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最新地理教案-第三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 精品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3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 第 周 月 日 课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区位因素。 2.掌握我国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结合世界主要农业地 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和生产经验,理解对我国相同或相似农业区的借鉴意义。
重点 难点 教法
重点: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难点: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材 处 理 师 生 活 动 先学后教,先试后导(3 分钟) 目标定向(1 分钟) 学生说出考点 教师补充
第一步:尝试练习 尝试练习学案上的试题 第二步:考点扫描: 考点一:大牧场放牧业 考点二:乳畜业 第三步:写学案记知识点 一 大牧场放牧业 农业地域 主要分布地区 类型 区位条件 主要特点
大牧场 放牧业
大面积的 干旱 、 美国 、 半干旱 气候区, 生产规模大, 澳大利亚、 植被稀疏, 专业化 阿根廷 、 不适宜经营 种植业 , 程度高 南非等国 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第一课时主要以记忆知 识点为主,学生限时记 忆,然后马上验收默写 考试
二 乳畜业
1
高一地理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高一地理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学案导学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地区泰国美南河平原澳大利亚南部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与小麦种植和放牧社会经济条件人多地少,劳动力冲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生产状况农业景观水田广布牧场和麦地广阔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大规模家庭农产产品用途自己农业商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不、浮肿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是以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度的上帝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是以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是以生长的农作物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东带,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相应政府决策,在省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特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二、农业地约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学案》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编写人:一、学习目标: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二.学习方法:课堂活动和课下练习相结合三.学习内容1知识点梳理:1).农业区位的含义自然因素:2).农业的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比较稳定,发展变化较快。
5).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等。
6).说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重点难点点拨: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区别应加以对比,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只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这一基础上,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
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农业生产成果是通过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而取得的是()A.城市农业的重点转向以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为主B.通过改造地形,我国将小麦的种植高限发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C.通过大棚、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D.农业在大范围内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B.一地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气候因素C.人们通过垦荒可扩大农作物的区位范围D.限制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是地形3.影响冬小麦和春小麦种植的最重要的区位因素是()A.气候B.地形C.土壤D.市场4.受交通运输影响最明显的是()A.春小麦B.棉花C.奶牛业D.玉米5.当前,我国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B.政策C.技术条件D.市场6.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梯田的原因是()A.技术力量达不到B.不利于水土保持C.不能耕作D.交通不便7.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市场B.土壤C.地形D.水分8.我国南方粮食作物是水稻,而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形成此差异的区位因素是()A.气候B.土壤C.市场D.政策9.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A.政策B.交通运输C.科技D.市场10.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畅销,但1996年苹果价格大跌,主要由于()A.政策变化B.市场需求变化C人口增长趋缓D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二.双选题11.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出口国是()A.美国B.法国C.荷兰D.新西兰12.国的弗罗里达州利用光热优势,重点生产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主要依赖于()A.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B.市场的需求C.政策D.农产品的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13.国近年来塑料大棚菜田发展迅速的原因是()A.平原地形为主B.雨热同期的气候C.城市市场需求量大D.农业技术的推广参考答案:一、1、C 2、B 3、A 4、C 5、D 6、B 7、B 8、A 9、D 10、B 11、CD 12、AD 13、CD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编写人一.学习目标:1.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
《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珠三角地区的大致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理解珠三角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及基本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珠三角地区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珠三角粮食生产的区位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培养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相关地理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2.通过阅读相关图片归纳、概括珠三角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解决现实中地理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判断、总结、概括,学会从材料中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进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2.通过对珠三角农业发展的分析,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教学重点】1.珠三角地区粮食生产的区位优势;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珠三角粮食的影响;【教学难点】1.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珠三角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资料影像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闻名海内外,成为我国著名的出口农产品基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假如给你一块地,你要如何经营才最赚钱,在经营的过程中又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呢?今天我们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为例,学习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问题引入:(小组合作5min)1.确定这块地在哪里?种什么?为什么种在这里/需要哪些条件?(结合地图册P50)2.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展示与评价环节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可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交通等)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投影:珠三角地区概况珠三角位于广东东部沿海,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常有台风影响,降水集中,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纵横,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教案
季风水田农业教案模板课程标准描述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特点。
考试大纲描述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特点.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主要介绍了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特点.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有对生活上中现象的感受上,同时还要有相关的历史、政治知识所以有一定的学习障碍,老师要通过设计、讨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目标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特点。
重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特点。
难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特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导导入新课本节我们学习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特点。
随课件和教师导引,进入本课内容。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思巡视学生,观察学生速度停留问题留心在评讲环节做好铺垫。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本,按导学提纲的要求思考知识点。
通过独立阅读、思考,掌握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议指导学生按导学提纲要求展开小组讨论围绕小组学习任务,合作探究,研讨学习内容。
小组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展组织学生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成果、个人观点。
起立,利用黑板等工具,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成果。
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并相互质疑。
培养表达和思辨能力。
评重点讲评:(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这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便于水田管理.(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
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根据老师讲评,整理完善导学提纲。
厘清知识线索,升华重点,突破难点。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后记:
学 内 容 与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 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以获得所需要产品的产业, 就是农业。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绝对区位 区位因 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 素[ 相对区位 素的相互联系 自然环境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区位因 素 素 社会环境因 素 区位选 择 实质 区位因 差异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方法 的生产经营方式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 产习惯等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采取合理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授课题目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三维目标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1. 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重 点 2. 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 难 课 点 型 教 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因材施教
分析活动和案例 p43-44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项目 内容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 概念 农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 业 地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 域 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工以及 形成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 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案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重点) 标志 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农业生产地区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讲义考点1 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考点2 农业地域类型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1)混合农业(2)季风水田农业(3)商品谷物农业(4)大牧场放牧业(5)乳畜业二、混合农业(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三、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1、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2、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二)、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4、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5、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产品种类是:小麦、玉米经营方式是: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规模:大规模生产机械化程度: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6、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在分布和经营上有哪些特点?我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地区是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3.1《农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第2册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农业地域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图片和视频涵盖我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北方的麦田、西北的畜牧业等典型农业地域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景观的特点,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农业地域会形成?它们是如何受到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地域的形成》。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回顾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为学习农业地域形成打下基础。
2.讲解农业地域形成的背景,包括农业起源、农业发展历程等。
3.介绍农业地域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人为因素(如社会经济、政策、文化等)。
4.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特点,重点讲解我国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农业地域形成的相关知识。
2.运用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提高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但在综合分析农业地域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思路不清晰、分析不深入的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学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思考。
3.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兴趣,尤其对实际案例和现象感兴趣。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探讨农业地域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农业地域形成与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高三地理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精品教学教案设计精品教学教案设计|Excellentteachingplan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教师学科教案[20-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任教年级:任教老师:_______市实验学校r\?-二〕r——高三复习课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茂名市第十七中学廖小桃【考纲要求】1、农业区位因素;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和高考趋势分析】本单元在讲述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后介绍了世界上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的五大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单元内容围绕核心原理的概念图展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区位理论学习的一般方法。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本单元中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方向等内容均是命题的热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把握好内容和方向。
【学情分析】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基本的了解但遗忘率比较高不少同学没有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对世界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因而通过高三的复习不但要求学生通过“温故”唤醒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还要求学生“知新”学会通过分析某个案例推理出地理分析的规律。
如分析某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思考该地区在因时因地制宜的情况下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地域类型会有怎样的特点。
然后学会将分析这个案例的方法加以推广进行知识迁移来分析其它区域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及其特点。
【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2、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区位因素的关系;4、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5、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6、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过程与方法复习农业区位因素要围绕核心原理的概念图展开区位因素要细分各类区位有可能出现的表现形式及其在农业区位选择中是处于有利还是不利的地位。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高一复习课)教案1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型:高一复习课学情分析:作为农村的孩子,对农业较为熟悉,学习本章知识有独特的优势,但局限于对本地农业的了解,见识面较窄。
加上学生基础差,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到因地制宜、综合思考,这又给农业区位分析加大了难度。
复习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了解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式,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
3.掌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复习重点:1.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对象、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等。
3.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方法。
复习难点:1.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方法。
复习方法:基础知识回顾+方法总结+课堂练习;引导法;列表法;举例法教学过程:一、向学生呈现复习目标,明确重点。
二、基础知识回顾因为是教材上或学习新课时已明确的,故复习基础知识时速度较快。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快速回顾农业区位的含义、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等知识,其中复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时采用列表归纳的形式,使学生明确相关知识。
三、方法总结在复习了基础知识后,教师展示进行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以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为例进行方法应用的分析,学生再当堂进行一定的练习,教师随机抽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再进行指导。
另补充微观区位条件的分析,但不作为重点。
四、课堂总结以逻辑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学生课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并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再复习。
板书设计: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三、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宏观、微观课后反思:结合当前大力开展农村扶贫工作的背景看,农村发展问题始终是重点,所以本节为重中之重。
但是不同区域地理条件都不相同,各地农业发展特点、发展方向都不同,农业区位分析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同时对学生知识面要求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扩充知识面、多看多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地理教案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地理教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学案导学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区位选择方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变化因素差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地区泰国美南河平原澳大利亚南部区位条件自然条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与小麦种植和放牧社会经济条件人多地少劳动力冲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生产状况农业景观水田广布牧场和麦地广阔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大规模家庭农产产品用途自己农业商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不、浮肿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是以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度的上帝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是以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是以生长的农作物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东带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相应政府决策在省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特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二、农业地约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项目特点生产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科技应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 农业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地域化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大令彭蒂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基地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生产习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特点成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己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条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产需求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二、商品谷物农业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地食平坦开阔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广阔促进商品量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地广人稀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高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发展历史19世纪后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扩展并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扩大粮价上涨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生产特点专业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区域化发展措施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的高产稳产建立全国农业科技和研究系统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8、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分布亚洲季风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区位条件①水特条件优越②地形以平原为主③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④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⑤种植历史悠久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②交通运输便利③市场广阔④地广人稀⑤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主要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①家庭农场经营②生产规模大③商品率高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相同点都是以种植业为主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国家美国、阿根廷等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自然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是以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特点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措施作用修建铁路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种植牧草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打井取水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牧场生长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保证牛肉质量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区位优势:发展措施: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草原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土地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交通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二、乳畜业概念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发达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委要求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区位特点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1、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区位因素区位优势饲料因素西欧地形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因素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2、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地域类型气候草场分布对象产品机械化程度市场乳畜业温和湿润人工为主人口密集地区奶牛牛奶及奶制品高本地为主大牧场放牧业干旱半干旱天然为主地广人稀地区牛、羊肉、皮、毛较高外地为主章末总结1、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世界农业发达地区我国农业发达地区气候光热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产量关系密切光热于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东部季风区内光热和降水配合较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水分年降水量小于250号么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足需要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合谷、湖畔、山麓地带西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等灌溉农业地区地形平原——耕作业地平土厚有利于实现税利化和机械化生产;山区——林业、牧业、副业、立体农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土壤肥沃的土壤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钙质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水稻土、四川紫色土2、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类型区位因素生产特点问题及解决措施季风水田农业东亚、东南亚、西亚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加大科技投入适当扩大种植规模商品谷物农业美、加、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地广人稀、工业发达、科技先进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农业成本高耗能大大牧场放牧业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乳畜业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市场、饲料供应机械化水平高、轮转放牧与圈羊相结合动物疫病的防治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
福建省高一地理下册 第三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全套教案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农业生产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分析,培养读图能力。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播放:播放东北平原农业生产和澳大利亚放牧视频)图片欣赏:水稻生产与小麦种植景观图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1、区位的含义:由学生根据开始看到的视频及景观,结合教材文字叙述来思考2、农业的区位因素(先让学生看图3.3,初步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都有哪些。
然后播放图片:)学生看图片思考分别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1)A、内蒙古大草原放牧景观图;B、我国南方水稻种植景观图;C、新疆哈密瓜丰收图(2)A、陡山上的森林景观图;B、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图(3)茶园景观图(并给学生说明茶树的生活习性,尤其是对土壤的需求)问题探究:案例分析:下列农业生产是否合理:(a)陡坡上种庄稼(b)开垦草场种庄稼(c)围湖造田完成课堂活动P43的1和2题以上所考虑的都是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A、花卉、乳牛景观图;B、高速公路图;C、农民种植水稻图D、机械化农田景观图;E、中国商品生产基地图(强调市场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课堂活动:P43活动3题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结合以上各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容易产生变化,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
)总结: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阶段综合实践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①②③④⑤⑥答案①地形②气候③市场④劳动力⑤季风水田农业⑥大牧场放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判读[ 图表方略]1.根据气候判断(1) 季风气候:季风水田农业。
(2) 温带海洋性气候:乳畜业。
(3) 温带大陆性气候: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2.根据分布判断如我国东北地区、美国中部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3.根据农业生产结构、产品商品率判断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均属于种植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以畜牧业为主。
再结合其产品的商品率来判定。
混合农业是两者兼而有之,而且产值构成相当,下图中农场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并且其产品在农场收入中各占一定的比重,该农场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4•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判断判读的关键是要建立一种从生产对象T生产目的T生产规模T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把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判断依据判断结论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水稻自给小农经营季风水田农业牛,羊面向市场大牧场大牧场放牧业规模较大、机商品谷物农业小麦、玉来面向市场械化水平较高规模较大.机谷物、牲畜面向市场混合农业械化水平较髙牛奶及苴乳制品面向市场集约化程度高乳畜业单一热带经济作物面向国际市场火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施齐全种植园农业[迁移应用]F图为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 甲、乙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可能为()A. 季风水田农业、大牧场放牧业B. 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C. 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D. 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2) 甲、乙两农业地域类型商品率相差较大的主要原因为()A.市场条件不同B.人口密度不同C.作物单产不同D.机械化水平不同答案(1)C (2)B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农业部门以粮食生产为主,商品率很低,可以判断其为季风水田农业;乙地农业部门以粮食生产为主,其商品率很高,可以判断其为商品谷物农业,故C项正确。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1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地理教案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1.读图概括农业区位因素的含义。
2.根据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能够说明某一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4.结合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难点: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教学内容安排:3.《中国经济地理》杨武杨主编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84.生活经验当前某些农产品价格浮动的现象5.相关网站:教法与学法策略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读图3-3及景观图,分析概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案例分析讲授或探究农业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2.农业地域的形成(1)读图分析讲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案例及地图,分析讲授各地区不同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是怎样形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2)读图探究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案例与地图,或利用学生搜集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讨论、分析、探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特点。
课堂评价建议:1.用农业生产的景观图,说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也不相同,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2.举例说明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原因。
3.结合案例,回答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4.联系本地实际,撰写一篇有关本地农业区位条件、生产特点、发展前景的报告。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3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地理教案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1.读图说出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2.阅读地图,从气候、地形、人口等因素,分析影响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农业区位条件。
3.归纳并比较大牧场放牧业与乳畜业在农业区位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异同。
4.结合案例或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会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牧场放牧业及乳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条件和主要特点。
难点:比较农业地域类型在农业区位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异同。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4.生活经验,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5.相关网站:教法与学法策略1.大牧场放牧业(1)读图分析讲授法:利用教材中的图像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或讲授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区及形成的原因。
以及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特点、主要产品。
★(2)读图、搜集资料探究法:指导学生读图和利用搜集的资料,探究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因素,生产特点及主要产品。
2.乳畜业(1)读图分析讲授法:利用教材中的图像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或讲授乳畜业的分布地区及形成的原因。
以及乳畜业的生产特点、主要产品。
★(2)读图、搜集资料探究法:指导学生读图和利用搜集的资料,探究乳畜业的区位因素,生产特点及主要产品。
(3)比较法:指导学生阅读图像资料,比较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异同点。
结合案例或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会产生的影响。
课堂评价建议1.用地形、气候、人口等分布图,说明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区位条件。
2.绘制表格,比较本节中两种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异同。
3.调查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并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讨论本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在讲述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后,又分析了五种农业地域类型,在简单介绍它们在世界的分布和主要特点之后,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单元内容围绕核心原理的概念图展开,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区位理论学习的一般方法。
如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侧重于分析生产的特点,商品谷物农业侧重于区位分析。
此外,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教材还安排了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学习现代农业的基本原理,体现新课程学以致用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从个案分析中掌握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4.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三、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2.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
四、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现代农业意识。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教师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
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地形、土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教师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
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
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
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提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教师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
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板书设计]:
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