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谐”思想与和谐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基础知识题
乡村振兴基础知识题一、单选题1.传承发展提升(),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A.商业文明B.现代文明C.农耕文明D.生态文明答案:C2.将()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确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以及质量要求。
A.城市精英B.农民工群体C.乡土人士D.乡土人才答案:B3.乡村振兴包括哪五个方面振兴()?A.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服务振兴B.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C.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服务振兴、旅游振兴D.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经济振兴、生态振兴、农业振兴答案:B4.()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A.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B.推进城乡融合发展C.完善乡村治理体系D.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答案:A5.《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于()年印发。
A.1947B.1949C.1951D.1993答案:C6.()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A.农业农村现代化B.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C.提高农民收入D.农业高质量发展答案:A7.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A.生态B.湿地C.水源D.耕地答案:D8.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A.是B.否答案:A9.到()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
A.2020B.2022C.2035D.2050答案:B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健全农业农村()体系。
A.合作经营B.社会化生产C.社会化服务D.社会化经营答案:C11.()是稳民心安天下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A.畜牧业B.渔业C.现代种业D.粮食产业答案:D12.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
A.第二书记C.辅导员D.第一书记答案:D13.各级"三农"综合部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单位。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
沈从文与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种哲学思想,虽然它没有儒家思想那么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国人,但在文学发展史上他同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们。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独立独行、别具个性的引人注目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很少去描绘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或是激烈复杂的政治矛盾冲突,他终身为他自己所构建的“湘西世界”进行着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从而创造出了与当时的文学主潮流相去甚远的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的美丽的人性湘西世界,给我们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就是沈从文。
沈从文从文体到文风的形成可以说都受到了道家思想深远的影响。
一、人生经历与道家思想沈从文出生在湖南西部边远地区一个汉苗杂处的小小山城里,山城周围数十里全是山重山,只临到城边时,西边一点才有一坝平田出现。
城东南还是群峰罗列,一年四季随同节令的变换,山上草木岩石也不断变换颜色,形成不同画面,神秘奇丽。
山城里的人们终日与古朴、宁静、和谐、美妙如画而又充满灵性的大自然为伴,拥有原始、野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他们的人性、人情、道德与孕养他们的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
这种地域性文化呈现出某些和道家文化相同的价值取向,如对自然的顺应,对与自然相契的人性的凸现等。
沈从文拥有浓烈厚重的乡土情结,这一情结使他在走上创作道路后一直生活在对家乡土地的印象中。
这一文化背景为沈从文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道家文化的接受场。
沈从文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职业军人,家人对他本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沈从文小时侯非常顽皮,完全是个充满童心、野性”自然之子”,“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这颗小小的心”,他经常逃学,在逃学中学会了许多生活知识和人情世故。
他到市场观察打铁、杀牛、织蕈子、骂架、打猎,学会了游泳,赌博,甚至偷别人家的李子枇杷,结识了许多奇人趣事,沉湎于大自然中,认识了三十种树木名称,十多草药,观察了“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
在他的眼里,自然是主体,人是大自然中的风景。
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经过高级研修班学习,聆听了张家麟教授的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金正昆教授的社交礼仪懂得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注意自我管理完善美好人生,在此分享心得。
个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篇1 得到县委组织部的关心,我有幸于**年9月17日至24日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领导干部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
在几天的学习时间里,我们与国家十几位资深教授、专家零距离接触,认真聆听了《新型工业化与自主创新》、《招商引资策略》、《领导理念与领导艺术》、《创新思维与科学决策》和《领导干部心理调适与心理健康》等13个科目的精彩讲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思想上受到了强烈振憾,理念得到一定更新,知识得到了一定提高。
下面简要总结在清华学习的几点收获与体会,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收获一是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
本次学习通过《清华文化与清华精神》课程讲解和漫步清华校园,让我对这个中国的最高学府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清华是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当我第一次置身于清华园中,便深为清华浓厚的学术氛围、历史文化所倾陶,水木清华一百余载,清华大学蕴育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务实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始终引导着学生走“爱国、成材、奉献”的道路。
二是获与各位学员学习交流机会。
此次在清华大学举办的XX省XXX族自治县领导干部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培训,学员来至我县XX个乡镇和XX个县直部门部分副科级以上共XX名领导干部,涉及面广,涉及部门多,这给从教育部门刚转到乡政府从事服务工作的我,是一次学习交流的大好机会。
在短短的清华学习生活时间里,我努力找机会、抽时间向各个乡镇的领导学习交流工作方式方法,虚心向县直部门领导请教工作经验,互相取长补短,为我今后工作开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国文化与世界共鸣的例子 天地万物 为一体 的理念
我国文化与世界共鸣的例子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万物为一体理念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万物为一体"理念源远流长,植根于我国人的生活、思想和行为之中。
这一理念强调了天地万物之间的紧密通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我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体系中,天地万物都被视为是相互通联、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类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和谐共处。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天地万物的尊重1. 儒家思想中的天地万物之理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强调了天地万物的伦理秩序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相融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道家思想中的天地万物之道道家思想中,道教更是强调了对天地万物的尊重与敬畏。
道家崇尚自然,尊崇自然的律动和自然的规律,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人应当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身心的安宁与自在。
3. 佛家思想中的天地万物之道佛家思想中,佛教更是强调了对天地万物的慈悲与悯心,提倡“大慈大悲”,对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慈悲心与感恩之情。
佛家以自己的慈悲心和包容心对待万物,以此来表达对自然界的尊重与敬畏之心。
三、我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实践1. 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尊重与依存我国是一个农耕文化的大国,在我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人们对天地万物都充满了敬畏和感恩之情。
他们尊重土地,崇尚天时地利,顺应自然的律动,用尽心思去维护土地的肥沃,保护自然的资源。
2. 传统文化中的节气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民间节气文化更是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尊重与依存。
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感悟和感恩的表达,它蕴含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对自然的敬仰与感恩。
3. 中华美食中的天地万物之味在中华美食文化中,天地万物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国的烹饪之道讲究“笃实尚真、和合齐宜”,注重天地人合一的理念,融入了对天地万物的尊重与敬畏。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农书的代表作之一,它是由北宋崔鲁编撰而成,后经明朝陆玑修订,成书于北宋太宗乾德年间。
《齐民要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是中国古代农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外,《齐民要术》还融合了许多哲学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具有广泛的时代价值。
本文将就《齐民要术》中的哲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展开研究。
一、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民要术》中融入了大量的儒家思想,体现在对家庭伦理、社会秩序、国家治理等方面的论述上。
在《齐民要术》中对农业家庭的规范与伦理十分重视,提倡孝道、慈爱等传统儒家价值观念,强调农民应该以家为本,守望相助,和睦相处。
这与儒家提倡的“家国合一”、“有为者立,无为者废”的理念是一致的。
《齐民要术》中还提及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为社会的稳定与安宁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这些哲学思想的体现,展现了儒家文化对《齐民要术》的深远影响,并使得它具有了丰富的时代价值。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其核心理念是“道”、“无为”、“自然”等。
《齐民要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也体现了一些道家思想的影响。
在对农事的论述中,强调了顺乎自然、顺应气候、依循时令的原则,提倡农事上的无为而治。
书中还反复强调了“天地自然,始成万物”,主张尊重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干预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这些观念与道家强调“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等思想相一致,显示了《齐民要术》对道家思想的借鉴与继承。
这种观念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体现了其时代价值。
四、时代价值的总结通过对《齐民要术》中的哲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的探究,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部古代农书不仅仅是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华古代哲学思想的百科全书。
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社会秩序,道家思想的“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农家思想的务实精神等,融入了《齐民要术》的方方面面。
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 - 国家宗教事务局
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楼观台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终南山北麓,东距古都西安70公里处。
为周代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李耳)讲经传道之地,道文化发祥地,中华道教祖庭。
这里山水秀丽,风景优美,素有“仙都”之称。
楼观台道观1984年被批准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
楼观台道观有教职人员32人,设有道观管理委员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任顾问,县政协副主席、西安市政协委员任兴之道长任主任(监院)。
道观内部组织健全、制度健全、分工明确。
楼观台道观管理委员会始终把学习摆在重要地位,在学习党的宗教政策、贯彻《宗教事务条例》过程中,更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学习和宣传,教育众道友“爱教必先爱国,除加强个人修持外,更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更好体现我们信仰的高尚精神”。
在创建和谐道观工作中,严格坚持标准,不断加强道风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改造建、修建工作,使道观面貌焕然一新。
目前,楼观台道观“宗教事务基本有序,宗教活动基本正常,信教群众基本满意”。
楼观自周代到今天,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经历了二十多个朝代。
历代遗留下来的碑碣、石刻还有七十多件,其中如唐欧阳询、苏灵芝所书的碑文,宋米芾、苏轼、薛绍彭所题诗词的刻石,元赵孟兆页、李道谦、高寿羽书写的碑碣,都是珍贵的文物。
历代文人学士如唐之李白、岑参、卢纶、温庭筠,宋之苏轼、苏辙、王禹称以及元明清各代的诗人名士留题的诗篇,经过搜集整理,还有六七十篇。
这些文物,不仅是研究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而且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为后世人们研究道教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早在东汉张陵创立天师道之前,秦汉时期即有尹澄、王探、李翼等高人隐士在楼观隐居修道。
这些修道之士,尊崇黄老,注重方术与养生,以楼观地区为中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天师道出现后,随着其奉道者移向关中地区,与楼观地区的修道者自然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以老子为唯一最高崇拜、以楼观为中心、以关中地区为活动区域、由自己承传的道教教派——楼观道。
美丽乡村建设简介
**县**美丽乡村建设简介
**县**镇位于秦岭东南麓,距县城**公里,北与潼关、华阴相邻,自古为中原进出商山之门户,下辖8个行政村,***户,***人。
**街社区有**个居民小组,808户、**人,**年人均纯收入**元,是市**年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
今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把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促进全县经济转型发展的高度上,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把**整个行政区域作为整体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建设,努力打造旅游产业全领域、全景化、全覆盖、全参与的发展格局。
整个创建工作以**美丽乡村为切入点,以**景区开发为突破口,示范带动沿线全域旅游发展,通过抓点带面,着力构建全县“时时能游玩、处处是景点、家家能接待、户户都经营”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美丽乡村、精准扶贫、产业调整、生态建设、经济转型、群众增收的有机结合,推动全县美丽乡村和精品景区的建设步伐,为实现全县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发展”提供保障。
**年,**美丽乡村创建总投资**亿,建设项目**0个,重点围绕“一带三点一核心”,体现“六大亮点”。
“一带三点一核心”即**至**街沿线百里景观带**门户区、*自驾游营地、*乡村客栈三个重要节点和**美丽乡村建设核心区项目,它们构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部内容,突破了美丽乡村一村一镇的地域束缚,拉大了**街美丽乡村建设的框架,扩展了。
四川民居建筑中的道家思想体现
猱艺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12期2019年6月四川民居建筑中的道家思想体现魏益军(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指出了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受到道教思想的彩响较大。
道教生态意识、美学思想彩响着四川人民对自然的认识,这些在民居建筑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基于此,分析了四川民居建筑的特点,并对比了四川民居建筑和道教建筑的相似性,重点阐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素朴淡真”等道教思想对于四川民居建筑的彩响。
关键词:道教生态;美学思想;四川民居建筑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2-0208-021引言在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中,道教源远流长。
而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长期受到道教文化及其美学思想的浸染。
道教追求“道法自然”、“朴素”、“天人合一”等思想意识,极具地域特色。
而这些宗教思想以文化的形式深深的影响着四川人民的思想意识。
民居建筑是文化和思想的物质载体,也是审美思想的固态反映。
在这样的背景下,道教思想意识对四川民居建筑的影响较为深远,从内容上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范畴进行了拓展。
四川民居体现了人与环境相互依存,反映了“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
2四川民居建筑的特点分析2.1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受到气候、地理位置、文化、材料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四川民居建筑体现出了汇融南北的特点。
由于四川地区夏季炎热且降雨较多,所以民居的主要形式包括大出檐、四合头、平顶瓦房。
四川民居的平面布局十分灵活,空间变化又井然有序,有着明显的中轴线,但是又不受中轴线的制约。
四川民居建筑打破了传统的、严谨的对称格局。
通过对副轴、曲轴的使用,让民居建筑随着地形的特点而蜿蜒多变,极富自然情趣四川民居建筑在修建时十分重视与室外空间的相互交融,充分的利用了室外空间,使民居建筑空间向自然环境中自由的延伸,让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相映增辉。
城乡“共生式”发展研究
城乡“共生式”发展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越来越紧密,城乡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共生式”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
这种发展模式旨在实现城乡之间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农村地区则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等。
这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共生式发展的概念和特点城乡“共生式”发展是指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城市和农村不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单元,而是相互、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
具体而言,共生式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相互依存: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相互依存,城乡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助共赢的关系。
共同发展:城市和农村在发展规划上相互衔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通过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共生式”发展的必要性城乡均衡发展:城乡“共生式”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通过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促进城乡产业升级:城乡“共生式”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产业的互补与融合,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城乡“共生式”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加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通过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
[道家思想精髓]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精髓]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篇(一):迟子建小说中的道家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迟子建的小说中就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一派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给忧国伤感,粗狂激昂的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一种新鲜的血液,带来了一种舒缓宁静之风,同时也带来了飘逸洒脱之美。
迟子建出生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正是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关,所以迟子建一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塑造她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及故事背景。
《北极村童话》、《雾月牛栏》、《采浆果的人》、《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小说向人们展示了边境地区的风土人情的恒常与变动、寒冷与温暖,风格质朴,充满性灵感。
非常值得�P注的是,迟子建的小说世界总是飘荡着浓郁道家思想的空气,她的许多小说人物、情节乃至主题带有鲜明的道家色彩。
对迟子建小说的道家色彩的勾描无疑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迟子建的文学秘密,也可以促进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化自觉意识。
一、反智主义思想人类总是在不停的追寻着人世间的各种知识,他们认为只有拥有更多知识,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实践知识,对于人类的发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双面性的,都是一把双刃剑。
知识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存在着弊端。
老子和庄子更早的预见了事物存在的这种特性,因此在道家的思想中存在着“反智主义”的思想。
余英时曾指出:“反智论,是对于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
认为“智性”以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都是有害的而没有利。
”老子也曾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同时老子还倡导为腹不为目的生活,从老子的主张上看,可以知晓这是他对知识乱人本性的强烈批判。
迟子建的小说中也存在着这种“反智主义”,而这种思想主要是通过她小说中的主人公或配角反映出来。
她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弱智者,精神病患者,失意者或者是疯癫者。
《雾月牛栏》中的弱智小孩宝坠就是这一形象的典型代表。
经世致用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经世致用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探究经世致用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需要从道家哲学的本质出发进行剖析。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道与德的至高无上,强调“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法则的重要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经世致用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合乎自然规律的发展道家哲学强调要按照自然法则去做事,尊重事物本身的规律。
这一理念在经济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经世致用的道家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鼓励人们按照自然法则去经营、去生产、去消费,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往往是按照季节变化和气候规律去选择种植和收获,而这种方式在当代的现代农业中也仍然受到广泛的应用。
二、注重长远的经济发展经世致用的道家思想强调长远的发展与回报,注重经济的可持续性及其对未来发展的关注。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可以应对经济过度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衡量一个经济体系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短期内的利润和成果,还需要考虑这个经济体系在长期内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和贡献。
这种理念在现代发达国家的生态经济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尽管发展经济的追求始终是主旋律,但也始终注重环保、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
三、多元化的经济思维道家哲学认为,真正的大道是宽容包容、多元共存的。
这种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的经济文化中。
中国经济发展中多元化的经济形态尤其令人叹服,不仅仅有了传统的农业、养殖、手工艺等传统经济形态,也涌现出了高新技术、文化产业等现代经济形态。
这种多元化的经济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经济文化,也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团结协作的经济理念道家思想强调“合道而行、与道同辅”,意味着人类在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必须保持一种紧密合作和互助关系。
这种理念在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更具显著表现。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存在互助合作的种种方式,才让乡村地区的农民更好地进行生产和经济活动。
老子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对话
老子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对话道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道家学派,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它的核心概念是道,意指人类生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在道家思想里被认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存在,体现着宇宙及万物的“真谛”和“规律”。
今天,老子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现代社会发生着对话。
道境界的现代化意义老子主张追求“道”,而道被解释为世间的最高境界。
这里,“境界”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也有着不同的“境界”。
现代社会的化验是多元性。
人们有着各自的信仰和追求,不同的文化交织、不同的思想碰撞让这个世界别具一格。
老子追求的“道”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境界。
如何追求这种境界与现代社会如何探索和寻求这种境界有着共通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大家对于自己内在的探究越来越强烈,“心灵”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的关键字,而究竟什么是道,又该如何去寻找,上千年前的老子留给我们的就是源于实践的道家思想。
“无为而治”,“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欲淡,少欲”,这些言词都是道家思想中较为著名的部分。
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对应的就是,注意力的训练、超越自我、放慢脚步等。
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人们在追求平衡的心灵境界时可以尝试的方法。
老子的“道”,往往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现有生活方式的机会。
无论是我们处在一个办公室中,还是在城市与乡村的分界处,都需要时常深思熟虑自己此时此刻的生活方式是否真正合适自己,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境界。
“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另一个热门概念。
“自然”是近期最为盛行的文化,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感受到了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而“无为而治”则恰好与“自然”联系到了一起,表达了一种让事物按照自然规律运作的思想。
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非常重要。
比如,在土地的治理、城市规划、生态改善等方面,现代社会都需要学习如何不在劳心劳力之外,而是把一切都归为自然之章。
道家思想与个人生活“道”不只是一个个人思想,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今天的社会中,“道”是“陪伴”大家的,人们追求平衡的心灵境界,需要寻找方向。
道家思想在乡土景观规划中应用——以含增镇千年梨园规划为例
道家思想在乡土景观规划中应用——以含增镇千年梨园规划为例道家思想在规划中的应用,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乡土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是一种生态哲学和生态规划。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重视“天人合一”的关系,把自然和人类看做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是一种生态学的思想,这也为乡土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开始注重保护和发展当地的乡村文化和自然资源,其中乡土景观规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破解特别是农村土地利用难题的有力武器。
笔者借助含增镇的千年梨园规划案例,来介绍道家思想对乡土景观规划的意义和具体应用。
一、生态优先道家思想认为人类和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在千年梨园规划中,生态优先的口号贯穿始终。
规划设计将千年梨园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将其变成了一个以自然为主导,既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又保持了梨园生态环境的特征性的高品质、生态、文化、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区,在保护传统梨园文化、遗产和特色的基础上,给予观光旅游的产业注入活力。
二、优化构造道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多元性和统一性的结合,是对土地和自然资源有限性的改进和提高的统一体现,所以在千年梨园规划中,优化构造的原则也被广泛应用。
规划设计围绕梨园,针对梨园现有状况和特点,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重构景观,构建生态旅游景观元素,划分农业种植区、休闲观赏区、文化展示区、采摘区,形成了一个以慢生活体验为主的生态农业多功能区。
在此基础上,协调规划设计项目间的关系,实现生态、文化、经济、科技等不同元素的良性对接,优化土地的利用方式和资源的分配效率,发挥其最大的潜力和价值。
三、和谐共生道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是其重要的表达形式,也成为乡土景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千年梨园规划项目的实施也着重体现了和谐共生的原则。
规划设计中,将环保、生态、文化和产业式乡村的含义互为基础,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打造出一系列以梨园为基础的观光、体验性乡村旅游项目,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共同发展,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农民致富共享,同时也保证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将梨园改造成一个以农业观光为主的生态休闲区,带动了当地的乡村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人民日报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
人民日报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1.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传承的现状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是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个快节奏、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更加追求新奇、时尚和国际化,对于传统文化则显得漠不关心。
这种现象不仅对于个人精神追求造成了冲击,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产生了负面影响。
2.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而多元的传统文化。
这些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哲学体系;中国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医学、太极拳等体育运动;以及春节、清明节等重要节日等。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更承载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 传统文化对于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传统文化是培养个人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美德,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可以培养人们对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意识。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修炼可以提升个体在社会中的修养。
佛教思想强调慈悲、智慧等品质,通过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痛苦、追求内心平静。
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体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有助于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富裕发展的社会。
4. 传统文化对于国家认同感与国际影响力一个国家在全球舞台上展示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认同感,也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思想,中国画、书法、京剧等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医学、太极拳等传统体育运动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中国不仅可以让世界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也可以为世界提供独特而宝贵的思想资源。
5. 当代社会中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中,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贡献中国智慧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贡献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全球合作的重要理念,其核心观点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需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发展、繁荣,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负有重要责任和使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智慧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代中国的实践经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案。
中国智慧强调了人类命运的共同性。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为公”的理念,强调人类是一个整体,命运相通、共命相连。
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各个学派和思想体系中,比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等。
中国智慧认为,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每个人都应该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摒弃零和游戏的思维,努力为全球治理和发展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相互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中国智慧注重均衡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中国智慧认为,发展是全球治理的根本动力,但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均衡的。
中国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等一系列措施,努力缩小国内的发展差距,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援助和合作,推动南南合作和对非洲的帮助,努力让发展更加均衡和可持续。
中国智慧认为,全球治理应该关注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发展需求,实现共享发展成果,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发展的红利。
中国智慧注重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
中国一直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
中国智慧认为,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国际社会应该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分歧和问题。
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推动国际秩序的建设和完善。
中国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大原则,即和平、发展、公平、合作原则,这些原则在实践中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中国智慧认为,国际关系应该基于国际法和国际准则,通过互相尊重和平等相待来解决分歧和冲突。
先秦道家生态伦理视阈下乡土建筑环境营建智慧探析
乡土建筑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是乡土建筑营建的根本所在。
乡土建筑扎根乡村环境,承袭传统文脉,彰显地域特色,乡土建筑的生态伦理智慧关乎人类命运,建筑环境的构建如果缺乏对生态伦理问题的思考,将会走上歧途,建筑也只是没有灵魂的空壳。
1987年,西南大学教授叶谦吉在全国生态农业研讨会上指出,生态文明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始终要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即人类从自然中获益的同时回馈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
叶教授在其研究成果《“人类纪”新地质时期理论研析之一——“人定胜天”还是“天人合一”》中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人作用于自然,自然影响人类;人类挑战自然,自然威逼人类;人类破坏自然,自然向人类索赔;人类违反自然,自然报复人类。
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因此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者[1]。
1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智慧在乡土建筑环境营建中的意义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乡土建筑环境的营建更加关注人与人、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倡导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念准确表达出建筑环境的整体统一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思想影响着古今中外建筑环境的营造,其中的生态伦理观念贯穿于我国乡土建筑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对当代乡土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理论指导意义。
乡土建筑环境营建应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其中包含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之下,保持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同时深切体会生命的伦理道德意义。
程相占教授也曾指出,人们在面对自然景观的时候,其目的并不是去了解所处地域的地理构造或是矿产含量,而是为了骋怀游目、愉悦身心,获得审美愉悦[2]。
摘要 文章以道家思想理论体系为基础,通过对建筑选址、环境布局、景境营造等相关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展开对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与乡土建筑环境营建的讨论。
秦汉时期的农村社会与乡村文化
秦汉时期的农村社会与乡村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不仅是中央政权的更迭,也是农村社会与乡村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村社会的发展与乡村文化的繁荣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时代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秦汉时期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农村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与规范。
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田整理、灌溉等农业技术的推广使得农民的生产水平得到了提升,农村经济开始逐渐繁荣起来。
除此之外,农村社会的基层组织也得到了新的改革与构建。
秦朝采取了县制县官制度,有效地统治了农村社会,并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在这样一个农村社会的基础上,乡村文化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相较于战乱频发的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乡村安定的环境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首先,这个时期儒家学说的兴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强调忠孝、仁义等价值观念,引导了农村社会的道德文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道德伦理。
此外,文字的广泛普及也使得乡村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播与交流的方式。
汉朝时期,武帝大力推行文字的推广,使得便民的文学作品与知识能够传到农民中间,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
此外,秦汉时期农村社会与乡村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对农村教育的重视。
这个时期,秦始皇制定了律令制度,对农民的教育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兴办太学、师范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人才。
汉武帝时期,更是实行了官学制度,开设了百揆学蒙、便民教育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农村教育的水平。
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乡村文化得以蓬勃发展,对农村社会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秦汉时期的农村社会与乡村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得到了双向的发展。
农村社会的经济繁荣为乡村文化的繁盛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乡村文化的繁盛也使得农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丰富与提升。
这个时期的农村社会与乡村文化同样呈现出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特点,不仅有儒家学说的教化,还有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
《种树郭橐驼传》的道家解读
《种树郭橐驼传》《种树郭橐驼传》是一部传统中国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叫郭橐驼的乡下人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种植树木来改善自己和社会的故事。
道家是中国古代一支重要的哲学流派,强调自然界的道理和规律,并认为人类应当遵循自然界的道理和规律来达到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种植树木来改善自己和社会,这反映了道家强调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的种树之举也可以解读为一种追求自然界真理的行为,这与道家哲学中强调“道”的概念有关。
在道家哲学中,“道”是一种无形的、真实的、不可见的、普遍的真理,是自然界的本质。
人类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思考、探究来追求“道”,从而达到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
这是一个关于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故事。
有一个叫郭橐驼的乡下人,他生活在一个贫瘠的乡村,周围的河流时常干涸,农田也很少有收成。
郭橐驼深知道家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他相信只要自己遵循自然界的道理和规律,就能达到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
于是,郭橐驼开始种植树木。
他先种下一棵深根的树,然后再种一棵深根的树,再种一棵……他每天都要去浇水,修剪枝叶,除草除虫。
这些都是他遵循自然界的道理和规律所做的事情。
慢慢地,郭橐驼种的树木长得越来越好。
这些树木吸收了大量的水分,使得周围的土地变得湿润。
同时,这些树木还能为周围的动物提供栖息地,使得周围的自然生态得到改善。
随着树木的成长,郭橐驼的农田也变得越来越肥沃。
他的庄稼收成越来越好,他的家庭也变得越来越富裕。
他的邻居们也开始学习他的做法,他们也开始种植树木。
这个乡村变得越来越美好,大家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幸福。
郭橐驼也因此成为了这个乡村的领导人,他用道家思想的原则来统治这个乡村,让这个乡村的居民们都能够过上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
他让所有的居民都学会遵循自然界的道理和规律,从而使得整个乡村都变得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个真实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自己遵循自然界的道理和规律,就能够达到自然、和谐、美好的生活。
017.美丽乡村营造之“道”与“器” ——“道以载器、器以载道”的浙江乡村振兴内生路径探索
美丽乡村营造之“道”与“器”——“道以载器、器以载道”的浙江乡村振兴内生路径探索余建忠,董翊明摘要:基于‚道‛与‚器‛的视角,评述了先秦‚九流十家‛蕴含的哲学思想,认为美丽乡村营造可分为‚道法自然‛、‚中庸之道‛和‚器以载道、道以载器‛三重境界。
基于此,总结了浙江‚从‘器’需求出发补齐环境短板、从‘道’需求出发激活美丽经济‛的特色经验,探究了美丽乡村营造实践中存在认知、主体、手段、政策‚道器分离‛的问题,指出了背后是对乡村内生多样性的‚供给不足‛。
提出,结合浙江乡村禀赋,有必要遵循‚道以载器‛的生态融合、文化传承、产业兴旺3种内生发展之道,以及‚器以载道‛的7种要素集聚之器,包括‚最小干预‛的自然营造之器、‚差异自建‛的设施营造之器、‚因需造势‛的业态营造之器、‚活态定桩‛的文态营造之器、‚适土活化‛的风貌营造之器、‚在地点穴‛的社区营造之器、‚生活归宿‛的社区营造之器。
此外,还需重构‚1+4+X‛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体系,创新‚1+3‛的‚村民+政府+资本+设计师‛村民主导乡村营造模式,真正实现乡村生活、生产与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道与器,道以载器,器以载道,美丽乡村营造,乡村振兴1 ‚村庄里的中国‛若隐若现的尴尬格局浙江的“乡村热”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缩影,自2003年起浙江陆续开展了“千万工程”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卓有成效的重大工程,2017年“乡村振兴”更是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但在实施中部分乡村却难摆脱集体土地低成本置换的锁定,由此催生重视战略但忽视战术的“村庄里的中国”若隐若现格局,加剧了农业抛荒与旅游过度开发并存、农民家庭空巢化与老龄化并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与农房私搭乱建并存、景观千村一面与涂脂抹粉并存、传统村落保护不足与整治不当并存等“村庄病”。
在“村庄规划偏离传统、城镇外拓与乡村蔓延相互牵制、多部委管理事权交错矛盾、传统村落保障资金不足”等约束的公共选择下,不仅整体村落风貌与格局难以得到保护并导致资源低效配置,与之相伴的传统文化与乡村社会网络破坏还将造成文化断层,甚至会动摇支撑国家整体创新战略的“工匠精神根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与征服自 然。 在道家主要代表那里,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
然的统一, 是人对 自然的顺从 , 他们主张天道 自然, 强调天的 决定作用 , 反对人对 自然有所作为。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道法 自
自 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尽管各派思想家对和谐理解和阐发 的角度不一样 , 但是却有着共通之处。那就是他们的“ 和谐” 思想 , 可以简要地概括为 3 个层次: 其一 , 宇宙的和谐—一主 要指人与 自 然界的关系的和谐 ; 其二, 社会 的和谐——主要
预 的情况下, 人与 自然本为一和谐整体, 人们为了满足 自己 的欲望而对自然宇宙的种种干预 , 破坏了宇宙 自然的和谐。 他还认为 , 人的贪欲也破坏了 自己心灵的和谐 , 故而主张仿 效无为的自然, 要人 民“ 不违 自然 , 不失常性“ 即所谓 “ , 人法 地, 地法天, 天法道 , 道法 自然”才能具有和谐 的心灵 , , 这样
天下才会“ 大治”才能达到人与人 、 , 人与 自然、 人与内心的和 谐状态。从而达到“ 天地与我为一 , 万物与我并生” 的和谐境
界。道家也将这种境界称之为“ 天乐”认为人“ , 与天和者, 谓
之天乐 ” 。
道家不仅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想, 而且还提出了达到和
指人与人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和谐 ; 其三, 主体 自 的和谐一 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 谐了。“ 道法 自 是根本原则, 然” 也是人与自然 、 人与人 、 人与
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
项重大战略任务。而追求和谐社会, 向往美好生活是 自古以
社会、 人与内心一切和谐的理论根基。“ 体现着宇宙的和 道”
家倡导“ 兼相爱 , 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 , 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法家主张对个人 、 社会 、 国家三者 关系正确定位, 在大一统的格局 内, 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 和谐。道家追求人与 自然 的和谐统一 , 提倡遵道 以行, 率理 而动 , 因势利导, 自然, 合乎 虚静处下, 海涵宽容, 从而建立起
维普资讯
安徽农 业科学 。 t m A hi . e. 0 。 ()86 87 88 J m l f nu A S 2 73 3 : — 6 。 o 0 i0 5 6 8
责任缃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孙红忠
道家“ 谐’ 和 ’ 与 和谐 乡村建 设 思想
庄子和老子一样把“ 自然” 看成 和谐的整体。他把这种 自 然的和谐 叫做 “ 大美” 天籁”他说 “ 或“ , 天地有大美而不
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和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
1 道家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
“ 和谐 ” 思想在 中国源远 流长 ,和谐 ”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 “ 是
言”在他看来 , , 大美是一种 自 然的、 毫无做作的美 , 天籁是~
李莉 (州 学 共 理 院河 郑 40) 大 公 管 学 ,南 州 55 o2
摘要 追求和谐社会 。 向往美好生活是 自古以来人 类共同追求的伟大理想, 而中国传统文化本 身就是一个追求社会和谐 的和舍文化。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道家的“ 和谐” 思想为之提供 了丰富的思想养料和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 和谐理念; 和谐乡村建设; 思想养料 ・ 中图分类 号 F2 . 3 3 0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01— 6120)3 O86 0 57 61( 70 一 O6 — 2 0
谐。照老子看来, 天得“ 就清明, 道” 地得“ 就安宁, 道” 变化
来人类共同追求的伟大理想。道家传统和谐思想重视人与 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的和谐 , 几乎涵括
了宇宙世界和人类社会 的所有和谐关系, 为我们建设和谐乡
( 得“ 就顺通 , 神) 道” 山河得“ 就充满生气, 道” 王侯得“ 天 道” 下就太平 , 万物得“ 就生生不息。可见老子追求的“ 正 道” 道” 是一个安详宁静的和谐世界。
种最和谐的、 由天然所 成的音乐 。 都体现着 自 的和谐。照 然 庄子看 , 天道是无为的, 人道也应当是无为的 , 在没有人为干
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 , 、 道、 儒 墨、 法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 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儒家强调“ 礼之用, 和为贵”提倡“ , 中
和”注重人与人之问的和睦相处, ,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墨
改变 自 , 然 达到人与 自然的和谐。最后 , 出了“ 提 齐物” 的思
对这 3 个层次的“ 和谐”尽管儒家、 , 法家和墨家, 都提出了 自己的理念和思想, 但是道家的和谐理念更具有其独特之处。 道家思想 的核心是 “ , 道” 遭” 而“ 的重要 特征是 “ 。 和”
“ 崇尚自然” 是道家哲学思想之特色, 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 次完整提出了“ 人与自然和谐” 的理念。在人与 自然的关 系 上, 主张天人合一, 肯定人与 自 然的统一, 反对片面地利用 自
体心灵 的和谐 。
主要指主
谐的理想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 , 批判了儒家鼓吹的仁义 道德, 为儒家的仁义道德并不是真正的善, 为真正的善 认 认 是顺应 自然之道 , 否定人 民对财货和名利的追求 , 提出恢复 人的自然天性 , 天下才能“ 大治”才能达到人与人 、 , 人与社会 的和谐状态。其次 , 在政治上, 出无 为而治。讲求 “ 提 为无 为, 则无不治”讲求“ , 公平原则”讲求“ , 民本思想”提 出“ , 古 之善为道者 , 难以明民, 将以愚民” 可以看出道家提出万事 , 的管理以人为本 , 治国的对象是治民, 民治理好了, 国家也就 治理好了。与现在国家提倡 的“ 以人为本” 的人本管理思想 是一致的。再次。 为了追求 自己的理想人格 , 做不与统治者 合作的“ 隐士” 归隐山水 , , 复归 自然 , 自然~体 , 与 不人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