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地方吏治思想的转变——以“为吏之道”类文献为例
秦汉历史转折的思想史分析
秦汉历史转折的思想史分析作者:臧知非来源:《江汉论坛》2008年第07期摘要:秦朝的统治思想并非法家思想,秦政之误的思想根源在秦始皇置换以后的阴阳五行学说,其思想管制使秦失去了调整统治政策的可能性。
秦政向汉政的转变开始于思想控制的改变,黄老政治保证了思想意识的开放,思想家的“过秦”和对现实的分析促进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因为政治的统一,思想意识也逐步地趋同。
关键词:秦政;汉政;思想控制;过秦;历史转折中图分类号:K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7-0107-05一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以摧枯拉朽之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环宇之内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个人的私产,其功业远远超越了人们心目中的三皇五帝,开千古未有之大局面。
赢政也就理所当然地以千古一人自居;原来的王号已经不足以概括其丰功伟绩,遂将王号改为皇帝,自己称为始皇帝,其后继者则称为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子子孙孙传下去,直至无穷。
但是,历史常常喜欢和人开玩笑,本来要进这个房间的,结果却走进了另外一个房间。
仅仅过了十五年,公元前206年,随着“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封皇帝玺印符节,降枳道旁,”将象征着无上权力的皇帝玉玺献给昔日的泗上亭长、现在被人称为沛公的刘邦,这个赫然耸立、令人惊叹、使人震撼的大秦帝国,灰飞烟灭了。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最为短命的统一王朝。
但是,秦朝虽然短命,秦始皇所制定的各项法律制度,就像秦始皇的玺印一样,被刘邦君臣全盘接收了,并为后世所继承,在此后两千余年的历史中一直发挥着作用。
秦朝亡了,秦制还在。
也就是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秦政”而不在于“秦制”。
这是古往今来学者们的共同认识,也是为历史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
那么,“秦政”究竟失在哪里?“汉政”成功的经验又是什么?自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西汉立国伊始就是朝野讨论的焦点;“秦政”和“汉政”的差异,今人更是有着丰富的探讨。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
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以唐朝吏治为例(上)宁可从事秘书工作应当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而对历史和政治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
中国古代吏治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博大精深,当然也非常复杂。
了解中国古代吏治的成功经验、变化沿革和历史教训,对于我们提高知识素养、更好地做好秘书工作是不无裨益的。
从本期起,我们分两期连载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宁可教授的相关文章。
——编者吏治,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
放宽一些,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叫吏政。
官吏、官或吏,是各级官员的通称。
但古代的官和吏亦各有专门的涵义。
官,一般指有品级、地位较高的官员,低的无品级的如书办等则成为吏。
官多是读书人出身,读的是儒家经典,很多实用的东西没有学,也不大清楚;官是个特权阶层,高高在上,不熟悉下情,具体的事都由吏去办。
所以,吏在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多而杂,所起的作用也很重要,甚至可以操纵政事,问题最多,也最难管理,吏治的好坏,他们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
官分文武,这里只讲到文官,武官的一些问题先不涉及。
一、中国古代吏治概况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吏治,乃至“治吏”重于“治民”。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所决定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战国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地主经济。
而作为单个的地主,在政治上直接统治农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集中到他们的总代表皇帝那里。
皇权是最高的、唯一的、绝对的。
但皇帝不可能直接统治和管理民众,而是要靠各级官吏来管理和统治。
就像一个金字塔式的网络,顶尖上是皇帝,下边是各级政府和官吏,底层是民众。
官僚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官僚对皇帝负责。
这种权力很大,几乎是事无不统。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其他古代国家也有,像古代埃及、波斯、拜占庭,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俄罗斯等,但都没有中国这样完备而严密的官僚制度。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从为吏之道看秦代行政法规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从为吏之道看秦代行政法规从为吏之道看秦代行政法规秦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行政法规建设的起点。
它的法规体系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行政法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为吏之道”这一角度,探讨秦代行政法规的特点和对中国法治进程的贡献。
一、秦代行政法规的特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代行政法规得以迅速建立和完善。
秦代行政法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度集权的统治方式秦代实行集权式的统治,行政法规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秦始皇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政策,集中了国家的行政权力,统一了行政管理标准和程序,实现了行政的高度规范化。
2. 重视严格的纪律要求秦代行政法规对吏治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行政官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如迟到早退、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都会受到惩罚。
通过这种方式,秦代行政法规保证了行政机构的纪律性和效率性。
3. 始终以维护社会秩序为根本秦代行政法规的核心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
从律法的制定到执行,都以维护统一的国家秩序和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于官员的行为和群众的行为都有明确的规范。
4. 注重对民生的关注秦代行政法规在关爱民生方面也有一定的特点。
秦代政府实施的一些政策,如修筑水利工程、投资农业等,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秦代行政法规对中国法治进程的贡献秦代行政法规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来的法规制定和执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奠定法律地位的基础秦代行政法规的出现,为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地位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令和政策,使法治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并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权力关系的基本准则。
2. 推动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秦代行政法规为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
通过建立一套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使行政管理变得更加规范和高效。
3. 强化了国家的统一性和中央集权秦代行政法规加强了国家的统一性和中央集权。
以《为吏之道》为节点探析儒法思想在秦统一前后的动态变化
作者: 田慧[1]
作者机构: [1]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67-6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9期
主题词: 为吏之道;秦;儒法思想;动态变化
摘要:秦简《为吏之道》自出土后,众多学者对其体现的吏治思想做了研究,但主要将发力点集中在证实秦吏治思想在法家呈席卷之势的前提下仍不乏儒道等思想的体现。
本文以此为基础,着重将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篇体现的吏治思想作为一个节点,探究此前自秦商鞅变法开始,儒家思想被冷落,法家思想走向凸显地位,到《为吏之道》秦吏治思想中的儒法并用,以及后来焚书坑儒,儒家思想被法家思想全面压制的动态变化。
论秦汉政治思想之嬗替
论秦汉政治思想之嬗替【摘要】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秦汉政治思想的嬗变过程。
在秦朝时期,法家思想盛行,重视法律约束和集权统治,政治思想呈现出强势的特点。
而在汉朝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复兴和理性思想的兴起,政治思想出现了转变,注重德治和人文关怀。
法家思想在汉朝仍然发挥影响,但已不再是唯一主导力量。
儒家思想的复兴更加强调仁爱和礼治,影响了政治制度和人民思想观念。
整体上,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变迁,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多元化和继承发展。
【关键词】秦汉政治思想、嬗替、引言、秦朝政治思想的特点、汉朝政治思想的变革、理性思想的兴起、法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复兴、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秦汉两代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秦朝,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而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开创了长达400多年的封建制度,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
秦汉政治思想的嬗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和变革历程。
从秦代的法家强权思想到汉代的儒家仁义思想,中国政治思想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转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政治理念相互交融,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秦朝政治思想的特点、汉朝政治思想的变革、理性思想的兴起、法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的复兴等方面,探讨秦汉政治思想的嬗替过程,揭示其中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秦汉政治思想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为今天的政治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秦朝政治思想的特点秦朝政治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集权统治、法家思想和兼并统一的政策上。
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君权至上,削弱诸侯的权力,使国家更加集中统一。
秦朝政治倡导法治思想,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尊重法律的权威,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
这种法治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制度发展。
秦朝在兼并统一的过程中,采取了积极的军事政策,推行河套制度和屯田政策,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和统一。
秦朝治吏之道及启迪
秦朝治吏之道及启迪湖北孝感地区的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大量秦简。
经专家考证,这些出土的竹简主要成书于战国晚期和秦始皇时期,大多数保存较为良好,一共有1155枚竹简和80枚残片。
这些珍贵的云梦秦简不仅数量可观,而且竹简的内文主要是墨书秦篆,字迹大多清晰可辨,竹简中记载的内容较为丰富,专家学者们将这些竹简大致分为《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这九种文书,其内容以秦朝的法律法规、为官之道及其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为主,由此可见,秦王朝的统治者们十分注重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官吏的言行,实施严格的管理,进而为巩固自身统治服务。
云梦睡虎地秦简不仅仅为研究秦王朝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真实的依据凭证,而且竹简中记录的秦朝治吏之道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一、为官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云梦秦简中的《为吏之道》共有51根竹简,约1600字,主要记述了秦代中央和地方官吏治理人民的行为规范以及为官者应该恪守的职业道德准则,是秦朝官吏的行为指南。
《语书》中亦有一部分提到了秦朝对于官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为吏之道》中提到为官“五善”标准,即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
这“五善”用来说明官员所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要求官员宽裕忠信,对上忠君,对下亲民,尊敬他人,为官清正廉洁,不诽谤他人,荐举官吏时能够审慎稳妥,平时多做善事,行为谦恭礼让。
除了“五善”,《为吏之道》中还提到“五失”、“五过”。
“五失”即夸而夬,贵而企,亶(擅)折割,犯上不智(知)其害,间(贱)士贵货贝;“五过”即视(释)首渠骜,不安其朝,居官善取,受令不偻,安其家忘官府。
“五失”、“五过”用来告诫官员,切勿出现错误行为和过失,严格规范要求官员的一言一行,官吏不能态度高傲不逊,高人一等,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利用公权索取,以谋私利,不能疏于职业责任,玩忽职守,不能自作主张,擅自决断,不能轻视职业纪律和规范。
论秦汉政治思想之嬗替
作者:张京华提要战国秦汉之际学者对于以往学术史的总结仍以《庄子·天下篇》、司马谈《六家要指》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最具代表性。
三种阐述都是将以往的学术思想流派看作是处在同一水平上的、有着同样的发生背景和学术目标,即各家都兴起于“周文疲弊”和都是“务为治”的。
各家的不同仅仅体现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上,而这不同的途径也不是可以一概否定或者一概肯定,而要看是在什么时间和什么情况下加以运用。
也就是说,诸子百家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为一种更相嬗替的递进关系,不可以相互取消,只可以相互接替。
秦汉时期紧接春秋战国时期之后,而能够将春秋战国时期未曾展开的最重要的法、道、儒三家学说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秦汉时期的正统政治思想,在秦代、西汉前期和西汉中期相继为用,前后嬗替,对当时社会作出各自的贡献,说明《庄子·天下》等关于学术史的理解是正确的。
秦汉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法、道、儒三家相继为用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重复出现,似已成为行之有效的规律。
纵观历代政治得失,适时地完成法、道、儒三家政治思想的嬗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一条主要经验。
正文一法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结合虽然法家中的许多人物都与儒家有师承关系,〔注:除著名的韩非、李斯为荀子的弟子以外,还有战国初期在魏国活动的李悝、段干木、吴起等人,《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略同)称:“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钱穆先生认为其言行近法家。
见钱穆《从先秦学术思想变迁大势观测老子的年代》(熊伟整理),载《古史辩》第四册下编。
〕但是从理论体系上看,法家思想是由道家渊源而来的。
《管子·心术上》及马王堆出土帛书《经法·道法》中都有“道生法”〔注:《管子·心术上》作“法出乎权,权出乎道”。
为吏之道后战国时代官僚意识的思想史分析
2005年第1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总第162期):。
_毒囊考瓣为吏之道——后战国时代①官僚意识的思想史分析雷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摘要:《睡虎地秦墓竹简》所概括和阐发的“为吏之道”,无疑就是秦帝国“吏治天下”的普遍通则;不仅如此,它甚至还勾画出了汉帝国“以吏治国”的基本范式。
在皇权政体与帝制社会的进化中,官僚意识逐渐成为一种普泛性的政治共识,并逐渐融化于一种新兴的中华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之中。
关键词:官僚;皇帝;意识;后战国时代;为吏之道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05)01—0016—05官僚制度多为研究者所注意,官僚意识却往往被忽视。
在官僚意识的观念演化中,秦帝国是关键时期。
但以往由于文献资料所限,人们不可能对这一问题有更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但目前的研究状况似乎不太理想。
大体说来,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为吏之道》与诸子思想之关联,比如高敏《睡虎地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一书中,有专文论述《秦简(为吏之道)中所反映的儒法融合倾向——兼论儒法诸家思想融合的历史演变》;台湾学者余宗发的《云梦秦简中思想与制度钩摭》(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也有专章论述“《云梦秦简》与诸子关系钩摭”;吴福助《睡虎地秦简论考》(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收有《(为吏之道)法儒道家思想交融现象剖析》一文。
同时,《为吏之道》与官僚伦理教化之关系也开始引起重视,比如吴福助《(为吏之道)宦学识字教材论考》(《睡虎地秦简论考》)、张敏《秦代的官德——读(为吏之道)》(《秦文化论丛》第九辑,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健《从(为吏之道)和秦刻石铭文看秦政中的伦理因素》②三文均着眼于此。
但是上述研究显然都不是以官僚意识之一般构成与内在特质为中心来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的,换言之,它们都不是从政治思想史的视角来进行考察和分析的。
秦汉魏晋时期的吏治与官德
《为吏之道》所反映出的秦国吏治特色
一
、
兼容 并包 的吏 治特 色
某( 谋) 不可遗 ; 慎之 【 慎之 】 , 货不 可归 ” ,
“ 操邦柄 ,慎度量” , “ 戒谨慎綦”都 旨在
首先 , 《 为吏之道 》反映了秦 国吏治具 有法家 的思想 内容。以往法家典籍 中往往称
文 史艺术
2 0 1 3年 2期 ( 中)
பைடு நூலகம்
《 为吏之道 》所反映出的秦国吏治特色
贾学义
( 郑 州大学 ,河南 郑 州 4 5 0 0 0 1 )
摘 要: 1 9 7 5 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 出土 的秦 简《 为吏之道 》 ,为我们研究战 国秦的吏治制度及其特点提供 了非常珍 贵的文献 资料 。 结合简文与相 关传世文献 《 为吏之道 》反映 出秦的吏治具有两个鲜明的特 色:兼容并包和忠君 亲民。
等级 陛的很好反映。法家具 有较强的公平性 和事功性 , 简文 “ 除害兴利 ” 、“ 毋罪毋 ( 无)
“ 反叛罪 ”等等 。秦律还规定 ,听国君命 书 不下席站立者 , 以不敬罪赀二 甲。对国君令 不予执行或违 反者 ,要按照 “ 废令 ”、 “ 犯 令”罪给予免职或调任等行政处罚外 ,还要 追究 罪责,以此来保证 忠于君 国这一原则的 贯彻执行 。由此可见 , 《 为吏之道 》生动反 映了秦国忠君的吏治特 色。 其次 , 《 为吏之道 》 反 映了秦 国具有爱 民的吏治特 色。在 “ 吏”的行 为要求上 ,简 文反映了对于亲民的重视 。 “ 吏有五善”包 括 “ 喜 为善行 ”, “ 龚( 恭) 敬多让”; “ 吏 有五失”也有 “ 见 民倨敖 ( 傲 )”, “ 居官
为 “ 法术之士”的法家人物 ,在简文 中被具 体 区分为 “ 吏”和 “ 士 ”,这是对法 家思想 的进一 步具体 化 。简文认 为 ,为吏要 追求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其一,天下一统于皇帝,土地、臣民无不为皇帝所有。 其二,皇帝一统天下具有政治正当性。 其三,维系大一统政治秩序,构建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 随着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强化,加之李斯的推波助澜,秦始皇 最终“禁绝百家”,实施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秦始皇的大一统政治思想,顺应了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 史趋势,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共同的政治目标和利益要求, 客观上则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中国 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上述理由,李斯提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禁绝诸子 百家之学,以法家思想统一全国臣民的思想。具体规定有三 点: 一是收书烧书。 二是禁绝言论。 三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惟一合法学术。 李斯的主张得到了秦始皇的赞许,下令“收去诗书百家之语 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一、文化专制思想
李斯奉行先秦法家思想。韩非曾提出“无书简之文,以法为 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思想文化专制主张。李斯继 承了这一思想,力主统一思想学术。其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统一思想学术有利于国家政策法令实施。 其二,统一思想学术有利于强化君主权威。 其三,统一思想学术符合天下一统的政治需要。
陆贾根据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为无为而治的政 策选择做论证。 一方面,上古圣人以“ 无为”治理国家,都实现了 大治。 另一方面,前朝开国之君秦始皇力求“ 有为”,结 果却“事愈烦,天下愈乱。”终致速亡。
陆贾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想图景:“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 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 显然,这幅图景融贯了黄老道家“清静无为”和“与民休 息”的政治理念。还包含着儒家向往的治理景象。 陆贾的理想政治将儒家的德治、忠孝、仁义、教化及身份等 级思想融合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之中,这样的“无为”政治 有别于先秦老子道家的“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了汉初黄 老道家学派的理论特色。
秦汉之际的政治变革与士人道德操守的变迁
秦汉之际的政治变革与士人道德操守的变迁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
政治上的革新使得国家实现了统一,经济上的繁荣和文化上的繁盛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这些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道德操守的变迁。
本文将对秦汉时期的政治变革和士人道德操守的变迁进行探讨。
一、秦汉的革新与民族统一秦汉之际,战乱纷呈,中国未经过有效统一,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
秦始皇建立了集权制度,实施了“三纵七横”土地管理制度并贯彻实行“一夫一妻制”。
这使得国家得以实现大一统,推动了文化交流和经济的发展。
而在汉武帝时期,他延续了秦政治体制,加强官僚制度和地方行政,以及对科举制度、儒学传统的重视,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统一。
二、士人阶层的转变在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割裂性的封建制度被政治上的革新迫使消失。
这种变化导致了士人阶层的转变,士人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也受到了影响。
虽然在秦汉时期,士人依然是统治者的导师,但他们的声望、地位和作用都与以前不相同。
一方面,随着集权化的推重,吏任多方面的改革,传统的士人文化得到一定的压缩;另一方面,上层的权贵不断壮大,他们也开始蔑视儒家文化。
因此,这一时期的士人文化,在保守传统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代际差异。
三、士人价值观的演变在秦汉时期,由于政治革新的影响及社会上的变化,士人道德操守也发生了变化,并萌生出新的价值观。
在秦汉之前,道德与法律相互交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思想上强调人们的道德责任。
然而,在秦汉时期,秦汉这一期间,法律比道德更强了,而政治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德行的地位,这使得士人对人伦世俗有了更多的选择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士人放弃了他们的人道主义信仰,以适应新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并且在表现自己的人格方面,也愈加注重功利和个人利益的实现。
四、道德重建在士人道德操守转变的同时,儒家也在进行重建。
他们把道德责任转变为现实责任,阻止了士人道德的落陷。
从秦简《为吏之道》审视秦朝吏治思想
从秦简《为吏之道》审视秦朝吏治思想
蔡刚;马传松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5(000)019
【摘要】秦简是中国古代从战国年代的秦国以及强大的秦朝这段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简牍的总称.《为吏之道》是在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的代表作品,从中可以让后世审视秦朝吏治思想的精髓,对于研究秦朝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158-159)
【作者】蔡刚;马传松
【作者单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1
【相关文献】
1.秦汉地方吏治思想的转变——以"为吏之道"类文献为例 [J], 翟金明
2.略论秦简《为吏之道》中儒道思想的互补 [J], 巩家楠;
3.略论秦简《为吏之道》中儒道思想的互补 [J], 巩家楠
4.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与古代思想 [J], 连劭名
5.秦简《为吏之道》的思想史意义——从其集锦特色谈起 [J], 俞志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秦简《为吏之道》看秦国的吏治特色
作者: 朱振辉[1]
作者机构: [1]中共阜阳市委党校,安徽阜阳236008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129-13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9期
主题词:�为吏之道》;云梦秦简;秦国;吏治;河南人民出版社;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战国时期
摘要: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秦国的吏治制度及思想特点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
简文出土以后,有学者指出“《为吏之道》是秦代官府培训学吏的道德教材”(吴福助:《睡虎地秦简论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在性质上它类似后世封建统治者称颂为‘可为牧令圭臬’的‘官箴”’(刘海年:《战国秦代法制管窥》,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在内容上“秦简《为吏之道》中所反映的是儒法合流倾向”(高敏:《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页);。
关于战国秦汉历史转型中几个问题的新思考
② 《后汉书 ·礼仪志》。 ③ 参见《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 1964 年版 《; 武威新出王杖诏令
策》,载《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刘志远等 《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文物出版社 1983 年版 。 ④ 参见《尹湾汉墓简牍》之《集簿》,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 ⑤ 参见《张家山汉墓竹简 (二四七号墓) 》之《二年律令 ·傅律》,文 物出版社 2001 年版 。
西嶋定生最初的结论虽然正确 ,但毕竟是在没 有见到“小男”占有“小爵”的简牍新史料的情况下得 出的结论 ,故其全面性和准确性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 可以对其做几个方面的重要补充或纠正 。其一 ,西 嶋定生最初认为 14 岁以下的小男也是国家赐爵的 对象 ,但不认为或者是没有意识到小男拥有的爵位 与成年人拥有的爵位有什么不同 。而事实上 ,不论
① 《日知录集释》卷十三《周末风俗》,黄汝成集释 、秦克诚点校 ,岳 麓书社 1994 年版 ,第 467~468 页 。
中国社会史研究 135
顾炎武特重世之风俗 ,将其看作“明人主之功” 的依据 ,将战国以降古代中国翻天覆地的变革 ,全都 归入风俗的转变 ,恐怕不够准确 ;而对于战国以来制 度及风俗的变化 ,又明显持否定态度 ,这尤其令人感 到遗憾 。但值得注意的是顾炎武的一个很有价值的 看法 ,那就是周末 ,即战国时期 ,不过是风俗之变的 肇始之端 ,之后的秦 ,甚至汉都是“此风未改 “承千岁之衰周 ,继暴秦之馀弊”来加以认定的 。确 定这样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很重要 ,这是秦汉 以后的社会 、制度 、思想 ,包括风俗在内的一切历史 问题 ,木本水源的基础和前提 。
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转变
秦汉两代政治制度的转变秦汉两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其间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秦汉两代的政治制度转变,包括官制、税制、法制、政治理念等方面。
一、秦代政治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实行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将官制、税制、法制等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官制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
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包括丞、太仆、太傅、司徒、司马、廷尉、太常、光禄勋、中书吏,都是由皇帝任命。
此官制的实质就是君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
秦朝还设置了巡察制度和秦的郡县制度,巡察制度是秦朝为了监督地方官吏和统治者的行为而制定的制度,郡县制度则是秦朝把天下分成了36个郡和数量不详的县,设立郡守、县令等官员,以巩固国家中央集权。
2.税制秦朝实行的是均田制,这个制度是根据土地面积估算出每户人家的丁士,据此征收赋税。
均田制将土地平均分配,使一部分人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小,但是其弊端在于,老年、妇女、儿童等无法耕种土地的,其土地袋大,而有能力种田的人土地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秦朝还实行了苛捐杂税,对百姓进行严格的征税,以维护贵族、官僚的享乐生活。
3.法制秦朝规定的刑法十分严苛,如杀人、盗窃、造谣惑众等都是重罪,重罪者极少得到赦免,这种铁腕的治国方式,使得秦朝统治得相对较为稳固。
同时,秦朝还实行法家思想,其特点是“法胜于德”,民众要尊重权威和因循守旧,而不是自由开放,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法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代政治制度随着秦朝灭亡后,汉朝建立。
汉代的政治制度相对于秦朝更加宽松,封建体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官制汉朝改变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采用了三公六卿制。
其中,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而六卿则包括卫尉、长史、太仆、太傅、太尉、御史。
此外,汉朝为了加快地方政治的发展,还设立了地方官员,如郡守、县丞等,以达到统一封建体制和地方自主发展的双重目的。
2.税制汉朝的税制改善了秦朝所采取的均田制,同时引进了黄老(传统)思想,提倡公允、正义和道德。
秦汉之际法律思想的变化及法律和法家的儒化
秦汉之际法律思想的变化及法律和法家的儒化在我国历史上,秦汉之际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时期。
经过长期兼并战争而统一全国的秦王朝,仅存在十三年便被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所推翻,接踵而来的是长达二百余年的西汉王朝。
汉初统治集团承袭和发展了秦王朝确立的基本制度,又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在指导思想、统治政策上作了显著的变更,从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曾出现所谓“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
从法律思想史角度看,秦始皇坚决推行法家政治,汉初提倡黄老的“无为”政治,这不仅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而且为后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创造了前提。
我们知道,从秦始皇的禁绝私学、崇尚法家到汉武帝的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中间有一个过穆,而汉初黄老思想,正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环节。
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儒学,亦非孔丘创立的儒学原貌,而是以儒为主,兼取法、道、阴阳谬纬各家主张的杂烩,汉初黄老思想,也是这种儒、法、道合流的重要阶段。
所以,探索秦汉之际法律思想的变化,不仅有助于研究秦和汉初统治集团法律思想的异同,而且有助于了解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在中国哲学史上从子学时代到经学时代过渡期间,[1]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经义决狱潮流在把礼与法这两种治国方略结合起来的同时也把儒法这两个虽有师承渊源却又近乎势不两立的学派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焚书坑儒” 还是“独尊儒术”均未使儒法两家真正不共戴天,而终于握手言和,这既是因为原本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因为彼此需要互补,共同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大业。
于是,为了永结同心,儒家传人一改先秦儒家的君臣关系相对论,由叔孙通、公孙弘、董仲舒等人继承了法家的君臣关系绝对论,以便使儒术能为“马上得天下”(汉高祖语)的霸主采纳,同时,汉儒把律学作为家学发扬光大,既使法家系统的法律得以实现儒家化的改造,又象梁治平所说的那样,使古代法的伦理结构得以重建。
[2]可以说,汉儒既是儒家的传人,也是法家的传人。
本文拟讨论陈寅恪率先提出的“法律儒家化”、余英时提出的“儒学法家化”以及梁治平提出的“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进而发表本人对相关问题以及“德治”与“法治”的浅见。
学习《为吏之道》勤修“为官之德”
学习《为吏之道》勤修“为官之德”
杨宗兵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礼记·礼运》云:“地不爱其宝。
”随着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书院所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等文献的相继出土、发现和整理,我们有幸认识和了解到2200多年前秦人的“为吏之道”。
简文《为吏之道》等内容涵盖了当时秦人为吏从政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杨宗兵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井陉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050308【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2
【相关文献】
1.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中国古代为官之德 [J], 史世海
2.为官勿忘修官德 [J], 徐诗达;徐喻琼
3.为官之德在于清廉——学习习近平同志《为官之道》一文的体会之三 [J], 李庚香
4.廉不言贫,勤不言苦:中国古代为官之德 [J], 史世海
5.五行·五商·五度——常修为官“五行之德” [J], 林甲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梦秦简《为吏之道》思想略论
云梦秦简《为吏之道》思想略论□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李桂民【摘要】云梦秦简中《为吏之道》作为古代官箴文献,所提出的“怵惕之心”“、正直无私”等德性要求和“五善五失”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吏治的优化和效能的发挥,其倡导的为官之道以及对官吏考课的标准,对于当下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年(卷),期】2015(000)015【总页数】2【关键词】云梦秦简为吏之道官箴云梦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云梦秦简中的一篇官箴类文献,全篇共有五十一枚竹简,放置于墓主人腹下之处。
从此篇竹简放置的位置看,该篇文献应当深受墓主生前看重,不仅经常反复阅读,而且把此篇宣扬的为官之道外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为吏之道》虽然是秦时为官的基本要求,其内容不尽符合当下的社会实际,但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为官的权力观:怵惕之心,不可不长《为吏之道》强调官吏要有“怵惕之心”,“怵惕之心”即戒惧之心,为官者只有常怀戒惧之心,才能克己奉公,恪尽职守。
从思想旨趣上分析,《为吏之道》追求的是社会的等级和谐,在这一点上,先秦诸多知识精英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只不过在目的取向的达成方法上各家主张不同。
秦主要以法治国,但并不是对法家以外思想完全排斥,《为吏之道》所表现出的强烈伦理政治化色彩,体现了秦不唯取一家的执政风格,把君怀臣忠、父慈子孝看成是为政的根本,就是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和利用。
从秦统一六国后的政策看,在重法的同时,也杂用儒家和阴阳家等学派思想,特别是七十博士的设立,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自觉传承,只不过由于儒者的抱守残缺,对封禅等古礼不能通晓,再加上有些方士以下犯上,私下骂秦始皇专权,促使了焚书坑儒的发生。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需要指出的是,先秦诸子都承认现存权威的地位,他们的救世主张也是在既有秩序框架下的治道设计,《为吏之道》继承了儒家的这一传统,把忠信敬上作为官吏的“五善”之一,而要做一名称职的官吏,就要心怀“怵惕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6年 8月
平 顶山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P i n g d i n g s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V0 1 . 3 1 N o . 4 A u g . 2 0 1 6
秦 汉 地 方 吏治 思想 的转变
为的重要准则。秦汉在地 方吏治思想方面发 生明显转 变。 关 键 词: 秦 简; 为吏之 道 ; 汉代诏书 ; 儒 学; 吏治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1 6 7 0 ( 2 0 1 6 ) 0 4— 0 0 7 0— 0 5 中图分类号 : K 2 3 2
官以物 至, 宾入 如 归。是故 小大莫不 怀爱 。
其贵国之 宾至 , 则 以班 加一 等 , 益 虔。至 于
王吏, 则皆官正莅事 , 上卿监之。若王巡 守,
则君 亲监 之 。
这里列举 的 自关尹至工人等 , 均是具体 的职业 。代表 官的是有 爵位 的 公 、 卿、 大夫 、 士, 而吏 则 没 有 爵位 。
心的行政运作等方面 。其 中 , “ 吏治” 即吏员的任 用 与管理 , 是一个重要 内容。由于 以睡虎地秦 简《 为吏 之道》 、 岳麓 书院秦 简《 为 吏治 官及黔 首》 、 北 大秦 简 《 从政之经》 以及王家台秦简《 政事之常》 等为代 表的 秦代吏治文献 比较丰富 , 所 以相关研究也 以秦代 为重
秦汉时期 , 对官员进 行道德 约束 、 行政规 范 的例 子有很多 , 但与后世 官箴 书相似 的文献并 不见 著录 。
不过 , 秦简“ 为 吏之 道 ” 文献 的发 现 , 补 充 了这 一 环
收稿 日期 : 2 0 1 5—1 0—1 9
由于这种差别 , 有 爵 的公 、 卿、 大夫 、 士与吏 之间 的禄 秩结构表现为 “ 爵一食 ” 体制, 而“ 食” 指无 爵胥吏 的
第 4期
翟金 明 : 秦汉地方吏治思想 的转变
・ 71・
在这种体制下 , 如 何对 有 爵的公 、 卿、 大夫 、 士 与
吏进行教育 , 也是一 个重 要 的问题 , 否则 就无 法维 持 世卿世禄的社会 结构 。我们 可 以从 齐桓 公与 管仲 的
一
民; 增易于 民 ; 振惧 于 民③。这十 项重 罪均 针对 吏 与 民的关系而言 , 那么 与之对 应 的, 就 是吏应该 奉行 的 准则 。秦简 “ 为吏 之道 ” 类 类文献为例
翟 金 明
( 中国社会科 学院研 究生 院 , 北京 1 0 2 4 8 8 )
摘 要: 秦 简中吏治文献丰富 , 但与后世“ 官箴” 相比, 称之 为“ 吏道” 更为 准确 。汉代迄今 为止未见此
类文献 , 主要 因为汉代 以诏 书、 律令等形式对官 员进行训诫 , 而武帝 以后 , 经学地位被确立 , 并成 为官 员道德与行
开②。汉简 的数量 与秦 简相 比, 差距 比较 大 , 且秦 简
中的这类“ 吏道” 文献( 墨 ) , 迄今为止在汉简 中并 没有相
关发现 。我们虽然不 能断定 汉代地 方行政 制度 中没 有类似 的“ 吏道” 文献 , 但 这也 可 以让我 们体 会 到秦
汉地方行政之 间的变 化。当然 , 就这 一 问题 , 还得从 秦汉地方吏治 的特点与区别来探讨 。
报酬方式 “ 稍食” 。
作者简介 : 翟金明( 1 9 8 2 一
) , 男, 山东淄博人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 系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秦汉史研究 。
①详见 宪群 : 《 简帛与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史研究》 , 载《 国学学 刊》 , 2 0 1 0 年第 4期。 ②详见刘晓满 : 《 近百年来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 , 载《 中国史研究动态》 , 2 0 1 2年第 1 期。
③鲁普平 : 《 秦 简官箴文献研究》 ( 西南大学 2 0 1 4 年硕士学位论文) 一文把上述 四种简文内容归为秦代官箴 文献 , 但将其与早期作 为箴这种 文体题材之一的“ 官箴 ” 以及清修四库全 书“ 官箴类 ” 予 以比较 , 这些简文称作 “ 吏道” 更为合适 。
④此处借鉴阎步克先生关于爵本位到官本位转变的研究 。详见阎步克 : 《 从 爵本位到官本位 : 秦汉官僚 品位结构研究》, 北京: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 2 0 0 9年版 , 第3 4— 3 7页。
点, 主要集 中在对 简文 的缀 合与 释义 , 以简文 内容 看 秦代吏治、 社会思想 等, 多从静态、 微 观 的 角度 展
划分 。如《 国语》 在论及周代《 秩官》 时称 :
敌 国宾至 , 关尹 以告 , 行 理以节逆之 , 候
人 为导 , 卿 出郊 劳, 门尹除 门, 宗祝 执礼 , 司 里授馆 , 司徒 具徒 , 司空视 坌, 司寇诘奸 , 虞 人入 材 , 甸人 积 薪, 火师监燎 , 水师监 濯 , 膳 宰致 饔 , 廪人 献饩 , 司马 陈 刍, 工人展 车, 百
段对话 中得 到一些 了解 。齐桓公 以管 仲为相 , 问管
虎地秦 简《 为 吏之 道》中“ 善 度 民力 ” , “ 毋 使 民惧 ” , “ 临事 不 敬 , 倨 骄毋 ( 无) 人, 苛 难 留 民, 变 民 习浴 ( 俗) , 须 身旋 过 , 兴 事不 时 , 缓令 急征 , 决 狱不 正 , 不
秦汉地方行政制 度研究 的 主要 关注点 在于地 方 机构与职官设置 , 吏员升迁 、 任用与管理 , 以文书 为中
节, 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 在秦汉之前的周代 , 我们 可以发现 , 其 品位结构 是“ 爵本位” 的。“ 爵” 指公 、 卿、 大夫 、 士等 , 是 区分 贵 族官员身份 的尺度。爵既是身份又是官职 , 爵位 和官 职都是可 以世袭的④。在这之外 的胥 吏 , 则多 以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