地区的军管制度有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和 领土完整,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即转化为常规的行 省。1883年,分伊犁将军辖区建新疆省。1885年,
区。每路设四个司:
机构 转运使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经略安抚司
职能 财赋和监察 刑狱 仓储 军事
四司都属于中央派出机构,没有一个凌驾四司之 上的机构或个人,路的财、政、刑、兵等权分属不同 机构和个人掌管,也就不会对中央形成太大的威胁。
2、影响
• 利:改变了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 弊:造成“冗官冗费冗兵”,致使宋朝积贫
兵收:_精__兵___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 军
集权 的措 施
权削:_实__权__派 知_ 文 州臣,担设通任判地负方责长监官督—
钱:控__财__权__
路设转运使,中央 掌控地方财权
(2)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宋代行政区划最另类表现是“路”的发明。路最
初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州的监察区,后来发展为行政
• ③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
明朝的疆域
7、清朝
• 1、机构
• 清代实行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 在明朝原有疆域内,实行传统的省、府、州、县行
政区划体系,改明代的布政使司为省,同时撤销了 属州的辖县,从而形成了单一的省、府(直隶州)、 县(属州)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 在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划分若干将军辖区,实 行军政合一的军管制度。青海、西藏划分为两个办
地方制度或地方行政区设置 分封制 郡县制 初期郡国并行制,后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郡)——县两级制 逐渐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行省制,行省—路—府—州—县 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 省府三级制
1、汉代
(制1)汉初郡国并行(分封+郡县)
影响:中央与封国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