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班级:11中药国交班姓名:李龙辉学号:201101008020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传于世几千年,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它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明确地表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享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地、法天、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之理。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
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
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
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
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
“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臵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老子的和谐观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老子的和谐观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摘要: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两大问题,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都必须要在一定的社会规律中进行,这个规律体现在老子“道”的哲学思想体系中。
老子的和谐思想是以他的道论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我们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分析老子的和谐观的理论,解读其中的以人为本的内涵,对我们深化对以人为本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道和谐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道:老子的和谐观的理论内涵老子创立了著名的“道”的理论,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它包容一切,统摄一切,一切事物统一于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道是无为的。
他告诉人们要“唯道是从”,爱道,循道,无为而无不为。
在老子那里,“道”是统摄万物的本原。
道既不是物质性实体,也不是精神性实体,它是关系,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总的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各得其所,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
正如《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老子认为整个生态世界是联系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是道循环运动的产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 ,势成之”。
道缔造了生物,•德养育了生物, “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自然的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处于平衡与协调的状态。
道使生态系统自然趋向平衡。
老子的道包含着和谐观,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道就是事物的和谐统一关系,道的本质就是和谐,和谐是道的本质特征。
老子的道论,讲了许多的辩证法思想,提出辩证法的“和谐规律”。
他认为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矛盾,诸如,福与祸,这些矛盾,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为存在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与丑,善与恶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
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不仅对既往的文明进程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
深入挖掘和分析、提炼道家道教和谐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内涵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
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思想和智慧。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
不仅如此,道教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存在。
人与自然的融会贯通,作为主体的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既热爱自然,又向自然虚心学习;既能成自然之美,又能体验融自然之乐。
(二)“德及微命”——人与人和谐的生命关怀精神道家道教思想的另一个最大特点便是表现在对生命的关怀上,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
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载育万物生长的善性。
慈悲仁爱、长养万物是道教一以贯之的宗教情怀。
道教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系统,坚信生命无处不在。
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把人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万物,做到既不按照人的利益、要求虐待万物,也不按照人自身的理解去“厚待”万物,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和谐是自古以来就被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一个理想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中和”、”人和”、”适”等思想理念,都涉及到对这一目标的探求和追求。
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历朝历代、各个社会都要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道家文化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和追求, 为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早期的老庄到后来产生的道教, 都总在期盼、探索、构想一种理想社会, 体现出道家文化对人类强烈的终极关怀意识。
如:《老子·八十章》云: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①设想了一个饮食富足, 服饰美观, 居住舒适, 风俗淳朴的理想社会, 也正是几千年来人们所向往追求的生活。
《庄子·天地》云: “大圣之治天下也, 摇荡民心, 使之成教易俗, 举灭其贼心, 而皆进其独志。
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②伟大而有才华的人治理天下,使百姓心情放松,移风易俗,涤荡恶念,从而保持独立的人格, 整个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貌,人民就会专心地去从事各项工作。
道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这是说人道的法则效法天地运行之道,天地之道的法则是自然的,所以人道也是自然而然的。
从人到自然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和谐过程,不容拆解、剥离、破坏和否定,这是道家以人合天以达到自然和谐境界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和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趋向在合,不在分;天人共生共荣,人应遵循自然规律,效法自然,因为只有自然生态和谐,人类才能和谐。
《老子·三十二章》云: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④天地之间,自然和谐, 就能风调雨顺, 人类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
道家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道家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和谐社会之“和谐”(一)“和谐”的渊源“和谐”有以下几个意思:和睦协调;使和睦和协调;配合的匀称、适当、协调;和好相处等。
汉代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在先秦时期“和”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
例如烹饪中需要酸甜苦辣咸的搭配才可口,音乐中也需要宫商角徵羽的共鸣才能悦耳。
《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和”与“同”两者进行了比较。
可以看出“和谐”不仅包含同一性的成分,更是在认识并遵循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达到按规律办事,使全社会达到一种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有序又繁荣的状态。
(二)和谐社会的提出及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强调的“为”超越了机械的教条式的计划规划并达到了资源最佳配置的最优状态。
通过对事物完整全面的把握进而才能“无不为”才有能实现“无为而治”的状态。
二、道家思想中的政治智慧与和谐社会相得益彰(一)道家思想中的政治智慧道家思想早期以老、庄的虚静、无为、贵柔精神为基础同时主张和而不同,顺应天性,相互补充,这些思想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对于正确处理各方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道家政治思想简单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点:1.为政若水,少私寡欲。
从政治领导者的顶层设计的方向上奠定了政治的总体色彩,劝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主张统治者作为表率的少私寡欲,不过多地区干扰人民的经济生产生活,国家上下和谐安宁相安无事,从而轻徭薄赋发展经济,人民各安其道各谋其事。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从社会民俗风气风土人情的角度,提倡朴素殷实的生活态度,在社会良好风气教化之下使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中不标榜提倡那些精美奇巧的难得之物,各种投机取巧的炒作哄抬价格的情况也会减少,预备着投机取巧的盗贼隐患也会减少。
道家文化感悟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道家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深入学习和研究道家文化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其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智慧,以下是我对道家文化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道家文化的核心理念道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
以下是我对这几个核心理念的感悟。
1.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的基本原则,意味着万物皆有道,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人类应当顺应道,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理念的核心。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顺应民心,减少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对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应简政放权,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3.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是顺应道。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放下执念,顺应事物的变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二、道家文化的智慧道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以下是我对几个方面智慧的感悟。
1. 生活智慧道家文化倡导“清静无为”,强调内心的宁静。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到压力重重。
学习道家文化,让我们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修身智慧道家文化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生的重要任务。
通过修身,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心态。
在修身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内观”,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3. 处世智慧道家文化教导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顺应他人,尊重他人。
学会宽容、谦让,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现代社会,这一智慧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
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
道家哲学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之一,强调“道”和“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理解上。
首先,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道家认为自然是无为而治的,强调顺应自然
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尊重自然,不要人为地去干预和破坏自然的运转规律。
道家强调“随顺天地之力,安命而行”,倡导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人们应该更加关注自然环境,与自然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其次,道家对社会的观念体现在对社会秩序的理解上。
在道家看来,秩序是社
会生存的基础,是道德和法律的基石。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法则,倡导“无为而治”,同时也主张“有为无为”,即通过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的塑造来维护社会秩序。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修身养性,遵循道德规范,做到“知天地心人”。
只有通过自律、自德、自省,才能够达到“知天地心人”的境界,才能够建立和维护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种观念启示我们,只有重视道德伦理,才能够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道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念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顺应自然规律,尊
重自然;同时也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修身养性,维护社会稳定。
这些观念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当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道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和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社会,更好地规范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以实现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目标。
道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道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百姓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道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健康:道家注重饮食健康,提倡素食、少食等健康饮食习惯。
这种饮食习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现代人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一。
2.环境保护:道家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
和谐共处。
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
3.社会和谐:道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诚信、仁义等
美德。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中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4.艺术审美:道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
国的山水画、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都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总之,道家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老子和谐思想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1.加大政府机构整合力度,实行大部门制。
即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将横向职能和管辖范围相近、业
务性质类似的政府部门加以整合、精简,统一行使其管辖权。
使政府部门摆脱过去那种因过细的部门设置所造成的囿于
单一行业甚至部门利益考虑问题的方式,转向对经济社会活
动的宏观控制,突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一种道德情怀,是一个人有教养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民
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责
任。因为任何不环保的行为,都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某种程
度的破坏,从而必然会损害他人的环境利益。因此,政府应加
大对环保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应加
强对环保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环境利益协调机制,以保证
道和人道最高原理的“无为”,既不是虚无,也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以无为为体,以有为为用,它的真正目的是有为,也就是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48 章)。亦即在没有人为的条
件下,完全凭借天功的自然所为,而实现有为。
(二)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革措施。
按照老子“无为”的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尽
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言的,它强调事物原本状态的稳定性;
“势当如此”是针对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而言的,它强调事物
发展内在规律及其趋向的可预见性。
这里的所谓“法自然”,则是指效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违
作者简介:于洪卫(1953—),男,重庆文理学院政法学院院长,教授。
于洪卫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改革开放后,我国虽然分别于1982 年、1988 年、1993
年、1998 年、2003 年先后进行了5 次大的政府机构改革,并
道家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道家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第一篇:道家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道家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目前无论是从中国范围或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进步,但我们利用先进的技术与工具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身的和谐都遭到了破环。
构建和谐社会是个长期性、系统性的伟大工程。
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和深刻的内涵,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最主要的特征。
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提供了使社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人的和谐,社会成员身心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只有人与人之间及人的身心和谐了,才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和谐,才有和谐社会。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道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两个很重要的内容。
我们应充分挖掘道家思想的精髓,对它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诠释,并使其落实于操作层面,这可以说对当今和将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要与自然和睦相处。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世界的本源,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创造万物的“道”是否凌驾于万物之上呢?老子对道的特征很重要的描述是“道法自然”,也即道性自然,“自然”是自己如此,道的自性显示创生万物时的无目的性、无意识性,对万物不加干涉而任其自然。
“道”对其生化之物,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已有,兴旺万物而不恃为己能,长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这是自然无为的典范,也是万物“和”的体现。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天地万物同出于一,这就破除了人类中心主义。
为了消解人类在自然面前妄自尊大的主宰意识,庄子又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垒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虽然很多人据此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我却认为这是庄子对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的深刻体认。
道家美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和谐社会的目标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建设目标。
但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心与身、人与社会这三个层面的和谐。
道家美学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天人合一”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独为道家所有。
董仲舒在《春秋繁深・察名号》中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阴阳义》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且这个概念就是由北宋理学家张载在《正蒙・乾称》中提出的:“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同样讲“天人合一”,但儒家与道家各自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伦理价值的合一;而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的身体与内在心灵的统一。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儒家和道家对“天”的理解不同。
儒家说的“天”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原则,甚至是一种人格天。
而道家的“天”等同于客观的自然界。
道家没有明确的提出“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但天人合一的思想灌注于其整个体系当中。
《庄子》中明确地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道家所说之天是指大自然。
人与大自然的亲密融合是道家追求的最高理想,《老子》中描述了一个古代农村社会理想的生活情景:“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随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小国寡民思想虽然包含了消极退后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充分的展现了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理想。
晋代田园派诗人陶潜在诗歌《饮酒》中把这种理想表现到了极致:“结道家美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陈辉吾范增作品《老子出关图》美学散论!"#$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道家的人与自然亲和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思想观后感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生活方式
道教思想观后感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生活方式道教思想观后感——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生活方式道教,又称为“道家”,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哲学与宗教体系。
它起源于古代的中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在观看关于道教思想的纪录片后,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并对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生活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纪录片给我展示了道教思想追求自然的核心理念。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共生共荣。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感受自然的力量,人们可以得到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这种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示,我开始更加注重与自然的亲密联系,更加重视身心的平衡,追求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和谐。
道教思想中的“道”是一种无形无处所在的东西,它是宇宙的本源,超出了人类的理智和感官。
纪录片中的一个画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画面中,一位道士盘腿坐在山间,闭目养神。
他显得十分安详和平静,仿佛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
那种超脱尘世的境界让我对道家的修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道教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生活方式需要人们放下物欲、功利和浮躁的心态,去追寻精神的追求。
纪录片中介绍了道教的养生之法,诸如道家的内丹功、太极拳等。
这些身体修炼的方法旨在通过舒缓身心,达到内外一体的和谐状态。
我对这些养生之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考着如何将它们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
除了身体修炼,道教还主张心灵的修炼。
观看纪录片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尝试着寻找内心的宁静。
我发现,通过冥想、静心等方式,我能够暂时抛开繁杂的琐事,安静下来,与心灵进行对话。
这种修炼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平衡,保持自我内心的宁静。
道教思想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生活方式,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对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也让我对社会与环境有了更深刻的关注。
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当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我看来,道教思想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它教会了我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何寻求内在自由与外在平衡。
弘扬道教无为思想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弘扬道教无为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导读:[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治国方略。
这一伟大思想的提出和实践,不仅得到了……[内容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治国方略。
这一伟大思想的提出和实践,不仅得到了亿万中国人的支持和拥戴,更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高度评价。
一时间,和谐成为我们学习、交谈与内悟的主题,成为我们工作实践和行动方向的标准和指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途径广阔,现实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有其特有的和谐文化内涵及其构筑实践的渠道与范式。
如何引导、推动不同文化主体、不同社会群体,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到相同的和谐理念及实践中来,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
本文仅立足于道教传统文化的角度,以老子无为思想为视点,对其无为思想的实质、层次等试作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这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以及粗略提出道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与具体内容,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和谐社会是人类世代追求的社会理想。
无论古今中外、不同国度、异同社会都在不断地追求着这个共同的社会理想。
人常说:天和风雨顺,地和万物生。
国和民心正,家和万事兴。
升毫秒年和谐是社会、自然、国政、家事协调发展、昌隆向荣的基本前提。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开班式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平实、具体而准确的阐述。
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又再一次以纲领性文件形式,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重要的《决定》。
《决定》进一步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住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强调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论道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道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万崇明道教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中国传统宗教和华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教文化体系,并深深扎根在广大人们心中,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都产生着很大的作用.故鲁迅先生说:“中华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正是秉承中华传统,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伦理道德和人伦教化。
本文从道教关于道法自然、重生贵生、济世渡人的普世精神出发,简要阐述其文化的内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认识道法自然对天人和谐的启示《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何认识“道法自然”是很多修道之士和道学研究者关注的一个中心课题,也是社会上应用最广泛的词语,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回归自然”、“顺其自然”、“效法自然”更是地不分东西,人不分老幼,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口头禅”。
世纪之交兴起的“绿色革命”,一浪高过一浪的绿色食品、绿色药品、生态社区、生态旅游等无不是以“道法自然”为前提,但是,道祖老子所说的“自然”尽管同天地万物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并不是单纯的指自然界,而是超出自然界的虚空自然观,这和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实证自然观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用实证自然观来解读“道法自然”,只有两个结论,第一,“天人对立”,注重工业文明,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从根本上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第二“顺其自然”,其积极方面,在于规劝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不要逆时而动;其消极方面,则是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误导人们消极观望,无所作为。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就是说:“道”先天地而生,为万物之根源,亦即宇宙之根源与本体,是生育天地的母亲。
《老子河上公主》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把“道”解释为“元气”,提出了“道生万物”,即“元气生万物”的观点,继而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图式具体化为“一生阴阳、阴阳生和、清、浊三气,三气生天、地、人三才,天地共生万物。
2024年认识道教读后感
2024年认识道教读后感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阅读了《2024年认识道教》后,我对道教的理解又进一步升华了。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认识了道教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观,还展示了道教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下面是我的读后感,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深深被道教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精神所吸引。
这一理念强调放下个人欲望和功利心态,以“顺应自然,舒缓而无求”的态度生活。
在现代社会,人们总是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成功,而道教则提醒我们要回归本性,顺应自然规律,舒缓心态,减少烦恼和压力。
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启示,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其次,我对道教的生态保护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无论是宣扬节约资源、反对浪费,还是提倡生态文明、生态道德,道教都给予了我们深思。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紧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因此,道教的这一理念对于我们保护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再次,我对于道教神话和道教文化的深度认识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道教神话丰富多样,内容瑰丽,形象生动。
阅读这些神话故事,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神话与现实的交融。
此外,道教文化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等。
这些文化形态不仅极富美感,而且传承了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内涵,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带来了独特的影响。
通过对道教神话和文化的深度认识,我更加坚信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也更加珍视和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
此外,本书对道教的历史和现状也有着详尽的介绍。
作者在书中从道教的起源、发展到现代社会中的不同表现形式都进行了剖析,并加入了一些当代重要话题的讨论,如道教与科学、道教与艺术等。
通过对这些脉络的描述,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道教的演变过程和当代社会中的地位。
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道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它既有丰富的传统内涵,又对现代社会变革有着积极的回应。
对道家思想的看法800字
对道家思想的看法800字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先秦诸子百家对推动我国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我个人对道家思想进行评价。
道家思想是先秦百家思想中起源较早,有重要影响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思想的价值如下:一、道家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是在辩证中取得突破的先秦思想典型代表,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顺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依据道家思想治国,实现了社会一定时期的辉煌。
例如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和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等,都是以道家思想为主推。
二、道家思想助推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在道家思想中,道德是高尚的也是至上的,所谓无为而治仅仅是一种形式,真正的内容还是尊重道德的无形治理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现象,都是说明了通过道德的普及,代替了法律和监狱的作用,并不是说不可能。
道德就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重视道德就会社会风气纯正。
不重视道德就会世风日下。
道家思想的道德观也为当前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素材。
延续了5000年文化传承。
三、道家思想为辩证法塑造了雏形道家思想的阴阳论,实际上是一种矛盾变化的规律的原始阐述。
阴阳论主张矛盾处于变化当中。
可以动态互相转化,来达到-定。
的平衡状态。
也是目前科学界基本物质规律的变化趋势。
小到原子结构。
大到地球磁场都是在阴极阳极的互相联系,互相平衡中存在的。
虽然阴阳矛盾但是矛盾中存在联系,虽然互相联系,终不能在静止免中和。
必须在运动变化中达到稳定状态。
这是现代科学的基础,道家2500多年前就被阐述了。
但是道家思想由于过于深奥,-直被人们所误读,被作为鬼神的学说。
也被作为无所作为的借口。
这些理解是由于群众的认识局限所致。
如果无为而治转化成群众自治,那么理解上也会轻松些。
因此,道家思想在任国社会发展积科学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推动了社会进步。
当然也有很多对道家思想理解上的偏颇客观存在。
《庄子》中的道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中的道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同时也是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深邃的道家思想。
虽然这些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其深远影响至今。
本文将探讨《庄子》中的道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 和谐与平衡在《庄子》中,“道”是基本概念,强调万物皆由“道”而生而归于“道”。
根据庄子的观点,只有顺应大自然和谐平衡的规律,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与成功。
这个观点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人们倾向于追求速度和效率,不断地追逐物质欲望和竞争胜利。
然而,《庄子》中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看法,在迷失于获得更多和更快乐时,《庄子》告诉我们要回归自然和谐平衡的状态。
只有通过调整和平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平等分享资源,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幸福。
2. 自我解放与返璞归真庄子提倡的自我解放思想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庄子》中经常强调“我无我”、“无为而治”,即要放下成见、欲望、限制自我的束缚,摆脱对权力、名利和传统观念的追逐,以实现心灵的自由与内在幸福。
当代社会充斥着压力、焦虑与竞争。
庄子所倡导的返璞归真思想告诉我们,应该拓宽视野,超越表面功利追求,寻找并发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和价值观。
通过关注内在发展和修行,恢复身心健康,并摆脱物质拘束与精神困扰。
3. 尊重万物与包容多元道家思想中非常强调尊重万物生命及其多样性。
《庄子》中描述了大量关于动物、自然风景和人类之间平等相处的寓言故事。
这些故事通过描绘微观世界来表达宇宙大道。
在当代社会,面临着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种族和文化冲突等问题。
庄子的道家思想提醒我们尊重生命的多样性,推崇包容与接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以实现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
4. 谦逊与无为而治《庄子》中经常谈到“无为而治”的理念,即追求宁静、谦逊,并相信自然规律会带来最好的结果。
道家文化中的与谐思想
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和谐是自古以来就被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一个理想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中和”、”人和”、”适”等思想理念,都涉及到对这一目标的探求和追求。
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历朝历代、各个社会都要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道家文化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和追求, 为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早期的老庄到后来产生的道教, 都总在期盼、探索、构想一种理想社会, 体现出道家文化对人类强烈的终极关怀意识。
如:《老子·八十章》云: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①设想了一个饮食富足, 服饰美观, 居住舒适, 风俗淳朴的理想社会, 也正是几千年来人们所向往追求的生活。
《庄子·天地》云: “大圣之治天下也, 摇荡民心, 使之成教易俗, 举灭其贼心, 而皆进其独志。
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②伟大而有才华的人治理天下,使百姓心情放松,移风易俗,涤荡恶念,从而保持独立的人格, 整个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貌,人民就会专心地去从事各项工作。
道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③这是说人道的法则效法天地运行之道,天地之道的法则是自然的,所以人道也是自然而然的。
从人到自然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和谐过程,不容拆解、剥离、破坏和否定,这是道家以人合天以达到自然和谐境界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和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趋向在合,不在分;天人共生共荣,人应遵循自然规律,效法自然,因为只有自然生态和谐,人类才能和谐。
《老子·三十二章》云: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④天地之间,自然和谐, 就能风调雨顺, 人类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启示与现实应用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启示与现实应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现实应用价值。
继承和发扬古代哲学思想,对于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政治、文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道家、儒家和墨家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现实中的启示和应用。
一、道家思想的启示与现实应用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道”,强调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从道家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和应用如下:1. 尊重自然:道家主张追求“自然”,讲究顺其自然,注重与自然相融合。
现实中,我们需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发展。
2. 和平共处:道家思想倡导无为而治,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现实中,我们需要在国际关系中追求和平共处,加强多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3. 内省自省:道家强调内省自省,觉悟与心灵的修炼。
现实中,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自己的言行,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儒家思想的启示与现实应用儒家思想注重人伦关系和礼义道德,以“仁”为核心。
从儒家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和应用如下: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养性,家庭和睦,国家治理和天下平等。
现实中,我们需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营造和谐家庭,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以礼义为准则:儒家倡导以礼仪和道德规范来规范人的行为。
现实中,我们需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公民道德建设,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3. 教育的重要性: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知行合一,注重教育的实践性。
现实中,我们需要加强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墨家思想的启示与现实应用墨家思想注重实用主义和兼爱无私,以“兼爱”为核心观念。
从墨家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和应用如下:1. 反对浪费和奢侈:墨家主张克己奉公,反对铺张浪费和奢侈享乐。
现实中,我们需要厉行节约,倡导简约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道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
道家道教的和谐思想,不仅对既往的文明进程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
深入挖掘和分析、提炼道家道教和谐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内涵
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
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思想和智慧。
(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有着共同的本源和法则。
不仅如此,道教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存在。
人与自然的融会贯通,作为主体的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既热爱自然,又向自然虚心学习;既能成自然之美,又能体验融自然之乐。
(二)“德及微命”——人与人和谐的生命关怀精神
道家道教思想的另一个最大特点便是表现在对生命的关怀上,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处于相互平等的地位。
天地有生生之仁德,道有载育万物生长的善性。
慈悲仁爱、长养万物是道教一以贯之的宗教情怀。
道教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大系统,坚信生命无处不在。
万物都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人类不应该随意把人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万物,做到既不按照人的利益、要求虐待万物,也不按照人自身的理解去“厚待”万物,阻碍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生态学讲,人要做的只能是任物自然,辅助万物成长,以尽自己参赞化育的责任。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
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
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
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斋”等修道方法,通过摒弃内在的心理干扰以及外在功名利禄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以开阔、通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将阻碍和不利于个体达于静极状态的因素驱散、排除,使心灵澄明出一个纯净的天地,使人真正成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异己力量的奴婢,从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境界。
二、道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和谐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和谐:人的个性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道家思想无疑也会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许多借鉴。
第一,毫无疑问,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人,社会和谐首先是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的和谐。
造就和谐的人的个性,就要尊重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极大地激发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人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现今社会,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与此同时张扬个性也成为一种趋势,有着不同价值取向的人要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共同价值观,既要尊重个体之问的个性差异,又要肯定和注重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其次,要树立一种求同存异、共处竞争的观念,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的个性的和谐,还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就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精神;其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载能力,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道教的生态伦理观和我们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念不谋而合。
尽管“我命在我不在天”命题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效法自然”。
道教从人的生存立场出发,充分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维持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这对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具有积
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道德经》“修之于身,其德用真”的理念,唤醒人们从自身做起,以修身证得大道,修心修行完善人格。
道家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
”“俭”即俭朴节约。
有道是以“俭”为宝,心“俭”不奢,以“俭”养德,心不贪求,“知足常富而不辱,知止常安而不殆。
”老子的“上善若水”,将人最好的善德比作水的品德和情怀,希望人们能像水那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不争大;像水那样随处而安、清静自守;像水那样能施予万物,仁爱有加;像水那样能通融万物,从而健全人的自身,维护和谐,促进和谐。
道教继承了道家崇水、崇柔、崇俭、就下的优良品质。
道教经典《无能子》对此就有很明确的论述,它指出,“夫水之性,壑之则澄,决之则流,升之云则雨,沉之土则润,为江海而不务其大,在坎穴而不耻其小,分百川而不疲,利万物而不辞,至柔者也。
”道家道教思想引导人们追寻和遵循的不是直线型的自我实现的人生路径,而是一条以自我控制为机制的间接、迂回的途径,这对我们积极调适因现实利益纷争所带来的心理失衡和身心不和谐,最终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吸收道家道教“和”文化的智慧,遵循顾全大局、疏导为主、互相协商、公平竞争、合理分配、普遍受益、改革成果与改革代价共同承受的原则,努力寻求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最佳结合点,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葛洪.抱朴子内篇[A].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道藏(第28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8.
[2] 佚名.西升经[A].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道藏(第28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8.
[3] 黎翔凤.管子校注·禁藏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4,1015.
[4] 黎翔凤.管子校注·国蓄篇[M].北京:中华书局,2004,1274.
[5] 老子[M].
[6] 庄子[M].
[7] 吕氏春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