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美学原理/ Aesthetics课程代码:070132学时:32 学分: 2 讲课学时: 32 上机/实验学时: 5 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哲学适用专业:广告学本科开课院系:艺术设计学院广告系教材: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主要参考书: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柯秀经等.美学原理.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性质:《美学》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广告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它的开设有利于学生用高尚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素质,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艺术作品的创造能力。
美学首先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对于审美经验研究的重视是一个大的趋势。
任务:(1)讲授什么是美,美存在的主要领域,美的研究的主要范畴,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技术美,以及中外重要的美学思潮。
(2)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并展开讨论或辩论,在讨论或辩论中得到提高。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学科的概论性质要求为学生建立初步的自觉的审美意识,同时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并对美学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待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领悟。
四、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重点掌握(包括熟悉、知道、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运用、全面准确表述。
一般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简明概述。
一般了解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了解,以扩大知识面。
五、说明1.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以哲学作为基础,是离哲学很近的学科,这由它的哲学性质所决定。
本学科的人文性质使它成为一门素质教育课。
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类学生的必修课,而且也是任何其他学科学生的必修课。
2.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包括熟悉、知道、理解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运用、全面准确表述。
一般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简明概述。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教材纲要
《美学原理》教案一、课程的性质与安排《美学原理》是为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基础课。
美学是一门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创造美的活动作为最高哲学概括的哲学分支科学。
它涉及哲学、伦理学、文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
《美学原理》主要是研究美学的基础理论和范畴。
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认识美的本质,掌握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从而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和美化自身。
三、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述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批判的吸收、西方美学的优秀遗产及当代国外美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积极成果。
力求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述严密、通俗易懂,重点、难点讲解透彻,启发学生思考,讲解与自学相结合,同时加强辅导、答疑。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有关的前期课程为:文学概论,后继课程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古代文论、文艺美学。
五、学时本课程的学习时间为一学期,共计40学时。
六、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本章的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美学;美学学科的历史及现状;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美学的人文品格。
了解美学的外延范围。
二、本章的核心思想:随着美和美感的产生,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并逐渐形成了美学理论和美学学科。
三、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了解和把握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尤其要重点理解中国和西方一些美学家著名的理论观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则性的美学观点。
四、本章的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美学一、人类审美意识及美学思想的发展 (填空选择)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社会。
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的产生了人对美的主观反映——美感。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
- 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美学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二、美学概述
1. 美学的历史发展
- 古代美学思想
-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观念
- 现代美学的兴起和多元化
2. 美学的基本概念
- 美感与美的概念
- 美学经验与审美体验的关系
三、美学原理的探讨
1. 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客观标准和个体差异的平衡
2. 美的要素与特征
- 美的要素:形式、结构、意义
- 美的特征:和谐、对称、平衡、新颖 3. 美学体验的认知与情感
- 美学体验的认知过程
- 美学体验中的情感表达和共鸣
四、美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1. 美学原理的认知价值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
- 提升学生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创意与美学原理的关系
- 美学原理对创意思维的启发
- 创意作品中的美学原理运用
3. 美学原理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 建筑、产品、服装等设计中的美学原则 - 美学原理对学生设计作品的指导和评价五、结语
- 总结美学原理教学的重要性
- 展望美学研究和应用的未来。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三、教学内容
• 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 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
• 导论主要使学生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 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 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结 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 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7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8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5
导论 3.本章推荐书目 [1][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商务 印书馆2013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 书馆1996年版。 [3][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 馆1996年版。 [4][德]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 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
12
八、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导论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现当代演变 三、中国美学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
13
导论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特性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三、美学相邻学科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1.课程定位课程性质:美学原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文教育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文学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拓展和提升,其目标是进一步拓宽对文学艺术乃至所有审美现象及其知识的认知,在文学理论基础上向哲学层次提升,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引导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种审美现象,由主义美学向形态美学拓展,由形态美学向智慧美学提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美学的性质、历史,美的表象层、美的本体层、美的核心层有基本了解,特别是立足美的感觉、美的形态、美的范式等表现层,美的观念、美的范畴、美的视域等本体层,美的思维、美的精神、美的境界等美的核心层,把握和领悟非二非不二的思维方式,以及周遍含容、平等不二、心体无滞、明白四达的美学智慧,从而实现自身生命境界的逐步提升。
2.课程内容和结构、课时安排绪论教学要点:美学的性质、意义和历史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一、智慧美学学科概念的提出(2学时)二、智慧美学的学术宗旨和特点(2学时)三、智慧美学的基本思路和优势(2学时)第一编美的表象层第一章美的感觉教学要点:美的感觉,美的感觉的否定,以及美的感觉的超越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美的感觉2、美的感觉的否定3、美的感觉的超越第二章美的形态教学要点:美的形态,美的形态的否定,以及美的形态的超越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美的形态2、美的形态的否定3、美的形态的超越第三章美的范式教学要点:美的艺术,美的人生,以及美的宇宙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美的艺术2、美的人生3、美的宇宙第二编美的本体层第四章美的观念教学要点:美的本质问题,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以及本质界说的困惑,尚无结论的结论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1、美是什么2、美不是什么3、美既不是什么,又非不是什么第五章美的范畴教学要点:审美范畴的性质,以及优美、崇高、喜剧等肯定性范畴和丑陋、荒诞、悲剧等范畴。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美学原理》作为文科专业的人文必修课,由美论、美的范畴论、美感论、艺术论以及审美教育等几大部分组成。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明晰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美学的一般原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人格和优美的情感,促进人和人生的审美化。
三、课程目标本课程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美的本质、美的基本范畴;了解审美教育的内涵、途径、方法。
能够自觉地用美学观点去分析文艺现象和社会现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美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使学生理解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使学生对美、丑、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平庸等范畴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3)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1)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
(2)养成诗性精神和诗意情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学习美学这门课程要有良好的哲学基础和文艺理论知识,具体课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好美学这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其英语文学等人文类课程的理解。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1、选用教材:《美学原理》,杨辛、甘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参考书:(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六、课程进度表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同时伴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1)养成问题意识。
多问“为什么”。
(2)结合课堂内容,拓展阅读面。
2、学生必须阅读的论著,建议学生阅读的论著。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3、学生完成本课程每周须耗费的时间。
4小时。
4、学生的上课、实验、讨论、答疑、提交作业(论文)单元测试、期末考试的等方面的要求。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课程介绍美学是一门针对古往今来一切审美现象的理论学科。
从人类最初美感的产生,到自觉创造美的艺术,再到各门类的艺术理论,最后形成了统括一切美的美学原理,是人类感性与理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相结合的产物。
本课程属于艺术设计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它是在学生已修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国艺术设计史、外国古代工艺设计史、现代艺术设计史的基础上,从理性与哲学的角度对艺术学科进行一种宏观把握和逻辑理解的理论训练,让学生在广泛的与艺术相关的岗位上能通过自身的思考,不断获得对美的理解,并积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对美的领悟。
本课程是理论课程,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相应的实物资料、影视资料和考察活动,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视觉感知、领悟和反思,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追求教与学的愉悦性。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能够在博物馆、艺术品拍卖行、画廊、独立艺术工作室、设计公司等与艺术与设计相关的行业,胜任艺术作品与设计作品的品鉴与推广、艺术活动的组织与安排等工作的毕业生。
美学原理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同学在艺术实践和艺术史、设计史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同学理论素养,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和美学观。
能够结合史论知识和美学知识,分析和探讨生活中常见的艺术问题,拥有良好、健康的审美眼光。
掌握美学原理的基本范畴、历史发展和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批评与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美感——审美经验(支撑教学目标1)1、教学内容①、美感的社会根源和反映形式的特征;②、美感的差异性及其原因;2、教学要点学习什么是美感,关于美感根源问题的探讨,美感反映形式的特征。
美感中的感性与理性、情感体验、想象的作用;关于美感的客观标准问题的探讨,学习美感的共性及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独立与发展(支撑教学目标2)1、教学内容①、从历史上来看审美活动的产生;②、从社会心理来看审美活动的发生;③、关于审美活动产生的几种假说;④、从审美活动到艺术活动;2、教学要点从历史上来看审美活动的产生,包括:○1、从石器造型上看美的产;○2、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3、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审美活动的产生,为我们理解审美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教学大纲中文系第一章:美学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美学课简介一、课程定位:“美学原理”课是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必修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当中的核心和基础部分。
课内学时48课时,学习时间为16周,3学分。
二、主要内容对美学学科的介绍与说明,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活动的独立的整体探讨,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类型、现实的审美活动、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的具体分析,以及对美的哲学探讨,从而对人类的审美现象形成全面剖析。
三、教学目的:通过“美学原理”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虽然是中文系的课程,但严格地说,美学的学科性质却应归属于哲学。
也就是说,美学在本质上与哲学一样,运思面对着的是永恒无解的难题,永远在问题的境域之中。
没有问题就没有美学,这是美学的困惑也是美学的魅力,所以,学习美学要有“问题意识”,要把美学问题与中外美学史联系起来,倡导“交流”“对话”的解释学的思想方法,因为美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美学”是一门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以讲授为主。
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并要求学生对少数经典文献要做较为深入的阅读和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审美问题的能力。
讲授中突出重点难点,解决疑点。
适当地安排审美鉴赏实践,如观摩影像,举行文艺作品研讨会,在审美实践中学习美学,提高审美能力。
1第二节美学与文艺理论课程群一、何为课程群:在研究对象具有交叉和相互联系的一些课程称之为一类课程群。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美学》教学大纲绪编:美学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美学的概况及美学的历史,识记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3、全面、准确地理解美学研究对象。
4、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章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美学的形成一、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二、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三、美学学科的建立第二节美学的确立第三节美学的发展第二章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美学的研究对象二、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美学与哲学(二)美学与心理学(三)美学与艺术理论(四)美学与教育学第三章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一、美学的研究任务二、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上编:审美对象第四章美的本质及特征【教学要求】1、全面而系统地认识美的本质问题,树立起具有高度合理性的美的观念。
2、在理解美的问题性质的同时,了解中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以及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
3、能结合实际理解美的基本属性。
【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家对“美是什么”的追问二、中国美学家对“美是什么”的追问第二节美的特征1、社会客观性2、自由创造性3、多样丰富性4、具体形象性5、感染愉悦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五章美的现象世界【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美的作用和类型、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过程,理解自然美的含义和特征。
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自然物、自然现象,观察、欣赏自然美。
2、理解社会美的含义和特征,思考社会美的分类。
掌握人的美、社会生活美和社会环境美的主要内容。
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人及其生活,发现、创造社会领域中的美。
3、理解艺术美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运用所学美学知识认识艺术作品,学会欣赏、创造艺术美。
【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美一、自然美的本质二、自然美的分类三、自然美的特点四、对自然美的欣赏五、自然审美的意义第二节社会美一、社会美的本质二、社会美的分类1、社会环境美2、生产劳动美3、社会变革美4、人的美三、社会美的特点第三节艺术美一、艺术美的本质二、艺术美和生活的关系三、艺术美的特点四、艺术美的审美功能第四节科技美一、科技美的含义二、科技美的主要功能【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第六章形式美【教学要求】1、了解美的内容与形式、形式美的产生。
高教版《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高教版《美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美学原理适用对象:马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课程学时:48小时课程简介:《美学原理》是马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介绍美学的基本原理、美学理论及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鉴赏方法和审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工程设计的美学性和艺术性。
课程目标:1.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美学思维方法和鉴赏技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工程设计中发挥美学素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和审美价值观,提高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美学基础知识(4学时)1.美学的定义和特点2.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美和艺术的关系第二章:审美主体和客体(4学时)1.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2.审美客体的特征和分类3.审美经验和审美态度第三章:审美判断和价值(6学时)1.审美判断的基本要素2.审美价值的内涵和外延3.审美价值的相对性和客观性第四章:美学鉴赏方法与过程(8学时)1.美学鉴赏的基本方法2.美学鉴赏的过程3.艺术品的鉴赏与评论第五章:美学与设计(10学时)1.工程设计中的美学要求2.美学与功能、造型的关系3.美学设计案例分析第六章:美学与社会文化(6学时)1.美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2.美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当代美学问题与批评教学活动与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幻灯片展示等方式,讲述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重要观点。
2.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的艺术品、设计作品等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美学的具体应用和价值。
3.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课堂演示: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美学鉴赏活动,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5.考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艺术展览、设计展览等,提升学生的美学体验和感悟。
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情况。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对于美的感知、创造和理解。
美学原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并在实践中运用美学原理。
二、美学概述1. 美学的定义和起源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巴特勒的著作中,它源自希腊语中的“aisthēsis”,意为感知。
美学起源于人类对美的感知和表达的探索,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美学的研究范畴美学研究范畴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创造和美的理解等方面。
它涉及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以及人类对自然景观、人类行为和道德等的审美感知。
三、美的本质和标准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美的特征和本体属性。
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有的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有的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学生需要理解美的本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评价美的好坏和价值的准则。
美学家提出了多种美的标准,如真、善、美的统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等。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这些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和美的表现。
四、美的创造和表现1. 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括灵感的获得、形式的选择、表达的实现等多个阶段。
学生需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不同艺术形式的创作特点。
2. 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作品通过形式和内容的表达来传递美的信息。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和理解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如色彩运用、构图、节奏等,以及背后的美学原理。
五、美的理解和欣赏1. 美的理解美的理解是指对美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学生需要学会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思考,理解其中的美的内涵和意义,以及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信息。
2. 美的欣赏美的欣赏是指对美的喜爱和赏识。
学生需要培养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学会用美学的眼光去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六、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 美学与设计美学原理在设计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和探讨美的本质、特点以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美学原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美的概念、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实现以下学习目标:1. 掌握基本美学概念,并理解美的多重特征;2. 理解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哲学、艺术、文化等;3. 熟悉主要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家的观点,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4. 能够运用美学理论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音乐、文学、电影等领域;5. 培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对美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三、课程内容1. 美学概述- 美学定义与范畴- 美的本质与特征2. 美学与哲学- 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 审美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 美学与艺术- 艺术与美的关系- 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特点4. 美学与文化- 文化多样性对美的影响- 美学与跨文化交流5. 美学理论与思想家- 古代美学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近代美学思想(康德、黑格尔)- 现代美学思想(杜齐、笛卡尔)6. 艺术批评与美学分析-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判断- 艺术作品的审美解读与评价7. 美学的实践应用- 美学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美学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美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思想家的观点。
2. 学术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看法和思考,并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
3. 艺术欣赏: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等,培养审美能力。
4. 作品分析:引导学生针对具体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和批评,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评价方式1. 期中考试:对学生的美学理论知识进行考察,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占总成绩的40%。
3. 学习参与度:考察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20%。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2002年05月15日(本文章已被阅读240次)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初步理解美学学科的特点、作用与意义。
理解美学思想的产生与文艺理论和文艺理论的亲密关系;重点掌握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美学l美学思想是人类的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理论概括.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科学开展的产物。
3.古今中外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有四种主要意见。
本教程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第二节为什么学习美学1.学习美学是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化世界和美化自身的需要。
2.学习美学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文艺开展的需要.3.学习美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开展审美教育、培养正确的审些观的需要.第三节怎样学习美学1.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美学理论的论著.2.注意将美学原理同美学史结合起来。
s.学习美学要严密结合艺术实钱与生活中的审美实际。
第二章艺术美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艺术作品与实用产品的区别,理解艺术分类的原那么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掌握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重点掌握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掌意境好和传神这两个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内涵.第一节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1.艺术不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2。
艺术美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比生活更集中,更有典型性.3.艺术美能积极反作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消费及理论效劳。
第二书艺术美来源于生活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形成和开展.第三书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1.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典型化的创造过思.在这个过程中概括化与个性化同时进展。
创造是艺术的生命.2.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标志:首先表如今从生活感性到意象的形成,其次是意象的孕育变成作品中的形象.第四节意境和传神1.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根底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美学原理大纲
美学原理大纲湖北大学美学原理(0504200103代码不知道)教学大纲(第x版)艺术学院美术学系2010年5月前言一、大纲编写依据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高质量的艺术人才。
湖北大学院积极调整课程结构、强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教体艺〔2005〕2号)文件中对现有专业进行的明确调整,及对修订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制定此《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的“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美学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美的产生与发展,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教学目标为:1、了解与美学理论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美学理论中的一般概念、原理、原则及有关知识。
2、理解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及相关的学术思想观点。
3、掌握重要美学理论和方法中的基本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课外自习、图片观摹等相结合;课前提供参考书目,每章后布置思考题。
本课程以哲学为基础,力求运用唯物辩证法,明晰地讲授,实事求是的鉴评。
四、适用对象美术学专业、设计学专业。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本课程与第二学期开设的《中国美术史》,与第三学期期开设的《外国美术史》、第五学期开设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程形成知识内容衔接。
六、课程性质必修。
七、总课时及各章的分配授课总课时数为32学时,各章的学时具体安排如下:章节教学内容授课学时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8第三章美感8第四章美的范畴8第五章艺术的分类及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6总计32八、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一)选用教材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二、教学目的
• 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 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 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 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 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 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导论
3.本章推荐书目 [1][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商务 印书馆2013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 书馆1996年版。 [3][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 馆1996年版。 [4][德]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 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三章 形式美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一、对称与均衡 二、调和与对比 三、比例与尺度 四、节奏与韵律 五、多样与统一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一、形式美的普适性 二、形式美的商品化 三、形式美与时尚
第三章
形式美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的形式、形式美、内形式与外形式等关键词 ,了解形式美的自由历史、形式美的变迁,重点理解形 式美的构成要素和基本规律,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 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形式美与形式审美现 象。
三、教学内容
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 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 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 ,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 理论。
四、教学方式
• 基于本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 论讲授与个案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视讲授内容和 课堂情况,适时讨论,并利用多媒体手段与网络资源 以确保教学效果。
第五章
社会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 一、社会美的范围 二、社会美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人物美 一、社会交往中的美 二、人物美 第三节 日常生活与节庆狂欢 一、日常生活中的美 二、节庆狂欢中的美
第五章
社会美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社会美、实践、社会交往、日常生活、节庆狂 欢等关键词,了解社会交往与人物美、日常生活美与节 日欢庆美的美学界定,重点理解社会美的范围与特征, 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 体的社会美与社会审美现象。
第章
自然美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自然美、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天然美等关 键词,了解自然美概念的两种基本内涵、自然美的基 本特性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 ,重点理解自然美的四种代表性模式,结合自己的审 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具体的自然美 与自然审美现象。
第六章
自然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德]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 版社1998年版。 [2][加]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 》,杨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 [4]蔡锺翔:《美在自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关于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一、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二、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第二节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根源 一、研究审美经验根源的方法论前提 二、审美活动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三、审美经验的发生 四、审美经验的发展 第二节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感受特性 一、审美心理结构 二、审美积淀 三、审美感受特性
第二章 第三节 审美心理要素 一、感觉 二、知觉 三、想象 四、情感 五、领悟 第四节 审美经验模式 一、审美体验 二、审美注意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4][苏联]里芙希茨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 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985年版。 [5][波兰]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 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6][美国]彼得·基维主编:《美学指南》,彭锋等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六章
自然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 一、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自然美的两种内 涵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 一、如画模式 二、比德模式 三、宇宙本体 四、天成境界
第六章 自然美 第三节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一、自然界的天然美 二、人生社会的天然美 三、艺术品的天然美
第七章
艺术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五、“艺术的终结”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二、教学目的
• 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 基本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 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 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 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 、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象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
• 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 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 • 导论主要使学生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 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 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结 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 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3.本章推荐书目 [1]北京大学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版。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版。
第三章
形式美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一、色 二、形 三、声 四、质 五、味
2
2
八、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导论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现当代演变 三、中国美学 四、马克思主义美学
导论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第三节 美学的学科特性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三、美学相邻学科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审美活动经验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三、审美心理距离 四、审美移情 五、完形心理 第五节 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 一、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 二、审美经验的文化模式 三、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审美经验、审美心理结构、审美积淀、审美感 受、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领悟、审美 注意、审美心理距离、审美移情、完形心理等关键词, 了解审美经验的根源、审美感受特性、审美心理的构成 要素、审美经验模式、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 概况,重点理解审美经验的发生和审美心理结构的构成 ,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 具体的审美经验活动及其构成现象。
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等关键词,了 解中外思想史上关于审美本质的相关论述、马克思的“ 美的规律”思想,重点理解审美的本质,结合自己的审 美体验并运用本章的关键词与理论分析辨析人的审美活 动与其他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其差异。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
3.本章推荐书目 [1][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 版社1996年版。 [2][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年版。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 文出版社1999年版。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