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教学难点: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考引入:“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
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
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
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
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自主学习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1)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水源:保证农作物收成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2)人文因素①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③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④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高考链接(1)气候条件中的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农业生产有利。
(2)平原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和林果业;丘陵、山地适合发展林果业。
(3)郊区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4)光照和热量条件既联系密切,也有区别。
对同一地区来说,光照充足的时候热量也丰富,但不同地区之间比较时,二者不一定呈现这种正相关,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四川盆地的光照并不充足,但气温高,热量足。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影响,导致了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且这种增加速度还在逐渐加快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业区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如气候、土壤、水资源、交通等。
并结合广西桑蚕生产基地的例子,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创设情境二:教师介绍亚洲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因素。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方法,加深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3.地理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三:教师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如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等。
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收集农业方面的人文地理信息,并开展社会调查。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辨识农业的地理特点,理解农业与其他人文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农业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同时,学生能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原则,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这些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1.如果你是一位即将拥有自己的水稻大农场的富有农场主,你会考虑到哪些因素来选择农业区位呢?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表达能力。
例如,你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哪里种水稻最好,比如在洞庭湖平原还是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
2.在讨论农业区位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前置知识,比如农业区位的概念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
农业生产需要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它们对地理环境的需求也不同,而地理环境本身也具有地域差异。
因此,农业区位有两重含义:一是农业生产往往因地制宜选定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在选择农业区位时,我们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人文因素(如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
初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并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的。
二. 学情分析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变化;能够分析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变化。
2.难点: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农业区位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区位案例,如水稻种植、苹果栽培等。
2.准备投影仪和教学课件,用于展示案例和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不同的农业区位案例,如水稻种植和苹果栽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地方种植会有不同的产量和品质?2.呈现(10分钟)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变化,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
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的?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根据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 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
3. 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案例和相关图表。
2. 准备与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的实物或模型。
3. 准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视频或音频素材。
4.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农业区位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包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的具体内容。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来说明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 小组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当地农业布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4. 案例分析:选择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案例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影响该案例的区位因素等。
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案例的方法,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知识应用:针对当地农业结构调整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形式来完成此项任务。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撰写一篇关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论文,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及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和讨论,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趋势,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如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具备了一定的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然而,对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这一具体领域,学生可能存在以下特点与需求:
1.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影响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加强理解和掌握。
2.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
3.教师针对练习题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讨论、练习等环节的收获和体会。
3.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提醒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动态,培养国情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演变趋势的预测。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实际农业发展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和视频,如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种植、畜牧业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农业会在这些地区发展得如此迅速?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区位影响的基本原理。
3.了解人文地理条件对农业区位影响的基本原理。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农业区位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4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及其影响。
2.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3.分析农业区位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农业区位因素分类和影响。
2.观察法:分析不同农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特征。
3.对比法:对比不同农业区位的发展状况。
4.案例法:分析农业区位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理区位上的农业发展状况,并从中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的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内容讲解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分类(分类: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条件)。
2.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气候、水资源、土地等)。
3.人文地理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人口、市场、交通等)。
4.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5.中国农业区位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现状。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不同农业区位的地理、气候、水文、土壤、交通、产业等情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4. 总结归纳总结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评估1.完成课后作业。
2.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农业区位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合理地利用农业区位因素促进农业发展。
3.总结检测:让学生总结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能够分析中国农业区位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七、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3.实例资料。
八、教学建议1.教师应注意将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和影响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化好吸收有关的知识。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1000字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重要性。
3.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二、教学内容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重要性3.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与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2.案例分析3.课堂讨论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放映一些关于农业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重要性和现状。
2.讲授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等。
3.案例分析以湖北省麻城市为例,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4.课堂讨论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重要性展开思考和讨论。
5.总结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强调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论文作业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准备1.教科书2.多媒体设备3.案例资料4.论文要求和范例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既有讲解,也有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多种教学方法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但在场次时间上需要有所考虑,需要控制好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比例,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3: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目标:1、农业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结合材料,能够综合分析影响某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区域认知:通过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了解不同区域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因素不同。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农业生产的情况,能对不同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和评价。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环境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1、区位的含义,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分类。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导入:《东蚕西移战略》并多媒体展示广西桑田图片:“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
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
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
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
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农业生产的特点:(1)地域性: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文化习俗和政策差别很大,都会影响农业生产。
例如:南蔗北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等。
(2)季节性和周期性: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某些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所以,农业生产活动与季节有关,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例如:二十四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霜降抢收,不收就丢;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等。
(过渡)举例:展示两种农业景观,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绵羊放牧。
这两个地方气候,地形、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差异显著,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所选择的对象和生产方式完全不同。
这种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高二地理教案:《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能够说出季风水田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提升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热爱家乡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教师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提出农业的概念。
接着提问:"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农业区位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过渡】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农业的布局呢?结合下面的例子一起来总结。
(二)农业区位因素教师通过具体例子提问,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农业区位因素: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2.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都比较冷,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类型(地形)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土壤)4.天津汉沽区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市场)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交通)【师生总结】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过渡】究竟如何选择合适的农业区位因素布局农业区呢?(三)农业区位的选择【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三个活动:活动1:【分析结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而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并撰写一篇短文。这样既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关注,增强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责任感。
2.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产业布局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其地域自豪感。
三、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3.使学生能够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了解其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4.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总结归纳
1.教师邀请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总结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2.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点。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导入新课
1.展示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农业发展案例进行分析。
2.提出讨论问题:“请大家结合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知识,分析案例中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3.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理解农业区位因素随时间、空间变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布局的调控作用。具体包括:
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掌握自然区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如交通、市场、政策、劳动力等)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7.教学评价多元化:结合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2.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
3.利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关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区位因素变化。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理解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倡导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图和数据,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3. 影响农业区位的社會经济因素4.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5.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农业区位因素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2. 地图和数据分析法:运用地图和数据,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3.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思考;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影响农业的各类因素;3. 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结合案例进行讲解;4. 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探讨其对农业的影响;5. 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变化的环境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6. 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7. 布置作业,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六、案例分析:美国中央大平原的农业区位变化1. 通过地图展示美国中央大平原的农业区位变化;2. 分析影响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3.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中央大平原农业区位变化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第一章:农业区位因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1. 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和作用。
2.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
3. 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气候、土壤、水资源、市场、交通、政策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和作用。
3.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及其作用。
4. 案例分析:特定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第二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掌握主要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区位选择。
教学内容:1. 气候因素:温度、降水、光照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土壤因素:土壤类型、肥力、排水性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水资源因素:水源、灌溉设施、水资源利用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引入话题: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讲解气候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土壤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探讨水资源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三章: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掌握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区位选择。
教学内容:1. 市场因素:市场需求、价格、销售渠道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交通因素:交通设施、运输成本、物流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政策因素:政府政策、补贴、法律法规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讲解市场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交通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探讨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四章:技术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目标:1. 了解技术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掌握主要技术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及其区位选择。
1. 农业技术: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分类和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学生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3.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有更深入的了解。
2.运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展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区位因素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案例,引导学生发现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
2.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展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结合GIS技术,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借鉴,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影响的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坝区地势平坦;
4.坝区土层深厚,易耕作;
不利方面:
1.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喀斯特地貌,易渗漏;
2.耕地分散,机械化程度低;
3.红壤呈酸性,需人为改良。
【课堂练习】
近年来,新疆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哈密瓜、香梨等特色瓜果驰名中外。
1.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A )
A.光照充足B.交通便利
C.科技发达D.水源充足
2.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D )
A.市场B.政策
C.气候D.水源
【情感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生活中有哪些农业科技可以应用在兴义的农业发展中?请大家下去深入思考,争取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二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
2.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区域差异的对比,评价家乡农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3.学生能够运用农业自然区位思想思考农业问题。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不利:耕地分散,机械化程度低。
4.土壤
肥力高低(如黑土较肥沃)、酸碱度(如红壤呈酸性,适合种茶树)、质地(如白色土较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差)。
【学习任务四】评价兴义市万峰林种植坝区水稻的土壤条件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doc 9页)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doc 9页)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一)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课标内容解读“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短短一句话,包含地区的农业变迁”案例来进行具体说明。
显然,教材的目的是试图教会学生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即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时如何通盘考虑。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受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影响的,但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其前提条件的范围更广。
总的来说,它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由于思考方式相同,如果掌握了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那么这部分知识就较为容易把握了。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2.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3.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动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难点(1)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五、课时:1.5节六、教学过程引入: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花都区名优农产品及农业生产的相关图片,引出农业的概念。
[教师小结]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1.广义:农林牧副渔2.狭义:种植业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转折并说明教学目标:近年来花都区的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闻名海内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假如在花都区给一块农业用地,你如何经营才最赚钱?也就是说,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地布局农业生产呢?在经营过程中又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呢?今天我们以花都区农业生产为案例,首先学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下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2.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本案例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完成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情景创设: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真实情境,创设具体的农业生产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际应用能力。
1.以我国东北地区为背景,创设真实的农业生产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地图、图片等,展示不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情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设计具体的案例情境,如某个村庄的农业生产布局调整,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思考和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
(二)问题导向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区位因素。
第一部分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这部分先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和特点、农业区位,然后学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介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怎样影响人们进行区位选择,并利用案例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是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不同时期,影响农业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这部分主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在不断的发展。
【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
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农业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需要教师综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发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农业区位的知识,对某区域的农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对不同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和评价。
【教学方法】
社会调查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调查问卷、导学案。
学生准备:填写调查问卷,结合导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共42张PPT)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当地自然特征:红壤丘陵,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大
“明前龙井”为什么在日本种不好?土壤
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日照充分,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
而日本主要是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土壤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因而不适合明前龙井的生长。
总结归纳
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2)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人文因素
材料:近年来,昆明市城区面积扩展。
与此同时,近郊农民的种植结构也不断变化,由粮食种植转变为蔬菜、花卉种植和乳畜。
主导因素是什么?市场。
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及时把握市场和农产品的需求信息,可以为农产品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材料:荷兰的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在24小时之内,荷兰的鲜花可以空运到世界上每一个角落。
可以这样自豪地说,是荷兰的鲜花装点了整个世界。
思考:为什么荷兰鲜花能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商品的销售范围。
尤其是园艺业、乳畜业等由于其产品容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材料:农产品补贴问题
日本由于客观原因,农业生产成本很高,但日本农产品仍占据着国内市场,原因是日本政府对本国农产品实行高额补贴,并对国外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国内农业生产,使日本农业仍然保持一定的规模。
政策容。
回
答问
题。
能力。
用图
片资
料检
测学
习成
果,学
生记
忆深
刻。
板书。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地理教案第一章:农业区位因素概述1.1 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1.2 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1.3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1.4 农业区位因素的评价方法第二章:自然区位因素2.1 地形地势因素2.2 气候因素2.3 水资源因素2.4 土壤因素第三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3.1 市场需求因素3.2 交通运输因素3.3 政策与支持因素3.4 农业生产技术因素第四章: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4.1 自然区位因素的变化4.2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变化4.3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影响4.4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应对策略第五章:案例分析5.1 案例一: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5.2 案例二:美国中部大平原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5.3 案例三:日本水稻种植业区位因素的变化5.4 案例四:以色列节水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第六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应用6.1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与步骤6.2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案例解析6.3 农业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6.4 农业区位因素在农业规划与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第七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布局7.1 农业生产布局的基本原则7.2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7.3 典型农作物生产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7.4 农业生产布局优化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关系第八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可持续发展8.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8.2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与农业区位因素的调整8.4 农业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第九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现代化9.1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与特征9.2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9.3 农业现代化发展策略与农业区位因素的优化9.4 农业现代化案例分析10.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重要性10.2 农业区位因素研究的未来发展10.3 农业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与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前景10.4 农业区位因素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农业区位因素概述补充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评价方法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总结点拨: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优势因素、制约因素、主导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很多,有些是有利于该地区农
业生产的,属于优势因素。
有
些制约农业生产,属制约因素。
抓住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
因素进行决策,称为主导因素。
培养学
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案例延伸:下列材料是何种因素对其农业产生影响?
(1)南方丘陵梯田(龙脊梯田照片)
(2)新疆哈密瓜丰收照片
(3)南方丘陵的花园照片
(4)荷兰的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60%,在24小时之内,荷兰的鲜花可以空运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5)美国人爱喝咖啡。
距美国较近的巴西扩大咖啡生产。
(巴西咖啡树景观图)
(6)山东东营渤海海边,一千多亩优质海水稻稻穗累累,正在进行收割。
(渤海水稻景观图)
教师搜集
资料、图片,并
以幻灯片播给
学生
学生起
立发言
调动学
生积极性和
主动性,丰富
课堂内容,让
学生用理论
解决实际问
题。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
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
说明亚洲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年水
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在这十几年
把耕地改了几次:“水稻田-甘蔗地
-鱼塘-花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
的?
作
物花卉
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
/kg)
2.5 2 0.8 0.4
影响农业
区位选择的因
素不是一成不
变的,尤其是社
会经济因素。
学生自
由发言,总结
规律:由社会
经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变
迁。
充分调
动学生的积
极性和获取
知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生
分析图表,对
比归纳的能
力;理论联系
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