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道家

合集下载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道教与道家的区别“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

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

道家与道教并不是一回事,而这有很大的区别。

一、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道家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

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二、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

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就前者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陵、张鲁、葛洪、陶弘景、王重阳、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

就后者来说,以老子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太上老君,是一个宗教教主,两者的性质显然是不一样的。

三、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

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前者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

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

中国四大宗教之道教

中国四大宗教之道教

太平道
1.创立者:钜鹿人张角 2.名称由来:因信奉《太平经》而得名 3.过程:《太平经》一书内容言及阴阳五行,灾异,鬼 神 等,并预言将有大德之君降临,张角得到此 书,利用其中的宗教政治思想,创建起太平道 4.传教方法:起初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 以 善道教化天下,又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病者多 癒,故信仰者日增 5.黄巾之乱: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以黄巾为标帜,
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都起来响应, 史称黄巾之乱。后为皇甫嵩所平,太平道组织被破 坏,之后便销声匿迹。
五斗米道
太上老君,姓李名耳,
字伯阳,号老聃,是春 秋时代末年时著名思想 家,道教创始人。又称 道德天尊、太上老李君、 太上道祖
1.创始人:张陵 2. 名称由来: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 经》为 主要经典,并自称出於太上老君(老子) 口授而造作道书,要求受道者出米五斗, 故称五斗米道 3. 「三师」:张陵死后,传道给儿子张衡, 张衡又传其子张鲁。此三人被称为「三 张」,称张陵为“天师”,张衡为「嗣 师」,张鲁为「系师」, 即「三師」
北天师道──寇谦之
1.地位: (1)北朝道教的盛行归功于寇谦之 (2)北魏新天师道(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 2.早年:信仰天师道,修张鲁之术 3.主张:注重服食闭炼,改良五斗米道 4.重要性: (1)为道教制定戒律轨仪:将道教的仪式、衣 冠、经典等制度化 (2)使道教一度成为北魏的国教
南天师道──陆修静(1)
元朝的道教(2)
3.南方──正一道: (1)在元朝從第36代到第41代天師均受元室尊崇, 封為真人,尊稱為天師,奉命主掌江南道教, 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殊榮,這是龍虎山張天師道 最為興盛時期 (2)歷代天師受命主管江南道教,不僅江南符籙派 的教務受其統領,全真道在江南者亦受其統轄 (3)江南道教各派宮觀的賜額,道官、道职的任 命,以及道官封號的賜予等,皆須經天師的首 肯和转达

第六章第三节道教

第六章第三节道教

“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既不滞有,亦不滞无, 二俱不滞,故谓之玄。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 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 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 故曰玄之又玄。”(《老子》一章疏)
“夫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 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 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 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以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 者也。”(《老子》一章疏)
开纵向建筑群; 有些呈“工字形”;
三清殿
西


Hale Waihona Puke 配殿殿玉皇殿



灵官殿

山门
白云观牌楼
山门
是由山门殿及幡杆、华表、棂星门、钟鼓楼等附属设施组成。
山门殿为山门的主体建筑,大多为穿堂式。山门殿供奉的 门神各地都不统一,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供两位门神,面目凶恶狰狞,一手持剑,一手持葫 芦,这是神荼、郁垒。
斋蘸
斋醮是道教对其崇拜仪式的传统称呼,俗称 “道场”。斋(齋),《说文》称“戒洁也, 从示”,是斋戒、洁净之意,指的是在祭祀前, 必须沐浴更衣、不饭酒茹荤、不行房事,以示 祭祀人的诚敬。醮,《说文》中有二义,一作 冠娶之礼解,一作祭仪解, 而“祭,从示, 以手持肉”,意思是献肉以祭。
修炼
道教崇尚生长,追求神仙境界,因此形成了一 整套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修炼方法,包括精 神修炼、呼吸修炼、形体修炼和食物修炼。
葛洪的主要著作有《抱朴子》内外篇。内篇二十卷,论神 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等道教 理论和道术;外篇五十卷,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等,属 儒家,是政治伦理方面的著作。 此外,葛洪尚有《神仙传》、 《枕中书》、《隐逸传》,以及 有关医药等方面的著作多种。

论道家和道教的性别观

论道家和道教的性别观

论道家和道教的性别观道家、道教的性别观是一种强调两性和谐的性别观。

在两性地位问题上, 道家、道教认为男女同“道”, 其社会地位应该是等同的。

在看待两性之间的差异问题上, 道家、道教强调“阴阳并重”, 对男女两性的性别价值同时加以肯定。

在两性关系问题上, 道家、道教追求“阴阳和合”的境界, 亦即男女两性和谐共生、构成有机统一体。

道家是指以老子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别。

道教是指汉末张陵创立的以道为信仰的宗教。

由于道教主要通过吸取道家思想而形成,道家创始人老子同时被道教奉为始祖,因而道教在很多方面深受道家影响,性别观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男女两性的地位、如何看待两性之间的差异以及两性关系应处于怎样的状态等问题,道家、道教看法大体一致,以下即对这两者性别思想的主要观点加以厘析。

一、男女同“道”在两性地位问题上,道家、道教要比儒家、佛教开明得多。

虽然道家、道教没有明确提出男女平等的口号,但是它们的性别思想具有平等主义色彩。

道家、道教的男女平等思想建立在它们的“道”论基础上。

“道”是道家和道教的最高范畴。

道家和道教一致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最终根源。

老子多次论及这一点,如“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六十二章) ,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第六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

庄子同样谈到这一点,如“夫道覆载万物者也”(《庄子·天地》) ,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庄子·渔父》) 。

道教经典《太平经》称“道”为“万物之元首”。

天地万物的根源是“道”, 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故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

庄子云:“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知北游》) 。

《太平经》上说:“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

道家与道教之辨

道家与道教之辨

道家与道教之辨一般习惯,我们对道家和道教的分野混淆不清,对二者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误解。

比道家与道教既有渊源又有很大的差别。

“道家”主要以哲学、学术思想学派而著称,“道教”则以宗教形态而存在,二者呈现不同的思想、文化特征。

试图对二者关系进行一番初步、简要的探究和鉴别,以厘清笼罩在我们心中的误解的云团。

标签:道家;道教;渊源;差别一般习惯,我们对道家和道教的分野混淆不清,对二者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误解。

比如一说道家,我们定会和“出世”的隐退消极思想相连。

而提起道教,势必会给它扣上迷信的帽子。

我们试图对二者关系进行一番初步、简要的探究和鉴别,以厘清笼罩在我们心中的误解的云团。

一、历史溯源(一)道家最早在先秦出现。

一提起道家,我们自然把它和老庄等同起来。

但是无论老子学派还是庄子学派,从未自称道家。

实际上“道家内部众多的倾向大体上可以分为老学、庄学、黄老学三个派别”,“仅用老庄是不足以概括的”[1]。

直到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才第一次提出“道家”的概念。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又对道家做了规范的定义。

以上所谓的道家,更多是指黄老思想的道家,而不是老庄道家。

而现今学术界惯于称老庄学派为道家是一种后起的学派分类概念。

魏晋时期才开始老庄联称,将其视为道家的学术分类才得到公认,后来一直延续了下来。

南怀瑾先生把道家学术思想的形成,简单归为四个来源:黄、老学术,老、庄思想,隐士思想,方士学术[2]。

(二)道教南怀瑾先生认为,道教宗教学术思想的形成可简单归纳为四类:渊源于道家学术思想、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基本于神秘学术的迷恋[2]。

道教的形成相对较晚。

在东汉顺、桓帝时期,张陵在巴蜀地区草创五斗米道;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标志着早期道教的产生。

而“道”与“教”又是何时并称起来的呢?从现存文献来看,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张鲁撰《老子想尔注》,不过那时人们习惯上仍称民间道教为“黄老道”,或者具体地称为五斗米道、太平道等,对上层神仙方术称为神仙家。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和联系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和联系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和联系推荐文章道家和儒家的区别热度:道教和佛教开光的区别热度:道家和儒家的区别和联系热度: iPhone原装电池和非原装的区别热度:等保和分保的区别热度:道家和道教是同一种东西吗?看名字就知道了,当然不是。

前者是先秦时期出现的一个学术流派,后者是东汉时期才形成的一种民间宗教。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就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吧。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一、道家和道教的根本旨趣不同。

道家与道教旨趣的不同集中体现在生死观上。

老子虽强调爱身长生,但他所说的“长生”,本意是长寿,不是永生,《庄子》以生死为气之聚散,乃自然之道,生不足喜,死不足悲,顺之而已。

总之,道家淡漠于生死。

道教不然,它把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作为最核心的信仰,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相信经过炼养,人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就脱胎换骨,从生理上超凡入仙,永享仙寿。

道家的生死观是“顺乎自然”,付之命运;道教的生死观是“反乎自然”,自作主张。

二、道家与道教对鬼神的态度不同。

道家高唱天道自然无为,否认有主宰人间的神灵存在。

老庄之学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保持了无神论的传统。

道教扭转了道家的上述倾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到了宗教,崇拜神灵和仙人。

道教由于将世界二重化和崇拜神仙而具有了真正的宗教性,成为一种宗教体系。

道家则始终是非宗教的学术派别。

老子、庄子,作为古哲人看待便是道家;作为仙真看待便是道教。

《老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书,作为古代哲学著作去研究和继承发扬便是道家,作为神谕丹书去领悟和信仰便是道教,其间的差别,并不难分辨。

三、道家和道教的存在方式不同。

道家作为一种学术文化只存在于思想意识领域,以其智慧与美学的力量打动人心,影响社会,只拥有思想传播的手段,道家人物之间的来往仅以思想观点投合为连接,没有固定的组织系统。

道教不止有确定的思想信仰,还拥有相应的宗教组织和活动,有教徒、宫观、科仪、制度,有采药、炼丹、占卜、符箓、咒劾、斋醮等活动。

因此道教就不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形成现实的物质力量,是一种社会综合体系。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道家与道教之辨

道家与道教之辨

道家与道教之辨道家与道教之辨陈军(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062)摘要:一般习惯,我们对道家和道教的分野混淆不清,对二者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误解。

比道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又对道家做了规范的定义。

以上所谓的道家,更多是指黄老思想的道家,而不是老庄道家。

而现今学术界惯于称老庄学派为道家是一种后起的学派分类概念。

魏晋时期才开始老庄联称,将其视为道家的学术分类才得到公认,后来一直延续了下来。

南怀瑾先生把道家学术思想的形成,简单归为四个来源:黄、老学术,老、庄思想,隐士思想,方士学术[2]。

(二)道教南怀瑾先生认为,道教宗教学术思想的形成可简单归纳为四类:渊源于道家学术思想、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基本于神秘学术的迷恋[2]。

道教的形成相对较晚。

在东汉顺、桓帝时期,张陵在巴蜀地区草创五斗米道;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标志着早期道教的产生。

而“道”与“教”又是何时并称起来的呢?从现存文献来看,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张鲁撰《老子想尔注》,不过那时人们习惯上仍称民间道教为“黄老道”,或者具体地称为五斗米道、太平道等,这个“老”劣。

这恰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这一认识成果影响到一般学术界,《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就分列道家和神仙家。

宋马瑞临在《文献通考》看到托名为道家者“杂而多端”的特质。

直到现代,在经受西方宗教学的洗礼后、人们有了初步的现代宗教概念后,才开始从理论上正式区分道家和道教。

(二)现今学者从理论上对二者做区分1937年出版的我国学者傅勤家的《中国道教史》是国内第一部道教通史。

而对道家与道教关系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各种学术著作论述得很多,但都没有达成圆满结果。

一种观点是把二者视为一个整体。

有学者认为二者是理与教的关系,如胡孚琛认为,道家与道教有共同的文化渊源:母系社会的原始宗教观念。

他提出二者之外,还应该有个“道学”的概念:“道学应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学术系统,其中包括道家、道教、丹道三个了这一成果,利用和改造了道家思想,完成了宗教性质的改造,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而又系统的神学。

关于“道家”、“道教”、“道门”

关于“道家”、“道教”、“道门”

关于“道家”、“道教”、“道门”分类:仙学探幽在N段时间之前,所有愚蠢的道士拼了小命在说明“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后来被一位名叫天道的英雄人物在网上给予有力砰击,最后不得改为赞同的观点,一段时间后后又第二次拼尽力气地一再肤浅丑陋错误固执再次提出“道家”和“道教”不一样有区别,最后又被网友有力给出砰击,后现在不得不改成“道教始于道家,道家止于道教”的似对而不对的观点!!关于这两者的争论,这里面有着政府的不可靠人的阴谋和卑鄙的心理!!因为党政府的马教的肤浅丑陋的西洋哲学的“宗教论”的地位不容有失!!即使你是真理也得为“党老爹”的马教的肤浅丑陋的西洋“宗教论”靠边站!!呵呵~~~~刚开始是以道家是思想道教是宗教的邪恶西洋哲学的观点来说明道家与道教二者的区别,被砰击后,好长一段时间后,又以“神道设教”来区别道家和道教,被一位英雄少年给予有力的砰击后,现在又以“道教始于道家,道家止于道教。

但是道家和道教还是有区别”这样的极具迷惑性的诡辩来说明道家与道教的这种丑陋浅陋的西洋哲学所谓的“宗教”或“教宗”的关系!!关于“道教”和“道家”的关系的争论,直至现在百度的结果是:“道家即是道教。

可是道家和道教还是有其区别的!!”这种肤浅似是而非的诡辩迷惑了无数个才智平庸的道家人士,包括当今道观里面部分或者大部分的才智平庸的教团人士!!呵呵,既然道家即是道教,又为什么说道家和道教还是有区别的呢??这种似是而非的诡辩现在已经迷惑了多少人!!如果倒过来说:道教即是道家,肯定会引起才智平庸和庸俗之辈还有马教这种邪恶的“宗教”或“教宗”奋起反对!!呵呵~~~真理已经被诡辩给埋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并称并不是“宗教”的含义,而是道教等同于道家,道教与道家两词通用,这在中国的传统名著“三言二拍”和道经《重阳教化集》《云笈七签》等都可以见到!!同样的,佛教与佛家两词等同通用,儒教与儒家两词等同通用!!“家”是一家之法,“教”是一家之教,家与教一样且相同!!“道家”一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已经它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和延伸,不再仅仅是指百家中的道家!!而是道家即是道教,道教即是道家,两者通用!!比如“三言二拍”中的《警世通言》中的《旌阳宫铁树镇妖》:“粤自混沌初辟,民物始生,中间有三个大圣人,为三教之祖。

道家和道教关系概述

道家和道教关系概述

知识文库 第2期57道家和道教关系概述李 倩“道”为道家学者所尊崇,“合于道”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道家学说均围绕“道”展开;然而道教也冠之以“道”之名。

单单从字面上看两者,就不免使人们产生疑惑,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和不同,为什么都要以“道”而命名呢?一、相同点1.1尊奉的对象和著作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作为自己的教主,尊庄子为“南华真人”。

《老子》、《庄子》二书也分别被道教称为《道德真经》和《南华真经》。

这样一来,两者便有了共同尊奉的对象和经典。

1.2尊崇“道”的观念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能够产生天地万物,是万有之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那个虚幻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东西便是“道”。

那么“道”包括有哪些内容呢?“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对于此老子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只描述了其超凡特性。

也正是由于这些不确定性,给道教提供了创建理论的便利条件。

道教的“道”不但吸收了道家的“道”,还将“道”人格化,赋予其生命,使其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

这样以来,道教的“道”便增添了神仙创造世界的色彩,更具宗教情感。

此外,道教还发挥了老子关于“德”的思想,认为“德”即“得”,主张人们通过修炼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成为肉体、精神双修的神仙,即所谓的“德道”。

1.3承认神、帝、鬼“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第四章),庄子也有“神鬼神帝,生天生帝”之说。

他们都把神、帝、鬼置于“道”之下,但毕竟都是存在着的。

道教则发展了神仙鬼怪的思想,并产生一套完整的神仙谱系。

但总的说来,道教仍是把“道”放在首要位置,认为一切的神仙鬼怪都是依附于道而产生,由道而生,由道而显,都属于“三清”之下。

1.4追求目标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死的观念在《老子》一书中也初见端倪。

“治人事天,莫若啬。

······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五十九章)。

道、道家与道教

道、道家与道教
化 思 想 , “ ” 一 字 , 下交 通 , 系 形 上 、 下 的全 以 道 之 上 联 形
《 老子》 一书洋洋洒 洒五千言 , 道 ” 以“ 为核心 , 建构 了上
至帝 王御世 , 下至 隐士修 身 , 蕴意无 限的哲 学体 系。可
环。后世道家与道教 即源于 “ 字的观念而加以扩充 , 道” 统摄天地 、 鬼神 、 物理与人生 的共 同原则而立教。
查修理 , 并在专用平 台上进行组装调整及校正 。台车架 变形多采 用热校 法校 正 , 用水平 尺 、 并 直尺 、 尺及垫 角 片检查 、 调整支重轮 、 托链轮 、 引导轮的位置 。组装后检 验试 车 , 试车 时要注意试车场地是否平整 。 作 者简 介 : 张旭 (9 2 )男 , 18 一 , 天津 市人 , 天津 鼎盛 天T工程机械有 限公司助理工 程师 , 本科学历 , 事摊 从
“- “ + 一 卜 ” + “ — 卜 —- — —r + ” + ”— + — 卜- + 一 —- + n + n + 一 + ” + n十 一 + + * + - 卜” — + ” + - ++ ” ・ “ 卜“ 卜 ” - ” — 卜 — — — + “ +
四、 张紧缓冲装置的缺陷与修理 履带式 摊铺机广泛采 用液压张 紧装 置 ,这种 带有
链轨 的主要缺 陷是链 轨销与销套 之 间的磨 损 。履 带板 的缺陷是 与地 面的磨损 。摊铺 机采用 的是橡胶履 带板 , 在工作一段时 间后需要进行更换 。
六 、 束 语 结
在 维修摊铺机履 带行走装置 时 ,首先要对 履带行
见道 对道家和道教来说 是其立世之本 ,但 是它们 三者 彼此之间到底有着 怎样的 因缘 关系呢?本文拟就 此问 题进 行探讨 , 着重辨 析道家之 “ ” 道 与道教之 “ ” 以期 道 ,

中国文化概论_道家与道教

中国文化概论_道家与道教

2、庄子: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反对伦理纲常的束缚, 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追求精神 的绝对自由。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小人则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 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庄子》“骈拇”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 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
1、道教的创立与早期发展
张道陵(张陵)与五斗米道 张角与太平道,黄巾军起义
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张鲁归附曹操,道教的合法化
张道陵
2、东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
第一,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形成。 葛洪《抱朴子·内篇》
第二,道教丹鼎派和符箓派的分野。 丹鼎派主要流行于社会上层,符箓 派则在下层影响较大。
5、明清时期的道教
正一道、全真道的兴盛,其中尤以长春真人丘处机 创立的全真道龙门派势力最大,与佛教禅宗临济宗成 为中国宗教界的翘楚,有“龙门、临济半天下”之说。
明朝永乐、万历年间《道藏》的修纂
道教与民间俗信和巫术的结合
二、道教的主要教派
天师道(正一道): 创始人张道陵。尊老子为教祖 (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 文》为主要经典。元大德八年 (1340),第38代天师张宇材 被授予“正一教主”,此后天 师 道又名“正一道”。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 此读史,有很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作为哲学流派和学术层面的道家,以“道” 为最高哲学范畴和终极关怀,以“道”统摄 自然、社会和人生三大层面,追求三者之间 的自然平衡。
宗教文化形态的道教。
第一节 道家文化的历史演进与主要内容

道家学派和道教

道家学派和道教

“罪其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守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
“弱者道之用”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 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 能行”
“强梁者不得其死”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事物的本质往往隐藏在它的对立面。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 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

事物的转化要经历一个过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要 “图难于易,为大于其细。”
3.消极避世、保守复古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 用人者为之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 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知足”、“寡欲”
“五色令人目盲,无音令人耳聋,五味令 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 人行妨。”

愚民政策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 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 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4. “不为天下先”的 人生哲学
“不争” “知足”、“寡欲” “守柔” “不为天下先”


“不争”
思考题:
1.老子的思想体系有那些内容?

道_道家与道教

道_道家与道教
就道的整体性方面,在《齐物论》中庄子最先从认识 论上提出这个观念,而老子哲学中并没有这个观念。庄 子眼中的道是整体的“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 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道通为一,指万物具有 的共同性,同源性。“以道观之,物无贵贱。”贵贱等价值 区别是人为判定的,以道的观点来看,事物并无分别,道 是整体的,各物是道的部分。道既是整体的,就不可分 割,有分割,就不是道了。有了整体的认识,自然能产生 一种博大的情怀;有着“万物皆一”的认识,自然能培养 出一种开放的心灵,因此在精神上人就是自由的,无执 无系的。这样,庄子的道原是从认识论出发,但他最终却 以关注人在体道之后所产生的境界为归家。
关键词:道;道家;道教;中国传统文化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含义极 其广泛的范畴和概念。不只是道家、道教讲“道”,中国 古代哲学史上的许多学派,都有自己的“道”论,例如儒 家、墨家等。不过,道家与道教讲“道”的地方最多“,道” 是道家与道教中的最高范畴。以至于在中国哲学史或 思想史语境中一谈及“道”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 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经典著述《老子》中所论述的“道”。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我国道家学派和道教的立足 经典。也因于此,老子被誉为道家的宗师、道教的教主。 《老子》一书洋洋洒洒五千言,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 至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意无限的哲学体系。可 见道对道家和道教来说是其立世之本,但是它们三者 彼此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因缘关系呢?本文拟就此问 题进行探讨,着重辨析道家之“道”与道教之“道”,以期
追求、根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 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 共同主导了中华传统思想几千年。它的学术思想形成 可简单的归纳为四个来源:①渊源于道家的学术思想; ②发生于政治社会的演变;③促进于外来宗教的刺激; ④基本与神秘学术的迷恋。

道家、道教与道学

道家、道教与道学

・道教研究・道家、道教与道学黄海德提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向称儒、释、道三家(或称三教)。

自汉魏以来,史家多以“道家”一名混称老、庄之道家与张陵之道教。

而“道学”一名既可指称“黄老之学”,又为“宋明理学”之代名词。

近世以来,学术界引入西学的概念,严格区分“哲学”(Philos ophy)的道家与宗教(Reli2 gion)的道教。

而另外又有以“道学”之名涵盖“道家之学”者。

而自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界又以英文之T aoism或法文之tao sme统称中国的“道家”与“道教”。

于是,“道家”、“道教”与“道学”名称的内涵界定与使用范围遂成为学术界多年以来致力探讨的重要问题。

本文拟从宗教文化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考察道家思想衍变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即先秦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道教重玄学与宋元道教内丹心性学,来探索“道家”、“道教”与“道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笔者主张,“道家”一词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道家”概念,就是确指自先秦老、庄之学,秦汉黄老之学至魏晋玄学的道家学术流派;另一种是广义的“道家”概念,就是既包括原来先秦自魏晋的“道家”学术流派,也包括东汉以后创立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

这样,既对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学术立场。

至于“道学”的名称,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层面还是现实的层面都易于与原有的文化现象“理学”发生混淆,为学术长远计虑,使用似宜慎之。

黄海德,1953年生。

原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现为国立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主题词:道家 道教 道学 中国宗教 中国哲学引 言中国传统文化向称儒、释、道三家。

其中儒家和道家是中土文化的产物,产生于春秋战国之时。

而佛教大约是在两汉之际自印度传入,嗣后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各种宗派和学说。

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ppt

中国道家、道教思想文化.ppt

一、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㈠ 早期隐者和杨朱
《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 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杨朱的基本观念
① “为我” ② “轻物重生”
《列子·杨朱》篇有个故事说:“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 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 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老子提出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事物永远是 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 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 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 气,而应坚定信念。
(二)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
《道德经》:“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 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 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 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无 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 下莫能与之争。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2.老子的社会观
② 政治学说 ●圣人治国,无为而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 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 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③ “物极必反”——宇宙的不变规律(“常”)

道家与道教之异同

道家与道教之异同

道家与道教之三异先说其异。

一、道家和道教的根本旨趣不同。

道家之旨,在凝炼生命的深度,提高精神境界的层次,最终目的是实现精神对现实的超越,获得审美的享受、理性的满足和心理的安宁,也就是说,让人跳出躯壳内之“小我”,实现与宇宙大道同体的“大我”,最看重心灵自由的价值。

道教炼养形神,内丹与外丹,以及种种道术,最终目标都在求得个体生命的永存,让人摆脱短暂的“俗我”,实现长生之“仙我”,因此最看重个体生命延续的价值。

换句话说,道家与道教旨趣的不同集中体现在生死观上。

老子虽强调爱身长生,但他所说的“长生”,本意是长寿,不是永生,“死而不亡者寿”的“不亡”指不被人遗忘,还是承认有死的,并且为避祸患之倡“无身”之说。

《庄子》以生死为气之聚散,乃自然之道,生不足喜,死不足悲,顺之而已。

更有甚者,“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外疒内丸)溃痈”(《大宗师》),透露出厌生情绪。

总之,道家淡漠于生死。

道教不然,它把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作为最核心的信仰,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相信经过炼养,人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就脱胎换骨,从生理上超凡入仙,永享仙寿。

葛洪站在道教立场上批评庄子:“以存活为徭役,以殂殁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亿里矣”(《抱朴子·释滞》),于此可知两家之差距甚大。

我们可以说,道家的生死观是“顺乎自然”,付之命运;道教的生死观是“反乎自然”,自作主张。

道教有句名言:“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养性延命录》引仙经)。

不信死生有命,不信因果前定,力抗有生必有死的铁则,一心要通过后天的努力突破生死大限,这是道教所独有的精神,道家和儒家不具有,其他宗教也不具有。

长生成仙说在先秦道家著作里只是次要成分,主要来自流行于社会的神仙方术。

道家向道教转化的过程中,长生成仙思想的大量涌入并占据枢要地位,是发生质变的关键一步。

二、道家与道教对鬼神的态度不同。

道家高唱天道自然无为,否认有主宰人间的神灵存在。

老庄之学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保持了无神论的传统。

黄老、道教即道家论

黄老、道教即道家论

提要1 “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汉初的黄老;2 “道教”概念最初所指乃是儒家或儒教;魏晋时代,人们用“道家”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同时用仍用“道教”指称儒家或儒教;3 道家和黄老一直是异名同实的概念;4 从汉朝末年开始,人们用黄老指称今天所说的道教;5 葛洪到寇谦之,道家、黄老和道教逐渐成为同实异名的概念;6 唐代及其以后,道家、黄老和道教仍然是同实异名的概念;7 严格区别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学术界对古代情况的误解,尤其是对道教的误解;8 汉初黄老并称,是由于黄帝是当时的上帝之首。

汉末张角、张鲁等为首之道,乃是汉初黄老道的继承。

今天所说之道教,就是汉初黄老道的延续。

9 道家、黄老就是道教,道教不只是求长生的方术之教,而是有一套高深哲学理论、高尚政治理想的、以善道教化天下为己任的、和儒佛并列的真正的人为宗教。

正文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道家与道教有着严格区分,而“黄老”是属于道家范畴的,对于国外将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词深表不满,现在要论黄老、道家即是道教,其难以为人接受心中自知,然而事实如此,难有它论。

一言难尽,就先从黄老、道家、道教这三个概念谈起。

1 “道家”始出任继愈先生曾经指出,道家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先秦有老子,但老子在儒墨之前,无法“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先秦也有庄子,但庄子“剽剥儒墨”(《史记·庄子列传》),对名家的善于论辩、法家的严刑峻法持反对态度,也没有“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因此,司马谈所说的“道家”乃是指汉朝初年的黄老之学。

(任继愈《先秦无六家》,引自任继愈《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先秦的学者对当时的学术也曾进行过分类,如《庄子·天下篇》(有人认为晚出),《荀子·非十二子》,其中也描述了各个学术派别的不同主张,但是没有“道家”这个概念。

道家与道教思想史批判

道家与道教思想史批判

03
道教思想概述
道教思想的基本概念
以"道"为核心
01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和主宰,是宇宙万物运行
的规律和法则。
重生养生
02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强调重生养生,注重
修炼和养生实践。
自然无为
03
道教主张自然无为,即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
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越。
道教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无为而治
总结词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中的另一个核心观 念,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干预、不 强制、不执着。
VS
详细描述
道家认为,人类常常因为过度的欲望和执 着而失去了自然本性,因此应该尽可能地 减少干预和强制,让事物自然发展。无为 而治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积极的 顺其自然,不妄为,不强求。
柔弱胜刚强
道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不强行干预,不妄为,不强求,以达到一种自在、自由、自主 的生命状态。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1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 、庄子等。
2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道 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 道的本质和人类的本质。
3
庄子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更深入地探讨 了自由和生命的问题。
起源
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思想源于古代的巫术、神仙传说 和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
发展
道教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信仰和实践特点。
道教思想的主要教派与信仰
01
正一道
正一道是道教的主流派别,信仰 三清尊神,注重斋醮、符咒、法 术等修炼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与道家
蒋贤森2152001037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

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

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

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

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
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

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

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

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

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

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

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
来。

部分学者认为,就本身来说,这种神仙崇拜和道家思想少有相关联的成份,老子、庄子都是以相当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死亡的。

引起两者相关联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的文字中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并体现“道”的意象,道教尊老子为宗又追求长生久视、长生不死,这和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有相悖之处的,将两者完全混为一谈是认识上的误区。

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本的王充著有无神论作品《论衡》,对汉末流行的神仙崇拜进行了全面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很高地位。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

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但同时道家和道教又是分不开的
先秦、西汉的“道家”和东汉以后的“道教”,两者面貌不同,如何能够结合?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

信仰什么?就是老子之道。

东汉张道陵创教以前,只有“道家”而无“道教”,但“道教”的思想萌芽早已潜伏在“道家”诸子之内,后来才逐渐得到发展。

自从“道教”产生以后,“道家”之书除了仅有几种古籍而外,并无新的著作流传,我们就盲目地认为它的继承永远断绝了吗?其实不然。

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整个的“道教”完全被“道家”哲学精神所笼罩,其中知识分子包括在朝、在野、方内、方外一切信仰的人士,凡关于治国修身之道,他们都崇拜老子;关于隐逸全真之道,他们都效法庄子(庄子在道家的资格等于
儒家的孟子,儒家则孔孟并称,道家则老庄并称);关于神仙变化的传说,他们都根据《列子》的幻想而扩大之,更加捉影绘声,描摹尽致(列子书中穆王、汤问二篇,汉刘向已说它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但刘向也不能不承认列子是道家)。

在这种情况之下,偏重于理论性的“道家”和偏重于宗教性的“道教”,被此打成一片,实际上已分不开了。

历代以来道教界尽管受尽了儒家的排斥和外界的讥笑,而道教自己半入世、半出世的作风,竟立于不败之地,其原因何在?就是它的数理教义深入人心,普及社会各阶层,适合群众所需要之故。

我们今日研究道教,对于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必须认识清楚,否则,就不能批判地接受。

诋毁者固然是隔靴搔痒,赞美者亦未必恰如其分。

已往学者们总是弄不明白,“道家”哲学思想为什么混杂于“道教”的宗教信仰中?“道家”的老子为什么变成“道教”的天尊?他们常常著书立说,企图把“道家”与“道教”分开,使太上老君坐不稳三清宝座,但惜徒费纸笔,那些文章并无丝毫效果,因为他们既不懂社会群众心理,又不察道教历史根源,只算得一个书生的见解而已。

请谈谈你对道家宗旨中“弱”字的理解:
我以为,何为“弱”,即以“不足”视人。

此不足并不是真的不足,而是在自己强大的时候示弱。

就比如生活中与人摩擦,主动道歉,就是一种示弱之举。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水折射出的“与善仁”这一品格的理解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请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庄子逍遥游的思想之于幸福观的启示《庄子・逍遥游》篇中有关于大鹏和小鸟的故事,郭象解释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虽殊,逍遥也。

”就是说,大鹏和小鸟都能做到循着心灵的要求生活,不盲目按照别人的要求要求自己。

庄子认为,顺乎天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就是说根据自己的天性去生活的人,做自己能够做的一切,无论你的能力是大是小都能获得自由和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