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歌剧院案例分析讲解
广州歌剧院简介及材料分析
广州歌剧院
设计师:扎哈·哈迪德
设计师简介:
扎哈·哈迪德是唯一一位得到普里斯克奖的女建筑师。由与她的设计大胆而令
人难以捉摸,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
师”。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
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她所设计的
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国的
维特拉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的州园
艺展览,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
部环状带,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
场,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以及美国
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
和广州歌剧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创作。扎
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中
赢得了广泛声誉。她不仅在建筑上的成就很高,而且在室内装饰和家具创造上也有出色的成绩。
场地简介
广州大剧院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旁,中轴线的东边是广州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北面是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与南处的广州塔遥相呼应。与广省博物馆之间的林荫大道和滨海绿化带为广州文化艺术广场,经常能引来很多人驻足欣赏
建筑简介
广州大剧院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先进、最完善和最大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其全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也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外形犹如被珠
江水冲刷的灵石,
外形奇特,复杂
多变,充满奇思
妙想。而广州大
剧院的声学设计
大师,全球顶级
声学大师哈罗
德·马歇尔博士,
精心打造了广州
大剧院的声学系
统,使广州大剧
院传递出近乎完
美的视听效果。
广州大剧院在缔
造世界级顶级听觉盛宴的同时,也将为观众们带来当代艺术的视觉佳肴。与中国南方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的首度合作,正是一次迈向未来文化领域的深度探索,它将为国内文化艺术机构提供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也为充满创造力与实践探索精神的当代文化提供全新的起点。剧院由两部分组成,像是一个贝含珍珠的圆润造型。一大一小,一黑一白。它紧贴着南面的珠江,西边大贝含着的珍珠是演出大厅,而东面小贝含着的珍珠则是多功能厅。为了突破它过于圆润的造型,两个贝壳中间设计了一注百米喷泉冲天而起。
广州歌剧院-建筑-案例-分析
广州歌剧院
—— Zaha Hadid
Page 1
设计师介绍:
扎哈· 哈迪德(Zaha Hadid), 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 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 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 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 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 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 姆· 库哈斯(Rem Koolhaas)和 埃利亚· 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 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 工作室,直到1987年。
Page 14
谢谢!!!
Page 15
在一次展 览会上,被 问及对“未 来”一词的 看法时,她 这样回应道:
Page 7
“ 我相信未来世界里的工业产品, 尤其是那些和人类身体直接联系的, 包括建筑在内, 将会和自然界的有机 生命体相当类似, 将不再是今天这样 由刚硬的几何线条、尖锐的角度和 不连续的元素来支配。所有的元素 将会模糊彼此的界限融合成为一个 连续的有机整体。”
Page 8
建筑结构
广州大剧院建筑分析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 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 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已完成项目概述(文字可以编辑)
主题一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主题二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2.地下用一个大的公共的开 放空间连接“大石头”、 “小石头”和“草坡”,参 观人流只要从东西面和南面 进入,而后勤人员则要从北 面进入,贵宾有单独出入口, 各类人流分流,互相独立, 互不影响。
3.地上则通过入口广场分别 进入大剧场和多功能剧场。
总平面分析——实景对应
广场入口
南入口
歌剧院的南口是主入口,沿阶而上是一座 5米高的平台,大小“砾石”比邻相立,它 们的最近处相距仅3米。
构建分析
• 在结构上面是三项斜壳网格,组合折被成中间有14个支撑点, 形成了不是以轴力为主的。歌剧院的造型是大小两个石头,因 为两个结构是基本相似,由64个折面形成的网壳解构,棱线是 两条面的角平分线,所以就是因为这样的变化,导致所有交线 的节点,不同的方向交汇在节点处。用了很多的角支柱,所有 的都是箱形断面。这个节点解构非常复杂,就采用了铸钢节点, 就是每一个铸钢节点形象各异,最长达到82米,最重达到39.6 吨,最长达到18米,宽12米,所以要现场组装,造型非常复杂。
广州大剧院建筑分析ppt课件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 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 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 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 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而广州大剧院它的设计者,正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这位有着建筑界女魔头之称的英国建筑大师,其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 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功能布局
内部功能分区采用沿建筑边界线分割的手法,逐步变得规整理性,体 现设计师的收放自如的控制力。
立面分析
在一次展览会上,被问及对 “未来”一词的看法时,扎 哈这样回应道:
从歌剧院的立面图可以看出,建筑的 外部设计不再是由尖锐的线条,而是用 更加圆润温和的曲线构造形体。
“ 我相信未来世界里的工业产品, 尤其是那 些和人类身体直接联系的, 包括建筑在内, 将会 和自然界的有机生命体相当类似, 将不再是今天 这样由刚硬的几何线条、尖锐的角度和不连续 的元素来支配。所有的元素将会模糊彼此的界 限融合成为一个连续的有机整体。”
广州大剧院建筑分析
构建分析
• 其外形犹如大小两块历经江水冲刷的石头,被 放置在珠江北岸一个平缓的山丘上。“双砾” 都采用了屋盖、幕墙一体化的结构,整体性外 壳最大长度约120米,高43米
• 广州大剧院的设计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 外形似砾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形成鲜明 对比。
• 外围护结构强烈的凹进凸出的不规则几何形体 和内部大跨度、大悬挑、倾斜的剪力墙柱形成 复杂的不规则建筑空间。也正因为此,室内的 光影效果也极好。
人流动线分析——一楼
人流动线分析——二楼
人流动线分析——实景对应
• 进入大剧场的入口大厅后, 可直接通过楼梯上到楼上, 然后再进入观众厅,与从 入口平台进入的人流合流。 然后通过沿建筑边的通道 和楼梯,可以进入到舞台 背后的餐厅部分。
内部功能布局与交通空间 大剧院主入口面向中心广场,歌剧院的主要附属用房 和公共服务设施均布置于环形体量之中。地下车库与其他 设备用房布置在基地的地下一层并与东侧广场地下空间贯 பைடு நூலகம்。弧形体量在三层高度与观演区脱开,与观众厅主体建 筑共同围合成一个连续室外空间,并从广场引入台阶和绿 化,加强了这个空间与广场的视觉联系。
位于两块“石头”之间的首层部分为架空 层,与相邻的水面和草坡共同构成一个可供公 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开放空间。弱化了室内 与室外的隔阂,周围的草坡,架空层中得咖啡 厅及周围文化广场成为大、小石头与城市公共 空间之间有机联系的过渡元素。
广州歌剧院
设计特点与理念
扎哈说 “我觉得美学中 最重要的不是对称,而是 动感。我希望在动态中寻 找帄衡,美使你能认识到 那种复杂中的秩序” 其立意来源于传说中屹立 于珠江中的珠海石 一大 一小,一黑一白,被江水 冲刷形成“圆润双硕”的 设计构思。
基地分析
自然条件: 广州歌剧院位于珠江新城南 部华夏路 紧邻珠江新城临江 大道,坐落在珠江岸边 社会背景: 广州大剧院的建造是使之称 为广州市的文化地标,无论 从其形式含义还是功能上来 说 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果 说博物馆是日间的艺术容器, 那么歌剧院则是夜色的舞台
室内设计
外部的流线与折线设计, 延伸到内部则是流动的曲 线,内外合一,形成有机 整体 与一般的矩形帄面,钟形 等帄面设计不同,广州歌 剧院的观众厅采用多边形, 产生独特的“行云流水” 般的艺术效果,为演员营 造了一种围合感和亲密感。
总结
该建筑采用几何形态及钢 架结构,阳刚之美,简洁 大气。 在外部两侧设计了三角形 湖水,刚柔并济,很好的 结合在一起。 建筑及其广场由外缘向中 心下倾的连续变化,加之 其地面的微妙起伏,实现 了与地面的完美接触
并且运用了外围幕表皮,三 角形石材和幕墙系统 等创新 手电,采用的都是都是国内 最高端的技术水帄
外观设计
材料选取 建筑表皮主要以花岗岩, 清水混凝土和钢化节能玻 璃为材料,室内主要用白 色墙板来围合。室内大剧 场的石材为黑色,多功能 厅的石材。 建筑主要为白色色调主要 为黑白灰三种色调,简单 而又不失大气
广州歌剧院建筑解析
交响乐演出的要求。
弧形体量在三层高度与观演区脱开,与观众厅主体建筑共同围合
成一个连续室外空间,并从广场引入台阶和绿化,加强了这个空间与
广场的视觉联系。弧形体量三层平面主要布置有艺术展廊、艺术商店、
艺术书店、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和空中咖啡廊等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休
闲设施,两侧庭院成为良好的露天展示及交流活动的场所。广场活动
平面布置能满足歌剧及大型综合文艺演出的要求。观众厅的容积等均较
合理。结构体系、给排水及消防给水、空调系统设计基本可行。
4
建筑特点
1 整合都市界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位于纵轴线两侧的新城建筑群,
以强烈的几何秩序、人工形态突出
纵轴垂直向度的起伏与纵深感。在
纵轴与横轴的交汇处,歌剧院与博
物馆通过一片水平舒展的体量,形
成都市界面戏剧性的收放。
广州歌剧院文化艺术广场是市民公共活动的载体。广
州是有着浓厚市民传统的都市,在大规模、大尺度的新城
建设中,如何延续传统并将市民生活与高雅艺术相结合为
新城带来活力,是设计中所关注的。
本案在整体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尺度,人与自然景观
的关系,以及人的可达性。同时,围绕公共艺术这一都市
话题,提供的不是一般观赏性
广州歌剧院建筑 分析
1
广州歌剧院案例分析讲述
(8)广州歌剧院
建筑思想及空间创作手法
1
手法
2
手法
3
手法
1.拼贴与破碎——水 平方向的空间组织
2.层叠与转换——垂 直方向的空间组织
3.折叠——水平与垂 直的空间交融
4
思想
5
思想
1.空间透明性
2.空间流动性
思 想
1.空 间透 明性
透明性暗示人们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同时感知。透明性与 人的视知觉相联系的;其次,在透明性的空间中,人们可 以感受到不同位置空间的同时存在。透明性使得空间从明 确性的限定中解放出来,并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开 放。 哈迪德的很多设计都体现了空间透明性的思想。在这 些设计中,空间彼此之间因为没有视觉障 碍而得到了贯通 ,人们置于建筑之中可以感受到不同位置、不同功能的空 间的同时存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深度空间与浅度空间
(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
主要作品: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 。 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
(1)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
(2)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 ) (3)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 1999 ) (4)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 2001 ) (5)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2002 ) (6)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7)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
广州歌剧院案例分析
⼴州歌剧院案例分析
⼴州歌剧院案例分析
作者:扎哈?哈迪德
李慧萍
室内设计
1241403010
⽬录
简介
外部环境
建筑形体造型及艺术效果建筑整体布局
结构概况
单层刚架结构的受⼒特点单层刚架结构的型式
单层刚架结构的⽀撑系统单层刚架结构的选型及布置
简介
⼴州歌剧院是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源⾃“被江⽔冲刷形成的圆润双砾”的理念。扎哈作为当今建筑界最杰出的解构主义⼤师,是⼀位极其具有争议性的⼈物。她的思想超越现实,曾经被称为“纸上建筑师”。⼴州歌剧院总占地⾯积约42000m2,总建筑⾯积约70,781m2,包括⼤剧场36400m2,多功能剧场7400m2,其他配套建筑26100m2。
外部环境
⼴州歌剧院位于珠江新城J4地块,新城轴线起点的两侧,与中央⼴场、滨江绿带共同形成⽂化艺术⼴场,成为⼀个开放、⾃信的国际都市展⽰⾃⾝魅⼒的舞台。艺术⼴场的设计秉承了⼴州珠江新城城市设计的精神与理念,在三个⽅⾯丰富并深化了城市设计的成果。
其外部形态独特,就像被珠江冲上沙滩上的两颗宝⽯,被形象地称为“圆润双砾”。
建筑形体造型及艺术效果
建筑造型⼒图体现歌剧院建筑的开放、浪漫和雍容华贵。其形
态上,是由⼀个舒展的弯⽉形的体形、围绕着由5个花瓣形的墙体组
成的歌剧院主体。钻⽯形屋⾯天窗有利于将室内灯光折射向夜空,同时照明设计着重于对整体造型的烘托。夜晚⼤厅内的灯光透过透明的玻璃和⾦⾊的格栅,把歌剧院⾼雅⽽热烈的⽓氛传达给城市的⼈们,与珠江夜景相互映衬,浪漫且富于诗意。剧院由两部分组成,像是⼀个贝含珍珠的圆润造型。⼀⼤⼀⼩,⼀⿊⼀⽩。它紧贴着南⾯的珠江,西边⼤贝含着的珍珠是演出⼤厅,⽽东⾯⼩贝含着的珍珠则是多功能厅。为了突破它过于圆润的造型,两个贝壳中间设计了⼀注百⽶喷泉冲天⽽起。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建筑
——广州歌剧院简介
扎哈·哈迪德建筑——广州歌剧院简介
一、扎哈·哈迪德背景简介
扎哈·哈迪德是一位不停拓展建筑和城市设计边界的建筑师。她的作品尝试以新的空间概念来强化既有的都市地景,围绕着从城市尺度直到产品、室内和家具的一切设计领域,追求梦幻美学。她因开创性的作品而享有盛名,如维特拉消防站、园艺博览会展览馆、伯金斯滑雪台、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终端站和停车场、辛辛那提罗森塔尔当代艺术中心、莱比锡宝马汽车公司中央大楼、马德里普埃塔·阿梅里卡酒店室内设计、哥本哈根奥德鲁普戈德博物馆扩建工程、沃尔夫斯堡斐诺科学中心等。她的核心作品都是在实践、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
扎哈·哈迪德,出生在1950年的巴格达,从小她就接受着伊斯兰民族的熏陶,这是一个坚强、刚毅的民族,曾经是世界最发达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所在地,两河流域曾经给过这快土地以无限的荣誉和骄傲。继承有东方民族心理的他在1972年进入了代表西方建筑高水平的AA建筑学院,使她又幸运的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的教育。这样的经历在时间趋同的一体化年代显得是异常宝贵,这也为她的设计思想的双面性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
简历:
1977 从伦敦AA毕业并获得特许证书奖,之后成为OMA的合伙人
1980 开始自己的实践
1982 伦敦59伊顿广场获英国建筑设计金奖,获“香港山顶俱乐部”竞赛一等奖
1992 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苏俄先锋设计展
1993 德国莱茵威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获威尔士的加的夫湾歌剧院竞赛一等奖、伦敦“泰晤士河适居桥梁竞赛”并列一等奖1998 德国威尔城Landesgartenschau建成。成为德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
广州歌剧院案例分析讲解共31页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广州歌剧Hale Waihona Puke Baidu案例分析讲解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广州歌剧院设计方案
广州歌剧院设计方案
广州歌剧院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是一座集演艺表演、音乐会、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它不仅是广州市的文化地标,也是国内外艺术家和观众的交流平台。为了满足演出需求,我设计了一种创新的歌剧院方案。
首先,我将歌剧院设计成了一个标志性建筑。建筑外立面采用现代简约风格,运用大量玻璃幕墙,使整个建筑具有透明感和流动感。外立面设计了独特的曲线造型,突出了建筑的个性,同时也给人一种艺术的美感。建筑上还设置了能源节能设施,如太阳能电池板和雨水收集系统,以实现对环境的友好。
其次,我在内部设计上注重了观众的舒适感。大厅设有宽敞明亮的休息区,观众可以在演出前后休闲放松。其它设施如洗手间、扶手电梯、无障碍设施等,也都一应俱全,方便观众的日常使用。此外,大厅内部还设置了音乐展览区和艺术品展示区,让观众在演出之外也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第三,我在舞台和音响灯光方面做了一些创新设计。舞台采用可升降的机械设计,可以根据演出需要进行调整,满足不同类型演出的要求。音响灯光系统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能够实现多角度、多方位的声音和灯光效果,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享受演出。
最后,我还在歌剧院周围设计了广场和绿化带。广场可以用于举办户外演出和活动,为城市注入更多的文化氛围。绿化带提供了观众休闲的场所,也增加了城市的绿色元素。
综上所述,我的歌剧院设计方案既具有标志性的外观,又注重观众的舒适感,同时也借助先进的技术设施提升了演出效果。希望这个方案能够为广州歌剧院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广州歌剧院作品分析
广州歌剧院作品分析
————————————————————————————————作者:————————————————————————————————日期:
《大师作品分析》
指导教师:陈苏柳
学号:104091B122
姓名:沈谏
完成日期:2011.6.2
1 引言
1.1 争论与关注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中国大陆新近完成了第一个建成项目:广州歌剧院。在歌剧院的入口大厅里,前来参观的各界相关人士络绎不绝。在建筑行业内部,关于新落成的广州歌剧院也是众说纷纭。大部分意见是肯定的,但是针对某些部分的处理是否妥当,确也是有不少非议。这可能也是一个明星建筑师的作品所带来的必然效应:争论和关注。
1.2 讨论框架
在深入讨论之前,先介绍一下本文框架。笔者关心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建筑学领域,广州歌剧院作为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的意义;其二,实践领域,广州歌剧院作为在中国建成的一个本土项目的意义。第一个问题高屋建瓴,走的是文艺片作者路线;第二个问题下里巴人,走的是吃盒饭的群众演员路线。唯有把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考察,才能勾勒出这个七年之痒磨一剑的项目全貌。
下一个问题是,如何交织这两条线索。把建筑设计和施工实践分开,容易造成传统的观念对立:设计理念国际领先,完成质量却差强人意,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可以探讨的问题,就被一句“国内施工质量有待提高”搪塞下去。
德兰达(Manuel de Landa)曾经批判过类似观点:
在某种设计方法中,人们认为设计的形式完全是由概念和理性推导所驱动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产物,完全脱离于充斥着物质和能量的具体世界。一旦获得这种思维产物,设计者只需要赋予它具体的物理形式,指定材料子系统。这些附加的子系统通常是同质的,缺乏自己的表达,完全服从于设计者的意愿[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结构设计
建筑由上百个立面构成,每个立面都不一样,且都以不同的角度链接, 珠子也没有一个是垂直的。硬气建筑结构特立独行采用“铸钢结构”,每 一个钢件都是分段铸造再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从制造,安装均需要 在空中准确三维定位。
广州歌剧院的构思独特巧妙的外帷幕表皮:三角形石材、玻璃幕墙系 统;国内首创的结构体系:三向斜交网格组成折板式单层网壳;浑然一体 的室内表面连续曲面装饰;垫付传统形式的非对称观众厅声学设计等都是 其结构的创新。
手法
2.层叠与转换——垂直方向的空间组织
层叠是哈迪德实现垂直方向空间创造的主要手法。与拼贴的手法相似哈迪德将分 散的单元空间以层叠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并运用X-ray的绘图方法在二维平面上研究不 同层平面在空间中的层叠方式。这种绘图方法使得哈迪德可以在同一时刻看到所有平 面之间的关系。这就暗示了在层叠空间中一种潜在的透明性。为了使这种潜在的空间 透明性变为一种真实的透明性,哈迪德 将设计重心转向竖向交通体系。通过研究哈迪 德认为,“竖向的联系体没有必要设计成垂直方向的核,相反,可以将竖向的联系体 在层与层之间转换布置”。通过对竖向交通体系的开放,并将其置入到这种空间透明 性潜在的区域。空间便实现了真实的透明性。并且由于竖向交通体系体的联系,空间 的透明性与流动性在建筑的交通流线上融为一体。
02
设计理念
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构思为“圆润双砾”,立意来自于 海珠石的传说,寓意一对被珠江水冲刷形成的“砾石”,生根于动感十足的城 市空间。起伏流畅的线条、引人入胜的轮廓与珠江水交相辉映,充满了生命 活力和浪漫激情。建筑师通过类比的手法把主体建筑与环境景观关联起来, 以产生一种嵌入性。将景观元素渗透到建筑形体和空间中,以动态的建筑空 间和形式、模糊边界的手法形成功能交织,并使之有机相连,从而实现空间 的持续变化和形态交集。将建筑的内部、外部直至城市空间看做是城市意象 的不同但连续的片段,通过刻意的切割与联接,使建筑和城市景观融合共生。
03 总体布局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双砾”在 珠江新城中很是显眼,与周围高 耸的建筑相对比,广州歌剧院又 多了一份人情味,同时可以作为 新城与珠江的过渡区,将岸上建 筑与江中水联系起来。
场地设计顺应流水方向
A
体块设计
03 外形设计分析
广州大剧院的设计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外形似砾石,一大一 小,一黑一白形成鲜明对比。外围护结构强烈的凹进凸出的不规则几何形 体和内部大跨度、大悬挑、倾斜的剪力墙柱形成的复杂不规则建筑空间。 也正应如此室内的光影效果极好。而地面与斜柱的最大倾斜角度达到78°。 使习惯了方方正正的人们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在‘螺旋住宅’一案中哈迪德运
用了这种折叠的空间组织手法。建筑 内部的“盘旋楼梯”,经过变形,成 为空间组织的主要元素,它盘旋上升 并与工作室、门厅、起居室、书房、 主卧室紧密交织在一起。所有的使用 空间在交通流线上连续展开。
02 设计特点及理念
01
灵感来源
广州歌剧院的设计源于一种激情:在广州市建立一个新的文 化焦点:“圆润双砾”,其立意来源于传说中屹立与珠江中的 珠海石——广州的镇城之石。一大一小,一黑一白的两块奇石 安然坐落于珠江江畔,源自被江水冲刷形成的“圆润双砾”的 设计构思。建筑造型组合成为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形体。
强了这个空间与广场的视觉联系。弧形体
三
量三层平面主要不在有艺术展廊、艺术商
层
店、艺术书店、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和空
中咖啡廊等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休闲设施,
两侧庭院成为良好的露天展示及交流活动
的场所。广场活动的民众可以自由地拾级
而上,世界通过两侧庭院进图三层公共艺
术主题区域,形成公共开放空间的延续和
高潮。
在广州歌剧院的内部 空间,也同样使用混凝土, 建筑风格变得多样而统一
广州歌剧院
2015
姓名:周国旺 班级:13建筑学4班 学号:1310641422
目 录 / contents
01 扎哈·哈迪德简介 02 设计特点及理念 03 外形设计分析 04 交通流线分析 05 内部空间分析
01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 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 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 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 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 (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 作室,直到1987年。
法国巴士底大剧院是 一流的剧院,但不是 一流的建筑。
广州歌剧院的出现让 剧院在视觉和听觉享 受上得以完美的并存
我的启示
该作品对我的启示:设计源于生活,每一个建筑都不会独 立于环境而存在,应该与周边的建筑风格,地理位置相互 呼应,融洽的存在与我们的生活空间中。
打动我的细节: 1.外形独特,功能与造型相适应,造型又依附于功能,建
思 想
2.空 间流 动性
哈迪德还希望人们能够切身体会到透明空间的存在,在运动中体验 到空间的丰富变化。这就是哈迪德建筑思想中另一个重要部分,空间的 流动性。哈迪德并不是通过建筑建造方式的创新,而是通过对空间的组 织,获得了空间的流动性,通过组织实现一种空间的运动观。如果说, 密斯的空间流动性来自建筑技术的革命。那么哈迪德的空间流动性则来 自于组织技术的运用。 哈迪德的空间流动性思想是建立在空间透明性思 想的基础上的,
04 室外交通流线分析
这个建筑模糊了交通
空间与功能性空间之间的 明确分解,使室内交通空 间成为一个综合开放的系 统
扎哈的空间处理充满流动感、连续性、复杂性和非线性的感觉。她将 封闭的空间消解重构,成为一个开放,多义的复合体系,交通空间灵活 自由。
大剧院主入口面向中心广场,歌剧院的主要附属用房和
公共服务设施均布置于环形体谅之中。地下车库与其他设备 用房布置在基地的地下一层并与东侧广场地下空间贯通。弧 形体谅在三层高度与观演区脱开,与观众厅主题建筑共同围 合城一个连续室外空间,并从广场映入台阶和绿化,加强了 这个空间与广场的视觉联系。
实与虚通过材质的交 替变换表现,也体现内部 的融合感
观众厅池座两侧的生气部分
和楼座挑台交错重叠,看台犹如 “双手环抱”,避免了回声的干 扰,内墙的形状和角度有利于提 供侧向反射声。乐池改成“倒八 字形”,增加台上演员和乐池演 奏者的沟通。歌剧场采用国际上 常用的“品”字形舞台的工艺布 置形式。
悉尼歌剧院是一流的建 筑,但不是一流的剧院
而透明的空间本身具有视觉上流动的潜质。哈迪德利用这种潜质, 并通过交通体系的开放性组织,使得人们可以亲身体验这种空间的透明 性。从而使得空间的透明与流动融为一体。在早期的方案中,哈迪德是 通过对平面的组织实现了空间在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流动性。交通空间 与功能空间融为一体,建筑的空间获得更大的开放性与流动性。
密斯的流动空间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
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
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
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
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
C
材料选取
建筑表皮主要以花岗岩,清水 混凝土和钢化节能玻璃为材料,室内主 要用白色墙板来为何。室内大剧场和多功能厅的表面是用玻璃和石材安装, 大剧场的石材为黑色,多功能厅的石材为白色。两栋建筑上钢结构和龙骨 横竖交错,龙骨之上要安装玻璃和石材,镶嵌在龙骨上的主要是天然石材, 局部为采光节能所以采用玻璃。该种玻璃为双侧,以惰性气体填充玻璃层 中,能较好的吸收阳光热量,减低温度,达到降温的作用。
在楼梯的设计 与布置上,设计师 特意模糊了交通空 间与试用性空间之 间的界限,楼梯的 交通空间与使用性 空间之间的界限, 楼梯的交错与各类 链接平台形成了天 然的开放性场所, 与室外完美结合。
一层
二层
弧形体量在三层高度与观演区脱开,
与观众厅主题建筑共同围合成一个连续室
外空间,并且从广场引入台阶和绿化,加
建筑思想及空间创作手法
1
2
3
手法
手法
手法
1.拼贴与破碎——水 平方向的空间组织
2.层叠与转换——垂 直方向的空间组织
3.折叠——水平与垂 直的空间交融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4
5
思想
思想
1.空间透明性
2.空间流动性
思 想
1.空 间透 明性
透明性暗示人们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同时感知。透明性与 人的视知觉相联系的;其次,在透明性的空间中,人们可 以感受到不同位置空间的同时存在。透明性使得空间从明 确性的限定中解放出来,并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开 放。 哈迪德的很多设计都体现了空间透明性的思想。在这 些设计中,空间彼此之间因为没有视觉障 碍而得到了贯通 ,人们置于建筑之中可以感受到不同位置、不同功能的空 间的同时存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深度空间与浅度空间 的连续作用,这使得建筑获得一种张力,这种力量吸引人 们去体验、感受由透明性所暗示的空间的存在。
扎哈·哈
迪德试图通 过刻意地切 割与链接, 使室内与室 外、建筑与 景观之间, 形成一种融 合共生的关 系,仿佛是 城市意象的 不同但连续 的片段
室内与室外完美的过渡
05 内部空间分析
室内交通流线主要 是采用一条主要通道环 绕建筑,以便让游客能 完整的欣赏建筑美丽。 每一个功能区都有一个 分入口,使演员和观众 能更快的达到楼梯。室 内还有很多曲折路线, 既增加了空间趣味,又 让游客全方位的观赏建 筑
手法
3.折叠——水平与垂直的空间交融
通过早期对层叠的研究与实践, 哈迪德意识到竖向交通体的开放对 空间创造的意义,进而将竖向交通 体由简单的连接功能转向了对空间 的直接组织,从而实现了空间组织 手法的转变:即从二维的平面组织 转向了三维的立体化空间组织—— 折叠。折叠顾名思义是折与叠的组 合,盘旋而上的楼梯可以说是折叠 的一种简单形式。在一些方案中, 哈迪德借用“盘旋楼梯”折叠原型, 并 使其成为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的 主体。这种折叠的交通体盘旋而上, 在不同的层面上发生着不同的功能。 在发生功能的地方,“盘旋楼梯” 被放大、变形,以容纳功能所需要 的空间。这时交通空间与使用空间 交织在一起,所有的使用空间好像 以一种串联的形式相互连接在一起, 建筑空间也因折叠而灵动起来。
主要作品: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 。 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 (1)德国的维特拉(Vitra)消防站 (2)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Weil am Rhein)的州园艺展览馆(1993/1999 ) (3)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 1999 ) (4)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 2001 ) (5)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 2002 ) (6)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2003) (7)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 (8)广州歌剧院
密斯的流动空间
手法
1.拼贴与破碎——水平方向的空间组织
在哈迪德的建筑实践中,拼贴的 手法主要是运用在水平向的空间创 造上。哈迪德以一些空间单元为拼 贴的素材,由于拼贴的过程是在二 维中展开的,因此这些空间单元实 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单元平面所指代。 进而平面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它不 再仅仅意味着空间的生成元,而是 具有了另一层含义——空间的组织 元素。这些单元平面通过拼贴而彼 此重叠,而这种重叠的平面图形暗 示着空间透明性的存在。哈迪德通 过对平面重叠部分的墙体的破碎实 现了空间的透明性。此时,空间单 元的独立性与明确的形态被这种空 间的交织所削弱,空间互相渗透与 贯通。由于这种空间透明性产生在 水平方向,因此空间透明性与流动 性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