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高中地理 3. 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教案重点]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教案难点]1.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教案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什么是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产业部门。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讲解】什么是区位?两层含义:该事物的位置;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
【多媒体图片展示】给出下列两幅图,分析其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
【点拨】三江平原: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较先进、国营农场种小麦。
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地势高峻、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放牧藏绵羊、山羊和牦牛。
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农业区位差异。
【思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是哪三种?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的?【点拨】1.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万物生长靠太阳。
热量:<积温)决定复种制度。
复种制度=播种面积/耕地面积降水:决定农作物类型<水田或旱田)两者结合:南稻北麦,南M北面,南蔗北菜;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2)土壤: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在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方面的不足,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逐步提升这方面的技能。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农业发展,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组织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农业发展情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认识,激发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明白自己作为公民应承担的农业发展责任。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形、气候、土壤等概念,但对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影响认识尚浅。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地图阅读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培养其地理思维。
1.分析我国某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2.探讨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普通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案标题: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特点。
3.了解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和评价。
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难点:1.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掌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教学准备:1.教材:普通高中地理教材。
2.多媒体设备。
3.图表和实例材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农业分布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农业的区域差异,并带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知识梳理(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并列举常见的农业区位因素,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并解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不同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师通过板书归纳学生的回答。
3.教师介绍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特点,如以农业为主导的农区、农牧交错区、农牧复合区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教师展示具体案例图表,让学生分析不同农业区位因素对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该地区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并探讨其特点和原因。
3.学生展示和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并点评。
四、巩固拓展(15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针对中国不同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组研究,整理各地区的特点和分布图。
2.学生代表进行展示,互相交流和讨论。
3.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原因,并解释其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关系。
五、反思与评价(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中国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代表及其发展情况。
2.学生可以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对比和分析其与中国的异同。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备课讲稿
一、农业区位因素
材料七:
以前,北方一到冬季,
每家每户都会购买几十斤
交
甚至上百斤的大白菜存在
通
家里,如今再也没有这种
现象了,请问是为什么?
政 策
材料六:从“谷贱伤农”到“增产涨价”
2005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共四 次启动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2006年 还首次在6个小麦主产省执行这一预案。国 家最低收购价政策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由于最低收 购价政策的“托市”效应,粮食增产之后未 出现“谷贱伤农”现象。
一、农业区位因素
材料二
地 形
一、农业区位因素 材料三
土 壤
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闻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 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一、农业区位因素
水 源
一、农业区位因素
材料五:
市 场
1 城市中心区
2 蔬菜、奶牛、
花卉区
3 棉花、蔬菜和
奶牛区
4 商品粮、棉产
二、农业地域类型
•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
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 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2.生产布局发展趋势:
3.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水利工程量大
科技水平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口 多,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大力投资,兴修水 利
依靠传统经验
加大科技投入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优秀教案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目标引导】学习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及其特点;2、能说出影响农业生产地区位因素;3、结合案例,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某地区地农业区位选择;4、能合理布局城郊地农业区位.【前置作业】想一想,我们地家乡----邯郸有什么特色农产品?1、某事物地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地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地.农业区位: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中各因素地.2、农业是指直接从地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地,与密切相关.从广义上说农业包括、、、和.农业生产地特点:、和 .3、农业生产受、、地制约,因此,、、构成了农业地三大区位因素.4、影响农业地自然条件有、、、、等方面.农业地技术经济因素包括、、、、等.农业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等,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地价格.5、农业地区位因素之中:因素是比较稳定地,而和因素发展变化较快.二、课堂展示交流【探究展示】探究活动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地东部季风区、平原、低缓地丘陵;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地东部季风区,东北、西南以及东南部地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地西部内陆地区.b5E2R。
回答:材料中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地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此类因素还有哪些,试举例说明.材料二:橡胶树,原产于热带丛林地巴西亚马逊河谷.英国《大英百科全书》曾断言:南北纬15度以外地地区为植胶禁区.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通过研究,解决了抗寒植胶和优良品种推广等关键性地技术难题,在北纬21—25度地区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成功.p1Ean。
回答:天橡胶地成功种植体现了哪个因素对农业区位地影响?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地一些耕地经历了下列变化:1984年,水稻田→1995年,甘蔗地→2000年,鱼塘→2004年,花卉棚.DXDiT。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课题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农业的基本分类并能对各种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归类;(2)归纳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区域农业生产;(3)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生产特点。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例,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展现思维过程,明确农业区位的分析思路,培养地理理性思维,,增强知识迁移和实际应用能力;(2)结合案例,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过程,理解农业区位条件与农业生产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3)通过图文判读,培养、提升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关注区域农业的发展现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 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根据图文信息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进而分析归纳农业生产特点。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明确本课学习目标:①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②结合实例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一、农业的分类(板书)引导学生回顾不同标准下的农业划分类型,并对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游牧业、混合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归类。
二、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板书)学生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思考并写出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我检测】以某区域为例,要求学生根据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对不同的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布局,并说出安排的理由。
【活动探究】以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活动为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分析对区域限制性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的途径,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市场、交通等)对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的影响。
三、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板书)(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板书)【活动探究】展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地区分布图以及亚洲的气候、地形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落实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并探究其形成条件与生产特点。
地理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案(中图版必修2)
第三章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教学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设定原因:农业区位因素既是第二学时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的基础,也是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地理原理。
教学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设定原因:学生需要对原有知识(如自然地理要素对生物的影响、政治经济学常识、生活经验等)进行重组,对某一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该学时知识内容较为浅显,基本没有需要教师讲述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分析可以获取相关知识,同时案例分析法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流程:相互补充。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世界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活动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二、教学重点●说明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形成条件教学难点●对不同地域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即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混合农业的耕作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的特点观察、阅读不同农业地域类型景观图、分布图、结构图,感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归纳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能力(地理技能的常规训练)能够运用实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对前一节内容的支持)通过列表比较,提高对区域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体会地理环境要素间的联系,人地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以及追求人地间和谐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探究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探究本地农业地域的类型以及形成条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理图片和资料,学生经过思考,寻找答案在探究中寻求解决方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农业生产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2.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案例分析:水稻种植和畜牧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
2.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教学难点: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农业生产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等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3.巩固练习:提供一些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知识评价: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能力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
【地理】湘教版必修2 第三章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
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
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三章第一节三.学时2个学时四.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引入】展示图片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兰的花卉园、季风区的'水稻田、呼伦贝尔草原的牧场、东南丘陵梯田【基本概念】1、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2、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3、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动物和植物4、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5、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产出:农产品【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1)气候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法水分:决定作物品种、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2)地形思考:山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林业)平原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种植业)(3)水源思考: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4)土壤2、科技条件(1)劳动力(2)科学技术(节水技术)(3)装备3、社会经济(1)市场(2)交通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主导因素的改变: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梯田等。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与作用1.1 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1.2 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1.3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1.4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第二章: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2.1 气候因素2.2 地形因素2.3 土壤因素2.4 水资源因素2.5 自然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第三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3.1 市场需求因素3.2 交通运输因素3.3 政策与支持因素3.4 劳动力与人口因素3.5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第四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与特征4.1 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4.2 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4.3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4.4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第五章:我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案例分析5.1 水稻种植业地域类型5.2 旱作农业地域类型5.3 畜牧业地域类型5.4 林业地域类型5.5 渔业地域类型第六章:农业区位因素的评价与优化6.1 农业区位因素评价的意义6.2 农业区位因素评价的方法6.3 农业区位因素优化的原则6.4 农业区位因素优化的策略第七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可持续发展7.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7.2 农业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7.3 农业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7.4 农业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八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政策的关系8.1 农业政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8.2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政策制定的影响8.3 农业政策调整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关系8.4 案例分析:我国农业政策与农业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第九章:农业区位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9.1 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挑战9.2 农业区位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9.3 农业区位因素应用的成功案例9.4 农业区位因素应用的前景与趋势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农业区位因素调查与分析10.1 活动目标与意义10.2 活动内容与步骤10.3 活动成果的评价与反思10.4 活动拓展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与作用补充和说明: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与作用时,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科:高中地理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判断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
难点:如何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思考。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农业地域类型:讲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各类型的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方面的掌握程度。
八、板书设计农业区位因素:1. 自然条件2. 社会经济条件3. 技术条件农业地域类型:1. 水稻种植业2. 旱地农业3. 畜牧业4. 林业5. 混合农业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十、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影响。
2. 推荐相关书籍和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研究动态。
3.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特点。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6. 案例分析:稻米生产与消费活动设计:教师提供稻米生产与消费的案例,例如日本稻米产业。
高中地理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2〕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及形成条件。
〔3〕判断本地的农业农业地域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材料中收集提取信息,学习综合分析某地的农业生产影响因素。
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的学习,深刻认识各个地理环境因素的作用及其联系,以普遍联系与开展的眼光对待问题、分析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1〕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案例法、探究学习、讨论分析。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引入:展示反映我国南稻北麦、东种西牧的景观图〔课件1〕讲述:三图反映的是农业活动。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为我们提供食物,为工业提供原料与市场,因此,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
提问:这三个地方的农业生产差异较大,能否相互调转,为什么?教师小结:不同的地方对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不同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
在第一节中,我们主要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何进展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的形成。
(一)、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问:举例说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政策、交通、市场、科技等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师总结并课件展示:〔课件2〕合作训练阅读寿光蔬菜产业相关资料,完成练习:“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形全部为平原。
寿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清楚,气候温与,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08毫米左右,光照充足。
寿光市自然条件优越,中南部地下水源丰沛,土质肥沃,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寿光农业优势突出,是国家确定的粮食、蔬菜、果品、棉花、水产、畜牧综合商品基地市,山东省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等。
2.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小麦种植业、玉米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
教学难点:1. 农业区位因素的权重判断。
2. 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实物模型。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好奇心。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教师简要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等。
并通过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3.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权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4.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或多个农业区位因素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方式的。
第二课时5. 讲解农业地域类型教师介绍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包括水稻种植业、小麦种植业、玉米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
并通过举例说明各类型的特点。
6. 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与区位因素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类农业地域类型与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
7.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讨论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9.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区位因素。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2. 课程性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3. 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作用b.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特点c. 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之间的关系d.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1. 第一章:农业区位因素概述(2课时)a. 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b.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c. 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2. 第二章:自然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2课时)a. 气候因素b. 地形因素c. 水资源因素3. 第三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2课时)a. 市场需求因素b. 交通运输因素c. 政策因素4. 第四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与特点(2课时)a. 水稻种植业地域类型b. 畜牧业地域类型c. 混合农业地域类型5. 第五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应用(2课时)a.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b. 农业地域类型案例分析c. 实际问题解答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作用以及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与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农业地域类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
4. 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举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互动性。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湘教版必修二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湘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学会分析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特点和发展趋势;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概念和工具使用方法;4.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感知能力和模拟预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与分析;2.教学难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与设计1. 导入(15分钟)通过卫星影像和地图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全球的农业分布以及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
2. 讲授(40分钟)(1)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发展要素的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等);2.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气候、水源、土地、交通、市场等);3.湘西北山区等区域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如土地利用、农产品种植等)。
(2)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地域划分的概念及其方法(如定量和定性方法);2.全球、我国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特点和发展趋势;3.湘西北山区等地域的农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分析。
(3)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1.GIS的概念和作用;2.GIS的基础操作技能(如地图制作、空间数据分析、统计查询等);3.GIS在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分析中的应用案例介绍。
3. 实践操作(60分钟)1.学生自行收集和整理有关湘西北山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等方面的地理数据和资料。
2.学生应用GIS工具,制作相关的地图,并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统计查询。
3.学生就湘西北山区的农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分析和研究。
4. 总结(10分钟)1.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提醒学生随时关注有关地理信息和农业发展的研究进展和新领域。
四、教学评价1.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地理数据和资料,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2.学生应用GIS分析工具,实现了空间数据分析和查询,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3.学生的讨论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1]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与其形成条件。
4、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与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农业生产的感情,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3、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技术、社会因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与其形成条件教学过程与方法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你能说出本地几种主要农产品吗?它们属于哪一种农业类型?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板书)农业生产是直接从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因此,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板书)(1)热量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农业生产中有两个与热量相关的概念,一是积温,一是复种指数。
我们常以活动积温,即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
热量条件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2)光照光照为植物的光和作用提供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一.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2.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全球的典型分布区3.提高分析任何一个地方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二.上课内容:根据教学讲义和地图册课本等资料进行讲解,让孩子尽量在课堂多记忆掌握知识点,提高做题能力。
三.课后作业: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习题四.家长签名(本人确认:孩子已经完成“课后作业”)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讲解一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③灵活的生产选择例题云南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和我国农业产业调整、西部大开发时机,已逐渐发展为我国花卉产业带。
2010年云南花卉种植面积近60万亩,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据此完成第1~2题。
1.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是()A.气候B.地形C.土壤D.生物多样性2.与世界主要花卉生产国相比,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人文优势是()A.劳动力D.科技C.交通D.市场【答案】 1.A 2.A【解析】第1题,云南所处地区,气候条件好,特别是昆明,四季如春,适宜花卉的生长。
第2题,与世界主要花卉生产国相比,云南经济较为落后,人口多,故劳动力丰富价廉是其发展的人文因素优势。
科技水平低,交通不便,国内、国际市场相对狭小是其劣势。
3.2010年,宁夏枸杞产量达8万吨,占全国的60%。
根据枸杞产量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可把宁夏划为枸杞的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从而为枸杞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宁夏枸杞的适宜种植区区别于不适宜、次适宜区的突出区位是()A.热量条件B.降水条件C.光照条件D.水源条件【答案】 D【解析】由图可知,适宜种植区位于宁夏平原黄河灌区,水源条件优于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读“我国某地农业结构调整示意图”,完成第4~6题。
4.下列属于甲图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A.机械化水平高B.商品率高C.科技水平高D.单产高,劳动生产率低5.在乙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布局大棚蔬菜、有机茶、花卉和饲料作物,下列安排合理的是()A.①大棚蔬菜②有机茶③饲料作物④花卉B.①有机茶②花卉③大棚蔬菜④饲料作物C.①饲料作物②大棚蔬菜③有机茶④花卉D.①花卉②饲料作物③有机茶④大棚蔬菜6.该地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可能是()A.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B.交通的发展C.技术水平的提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答案】 4.D 5.C 6.D【解析】图甲所示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
人多地少,商品率低,但由于精耕细作,单产较高。
图乙中,④处靠近河流和公路,可发展花卉生产;①处离农舍较远,为饲料作物生产;花卉、有机茶、大棚蔬菜生产均不适合机械化生产。
知识点讲解二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 东亚东南亚 南亚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程度高(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知识点讲解三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3)种植饲料 (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五种农业地域对比表读下图,回答7~9题。
7.M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水稻种植业B.大牧场放牧业C.商品谷物农业D.混合农业【答案】 C【解析】该地为美国中央大平原,是美国的主要农业区,也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典型代表。
8.M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不包括...()A.当地广阔的市场B.便利的交通运输C.先进的科技D.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答案】 A【解析】美国是最大的谷物出口国,其市场主要在国外,当地市场很小。
9.与M区域农业发展的背景关系最小的因素是()A.工业化的发展B.城市化的进程C.世界经济全球化D.国际局势多极化【答案】 D【解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D属政治条件,对农业影响最小。
读“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小麦和玉米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0~12题。
10.北美小麦和玉米集中产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季风水田农业B.商品化(谷物)农业C.混合农业D.自给农业11.北美小麦和玉米集中产区不具有的条件是()A.国际市场广阔B.交通便利C.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D.技术装备好12.该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的特点是()①机械化程度高②商品率很高③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④集中在大城市周围⑤耗费能源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答案】10.B11.C12.D【解析】北美小麦和玉米集中产区为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投入生产资料多,耗费能源多。
商品谷物农业多分布在发达国家。
(2012·四川南充高一检测)如下图所示,北方某村春夏生产粮食,秋冬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同时开办了养猪场,读图回答13~14题。
13.该村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水稻种植业B.乳畜业C.混合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14.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可以改善()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C.降水条件D.土壤条件【答案】13.C14.B【解析】该村农业生产畜牧业和种植业并重,应属于混合农业。
塑料大棚可改善热量条件。
(2011·浙江会考)下图为我国某省部分区域农业发展格局示意图。
读图,回答15~16题。
15.皖南山区特色农业区盛产的农产品主要有()①茶叶②柑橘③香蕉④甜菜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6.与大别山特色农业区相比,沿江平原农业区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有()A.环境优美B.水源充足C.交通便捷D.气候适宜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如下图为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示意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①农业科技先进②人均耕地面积大③机械化水平高④市场广阔A.a——①、b——②、c——③、d——④B.a——②、b——①、c——④、d——③C.a——①、b——③、c——④、d——②D.a——②、b——④、c——③、d——①18.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条件是()A.水热条件优越B.人均耕地面积大C.市场广阔D.农业科技先进19.(2012·江苏苏州高一质检)泰国大米连续6年稳居世界销量第一,由此赢得“世界米仓”的桂冠。
泰国水稻种植的优越区位条件是()①平原面积广,土壤肥沃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⑤市场需求大,交通运输方便⑥农业劳动力充足A.①③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⑤⑥(2012·长沙一中高一检测)下图为某地土地利用图和农业产值构成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大牧场放牧业B.种植园农业C.混合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21.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A.劳动力投入多,科技含量低B.专业化程度,商品率高C.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D.生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弱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